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说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 写作技巧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2. 相关资料:刘和珍的生平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刘和珍的事迹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鉴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和写作练习。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认识到她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疾苦的优秀革命者。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

2.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革命精神。

3.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及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革命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刘和珍的革命精神,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精神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生平照片和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更好地理解刘和珍的革命精神。

2.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通过回忆刘和珍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和对反动派的愤怒控诉。

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在语言表达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有对烈士的深情追忆,又有对反动势力的猛烈抨击,还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同时,文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反语、对偶、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语言表达,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的事迹。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语句的含义。

(3)学习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体会鲁迅先生在文中表达的悲愤情感,认识反动势力的凶残本质。

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悲愤中蕴含的理性思考。

(2)感受文中强烈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悲愤激昂的悼念性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激励人们要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夹叙夹议、反复呼告、反语讽刺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像《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散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反复呼告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记念刘和珍君》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记念刘和珍君》,现在开始正式上课!上课,同学们好!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知识积累1.谁能介绍一下鲁迅?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写作背景明确:注释1三、信息筛选1.自读课文,注意文中字词读音和释义。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纪念内容(板书)3.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纪念目的(板书)4.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纪念意义(板书)5.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明确: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案简介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

2.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对比、讽刺等手法及其作用。

2. 体会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对比、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刘和珍君精神风貌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辅助材料:相关刘和珍君的背景资料、参考译文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重点分析对比、讽刺等手法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君精神风貌的理解,探讨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5. 练习巩固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比、讽刺手法在课文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对比、讽刺手法及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君的生活照片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对比、讽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启发思考: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和珍君精神风貌的现实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 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纪念刘和珍君》。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回顾《纪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作品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进行鉴赏,教授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思考与讨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纪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

2. 请学生找出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内容,评价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她的伟大和无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刘和珍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刘和珍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促进学生思考。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刘和珍的事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她的生平和工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英勇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分析刘和珍形象的方法。
2.获得作者关于刘和珍这一类青年所抱有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们。《新
课标》指出“高中同学们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同学们对白话现代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即学过鲁迅的《故乡》等同样的文体,对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因此对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文本阅读的把握,既要让同学们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同学们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明确:
1.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3.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他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工,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篇1】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十分钟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十分钟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十分钟教案教案标题:记念刘和珍君试讲十分钟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并记忆刘和珍君的故事,培养对英雄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刘和珍君的故事。

2. 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理解和解读文章。

3. 学会通过口头表达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刘和珍君的故事资料,教学PPT,课堂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2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刘和珍君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记念他们。

”2.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阅读理解(5分钟)1. 教师将刘和珍君的故事呈现给学生,可以通过教学PPT、故事书籍或其他适合的方式。

2. 学生阅读故事,并回答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以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步骤三:合作学习(2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供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和想法。

2.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步骤四:口头表达(5分钟)1. 随机选择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代表的方式进行表达,也可以个别学生自由发言。

3.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思考。

2. 教师提出延伸问题或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刘和珍君的故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刘和珍君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阅读理解、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也对刘和珍君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的】
一、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主要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留着一字胡。

他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们以前学过了他大量的文章,有《社戏》《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孔乙己》《啊q正传》《祝福》等,有哪位同学知道他是谁?对了,他就是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三、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
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3.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4.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四、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

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第二教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

“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四、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五、布置作业。

第一教时
一、内容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二、刘和珍:渴求真理善良和蔼有事业心
第二教时
1.煤(喻)(历史进程)请愿(不值得)。

2陶诗(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

3 纵观全文:悲、愤、激励。

(板书:刘和珍)
(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