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b.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b. 阐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掌握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b. 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讨论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方法5. 思考题:a. 简述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阐述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影响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掌握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探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阐述油气聚集的类型及其成因教案章节四:油气藏描述与评价1. 学习目标:掌握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3. 教学内容:a. 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实际案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掌握程度5. 思考题:a. 简述油气藏的类型及其特征b. 阐述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教案章节五: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技术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其主要应用领域。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5、非烃化合物
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含硫化合物: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 (-S-)(包括硫醚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此外,还 有元素硫、硫化氢。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第5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节石油
二、石油的组成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84-87%, 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 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 只有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 平均0.65%;氮:小于0.1%。含硫量小于1%的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 1%的为高硫原油。常以0.25%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的界线。石油中还 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已发现的33种微量元素按其含量多少和常见程度列举如下:铁(Fe)、 钙(Ca)、镁(Mg)、硅(Si)、铝(Al)、钒(V)、镍(Ni)、铜(Cu)、锑(Sb)、锰 (Mn)、锶(Sr)、钡(Ba)、硼(B)、钴(Co)、锌(Zn)、钼(Mo)、铅(Pb)、锡 (Sn)、钠(Na)、钾(K)、磷(P)、锂(Li)、氯(Cl)、铋(Bi)、铍(Be)、锗(Ge)、 银(Ag)、砷(As)、镓(Ga)、金(Au)、钛(Ti)、铬(Cr)、镉(Cd)。在这些微 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们含量高, 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在这些微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 们含量高,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近年来,石油灰分中的V、Ni含量及其比值(V/Ni)已被用来确定生 油岩相、油源对比以及研究油气运移等问题。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梗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三个知识模块;油气资源勘查原理知识模块为扩展内容。
课程重点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和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主要学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油气藏的形成原理主要学习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等知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要学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等知识;油气资源勘查原理主要介绍盆地模拟方法、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基本原理等知识。
按照一般认识规律,将课程基本体系设计成以油气藏概念为核心,先认识油气藏是什么、再理解油气藏如何形成、再掌握油气藏如何分布、最后了解怎样勘探油气藏。
课程学习时,特别注意把控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内容有:1)石油及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特征;2)储集层物理性质、储集层与盖层的评价;3)圈闭和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分类及各种类型的特征;4)油气有机成因理论及烃源岩的评价;5)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基本原理;6)油气藏形成的综合地质条件。
本课程的主要难点包括:1)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2)理解油气有机成因的系统理论;3)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及模式、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及规律;4)综合分析油气藏(田)形成的地质条件;5)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问题。
对于重点内容,采取重点教学的办法。
首先安排了较多的理论教学学时,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习或实验教学环节。
75%的学时用于以上重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
全部的实习实验课都安排在重点内容的章节中。
针对不同的难点问题,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给予解决。
1)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还设计了透明、不透明的圈闭与油气藏三维实物模型,配合实习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了圈闭及油气藏平面、剖面、立体图示。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1996年6月修订)一、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它是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
本课程同其前期的数、理、化及地质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技术课都有密切联系。
一方面研究油气地质问题必须具备广泛的数、理、化及地质学基础知识,因而本课程必须在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及地质、地史与古生物、构造、岩石(尤其沉积岩)等基础地质课之后才能进行。
另一方面,涉及油气地质勘探与油气藏工程的各门专业技术都是围绕油气藏开展的,石油及开然气地质学为油气勘探与开发实践中有关技术、方法的选用和成果解释提供基本的地质理论依据。
因此,本课程是油气地质勘探与油藏工程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面向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
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面向其他与油气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所要求的学时数有所不同。
石油地质和油藏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本课程规定为80学时。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气藏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包括油气藏中的油、气、水流体、储集层和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2、油气藏形成条件。
包括油气成因、烃源岩、油气运移、油气藏形成。
3、油气藏分布规律。
包括油气盆地、油气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和典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本课程的“三基”如下:1、基本知识:油、气、水(含其同位素)的基本性质和产状;生、储、盖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圈闭和各级油气聚集的类型及特征;油气藏在时空上的组合和分布特点;典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特点。
2、基本理论:有机质转化与成烃的地球化学原理;油气运移机理;圈闭的形成机理;油气聚集与成藏机理与模式。
3、基本技能:正确识别和鉴定各种油气显示;掌握油、气、水(含其同位素)分析资料的应用与解释方法;能够对生、储、盖层的测试、鉴定资料进行分析并由此作出评价;熟悉圈闭和油气藏平、剖面图的特点和表示方法;掌握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方法。
教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课。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会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来认识和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科学的预测一个区域的含油气远景,明确寻找油气的方向,为油气勘探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具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渗流力学、普通地质学、岩石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完本课程之后,必须掌握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各类油气藏的基本特点,掌握现代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理论和假说,掌握油气藏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并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进行油气远景评价,正确指明有利的勘探方向。
《油矿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油矿地质学又叫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勘查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掌握钻井地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实验室分析、以及测试的资料来解决油气田地质结构、储层特征、油气水分布、油气储量及油气藏存在的压力和温度条件等。
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案编制与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习本课陈之前,必须具备基础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油层物理、油矿地球物理测井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钻井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2、能对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研究;3、能编绘和应用各种油气田地质图件;4、掌握油气储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油气田勘探》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油气地质勘探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察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既是一门方法技术课,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总学时:72一、教学思想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
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
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第八章油气赋存规律,8学时实习八酒泉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大作业+讨论课,3学时小组实验安排(课下进行):实验一C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与储集层孔隙结构的直观、定量分析实验二OGE—Ⅱ型油气评价工作站与烃源岩热解分析实验三真实砂岩微观模型下的流体驱替实验教学手段:课堂采用体教学,课下阅读电子教材、文字教材和辅导材料,在线答疑,实习和讨论课。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大纲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10023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课程类型: 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2 实验(实践)学时:2学分: 4适用对象: 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岩浆岩和变质岩,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
一﹑编写说明(一)制定大纲的依据按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及油田勘探开发对本专业人才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
(二)课程简介系统介绍油气的组成、性质和成因,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及类型,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
(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学生毕业后从事油气的勘探、开发和有关的管理工作都要用到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因此它是事关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基本功和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和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都已经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中介绍,和上述课程相比,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和集成性,它强调有关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综合,强调各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和动态过程和联系。
同时,它也作为后续油气田勘探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中外油气田勘探等课程的基础。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先修的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有关的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基本功。
作为一门综合课,没有时间从ABC起步。
二、大纲内容(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机理、过程及其类型以及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中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石油地质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4 学时:64学时(其中实践14学时)
大纲执笔:柳广弟院(系)、部负责人:谢庆宾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学生掌握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认识油气矿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确寻找油气的方向,为勘探和开发油气矿藏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要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油气生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以及油气在地壳中分布的基本规律;
3、掌握石油地质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对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初步的评价。
三、大纲内容
四、实验与实践。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Oil and Gas Geology)课程编号:H12128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先修课程:矿床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柳广弟主编.石油地质学(第四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2.张厚福主编.石油地质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3.陈荣书主编.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4.潘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B.T.Tissot and D.H.Wellte.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1984.6.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的基本理论,全面讲述石油和天然气成因、储盖组合、运移、聚集成藏、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和程序任务等基本问题,介绍油气勘探的前沿领域和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综合性强,必须全面地运用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及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的特征、形成及分布规律。
是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开拓知识领域,初步了解与掌握能源地质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阐述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将来可能从事油气田的调查和勘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石油地质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10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
2. 教学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来源。
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条件和地质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和图表:展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的掌握。
教案章节二: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演化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生物残体的转化、有机质的成熟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演化规律:生烃期、排烃期、聚集期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生物油源岩、热解油源岩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和图表:展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理解。
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的掌握。
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层地质学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层特征和储集机制。
掌握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方法。
2. 教学内容: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等。
储层特征:孔隙结构、渗透性、可动性等。
储集机制:水动力条件、油气运移路径、油气藏形成等。
储层评价和预测方法:地震勘探、测井技术、地质建模等。
讲授法:讲解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储层特征和储集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2. 教学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
石油与天然气的分布规律:盆地类型和油气藏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油气藏实例,理解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课件:展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示意图。
5.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油气田图片,引发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好奇心。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分析油气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探讨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盆地类型和油气藏特征。
6. 作业与评估:思考题:要求学生回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问题和实例分析。
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
掌握烃源岩的特征和评价方法。
2. 教学内容: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板块构造和地质演化。
烃源岩的特征:岩石类型和有机质含量。
烃源岩的评价方法: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原理。
实验法:观察烃源岩样品,了解其特征。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样品:展示烃源岩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
5.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兴趣。
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讲解板块构造和地质演化的关系。
分析烃源岩的特征:观察烃源岩样品,了解其岩石类型和有机质含量。
介绍烃源岩的评价方法:讲解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评价方法。
6. 作业与评估: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油气形成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油气与运移1. 学习目标:了解油气的过程和条件。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10 学时:80 /64 学分:5 / 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属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以油气藏为根本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地下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分布规律以及基本勘探思路等知识。
通过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石油及天然气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领域及根本科学问题,从而建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该课程是上述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直接涉及石油、天然气的课程,对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以及油气勘查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介绍石油及天然气课程性质及教学体系;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模拟方法;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基本特点;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原理。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正确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掌握形成油气藏的综合地质条件,建立起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熟悉油气水主要化学组成,主要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形态特征,烃源类、储集岩和盖层的评价方法;理解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及油气藏破坏的机理或理论;了解同位素及地球化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以数、理、化、外语等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以地质学、矿物及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
本课程为其后续的其它专业课程及各门专业选修课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因此,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Chapter1 Liquid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学时:6 学时基本内容:①石油的概念、组成、特征、分类及物理性质。
②天然气的概念、产出类型、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③油田水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④油气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教学重点:石油的组成和特征,天然气的产出类型,油田水的类型。
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石油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硫、氮、氧。
尤其是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
除上述五种元素外,在石油中还发现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二)石油的馏分、组分与化合物组成1.石油的馏分组成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2.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3.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芳烃、非烃及沥青质。
4.三者的关系石油的组分、化合物和馏分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二、石油的化合物及特征(本节重点)(一)烃类化合物1.正构烷烃其含量主要取决于:①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②原油的成熟度: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正烷烃分布曲线的应用:判断成油原始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油源对比。
2.异构烷烃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或色素,为生物标志化合物。
常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
《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1125课程名称:油气田开发地质英文名称:Development Geology of Oil (gas) Field开课学期:第6学期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课程类型:专业教育选修课开课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天然气方向)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层学、石油构造分析、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油层物理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后续课程:油气田勘探开发方法、油气勘探综合设计开课单位:地球科学学院网络课程资源:无选用教材:油气田开发地质,叶庆全,冀宝发,王建新,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主要参考书:1.油藏开发地质学,彭仕芯,黄述旺,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第二版),黎文清,李世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3.砂岩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内容与方法,艾尚军,许运新,郭殿军等,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4.油气田开发地质,崔廷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5.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王允诚,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一'课程简介《油气田开发地质》是一门与油气田开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专业课,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天然气)专业选修课。
该课程是以油气藏的研究为核心,系统阐述了油气田开发地质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总结了当今油气田开发最新成果及开展趋势。
本课程共包括四大局部基本内容:第一局部为油气层层组划分与比照,重点介绍油气层层组划分与比照的依据和方法步骤、单砂体间联通关系确实定、单井油气层划分与比照资料的建立;第二局部为细分沉积相研究,重点介绍细分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各类砂体特征及油水运动规律;第三局部为油藏开发期地质特征,重点介绍油藏开发设计的地质决策、开发阶段的划分、油藏地质变化和油层水洗规律;第四局部为剩余油研究,重点介绍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研究方法。
该课程主要为理论教学,总学时32学时(2学分)。
《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基本原理和富集规律的一门学科,属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石油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哪些岩层中?呈流体状态的石油天然气是如何运移聚集在一起的?石油天然气聚集在什么地方?石油天然气为什么能够保存至今?即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成藏及分布规律问题。
本课程是对大学阶段所学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专业基础科和专业课的升华与拓展应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地震、测井、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手段进行含油气目标勘探设计和评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物探工程师运用地质思维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设计、处理及解释的重要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控制石油天然气成藏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地质要素为主线,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实训和专题讲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认识- 1 -石油天然气在社会、国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概念和理论,并了解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特殊石油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勘探开发现状,培养同学们将所学的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相结合综合进行地下含油气目标勘探与评价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与盖层、圈闭与油气藏、石油天然气的运移、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及石油天然气藏相关理论进展七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学以致用,穿插地震、测井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处理技术与测试手段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介绍相关理论进展,提升同学们学习石油天然气勘探系列专业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并适应学科发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宋荣彩制定(修订)时间:2010年2月所在单位:能源学院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课程简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大致知晓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萌发对从事油气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化工原料,国际贸易物资;世界及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内容、性质及主要相关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和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油气矿产的基本特点;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内容梗概。
对油气行业的现状,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
对油气资源的展望和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可作适当介绍和讨论。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
(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
(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宋荣彩制定(修订)时间:2010年2月所在单位:能源学院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课程简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大致知晓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萌发对从事油气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化工原料,国际贸易物资;世界及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内容、性质及主要相关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和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油气矿产的基本特点;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内容梗概。
对油气行业的现状,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
对油气资源的展望和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可作适当介绍和讨论。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
(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
(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
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
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
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关于无机生油说——介绍无机生油说的主要观点和二元论,以开阔油气成因思路。
天然气的成因与相关类型——集中讨论天然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
烃源岩与油气地球化学对比,是基于油气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阐述烃源岩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油气藏中油气的来源研究。
(石油工程专业对未熟-低熟油和无机生油可略,对有利油气形成的地质环境要适当补习沉积环境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油气成因假说一直存在有机起源和无机起源两大学派,油气工业飞速发展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的主导理论是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即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系统掌握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理论体系及油气形成机理。
也要知晓存在未熟-低熟油和无机成因天然气。
了解天然气与石油在成因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天然气的四种主要成因类型,掌握其鉴别标志。
重点阐述当今油气成因主流理论-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对形成油气的原始物质及其生化组分,促使其向油气转化的因素及油气演化的阶段性,以及有利形成油气的地质条件或环境,必须讲清讲透。
本章涉及的概念、术语、参数较多,干酪根、地温梯度、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液态窗口、有机碳、H/C原子比、O/C 原子比、氢指数、氧指数、Ro、OEP值等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教学目的:认识地下油气的储集空间及储集岩的基本特性,主要储集岩类型;明确地下油气得以保存下来不致向上逸散所必需的盖层条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储集层和盖层概述,包括定义、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储集岩的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解析孔隙性和渗透性及其度量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包括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介绍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孔隙结构的概念及主要孔隙结构参数。
各种储集岩类型及其孔隙发育演化特征;介绍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孔隙成因类型及影响孔隙发育的因素。
简略介绍储集层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常见盖层的岩石类型。
要求学生了解储集层和盖层与油气的关系-都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掌握储、盖层的概念。
了解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基本特性,理解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不同度量参数的概念及其与储渗油气的关系,掌握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
基本掌握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主要特征。
了解盖层的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浓度封闭机理,重点掌握物性封闭机理及岩性特征;了解石油和天然气对储、盖层要求的差别。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教学目的:认识地下可供油气聚集形成矿藏各种场所-盛装油气天然容器,分析了解其成因,学会评价圈闭和油气藏。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包括概念、构成要素、分类和度量等。
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形成、特征及其图示。
(石油工程专业要适当补习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圈闭和油气藏概念,理解地下圈闭何以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道理;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所涉及各参数的含义。
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依据-以成因划分大类,封闭条件(因素)划分亚类,无论何种圈闭类型,储集层和盖层都是形成圈闭的必要条件,掌握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特征(包括成因和封闭条件的差别)。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平面图(构造等值线图)与剖面图结合识别圈闭类型及圈闭范围。
着重介绍构造圈闭和油气藏与地层圈闭油气藏各亚类的成因、构成条件及其特征;构造圈闭中的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是学习和理解其它各类圈闭的基础,应重点详细介绍。
第五章油气运移教学目的:油气运移是油气从生成时的高度分散状态到大量聚集起来形成可供开采的矿藏的必经过程;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没有油气运移就没有油气藏,本章的内容是下一章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是联系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油气藏的纽带。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运移概述,包括概念和与不同油气成因观点相联系的各种油气运移机理。
基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油气运移机理,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时间、相态、动力、路径、距离等。
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概念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了解初次运移运移和二次运移可能存在的相态,理解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阻力、主要相态的相同与通道、动力差异的原因在于目标结果(成藏)的一致与环境条件的不同;掌握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主要相态、通道、动力因素及其运移机理以及水动力在二次运移中的两重性。
并通过了解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变化联系第二章的油源对比,加深对其参数选取应考虑运移因素的理解。
油气运移是与油气生成理论紧密相联的,回顾第二章油气成因现代概念有机质的分布状态,说明油气生成的初始状态与油气藏的显著差别,阐述油气运移是形成油气藏的必经过程。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教学目的:如果说前面各章的内容是纲,这一章就是领。
本章内容实质上是前面各章内容的综合链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油气源、运移、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其相互配置等。
油气聚集成藏机理——油气在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中的聚集过程和油气在圈闭中的分布规律。
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和油气再聚集(再分布)的条件。
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重点是生储盖组合(评价)和圈闭的有效性条件。
掌握油气聚集机理及规律和差异聚集的概念及条件。
了解致使油气藏破坏的因素,油气藏破坏的形式、程度及结果,历史地看待和分析油气成藏。
前面几章实际上是阐述了油气成藏条件的各个环节,本章是汇总,归纳总结油气成藏条件,阐述油气的成藏过程,包括单一圈闭内的油气聚集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其内容主要是油气生成经运移进入圈闭后油气的充注与按密度分异调整其在圈闭中的位置,达成相对稳定状态的过程。
总的要求是建立油气藏形成的整体概念。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含油气系统教学目的:是在前面各章已建立起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这一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纳入综合的实际地质环境具体应用。
考虑实际的地质条件,学会分析和解决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含油气盆地,包括概念、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分类、形成条件及盆地内不同大小级别的油气聚集单位以及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等;含油气系统,包括概念的提出、含义、地质要素及其研究的技术方法等。
本章是运用前面各章建立起来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分析一个沉积盆地之所以能成为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要求学生在认识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地质意义(地位)的基础上,了解地壳中各级油气聚集单元的含义。
含油气系统实质上是应用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着重于建立概念,为将来工作打基础。
要求学生了解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地质要素、成藏作用因素、关键时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