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4章 经济周期理论)

合集下载

最新宏观经济学第14章上课讲义

最新宏观经济学第14章上课讲义

• 同样的机制也可以说明,中央银行实行任何紧 缩货币的政策都将导致大规模的国际收支盈余。 这倾向于引起货币升值,并迫使中央银行进行 干预以维持汇率稳定。
• 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引起本国货币量增加。结果, 最初实行的货币紧缩政策的效应就被抵消了。
• 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 采用货币政策调节国民收入,最终被证明是无 效的。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在资本流动性 较强的情况下,在固定汇率制条件下,货币政 策仍然是无效的。
• 国际收支的失衡所导致的本国货币升值或贬值 的压力又迫使该国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某种政 策进行干预,以维持原有的汇率水平。
• 这种干预在理论上会使LM曲线发生移动。
• 图14-1从最初的均衡点A点开始的扩张性货币 政策,表示该国为推动经济增长而采取了货币 政策。这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的位置。 这时表示经济内部均衡的点移动到B点。
• 这样,就会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图14-4中的LM' 曲线再回到原来的LM的位置,达到IS、LM和BP三条 曲线的共同交点上为止。这时,经济就处于稳定的均 衡状态上。
• 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不流 动条件下,货币政策从最终结果看,是完全无效的。
• 同理也可证明,在资本流动性较弱时,在固定汇率条 件下,货币政策仍然是效果不大或者是无效的。
• 这时,本币升值的压力就出现了。中央银行必 须干预外汇市场,购入外汇,增加本币的供给。
• 这种干预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最终 在C点达到经济的内外同时均衡。
• 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而且资本具有完全流 动性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和作用很大。
– 在资本完全流动时,财政政策所导致的利率上升, 可以吸引大量的资本流入,国际收支因而出现顺差, 货币趋于升值,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固定,必须购 入外汇,这样货币供给不但不减,反而增加,使利 率维持在原来的国际利率水平。

大一上册经济学宏观理论课程笔记

大一上册经济学宏观理论课程笔记

大一上册经济学宏观理论课程笔记一、引言经济学宏观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经济学宏观理论课程是他们初步接触经济学的重要机会。

本篇文章旨在总结大一上册经济学宏观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具体操作方法进行分析性论述,最终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二、主体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调控手段的学科。

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国民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失业率等。

例如,在学习国民生产总值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具体操作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调查和统计其一定时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价值,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从而计算出其国民生产总值。

2. 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了解和分析这些指标对于我们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预测未来经济走势非常重要。

以经济增长率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数据来分析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查找其一定时间内的GDP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年均增长率。

然后,我们可以将这个增长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进一步评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

3.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我们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参与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货币政策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来分析具体操作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其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包括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控制等措施。

然后,我们可以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政策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导向结论通过学习大一上册经济学宏观理论课程,我们可以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手写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手写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手写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等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和概念。

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包括周期的起伏、周期的原因、周期的周期性变化等。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控制的有效性。

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关注失业率的变化和原因,以及政府应对失业问题的政策选择。

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货币与金融: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货币供应、利率、银行体系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国际贸易与汇率: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汇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控经济周期。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政策调控的学科,涵盖了更广阔的国民经济范畴,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希望这些知识点对你有所帮助。

宏观经济学笔记缩印版(全)

宏观经济学笔记缩印版(全)

第十章1.五大指标及其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只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增加的最终商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和,表示经济活动中能够用于消费和净投资的价值总额,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总投资和净投资之差。

国民收入NI:即狭义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额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报酬(收入)的总和。

个人收入PI: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得的收入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指一个国家所有的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减去个人或家庭纳税部分可以实际得到的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

2.两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投资需求等于储蓄。

C(消费)+S(储蓄)=C+I(投资支出)即S=I三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漏出等于注入。

S+T(纯收入)=I+G(政府购买支出)四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漏出等于注入。

S+T=I+G+(X-M)—净出口支出3.GDP国内生产总值与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①两者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的概念。

②二者的差异来自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GNP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是指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GDP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只要是在本国领土上而不管是谁生产的。

因此其关系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价值的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为正GNP>GDP,如为负值GDP>GNP。

宏观经济学笔记整理

宏观经济学笔记整理

宏观经济学笔记整理说起宏观经济学,那可真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恨的学问。

这学期我选了宏观经济学这门课,好家伙,那知识量简直像洪水一样涌来,不整理笔记根本招架不住。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各种曲线、模型、概念满天飞。

我一开始还能勉强跟上节奏,可没一会儿就被绕得晕头转向。

为了不被这“知识的洪流”冲走,我决定好好整理笔记,给自己搭一艘“救生艇”。

我准备了厚厚的笔记本,五颜六色的笔,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第一堂课,老师就开始讲 GDP(国内生产总值)。

他说:“GDP 就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的体温计。

”我赶紧在本子上记下:“GDP——国家经济体温计”。

老师接着解释,GDP 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四个部分。

为了让我们更好理解,他举了个例子。

他说:“假设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包店,每天能卖出去 100 个面包,每个面包 5 块钱,这就是500 块的消费。

然后有个老板开了个新工厂,买了 10 台机器,每台 1 万块,这 10 万块就是投资。

政府呢,修了条路花了 50 万,这 50 万就是政府购买。

还有些面包被卖到了隔壁镇,赚了 200 块,这 200 块就是净出口。

把这些加起来,就是这个小镇的 GDP 啦。

”我一边听,一边奋笔疾书,手都快写断了。

讲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时候,老师的例子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通货膨胀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恶魔,悄悄地把你的钱变得不值钱了。

比如说,去年 100 块能买 10 斤苹果,今年只能买 8 斤了,这就是通货膨胀在作怪。

而通货紧缩呢,则像是一个吝啬鬼,把钱都藏起来了,大家都不愿意花钱,经济就像被冻住了一样。

”我在笔记上画了个小恶魔和一个吝啬鬼,提醒自己别记错了。

还有那个菲利普斯曲线,可把我折腾得够呛。

老师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就像是在玩跷跷板。

失业率低的时候,通货膨胀率往往就高;通货膨胀率低的时候,失业率往往就高。

”为了记住这个关系,我在笔记旁边画了个跷跷板,还标注了“低高”“高低”。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四章

人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四章

1)货币供给量由国家货币政策控制,是 一个外生变量。
2)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规律
21
二、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1.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 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 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 心理倾向。 2.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 机、投机动机
L=m L=L1(Y)+L2(r)=kY-hr m=m0 k LM曲线: r Y
h
m0 h
m0 h Y r k k
35
r
LM
0 LM曲线
Y
36
2. LM曲线的推导:四图法
L1
L1=kY L1 m=L1+L2
45o r Y
r0 r1
LM
r r0 r1
L2 L2=L2(r)
Y0 m= L=L1(Y)+L2(r)
16
I=S;

二、IS曲线的斜率
两部门
I0 d Y r 1 1
可变化为:
I0 1 r Y d d
斜率
截距
17
斜率:

1 d
d↑(I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越平 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β↑(MPS越小,S曲线较平坦)→斜率 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曲线右移或左移△g /(1-β); 税收(t)增加或减少△t时,IS曲线左移 或右移β △t /(1-β)。 从而,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 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 税→IS曲线右移;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和增 税→IS曲线左移。
20

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四章

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十四章

第五篇经济波动第十四章AS-AD与经济周期本章要点:当你学完本章后,你将能够1、给出经济衰退的技术性定义,并描述美国经济周期的历史。

2、解释总供给的影响因素。

3、解释总需求的影响因素。

4、解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波动如何导致经济周期。

1991年至2001年,我们的经济一直在扩张。

然而在2001年,我们遇到了经济衰退。

2002年,当一个新的扩张机会正在酝酿时,人们却更想知道这次发展是会一直持续下去,还是会遇到一次加倍严重的衰退。

在本章中,我们将运用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是AS-AD模型去研究经济周期——交替贯穿于我们经济历史的衰退与扩张。

在第八章我们已经对AS-AD模型有了较浅显的认识,对总供给、总需求以及宏观经济均衡有了初步的概念。

我们了解了潜在GDP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总供给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也了解了货币数量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总需求的增长,同时造成了通货膨胀。

我们获取了关于经济增长(在第九、第十章)和通货膨胀(在第十一至第十三章)的详细内容。

现在,我们将要关注经济周期的更多细节。

我们将从几个定义和有关经济周期的一些历史事实开始本章的内容。

14.1 有关经济周期的术语与事实在第一章(5页)里,我们把经济周期定义为生产与就业水平周期性而无规则的上下波动。

一个经济周期包含两个阶段——增长和衰退——以及两个转折点——波峰和波谷。

增长是从波谷到波峰的过程,而衰退是指从波峰到波谷的过程。

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实际GDP围绕其发展趋势而波动。

当实际GDP处于趋势以下时,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一些劳动力失业并且资本未被充分利用。

当实际GDP处于趋势以上时,资源被过度利用——人们的工作时间超过他们在长期内愿意承受的程度,资本因使用过度而不能维持在最佳状态,产品交付时间延长,经济中出现瓶颈,未履行的订货合同增加。

14.1.1 确定经济周期转折点的日期确认经济周期的阶段和转折点日期的任务是由一个私立研究组织——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而并非由美国政府承担的。

宏观经济笔记-45页精选文档

宏观经济笔记-45页精选文档

第十章、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部门如何作出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第二: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第三: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第四: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第十章、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两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两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主体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各种收入;厂商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量与劳务,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量与劳务。

此时,经济循环的基本模型如下:图中:⑴表示:居民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⑵厂商向居民提供产量和劳务;⑶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⑷居民户向厂商购买产量和劳务。

三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三部门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

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

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所有者。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型。

①工资利息地租利润②消费支出③税收④转移支付⑤税收⑥政府购买(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1.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

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⑴GDP 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

【西方经济学】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西方经济学】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如果q<1,可以便宜地购买另一家企业,而不要新建投资。 所以,投资支出将较低。
宏观经济学·第14章
第二节 IS曲线
1.IS方程的推导
I :investment 投资
S:save
储蓄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 ,所以y = c + i , 而c = a + by. 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 /1-b
28
宏观经济学·第14章
凯恩斯三大心理定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人们的消 费增加不会比收入增加得快一些 ,由于人们的消费跟不上收 入的增长,就会有一部分产品卖不出去,社会生产无法保持 平衡 。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开始投资时,总是投资于资本 回报比较高的项目,随后的投资,其回报率相对降低,以此 往下,预期投资的汇报率就会下降 。这样一来,投资需求不 足,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平衡。 3.流动性偏好 :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对持有现金爱好
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
r%
MEC
i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宏观经济学·第14章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某企业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
宏观经济学·第14章
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MEI 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投资增加,会导致资本品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 最终,MEC会减少。
MEI=减少了的MEC 称为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要低于MEC。
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决定只能由货币市场供求决定 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控制(外生变量) 货币需求是利率决定的主要因素(内生)
27
宏观经济学·第14章
第三节 利率的 决定

宏观经济学第十四章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十四章课件
金成本。
宏观经济学
12
④证券市场和资本成本
v 当企业通过出售股票或股本筹集支付投资所需 的资金时,股票价格较高时,企业可以从出售 相对少量的股票筹集到大量钱款;股票价格较 低时,企业必须出售更多的股票才能筹集到既 定数量的货币。
v 因此,股票价格越高,资本成本越低;股票价 格越低,资本成本越高。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25
宏观经济学
26
宏观经济学
27
二、投资的具体部分:企业固定投资、住宅投资 和存货投资
v 1.企业固定投资
(1) 企业固定投资的含义及其波动 v 企业固定投资指企业投资支出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
具、厂房等的部分。企业固定投资分为用以维持原有 固定资产水平、弥补损耗的重置投资和用以增加固定 资产的净投资。重置投资与原有资本存量和折旧率成 正比。预期产量越大,投资越多;利率水平越低,投
v预期实际利率指工人和企业预期的未来 的实际利率。企业进行投资时,名义利 率是已知的,由于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 并不能肯定地知道,企业必须以预期通 货膨胀率为基础来做出决定。换言之, 借款的实际成本是预期实际利率。从名 义利率中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就可以 近似计算出预期实际利率。
宏观经济学
9
(3) 资本租用成本
K成为
,其中上期结束时的资本存
量间表的示差为距为K-1,(K合*-意K资-1)本,存资量本与存实量际调资整本速存度量为之
λ。
宏观经济学
23
v根据上述方程,净投资逐渐调整的表达式为:
v上述净投资公式表明,当前投资支出取决于合 意资本存量K*与上期实际资本存量K-1两者之 差,二者之间的差额越大,企业投资速度越快。
宏观经济学

宏经第十四章答案.doc

宏经第十四章答案.doc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金工1106 郑瑶1302110623.名词解释投资:资本的形成资本的边际效率: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木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木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木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和利率之间的关系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与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1=$,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流动偏好: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蓄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凯恩斯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IS-LM曲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选择1---- 5 BBADA6 ------ 10BBDBB11 ----- 15ABACA16 ----- 20DDBDB21 ----- 25DCAAD26D三计算1.①r=10%时i=250-5xl0%=249. 5 美元r=8%时i=250-5x8%=249. 6 美元r=6%时i=250-5x6%=249.7 美元r=10%时i=250T0xl0%=249 美元r=8%时i=250-10x8%=249. 2 美元r=6%时i=250-10x6%=249.4 美元r=10%时i=200-5xl0%=199. 5 美元r=8%时i=200-5x8%=199. 6 美元r=6%时i=200-5x6%=199.7 美元e越大,投资曲线越陡峭d越大,投资曲线越平坦2①M/P=ky-hr r= (k/h)y-M/(ph)分别代入:斜率分别为0.02 0.010.01k变小,斜率变小;k变小即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度变小,引起相同利率变化需要的收入变化就大,表现在LM曲线上就是斜率变小。

h变大,斜率变小;h变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变大,利率变动相同程度需要引起的其他变动就大,包括收入,表现在LM曲线上就是斜率变小。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一、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总体经济活动,包括总供给、总需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表现,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1.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即有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充分。

失业率上升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发展。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会导致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稳定。

3.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扩张、稳定、收缩和复苏之间循环。

经济周期会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

三、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政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

当总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高时,政府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

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

当总需求不足时,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高时,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总需求。

3.产业政策:政府通过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来影响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和保护环境。

4.汇率政策:政府通过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来影响出口和进口。

汇率上升会使本国产品更具竞争力,促进出口;汇率下降则会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昂贵,鼓励进口。

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值。

以下是几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通常来源于创新、研发和教育等方面。

2.投资:投资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投资通常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投资等。

3.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理论【圣才出品】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经济周期理论14.1 复习笔记一、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1.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展和收缩。

经济周期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由很多经济活动的几乎同时扩张,机制已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所组成的,而且是重复地出现。

2.经济周期的阶段(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图14-1是一个典型的表示经济周期的曲线图。

图14-1 总产出波动的曲线图14-1中,横轴代表经济周期,纵轴代表实际支出,正斜率的直线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

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

实际产出不可能沿着一条直线(即趋势线)增长,而是围绕趋势线上下波动式前进。

一个主要阶段,即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

(2)衰退阶段的特征①通常消费者购买力急剧下降,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

②对劳动的需求下降。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③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

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

④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

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情景是衰退阶段的镜像,上述所有特征正好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动。

3.经济周期的类型(1)长周期长周期又称长波,是指一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又叫做康德拉耶夫周期。

康德拉耶夫根据美国、英国、法国一百多年内的批发物价指数、利息率、工资率、对外贸易量、煤铁产量与消耗量等指标变动特点,发现有一种较长时间的循环,其平均长度大约为50年。

他认为,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三次长期波动。

(2)中周期中周期指一个平均时间长度为8~10年的周期,又名朱格拉周期。

朱格拉认为: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现象,而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之一。

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清算,它们依次反复出现便形成周期现象,其周期平均为9~10年。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4章 经济周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4章 经济周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十四章经济周期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述乘数—加速数原理,并用这一原理来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

答:乘数是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加速原理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乘数—加速数模型在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作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因素。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说明,国民收入和投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这种联系意味着任何局部的或单方面的外来冲击都有可能传递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周期性的循环。

显然,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所描述的宏观经济体系中,投资变动处于冲击波传递机制的核心。

假设由于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的数量增长。

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

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

通过上面所说的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

如此循环往返,国民收入不断增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大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

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

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零。

宏观经济学笔记5页

宏观经济学笔记5页

九、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美国卢卡斯的货币周期模型。

困境。

之后对总产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实际冲击而非货币冲击,这就是所谓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范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RBC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一脉相承,是以微观经济主体的偏好、技术、禀赋等假设为基础,通过完全竞争和市场出清实现一般均衡,因生产函数会受到随机技术冲击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从而经济会呈现出周期与波动的现象。

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背离,而是潜在GDP本身的变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冲击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如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力冲击,能源价格上升的冲击。

宏观经济学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明显的呃呃两个例子是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

因此该理论认为经济的波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而且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动力之源,而总需求冲击如货币即使在短期,也是中性的,因此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周期的扩张阶段是,也提到技术变化对产出和就业的正向影响,但是在那里技术变化专指机器设备的革新。

现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不仅用技术变化解释经济的增长,还用它解释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为此,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接受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化的定义,及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事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

根据这个定义,诸如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构成技术冲击,也会带来技术变化。

2、基本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经济当中的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偏好。

代表。

该理论进一步假定,这个代表的偏好仅依赖于可延续未来无限期的每年的消费,他每年对更多消费的偏好减少,即从消费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

科学出版社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课后题答案.docx

科学出版社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课后题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第一早关键概念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彖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冋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冇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牛•产总值(GNP):—国居民拥有的牛: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 GNP与GDP关系:GNP二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索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 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是以现实价格作为衡量产品和服务价值量的标准)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是以不变的价格为标准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木。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12、未来值:未来值二现值+利息。

二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耍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金融宏观经济学笔记摘抄(3篇)

金融宏观经济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金融宏观经济学是研究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探讨金融体系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如何通过金融体系传导。

本笔记将从金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金融政策等方面进行摘抄。

二、金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总和。

2. 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指短期金融工具(如银行存款、商业票据、国债等)的交易市场。

3.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长期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等)的交易市场。

4. 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借贷双方为使用资金所支付或收取的费用。

5.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6.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三、金融市场1. 金融市场的作用(1)资金配置:金融市场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融资渠道,为资金供应者提供投资机会。

(2)风险分散: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3)价格发现:金融市场通过交易,形成金融工具的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2. 金融市场分类(1)货币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回购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

(2)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

(3)外汇市场:包括即期外汇市场、远期外汇市场、期权市场等。

(4)衍生品市场:包括期货市场、期权市场、掉期市场等。

四、金融政策1. 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

(2)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 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工具: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国债发行等。

(2)财政政策目标:调节经济周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

五、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关系1. 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体系通过提供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十四章经济周期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周期的基本问题1.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展和收缩。

经济周期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由很多经济活动的几乎同时扩张,机制已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所组成的,而且是重复地出现。

2.经济周期的阶段(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图14-1是一个典型的表示经济周期的曲线图。

图14-1 总产出波动的曲线图14-1中,横轴代表经济周期,纵轴代表实际支出,正斜率的直线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

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

实际产出不可能沿着一条直线(即趋势线)增长,而是围绕趋势线上下波动式前进。

一个经济周期通常分为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等四个阶段。

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

(2)衰退阶段的特征①通常消费者购买力急剧下降,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

②对劳动的需求下降。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

③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

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

④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

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

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情景是衰退阶段的镜像,上述所有特征正好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动。

3.经济周期的类型(1)长周期长周期又称长波,是指一个周期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又叫做康德拉耶夫周期。

康德拉耶夫根据美国、英国、法国一百多年内的批发物价指数、利息率、工资率、对外贸易量、煤铁产量与消耗量等指标变动特点,发现有一种较长时间的循环,其平均长度大约为50年。

他认为,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三次长期波动。

(2)中周期中周期指一个平均时间长度为8~10年的周期,又名朱格拉周期。

朱格拉认为: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现象,而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之一。

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清算,它们依次反复出现便形成周期现象,其周期平均为9~10年。

(3)短周期短周期指平均时间长度约为40个月的周期,又称基钦周期。

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的详细资料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实际上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两种。

小周期平均时间长度为40个月,大周期则是若干小周期的总和,一个大周期可能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

大周期相当于前面讨论过的中周期。

4.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费不足论消费不足论把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

早期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近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J.霍布森。

他们认为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用于消费的部分不足,以致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

这种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收入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富人储蓄过度,所以,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消费不足论认为消费不足是经济衰退和萧条的根源,主张通过各种手段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

(2)投资过度论投资过度论可以分为货币投资过度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论。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货币投资过度论者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是引起投资过度扩张和经济繁荣,破坏经济体系均衡,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或萧条的根本原因;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者着重从生产过程本身解释危机,没有把货币或信用扩张当做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最初动因,但是货币信用膨胀是经济扩张的必要条件,货币因素在投资扩张中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

投资过度论认为,新发明、新发现以及新产品市场的开发等因素会引发投资增加,进而导致投资品需求增加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刺激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扩张,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扩张又进一步刺激投资增加,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

生产消费品的产业得不到重视,资本品生产部门的发展超过了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发展。

这种生产结构的失调最终会引起萧条和经济波动。

(3)纯货币危机论纯货币危机理论把经济周期看做一种货币现象,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

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货币主义领袖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信用的扩张或收缩起因于国家不正确的货币政策。

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私人经济本来具有某种内在的稳定性。

当私人经济受到外来冲击时,不免会暂时偏离平衡状态,出现小幅的波动,但它会自我调节,恢复均衡。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但没能稳定私人经济,反而推波助澜,使经济波动的幅度更大。

纯货币危机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唯一的充分的原因。

(4)创新周期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

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赢利的机会。

“创新”的结果为其他企业开辟了道路,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潮”,造成厂商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膨胀,于是出现经济高涨和繁荣。

当“创新”普遍化以后,赢利机会消失,对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经济就陷入衰退。

排除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由“繁荣”到“衰退”构成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熊彼特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3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为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开始,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总之,无论是长周期的经济波动,还是短周期的经济波动,其根源都在于“创新”活动的周期性。

(5)心理理论心理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该理论认为,当某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经济高涨时,资本家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一般总会超过理性经济思考下应有的程度,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繁荣。

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后,又会形成过度悲观的预期,进而导致投资大幅度减少,造成经济萧条。

由于人们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交替出现,导致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周而复始,形成经济周期性波动。

在凯恩斯和庇古看来,人们心理因素的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6)太阳黑子论太阳黑子论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地造成恶劣的气候,使农业收成不好,影响了工商业,从而使整个经济周期性地出现衰退。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太阳黑子对农业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农业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比较有限。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就是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交互作用的机制,分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模型,也被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加速原理表明,随着收入的变化,投资将按着一定的加速数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乘数论则表明,一项最初的投资增加量将按照一定的投资乘数使国民收入或总产出发生数倍于投资增量的变化。

二者结合所发挥的作用,是构成经济发生向下或向上波动的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1.乘数原理(1)乘数的含义乘数是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变动的倍数。

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Y)与投资量(I)之间的定量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2)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

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以公式表示为:=∆∆。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k Y I/()()()=∆∆=∆∆-∆=-∆∆=-//1/1/1/1k Y I Y Y C C Y MPC 由上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投资乘数越小。

(3)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4)乘数效应的类型①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

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

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再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

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

②税收乘数效应。

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

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

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

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③预算平衡乘数效应。

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2.加速数原理加速原理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由总量生产函数可知,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总产出的增长有赖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变动必然带来投资的变动,即投资(I )是国民收入增量(Y ∆)的函数。

1t t t t I K K K -=∆=-1t t t Y Y Y -∆=-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本存量叫做加速数。

若用a 表示,则加速数a 等于资本增量和产出增量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t t t t a K Y I Y =∆∆=∆所以可得投资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式为:()1t t t t I a Y a Y Y -=∆=-净投资是国民收入增量的函数。

如果加速系数a 保持不变,则本期的净投资与本期国民收入增量成正比。

总投资等于净投资与重置投资之和,即:第t 期的总投资=()1t t a Y Y --+第t 期的折旧如果加速数a 为大于1的常数,那么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增加必须超过产量的增加。

应当指出,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本存量得到了充分利用;②生产技术不变;③加速系数a (即增量的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

3.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说明,国民收入和投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