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篇)一、选择题1.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2年统考真题]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答案】D【解析】遗传决定论、成熟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是单纯强调某一因素(分别为遗传、成熟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就是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同时,内外因相互作用,直白点说,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愿意与外部因素进行相互的作用。
学生这一“祖国的花朵”如果离开了教师这一“园丁”的栽培,可能会自生自灭,不能“茁壮成长”;反过来,只有“园丁”的“辛勤耕耘”,而“花朵”无意“成长”,这里的无意指的就是人没有主观能动性,“花朵”亦必将“凋零”。
总之,“花朵”的“成长”是“花朵”自身和“园丁”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答案选D。
2.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2010年统考真题]A.成熟论B.性善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铄论和相互作用论。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教育概论知识点
知识点1.英哲社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2.美哲教杜威认为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3.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著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首先将教育二字联用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法哲社雷徒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教沛西.能提出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因此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6.叶澜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
7.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两千五百年左右,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
我国史料记载夏朝已有学校但没有证实。
8.奴隶社会西周出现学在官府。
9.西周时期六艺分为:礼、乐、射、御、书、数10.封建社会末期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宣告了封建教育思想的结束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诞生。
班级授课制。
11.英国是最典型的学校教育双轨制的国家。
12.半半社会中,五四运动前教育上的主要变化是兴学校,废科举,近代学制的建立。
指导这一变革的基本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3.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执行的近代学制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方针,把通儒院作为最高学府。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癸卯学制才实行。
蔡元培提出以军事体育、实用科学,道德教育,美育四育并进的方针。
14.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首次把文化两字联用。
教育联用的是孟子。
15.性善派: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卢梭性恶论:荀子非善非恶论:告子孟子:内发论→荀子:外铄论(生而同声,长而易俗,教使之然也)16.美国儿童心理发展学家格赛尔用同卵双生子爬梯比较实验证明了成熟论。
17.三因素论是由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中提出的,论点是:个体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教育三方面的影响。
教育概论叶澜的重点知识
教育概论叶澜的重点知识
教育概论叶澜的重点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的定义和作用: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促进
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育的作用有很多方面,包括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德育、智育、体育等等。
2. 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教育具有思想性、社会性、知识性、文
化性以及人格塑造性等特点,既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产生影响。
3. 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学校、教育机构、教育部门等方面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
和提高教育水平。
4. 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
和现代教育。
每个时代的教育形态和内容不同,但教育的核心价值和
目标却一直没有变化。
5. 教育的发展趋势: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等方面。
在这些趋势的基础上,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
生主体性和能力培养,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能。
以上是叶澜教育概论的重点知识。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 第2章 教育与社会(上编))【圣才出品】
2.1复习笔记一、古代社会与教育(一)原始社会与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萌芽的产生(1)原始社会概况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从原始人群、经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从世界范围计,约经历了三百万年,以中国范围计,也经历了一百七十万年。
人类的教育正是从这个遥远的过去开始的。
(2)教育产生的条件①必要性a.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b.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c.生产劳动是人类和社会形成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一切活动,包括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d.人类在积累生产经验的同时也积累着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通过教育来传递,同样需要教育。
②可能性a.原始人不但有意识,而且有了最初级的语言和学习的生理基础与心理需求;b.有了物化形态的经验——简单的劳动工具;c.有了集体行为方式形态的经验——传统。
这些使原始人之间(包括同代人之间与两代之人间)的交往、经验的积累与传递、意识的沟通有了可能。
2.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与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儿童逐渐成为主要的教育对象,老人则成为教育工作的天然承担者。
②教育内容随着原始社会进入到氏族社会,教育内容丰富起来了,不仅包括生产经验,而且原始宗教、艺术和军事训练也逐渐成了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完全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处于起始阶段必然出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a.没有专门从事教育(以此为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b.没有专门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教育活动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②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原始性表现为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和低水平。
a.原始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他们获得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内容着重于对体力、顽强性和生产劳动的技能、与自然斗争的经验、风俗礼仪、宗教仪式等方面的训练。
b.智力的开发只是实践的“副产品”,并没有被教育者意识到。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五、劳动技术教育
概 念 : 培 养 学 生 劳 动 的 观 点 、 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学习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一定的职业
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掌握使用
基本劳动工具的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 才的规模;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叶澜教育概论完整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第一节“教育”作为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节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本章小节认识的起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一节古代社会与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与教育第三节现代社会与教育本章小结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章小结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一节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影响个体发展基本因素中的现实性因素本章小结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人生阶段与教育第一节人生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学意义第二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三节少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第四节成年期、老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本章小结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第一节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第二节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本章小结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功能的选择结束语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教育概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概要式系统阐述。
系统观点看,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存在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本章: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教育”概念历来多角度界定:价值,目的,内容与方法,本质等。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人格培养?智慧训练?徳裔哲学家W·布列钦卡:“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
叶澜《教育概论》(章节题库 第6章 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圣才出品】
第6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2013年统考真题]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解析】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2009年统考真题]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答案】B【解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使得教育目的的制定离不开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同时,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又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分强调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片面性。
人的发展要从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出发。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
[2009年统考真题] 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的”人道德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的自由、充分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全面发展的度方面的规定:统一发展,统一于个体的劳动过程。
二、名词解释1.全面发展答:全面发展即个人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
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
人类很早就萌发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直到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分析。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找出本章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并比较其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与其他《教育学》教科书中同一概念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答:基本概念如下:(1)教育①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②狭义定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4)教育物资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②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③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
2.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比较评析各种不同的教育主、客体论。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如下:(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
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从总体上相对教师来说是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不如教师。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可能超过教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
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也经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一、名词解释1.教育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学校教育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3.教育要素答: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
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①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②受教育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教育概论(叶澜)(两篇)
引言: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希望与进步。
而教育概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教育的全面概括与解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教育的入口。
本文将围绕叶澜的《教育概论(二)》展开讨论。
概述:《教育概论(二)》是叶澜教授撰写的教育学专著,旨在深入探讨教育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基本内容。
该书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教育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教育的内容与组织、教育评价与改革。
下面将从每个大点中详细阐述相关的小点。
正文:1.教育概念与分类1.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与解释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2教育的分类按对象划分的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等按内容划分的教育:学科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按方式划分的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社会教育等2.教育的发展和社会2.1教育的历史演变原始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特征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2.2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代教育的挑战与困境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与解决途径3.教育的目标与功能3.1教育目标的种类与层次个体发展的目标与功能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功能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目标与功能3.2教育的培养功能与实现途径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实现社会价值观的传承与培养4.教育的内容与组织4.1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组织方式学科知识的教育与组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的体验与实践教育4.2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的目标和结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学生评价与教学反馈机制5.教育评价与改革5.1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与特征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的关系5.2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的动因与方向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与策略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未来展望总结:通过对《教育概论(二)》的内容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对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
叶澜著《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性与不可分割性。关于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是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教育与个体 发展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统一起来认识。
(二)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 1.人性观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 差异性的统一。 (1)人性的构成 ①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 协调的功能决定的,也称为本能。 ②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性。它以 自然性为其自身的物质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职业、政治、社交活动为基本 内容,表现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以及由此构成的个性之中。 (2)人性的构成两方面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①差异性 a.在来源,有先天、后天之分; b.在出现程序上有初始、后继之分; c.在内容性质上有自然与社会之分; d.在载体上有身体、心理之分。 ②共同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众多的区分都体现在不可分割的同一个人身上,是无法分割的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编)
4.1 复习笔记
一、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综述 (一)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 相比于与其他学科,教育学对人的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它关系到研究的导向与价值。至少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 教育学的特殊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人的内在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 的整体性特征。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 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应做的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应 该是工作的整合。 2.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 教育学研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人的发展问题,构成了教育与人发展问题研究的核心内 容。在研究中不仅要把握人的一般整体性特征,而且要把握人生全程中各阶段的整体性特征, 以及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3.教育学须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 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题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两大功能虽然各有不同的服务对象,然而功能的发挥却具有同时
叶澜《教育概论》(考研真题精选 辨析题)【圣才出品】
三、辨析题1.依据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
[2019年统考真题]答:错误。
(1)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
(2)要素主义教育思潮是现代欧美国家的一种教育思潮,强调学校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传授人类文化遗产共同要素。
综上,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主要任务是要素主义教育的观点,而非裴斯泰洛齐的观点。
2.加涅所说的“智慧技能”就是当下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程序性知识”。
[2019年统考真题]答:错误。
(1)加涅的智慧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在心智技能中,根据适用的范围不同,又可以将它分为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智技能两种。
(2)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
综上,程序性知识与智慧技能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分别指向同一对象。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两者的属性特征范围都不同。
3.教育应该完全放弃保守功能只保留超越功能。
[广州大学2019年研]答:此观点错误。
理由如下:从性质上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
(1)教育的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身的逻辑性,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承继性,表现出教育重复、封闭、保守的一面。
教育功能的保守性是由教育不变的本质和相对稳定的结构所决定的。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即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正是教育功能的保守性,确保了教育本质、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对人类文明的继承。
《教育概论》叶澜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的内涵
(一)何为全面发展、片面发展? (二)人为何会片面发展? (三)现代大工业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
(一)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
• 学前教育学; • 初等教育学; • 中等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 • 成人教育学; • …… ……
(二)从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分
• 教育基本理论; • 教学论; • 德育论; • 学校管理理论;
(三)从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分
• 学校教育学; • 社会教育学; • 家庭教育学;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实
践范围越广阔、内容越深刻、形式越丰富,
Hale Waihona Puke 人的发展遂平也就越高;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 身心发展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教育内容与方法逐步现代化; 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事业发展迅猛;
第三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身的发展:
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 体质的增强;
心的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维性; 均衡性; 活动性;
三、几种主要的人的 发展观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
现实的劳动力的条件
具有生命,是活着的生命体; 接受过一定的训练与教育; 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 论”; 物化理论;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经济制度间的关系
一、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 的性质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制约着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制约着教育目的及部分的教育内容;
叶澜《教育概论》
1、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结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3、作用的方向: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教育的结果是良好的,对人的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 负作用:教育的结果是消极的,对人的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影响作用是负面的。
教育的衍生功能是由教育基本功能
派生出来的,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教 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 能、人口功能等。
原始社会与教育; 奴隶社会与教育;
封建社会与教育;
1、原始社会与教育萌芽的产生
(教育的产生与起源,三种起源说) 2、教育产生的条件 3、原始社会形态教育的发展及特征 (重点)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法国)勒图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受教育者;
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手段
教育者
受教育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育内容
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
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学生与课程 B 学生与教师 C学生与教材 D学生与教学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 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的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
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最正确
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中的 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教育 等。
第一层次:国家(地方)学校教育总
方案 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 第三层次:教师工作总方案 第四层次:学生个体的发展
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3.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 准(学科教学大纲) 4.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研究生补休课上只划了 1 、2、3;本科生划了 1—— 7 全部)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 、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 、年龄特征:指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中都存在的,区别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一年龄段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富有典型性的特征。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
其中,级表示学校实施教育的程度高低的区别,类表示同一级学校中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别。
确定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确定整个学校系统的级与类,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主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学校间的连接关系及沟通方式等。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
6、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它的具体内容是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
7、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1.1复习笔记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概念的起点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19世纪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1)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圣才出品】
3.1复习笔记一、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教师首先需要直面儿童,关注其生存状态,进而自觉地以教育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促进其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生存状态”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状态描述,即人是怎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
(一)当代中国时代变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1)从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程度极高,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这种社会转型,既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提出各种挑战,同时也使个体获得时代性的充分发展。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2)从社会运行方式的变迁来看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发展,包含着许多的冲突、矛盾,各种社会发展力量纠葛在一起,在影响儿童发展、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同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及社会矛盾也会对儿童发展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
(3)从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来看当前社会中的阶层分化进一步加剧,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尤其是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生存状态的差距。
这直接造成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学生生存状态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和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必须直面的具体现实。
(4)从社会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来看新时代对人的素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将综合性、渗透性地影响这一时代的儿童。
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以及名校的青睐,也加剧了升学竞争,使儿童越来越早地被卷入到竞争的行列。
2.家庭与社区变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儿童生活更直接的环境是家庭和社区。
(1)家庭影响①从家庭结构来看当前家庭结构的变化有诸多的特征,都会对儿童成长带来明显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主要的家庭构成形态,这对儿童的发展带来多种影响。
主要表现在:a.儿童社会知识面拓宽,知识占有量增多;b.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民主、平等的处事原则在他们心里萌芽;c.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减少,独立生活能力低弱;d.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减弱,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概论(叶澜)一、名词解释(研究生补休课上只划了1、2、3;本科生划了1——7全部)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年龄特征:指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中都存在的,区别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一年龄段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富有典型性的特征。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
其中,级表示学校实施教育的程度高低的区别,类表示同一级学校中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别。
确定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确定整个学校系统的级与类,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主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学校间的连接关系及沟通方式等。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
6、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它的具体内容是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
7、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
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
二、简答题与分析题(第8小题本科生划了,研究生补休课上没划,其他题目都是共同的重点)(注:简答题只要回答条目即可,分析或者简要分析的题目除了条目之外还要解释一两句话。
因为老师划题时并没有具体区分简答与分析,所以大多数题目我都按照分析题的标准给出答案,大家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酌情回答即可。
)1、学校教育内容与其他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比较起来,有哪些显著的特点?(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2)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4)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2、分析教育系统的功能。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它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加速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当代教育作为一个开发的系统还带有国际性。
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上。
(二)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首先,教育对人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总体看,教育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其次,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同样具有功利的价值。
总体来看,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
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
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3、分析学校出现的条件。
学校出现在奴隶社会并不是偶然的,因为该社会具备了产生学校的一系列条件。
首先,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了使一部分人能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水平。
体脑分工的出现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有官员从事管理政权的活动,需要武士为保卫政权而战,还需要有一批掌握知识的人从事各种精神、文化的活动。
这些人都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其次,体脑的分工也使奴隶主阶级有时间从事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学校教育有内容可教。
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从事学习和教育的空闲时间。
最后,在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出现,使人要掌握文化就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
由此可见,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其中经济提供了教育专门化的条件,政治成了设立学校的最主要的需要,文化,尤其是文字的出现,为文化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脱离经验主体机体的独立存在的媒体,也促进了教育专门化。
4、20世纪初,众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是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普遍化要求工人具有初步的文化以便接受一定的技术教育。
这无论对于生产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成效都有好处。
另外,工业社会消费需求的提高也与消费者的文化教养有关。
因此,即使从扩大消费市场的角度也需要国民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其次,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也是迫使资产阶级实施义务教育的原因。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
最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为普及义务教育作了准备。
总之,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世界各国到了一定阶段都先后提出义务教育的要求。
5、与古代学制比较起来,近代学制的变化有哪些具体的表现?(1)出现了幼儿园。
正式把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儿园的是德国近代教育家福禄培尔。
(2)实科中学与工科大学的创建。
它们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加强了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的教学。
(3)职业、技术学校的开设。
它们标志着学校教育完全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局面开始转变。
在职业教育中还要专门提出的是师范教育的发展,教师已成为一项专门化的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4)各种成人教育机构的出现。
成人教育机构当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工人阶级自己举办的,另一种是由资产阶级政府或企业、慈善团体或各种协会为教育职工开办的机构与学校。
6、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普遍化与直接化。
教育不仅成为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业,而且成为全社会的事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扩大,社会的教育功能增强。
(2)学校教育制度梯形化、弹性化和开放化。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总体性的、结构上的变化,都是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的结果。
(3)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实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和教材的增删上,另一方面着力于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上的变化,使之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各种智慧、能力、特长、个性的发展。
教育方法的革新着眼于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育手段上最突出的变化是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和教育中的运用,这使教育的效率极大提高并为教育的个别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7、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
首先,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因此,我们在分析、认识教育的性质时绝不能离开对社会总特征的研究。
第二,历史表明,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并循着一定的趋向变化。
具体地说,社会诸方面对教育作用变化的趋势是:社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
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认清每一历史时期中教育的重心。
第三,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是进步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大。
同时,从方向上看,也由更多地为继承、传递、保存过去服务转向更多地为变革现实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最后,教育虽然与社会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原因有二,首先是教育有自己的特殊对象——人。
此外,教育的发展还有自身的继承性。
所以,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并非只是直接的、简单的吻合,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在发展时间上两者不完全同步,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独特性。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采取保护性措施,这对现代社会来说更为重要。
8、通过教育和训练,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表现。
(1)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此外,生产的文明程度,包括生产活动中的生态平衡、减少污染等意识和行为,也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3)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每一部门、每一工种、每一环节,都需要受过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和不同程度专业教育的人。
教育实际上是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手段。
9、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1)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2)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
(3)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4)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由此可见,活动是人发展中的决定因素,但影响的大小却是随活动本身的质量与数理,目标与主体发展水平的相差度,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及其活动的成效等方面变化而变化的。
10、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我认为本小节可分为三个问题,老师没说具体考什么题。
)第一个问题:学校活动的独特性。
学校活动,尤其是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活动,其主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