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_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
建筑环境心理学 南京城市意象
南京城市意象——足下的记忆足下的南京南京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一个上千万市民和无数房屋的集合;或是法国梧桐下斑驳的树影;又或是夫子庙五花八门的小吃........城市是由人和物的各种关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一个真实的可以被称之为城市的集合需要上述的这种可识别性(identity),这种可识别性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特点和标识,更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提供归属感的源泉。
各式各样的事物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城市集合,正如各种不同的要素促生了南京的城市意象。
我们小组沿着中山东路,这条可以称得上是南京城主要干道的道路,来寻找大家意识形态中的南京。
城市意象的形成自然因素:无形因素气候条件有形因素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植被树种人文因素:物化因素:城市结构,凯文林奇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 非物化因素:心理结构,制度,历史,语言,宗教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决定了南京城的可识别性。
a.气候因素b.地理区位c.历史及心理结构d.道路系统道路。
这是一种渠道。
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
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
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
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
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
---------------------------------------------by凯文林奇同样是由古城发展而成的城市,中山东路作为南京道路的代表并不像是北京的道路那样夸张的尺度,也不想苏州老城区那样狭小,因为城市空间结构成组团式跳跃分布,因而城市具有宜人的尺度和出行距离,自行车作为南京的日常交通工具,自行车道随处可见。
最令人影响深刻的是南京道路旁的法国梧桐。
不仅仅是因为那南京的气候地理条件适于法国梧桐的生长,更是因为民国时期南京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是法国梧桐。
这些法国梧桐使人与历史,人与城市,城市与人发生关系,提醒人们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市民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
基于微设计理论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设计——以南京秦淮“梧桐语”城市客厅为例
基于微设计理论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设计——以南京秦淮
“梧桐语”城市客厅为例
王硕;王畅;朱雨薇;吴晓天
【期刊名称】《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年(卷),期】2024()5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丰富成果的背后,是众多小微公共空间的低效使用与文化缺失。
与此同时,在城市更新所面临的土地资源稀缺与提升环境质量的矛盾中,城市腹地中具有良好品质的小微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抓手。
文章通过对“微设计”理论的研究,结合南京秦淮梧桐语城市客厅设计实践,为我国城市中小微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有效的策略借鉴与参考,推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触媒作用。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王硕;王畅;朱雨薇;吴晓天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触媒理论下城市小微消极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北京惠新西街小区外侧公共空间设计为例
2.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
——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3.基于现象学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更
新研究——以枇杷山正街社区某小微公共空间为例4.以微系情: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探究5.完整社区导向下复合型社区公共服务空间研究——以南京市“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及机制研究——基于对南京某小区的调查研究
摘要近年来,城市学区房热度居高不下,学区社区及其社会空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该文基于对南京某小区的深入调查,从微观的单个居住小区层面展开对学区社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机制的分析研究。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城市学区社区存在较为明显的“社会空间分化”特征。
机制分析从“分化”产生的前提条件、诱发因素、冲突根源三方面入手,本质上可将其归结为社会空间形成与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失衡”。
关键词学区社区;社会分化;机制Soci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School District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a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Nanjing //MA Guoqiang,ZHAO Jing,WENG Youzh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urban school district housing is pop‐ular highly,and its social-space of school district are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Nanj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school dis‐trict community from the micro level of a single residential community.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obvious“social-spatial differentiation”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school district commu‐nity.The mechanism analysis starts from three aspects:the prerequisite,the inducing factors and the source of the conflict,which essentially boils down to the“unbalanced temporarily”with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space.Key words school district community;social-spatial differenti‐ation;mechanism“学区社区”是指按照“分片划区”的义务教育学区制度,被划入名校施教范围的居住社区(空间)。
南京城市空间意象解析
南京城市空间意象解析作者:杨俊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6期摘要:文章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主要研究范围,从五个方面对南京城市意象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对南京市城市总体意象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对南京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南京城市文脉的延续有所启示。
关键词: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南京检索: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6-0081-03意象是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所谓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对所处城市环境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所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
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分析观察者主观心理环境与城市意象空间营造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
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更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感知,研究城市形态的“可意向性”,优化城市设计并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从而形成高辨识性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本文以南京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南京城市空间意象的塑造和南京城市地域特色的提升有所启示。
一、南京城市空间意象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南京城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于金陵构筑长干城起始,距今已2500多年。
南京历经风雨,饱经沧桑,被盛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南京城市作为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都城,历经了几次大的城市建设,每次建设都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自东吴开始,建都建业,构筑石头城,南京城从此有了“虎踞龙盘”的美誉。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建城活动,对南京城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建设,南京城为完整的四重城垣结构,城东为皇宫区域,城北为军事驻防区域,城南为商贸生活区域,城西为商旅交通区域,形成了以前朝御街和明都新御街为中心的两条南北轴线,城内交错着十几条宽阔的街道,基本奠定了南京城的大的格局。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例作者:马昱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第8期【摘要】以城市意象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大学城城市空间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较强的汇聚空间进行调查,探析大学城意象结构的内在特点以及影响大学城意象热点的因素,为大学城特色空间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发。
【关键词】城市意象;大学城;意象热点凯文?林奇提出城市空间意象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大要素构成,并提出“可意象性”的概念,指出这些要素是构成城市可意象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互组合构成公共意象。
本次研究从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汇聚点”切入,引入“意象热点”这一概念,以重庆大学城片区为实证调查对象,挖掘重庆大学城潜在的“意象热点”。
1、研究概况1.1意象热点意象热点,即在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集聚点。
从城市微观层面看,意象热点实际可能是节点、地标,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观城市尺度上则主要表现出点空间属性。
城市意象热点是公共空间组成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居民正是通过意象热点中派生出一系列城市次连接和次节点,从而构成城市整体意象。
1.2大学城概况重庆大学城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 ,用地面积约为 3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为 100万。
根据规划,大学城将形成四纵四横的道路骨架,两河两山的生态廊道,包含一个中央公共地带和三个圈层。
规划充分利用公共地带的辐射范围,为更多的高校带来共享的可能性。
大学城呈南北向分布的梭形,中心条状的公共地带包含了教育、科技、医疗健康、学术文化、艺术、生态、商业、居住等功能,是园区级的共享地带,通过景观大道及其两侧的公共地带和东部的科研发展用地连接,组成了完整的中部组团;公共地带东西两侧分布高校校园,南北两端为大学城预留发展用地;大学园区和研发园区之间有大片的生态结合带。
2、研究目的和思路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基础,运用意象地图和调查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运用SD法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以意象热点为中心,探析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及其所拓展的意象热点区域的构成要素,为形成有特色的大学城城市空间提供思路和启发。
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大油坊巷老城区为例
【 Ke y wo r d s】 P u b l i c a c t i v i y t s p a c e o l d c i t y , r e s i d e n t i a l c o mmu n i t y
改革开 放 以来 ,随着 国家人 口年龄结构 的转变 ,市 民对于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和国家城市化的发展 ,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 了居住社 区中公共活动 空间的认识 。但随着时 代 的进步 ,公共环境 品质与其实际 的使用效果 尚存在着一 些距离: 邻里关系之间的弱化, 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不足 , 环 境恶劣 以及缺 少对 弱势群体 的关爱程度 ……导 致 了一 些原住民不堪忍受而逐渐外迁的情况 ,最终使得老城 区的 居住社区逐步 失去 了应有的城市活力和记忆 ” 。在这一背 景下 ,需要一些实用性 的评估 以及建议 ,尤其应该 以社区
一 一
C a s e S t u d y o f N a n j i n g ’ S D a y o u f a n g x i a n g Ol d C i t y
睿 S u n R u i 冯 阳 F e n g Y a n g
一 周 源 Z h o u Y u a n 孙
【 摘 要 】发展 至今 ,快节奏 的城 市生活使得老城 区的居住社 区公 共活动空 间逐 步被忽略 ,失去 了社 区活力 ,
社 区文化得 到遏 制 ,而生活在其 中的居 民生活质量也每 况 日下。如 何利用好 社 区的公共活动空 间.如 何处理 好居 民与社 区活动空间的关 系,直接 影响到老城 区的居 民生活质量。文章 通过对老城 区居住社 区公共活动空 间的研 究,进一 步探讨公 共活动空 间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 更好地打 造公共 活动空 间从而提 升居 民生活质量 , 提 高社 区活力。
基于网红社交媒体图片分析的南京城市意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9-0110-04 收稿日期 2022-12-29摘 要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影响着大众对城市空间的认知途径,也改变了城市意象的形成和传播。
该文以南京网红景点为研究对象,使用高德开放平台Map Lab和NVivo12.0软件,基于图片分析法及内容质性扎根法对社交媒体图片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取南京各行政区的高频图景意象特征。
研究表明南京网红景点分布以“多核心、组团式”的结构呈现出由主城区向外围城区扩散的特征,不同行政区的城市意象特征差异明显,而网红景点围绕“地点、文化形式、人”这三要素塑造了差异化的景观空间和消费场景,不仅可以迅速吸引大量资源聚集,又推动了特定城市空间消费发展。
关键词 网红景点 图片数据 空间分布特征 图片分析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has influenced the public's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city and changed the 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urban image. Taking Nanjing Internet celebrity scenic spo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Map Lab and NVivo 12.0 software, we analyze the social media image data based on image analysis and content qualitative rooting method, and extract the high frequency image imagery characteristics of Nanjing's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Nanjing Internet celebrity scenic spots has a "multi-core, cluster-like" struc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reading from the main urban area to the peripheral urban areas. The urban imagery of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varies significantly, and the Internet celebrity scenic spots are shaped around three elements of "place, cultural form and people", which not only can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s to gather quickly,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urban space consumption.Keywords Internet celebrity attractions, Picture data,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mage analysis基于网红社交媒体图片分析的南京城市意象研究Nanjing City Image Based on Social Media Image Analysis吕竹馨 | Lyu Zhuxin 方 程 | Fang Cheng1 研究背景网络时代,数字平台、社交媒体把技术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城市意象的形成和传播,也让数字时代的城市意象不仅存在于物质空间,更是叠合了网络信息的多向度图景。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引言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成为的焦点。
合理的城市空间营造对于提高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相关问题,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关于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上,如明孝陵、总统府等重要历史遗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后来的研究逐渐城市空间拓展、城市景观塑造等方面。
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缺乏多维度、综合性的分析。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空间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
其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南京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结构等进行深入探究。
结果与讨论1、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现状分析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对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
然而,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城市景观缺乏特色等。
2、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存在的问题首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尤其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被拆除,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
其次,城市景观缺乏特色。
南京城市景观的塑造缺乏与地域文化、历史遗产的有机结合,导致城市景观的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城市魅力。
3、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策略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应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空间—行为关联视角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微更新研究——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为例
空间—行为关联视角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微更新研究——以天
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为例
王志强;胡一可;王垒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18(25)10
【摘要】从空间—行为关联视角出发,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注记、问卷与访谈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总结社区街道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并利用代表性空间内行为研究数据,从人群行为、空间类型分析各类空间中行为与空间要素的关系,进而提出街道空间的微更新原则.以此为切入点从\"保留\"与\"改造\"2个层面提出社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并探讨参与式更新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
【总页数】6页(P98-103)
【作者】王志强;胡一可;王垒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 [J], 单瑞琦
2.景观叙事视角下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北京朱家坟社区为例 [J], 王淑芬;王瑶;黄思齐
3.社区治理视角下独居老人互助养老的公共空间研究
——以劲松北社区更新改造为例 [J], 王珺垚;徐子涵
4.微更新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
——以郑州市贾岗社区为例 [J], 刘一卓;张冬阳
5.治理视角下社区微更新多元主体协同营造机制研究
——以上海典型社区为例 [J], 杜怡芳;黄建中;胡刚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理论背景下城市微电影中的城市意象的研究
空间理论背景下城市微电影中的城市意象的研究摘要:本次研究中选择立足影像特质、意象构建,对城市微电影中城市意象深刻剖析,探讨影像本身的意象认知和精神外化,促进城市和空间之间密切联系,建立城市意象的独特之处,从而在发展城市微电影中得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空间;城市微电影;城市意象;第三空间1 影像特质——方言、叙事、意识在辽阔的地域空间内,植根于某一个区域内的百姓在长久的生活和生产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往往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方言。
凯文·林奇指出,之所以会构成城市意象,就在于城市具备可识别性,在城市微电影中凝聚起情感的就是方言,通过方言很容易辨别一个城市。
通过方言的呈现,让画面更加丰富,还有助于塑造城市空间外在形象。
比如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就运用地道的南京话,突出其语调轻快简明的特点,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干脆利落。
与之相似的是,微电影《火锅》中运用的四川方言,则更加凸显出泼辣爽利的特点,让观众一下子就被这个城市的火热所吸引。
正是通过这些方言的阐释,能够让身在异乡的游子充满对家乡的思念和依恋。
通常情况下,城市微电影在叙事上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叙事点为主镜头,再向影片视角和叙事过渡,将城市图景一一展示出来。
例如《苏州情书》选取的视角就是新加坡女孩梅梅,通过这个女孩来展示苏州唯美的风光景色;《印象太原》中,选取的视角是一位回归祖籍的华裔女孩,当她有机会来到太原,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通过以上的总结,能够发现,这些影片选取的人物都不是当地人,因为返乡等机会来到这个城市,由她们视角来展示一个城市的风光。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些主人公和观众都处在陌生状态,那么在呈现过程中,观众就会和主人公产生共情。
当然也要看到,上述呈现方式也暴露出一定欠缺,就是容易停留在所展示城市的表象。
如果选取当地人参与其中,对于城市全貌的展示会更加深入。
城市意象实现意识归结和文化聚焦。
对于当地的公众,因为长期居住和生活,则会对其意识文化容易接受。
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大油坊巷老城区为例
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大油坊巷老城区为例周源;孙睿;冯阳【摘要】发展至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老城区的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逐步被忽略,失去了社区活力,社区文化得到遏制,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生活质量也每况日下.如何利用好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何处理好居民与社区活动空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老城区的居民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对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打造公共活动空间从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活力.【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7(037)003【总页数】8页(P4-11)【关键词】公共活动空间;老城区;居住社区【作者】周源;孙睿;冯阳【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市民对于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和国家城市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住社区中公共活动空间的认识。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环境品质与其实际的使用效果尚存在着一些距离:邻里关系之间的弱化,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不足,环境恶劣以及缺少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导致了一些原住民不堪忍受而逐渐外迁的情况,最终使得老城区的居住社区逐步失去了应有的城市活力和记忆[1]。
在这一背景下,需要一些实用性的评估以及建议,尤其应该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相关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以南京老城区为载体,通过对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研究,重新审视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
1.1 南京大油坊巷居住社区简介南京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位于南京老城东南部,内秦淮河东段以东,西侧紧邻内秦淮河两岸传统历史风貌区,南侧靠近双塘园历史风貌区,北侧靠近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老城区的9个历史风貌区之一。
地段南侧以马道街为界,东至箍桶巷,西临秦淮河,北靠小西湖里、小油坊巷,共用地面积4.69hm2,街区现有住户1 260户,约为3 140人(图1、2)。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城市形象设计研究——以江苏武进为例
摘要:文章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城市形象设计要从城市的人文历史形态设计和城市的空间物质形态设计两方面进行考虑。
以江苏武进为例,分别从人文历史要素和物质形态要素两方面来对其城市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武进城市形象设计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意象形象设计人文历史物质形态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4-0140-02Abstract:Based on the urban image theory of Kevin lynch,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sign of urban image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wo aspects: the cultural history form design of the city and the space material form design of the city. In the case of jiangsu wujin,respectively from two aspects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physical form elements to the urban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and the draw wujin city image design inspiration and advice.Keywords:City image Image design Humanistic history Material form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赵鸿凯张凯云杨文君一、解读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意象的概念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提出的。
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人们头脑中主观环境空间。
基于日常生活维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_以南京老城三个公共空间为例
台可举办庙会或节庆等公众活动;在交通 便利的码头和桥头,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 形成墟场或集市;在居民聚居地, 以井台为 中心形成小型公共活动场地;此外就是如 行会、 商会、 同乡会馆等具有前现代市民社 会的组织形式,拥有广场这种“面”空间特
摘要/ 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选取南京老城三组性质相异 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展了形态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研究,通 过对空间公共性问题的探究,提出单纯靠扩大公共空间 的数量规模并不能再现和重塑多样性的城市生活,还需 要增加公共空间的类型,强调多元性、公共性和适度异 质性(功能混合), 提倡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在物质空间形 塑、开发时序和手段上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从而为城 市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 南京 日常生活 城市公共空间 历史地段 自然要素 商业地段
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使我们关注于对普 通日常生活空间的再认识。本文通过环境 行为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以南京部分公 共空间为载体,揭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 成特征、 布局方式和空间使用共性, 重新审 视我国现时的公共空间建设。 1 南京老城城市公共空间概况 历史上,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以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收稿日期:2008-02-28
[6]
在此,研究对三个公共空间中发生的日常 生活进行比对(图2、 3), 总结同等质量条件 下与历史地段相关联的公共空间(简称历史 资源型)、 与自然特征相关联的公共空间(简 称自然资源型)和与商业地段相关联的公共 空间(简称商业型)中人群的一般活动规律如 下:商业型和道路等级较高地区的公共空 间中人流量较大, 静态活动量也较高;历史
街道为主, 只是在庙宇前有前庭, 有的设戏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_以南京为例_陈梦远
图 1 研究区范围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earch areas
2288
地理研究
33 卷
(2) 建立句法模型,探析意象热点和城市道路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关注这种内
式 (4):
{ } θ = arctan
éë∑(
X
i
-
Xˉ)2
-∑(Y
i
-
Yˉ
) ù2 2
û
+
éë∑(
Xi
-
Xˉ)2
-∑(Yi
-
Yˉ
) ù2 2
û
+
4
∑(Xi - Xˉ)∑(Yi - Yˉ)2
12 期
陈梦远 等: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
2289
S
x
=
SQRT
ì ïí2 ï
×
∑[(
Xi
-
X
)cos θ - (Yi
因此,结合空间分析表达手段和调查实证数据,从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 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汇聚点着手。从城市微观层面看,城市汇聚点实际可能是节 点、地标,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观城市尺度上则主要表现出点空间属性,本 文称其为“意象热点”。并关注城市结构变迁的动态过程,探析这些热点形成城市整体意 象的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和居民活动的关系,最终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南京总体都市意象的 营建提供对策和建议。
∑ f
(^x)
=
1 nh
i
n =
1
k
éx
ê
ë
δ-hxiùûú
(南大硕士论文)城市居住社区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
分类号单位代码学号 MG0227105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城市居住社区的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作者周强指导老师:朱喜钢职务:教授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答辩日期:2005-05-2 4 学位授予日期: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首页用纸毕业论文题目:城市居住社区的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2级硕士生姓名:周强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朱喜钢,教授、博导摘要基于现阶段我国城市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本论文从中产阶层形成、成长与流动的角度,对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本论文以南京城市为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描述中产阶层兴起后南京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转变,揭示新时期下南京市居住社区转变的现状以及趋势,探寻促进这一转变的动力机制以及其发展中可能遇到存在的各种问题。
本论文的价值首先是提供了关于新时期与新背景下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经验性实证研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论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收集、深入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详细描述了南京市居住社区发展变化的现状与特征;其次,结合国外关于中产阶层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南京市类似现象进行了考察。
因而,本篇论文也为开展我国的中产阶层化的本土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之功效。
本论文通过案例观察,发现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居住社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从宏观上看,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着“侵入——演替生态模型”的一般路径。
目前,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集聚和集中的发展阶段,正逐渐走向隔离、侵入以及演化的发展阶段;(二)从微观上看,南京居住社区的转变大致遵循着“生命周期模型”,并开始走向复兴;(三)随着城市中心区更新活动的大规模兴起,中产阶层化发展已初露头角,并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
尽管这一转变与西方城市居住社区发展大体一致,但是诸多情况又表明南京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又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例如南京市居住社区发展并非完全符合以上所说的两个模型。
晋城主城区城市意象研究
文章编号:1003-7853(2019)06-0039-03晋城主城区城市意象研究郭萌萌,刘万波*(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基于城市意象理论,以晋城主城区为实例,对凯文·林奇的五类城市意象元素进行细分,并且转换为现实中的具体要素,并从规划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研究表明:晋城主城区城市意象五要素中道路意象明显,形成了泽州路、凤台街和红星街等道路骨架组成的网格状道路网络;枢纽城市意象较强的大多是主要的交通枢纽;泽州公园、大转盘和国贸大厦是主要的标志建筑物;在城市意象空间中,城市界限不明显,区域界定比较模糊;道路、地标和节点是影响晋城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的主要要素。
关键词:城市意象;空间结构;构成要素;晋城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urban spatial image ofthe main districts of JinchengGUO Meng-meng et al(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Liaoning 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urban imagery theory,taking Ji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the five types of urban image elements of Kevin Lynch are subdivided and transformed into concrete elements in reality,and rationalization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oad image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the city's main city in Jincheng City is obvious,forming a grid-like road network composed of road skeletons such as Zezhou Road,Fengtai Street and Hongxing Street.Most of the hub cities have strong imagery. The hub,Zezhou Park,Grand Carouse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Building are the main landmark buildings;in the urban image space,the urban boundaries are not obvious,and the regional definition is relatively vague;roads,landmarks and nodes are the main influences on the urban image space of Jincheng City.Key words:Urban imagery;Spatial structure;Constituent elements;Jincheng City引言意象是人感知空间的一种方式[1]。
基于城市区域的微型住宅探究
基于城市区域的微型住宅探究
孙燕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4(000)036
【摘要】城市区域人群密集,用于居住的空间已经很少。
因此,住宅空间更偏向紧凑智能多变。
本文介绍了微型住宅的特征,总结了相关案例,对微型住宅可能的问题进行了评估,并提供了建议。
希望微型住宅能够在城市区域中合理健康地存在和发展。
【总页数】1页(P286-286)
【作者】孙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城市化质量与住宅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2006-2013年区域中心城市数据的分析 [J], 朱江丽;
2.城市化质量与住宅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2006-2013年区域中心城市数据的分析 [J], 朱江丽
3.基于城市共生的"类家族"微型装配住宅构想 [J], 蔡轶各; 邢双军; 叶隽怡
4.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住宅供暖需求探究
——以南京市为例 [J], 黄超伟;储金龙;王爱
5.基于微型广场的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分析 [J], 张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_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
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基于南京居民 250 份手绘草图的比较宋伟轩1 , 4 , 吕 陈2 , 徐3 3( 11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南京 210013 ; 21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南京 210093 ;3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南京 210046 ; 4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南京 210093)摘要 : 选取南京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相互邻近的 4 个对比组共 8 个居住社区 , 对其居民的社 会属性 、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 , 并从 250 份手绘草图中提取和统计 相关数据 , 据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空间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 。
研究发现 , 居民的 社会属性是影响人们社区空间意象的决定性因素 , 性别 、年龄 、收入和居住时间的差异导致 居民空间感知与意象地图的差异 ; 不同的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同样对居民空间感知产生影响 , 封闭社区居民对社区围墙和大门等的感知强烈 , 而开放社区居民则更加熟悉社区周边环境 。
在此基础上 , 认为封闭式社区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增加居民孜全感和空间领域感 , 但不利于 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日常交往与社会融合 。
关 键 词 : 城市意象 ; 意象地图 ; 社会空间辩证法 ; 封闭社区 ; 手绘草图 ; 南京 文章编号 : 100020585 (2011) 04207092141 引言在现代城市中 , 居民的工作 、居住 、购物和休闲地点在地理空间上往往是分隔的 , 对 于任何个人而言 , 完整地洞悉整个城市系统是不现实的 。
因此 , 人们通过过滤大脑中接收 和存储的海量信息 , 保留那些重要的相关信息来 “简化”现实世界 , 缓解外部信息 “超 载”带来的紧张 , 并以此作为空间行动的依据[ 1 ] 。
Bo u l d i n g 使用 “意象”一词来阐释行 动者大脑 “黑箱”的上述信息简化过程[ 2 ] 。
基于主动表征数据的城市虚拟空间意象测度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基于主动表征数据的城市虚拟空间意象测度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何西流;孙世界;刘诗雨;吴子琦【期刊名称】《城市学报》【年(卷),期】2024()1【摘要】城市意象作为民众对建成环境特征要素的集体记忆,表征着城市的在地性文化和市民的集体认同,是构建人本城市的重要基石,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议题。
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城市意象呈现出“基于现实世界的体验式感知”“基于虚拟空间的泛在化感知”两种不同的感知模式;虚拟空间意象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
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文章基于主动表征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OPTICS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方法,构建虚拟空间意象测度模型,发现虚拟空间意象热点呈现“核心+边缘”的分布模式和“历史城区集聚,外围散点分布”的集聚特征。
基于“由点到面”的聚类思想,采用OPTICS聚类方法测度区域要素,填补相关研究空白;创新性地将情绪性分析引入虚拟空间意象的评估,结合感知热度和情绪强度,划分节点和标志要素;将识别结果与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对比,验证本方法的准确有效性和研究价值。
【总页数】10页(P76-85)【作者】何西流;孙世界;刘诗雨;吴子琦【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相关文献】1.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2.基于POI数据城市商业中心集聚区识别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江南片为例3.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时间活力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4.基于空间绩效大数据测度的城市商业用地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5.问诊天堑: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跨江城区数字体检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浦口中心城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人文特征空间形态分异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化人文特征空间形态分异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徐梦洁;殷小菲;侯为义
【期刊名称】《广东土地科学》
【年(卷),期】2012(011)005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开始至今,都主要表现为城市“物”化的过程,而人文内涵是缺失的。
本文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为调查点,具体采用“米”字型的路线设计以及问卷调查与实地观测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数据。
研究时将从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和与人文特征相关的一系列要素的变化进行综合考察。
最后通过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对南京市的城市化人文特征空间形态分异进行描述和总结。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徐梦洁;殷小菲;侯为义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1
【相关文献】
1.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J], 张萌萌;王亚华;柴明堂;李大林
2.广州城市社区交通特征空间分异研究 [J], 林强;曹小曙
3.重庆交通特征空间分异和交通发展策略 [J], 陈莎;全波;唐小勇
4.大学生群体出行特征空间分异研究 [J], 梁维维
5.大理河流域地貌多重分形特征空间分异研究 [J], 王民;李占斌;崔灵周;李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4期2011年4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RC HVol 130,No 14Apr 1,2011 收稿日期:2010206221;修订日期:201020922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001095) 作者简介:宋伟轩(19812),男,吉林敦化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空间。
E 2mail :songweixuan @1261com 3通讯作者:徐 (19782),男,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研究,E 2mail :xudi @vip 11631com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宋伟轩1,4,吕 陈2,徐 33(1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210013;2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210093;3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4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摘要:选取南京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相互邻近的4个对比组共8个居住社区,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250份手绘草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据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空间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
研究发现,居民的社会属性是影响人们社区空间意象的决定性因素,性别、年龄、收入和居住时间的差异导致居民空间感知与意象地图的差异;不同的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同样对居民空间感知产生影响,封闭社区居民对社区围墙和大门等的感知强烈,而开放社区居民则更加熟悉社区周边环境。
在此基础上,认为封闭式社区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增加居民安全感和空间领域感,但不利于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日常交往与社会融合。
关键词:城市意象;意象地图;社会空间辩证法;封闭社区;手绘草图;南京文章编号:100020585(2011)04207092141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居民的工作、居住、购物和休闲地点在地理空间上往往是分隔的,对于任何个人而言,完整地洞悉整个城市系统是不现实的。
因此,人们通过过滤大脑中接收和存储的海量信息,保留那些重要的相关信息来“简化”现实世界,缓解外部信息“超载”带来的紧张,并以此作为空间行动的依据[1]。
Boulding 使用“意象”一词来阐释行动者大脑“黑箱”的上述信息简化过程[2]。
1948年,心理学家Tolman 在对老鼠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意象地图(mental map )的概念[3];此后,Downs 等提出关于寻路行为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概念[4]。
意象地图以外部可视化地图的形式来表达人类大脑对世界的感知,成为描述大脑信息简化行为极具生命力的形象隐喻,即个人通过与自身周围环境相关联,获取、过滤和存储环境信息,循环积累改变思维建构模式进而影响行为[5]。
1960年,凯文・林奇给意象地图的研究带来巨大突破,特别是城市空间意象方面[6],以及随后的Appleyard 在其基础上将认知地图分为空间型和连续型两大类,继而掀起了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热潮[7]。
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关于不同社会阶层[8]、不同种族[9]和不同性别[10]人群的城市意象差异性成为研究重点。
其中,城市地理学者通过意象地图的研究来揭示人们如何重构世界并把他们最直接感 地 理 研 究30卷710受的可视化事物描绘下来[11]。
学者们分别从城市意象的类型、评估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12],并逐步从城市整体空间意象研究深入到城市局部分区的空间意象差异研究[13];从重点研究城市意象地图类型、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等基础理论内容,扩展为空间意象在城市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旅游规划等学科的具体应用领域[14]。
我国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15]。
Lee等利用城市意象理论对中国的广州进行了实证研究[16,17];李郇等[18]、许学强[19]重点分析了广州城市意象空间的构成要素并对城市规划提出建议;顾朝林等[20]、冯健[21]、申思等[22]分别对北京城市意象地图及构成要素差异进行了研究;此外,冯维波等[23]在重庆、李雪铭等[24]在大连也开展了城市认知地图方面的相关研究。
整体来看,作为行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意象空间研究的兴起在我国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我国学者纷纷引介西方城市意象相关概念、理论与实证案例,强调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应用前景,并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不断探索。
但不可否认,我国城市意象地图的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实证与应用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比如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5]。
此外,西方许多研究者发现,人们所绘意象地图范围往往集中于邻里周围或市中心区[12],而现阶段我国城市意象地图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大连等特大城市,以城市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缺失社区微观尺度意象地图的研究。
囿于城市尺度研究的宏观性,虽然我国城市意象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手段不断翻新,但所得结论仍以城市宏观可读性为主,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和细化是目前我国城市意象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图改变以往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尺度,探索城市社区邻里层面的居民空间意象与差异性特征,丰富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内涵,增加意象地图研究的实践指导性。
2 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微观尺度转向211 特性与共性的辩证 以城市整体为对象的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在照片辨认、手绘草图和问卷调查过程中,可以随意抽取城市居民样本,甚至外来流动人口都可以作为受访对象。
微观社区尺度的空间意象研究则不同,在城市特定空间范围内,研究者必须选取居住在该区域内、熟悉地方情况的本地居民进行调查,而外部居民不能作为受访群体。
也就是说,城市层面的空间意象具有共性因而可以叠加,而社区级别的空间意象具有独特性,不同地点的意象地图无法叠加比较,这似乎说明社区空间意象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
实则不然,城市层面的空间意象地图因其城市的独特性而难以反映其他城市的特征;社区层面上,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各城市发展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领域,大城市新建社区无论在空间区位、占地规模、内部结构、建筑类型甚至社区名称上都表现出极大的雷同性。
因此,南京城市社区空间意象特征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其他城市的情况。
212 社会与空间的互构 城市意象空间研究的逻辑思路是:由于人们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因此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的居民的生活习惯、活动空间、交往方式、认知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城市空间意象的不同。
这里存在一个单向的作用机制,即认知主体差异决定空间意象差异。
然而根据社会空间辩证法(Socio2spatial dialectic),社会与空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社会关系决定空间结构的同时,空间形式同样影响着社会结构[26]。
也就是说,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居住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生活的空间影响着,这是一个连续的双向过 4期宋伟轩等: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711程。
基于社会—空间的“互构”关系,本文在原有城市空间意象研究逻辑基础上,试图改变以往研究中将空间简单视为呆板容器的思维,从形成意象地图的“黑箱”中将空间影响要素剥离出来,建构社会空间辩证视角下社区空间意象研究的逻辑框架。
如图1所示,在主体差异决定意象差异的简单关系中引入社会—空间因素的讨论,验证居住空间差异是否源于社会属性差异以及是否导致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行为空间、产生不同的空间意象。
图1 基于社会空间辩证关系的社区空间意象研究逻辑Fig11 Logical system of studies on community image based on social2spatial dialectic213 认知与规划的结合 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之一[25]。
与其他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相比,城市意象空间分析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研究城市内居民个人或群体对城市环境的感应,而感应是人类行为决策的基础[19]。
以城市为单元的城市意象研究,无论是照片辨认、问卷调查、手绘草图方法,或是对意象空间类型、结构或意象地图变形的研究,都强调认知而非实践。
例如,居民对城市特征标志地物的高辨认度并不代表他们使用过。
虽然学者们力图发掘意象地图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指导意义,但宏观层面的认知如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仍存在较大疑问。
事实上,由于现代城市过于庞大,人们对城市社会空间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邻里、工作地点和休闲购物等场所范围内。
城市尺度认知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媒体宣传、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等都可以构成认知;而社区尺度的认知过程是由日常生活实践产生的,代表着居民的生活空间差异,因此也更加能够指导实践。
在城市社区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中,我们可以开展不同阶层(以职业和收入差异区分)、不同社区类型(高档社区/低档社区;封闭型社区/开放型社区)、不同地缘与业缘关系社区(北京的浙江村、南京的河南村等)、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居民对邻里社区的意象空间研究,以此洞悉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实践认知结构,进一步指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这也是体现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一种形式。
3 南京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空间意象的调查分析311 空间作为变量———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的比较 以往的城市意向研究将空间视为被动、呆板的“容器”,空间仅仅作为被人类头脑所 地 理 研 究30卷712反映的对象,而不是能够影响人们空间意向形成的一个要素。
本文试图改变这种空间的容器观,验证空间要素在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也就是将空间要素视为类似于年龄、性别、收入等能够影响人们活动空间的重要变量,并阐释居住空间要素差异能否导致居民社区周边环境感知差异。
因此,社区意象研究中不仅需要考虑具有不同社会属性居民的空间感知差异,还需要比较城市相同区位、不同微观空间环境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属性居民的认知地图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在空间变量中,封闭与开放属性是较典型的一组对比特征。
我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以后,封闭社区(gated co mmunity)在我国城市中大量出现。
这种四周由围墙、绿化带或建筑物自身环绕闭合,并设置门禁设施,通过保安、钥匙、门卡等手段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的封闭式居住社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主流居住空间模式,在城市改造和新建社区中的比例约占80%[27]。
本文以南京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手绘草图与调查问卷为基础,比较城市封闭式社区与开放式社区居民所绘的感知地图,研究不同社区空间模式对居民心理感知是否存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