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及疫情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及疫情处理

一、基础知识

(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指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所导致的疾病,简称人禽流感。

(二)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所有的禽流感病毒皆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禽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

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三)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主要为病、死禽,以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尤其是水禽。目前,人禽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

2、传播途径

人传染人的可能性较小,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两种:

(1)呼吸道传播

吸入含有禽流感病毒的飞沫或飞沫核。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3、易感人群

由于流感病毒具有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目前认为人对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然而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12岁以下儿童、与家禽(尤其是病死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

4、潜伏期

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5、传染期

病人在潜伏期末至症状消失前有传染他人的可能性。

(四)临床特征

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五)临床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生化检查

出现酶学指标异常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

3、影像学检查

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重症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毛玻璃样影及肺实变影像,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六)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给予鼻导管吸氧,。对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止咳祛痰等,有肝肾功能损伤者采用相应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注意保护消化道粘膜,避免消化道出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给予适当抗凝治疗。

2、药物治疗

(1)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达菲)是抗病毒治疗的推荐首选药物。

(2)免疫调节治疗:可给予糖皮质激素、胸腺肽、干扰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等。

(3)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3、氧疗和呼吸支持

对重症人禽流感病例出现呼吸衰竭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包括经鼻管或面罩吸氧、无创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包括辩证治疗和中成药应用。

(七)预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预后较差,病死率超过60%。

二、人禽流感病例的监测及报告

目前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现主要是通过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来实现的;同时此监测也应用于SARS病例的排查。

(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发现、报告、会诊与排查

1、临床问诊与检查

临床医生在接诊呼吸道就诊病例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外周血白细胞、胸片检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

应主动询问相关流行病学史,重点询问:

(1)聚集性发病的现象

(2)特殊职业暴露情况

(3)动物和禽类接触史

(4)旅行史

特殊关注对象包括:

(1)传染性、聚集性或特殊职业暴露;

(2)重症、抗生素疗效不好;

(3)具有全身症状重而肺炎症状或体征轻等非典型肺炎表现者

(4)肺炎进展很快,既往体健的人突然得了重症肺炎等。

2、病例的发现、报告、会诊与排查

(1)临床医生怀疑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报告医院内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医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保留病例会诊记录

(2)二级以上医院(含二级)会诊后不能排除人禽流感或SARS,则立即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网络直报,并报告区县卫生局和区县CDC;一级医院会诊后不能排除人禽流感或SARS,应立即报告区县卫生局和区县CDC,由区县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会诊,若仍不能排除,由区县CDC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网络直报。

(3)区县卫生局和区县CDC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立即组织本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