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二)卡夫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主义文学之二表现主义文学
一、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渊源
1、“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弗兰茨·马尔克《林中鹿》
2、传统艺术中的表现主义艺术
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尔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格雷考1595年或1610年的《多莱多风景》与20世纪的表现主义作品有惊人的类似处
3、“表现主义”的现代影响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
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
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三、“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
诗歌领域:奥地利的弗朗茨·韦尔弗、德国的格奥尔格·海姆、高特弗里德·贝恩;
戏剧领域: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格奥尔格·凯撒,美国的奥尼尔;
小说领域:奥地利卡夫卡。
四、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史上,弗兰茨·卡夫卡堪称是一个奠基者。
奥地利著名作家,被尊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
虽然他被公认为是表现代主义大师,但他的小说对现代主义各个流派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勃洛徳把他所有的文字“一点不剩地全部焚毁”;勃洛徳把他创作的草稿、片段、日记和书信整理成《卡夫卡全集》九卷,在1950-1958年出版。
短篇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共约78篇,生前发表过的约44篇。
从主题思想上大致可分为四类: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
《判决》、《乡村医生》
(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压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
《变形记》(1915)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莎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它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人的灾难感和孤独感。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
惧感。
《地洞》、《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以及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
《在流放地》、《中国长城建造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长篇小说创作:
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完成:《美国》是“对狄更斯的直接模仿”;
《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城堡》
《城堡》:
发表于1926年,写成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而始终不得的故事。
《城堡》里的故事是这样的,他的情节有几个,K想进城堡,但是城堡却不接纳他,于是他就去找进入城堡的“入口”,这个“入口”就是一个一个关系,他去诱引那个可以与城堡主任克拉姆接上茬的酒吧姑娘弗丽达,把希望放在她身上,但是他当得到这姑娘的爱,那姑娘就与城堡主任的关系决裂,让他想达到的目的离他更远。
他拿着一个信差送来的不知道是公文还是私函的信去见村长。
但是村长的一番话只让他更加失望,而且等他回到桥头客栈以后,从老板娘那里知道,原来村长只是他老婆的传声筒,而在村长家,他不仅没有谋求村长老婆的好感,反而是让她不耐烦。
还有那个信差巴纳巴斯,他与K一样也是在谋求城堡的认同,但是K从他身上看到的不可能恰似镜子一样照出了他的不可能;所以他每次的谋求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被他越搞越糟。
他前进一步,城堡就离他更远。
《城堡》的多重解释:
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而《城堡》的魅力也恰恰在此。
《城堡》是一部可以有多重解释的作品,这种多重的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
《城堡》没有最终的主题和答案,或者也可以说,对于她的解释是无止境的,从而使小说具有复义性的特征。
1、主题思想
《城堡》构成了一种梦幻中的现实,就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K作为一个局外人、流亡者的身份出现在城堡面前,它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城堡中的官员、城堡治下的臣民,以及外来人K,它们之间的冷漠和隔绝是惊人的;就人与“自我”的关系来说,K的悲哀,就是丧失“自我”的悲哀,K的失败,就是寻找“自我”的失败。
“城堡”的象征意义:
生活扭曲了作家,作家就会病态地反映生活。
从这些意义上来考察,城堡所象征的那种罪恶力量,也自然包容了卡夫卡所生活的奥匈帝国:等级森严,权贵高居于平民之上,使人可望而不可即,官僚机构密密层层,就象迷宫一般,显得强大而又神秘,权贵与小人物之间的隔绝和对立,是根本无法缩小和消除的。
2、主人公K
K是被卡夫卡完全抽掉了“自我”,而成为了“群体”的人的象征。
他是一个被社会压扁了身子吓破了胆的小人物,具有双重的批判性:一方面值得同情,一方面又令人厌恶。
他的目的是那样的卑微,只要求让他在大千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然而却办不到。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堡当局窃居高位,根本不理睬有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又不敢、也不想正面抗争,因而他就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他诚惶诚恐地爬向敌人的战壕,是为了向胜利者投降,乞求敌人的收容和恩典。
K是卡夫卡笔下自传性的人物:
卡夫卡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生活有求于我的东西,我什么都没有带来,我随身带来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的弱点。
我把弱点当做时代的消极面紧紧地握在我手里。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够摧毁我’。
如是——卡夫卡:
卡夫卡通过把握自身的弱点,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弱点,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罪恶。
这当然是一大功绩。
然而卡夫卡毕竟是悲观厌世的……
3、卡夫卡小说艺术特色
①作者总是以冷峻笔法,平铺直叙地讲述内容荒诞的故事,虚虚实实,飘忽不定,故事发展没有逻辑,没有明确线索。
社会生活画面并不丰富多彩,但却包蕴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寓言色彩)。
②在卡夫卡的世界中,人始终处于任人摆布、无法自主、似幻似真的“卡夫卡式”的尴尬处境中;
③人物和事物大多抽象化,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和荒诞感。
④对超现实主义形成影响更大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青年知识分子带来的幻灭感、对现状的不满、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以及随之而来的非理性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