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_心主血_肝藏血_脾统血_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
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 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 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
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本神》提到: “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 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脾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说脾具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脾既是生化之源,又有 统摄血液的作用,这种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气摄”和“脾升” 的功能来实现的。脾气健旺,上升正常(脾升),则血液受脾气 控制而能正常运行于脉道之内不致外溢。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 摄作用,气不摄血,则血离脉道, 而出现各种出血症,如长期便血、崩屚等。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 道路。
脏腑关系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肺
肾
肝与肾
肾藏精 肝藏血 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 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 阴阳互资
肝肾阴阳互资
病理:肝肾精血不足 肝肾阴虚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肝
藏
肾
藏
同源
血
互化
精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肾气
闭藏
心肾阴阳相互交济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温煦 推动 兴奋
心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温煦 推动 兴奋
下 温
肾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肾阴 肾水不寒
肺与脾
肺主气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
病理:肺脾气虚 水湿痰饮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 调节
心与脾 心主血
血液生成与运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行血 脾主统血
协同调节
病理:心脾两虚,气虚血瘀,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属火居上,肾属水居下,肾水须上济心火, 才能防止心火过亢;心火须下交肾水,才能防 止肾水过寒。只有这样,心肾功能才能彼此协 调。这一关系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饮食物
食 糜
胃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肝
胆 汁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心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肝藏魂。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
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中医知识----五脏六腑
五神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肝主疏泄(气血),藏血,筋爪,开窍于目胆,胆汁,助于消化。
脾主运化,统血(循环),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外合皮毛(营养物质),主肃降,调通水道,开窍于鼻。
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华,耳、司二阴。
[1.宣发功能:宣发即有宣通发散之意。
其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排泄汗液及病邪等。
因此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和无汗等病变。
2.肃降功能:肃降即有清肃和下降之意。
其功能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肺为华盖之脏,故将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因此肺失肃降, 可出现呼吸短促,咳喘、咳痰等病变]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如下:①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
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
心虽行血,但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②心与脾。
心主血而行血,脾生血而统血。
心血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
血液的正常运行,除心气的推动外,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③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心肝配合,能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调节,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④心与肾。
心属火,肾属水。
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行,肾水上济,两者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关系,称为水火既济。
脏腑生理简介
脏腑生理功能简介脏腑在祖国医学里,不全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概念。
因此,它与现代医学中的脏器概念不完全相同。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小肠、胆、胃、打场、膀胱和三焦。
五脏中还有心包络,为心的外卫,把它独立起来与五脏并列称为六脏。
惟心包络的功能和病变总是与心脏相一致的。
脏与腑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区分的,凡具有出纳,传输,传化水谷功能的脏器归属与腑;没有直接传化水谷,而具有贮藏精气功能的脏器归属于脏。
脏又藏的意思,五脏是贮藏精、气、血、津液的,所以说它藏精气而不泻,而六腑是主管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排泄的,因而说它传化物而不藏。
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祖国医学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与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体现了祖国医学病理,生理有机联系的观点。
临床上就是以这些观点作为辨证论治的根据,同时它也是辩证取穴的根据,下面将脏腑的生理功能简介如下:一、心(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脉是血液运行的铜。
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有赖于心和脉的相互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心。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只有心气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脉道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从而将血中营养物质供应周身组织器官的需要。
正因为心、血、脉三者相互关联,而面部血脉又较为充盈,所以心气的盛衰,血脉的盈亏变化,可以从脉搏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如:心气旺盛,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可出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皖白,甚至血行淤滞,脉涩不畅,面色青紫等症状。
(二)心主神志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根据现代的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外观外界事物的反映。
祖国医学认为精,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是心所主。
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脏腑关系
腑与腑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以“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 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消化
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 小肠: 泌别清浊——吸收精微
吸收水份
吸收
大肠: 传导变化
排泄大便 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 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阴亏血热,心肝火旺
生地黄20,牡丹皮10,赤芍10,夏枯草20,栀子10,黄连10, 桑叶10,菊花5,柴胡10,郁金10,枳实10,陈皮10
患者某,女,5l岁,门诊号:2146243。主诉:失眠半年伴头 晕头胀1周。现病史:患者自半年前开始夜间难以入睡,脾气急躁, 心中懊恼,多疑善虑,并潮热出汗、面红阵作,颈项及后枕部常 有拘急不适,自觉全身乏力,工作索然无味。月经紊乱6月余,表 现为量多、延期。1周前因其父去世操劳伤心过度,上症加剧,整 夜不能入睡,伴见头晕、头胀而痛,随来就诊。刻诊:面容憔悴, 神情焦虑,心烦易怒,口苦纳呆,大便于结,舌边尖红,苔黄薄 腻,脉弦细。
心与肺
气与血的关系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
心(主血)
(宗气)
肺(主气)
肺气助心行血
心与脾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
心(主血)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心主血 脾统血
脾(主运化)
推动血行 血行脉道
血液运行正常
心与肝
心主血 推动血行
血液运行正常 肝藏血
贮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 肝主疏泄
主管精神活动 维持精神情志 活动正常 调节情志活动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王××,女, 33 岁,演员, 1975 年 4 月 10 日初诊。失眠 10 余 年,今年起尤为严重。近 3 月来临睡服安眠药,入睡不到 3 小时, 甚至仅睡 3 小时。醒后心悸不宁,烦躁,不能再入睡。上午头昏, 下午头胀痛,晚上头痛尤甚,头部筋脉紧张,颈部板紧不舒,嗳气, 每餐仅吃一两,健忘,思维不易集中,情绪抑郁,以往便秘,近一 个月来大便日行二、三次,精神疲乏,怕冷,腰酸带下。脉弦细, 舌质淡青,苔薄腻。( 《黄文东医案》)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三焦、胆、胃、大肠、膀胱。
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
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
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实践,它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主要依靠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解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通过其独特的药效,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丹参、三七、川芎、红花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养心安神等功效。
在使用中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药物的配伍和剂量。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另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选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针灸治疗需要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推拿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食疗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疗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调节身体的机能。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核桃等。
预防与调理除了治疗,中医还强调预防和日常调理。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它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脏腑(或五脏六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篇》,“脏”指的是人体内的五脏,即:肝、心脏、脾、肺、肾,主要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五脏六腑图示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折叠编辑本段五脏介绍折叠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上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心脏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血”与“五脏”关系阐析
质 ,为人 体 生命 活动基 本 物质 之一 】。血濡 养 五脏六 汁”(汁 为水 谷 中的津 液 部 分 )二 字 告诉 我们 ,脾仅
腑、四肢百骸,血之盈亏与人类生命健康密切相关 。 将水 谷 中津液 部 分 转 化成 血 ,其 血 全 部 成分 并 非 都
明代 医 家 张 景 岳 强调 血对 人 体 的重 要 性 ,于 《景 岳 由脾 所 生 。该认 识 与现 代 医学 理 论 基 本 一致 ,西 医
肝 ,宣 布 于肺 ,施 泄 于 肾 ,而灌 溉 一 身 。”因此 ,系统 为 间接 生 血 ,并 非 直 接 “取 汁”化 血 过 程 ,结 合 现 代
性 阐述 五 脏 与 血之 间 的关 系 ,对 临床 上 血 液 相关 性 医学 可理 解 为 ,脾运 水 谷精 微 (如蛋 白质 )作 为原 材
密切 相 关 ,其 濡养 五 脏亦 生 于 五脏 。《景 岳全 书 ·脏 渗脉外而成水肿l4]。至于 “脾主统血”,《济阴纲目·调
象别 论 》对 血 与五 脏 间的关 系描 述 日 :“血者 水 谷 之 经 门》中云 :“血 生 于 脾 ,故 云 脾 统 血 。”为何 古 人 直
精 也 ,源 源 而 来 ,而 实 生 化 于 脾 ,总 统 于 心 ,藏受 于 接 将 脾生 血 称 为 脾 统 血?笔者 认 为 此 处 脾生 血 应 当
脏 六 腑 之 血 ,全 赖 脾气 统 摄 。”究 其 机 制 ,不 少 现 代 堂类 辨 》日 :“肾为水 脏 ,主藏精而 化血 。”《灵 枢 ·痈
医家望 文生 义将 其 简单 理解 为脾 运 化水 谷而 生血 及 疽 》篇 日 :“中焦 出气 如雾 ,上 注 溪 谷 ,而 渗孙 脉 ,津
全 书 ·血 证 》中日 :“故 凡 为七 窍 之 灵 ,为 四肢 之 用 , 认 为血 液 不 单 由水 构 成 ,且 含 有 血 细胞 、血 浆蛋 白 、
《基础中医学》第二章 藏象学说(附图) (2)
图2-18 脾运化与肾精肾阳关系示意图
脾(运化)
图2-19 脾肾与水液代谢关系示意图 肾——气化水液(水液代谢平衡) 脾——运化水液(生成输布水液) 水液代谢正常
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消化
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 小肠 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 泌别清浊——吸收精微 吸收水分 排泄大便 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 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大肠:传导变化 吸收 排泄
图表说明:“ ” 或“↓↑”形式示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关系;以“ ”形式示意相互协同关系。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 肺气助心行血
肺(主气司呼吸) 图2-1 心主血与肺主气相互依存关系示意图
(宗气) 心(主血)
脾(主运化)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图2-2 心主血与脾主运化相互依存关系示意图
图2-15 肝肾疏泄与封藏相互关系示意图
肝(藏血) 肝(主疏泄)
肝(疏泄)
图2-16 肝肾阴阳互生互制关系示意图 肝之阴阳 肾之阴阳 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图2-17脾肾先后之本关系示意图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为人体生命之本
肾(肾精、肾阳)
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 肾阳温煦以助脾运
心(主血)
心主血——推动血行 脾统血——血行脉道 血液运行正常
图2-3 心与脾在血液运行中相互协同关系示意图
图2-4 心主血与肝藏血相互关系示意图 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 肝藏血——贮藏、调节血量 血液运行正常
图2-5 心主神志与肝调节情志相互关系示意图 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图2-6 心肾相交关系示意图 心火 肾水 心肾水火相济——心肾相交 上济 下降
中医五脏辨证及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
[症状] 以心悸,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涩为主证。或胸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苔少而润。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可见此证。
作者:60.184.224.* 2005-10-21 08:13 回复此发言
[治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方药] 参附汤加味。
心气虚的,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心阳虚的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以活血。
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病机] 因精神刺激,肝气不能疏泄,经脉之气阻滞所致。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用柴胡疏肝汤加减。
肝郁及月经不调可用逍遥散加减。兼血瘀可加入治血药。阴虚可选用小柴胡汤,去燥湿药加首乌、女贞子、沙参等养肝药。
②肝火上炎证
[症状] 以头痛剧烈,眼红而痛,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有力为主证,或有眩晕,耳鸣或聋,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胁痛,苔黄或厚而干等症。高血压病、狂躁型精神病、中耳炎、上消化道出血、眼部急性炎症可见此证。
[病机] 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或因气郁化火,煎炼津液为痰,痰火交炽,以致蒙蔽神明,狂躁妄动。
[治法] 化痰开窍。
[方药] 用导痰汤加减。
痰迷心窍而昏迷不醒的,用温开法(苏合香丸);属于痰迷心窍而舌红苔黄脉滑数的,用凉开法(至宝丹、牛黄丸)。
4.痰火扰心证
从上述肝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讲的肝在分泌和贮藏胆汁方面,与西医的肝胆基本相同。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与西医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脑、脊髓、植物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生殖等系统有关。
中基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试题一一、选择填空(每个1分,共20分)1.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3.藏象的基本含义是:A.五脏六腑的形象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D.藏于内的脏腑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4.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A.肾中精气的充盈B.脾气的健运C.肾阳的蒸腾气化D.肝血的充足E.肾阴的濡润滋养5.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A.肾B.脾C.肺D.肝E.心6.肺朝百脉是指:A.百脉由肺统帅B.肺将血液输送至全身C.百脉之血汇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D.百脉会聚于肺E.其功能与心主血脉一样7.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津液B.血液C.精液D.宗气E.营气8.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DA.心与肾B.肺与肾C.脾与肾D.肝与肾E.肝与脾9.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10.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答案:1.D 2.C3. D 4.A 5.B 6.C 7.B 8.D 9.B 10D.二、判断题1.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气能摄血√2.“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精血同源:×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经脉:√4.体质是指人体的身心特征√5.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暑邪:×6.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正邪相搏角度来认识:√7. 通因通用属反治法则√8.“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9.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类经》×10. 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感邪的轻重:×. 简答题(40分)1.简述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五脏名词解释
五脏名词解释
1.心: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为五脏六腑之首,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器官,有主血脉、主藏神的功能。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血脉流畅,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2.肝:肝有疏泄和主藏血的功能,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3.脾:脾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作用,还有统血摄血的功能。
人体生命活动的继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4.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主治节。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全身。
5.肾: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