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VIII活性(FVIII:C)测定

合集下载

FVIII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FVIII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0.8
0.4
103
122
103
80
一. FVIII抑制物定义
• 体内产生的具有灭活凝血因子VIII促凝活性(FVIII:C)的抗体 (即中和抗体)引起FVIII水平降低,包括两大类:
–同种免疫抗体(allo- antibodies):
• 血友病(HA)患者输注FVIII制品后产生的抗FVIII抗体
• 空腹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肝功能:ALT 106U/L,AST 56U/L,ALB、TBIL、DB正常;甲功七项、肿瘤三项、贫血三项 均正常;CRP 19.9mg/L,ASO、RF正常,IgA 1.2g/L,IgG 4.0g/L↓,IgM 0.24g/L↓,C3、C4正常;乙肝两对半:HBsAb、 HBeAb、HBcAb阳性;HBV-DNA荧光定量 <500IU/ml;术前免疫 三项正常;ENA抗体全套、ANCA、ACA均正常;地贫一套、 G6PD活性、Coombs test及Hams test均正常;
• 结合病史及上述检查结果,基本排除血管性血友病、结 缔组织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肿瘤、药物、家族遗 传等原因致凝血功能异常,考虑患者第二次妊娠产生Ⅷ 抑制物致使Ⅷ因子缺乏,
• 诊断:获得性血友病A。
治疗观察表 1
血浆 (ml/d) 凝血因Ⅷ
(U)
地塞米松(mg/d)
20/9 400 1800 10
–自身免疫抗体(Auto-antibodies ,获得性FVIII抑制物)
• 非血友病患者自发产生的抗FVIII抗体-获得性血友病
二、获得性血友病A (AH)
• 非血友病A患者体内自发性产生针对FVIII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抗体, 中和或灭活FⅧ活性,引起FⅧ水平降低,导致临床严重,甚至威胁 生命的出血。

凝血因子抗体检测(王学锋)

凝血因子抗体检测(王学锋)
• 检测因子活性的方法可以采用一步法(APTT)或 发色底物法。
• 免疫法检测不适合于抗体测定,因为其不能区分 所检测的抗体是否具有生物学活性
抗体类型
• 时间依赖型抗体:FVIII
• 时间非依赖性抗体:其他相关凝血因子抗 体
抗体检测临床意义
• 抗体阳性:获得性 因子替代治疗后产生抗体
• 指导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指导所需因子的使用量 • 监测出血倾向
1
111
9
2
116
10
3
100
11
4
110
12
5
108
13
6
110
14
7
105
15
8
120
16
mean
Factor VIII activity 110 120 110 120 113 110 110 112
110
在使用时,需将Nijmegen血浆进行稀释,使其终浓 度为100%
3.检测:
准备患者血浆、标准品和质控品,若怀疑 FVIII抗体滴度较高,需将患者血浆进行一定 比例的稀释,常用稀释度为:1/2,1/4,1/8, 1/16,加入等量Nijmegen血浆后置于37℃水 浴2小时(加盖)
Brand: Pacific Haemostasis Lot No:800-601x Expiry Date:01/2009 Blank
Brand: Dade Lot No:536550 Expiry Date:22/11/2008 Blank Brand: Technoclone Lot No:486900D Expiry Date:31/12/2008 Blank
9
>2
18

4种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可靠性分析

4种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可靠性分析

4种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可靠性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三种因素对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可靠性分析。

方法采用不同稀释剂、不同盐离子浓度制品和校准品不同复溶时间对凝血因子V、VII、VIII、IX活性测定的分析。

结果生理盐水、纯水及配套稀释液对因子V、VII、VIII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含1mol/L氯化钠的样品中因子V、VIII活性显著低于含0.25mol/L氯化钠的样品(P<0.05),VII、IX无显著性差异(P>0.05);4小时、24小时测定校准品时V、VII、VIII、IX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三种因素对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有影响,应正确严格按照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条件,保证检测结果具有最佳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凝血因子V、VII、VIII、IX;凝血因子活性(FV:C、FVII:C、FVIII:C、FIX:C);盐离子浓度;稀释剂;校准品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操作要求严格、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常见有稀释剂、盐离子浓度和不断复溶校准品等,凝血因子活性的准确测定对校准品质量控制及临床疗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可靠性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试剂法国STA-R型凝血分析仪配套试剂,STA-Deficient V 、STA-Deficient VII、STA-Deficient VIII、STA-Deficient IX;STA-Caphascreen, STA-Owren-Koller,STA-CaCl20.025M,NaCl 1M,STA-System Control 。

1.2 仪器法国STA-R Compact血凝分析仪。

1.4 方法1.4.1 凝固法,用%为单位报告,严格按项目操作要求进行检测。

1.4.2 分别采用稀释剂纯水、生理盐水、配套稀释液稀释标准品进行检测。

1.4.3 分别采用氯化钠浓度为1mol/L、0.5mol/L 、0.25mol/L对校准品进行检测。

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介绍: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是对血浆内的凝血因子Ⅱ,即凝血酶原进行测定,对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有诊断指导。

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正常值:正常值 2~4mg/mL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凝血因子Ⅱ活性正常或轻度下降;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Ⅱ活性水平明显下降,说明它的降低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有研究认为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Ⅱinducedbyvitam inKabsence,PIVKA-Ⅱ)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部分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PIVKA-Ⅱ阳性,在临床上应联合检测AFP与PIVKA-Ⅱ。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慢性肝炎症状的人群。

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无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测定检查过程:采用静脉采血进行检测。

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

所用针头应锐利、光滑、通气,针筒不漏气。

先用30g/L碘酊棉签自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乙醇棉签以同样方法拭去碘迹。

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针筒,食指固定针头下座,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探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肿,同时立即去掉压脉带。

针栓只能外抽,不能内推,以免静脉内注入空气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凝血因子活性测定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凝血因子活性测定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临床意义:
Ⅻ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脏疾病等; 5.因子Ⅱ:C 、因子Ⅴ:C 、因子Ⅶ:C 、 因子Ⅹ:C降低,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 乏或获得性凝血因子降低,如肝脏疾病、 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 抗凝药及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等。 升高: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深部 静脉血栓形
相关疾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 少症、δ-贮存池病、遗传性凝血酶原缺 乏、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遗传性凝 血因子Ⅶ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乏、 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 ⅩⅢ缺乏、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 子异常、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症、严 重肝病引起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
医学检验·各论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别名: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简介:
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测定各个凝血因子的活性, 有助于判断血友病的类型、血友病的轻重 程度以及某些病理情况下的凝血状况。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相关疾病: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出血性疾病、老 年静脉血栓症、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白血病、维生素K缺乏病、血友病、小儿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医学检验·各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临床意义:
降低: 1. Ⅷ:C降低见于血友病A、 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 因子Ⅸ:C降低见于血友病C、肝脏疾病、 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 抗凝药等; 3.因子Ⅺ:C降低可见于先天 性因子Ⅺ缺乏、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等; 4.因子Ⅻ:C降低可见于先 天性因子

医疗机构医院医学实验室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要求

医疗机构医院医学实验室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要求

医疗机构医院医学实验室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测定的技术要求,包括了一期法、二期法和发色底物法。

由于方法学不一致,本标准不涉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和凝血因子XIII的检测。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医学实验室,用于规范相应的检测过程和质量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59-2011 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WS/T 406-2012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WS/T 407-2012 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可比性验证指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血浆与凝血活酶试剂(例如,组织因子)和氯化钙反应后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WS/T 359-2011,定义2.1]3.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浆与适量的氯化钙(CaCl2)、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盒接触因子激活剂(如白陶土)反应后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WS/T 359-2011,定义2.2]3.3定标曲线calibration curve校准曲线参考曲线定量反映凝血因子活性与纤维蛋白形成所需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3.4参考血浆reference plasma校准血浆定标血浆已知凝血因子活性的枸橼酸钠抗凝的正常混合血浆。

该血浆可以自备,亦可从制造商处购买,用于制备参考曲线。

3.5乏因子血浆factor-deficient plasma缺乏待测凝血因子的血浆。

3.6质控血浆control plasma源于人或动物血,或者人工制成的新鲜、冰冻或冻干的血浆,用于质量控制。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摘要】目的讨论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

方法对样本进行临床检验。

结论参考范围(一期法)FⅧ:C 54.29%~168.51%,FⅨ:C 50.09%~222.05%,FⅪ:C 81%~118%, FⅫ:C 61 %~148%。

因子Ⅷ、Ⅸ、Ⅺ和Ⅻ的促凝活性检测与Ⅱ:C、V:C、Ⅶ:C、X: C等一样,都是以相当正常人的百分活性来表示的,故工作参考值很重要,志愿者以100例为好,且年龄段分布要有代表性,制成的混合血浆在一30℃下也只能保持3个月。

每次检测都必须制作标准曲线。

【关键词】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血活性测定参考范围(一期法)FⅧ:C54.29%~168.51%,FⅨ:C50.09%~222.05%,FⅪ:C81%~118%,FⅫ:C61 %~148%。

结果评价1.生理情况血浆凝血因子Ⅷ曾称为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AHF)或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 globulin,AHG),正常人血浆浓度很不稳定,一般为0.1mg/L,分子质量为3330000,肝脏可能是主要的合成场所,其基因定位于X性染色体(Xq28),长度为186kb。

凝血因子Ⅸ也称为凝血活酶成分(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或叫christmas因子,分子质量为56000,正常血浆浓度为3~4mg/L,为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其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Xq27.1),长度为34kb。

凝血因子Ⅺ,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凝血蛋白,血浆正常浓度为4~6mg/L,分子质量为160 000,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4q35),长度为23kb。

因子Ⅻ,也称Hageman因子,正常血浆浓度为29mg/L,分子质量为80 000,主要由肝脏合成,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5q33-ter),长度为11.9kb。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APTT(A)
PT(N) 内源途径缺陷
APTT(A)
PT(A) 无出血症状
共同途径缺陷
凝血因子I、II、V、X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凝血因子XII、PK、HMWK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21
血友病筛选及诊断试验
筛选试验
确诊试验
PT APTT TT Fg
混合试验
纠正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12
血管性血友病分型
❖ 1型, VWF 量部分缺乏 (75%)
❖ 2型, VWF 质异常 (25%)
90%以上漏诊
◆ 2A型,血浆中缺乏大中分子量VWF多聚物 ◆ 2B型,血浆中缺乏大分子量VWF多聚物,与血小板GPIb的 结合能力增强 ◆ 2M型,血浆中VWF多聚物分布正常,血小板黏附能力下降 ◆ 2N型,血浆中VWF多聚物分布正常,与因子VIII结合能力 明显下降
❖ 3型, VWF 完全缺乏 (《5%)
13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室诊断
出血筛查
PLT ; PTT; PT; Fibrinogen or TT
VWD初步诊断
VWF:Ag; VWF:Rco; FVIII; BT
确诊和分型
➢ VWF:Rco /VWF:Ag比值 ➢ 多聚物检测 ➢ 胶原结合试验
费时 经验
➢ RIPA ➢ FVIII 结合试验
17
病例1
女,25岁,月经增多伴皮肤黏膜瘀点、瘀斑10年 APTT70’‘,PT13“,Fg2.1g,BPC130×109/L FⅧ:C21%,FⅨ:C60%, FⅪ:C73%,FⅫ:C81% vWF:Ag 30% ,BT16’, vWF:Ristocf A:25% 诊断 血管性血友病 治疗 DDAVP,低温冷沉淀制剂

出凝血疾病的检测

出凝血疾病的检测

2B:功能获得型突变导致vWF与血小板亲和力增加,高分子量vWF多 聚体被清除及轻度血小板减少 2M:功能缺失型突变导致vWF与血小板GPIb结合力降低 2N:vWF与VIII结合力降低,导致VIII被清除
vWD的实验室分型诊断
正常 vWF:Ag vWF:RCo FVIII RIPA LD-RIPA PFA-100 血小板计数 多聚体分析 1型 2A型 2B型 ↓ ↓↓ 2M型 ↓ ↓↓ 2N型 3型 PLT-vWD ↓ ↓↓ 正常 L,↓or↓↓ ↓ 正常 L,↓or↓↓ ↓↓或 ↓↓↓ 正常 ↓或 正常 正常 通常正常 无 无 正常 正常或 ↑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 无 ↑ 正常 异常 正常或↓ 无 正常或↓ 无 ↓↓ 正常 无 正常 正常 正常
因子缺乏或者假性降低:3个浓度
当存在狼疮抗凝物等非特异性抗体时,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呈现稀释效应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项目 PT 结果 16.9 单位 S S S g/L % % % % S S 参考范围 11-14
INR
APTT TT FIB FVIII FIX FXI FXII DRVVT筛选 DRVVT确认 DRVVT比值
Mixing Study (incubated) Factor VII Assay
Factor VIII Assay
Factor IX Assay
Factor X Assay
Factor XI Assay Factor V Bethesda Units (Titer) Factor IX Bethesda Units (Titer) Factor XII Bethesda Units (Titer)
基因检测
Vascular Disorder ACVRL1 COL3A1 ENG ACBD5 ACTN1 ANKRD26 FERMT3 GATA1 GFI1B Platelet Disorder HPS1 HPS3 HPS4 MYH9 NBEA NBEAL2 STIM1 STXBP2 TBXA2R Coagulation Factor Disorder F2 F5 F7 FGB FGG GGCX Thrombotic Disorder ADAMTS13 SERPINC1 SERPIND1

血友病的总结

血友病的总结

关于血友病的介绍作者 09级生科蒋秀兰 1244409044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血友病并不陌生。

它是一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以致出血的疾病,为典型的性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控制因子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关键词:血友病 X染色体1.什么是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以致出血性疾病。

先天性因子Ⅷ缺乏为典型的性联隐性遗传,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控制因子Ⅷ凝血成分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婚配,子女中男性均正常,女性为传递者;正常男性与传递者女性婚配,子女中男性半数为患者,女性半数为传递者;患者男性与传递者女性婚配,所生男孩半数有血友病,所生女孩半数为血友病,半数为传递者。

约30%无家族史,其发病可能因基因突变所致。

因子Ⅸ缺乏的遗传方式与血友病甲相同,但女性传递者中,因子Ⅸ水平较低,有出血倾向。

因子X1缺乏,均导致血液凝血活酶形成发生障碍,凝血酶原不能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而易发生出血。

2.血友病的发现过程回顾历史,遗传性血液病在遗传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中最先为人们所注意。

早在12世纪时,阿拉伯文中已有血友病的记载,19世纪时,由于英国下室出现了血友病并波及了欧洲各王室,至今仍为众人所盛传。

目前已发现的遗传性血液病约有100余种,基本分为三大类:(1)遗传性红细胞系统疾病。

(2)遗传性白细胞系统疾病。

(3)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其中有极少见的,至今报告不过数例;也有极常见的,例如镰形细胞贫血病,在我国虽然极为罕见,但在热带非洲有此基因者约占人口的20%,有些地区高达40%;又如8地中海贫血从地中海、中东、印度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一直延伸到南亚的广大地区,其基因携带者达人口的5~20%。

3.血友病的表现和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出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终身有自发的/轻微损伤/手术后长时间的出血倾向,重型可在出生后既发病,轻者发病稍晚。

血友病

血友病

替代治疗方案(获取因子受限时 )
治疗:其他药物治疗
3 2 1
抗纤溶药物:
泌尿系统出血时禁用抗纤 溶药物,避免与凝血酶原 复合物合用。
DDAVP:0.3 ug/kg(每次
常用的有氨甲 环酸、止血芳 酸、6-氨基己 酸等。
),主要用于轻型
血友病 A。
抑制物的处理
急性出血治疗:
血友病A:低滴度者可以加大剂量使用凝血因子Ⅷ制剂,高滴度者使 用人基因重组的活化FVII制剂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血友病B:低滴度者可以加大剂量使用凝血因子Ⅸ制剂,高滴度者使 用人基因重组的活化FVII制剂控制出血。
家庭治疗
血友病患者在发生出血后自行或者由家属输注凝血 因子,可实现理想的早期治疗,达到缓解疼痛、 减少功能障碍以及远期残疾的发生,并显著减少 住院治疗天数。家庭治疗只有在患者及家属得到 充分培训后才可进行,且必须处于 可以促进肌肉、关节积血吸收,维持和增强肌肉
实验室检查
血友病A患者FVIII:C减低或缺乏,VWF:Ag正常。 FVIII:C/VWF:Ag比值明显降低。血友病B患者FIX:C减低 或缺乏。
4、抑制物检测:若出现治疗效果不如既往,应考虑患者可 能产生了抑制物,应进行凝血因子抑制物滴度测定。有条 件的患者应该在开始接受凝血因子治疗后的前50个暴露日 定期检测抑制物。此外,患者接受手术前必须检测抑制物。
Utrecht方案
每次15-30U/kg.d-1,
中国血友病协作组
血友病A患者: FVIII制剂10U/kg, 每周两次; 血友病B患者: FIX制剂10U/kg, 每周一次;
每次25-40U/kg.d-1, 血友病A每周给药 3次。 血友病B每周给药 2次。
血友病A每周给药

凝血因子VIII活性(FVIII:C)测定

凝血因子VIII活性(FVIII:C)测定

出凝血10.1 凝血因子V I I I活性(FV I I I:C)测定(第四版)出凝血10.2原理:凝血因子VIII活性是通过其纠正乏VIII因子血浆所致的凝固时间延长的能力而测得的。

将稀释已知凝血因子VIII活性的血浆与乏VIII 因子血浆的混合物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建立参考曲线,该曲线能将受检者血浆的APTT值转化为VIII因子活性单位。

受检者血浆与乏VIII因子的基质血浆混合,测其APTT值,将受检者血浆的测定结果在标准曲线上计算其凝血因子VIII的活性。

出凝血10.3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标本在-20℃可保存2周。

-70℃可保存6个月。

出凝血10.4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1)APTT试剂:德灵Actin试剂(试剂盒代号527165)。

每瓶试剂内含磷脂(从兔脑中提取),1.0×104mol/L糅花酸,稳定剂;共2ml。

2)乏VIII因子血浆(德灵,产品号OTXW)3)0.025 mol/L氯化钙每瓶乏VIII因子血浆用蒸馏水1ml复溶。

室温平衡15min后上机分析。

复溶的乏VIII因子血浆分装为0.1ml/支,-70℃可保存60天。

实验前应37℃快速解冻,轻轻颠倒混匀备用。

FVIII抗体检测

FVIII抗体检测

FVIII抗体检测FVIII抗体检测⼆、实验室诊断(⼀)初筛试验凝⾎酶原时间(PT)、凝⾎酶时间(TT)正常,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延长。

(⼆)纠正试验(证实有时间依赖性的抑制物存在)延长的APTT不能被正常混合⾎浆纠正。

多数⾎友病患者替代治疗后产⽣抑制物显⽰特征性模式,即患者⾎浆与正常混合⾎浆按1:1⽐例混合后的即刻APTT结果介于两种分别检测的APTT结果之间,但当37℃混合温育1~2⼩时后检测APTT,其APTT结果进⼀步延长。

(三)确诊试验FⅧ:C减少,且随孵育时间呈进⾏性下降。

(四)抑制物定量测定(Bethesda⽅法;Nijmegen改良法)1. Bethesda法(1975年,Kasper)(1)试验原理:⾎友病A患者产⽣的FⅧ抑制物呈时间依赖性。

在含抑制物的⾎浆中加⼊⼈源或猪源FⅧ,37℃混合温育,随孵育时间延长,FⅧ被抑制物逐渐中和。

如加⼊FⅧ的量和孵育时间标准化,则可根据FⅧ被中和的量,以Bethesda单位的⽅式确定抑制物滴度。

(2)检测⽅法:将患者⾎浆与正常混合⾎浆按⼀定⽐例混合,37℃温育2⼩时后,测定该混合物中剩余的FⅧ :C⽔平。

1BU 的定义:能使⾎浆中FⅧ:C降低50%的抑制物活性为1个Bethesda单位(BU)。

患者⾎浆稀释倍数的倒数为患者⾎浆抗体滴度的BU值。

(图1)图1. 抑制物检测(Bethesda法)(3)操作步骤1)将患者⾎浆⽤OVB缓冲液按⼀定⽐例倍⽐稀释,⼀般做多个稀释倍数,样本⼀直置于冰上保存。

如果之前有关于抑制物检测的相关资料,则可作为参照对样本进⾏适当的稀释。

2)将正常混合⾎浆(FⅧ浓度已经过标准化检测)等量加⼊每份待测的稀释⾎浆样本中,FⅧ浓度通常为100 IU/dl。

因此,每份混合物的FⅧ起始浓度⼤约为50 IU/dl。

3)37℃孵育2⼩时后进⾏FⅧ:C检测,采⽤正常混合⾎浆和乏FⅧ⾎浆的混合物作为标准品进⾏定标,并以该标准曲线来计算其它混合物的FⅧ活性。

出凝血疾病检测

出凝血疾病检测

≥119.4(39.2;75.6) %
≥102.3(41.3;71.6) % ≥59.4(27.0;47.5) %
143.4
S
56.4
S
2.5
提示狼疮抗凝物存在。
参考范围 11-14 0.87-1.2 23.7-36.0 13.3-19.3 2-4 50-150 50-120 50-120 50-120 31-44 30-38 0.8-1.2
阳性:DRVVTScreen/DRVVT Comfirm > 1.2
0.2ml
0.2ml
0.2ml
0.2ml


血 浆
0.2ml咪唑
0.2ml咪唑
0.2ml咪唑
0.2ml咪唑
未稀释
1:1
1:2
1:4
1:8
0.2mlNPP+0.2ml咪唑
取0.2ml+0.2mlNPP
37℃孵育2小时
检测因子活性
Bethesda Assay操作步骤
解释
原因
正常
功能正常
胶原/肾上腺素结果异常而 通常为阿司匹林 胶原/ADP结果正常,这种 情况表明血小板存在功能异 常,通常见于阿司匹林样药 物影响
异常
异常
两种结果均异常表明存在血 血小板功能异常,药 小板功能异常,vWD或者 物,vWD 药物影响
9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过程。是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础,也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 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保证。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 tPA PAI-1 D-dimer FDP
易栓症
遗传性: 1、抗凝蛋白缺陷:ATIII、PC、PS 2、凝血因子缺陷:FV Leiden/FII 20210A、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蛋白缺陷:纤溶酶原、tPA缺乏、PAI-1增加 4、代谢缺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获得性 恶性肿瘤、APS、肝病、肾病、凝血因子增加、创伤及围手术期、妊娠、制 动、经济舱综合征、避孕药、老龄等等

血浆凝血因子Ⅶ测定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因子Ⅶ测定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因子Ⅶ测定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前瞻性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增高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甚或与心肌梗死及猝死相关[1,2]。

FⅦ∶C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增高可能是FⅦa增高或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增高或两者同时增高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因血管内皮广泛损伤而致组织因子(TF)过度表达,但TF与FⅦ两者各自单独存在时并无促凝活性,只有当两者结合为TF-FⅦ复合物时才有促凝作用,而TF-FⅦa的促凝活性比TF-FⅦ大25~100倍。

因此有人认为,通过测定血浆FⅦa水平预估高凝状态,并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更为恰当。

我们测定了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FⅦa、FⅦ∶Ag、FⅦ∶C,并探讨其临床价值。

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本院与深圳宝安医院的住院患者。

冠心病70例,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30例,女19例,男11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63岁;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2岁;急性心肌梗死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0岁。

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3]。

血栓性脑血管病40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60岁;脑梗死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4岁,诊断经CT证实。

两组病例均符合1986年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标本均在未接受抗凝与溶栓治疗前获得。

对照组40名选自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老年体检者,其中男20名,女20名;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2岁,均身体健康、未罹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糖尿病、尿毒症与周围血管疾病。

2 方法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4]。

FⅦ∶Ag测定采用ELISA 法[5]。

试剂盒均为法国Diagnostica STAGO 公司产品。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相关疾病: 凝血、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小儿播 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谢谢!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凝血因子Ⅶ活性<34%的 肝硬化患者93%在随访10月内死亡 ,故认 为它是肝硬化患者预后好坏的早期预测指 标,可更好识别肝移植候选人。肝硬化患 者凝血因子Ⅶ活性可明显下降,凝血因子 Ⅶ缺乏可导致血小板活性的改变, 结合 血小板计数减少使出血时间延长,因此对 有创诊断与治疗的肝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相关疾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 乏症、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遗传性凝 血因子Ⅹ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乏、 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遗传性抗凝血 酶Ⅲ缺乏性血管内凝血、老年人播散性 血管内凝血、产科播散性血管内
正常值: 正常值 2~4mg/mL。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相关检查:
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维生素E、简易 凝血酶生成试验、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LAI)、血清黏度(SV)、血小板聚集试 验(PAgT)。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相关症状: 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凝 血障碍、血管内凝血、胎盘母体面上有凝 血块及压迹。
医学检验·各论: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临床意义:
硬化患者,还应该用凝血因子Ⅶ活性进行 出血危险度的评估,而不能仅看血小板计 数[13]。除诊断之外,重组凝血因子Ⅶ可 以有效地纠正肝病患者凝血异常,有利于 有创性检查的进行。 需要检查的人群: 有肝硬化症状的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