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语文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语文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语文我参加了四年级下册的语文听课活动,今天我要为大家记录一下我在听课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1. 文言文的学习(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文言文的学习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老师举了一些例子让我们感受文言文的美妙之处。

首先,老师给我们念了一段《论语·述而》的文言文课文。

这段文章中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虽然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例如,“弟子入则孝”的意思是学生进入学校要孝顺,但该句中的“入”和“孝”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而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我们听后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独特之处。

其次,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用法。

例如,“余”在文言文中表示“我”,“尔”表示“你”,这些用词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用法,才能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总的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耐心和细致。

我们要多读多理解文言文,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

2. 课文朗读与模仿(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读了一篇课文,并要求我们模仿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来提高我们的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是一篇关于自然的散文,它描写了春天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在朗读过程中,老师特别强调了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停顿的地方。

我们跟着老师的读法朗读了几遍,感受到了朗读中的韵律和美感。

接下来,老师要求我们模仿他的朗读方式,用我们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来读课文。

这个环节挑战性比较高,因为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到老师的语调和停顿的地方。

但是通过多次尝试,我们逐渐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并且感受到了朗读时语言表达的乐趣。

通过这次课文朗读与模仿的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对语言美的敏感。

3. 汉字书写与造句(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对我们的汉字书写和造句进行了指导和训练。

老师提醒我们,汉字书写需要端正态度,一笔一画要认真对待。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优秀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优秀

听课记录一:《水调歌头》教师在课前播放了《水调歌头》这首诗的音乐,让学生们先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水调歌头》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内容。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演唱《水调歌头》,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二:《噼里啪啦冰雹下》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了冰雹的照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和文本的介绍,向学生解释了冰雹的形成过程和造成的危害。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们模拟冰雹下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冰雹的力量。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了冰雹对农田的破坏,引导学生们思考保护农田的重要性。

听课记录三:《野草》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们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的野草,让学生们对野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了《野草》的音乐,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野草》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野草》,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四:《根》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展示了植物的根系图片,让学生们了解根的形态和功能。

然后,教师通过视频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认识到植物的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植物根的不同种类,并和学生们讨论根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的作用。

听课记录五:《卷云》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卷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通过解释卷云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让学生们了解到卷云的神秘和美丽。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们感受云的变化。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合作创作一幅卷云的画作,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六:《陆地》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陆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陆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陆地的特征和功能,让学生们明白陆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陆地上的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

4. 教学内容:[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就展示春天的美景图),提问学生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感觉很美丽,有的说充满生机。

2. 教师顺势引出课文主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

- 教师的朗读声音洪亮、富有感情,在朗读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如读到描写人物激动情绪的句子时,声音高亢;读到描写宁静场景的句子时,声音轻柔。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学生们开始朗读,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朗读,部分学生还会圈出生字词。

3. 检查初读情况。

-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如“倔强(jué jiàng)”,有的学生读成“juè qiáng”,教师进行了强调。

同时,对朗读的节奏和语调也给予指导,例如“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教师指导学生在“小小的”“唯一的”处稍作停顿,以突出情感。

(三)生字词教学(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PPT。

- 生字词有:“蝙蝠、铃铛、苍蝇、障碍物”等。

2.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字词。

- 对于“蝙蝠”这个词,教师讲解了“蝙”和“蝠”都是虫字旁,与昆虫有关,并且介绍了蝙蝠是哺乳动物,不是昆虫。

- 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教学“铃铛”的“铛”,让学生明白左边的“钅”表示金属,右边的“当”表示读音。

- 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读对的小组加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精读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精读。

- 教师问:“课文中描写[具体事物或情节]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开始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句子,并举手回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20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20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二套)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二套)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2、理解——朗读——填空更羸( ),只听得( ),那只大雁(直 ),( 直 ).
3、品读两个“直”.能不能给“直”换个词?(拼命,笔直)师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课文哪里讲到原因了呢?引入课文最后一段研读,读懂了什么?呈现段落: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自由读语段.填空练习:更羸看到 ,想到 ,更羸听到 ,想到 .
…四、小结.
听课评议
通过说成语让学生能够非常自然的进入到课文中来.揭题后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弓、雁.在教两个“直”,教师并不是直接的让学生来换词,而是通过朗读、理解、再读的形式有层次的理解字,再来换.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缓冲的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下面的学习中,学生会更轻松,学到的东西更扎实.
总评:
《惊弓之鸟》是篇老课文,有许多的人上过.听了周老师的课以后,我觉得还是可以生成新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认真的去阅读去推敲都可以做到的.整节课,通过读、讲、分析、理解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更赢是个有勇有谋的一个人.语文教学是以“读”占鳌头!李老师更是通过大量的读,让学生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扎实,这正是现代语文所追求的课堂.
听课评议
教学内容准确,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解决难点,语言流畅,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听课人:所在单位: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听课记录表
授课教师
黄顺勇
学校
班级
二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惊弓之鸟
授课时间
年 9月 21日第一节
课堂教学简况
课前谈话:你认识哪些成语?(龙飞凤舞,画龙点睛,打草惊蛇,叶公好龙……)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4. 授课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视频中汹涌澎湃的潮水,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

2. 教师提问学生看后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用“壮观”“震撼”等词语来形容。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坐姿和朗读习惯。

3.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利用PPT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对于“鼎沸”“横贯”等较难的字词,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解。

(三)研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2. 学习潮来前的景象。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面平静的特点,如“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 重点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 声音方面,学生找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声音的低沉和雄浑。

- 样子方面,学生找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教师追问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潮水出现时的壮观和神奇。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读后面描写潮水变化的句子,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潮水的动态变化。

(四)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回答出“奇特、雄伟、壮观”等特点。

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听课记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听课记录

本次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

主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原理与应用,以及培养他们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的能力。

以下是本次听课的记录:一、课堂导入1.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以下问题:“小明有5本书,小红给了他3本书,那么小明现在有多少本书?”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后,纷纷举手回答“8本书”。

2.老师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5+3=8”来表示这个问题,并指出这个运算过程就是加法运算。

3.老师提问学生:“那么如果小明不是收到了书,而是失去了书,那他现在会有多少本书?”学生们再次思考并回答“2本书”。

4.老师引导学生用减法算式“5-3=2”来表示这个问题,并解释减法就是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

二、加法的意义1.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来展示加法的意义。

例如,用小球来表示要加的数量,让学生们亲自进行实验,将两个小球放在一起,然后数出总共有多少个小球。

2.老师讲解加法的定义:“加法就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总数。

”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

三、减法的意义1.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来展示减法的意义。

例如,用小球来表示要减的数量,让学生们亲自进行实验,先数出初始的小球个数,然后减去一些小球,最后数出剩下的小球个数。

2.老师讲解减法的定义:“减法就是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得到剩下的数量。

”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

四、加减法的实际应用1.老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展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例如,人身上有一些钱,然后花掉一部分,最后问还剩下多少钱。

2.老师提醒学生们在实际问题中要注意问题的描述和答案的准确性,不能随意给出答案。

3.老师引导学生们通过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来巩固他们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并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与总结1.老师布置一些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并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

2.老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鼓励,并解答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听课日期:[具体日期]听课教师:[你的名字]授课教师:[授课老师名字]授课科目:[科目名称,比如数学]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趣又直接)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小盒子,问同学们:“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法盒,这里面装着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有关哦。

”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眼睛都紧紧盯着那个小盒子。

然后老师让一个同学上台来摸一摸盒子里的东西,那个同学摸了摸说:“好像是个长方体。

”老师就说:“哈哈,真聪明,那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学习长方体的知识。

”这导入就像一个小钩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兴趣勾起来了。

# (二)知识讲解(清晰又明白)1. 长方体的特征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放在讲桌上。

开始指着长方体的面说:“同学们,咱们先看这个长方体的面,大家数数看,长方体有几个面呀?”同学们纷纷伸出小手数起来,然后齐声回答:“6个面。

”老师笑着说:“对啦,就像咱们教室的墙角,上下左右前后,一共6个面。

那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呢?”老师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模型,同学们发现相对的面是一样的。

老师就解释道:“没错,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像咱们的黑板和后面的黑板报墙,它们是相对的面,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接着老师又指着长方体的棱(边)说:“那大家再看看这些边,它们叫棱,那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同学们又开始数起来,数完后回答:“12条棱。

”老师说:“非常棒,12条棱还分成三组,每组有4条棱,而且每组的4条棱长度都相等呢。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不同颜色的小棒在长方体模型上比划着,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

最后老师指着长方体的顶点说:“这个尖尖的地方就是顶点,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同学们回答:“8个顶点。

”老师总结说:“对啦,长方体就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大家要像记住自己的小秘密一样记住这些特征哦。

”2.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体,然后说:“咱们知道了长方体的这些特征,现在要是想给这个长方体穿上漂亮的衣服,那这件衣服的大小怎么计算呢?这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啦。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听课记录内容,一起来看看!四年级听课记录篇11、导入:(8:00)⑴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⑵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⑶观看录象资料。

(8:09)2、学习课文:⑴集体学习: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8:13)②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③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指导理解“抽出”④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

(8:18)⑵小组学习其余部分:①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②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

(8:20)⑶交流讨论:①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

(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③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朗读课文。

(8:35)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4、深入理解课文:⑴板书花园、宝库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5、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

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

四年级数学教研听课记录

四年级数学教研听课记录

一、教研背景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提升四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

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共有8位,其中包括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

听课对象为四年级全体学生,教学内容为“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听课时间及地点时间:2023年4月10日地点:四年级(2)班教室三、听课内容本次教研活动共听了两节课,分别由张老师和李老师执教。

第一节课:张老师授课1.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 能够用分数表示简单的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3. 教学过程:- 导入:张老师以“切蛋糕”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新课讲解: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分数。

- 课堂练习:设计了一系列与分数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 总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亮点:- 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

- 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5.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不够深入。

- 课堂练习的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完成较慢。

第二节课:李老师授课1.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 能够用分数表示简单的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3. 教学过程:- 导入:李老师以“看图猜分数”的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新课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分数。

- 课堂练习:设计了一系列与分数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 总结:李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亮点:- 教学设计新颖,富有创意。

- 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 教学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5.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不够深入。

四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3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3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30篇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理解加法的意义。

2. 难点。

- 理解加法意义的内涵,能准确判断加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教师通过展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一群小朋友在植树),提问学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 学生回答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种树,有的挖坑,有的浇水等。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图中的数量关系,如左边有3人挖坑,右边有2人浇水,一共有多少人在植树呢?2. 新授。

- 教师板书算式:3 + 2 = 5(人)。

- 接着问学生,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有学生回答是把左边的3人和右边的2人合起来。

- 教师顺势引出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教师又列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妈妈买了4个苹果,爸爸又买了3个苹果,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

3. 练习巩固。

-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几道简单的加法算式,如1 + 4、2 + 3等,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

- 然后让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4. 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问学生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要理解把数合并起来的这种运算就是加法,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加法运算。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导入部分利用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较好地引出加法的意义这一概念。

2. 在新授环节,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解释算式意义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方法较为得当。

3. 练习环节中,练习题的难度适中,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但可以增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拓展题。

4. 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能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1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1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15篇一、教学目标。

1. 会写“螺、谙”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敬亭山、洞庭湖”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 教师通过展示美丽的山水图片,引出古代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从而导入新课。

- 提问学生对古诗的初步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字词学习。

- 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 重点讲解“螺”字的写法,强调字形结构。

- 让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3. 古诗讲解。

- 逐句讲解诗句意思,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描述鸟儿飞走、云朵飘走,烘托出诗人的孤独。

-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提问学生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孤独。

- 采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另外两首古诗,注重诗句中描写景色的词语,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描绘出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

4. 朗读与背诵。

-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音频,让学生模仿朗读。

- 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比赛,评选出优秀小组。

-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填空等形式辅助背诵。

5. 课堂总结。

- 回顾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 强调学习古诗的意义,鼓励学生多读古诗。

三、教学评价。

1. 优点。

- 教学环节紧凑,从导入到字词学习、古诗讲解、朗读背诵到总结,环环相扣。

-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通过逐句分析和提问,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 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建议。

- 在讲解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多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增加课堂互动性。

- 可以补充一些关于诗人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漓江、无瑕”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 教师问学生是否去过桂林,让去过的学生简单描述桂林的景色。

音乐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音乐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小白船》2. 课型:唱歌课3. 教师姓名:张老师4. 听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5. 听课地点:四年级(1)班教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小白船》,了解歌曲的背景及创作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歌曲《小白船》,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 难点:理解歌曲的背景及创作意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张老师以一首欢快的儿歌《小星星》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她介绍了歌曲《小白船》的背景和创作意义,让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2. 聆听歌曲张老师播放歌曲《小白船》,让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在聆听过程中,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音调、歌词等方面。

3. 学唱歌曲张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小白船》。

她先示范演唱,让学生跟唱。

在学生跟唱过程中,她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节奏等问题。

随后,她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纠正。

4. 情感体验张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歌曲的理解。

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5. 合作展示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展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表演。

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小组增光添彩。

在展示过程中,她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

她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能够认真聆听、学唱歌曲,并积极参与合作展示。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歌曲的理解。

2. 教师表现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二套)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二套)
…四、小结.
听课评议
通过说成语让学生能够非常自然的进入到在教两个“直”,教师并不是直接的让学生来换词,而是通过朗读、理解、再读的形式有层次的理解字,再来换.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缓冲的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下面的学习中,学生会更轻松,学到的东西更扎实.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听课人:所在单位: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教师听课记录表
单位:(盖章)2011年4月10日
授课教师
石绍琼
授课班级
五年级
授课时间
、4、10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课题
再见了,亲人
授课地点
五年级教室
授课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四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一、激趣导入1、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

(播放录像)3、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指名读肚肺腭胎发现了什么?生:都是月字旁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设问)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生:巨大生:庞大生:庞然大物2、特别大、非常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生:那是假设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出示句式:我们知道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别忘了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能力。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学科:[学科名称]课程内容:[本节课的课题]听课人:[你的名字]二、教学过程。

# (一)导入(3分钟)老师一进教室,就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小盒子,举得高高的。

同学们的小眼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在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老师笑着问:“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宝贝吗?”大家齐声喊:“想!”老师说:“那我给个小提示,这个东西呀,是我们每天学习都要用到的。

”有个机灵的小同学马上说:“是笔!”老师摇摇头。

又有同学猜是本子,老师还是摇头。

这时候呀,大家都特别好奇,一个个伸长了脖子。

最后老师打开盒子,拿出一把小尺子,说:“今天我们就从这把小尺子开始我们的数学之旅哦。

”# (二)知识讲解(20分钟)认识长度单位。

老师拿着尺子,指着上面的刻度说:“同学们,看这个尺子,上面这些小格子就是用来量东西的长度的。

这个小格子表示的长度呀,就是1厘米。

来,大家伸出小手指,比一比1厘米大概有多长。

”同学们都伸出手指,跟着老师比划着。

老师又说:“那要是比1厘米长很多的东西,用厘米量就不太方便啦,这时候我们就会用到分米。

1分米等于10厘米哦。

”说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告诉大家这就是1分米。

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那有没有比分米还大的长度单位呀?”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提得好!那当然有啦,比分米大的长度单位就是米,1米等于10分米呢。

”然后老师走到教室后面,指着墙上的米尺说:“看,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

”单位换算练习。

老师在黑板上出了几道单位换算的题目,像“3分米 = ()厘米”“50厘米 = ()分米”“1米 = ()分米”。

老师先让同学们自己思考,然后找同学到黑板上写答案。

有个小男生自告奋勇地上去写,结果把“3分米 = (30)厘米”写成了“3分米 = (3)厘米”。

老师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笑着说:“小马虎来啦。

大家来帮帮他,看看哪里出问题了呢?”同学们都积极举手,一个小女生站起来说:“老师,1分米等于10厘米,3分米就应该是30厘米。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精品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精品

一、课程信息1.课程名称:语文2.年级:四年级3.课本版本:人教版4.课时:第一课至第八课5.授课教师:李老师二、课堂概述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课文的理解、阅读和写作展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三、课堂记录1.第一课《小兔子顶风》教师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小兔子顶风的场景,并通过图片、故事复述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引发学生表达自己对小兔子勇敢的看法。

2.第二课《青蛙过河》教师请学生们参与游戏,通过模拟青蛙过河的情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鼓励学生们动手动脑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第三课《山羊拉车》教师用幽默的语言引入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山羊拉车的过程。

并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第四课《小狗和小猫》教师用呼应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通过听到的声音猜测出是小狗还是小猫前来讨食物。

通过观察图片和听音辨识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点。

5.第五课《开飞机》教师通过展示一辆玩具飞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通过图画进行语言表达。

教师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第六课《我爱阅读》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学生们相互合作,互相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第七课《老鼠嫁女》教师通过讲述老鼠嫁女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老鼠为什么要结婚和依靠老鼠的智慧解决问题。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第八课《蝴蝶飞飞》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蝴蝶的飞舞,并引导学生形容蝴蝶的美丽。

通过资料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课堂效果通过听课记录的整理,我发现李老师在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更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李老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提高了语文水平。

四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四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四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听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

- 授课课文:[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者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出课题。

2. 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好奇。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 读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

3.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生字的字形结构,讲解生字的字义。

- 例如“蝇”字,教师说:“蝇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虫’字旁,表示和昆虫有关,右边是‘黾’,这个字合起来就是苍蝇的‘蝇’。

”4. 教师让全班学生齐读生字词,加强记忆。

(三)精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学生经过阅读后回答:“作者先到金华城,然后进山,一路上经过了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最后出洞。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

- 对于“孔隙”这部分的描写,教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孔隙的窄小的?”学生找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等语句。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具体描写小船的大小来衬托孔隙窄小的写作方法。

3.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教师对课文的主题和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书面作业。

2. 拓展作业。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2. 问题引导法。

- 在精读课文环节,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课文的结构、描写方法和主题思想等。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精品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精品

第一单元:说故事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根据图片或文字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老师先给了我们几幅图片,让我们根据图片说出故事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然后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故事应该具备情节合理、人物生动、环环相扣的特点。

接着,老师给我们选择了一篇短文,要求我们一起朗读和理解。

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讲述一个故事,并且做到声情并茂。

第二单元:游园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游园会的通知。

老师先给了我们一篇通知,要求我们理解其中的内容。

然后,老师提醒我们注意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时间、地点和内容。

接着,老师把我们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写一篇关于学校游园会的通知。

最后,老师请几个小组同学上台念出自己所写的通知,并进行点评。

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如何书写一份规范、准确的通知,并且锻炼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语文大会这节课是我们班的语文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我们上台表演了各种语文节目,包括朗读课文、默写古诗词、讲解成语故事等。

通过这次大会,我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锻炼了自信和表达能力。

同时,在观看其他同学表演时,我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比如一些富有创意的诗朗诵和精彩的故事讲解。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激发了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四单元:我的家乡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一篇有关家乡的作文。

老师首先让我们自己动手想一想,家乡有哪些特产、风景和节日。

然后,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指导,比如如何引出主题、突出重点和合理安排篇幅。

接着,老师让我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话题,并开始动笔写作。

最后,老师请几个同学上台念出自己所写的作文,并互相评论。

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乡,展现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第五单元:观察鸟类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鸟类。

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鸟类,包括鸽子、麻雀和黄鹂等。

然后,老师带领我们到校园里观察鸟类。

在观察过程中,老师指导我们如何辨别鸟类的特征,包括身体的形状、颜色和行为习惯等。

听课记录范文10篇

听课记录范文10篇
4、观看现代功能多样的汽车种类,学生概括汽车特点。
5、谈谈汽车带给人类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困扰,思考改进方法。
6、观看概念车图片,学生思考“想设计一款什么样的车?”(小组讨论)
四、创造表现
1、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造型能力进行有选择性的绘画表现。
(教师指导:1、汽车一般都由车头、驾驶室、车厢、车轮这几大部分组成,
听课记录范文7(数学课)
授课教师
xxx
听课教师
xxx
教学内容
答司马谏议书
授课时间
3月9日
授课地点
**中学
授课班级
五年级2班




教学过程:
一、写信原因目的
学生齐读第一段
1、议事不合,不蒙见察
2、冀见恕
二、措辞有何特点
1、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2、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
3、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
1-34-67-8
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可以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2、课的延伸部分,老师是用点来装饰蝴蝶图案。我觉得可以是出示其他动物身上的点,如:斑马。很好说明点的形式不单是圆点,也可以是长条的,为下节课《动物身上的斑点》作准备。
听课记录范文3(体育课)
授课教师
听课教师
张xx
教学内容
跳跃
授课时间
09月8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两堆苹果
1、两堆苹果:第一堆一一对应排列,第二堆杂乱排列,红苹果多还是绿苹果多?哪一堆能让你清楚地看出来?
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
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

【评:复习前面学过得比一比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方便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

还可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红苹果比青苹果少1个,反过来青苹果比红苹果多1个。


二.教授新课
1.大象过生日图
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中午,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每种小动物吃多少?不知道该给小动物们准备多少份食物,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
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
每种食物的数量。

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
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图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
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
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三.巩固运用
1.统计鲜花
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

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

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

(展示学生作业)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
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评: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

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
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
分三组来统计水果。

每组用一块小黑板表示,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每种水果喜欢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个?
2.合成大表。

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评:组织教学环节中安排统计水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凸现了开展统计活动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帮助他们培养统计意识】
五.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去统计。

杂乱的先分一分,再对齐排一排,为了好数。

生活中的统计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