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I卷)

合集下载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生版)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生版)

专题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20年】1.(2020·新课标I)【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2.(2020·新课标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

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016高考真题——全国Ⅰ卷(Word版含答案).doc

2016高考真题——全国Ⅰ卷(Word版含答案).doc

绝密★启封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英语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 30 分)做题时,现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 7.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8C.£ 9.15答案是 C。

1.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A. Having a birthday party.B. Doing some exercise.C. Getting Lydia a gift2. 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A. Help the man.B. Take a bus.C. Get a camera3.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the man do?A. Tell Kate to stop.B. Call Kate, s friends.C. Stay away from Kate.4.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a wine shop.B. In a supermarket.C. In a restaurant.5.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 Keep the window closed.B. Go out for fresh air.C. Turn on the fan.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之——历史

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之——历史

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之——历史真题回顾1(2016全国卷I 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评分细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评分标准:共12分,原因、影响各6分。

原因:分5点,答出任意有三点即可,可以针对性抄原材料。

①统一与稳定(或社会总体稳定,或国家统一)。

②耕地面积增加(或土地开垦,或抄材料: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③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耕作制度进步;或抄材料: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④高产作物的推广(抄材料: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⑤税收制度的变革(抄材料: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影响:只答负面影响,答积极影响的不给分;抄材料给分,分3点。

①人地关系紧张(抄材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②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抄材料: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③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抄材料: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WORD格式 - 专业学习资料 - 可编辑2016 年全国 1 卷历史试卷及答案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人,代崇尚儒学,尊《尚》等五部典,孔子言的《》却不在“五”之中,此合理的解A“.五” 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的史D.儒学由于秦始皇焚而断25. 4 位代画像中的事。

此可以用来明当A.个体的生作状B.精耕作的不断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情形26.史,宋太祖某日不,有人他原因,他:“ 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失,史官必之,我所以不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影响君主个人行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 =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6高考真题__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含解析改后

2016高考真题__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含解析改后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解析)【题文】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使战国时期农业受益的增加,从而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

所以本题正确答塞为A项。

【题文】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

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题文】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6题-【临考突破】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必杀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26题-【临考突破】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必杀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角度1:史料实证——宋代的手工业
真题典题
(2022新课标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 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 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 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
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
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C A . 皇 帝 好 恶 决 定 社 会 对 艺 术 的 批 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
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
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015年全国I卷
真题演练
2015年全国II卷
角度13:历史解释——宋代科举制
真题典题
(2018新课标III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 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 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 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2016年全国I卷
土地规模( 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
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

A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角度2: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真题典题

2016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I卷)及答案

2016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I卷)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外,20世纪80年代初,省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瓷生产基地。

2003年,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围,瓷产业向等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相比,20世纪80年代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调整B.原产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3.吸引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围D.服务人口5.兰斯塔德空姐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市天地结构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2016答案-高考历史(新课标Ⅰ卷)

2016答案-高考历史(新课标Ⅰ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Ⅰ卷)24. C解析“五经”是孔子所编订的儒家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

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25. D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其应该是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由此可知,D项正确;A项与图中的画像情景不符,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上等,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汉代”不符合,可以排除。

26. A解析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在于“全都”,可以排除;题干材料也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排除;“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且题干材料看不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排除。

27. B解析从三司并立到巡抚总揽,并不是中央权力下放,A项排除;巡抚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酿成的互不相统、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 项正确;六部与都察院是并列的中央机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巡抚是都察院的外差,不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巡抚的派遣、巡行不会削弱六部权限,故C项错误;明朝前期,地方三司并立,权力分散,与中央政府难以形成对立,D项排除。

28. C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A项排除;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B项排除;火柴、洋布等洋货是日常生活用品,遍及城乡,即民众的日常生活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之后清政府自开商埠,D项排除。

29. C解析清政府对军队的西式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过,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有过,在清末新政中有过,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未完成,A项排除。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卷(解析版)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卷(解析版)

绝密★启封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

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2016年全国卷1高考历史试题答案

2016年全国卷1高考历史试题答案

2016年全国卷1高考文综试题答案
CDABC. CDBAB. BA
40.(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5.【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启示——以2016年

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启示——以2016年

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启示———以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为例张祖宝(广州市铁一中学,广东广州510600) 摘 要:时序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

从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来看,高考对上述思维能力的考查有着内在的特点和规律。

这提示广大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强化史料、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学,关注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课,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92-2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历史学科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

对于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学术界观点颇多,笔者比较认同赵亚夫教授的观点。

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1]。

他将历史思维能力细化为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笔者以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Ι卷历史试题(以下简称“高考试题”)为例,研究高考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并据此得出某些启示,以期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考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一)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历史时序思维能力以一定的历史史实、历史史料为依据,从纵向的时间性(时间先后顺序、时间结构)和横向的时间性(阶段特征、不同维度)的角度来叙述、观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时序思维能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特性。

任何历史事件(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历史事件(人物)置于历史进程的时间框架当中,才能彰显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016每一道高考试题或多或少都考查了时序思维能力,其中第25、27、28、31、32、33、48等题尤为明显。

2016年新课标历史1高考真题

2016年新课标历史1高考真题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查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答】“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由孔子编订的是《春秋》,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奠基。

故A项错误。

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而且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故D项说法明显错误。

汉代儒学是吸取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而形成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儒学,是对孔子的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不是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故选:C。

【点评】知识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2.(4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0年】1.(2020·新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选D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故选B。

3.(2020·新课标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

2016高考 全国卷I(带答案)

2016高考 全国卷I(带答案)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2016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I卷)

2016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I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Ⅰ卷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C. 所维护的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5-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小论文真题(附答案)

2015-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小论文真题(附答案)

近五年真题历史小论文41.【2015年全国卷I】(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年份1950 1995 2000 2008法定节假日天数节假日元旦 1 1 1 1春节 3 3 3 3劳动节 1 1 1 1国庆节 2 2 3 3星期日 1 1 1 1星期六-- 1 1 1清明节-- -- -- 1端午节-- -- -- 1中秋节-- -- -- 1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1.【2016年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41.【2016年全国卷I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必修1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必修1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必修1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应该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1702年安妮女王因个人喜好解除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这说明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

当时英国已经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有权制约国王,排除A项。

1721年,辉格党领袖沃波尔担任英国第一任首相,英国内阁制基本确立,故C项错误。

【答案】B2.(2016·浙江文综·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

”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

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考点】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解析】据材料可知,各国效仿的理由是英国的国王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的政治传统,推动英国从落后农业国家变成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英国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没有提到殖民主义和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由于革命没有流血而被各国所推崇,其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只能说宣告了英国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但不能说宣告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材料讲的是英国的传统的政治制度推动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没有涉及到英国启蒙思想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B】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C】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C】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D】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B】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一只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高考真题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年高考题整理

【高考真题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年高考题整理
B
7.(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
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
土地规模 (亩)
20以下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0~130
A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C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 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 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 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 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 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 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 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 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 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 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 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
4.(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
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
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Ⅰ卷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34.成立时间名称1955 国际茶业委员会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 填入橡胶生产者协会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 新兴独立国家对不离的国际经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现=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队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拒绝答复。

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

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

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6分)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正度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

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7分)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