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作者、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忧伤。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古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
草。古人重离别,每每在分手之际以花草赠人,如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寄梅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荷等, 采花折柳,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花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莲 , 佳 人 之
花
莲
,
西洲曲(节选)
爱
南朝乐府 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之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花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 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 爱的男子的深长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 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 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 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终老:终生。
【译文】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着很多香草。采摘荷花想 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 无际。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五个一”: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一串纯真自然的举动, 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 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统编版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
爱情有很多种,这应该是最残酷的一种
拓展阅读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故乡有所爱、所念之人
2、不是,如果是的话,下句会写“某某人,等我(赚 够钱了、兵役结束了、有假期了)回去找你”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思考:真正让主人公伤心的是什么?
他们的分别不是暂时的
主人公与他心爱的人今生再无可能在一起
“两个相爱的人,就该在一起啊”,主人公因而质问“为何 我们情投意合却要永远分离?”他没有答案,几千年过去了,他 这个傻笨的问题,谁能给他答案?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思考:这个疑问号是表示疑惑还是反问呢?若是疑问,会怎么回 答?
比如:你问路边那个正在买玫瑰花的小伙子买来送给谁?他会怎 么回答?
反问
芙蓉无法送出的惆怅、落寞、悲痛。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思考: 1、主人公为何此刻回望遥远的旧乡呢?旧乡有什么? 2、阻隔他们相聚的真的只是距离的遥远么?如果是的话, 下一句会怎样写?
①弃捐:抛弃,丢开。复:再。道:谈说。
同样是“生别离”,这首诗跟刚才所学的诗,情感有何不同?
《行行重行行》即便是生别离,但仍旧有重逢的时刻。 是带有希望的。《涉江采芙蓉》则是绝望的。
再见
涉,蹚水而过也。
芙蓉即莲花。莲花习性,喜静不喜动,多长于湖泊、池塘、沼泽。
《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
2、女子思夫。
问题探究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 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 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 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涉江采芙蓉》抒写了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愁之苦。
诗歌中首句写到“芙蓉”,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花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有关怀、思念,也有表达了美好祝愿.
02
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起首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雅洁美好的形象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04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
0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
01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02
问题探究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涉江采芙蓉》课件
四、三读,赏析特色
在本诗中,“对写法”是如何运用的?如 何体现“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特点?
女子想象
涉江采芙蓉
还顾望旧乡
(思妇自陈) 对写法 (游子思归)
男子思念女子
借彼写己—— 更见情深意厚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 术的理想和追求,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1.古诗中有哪些常见表达爱情相思的意象?
③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 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 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如唐代白居 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④燕子: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 成为爱情的象征。如宋·晏几道《临江仙》有“落花 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你会怎样处理以上两个画面,让它们 跨越时空界限水乳交融在一首诗歌中呢?
(二)联系其它作品,了解“对写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站在亲人的角度抒发自 己的思乡之情。“对写”手法丰 富了抒情视角的多样性,使得诗 歌的情感在含蓄曲折中愈发突显。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五、课堂小结
对写法: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己,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 达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体现了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的艺术特点。
情感主题: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表达相互之间 的思念之情,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运用对写手法,在虚实结合中 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
一、背景与出处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但最终得 幸者少、失意者多,于是一个凛坎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他们在失意 中自然生发出对亲人和故乡的苦苦思念。这首《涉江采芙蓉》即是《古诗 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诗词诵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
《涉江采芙蓉》是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和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2. 诗歌原文及解释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 诗歌意象分析涉江采芙蓉: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芙蓉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兰泽多芳草:兰草代表着高洁和品质。
还顾望旧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4. 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通过对江南水乡美景的描绘,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伤和离别之情。
运用意象和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感染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诗歌背景及作者李白。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 解析诗歌原文,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
2. 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练习。
2.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包括诗歌的背景、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
3. 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如写作或默写,以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原文、图片和相关视频。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用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述了芙蓉镇江美景和女子阅读诗文的情景。
这首词既有文学价值,又有风景描写和思想哲理,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该词作为文学名篇进行学习。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为大家呈现《涉江采芙蓉》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背景和特点;2.懂得运用修辞手法描写风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能够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4.能够体会古代女子的文化境遇和文化自觉;5.积极探究女性之间的情感和友情。
二、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放了一张芙蓉镇江的图片,问学生:“你们看到的景色如何?你们是否意识到在读李清照的词时,我们所想象的美景就在这里?”。
教师通过调整学生视角,加深学生对于芙蓉镇的认识,为学生进入课堂做铺垫。
2.讲解李清照的背景和词作特点教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教师指出:“李清照的词体现了女性的特色和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切感受”。
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的相关资料,回忆掌握她的词作特点。
3.解读《涉江采芙蓉》教师进一步请学生阅读《涉江采芙蓉》,并在课前“看词说景”,指导学生查找通过具体描写表现景色的词句,如“翠梧丹桂质朦胧”,“云鬟峨峨五峰高”,“质本洁而名利华”,“富贵童颜,浮华川谷间”。
接着,教师对于每一句话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和她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析李清照的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李清照词的时候,仔细品读每句话,寻找其中具有特殊表达形式的句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行整理李清照的修辞手法表格,定期与之比对,以便于掌握词的意义和考察修辞的能力。
5.思考李清照的女性意识和女性间的情感教师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策略,如小组讨论、表演等,让学生思考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以及两个女子之间的情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20张PPT)
《苏幕遮》 周邦彦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五、悟情感——缘景明情
画面一: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 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 的芙蓉默然无语。
所见之景,实写
画面二: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身在“远道”的游子。四处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 无际,忧愁不已。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3)这个意象有什么特征? 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3、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2)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 ……………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
……………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四处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无际,忧愁不已。
1、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仪表庄重 姿态优美 气质优雅 品质高洁——(侧面烘托人物)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hàn dàn]、净友、 芰荷等。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 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循 化 高 级 中 学
卢 军
·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诗歌鉴赏五步走
一、知作者 二、析意象 三、看表达 四、明手法 五、悟情感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找出这两句诗表示情感的词语。忧伤 ●2.“忧伤”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交流:同心而离 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 厚的感情。 ●3.为何忧伤到终老?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 “忧伤”。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 这两句有何特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 抒情主人公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 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在 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这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 妇那痛苦的叹息!这是来自万里相隔的身处天南地北的 主人公深沉的担忧;这是痛苦的浩叹,这种黯然的情绪 令人销魂!
●5、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 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 子”形象。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 赏。)
4.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 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 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5.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平缓的叙述。
2.叙述了抒情主人公在干什么?
采芙蓉
3.联想采莲图景的特点?为何采芙蓉?
是美好、欢乐的采莲。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 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 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 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 花 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 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 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如王维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 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 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2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三、诗歌鉴赏
(三)依景情,析手法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采摘芙蓉是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采花折柳是中国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来传达对亲朋 的关怀、思念等情感,二来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问自答, 在诗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正确理解诗歌的思 想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 五言诗的关系。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 歌含蓄不尽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芙蓉→清幽、高洁、宁静…… “涉江采芙蓉”,传达出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和美好祝愿。
三、诗歌鉴赏
3.诗歌中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 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雅洁和 所表达情感的纯洁与美好。
诗中用“芙蓉”“兰泽”“芳草”,营造出一 种高洁、清幽的意境。
一、解题
古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又称为“古 风”“古体诗”。特点:不入乐,只可诵;可换韵, 不需对仗;句式长短不限。与乐府诗同为汉代文学的 奇葩。
《古诗十九首》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现深情,其 思想内容包括: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世态炎 凉与人情冷暖;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二、写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宦官外 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族结党营 私,中下层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 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 他们只得奔走交游,背井离乡,辛苦辗转,亲戚隔 绝、闺门分离,失意彷徨,落魄江湖。这些人文化 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 吸收汉乐府的营养,就以此抒写自己的人生。
《涉江采芙蓉》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1分钟找同学回答)
一、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 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补充:
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 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 情感。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二、这是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 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 往往以暗关着“夫容”。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 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 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 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诵这首诗。
背诵提示: 前四句 写女子故乡涉江采莲思夫; 后四句 写男子孤独、惆怅中思妇。
(3分钟时间后检查背诵)
敬请指正
一些接近民间的文人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诗的 旧形式不能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于是五言诗应运而生。 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较 大表达山更灵活、方便。
一、看诗题: 为何采芙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远方的“同心”者 。表达思念之情。
补充: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 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人送给 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 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 枝梅花给他。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 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 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的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三 、读懂内容、临其境
抒情主人公≠作
者
三读,读懂省略(主语),身临其境
妇怀远?
游子思乡?
探 究: 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也法 有? 人认为是女子,你怎么看?或者你有什么想泗
VS
1: 是 女 子,因为女 孩子喜欢采一些花花 草草,依据是“涉江 采芙蓉 ”。
《采莲图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 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 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 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 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 上 。 ” ,“莲子”即“怜子”。
解读文 本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思念又包含着哪些更细腻的情感呢? ①在外漂泊的羁旅之苦;在宦途艰难、远离故 乡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孤单失意的羁旅之感。
②难回故乡的无奈之情;想要回家,但路途遥远 无法回家,含蓄地传达了游子深深无奈的心情。
四 、读懂情意、感其思
● 女 生 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男 生 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种写法叫“悬想法”或“对写法”
主人公
采莲者
望乡者
闺妇
(实写)闺妇 (虚写)游子
(虚写)游子 (虚写)游子
游子
(虚写)闺妇 (实写)游子
(实写)游子 (实写)游子
曲笔——对写法
“对写法“也称对面落笔、曲 笔,意指不直接抒发对对方 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是怎样在思念着自 己,简单来说,就是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 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其实质在于联想和想象。
涉江采芙蓉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十九首》
诗歌简介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 《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 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 格、艺术成就很高。
日电 问电
“涉江”者为思妇,“还 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 揣彼意,想象游子 一定也 在望乡感叹。
穹困潦倒的游 子在客愁 中,想 象家中“思妇”也 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 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 情景。
P
拓
寸写法
展
探
究
对写,也叫“悬想”,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 特殊的表达思念(或离 别)之情的手法。简单 说,就是明明自己在思念 对方,却说对方在思念自
通过写身处远方之人想要借采莲相寄来表 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进而抒发远隔两 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真实地从这一侧面
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
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 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切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 也,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乎?”在这样 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 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 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 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 妇离别相思之情,从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 没落的时代面貌。
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 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 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 情。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涉江采芙蓉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从莲花的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等 各个环节,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采莲与民俗节日
在古代,采莲往往与一些重要的民俗节日相关联。例如,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划龙舟、采 艾草和莲花,以驱邪避疫、祈求平安。
文学作品中的采莲描绘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采莲的描绘,如《诗经》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以及 《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等,都展现了采莲的美丽画面和人们的情感寄 托。
人文美的和谐统一。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02
表达了采莲人内心的思念之情,将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
情景交融,含蓄隽永。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03
进一步点明了采莲人的情感归宿和诗歌主题,展现了深深的思
乡之情和对爱情的渴望。
03
艺术特色探讨与比较
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芙蓉、兰泽等自然元素,象征主人公的情感和品格,使诗歌 意境深远。
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影响
该诗所采用的象征、比兴等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对文学史的意义
作为一首优秀的古代抒情诗,《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研究古代文学和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4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意义
涉江采芙蓉主题思想解读
比兴手法的运用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对人生、爱情的思考,形成独特的 艺术效果。
韵律和谐
诗歌采用押韵、平仄等手法,使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增强了艺 术感染力。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悬想”: 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 ● 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 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 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 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
17
画面一一位怅立船头的 女子。她与众多 女子的嬉笑不同, 她注视着手中的 芙蓉默然无语。
5
教学目标1:通读诗歌 了解大意
6
解析重点词语⑴芙蓉: 荷花的别名。⑵兰泽: 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芳草: 这里指兰草。⑶遗 (wèi) : 赠予。⑷所思: 所思念的人。远道: 犹言“远方”, 遥远的地方。⑸还顾: 回顾, 回头看。 旧乡: 故乡。⑹漫浩浩: 犹“漫漫浩浩”, 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 路长貌。浩浩, 水流 貌。⑺同心: 古代习用的成语, 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 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⑻终老: 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第3句的作用?
13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表达感情的方式是: 采摘芙蓉。目的是: “遗”远方的“同心”者。
14
教学 目标4:体会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15
“对写法 ” (落笔对方)的“悬想 ”方v“对写法 ”法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 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 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 {虚写} (虚实结合
28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答案: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2.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的矛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试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不矛盾。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六句看,诗人 对花的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 落下先抑之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或是不足稀奇, 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诗写到这里结束了,然而题外之 意仍然耐人寻味, 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之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 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作者】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即是组诗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