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团队精神辅导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团队精神辅导
1.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
赵广民同学是班级体育委员,心地极善良,谁有什么困难他都愿帮助。

班级中哪位同学有了困难,都会自然想到找赵广民,赵广民成了大家最信任的人。

其实赵广民家并不富裕,而且要比一般同学困难得多。

细心的同学发现,冬天到了,寒风阵阵,赵广民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别人穿棉鞋,他却穿着破旧的球鞋。

于是同学们自发地捐了钱,买了鞋和用具等,非要送给他。

赵广民属于那种硬汉子,自己关怀别人可以,若别人帮助自己,就觉得难受,觉得有损“硬汉”的形象,他便跟捐钱、买东西的同学吵了起来,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只好找班长来调解。

班长一听双方都有理,做不了主,便提出在班级最高权力机构——全体同学大会上裁决,时间定在星期二的班会。

星期二到了,班级18米长的大教室后面挤满了听课的老师。

同学代表问班长:“来了这么多老师,咱们的班会还开不开了?”班长说:“老师不是总强调以法治班吗?按照班规班法,今天该开班会,怎么好改变呢?照开不误。


班会的议题是:班级该不该关心“一心为班级的人”。

赵广民抢先发言:“我做的一点事都是从心里感到是一种责任,做了这些事.我已经获得了幸福。

如果大家反过来补偿我,我感到心里不是滋味,感到问心有愧,反正我说不太清楚,觉得如果收了大家的东西我很难过。


赵广民很孤立,没有人站在他这边,一位接一位的同学上台发言,讲的都是赵广民舍己为人的事迹,讲的是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为同学家里做事、领同学去看病;讲的是他省下钱来帮助别人的事迹……
赵小波同学讲道:“赵广民把这么多时间、财物、感情给了别人、给了班级,
可大家注意过没有,他自己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包、没有一支好的钢笔,他从来没买过零食。

有一次中午修理桌椅,回家吃饭来不及了,他跑到校外,转了一圈,回来说买面包吃了。

实际上,当时有人跟着他,他根本就没舍得买。

冬天这么冷,课间操的时候,他站在前面指挥,穿的比谁都单薄,同学们都有毛衣毛裤,他没有;他的鞋比谁的都破旧,他冻得浑身发抖,还在那儿硬挺着。

赵广民你说你接受了同学们的帮助心里不安,心里难受,那么我们看着一个为大家满腔热情办事的人,这么苦、这么累、生活这么困难,我们能安心吗?我们心里就不难受吗?”
赵小波说着,自己已难过得流下泪来,几位爱动感情的同学也跟着哭,哭出了声,感染了更多的人,甚至感染了听课的老师,有的也跟着流泪了。

这次班会辩论的题目,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答案,究竟哪一方胜了,当时我忘了问。

直到今天也不知道那些东西、那些钱究竟是给了赵广民,还是退给了同学们,还是算做了班级积蓄。

开这样的班会,使学生们在心灵深处受到真、善、美的感染。

通过这样的班会,同学们加深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感受到了关心别人和被人关心的自豪和幸福。

这些年来,我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反复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

学生这样想、这样做,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融洽和谐,个人也会感觉心情舒畅、充满上进的力量。

(选编自《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感悟
读着魏老师20年前的案例,仿佛就在昨天。

岁月变迁,人是物非,但不变的是人性深处的爱——对他人的爱和来自他人的爱,这种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小至班级,大到国家,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和思想永远值
得提倡和学习。

唯其如此,我们的班级才更加融洽,我们的国家才更加和谐,我们的民族才更有希望。

2.篮球赛之前
似乎在一夜之间,篮球就成了这群十二三岁孩子们最大的课外主题。

本来大谈罗纳尔多、贝克汉姆的“铁杆儿”足球迷们,也在不知不觉间疯狂地迷上了姚明、科比。

男孩子们下课就抱着篮球往外跑,女孩子们也乐此不疲地到场边为本班的“英雄”们加油助威。

各班之间的篮球赛越来越多,越赛越火。

理所当然的,我们班的男孩子们也三番五次地央求我,想参加“联谊赛”,但我却迟迟没答应。

因为我也有顾虑:首先,快期中考试了;其次,作为艺术特长班的学生,准备球赛肯定会影响乐队的排练,三天不练手生啊!但最主要也是我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还没有做好比赛的心理准备。

作为一群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很少懂得合作、配合,既自信又自负,都觉得比赛的亮点就是自己,有我必胜!所以赢了还好,如果输了……那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打击。

因此我觉得,不能“打无把握之仗”。

那天是我的自习课,因为单元测验成绩不错,所以我说要奖励大家——周末不留语文作业!马上就有人“反对” ——
“李老师,换个奖励行吗?比如让我们打场篮球赛吧!”
“对对对!篮球赛!就换这个奖励!”底下一片附和声。

“那你们赢得了吗? ”我不动声色地问。

大家高声喊:“当然能! ”“如果输了怎么办?”
“有我上场怎么会输!”说话的是“篮球痴迷者”小辰。

他的话马上招来一片嘘声。

“好,如果我同意你们比赛,谁愿意上场?”我话音刚落,“刷刷”站起来七八
个人。

“这么多人,可不合规则,那……谁下?”
片刻的沉默,谁也不肯坐下。

还是小雄先开了口:“小喆,你打得那么臭,你坐下吧!”“我臭?”小喆马上反驳,“还不知道谁臭呢?就小祺那体力,还想进球,别丢人现眼了!”
我打断了他们的争执,说:“你们看,还没比赛,自己就打成了一锅粥。

这样吧,别说我没给你们机会,下面我出几道有关班级建设的题目,你们推举一位同学来回答,别人不许提示。

答对了就参加篮球赛;答错了,就别再想了,好吗?首先是有关卫生的问题,谁来回答?”
一听有机会打比赛,孩子们兴奋起来。

“小喆,你去,加油!”这次倒是很一致。

“班里的卫生角有几把扫帚、几块抹布?”
“这个……有……7把扫帚,2块抹布!”
“答对了!”
“Yeah!”教室里一片欢呼声。

我笑了笑,继续出题目:“每天早上查卫生,都要检查哪些地方?”
“加油!”“别急,慢慢想!”为小喆鼓劲的声音响成一片。

小喆紧张得脸都红了,“有门、窗台、地面、黑板槽……”结果还是落掉了“纸篓”一项。

看着他们一脸的失望,我又接着说:“好了,咱们有言在先,但看在你们团结一致的份上,我再给一次机会。

这次我要找一个支持球赛的女同学回答!”
“小筱!”“选小筱!”……
“我们班现在墙上有几张奖状?”“6张奖状,一面锦旗。

”……
就这样,我围绕班集体建设变换着问题,每到要成功的时候,就故意设个“圈
套”,再换一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全班同学的心越来越齐,每推举一个人都深思熟虑,每答对一题,欢呼声、掌声都响彻教室。

听不见彼此的埋怨声,有的只是专心的加油声。

看看时机成熟了,我说:“好了,问题结束了。


“别,李老师,再问几个!”
“再问几个?还记得我为什么要问问题吗? ”
“对呀,我们都忘了,是篮球赛。


“对,是篮球赛,”我接过话头,“看到你们这样齐心协力,我终于可以放心地将比赛权交给你们了。

我的同意,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的表现而决定的,而是被你们的凝聚力感动了。

只要我们都发自内心地爱集体,关心集体的点点滴滴,就都会为身边的人作出贡献,为自己增加胜利的机会。

我会亲自替你们去联系比赛的班级和场地。

因为,我坚信,七年级二班,你们一定会赢!”
短暂的沉默后是经久不息的掌声,从掌声里我听出了感动,那是一种信任与坦诚擦出的火花,是一种学会欣赏和理解的成熟。

我和48个孩子发自内心地笑了,因为我们获得了比球赛更重要的东西——对身边同学长处的肯定,对集体的荣誉感以及合作意识!
比赛的结果是,我们赢了。

其实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让大家牢牢记住的是争取比赛前的精彩过程,我们赢的不仅仅是比赛。

周记上,几乎所有同学都提到了这次特殊的班会: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感觉到我们班的团结。

这个班的男生可以包容班里的…另类‟,可以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这个班的女生可以感动得流泪,可以帮助男生争取机会。

这样的班级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李老师,您好!感谢您给了同学们这次比赛的机会。

听完您那天在班会上的讲话,我真的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支队伍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精神,
不能闹内部矛盾,只有这样,摆正了心态,找准了位置,才能齐心协力地打好比赛。

不管比赛是赢是输,只要志气没输、信心没输、素质没输,我们就是获得了胜利……”
“您问的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班集体有关,原来您是为了让我们重视自己班的任何事,是为了让我们团结起来,把我们班建设得更加完美。

而这些,我想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了……”
从那以后,我和我班上的学生总会提起这次特殊的班会。

因为,它教给我们~个道理:有时候,结果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争取结果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输赢皆英雄”的健康自信以及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才是最宝贵的。

凭借着这种特殊的激励方式,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先后两次获得市级“学雷锋”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区级三好班集体和区级优秀团支部!
(选编自《名师讲述班主任的核心教导力》。

杨连山、魏永田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感悟
李老师抓住了班级篮球赛的契机,利用学生迫切参赛的心理,着眼于赛前班集体心理、思想的准备,让争取参赛的过程变成了端正态度、解决思想问题的过程;变成了凝聚人心、增强团结的过程;变成了班集体建设的激励过程。

对于赛前暴露的种种问题,李老师一不听之任之,二不回避躲闪,三不简单说教,而是把学生看做主体,吸引他们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热中有冷,小中有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同时,把握大局,不放任自流,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3.从众效应的另一种应用
晚自修课问,化学老师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请您高抬贵手
不要教我们班,好吗?我们不想高复!署名是二(3)班。

我看后感觉很不好,学生太放肆,用语很不礼貌。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原因是我们班有些学生对化学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大适应,上课经常有起哄的事件发生,他们认为化学老师的讲课太基础,并且教学方法不好,很多学生听不懂。

上个学期已经有些意见了,并且发生了一个学生要求其他学生在教师评价表中给化学老师打“D”(很差)的事情。

平时也有学生向我反映化学老师的事,我总是站在老师的立场维护化学老师,并在思考如何化解师生间的不和谐。

没想到,在高二即将结束高三即将来临的时刻,师生间的矛盾终于爆发!
于是,我向化学老师表示歉意,并表示一定好好教育学生。

化学老师的回答很坦然,她说自己也不怎么在意,只是这样的班级自己也不想教了!在场的老师听说了这件事也纷纷表示学生确实难教,这样的班级也没人敢教。

我想,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此事,后果恐怕很严重。

第三节课下课,我来到教室便就此事训问学生,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给化学老师写了一个条子,让杨老师高抬贵手不要教我班,说是不想高复,署名是二(3)班。

我看了这个条子感觉很不爽,你说杨老师看了会是什么感觉?
在这里我要问写字条的同学两个问题:一、你这样写是否礼貌?二、你能代表高二(3)班吗?(停顿片刻)至于这样吗?杨老师把我们班化学教差了吗?我很明确地告诉你,我们班化学成绩一直在年级处于前列。

也许这位同学对化学老师有看法,但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吗?有话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客观地评价。

以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化学老师已经表态不想教我们班了,有什么意思呀?其他老师也说不敢教我们班,我们同学都这么有自己的想法,谁敢教?在其他学校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结果这个班级的语文课一个月没老师上。

请问,受影响的是谁?”
我看着学生,教室里一片安静,在较长时间的停顿后,我说:“写纸条的同学下课后来办公室找我。


晚自修结束后,我坐在办公室,王斌同学来到我面前,很显然,纸条是他写的。

我拉了一张椅子,让他在我面前坐下,然后明知故问:“纸条是你写的?”
他低着头说:“嗯。


我问:“你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写这个条子的?”
他说:“她教得不好,很多同学都这么说,我们想换一个老师。


我说:“可是,我们班的化学成绩不差。

能具体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他说:“她上课讲的内容都很基础,我们很多都知道了,而且她只顾自己讲,黑板上也没有板书,我们都不知道哪些是重点。

她上课从来没用过多媒体,就是讲讲,实验也没怎么做,不像物理老师,这些都会讲,条理也很清楚。

我觉得自己这两年几乎没学到什么,都在吃老本。


我说:“你如果觉得老师讲不好,你可以自学呀!”
他笑了笑说:“我对我奶奶说化学老师教不好,她也这么说,让我超过老师。


我说:“对呀,为什么不呢?”
他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我做不到。


我接过话说:“所以你寄希望于老师,希望老师教得好些?”
他说:“对,就像卓老师那样,我就喜欢。


我说:“老师固然会影响我们的学习,但我们的成绩并没有因此而不好呀!
是不是其他同学说化学老师不好,你也跟着说不好;如果其他同学不说,你不会这样说吧?”
他说:“对。

”回答很干脆。

我说:“三人成虎,有点从众效应吧?”
他“嗯”了一声,同意了我的看法。

我说:“不管事情是怎么样的,你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是否有点儿不礼貌?”
他点点头,我接着说:“你以高二(3)班的名义写这个条子,你征询同学和我的意见了吗?”
他说:“没有。


我问:“那这样是否合适?”
他说:“不合适吧。


我说:“对这个事情你要客观地说明情况,写一个说明对杨老师表示歉意,可不可以?”
他说:“没问题。


我说:“今天,我不想说什么,我只是希望你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不顾说话的方式和语气。


我们的谈话从九点半一直到十点,办公室的灯早已熄灭,寝室也即将熄灯,我结束了谈话让他回去早点休息。

在他离开后,我也踏着夜色离开了学校。

第二天,为了使从众效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我让全班同学对化学老师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支持化学老师。

个别学生原以为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这个老师,于是自己也跟着起哄,现在他们应该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从后来与个别学生的谈话来看,我的操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感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让你进去。

”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
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

这时这位大亨却想,莫非地狱里真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生活中由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为“从众效应”。

这是一个关于师生冲突的案例,起因是学生不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由于不适应的学生不是一两个,所以就有了从众效应的发生。

学生的利益固然要维护,但任课教师的面子也要保护,夹在中间的班主任挺难的。

教我们班的化学老师是个老教师,有水平,也有经验,只是我们班学生的心态普遍较浮,他们常常把问题归因于外界,却很少从自己身上进行反思原因。

我相信大多数学生还是适应的,闹意见的只是部分学生。

于是,我让全班同学对化学老师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用事实说话,让“从众效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