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六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六章
教学内容:1. 理解法治内涵,树立法治理念2.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教学目的:区别法治与人治、法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法治思维的含义及特征,在日常生活汇总能从法律、法治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2. 法治思维的特征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5分钟)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提问:1、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你想尽量减轻自己责任,怎么办?2、超速驾驶,交警现场收取100元罚款,你怎么办?3、某居民房屋因开发商修建商品房,面临强拆怎么办?一、理解法治内涵,树立法治理念 (40分钟)案例:“一名老妇喝停一条大桥”,法治精神的胜利!(一)法治的含义(15分钟)从字面意思上说,法治就是“法律的统治”、“法律治国”(rule of law),就是由法律而非“人”来治理国家。
法治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是迫使政府守法的手段。
法治的作用:第一,法治的根本目标不是治民,而是治吏,是治理政府,是限制政府官员“胡作非为”。
第二,活的有尊严,有安全感;第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二)法治理念的含义(10分钟)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
具体而言,法治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法律的权威性是法治赖以实现的根本保障2.限制公权力是法治的基本精神3.公平正义是法治最普遍的价值追求4.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的价值实质(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15分钟)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二、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45分钟)(一)法治思维的含义(5分钟)法治思维指按照法治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10分钟)(一)法律至上。
思修第六章教案
思修第六章教案教案标题:思修第六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思修第六章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2.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教学难点: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2.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教学准备:1.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教学PPT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则新闻或现象,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等。
同时,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如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企业或行业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竞争、价格形成、资源配置等问题。
Step 4:讨论与互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挑战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以提问一些关键问题,检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问题,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教案(1)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增强法治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讨论:法治与法治的区别
讨论:联系自身实际,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讲身边的,如何培育法治理念;
提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举例:比如,同样是在路口闯红灯,普通老百姓被拦住又是开罚单又是扣分,而特殊牌照车辆则扬长而去,你想想老百姓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明明是违了章该罚他也不会服气。
总结:必须强调的是,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是统一的。运用法律的手段
服务大局,按照法治的方式服务大局。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是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课程导入:
1、由李天一的案例引发的思考
2、在公共汽车上抓小偷只要对方先动手自己就可以正当防卫打死小偷吗?
3、“拾到钱不还”只受道德谴责吗?
一、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
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防止冤案错案的发生
•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
•与国际接轨
•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设计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境界和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讲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人生意义和幸福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首先,讲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人生的意义、境界和幸福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实例,深入讲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内涵和要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展开思考,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4. 案例分析。
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实践中的问题,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对每个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人。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音频,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 案例分析。
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六章 教案课件
案例导入:
2006年4月21日在广州利用 ATM机故障取走17.5万元人民币, 其同伴郭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 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2006年 11月7日郭安山向公安机关投案 自首,2007年5月22日许霆在陕 西落网归案,17.5万元赃款因投 资失败而挥霍一空。案发后被一 审判处无期徒刑,引起了社会的 广泛关注和激烈辩论,成为近年 来司法界的著名案例。2007年12 月一审,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无 期徒刑。2008年2月22日案件发 回广州中院重审改判5年有期徒 刑。2010年7月30日因表现好假 释出狱 。
根据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 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 特权。”定罪量刑不得因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 身、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贡献业绩的差 异而有所不同。除了法定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之 外,不能以不正当的理由来从轻处罚。尽管有200人 上书求情,尽管他曾对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但贡献 社会与杀妻分尸,在法律面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 事,上述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触犯的是法律,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法律看重的不是行为人的身份,而是行 为的性质。触犯了法律,贡献再大也不能免除刑罚, 更不能以功减刑。任何公民违犯了法律都必须毫无例 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体现了依法治国中的严格执法 的要求。
依 法 治 国
执 法 为 民
公 平 正 义
服 务 大 局
党 的 领 导
(一)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 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 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的关系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及反思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思修第六章的内容,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内涵和特点。
2. 掌握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言,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哪些矛盾,为什么存在这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35分钟)。
(1)学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涵和特点,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学习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涵和特点,包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等。
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梳理(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特点和内涵,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和特点。
4. 练习(30分钟)。
(1)个人思考。
让学生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展开个人思考,思考这些矛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2)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个人思考的结果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观点,共同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分析了社会主义法律是如何运行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法律含义、特征、产生与发展三个方面对“法律”进行了阐释,使学生对“法律”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法的创制、实施、法律借以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内容所体现的意志等角度来定义法律,旨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含义。
情感目标: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要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法律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法律的运行【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
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
这就需要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观看案例视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二、讲授新课法律案例:同学A在校道上捡到一副眼镜,放在宿舍的桌面上,在用电脑时不小心压坏了眼镜。
捡在别人丢失的东西有妥善保管的义务吗?同学A需要赔偿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
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含义法律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备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理解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3. 思想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信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教学重点:1.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3. 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教学难点:1. 法律概念的理解与运用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与优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 介绍法律的定义、起源和演变过程。
- 分析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 结合实例,阐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介绍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 分析我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如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等。
3. 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 阐述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分析宪法与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 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法治体系的关系。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课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介绍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 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现状和目标。
- 结合实例,阐述法治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贡献力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六章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目标】阐明职业生活、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劳动法》、《公务员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恋爱、爱情、婚姻、家庭的内涵及其道德要求;《婚姻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恋爱、爱情、婚姻、家庭的内涵及其道德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一、爱情与人生二、婚姻与家庭三、家庭美德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它们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约束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1.职业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生活来源、建立和扩大社会关系、发挥其在所受教育中取得的专业技能、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专门工作活动。
职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由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社会分工的结果和表现,是一种以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不同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以及职业从业人员与广大职业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
正是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对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人也逐渐养成了特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6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导入语: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
上一章大家学习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规范,这一章将继续学习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
尊重社会公德,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美德,都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锤炼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将来要走向工作岗位和建立家庭,需要认真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掌握婚姻家庭道德和法律规范,为完成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一个人要想象雄鹰一样振翅高飞,就必须有法律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这两个坚硬的翅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活与人们的职业行为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竞争性,这就需要人们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一)职业与道德1、职业与职业道德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不仅指一种行为要求,而且还包括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维护的是社会秩序或职业秩序。
2、职业道德的特征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生活领域特殊的行为调节手段,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1)行业性。
职业道德是与各个行业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所规范的是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因而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行业性。
如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应强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应强调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营业员的职业道德就要强调公平买卖,童叟无欺,顾客第一,信誉第一等。
思修第六章第六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六章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法律权利、法律义务的含义和特征。
能力目标:大学生能够领会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最后落脚到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情感目标:既要依法行使法律权利,更要依法履行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教学难点:公民应该如何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如何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案例:2018合肥高铁女子扒门事件事件经过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罗海丽)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
该列车计划停留15分钟,事件在第14分钟处置完毕,未造成列车晚点。
事件结果1月10日上午,罗某到合肥站派出所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
铁路警方提醒:广大旅客出行要自觉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权利和义务问题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权利和义务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核心部分。
享有法律权利的主体称为权利人,承担法律义务的主体称为义务人。
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外特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允许任何人只享受法律权利,不履行法律义务;任何公民都是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体,并把自己依法履行义务作为他人依法享受权利的实现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教案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目的:通过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择业与创业、婚姻与家庭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1、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2、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3、使大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职业精神的锻炼和对家庭美德和法律规范的践行,是塑造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保障。
教学重点:1、职业中道德与法律的作用;2、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创业观;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及认识恋爱的道德属性,培育家庭美德;4、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要求。
教学难点: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教学热点:1、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如何择业与创业2、大学生恋爱与恋爱道德实践方案:1、开展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检查教学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离不开相应的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是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既有许多共同特征,又有本质区别。
1、职业(1)职业概念:人们所专门从事的社会工作。
(2)职业特点:A 专业性与专门性: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活动内容和目的、方式比较专一。
B 长期性与稳定性:职业具有一定时间的存续性。
C 认同性与普适性: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认同,获得合法地位,并且能够为普通公民所从事而不是特权行为。
(3)职业意义:A 个人价值:职业是个人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手段。
B 社会价值: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交换劳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讲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案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失: 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呢!苏: 丢了就是丢了,和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 等待,等到海枯石烂,直到他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 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你最后会眼睁睁看着他和另一个人走了去的。
失: 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苏: 但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 踩上他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 可这只能使你离他更远, 而你本来是想与他更接近的。
失: 您说我该怎么办? 我可真的很爱他。
苏: 真的很爱?失: 是的。
苏: 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 那是自然。
苏: 如果他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失: 不会的! 他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感觉到幸福!苏: 那是曾经,是过去,可他现在并不这么认为了。
失: 这就是说,他一直在骗我?苏: 不,他一直对你很忠诚,当他爱你的时候,他和你在一起,现在他不爱你了,他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
如果他不再爱你,却还装的对你很有情谊, 甚至跟你结婚, 生子, 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 可我为他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 谁来补偿我?苏: 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根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因为在你付出感情的同时,他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他快乐的时候,他也给了你快乐。
失: 可是,他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的爱着他,这多不公平啊!苏: 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
本来,爱他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他的权利,而你却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 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失: 可是您看的明明白白,现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他,是我在为他痛苦。
苏: 为他而痛苦? 他的日子可能过的很好,不如说是你在为你自己而痛苦吧. 明明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德行可不能丢呀。
思修第六章第五节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六章第四节《培养法治思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法治思维及其内涵;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能力目标:大学生能够领会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
情感目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教学难点:怎样培养法治思维【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案例分享:吉林长春小伙小程捡到一张银行卡,并将7300元存入捡到的银行卡中。
发现存错后,小程找到银行,但银行拒绝退还欠款,也拒绝提供错存银行卡用户的个人信息。
(《新文化报》)你如何看待?小程能可以拿回7300元吗?其实,这事儿还真不赖银行。
首先,小程将捡到的银行卡随身携带,并将钱存入这张捡到的卡上,这属于个人过失,而并非由银行的系统漏洞所致;其次,银行拒绝将错存款项从他人账户返还小程,这也是起码的金融常识,毕竟,银行没有权力在错存银行卡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操作其账户;最后,银行不肯向小程透露错存款项流入账户户主的个人信息也属照章办事,因为银行有义务为用户信息保密,否则,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大可以“错存”为借口获取他人账户信息。
那么,谁来为“错存”行为纠错呢?答案只能是法律。
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错存款项流入账户户主,“没有合法根据”取得7300元收益,属于“不当得利”,应当返还给小程。
相对于从银行获悉该储户个人信息,小程更应该向法院提请求帮助,依法追回损失。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课堂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呢?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会主义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设计第一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和意义。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和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法:讨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发言情况。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个人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认识和反思。
第二章:法律基础与法治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2.2 教学内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法治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我国法律体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和实践。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实践。
法律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他人权利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定义和意义。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和平衡。
讲授法:讲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和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教案
年月日第节
课题
第六章树立法律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教
学
目
的
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了解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正确理解主要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依法律已,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
2.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3.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4.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具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内容: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重要意义
(二)基本内容
(三)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如何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意义
(二)如何保障法律的之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课后记:
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展辩论:过程正义和结果正义哪个更重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教案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增强法治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3、拓展:
4、小结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课程导入:
20XX年01月0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让人民在法治中身心平安”的文章:前段时间,媒体“你幸福吗”的天问曾激起公众对“幸福”的讨论,其实,在民众的生活辞典中,有一个词比“幸福”更朴素、更基本、更普世、更能激起每个人共同的利益感,那就是平安。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在“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上作出肯定的回答。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
教学重点
1、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2、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3、怎样充分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教学难点
1、怎样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2、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授课过程
授课内容
学生活动
1、课程导入:
2、课程讲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穿插案例导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增加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2.2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兴趣和思考。
3.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用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3.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5 教师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4.1 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讨论的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
4.2 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案例分析的思路和结论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
4.3 提问回答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和提问的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和保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另外,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和要求。
六、板书设计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 | 职业道德 | 家庭美德 | 个人品德七、教学参考资料•《大学思修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目标】阐明职业生活、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劳动法》、《公务员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恋爱、爱情、婚姻、家庭的内涵及其道德要求;《婚姻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恋爱、爱情、婚姻、家庭的内涵及其道德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一、爱情与人生二、婚姻与家庭三、家庭美德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它们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约束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1.职业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生活来源、建立和扩大社会关系、发挥其在所受教育中取得的专业技能、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专门工作活动。
职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由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社会分工的结果和表现,是一种以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不同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以及职业从业人员与广大职业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
正是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对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人也逐渐养成了特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等。
因此,职业具有了特定的业务要求的职责规定。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①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目的是从道德角度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
②职业活动中的法律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其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规范,目的是从法律角度规定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
③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其一,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即它们所表达的都是具体职业的基本要求,并通过这些要求体现出特定职业的的职责或价值。
其二,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即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对从业者所提出的要求与规范都十分具体,特别是职业道德,往往采取诸如制度、章程、守则、公约、誓词、条例等简洁实用生动明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与行政纪律结合起来,使之具有准强制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其三,调节的有限性。
即特定职业的道德和法律一般只是约束从事本职业活动的人员。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又相互区别。
除了内涵、调控手段不同外,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为一定职业活动的体他律要求。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
在历史上不同暑期产生的一些调控职业活动的、带有道德蕴涵的行规,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
机器大工业带来了社会分工的大发展,促成了职业的大分化,职业从宗法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具有了专门化的特征。
职业的发展推动了职业道德的进步,职业道德的种类迅速增加并且在内容上逐渐定型,职业道德的调控作用也得到了强化,成为职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上升到了制度和法律约束的层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职业道德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条件下,职业体现人际平等、人格尊严和人的价值;虽然存在职业分工,但职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根本上具有一致性。
从业者和服务对象不存在根本利益矛盾。
职业和岗位不同,无高低贵贱的差别,只有分工的差别。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优秀成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全新的内涵。
1.爱岗敬业什么是爱岗敬业?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
热爱本职,就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
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爱岗与敬业总的精神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
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如:劳模李素丽。
对一种职业是否热爱,有一个个人对职业的兴趣问题。
有兴趣就容易产生爱的感情,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
但每一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干,缺一不可。
因此,国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人安排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
不论你对从事的工作是否感兴趣,你都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兴趣,热爱这一工作,这是基本觉悟的一种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人们比较喜欢的条件好、待遇高、专业性强、工作又轻松的工作,做到爱岗相对比较容易。
对于那些工作环境艰苦,繁重劳累或是工作地点偏僻,工作单调,技术性低,重复性大,甚至还有危险性的工作要做到爱岗就不容易了。
在这种情况下,热爱这些岗位并在这些岗位认真工作劳动的人就是有高尚品德的人。
2.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
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吹拍奉迎,见风使舵,争功诿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
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
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基本准则。
诚实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讲信誉、守信用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
一个从业人员做事,他既代表个人,又代表一个单位,或企业、或政府,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说话不算数,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再没有号召力。
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企业形象。
所谓信誉,是由信用和名誉合成的。
信用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可信,名誉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名声和荣誉。
职业信誉是职业信用和名誉的有机统一。
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北京的同仁堂药店,建店300多年,始终坚持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
其店规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药料选用十分讲究。
“产非其地,采非其时”的药材,坚决不用。
同仁堂的人说,我们药方虽然可被盗去,但是没有我们精湛的炮制工艺和高度的责任心,还是制不出好的丸、散、膏、丹。
同仁堂美名传遍全世界,顾客遍及五大洲,因此使得它的效益也长久不衰。
一个企业,如果不履行合同,不重视产品质量,不注重为社会服务,只是一味地打经济算盘,为自己捞利润,那么用不了多久,信誉就会扫地,企业的经营就会萎缩,甚至破产。
3.办事公道所谓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办事的职业道德规范。
办事公道是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办事公道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基础。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都要与人打交道,都要处理各种关系,这就存在办事是否公道的问题,每个从业人员也都有一个办事公道问题,如一个服务员接待顾客不以貌取人,无论对于那些衣着华贵的大老板还是对那些衣着平平的乡下人,对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宾客能一视同仁,同样热情服务,这就是办事公道。
无论是对于那些一次购买上万元商品的大主顾,还是对于一次只买几元钱小商品的人,同样周到接待,这就是办事公道。
公正是几千年来为人所称道的职业道德,人是有尊严的,人们都希望自己与别人一样受到同等的对待,企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古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
因此人们一直歌颂那些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的清官明主。
如宋朝的包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当前我们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中有平等互利原则,这体现了买卖双方的平等地位,因此在经济领域中是要求处事公平、办事公道。
目前,人们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都在增强,这要求领导干部办事必须公道,否则,不是威信扫地,就是吃官司。
4.服务群众所谓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
服务群众是对所有从业人员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从业人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既是为别人服务的主体,又是别人服务的对象。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他人职业服务,同时又承担着为他人做出职业服务的义务。
因此,服务群众作为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对领导及公务员的要求,而且是对所有从业者的要求。
5.奉献社会所谓奉献社会,就是全心全意为社会做贡献,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精神。
当一个人专注于某种事业时,他关注的是这一事业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意义。
他为此而兢兢业为,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伟大的奉献社会的精神。
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可以做到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最高体现。
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
奉献社会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融在一生事业中的高尚人格。
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这四项规范相比较,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职业道德的五个方面,是不同层次的要求。
(1)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基础要求,是首先应当做到的。
做不到这两项要求,就很难做好工作。
(2)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比前两项要求高了一些,需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做基础。
(3)奉献社会,则是这五项要求中最高的境界。
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心为社会做奉献的境界,他的工作就必然能做得很好,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
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了解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对于大学生求职、就业,正确处理有关的法律关系,做到知法、守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职业生活相关的法律很多。
(1)从适用对象来说,既有适用于所有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劳动法》,又有适用于公务员的《公务员法》,还有适用于某一特定职业的《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