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_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4期2011年4月

地 理 研 究

GEO GRA P HICAL RESEARC H

Vol 130,No 14Apr 1,2011

收稿日期:2010206221;修订日期:201020922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001095)

作者简介:宋伟轩(19812),男,吉林敦化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空间。E 2mail :songweixuan @1261com 3通讯作者:

徐 (19782),男,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研究,E 2mail :xudi @vip 11631com

城市社区微观空间意象研究

———基于南京居民250份手绘草图的比较

宋伟轩1,4,吕 陈2,徐

33

(1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210013;2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210093;3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4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选取南京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相互邻近的4个对比组共8个居住社区,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250份手绘草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据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空间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研究发现,居民的社会属性是影响人们社区空间意象的决定性因素,性别、年龄、收入和居住时间的差异导致居民空间感知与意象地图的差异;不同的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同样对居民空间感知产生影响,封闭社区居民对社区围墙和大门等的感知强烈,而开放社区居民则更加熟悉社区周边环境。在此基础上,认为封闭式社区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增加居民安全感和空间领域感,但不利于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日常交往与社会融合。

关键词:城市意象;意象地图;社会空间辩证法;封闭社区;手绘草图;南京

文章编号:100020585(2011)0420709214

1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居民的工作、居住、购物和休闲地点在地理空间上往往是分隔的,对于任何个人而言,完整地洞悉整个城市系统是不现实的。因此,人们通过过滤大脑中接收和存储的海量信息,保留那些重要的相关信息来“简化”现实世界,缓解外部信息“超载”带来的紧张,并以此作为空间行动的依据[1]。Boulding 使用“意象”一词来阐释行动者大脑“黑箱”的上述信息简化过程[2]。1948年,心理学家Tolman 在对老鼠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意象地图(mental map )的概念[3];此后,Downs 等提出关于寻路行为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概念[4]。意象地图以外部可视化地图的形式来表达人类大脑对世界的感知,成为描述大脑信息简化行为极具生命力的形象隐喻,即个人通过与自身周围环境相关联,获取、过滤和存储环境信息,循环积累改变思维建构模式进而影响行为[5]。 1960年,凯文・林奇给意象地图的研究带来巨大突破,特别是城市空间意象方面[6],以及随后的Appleyard 在其基础上将认知地图分为空间型和连续型两大类,继而掀起了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热潮[7]。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关于不同社会阶层[8]、不同种族[9]和不同性别[10]人群的城市意象差异性成为研究重点。其中,城市地理学者通过意象地图的研究来揭示人们如何重构世界并把他们最直接感

 地 理 研 究30卷710

受的可视化事物描绘下来[11]。学者们分别从城市意象的类型、评估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12],并逐步从城市整体空间意象研究深入到城市局部分区的空间意象差异研究[13];从重点研究城市意象地图类型、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等基础理论内容,扩展为空间意象在城市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旅游规划等学科的具体应用领域[14]。

我国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15]。Lee等利用城市意象理论对中国的广州进行了实证研究[16,17];李郇等[18]、许学强[19]重点分析了广州城市意象空间的构成要素并对城市规划提出建议;顾朝林等[20]、冯健[21]、申思等[22]分别对北京城市意象地图及构成要素差异进行了研究;此外,冯维波等[23]在重庆、李雪铭等[24]在大连也开展了城市认知地图方面的相关研究。整体来看,作为行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意象空间研究的兴起在我国表现出良好的态势。我国学者纷纷引介西方城市意象相关概念、理论与实证案例,强调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应用前景,并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不断探索。但不可否认,我国城市意象地图的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实证与应用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比如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5]。此外,西方许多研究者发现,人们所绘意象地图范围往往集中于邻里周围或市中心区[12],而现阶段我国城市意象地图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大连等特大城市,以城市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缺失社区微观尺度意象地图的研究。囿于城市尺度研究的宏观性,虽然我国城市意象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手段不断翻新,但所得结论仍以城市宏观可读性为主,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和细化是目前我国城市意象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改变以往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尺度,探索城市社区邻里层面的居民空间意象与差异性特征,丰富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内涵,增加意象地图研究的实践指导性。

2 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微观尺度转向

211 特性与共性的辩证

以城市整体为对象的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在照片辨认、手绘草图和问卷调查过程中,可以随意抽取城市居民样本,甚至外来流动人口都可以作为受访对象。微观社区尺度的空间意象研究则不同,在城市特定空间范围内,研究者必须选取居住在该区域内、熟悉地方情况的本地居民进行调查,而外部居民不能作为受访群体。也就是说,城市层面的空间意象具有共性因而可以叠加,而社区级别的空间意象具有独特性,不同地点的意象地图无法叠加比较,这似乎说明社区空间意象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实则不然,城市层面的空间意象地图因其城市的独特性而难以反映其他城市的特征;社区层面上,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各城市发展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领域,大城市新建社区无论在空间区位、占地规模、内部结构、建筑类型甚至社区名称上都表现出极大的雷同性。因此,南京城市社区空间意象特征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其他城市的情况。212 社会与空间的互构

城市意象空间研究的逻辑思路是:由于人们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因此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的居民的生活习惯、活动空间、交往方式、认知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城市空间意象的不同。这里存在一个单向的作用机制,即认知主体差异决定空间意象差异。然而根据社会空间辩证法(Socio2spatial dialectic),社会与空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社会关系决定空间结构的同时,空间形式同样影响着社会结构[26]。也就是说,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居住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生活的空间影响着,这是一个连续的双向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