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2)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性质3. 实验观察和分析4.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 难点:实验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样品、实验试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图片。
六、教学进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 讲解:介绍物质的基本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样品,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讨论物质构成的奥秘。
5. 总结:总结物质构成的奥秘,强调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物质构成的奥秘。
3.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并解释其中的科学现象。
九、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教案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构成要素;2.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3. 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4.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推断物质的构成。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构成要素;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的理解;2.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推断物质的构成。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锌粉、盐酸等;3. 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2. 提问: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的构成有什么奥秘?二、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10分钟)1. 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2. 解释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物质混合而成的。
三、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原子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的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含义;2. 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3. 介绍离子的概念,解释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四、实验探究物质的构成(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物质样品;2. 实验一:利用酒精灯加热锌粉,观察是否有变化;3. 实验二:将盐酸滴加到锌粉上,观察是否有变化;4. 实验三:将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是否有变化;5.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构成,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回顾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构成要素;2. 总结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3. 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推断物质的构成的重要性。
六、拓展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2. 随堂检测,检查学生对于物质构成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2)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2)六、教学设计三、元素符号及意义【出示】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
【提问】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回答】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提问】那我们将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统称为什么?【回答】氢元素。
【回忆】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回答】质子数是否相同。
【默写】默写前二十位元素的元素符号。
【听写】写出猛、铁、铜、锌、银、钡、铂、金、汞、碘元素的元素符号。
【提问】符号H表示什么?【回答】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追问】2H呢?【回答】2个氢原子。
【回忆】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表示微观意义,即原子的个数。
【练习】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 铝B. 铁C. 氧D. 硅2. 商场的货架上会看到标有“补钙”、“补铁”、“补碘”等字样的食品和保健品,这里的钙、铁、碘指的是( )A. 离子B. 原子C. 分子D. 元素3. 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
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B.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C.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D.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四、元素周期表【提问】在元素周期表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的元素的哪些信息?【回答】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名称等。
【提问】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什么?【回答】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结合书本54页的图3-12和元素周期表,说一说元素之间存在怎样的规律性联系?【总结】1.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3.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多;4.同一周期(第一层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递增至8;5.由金属元素开始→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结束【提问】你能根据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说出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吗?【回答】钠原子有三个电子层,因此它在第三周期;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因此它在第一族。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探究性实验报告: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探究性实验,例如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微观概念与宏观现象相结合,运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等解释化学现象和物质的性质。
2.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加深对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的理解。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观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化学原理,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原子、离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整体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整体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一、课标分析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二)微粒构成物质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①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②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③写科普小论文:“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
(三)认识化学元素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①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②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③收集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布朗运动·ST M(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操纵”技术·原子结构的发现·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二、本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性,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和分子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1)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3)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 原子和分子的性质(1)原子:原子的性质由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亲和能等。
(2)分子:分子的性质由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如分子式、分子量、分子极性等。
3. 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1)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2)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通过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3)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通过自由电子云形成的化学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性质和相互作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化学实验,加深对物质构成的理解。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和药品:显微镜、电子天平、烧杯、试管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材: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和教材。
3. 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的奥秘。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性质和相互作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篇一: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3、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2、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模型,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co2、o2、h2o、空气等)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板书)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导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阅读教材第62页你已经知道什么回答:(预计答案:物质可分,物质都是由极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如白糖溶于水)提问: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有那些性质呢?(板书)一、微粒的性质设问: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变干了;漫步花园,闻到浓郁的花香。
这是为什么呢?生:微粒在不断运动。
(板书)1、微粒在不断运动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已经知道了微粒能够运动。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继续来讨论和验证这个问题。
探究活动:微粒的运动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
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2.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
2. 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物质微观构成粒子的理解与应用。
2. 物质组成方式的辨别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直观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
2. 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 物质构成的实例分析与探究。
4. 物质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 探究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并通过动画演示它们的构成和特点。
3. 分析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4. 实例分析:以水为例,分析其微观构成粒子和组成方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区分下列物质:水、二氧化碳、铁、氯化钠。
2. 判断下列物质属于哪种组成方式:氧气(元素)、水(化合物)、空气(混合物)。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物质构成的最新研究成果。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巩固物质构成的知识点。
2. 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构成的知识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十一、章节内容:本章主要讲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构成之间的关系。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
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4. 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总结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物质构成的理解深度。
4.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与元素: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定义及特点。
2. 原子与分子:原子的结构,分子的概念及分子间的作用。
3. 离子与化合物:离子的产生,化合物的组成及性质。
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类型。
5. 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烧杯、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物质的构成、实验操作演示等。
3. 教学素材: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题、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实验报告等。
3. 实验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安全性等。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5.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物质构成奥秘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章节: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性质。
2. 讲解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七、教学章节:物质的溶解与沉淀1. 让学生了解溶解与沉淀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2. 分析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探讨溶解与沉淀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八、教学章节:酸碱反应与中和1. 让学生了解酸碱的概念,掌握酸碱度、pH值等基本概念。
物质构成的奥秘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整体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记住并能运用一些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物质三态及其转化,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2)通过调查体会化学元素与人类生命活动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密切关系。
(3)通过必要的习题训练,能看懂并理解某些商品标签的数据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2)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撰写论文,发表见解。
(3)通过复习,进一步树立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
[内容标准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通过本主题的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理解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因此本主题内容,尽管涉及面很广,但要求不是很高,对初中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教学策略分析]本主题的内容较多的涉及到物质构成的概念,即抽象繁杂又枯燥无味。
如果过分偏重于对概念定义的解析,将某些概念(如分子和原子)作机械的比较,不仅脱离了《标准》的要求,而且学生很容易疲劳,产生思维迟钝,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因此而减弱。
因此教学中重在启蒙,贵在引导,通过创设生动、丰富的课堂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愿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归纳化学方程式书写、配平及物质量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以及物质量计算。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模型等形象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
-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概念,包括原子、离子、分子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并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物质量?”
2.教学内容:
-学生相互交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心得,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实验数据异常等,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2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2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思路分析】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介绍三部分内容,而第一课时我们只对元素的概念进行授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而在上一个单元学习了分子、原子内容之后,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从而把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新教材相对于以前的教材,难点分散了一些,对概念理解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本课题内容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因此,它不仅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设计分析从教学要求上看,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它非常抽象,学生对于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非常难理解。
第三单元时,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已经得到了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和微观上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元素的概念达到"一类原子的总称"形成比较整体的认识阶段。
只有掌握了元素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从教学方法上看:通过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单词联系到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物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以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巩固元素概念,有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另外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的方式使学生对我们身边物质中的元素及元素的含量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收集并整理资料,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2.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反馈练习中及时发现知识疑点,学会对关联的概念进行梳理归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学会倾听合作者的意见;通过讨论,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教学主题。
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因而本主题的学习对学生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学习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主题的复习中,我们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认识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帮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系统地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和物质分类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包括四个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主要使学生形成物质分类观;“微粒构成物质”——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微粒观”;“认识化学元素”——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元素观”;“物质组成的表示”——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建立了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本主题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分子式量等多个概念,以及原子的结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内容,涉及的知识多而杂,概念易混淆。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化,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
这样可避免知识零碎、不成系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三、教学设计思想本主题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由表及里的认识中,教会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物质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有机物等物质,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解释,能够运用粒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和离子。
2. 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核、电子、元素周期表等。
3. 物质的宏观构成:晶体、非晶体、混合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物质的微观构成。
2. 难点: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质构成的微观世界。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4. 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质基本构成粒子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物质构成理论,如量子力学在物质构成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物质构成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物质构成的微观图像、动画等。
2. 实验器材:进行物质微观构成的实验演示。
3. 教材: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讲解。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思考物质构成的问题。
2.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良好。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二)、(三)、中的部分内容,见表一、表二。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③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⑤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的标示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及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等量关系。
2.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会使用元素、原子分别来描述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构成。
3.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会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5.能正确的说出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及有关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单元知识网络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点1分子和原子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要点1分子和原子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如氧气、氮气、水、干冰等由___________构成;铁、汞、氦气、金刚石等由___________构成;氯化钠、硫酸铜等由___________构成。
(2)微观粒子的性质及应用
①微观粒子的性质
a.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且在受热的情况下,运动速率加快。
c.分子、原子间有间隔,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分子间的间隔减小;在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在遇冷时,分子间的间隔减小,但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
分子的性质常见现象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
-26
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
21
个水分子
分子在不断运动端午节粽子飘香;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
分子间有间隔将a L水与b 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a+b)L
(3)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①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的现象为___________。
②做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所示的现象是A 烧杯中的溶液变___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水在蒸发时,它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某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也不再保持原来的性质。
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
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要点2 原子、离子 1.原子的构成
2.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其中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叫阴离子。
3)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如:
2Mg 2+
3.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
⎨⎪⎧
原子核⎩⎪⎨
⎪⎧
___________(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不显电性:___________=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微粒
区别与联系原子
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构成微粒间的关系核内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
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
子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粒子符号表示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Na、Cl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
Na
+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
Cl
-
相互转化关系原子―→阳离子
如:
原子―→阴离子如:
4.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国际上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符号为Ar。
(2)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上,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3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元素
(1)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①元素是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的。
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一定相同,但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Na+、NH+
4
;
③同种元素的离子因电荷数不同,性质也不同,如Fe2+和Fe3+;
(2)含量:在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___________。
(3)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元素;有些还表示某物质。
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如H:宏观表示___________。
微观表示___________。
②若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该符号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
如2H表示
2个氢原子。
(4)元素的分类
①金属元素:铁(Fe)、铜(Cu)等,一般为“钅”字旁,汞除外;
②非金属元素:碳(C)、氧(O)、溴(Br)等,以“石”“气”或“氵”为偏旁。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意义:
①某种物质,
②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微观意义:
③分子式还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分子式还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氮原子2个氮分子2个铁离子2个亚铁离子
2个铁原子n个水分子1个铵根离子2个氢氧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