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对策策略
小班幼儿爱告状教研(3篇)
第1篇摘要:告状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表现,尤其是在小班阶段,幼儿的告状行为尤为突出。
本文针对小班幼儿爱告状的现象,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告状;成因;对策一、引言告状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表现,尤其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告状现象尤为普遍。
小班幼儿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表现直接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
本文通过对小班幼儿告状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帮助教师和家长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小班幼儿爱告状的成因1. 自我中心意识的发展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意识发展的阶段,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当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悖时,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
2. 情绪表达能力的不足小班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尚未成熟,他们难以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告状成为幼儿宣泄情绪的一种途径,通过向老师告状来寻求关注和帮助。
3. 社会性发展不成熟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缺乏与同伴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遇到冲突时,幼儿往往选择告状来寻求老师的介入,而不是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
4. 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还有些家长过于严厉,导致孩子害怕犯错,从而通过告状来逃避责任。
5. 教师的教育方式部分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缺乏正确引导,使幼儿误以为告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此外,教师对幼儿的过度关注和干预也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增加告状行为。
三、小班幼儿爱告状的对策1.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教师应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当幼儿遇到同伴矛盾时,鼓励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理解和包容。
2. 提高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表达不满、展示冲突等行为的总称。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中十分常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本文将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出发,探讨其成因和应对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表明,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与幼儿的社交技能有关。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而告状行为则是他们表达不满、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处理方式有关。
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可能会加剧幼儿的焦虑和不安,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以及同伴关系等因素也会对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影响。
二、应对策略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 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社交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2. 转变教师的处理方式在处理幼儿告状问题时,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幼儿的表述,了解具体情况,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劝解、调解、鼓励自我调节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自行处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3. 优化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和幼儿园氛围,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同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4. 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尊重等积极的社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幼儿经历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阶段,他们通常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倾向于向成人寻求帮助。
本文将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指导策略,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应对这类行为。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几个原因相关:1. 寻求支持与保护:幼儿告状可能是他们试图获得成人的支持和保护。
对于一些害怕或不知如何应对问题的幼儿来说,告状是他们唯一的途径,希望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帮助。
2. 渴望公平:幼儿天性好奇,对公正和公平有强烈的渴望。
当他们在游戏或互动中感觉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向教育者告状,以期望得到公正的处理。
3. 寻求关注:幼儿有时候告状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希望从中获得关注和赞赏。
二、指导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以下是一些指导策略:1. 倾听与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教育者首先应当倾听并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重要性。
2. 激发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融入幼儿团队中。
通过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应对困难。
3. 培养公平意识: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强调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通过示范和教育,培养幼儿的公平意识,让他们学会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冲突和不公平情况。
4. 提供正向引导: 对于那些频繁告状的幼儿,教育者可以提供正向引导。
例如,鼓励他们寻找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5. 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教育者与家长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同为幼儿提供有益的教育环境。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日常经历,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结语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达自己需求和寻求支持的一种方式。
对于教育者来说,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倾听幼儿的声音,并通过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弊端。
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告状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在发现一些不良行为后,听凭好奇心驱使,主动到老师或家长面前,较真地反映或揭示同伴或亲属的过错,试图通过告状的方式争取公正。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表示关注: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关注度高而表现出来的。
他们可能只是想表明自己关注到了一些不良行为,希望父母或老师能够处理。
2. 找到公平: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出发点是寻求公平和公正,报告不公和偏见现象。
3. 保护自己:幼儿告状行为有时并不是无私的,他们可能因为受到同伴或亲友的伤害,所以采取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 给予热情的回应:尽可能回答幼儿所有的问题,即使幼儿的问题不太切实际,我们也应该先给予鼓励和支持。
2. 不过度介入:老师或家长不应该在幼儿的告状行为前就下定结论,否则会让告状的幼儿无法接受和信任自己所求的公正。
3. 教育与引导:老师或家长应该引导幼儿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让幼儿了解到并不是每个行为都需要告状或者向他人报告。
4. 增加自我解决能力:通过幼儿间的互助与沟通,促进幼儿发展自我解决能力,提高社交技能,降低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繁性。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以鼓励的态度来引导幼儿,让他们成为更独立、更负责的小生命。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弊端,通过教育与指导,帮助幼儿逐渐摆脱过多依赖和被动的控告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指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一、引言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向老师或家长告状的现象。
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或冲突时,向成人求助或表达不满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中较为普遍,但不同的幼儿告状的频率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幼儿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儿告状的原因寻求帮助: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冲突时,他们可能无法独立解决,因此会向成人求助。
表达不满:当幼儿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受到伤害时,会向成人表达不满。
寻求关注:有些幼儿可能通过告状来吸引成人的注意力,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试探成人:幼儿有时会通过告状来试探成人的反应和态度,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被允许或被重视。
三、幼儿告状的特点频率高:幼儿告状的频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幼儿园中。
内容多样:幼儿告状的内容多样,包括玩具被抢、被同伴欺负、违反规则等。
形式单一:幼儿告状的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向老师或家长告状。
情感性强:幼儿的告状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成人的反应和态度非常敏感。
四、指导策略倾听和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我们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积极行为:我们可以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避免过度干预:我们应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建立良好的师生和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和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更加信任成人,愿意与成人合作解决问题。
提供情感支持:我们可以提供幼儿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到被关注和支持,增强他们的情感安全感。
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不公平或者受到伤害时,向成人求助或告知其他幼儿,分享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其背后蕴含着幼儿的个体差异、社会化需求以及发展阶段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幼儿告状行为展开研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幼儿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
首先,幼儿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概念正在发展阶段,他们天生对不公平情况产生敏感,并且倾向于寻求帮助。
其次,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处理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于是选择告状来传达自己的需求。
最后,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关注自我利益,因此会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规律1. 告状行为的起步期:幼儿在两岁左右逐渐意识到不公平的现象,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
2. 告状行为的高峰期:三至五岁是幼儿告状行为的高发期,这一时期幼儿在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3. 告状行为的衰退期:随着幼儿心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了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告状行为逐渐减少。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 倾听与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成人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诉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回应,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
2. 引导解决问题:与其仅仅解决幼儿所告状的问题,成人应该引导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调节、互相沟通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冲突。
3. 咨询与教育:通过咨询和教育方式向幼儿传授公平、正义的概念,引导他们学会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理解他人的感受。
4. 规则与秩序:建立公平的规则和秩序,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公平待遇,减少告状的发生。
5. 观察与指导:成人应该积极观察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识别何种情况需要告状,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结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但过度依赖告状也会影响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应对策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幼儿阶段是孩子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个阶段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其中就包括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向老师、家长等成年人告状他人的不良行为或违规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困扰,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来谈谈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缺乏自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是他们常用的手段。
有些幼儿可能是出于复仇心理或想要取得成年人的认可而选择告状。
还有一些幼儿可能是出于对他人不满或羡慕嫉妒恨等心态而选择告状。
不管是什么原因,告状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告状。
通过倾听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教育和引导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让他们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包容和宽容,理解别人的不足和错误。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幼儿告状行为虽然可能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一定的困扰,但通过了解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希望家长和老师们能够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成长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字数:451】第二篇示例: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各种矛盾和纠纷,而选择向成人告状是他们处理矛盾的一种方式。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幼儿向成人或其他幼儿反映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中非常普遍,但却常常被大人们误解或忽视。
本文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家庭环境、教师教育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1 心理发展原因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当他们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也有限,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或合理,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
1.2 家庭环境原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过多的矛盾和冲突,或者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溺爱等不良行为,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告状行为。
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也容易让幼儿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1.3 教师教育原因教师是幼儿在学校中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于严厉或冷漠等,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满和反感情绪,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容易让幼儿感到无助和失望,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尽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家长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产生告状行为的概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关心他人等基本的社会技能。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活动环境中,幼儿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倾向于向老师或家长告发对方的过错行为。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大班的秩序和幼儿的正常成长。
本文将介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轻微事务告状。
一些幼儿在面对轻微的冲突或纠纷时,会立即告状给老师或家长。
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冲突处理缺乏尝试的机会,或过于依赖成人的解决能力。
2.恶意告状。
一些幼儿会故意夸大或编造事实,将他人的小过失当作重大错误告状。
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攻击性、嫉妒心理等因素,影响了幼儿园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
3.解决冲突能力薄弱。
大班幼儿常常在冲突发生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告状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可采取以下策略:1.教育引导。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冲突和纠纷的本质,并帮助他们学习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幼儿建立友好、公平、互助的价值观。
2.规章制度。
幼儿园可以明确规定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使幼儿在告状前能够评估事情的严重性,并思考是否需要成人干预。
同时,重视培养幼儿的相互关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3.模范示范。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做好模范示范,如在处理幼儿冲突时,充分展示对话、讨论、妥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将对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4.情绪管理。
告状行为可能与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教师应该教育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同时给予他们情绪管理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放下心结,以更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
5.家园合作。
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对解决大班告状行为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询问幼儿在家中是否有类似的行为,共同寻找解决方法,提供一致性的支持与引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与心理辅导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童真与幻想,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和心理辅导,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幼儿告状行为通常表现为:向老师或其他小朋友诉说某小朋友的错误行为,如抢玩具、推人、说脏话等;或者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委屈。
2.原因(1)年龄特点:幼儿时期,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道德观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告状行为。
(2)家庭教育:家长过于溺爱或严厉,导致幼儿在家庭中形成依赖心理,习惯于向家长告状。
(3)同伴关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由于沟通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引发告状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1.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出现告状行为时,我们先要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引导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解决?”或者“你有没有想过和小朋友好好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道德观念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行为,及时纠正错误,强化正确行为。
3.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幼儿园中,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关爱。
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更愿意与老师、同伴沟通,而不是选择告状。
4.加强家园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关注幼儿的成长,避免溺爱或严厉的教育方式。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辅导1.倾听和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感受。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心理支持。
2.情感共鸣与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一、引言在幼儿园的大班中,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他们逐渐学会使用告状作为一种方式来解决冲突或获取支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并提出针对该行为的指导策略。
二、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2.1 告状行为的频率研究表明,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频率相对较高。
幼儿在面临冲突或不满情绪时,往往倾向于寻求成人的干预。
因此,告状行为在大班幼儿中成为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2.2 告状行为的原因告状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幼儿可能因为欲望不满足、遭受欺负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等而告状。
另一方面,幼儿还可能通过告状来获取成人的认同和支持,以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和自尊心。
2.3 告状行为的影响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告状行为可能导致幼儿无法自己解决问题,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三、指导策略3.1 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了降低幼儿告状的频率,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通过合作解决冲突;•创建积极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同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肯定。
3.2 树立正面的行为范例成人在幼儿园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工作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出正面的行为示范,例如主动解决冲突、友善待人等;•倾听幼儿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积极评价和奖励。
3.3 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沟通渠道,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以下措施可供参考:•定期组织班级会议,让幼儿团体讨论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利用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设立“心情箱”,供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困扰和不满写下。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越来越普及,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也逐渐增多。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还会影响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内容1.告状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或者不满意时,通过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他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来解决问题。
表现形式有口头告状和书面告状两种。
2.影响因素分析(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批评别人,那么孩子很容易模仿这种行为。
(2)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性格和生活经历,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其是否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是否存在竞争、压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是否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告状行为的危害(1)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常常告状会让孩子变得心胸狭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如果孩子们经常告状,会对班级的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3)影响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如果孩子经常告状,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影响。
4.指导策略(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知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2)加强交流和沟通:老师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
(3)建立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班级氛围:通过班级活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知道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4)及时处理幼儿的矛盾和纠纷:老师应该及时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让孩子们知道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论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管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正确引导和管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日常生活中向教师或家长报告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或错误。
这种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寻求关注和认可:幼儿可能希望通过告发其他幼儿的错误行为来获得教师或家长的关注和认可,以增强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2. 道德观念的发展:随着幼儿道德观念的逐渐形成,他们开始意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希望通过告发错误行为来维护正义。
3. 自我保护:幼儿可能因为受到其他幼儿的欺负或侵犯而告发他们的行为,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4. 模仿行为:幼儿可能观察到周围的成人或同伴告发他人的行为,并模仿这种行为。
为了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积极引导:教师和家长可以积极引导幼儿,让他们明白告发他人的行为应该基于事实和正义,而不是出于个人动机。
2.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应对能力,减少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
3. 加强沟通:教师和家长应该与幼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
4.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合作活动,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5. 树立正确榜样: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让幼儿从身边的人中学到正确的行为方式。
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积极引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树立正确榜样等策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对策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对策策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他们将他人的过错或不正当行为告诉成年人或其他权威人士。
这种行为在幼儿社会中非常常见,并且可能对幼儿的社交关系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告状行为以及对策策略对教育者和家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是正常的社交行为,表明幼儿正在发展他们的道德意识。
幼儿告状的行为表明他们可以区分对与错,并试图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不适当行为的侵害。
然而,幼儿告状的动机和后果可能多种多样,因此,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应该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幼儿告状的动机可能是出于复仇心理,以得到成年人或其他权威人士的认同和支持,也可能是出于道德责任感和保护他人的目的。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动机制定适当的对策。
其次,研究应该探讨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社交关系和发展的影响。
尽管幼儿告状可能有正当的动机和原因,但过度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影响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导致孤立和排斥。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了解告状行为对幼儿社交发展的潜在影响,并采取适当的对策措施来促进健康的社交关系。
最后,研究应该提供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策略。
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应该根据不同的动机和情况来制定。
例如,对于出于复仇心理或寻求关注的幼儿,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他们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表达情感、解释问题和寻求帮助等。
对于出于保护他人的动机的幼儿,应该鼓励他们学会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并提供支持和指导。
总之,研究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对策策略对于理解幼儿的道德发展和社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和后果,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这看似琐碎的小事,却蕴含着幼儿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发展的重要信息。
因此,教师如何正确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成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幼儿可能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告状,有的可能是因为被同伴欺负,还有的可能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
从原因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寻求帮助当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会选择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两个幼儿在争抢同一个玩具,其中一个无法抢到,就会向老师告状。
2、维护规则幼儿在幼儿园中逐渐了解并适应各种规则,当他们看到有同伴违反规则时,会向老师告状,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行为需要纠正。
3、引起关注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当他们觉得通过正常的表现无法引起老师注意时,可能会通过告状来吸引老师的目光。
4、嫉妒心理当看到其他同伴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幼儿可能会因为嫉妒而向老师告状,试图让老师批评对方。
二、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错误方式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一些教师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
1、忽视有些教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小事,不值得关注,从而选择忽视。
这样做可能会让幼儿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自信心。
2、不耐烦当频繁面对幼儿告状时,教师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甚至批评告状的幼儿。
这会让幼儿感到害怕和委屈,不敢再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3、简单处理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和幼儿的内心需求。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导致幼儿之间的矛盾加深。
三、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正确策略1、耐心倾听当幼儿告状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
用亲切的目光和温和的语气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对策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发现其他同伴的不当行为或违反规则的行为时,会主动向老师或其他成人汇报或举报。
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特征以及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
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及对策。
一、分析:1. 认知发展:中班幼儿正处于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告状行为可能是幼儿对违规行为的认识和判断的表现。
2. 社交关系:中班幼儿开始关注集体生活,认为老师是公正的裁判者,希望能够获得公平对待。
告状行为是幼儿对于公平性的渴望。
3.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告状行为有较大影响。
一些家庭过分关注规则的执行,强调道德观念以及对不正当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可能导致幼儿过度敏感,产生告状行为。
二、对策:1. 规则的明确性:在幼儿园中,应该明确规定幼儿的行为准则和禁止行为,以便幼儿能够自主判断何时需要告状。
要求教师保持公正的处理方式,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幼儿感受到公平性。
2. 培养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提倡幼儿彼此协商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幼儿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 老师的引导:教师在处理告状行为时,应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倾听幼儿的诉求,了解事情的全貌。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告状来解决。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处理纠纷和冲突。
4. 家长的参与: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经历和教育方式。
家长和教师要一起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积极向上的教育观念。
鼓励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度依赖对外力量。
5. 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幼儿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一、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之间的“告状行为”。
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反映了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处理能力。
那么,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呢?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当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便会产生告状行为。
2.社交技巧的不足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冲突。
为了寻求成人的帮助,他们会选择告状。
3.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会自己解决,而是依赖成人。
这种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在幼儿园产生告状行为。
4.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如果过于偏袒一方,可能会导致另一方产生告状行为。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地位,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团队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通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巧。
4.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避免过度干预。
四、具体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抢了小红的玩具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明和小红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对方的权益。
同时,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主动道歉。
案例二:小华在排队时插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华认识到插队是不公平的行为,引导他学会遵守规则。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共同维护公平。
案例三:小丽被同学欺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幼儿讨论如何面对欺负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因受到欺凌、伤害或其他不公正待遇而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人告发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时有发生,对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指导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一是幼儿天性好奇,可能会将一些误解或小纠纷当成大事进行告发;二是幼儿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对不公正的行为会感到不满并选择告发;三是幼儿可能面临欺凌或其他问题,为了得到帮助和保护而选择告状。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对于被告发的幼儿,可能会感到委屈和不公,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另一方面,对于告发者本身,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因此,老师和家长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处理问题,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倾听和理解幼儿的诉求。
其次,教育幼儿正确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再者,加强对幼儿道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建立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
最后,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处理。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致力于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班幼儿在园告状行为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中班幼儿在园告状行为的现状与策略分析摘要:经过小班情感发展的稳定期,中班幼儿从关注自己慢慢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周围的事,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经常会出现告状行为,影响幼儿的社会发展进程。
若教师能机智地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并有对策地处理,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和策略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困难、矛盾或者冲突时,通过向教师或其他成人报告或者诉说他人的不当行为或违反规则的情况,主要是想通过教师的威信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阻止。
中班幼儿处于小大班的衔接阶段,规则意识逐渐养成,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善,解决矛盾和纠纷的能力有待提高,希望借助第三方—教师来解决矛盾,所以出现频繁的告状行为。
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何种态度和策略,将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一)频率和途径中班幼儿的规则逐渐形成,同伴关系不是十分稳定,告状行为频率较高,主要途径包括向教师等成人进行口头告状、书面告状以及非言语方式的告状。
(二)告状行为的类型通过实地观察,将以幼儿为主体的告状行为分为利自己型、利他人型、利秩序规则型。
1.利自己型是指中班幼儿为自己的益处进行告状。
当幼儿排队时被其他小朋友推倒、几个小朋友争抢一个玩具、或者老师表扬一个说话的小朋友会安静时,幼儿为维护自身利益或者获得表扬时,会进行告状。
2.利他人型是指中班幼儿为维护他人利益而进行的告状行为。
当自己的同伴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代替被伤害人向老师告状。
3.利秩序规则型是指中班幼儿看到他人违反秩序和公共规则时,为了秩序规则进行的告状行为。
如教师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讲明下楼梯时要拉楼梯扶手并且不能跳楼梯,当发现有小朋友不拉楼梯扶手、跳楼梯或者二者兼有时,个别幼儿会跟老师告状。
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幼儿自身因素1.幼儿自身的气质表现气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无所谓的好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对策策略<摘要>:《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
”而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
告状行为是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多的一次,所占比率高达28%左右。
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关系到他们能否带着正常的心态步入社会。
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社会生活世界。
<关键词>:幼儿现象的产生社会行为教师的态度<正文>:一.问题的提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一直会遇到小朋友告状的情况。
大事、小事他们都会来找老师来解决问题。
例如:每天我都会听到许多的“老师,他抢玩具!”“老师,他打我了!”“老师,他不跟我玩!”“他说以后不和我做朋友了!”然后缠着要老师当“裁判”,那么,遇到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到底该如何适当的应对呢。
二.状况的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
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说,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
在幼儿期,幼儿的认识水平交低,缺乏生活经验,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都很差,而依赖性又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全面的、完整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他们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我们教师则毫无意外的成了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受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就频繁出现,以求得教师的裁决和答复;另一方面是由于道德水平逐渐提高,他们已懂得把自己和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行为规则作比较,产生了一定的道德体验,当他们觉得别人的行为与行为规则不相称时,也会向教师告状。
幼儿的告状内容不外乎这几种:一是受欺负,二是利益受损,三是打抱不平。
三、幼儿园告状行为的主要类型幼儿的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我认为幼儿的告状行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1. 幼儿希望获得教师的关注或认同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这种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可以经常性的遇到。
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如“老师,你看,她还没有吃完饭,我都吃好在玩了!”“老师,你看他把娃娃乱扔,我把它捡起来了!”这些幼儿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制止同样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以此来抬高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2.幼儿为了能够得到教师公正的裁决产生的告状。
这类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比例。
例如,有的幼儿在进行自由阅读活动时,常常一人独占好几本书,其他的幼儿不能进行正常的阅读活动,便向老师告状:“老师,他一个人拿了好多书,我都没书看了!”又如,“老师,是我先拿到玩具的,他抢我的。
”3. 幼儿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遇到一些小朋友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和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向老师检举:“老师,他把某某小朋友打哭了。
”4.幼儿为了逃避责任,害怕受到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在欺负别人之后,当教师介入询问原因时,他们就会告诉教师:“是他先打我的”或“是他先骂我的”5.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时幼儿不大明确教师的要求或者不确定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产生的一种变相的询问。
有一些幼儿报告的事只是其他幼儿的一些行为,如:捏橡皮泥时,教师要求捏鸭子,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在捏别的东西时,他会对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不在捏鸭子,老师你来看。
”其实,他可能也想尝试捏其它的东西,想得到老师的允许后进行。
6.幼儿嫉妒别人产生的告状行为。
当幼儿看到别人在某方面都比自己强,自己又无法拥有或马上胜过他,也会向教师告状:“某某刚才说话了!我没理他。
”其实是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不通过具体的行为来缩短与他人的差距,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7.幼儿“报复”别人产生的告状行为。
比如A小朋友先向老师告状说B小朋友哪里做错了。
B小朋友会故意找出A小朋友不对的地方,然后立刻跑到老师面前说“A小朋友刚才把娃娃家的玩具拿到拼图角了。
”四.案例分析与描述:案例一:下午的小班区角活动中,我观察幼儿在美工区剪纸。
薛哲瑞小朋友很认真的在剪纸,他嘴里还嘀咕着“我要剪个爱心给妈妈”。
突然,旁边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胳膊,他的爱心剪歪了,这下他大叫起来,很生气的责怪旁边的小朋友。
然后委屈的说“老师你看,他把我的爱心弄坏了!”分析:首先,应当看到薛哲瑞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
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当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
但是,对于一些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案例二:中午吃饭前,小朋友们在玩小汽车。
这时候,贲贲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汽车是我先拿到的,洪裕琪不让我玩。
”洪裕琪也不甘示弱:“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我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
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他们说:“如果老师把玩具汽车收起来不让你们玩了,你们会怎么办?”“会难过。
”“都没得玩多没意思呀。
”“所以老师把玩具放到你们中间,你们应该怎么玩。
”“应该一起玩,一起玩才有意思。
”说完,他俩高兴的拿着玩具汽车一起玩去了。
分析:贲贲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
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
在活动中通过引导他们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
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三:中午进餐前,我组织小朋友看动画片《小鼹鼠》。
等饭菜送到后,老师开始分饭菜时,个别小朋友开始“谈天说地”了,旺仔跑过来告诉我:“翠翠和钱彦羽在说话!”,我们因为要分菜比较忙没有理会她,但过了一会儿后,讲话的孩子多起来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连旺仔也按奈不住,加入了谈天的行列。
分析:像旺仔小朋友的这种告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即“某某在说话”,老师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她想从老师这里探个究竟。
“某某在说话”的第二层含义是“我没有说话”老师若对她的行为表示肯定,或给予表扬的话,孩子会得到满足感,并能领会到成人的评价标准,她就会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五.讨论与反思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幼儿告状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那么,面对孩子的种种告状行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1.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幼小的心灵还很脆弱,对成人的依赖特别强,碰到问题时无法自己解决,常常依赖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这时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对幼儿间的矛盾进行一定的了解,先判断幼儿间的矛盾需不需要老师来解决的能力,又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让幼儿不能产生对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老师有习惯。
(一)让幼儿冷静停止哭声,想想问题发生地哪里。
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他们的情绪都会比较激动。
严重的时候,孩子甚至还会扭打在一起。
要解决矛盾,第一步就是让幼儿停止吵、哭闹的扭打,让他们都冷静下来,再思考问题到底发生在哪里。
(二)让幼儿冷静下来,尝试反思。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并不像成人,成人发生矛盾时会记仇。
而幼儿前一分钟的争吵,后一分钟又是朋友。
当他们冷静下来进行单独的教育,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回顾。
“为什么会发生矛盾?你没有做错事情啊?你觉得应该怎样解决你们的矛盾呢?”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对冲突的来龙去脉也有清晰的认识,彼此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
(三)引导幼儿相互协商,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在双方都表达过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后,就想孩子们协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例如:“向同伴道歉”、“收回不好听的话”、“握手言和”等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协商使用适当的解决方案。
(四)在整个过程中以幼儿为主,先尝试让幼儿进行表决。
如果当事人都同意协商的意见,就要照着这个方案解决,矛盾也就自然的解决了。
(五)当一方出现不同意时,这时老师就要出面解决问题。
当幼儿出现不同意时,老师就要做裁判了。
可能这个方案对这个孩子不公平。
这时孩子对矛盾有一定的认识。
也能较清晰的告诉老师刚才发生的事情,教师也能比较容易的提出双方都同意的公正的解决方法,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我觉得作为老师更应相信幼儿解决自己矛盾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信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去锻炼。
2.进行“勇敢”、“宽容”、“大方”“友爱”等心理品质教育根据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的。
爷爷奶奶对他们是百依百顺,孩子再任性、淘气,爷爷奶奶都不会生气。
这样就造成乐大多数的幼儿无法承受挫折的弱小心理,很多幼儿动不动就流泪,经不起一点点磕磕碰碰。
针对幼儿脆弱、娇气等心理弱点,应该进行“勇敢”、“宽容”“、大方、“友爱””等心理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隐形教育更是必不可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隐性的教育比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幼儿更容易接受。
由于遗传的因素不同,幼儿的类型各异,在加上生活环境的差异,因此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特有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幼儿的行为和事件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
3.帮助家长正确树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是读生子女,家长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
但是父母和爷爷奶奶不同,许多父母也知道不能溺爱孩子的道理。
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严格并不是简单地等于态度上的严厉,在家里家长对孩子太严,幼儿没有一定的自由,这样幼儿只能在幼儿园发泄。
有的家长还有好有一些错误观念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能吃一局亏,别人打了你你一定要还手。
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正确树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难是可以与老师商量,或是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