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严羽的兴趣说
名词解释严羽的兴趣说
名词解释严羽的兴趣说严羽的兴趣说是指中国学者严羽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文化现象的方法论。
其核心理念是认为个人兴趣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引擎,并且个人兴趣与社会兴趣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文化的动力。
严羽的兴趣说通过对个体兴趣与社会兴趣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文化演进的根本驱动力,为我们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严羽看来,个体兴趣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个人的兴趣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个人兴趣产生于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知,经由知识、经验等因素的作用不断丰富和演变。
而社会兴趣则是指社会群体对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共同兴趣,它既受到个体兴趣的影响,也受到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个人兴趣与社会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文化的动态过程。
个人兴趣的不断追求和满足促使了文化的创新与变革,而社会兴趣的共识形成和传承则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个人兴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而被赋予更大的意义和影响力,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严羽的兴趣说对于我们理解文化现象和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突破了以往对文化传统的僵化观念,提出了文化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认识到文化的变革需要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创新。
其次,它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之间的辩证关系,打破了对个体和社会相互对立的二元论观念。
在实践层面,严羽的兴趣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推动文化发展的策略。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和挖掘个体兴趣,引导个体的自主探索和创造力的释放,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情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兴趣的形成和传承,通过传播和教育来增强社会对特定文化领域的认同和保护。
然而,严羽的兴趣说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首先,个体兴趣与社会兴趣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个人兴趣的极端追求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和文化传统的失落。
其次,兴趣本身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个体兴趣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其在实践中的操纵和引导难以确定。
总之,严羽的兴趣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它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论严羽“兴趣”说
作者: 高勤丽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中文系 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2-95页
主题词: “兴趣”说;诗歌审美理论;艺术形象;诗歌艺术;“四灵”;诗歌形象;江西诗派;现实针对性;艺术原则;司空图
摘要: <正>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他继司空图“韵味”说之后提出的自己诗歌审美理论的“兴趣”说代表作。
历代对严羽“兴趣”说褒贬不一,争论颇大。
本文试就严羽“兴趣”说提出的现实针对性、“兴趣”说的内涵、“兴趣”说的艺术原则等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兴趣”说提出的现实针对性 北宋时期,宋诗经过欧、梅、苏、黄的开拓和提倡,显示了不同于唐诗的特色,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主流和唐人相比,突破了唐以前诗歌以“吟咏情性”为主要职能的传统,把原来许多不入诗的材料都写入诗中,而且写法上往往采用散文化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以文为诗,。
严羽“兴趣”说浅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严羽“兴趣”说浅析包彩云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以之为兴趣说先导。
严羽提倡盛唐兴趣,高标性情,乃针对江西诗派及理学诗派而发。
严羽提倡以兴趣为诗以矫正时弊,具有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及积极的革新意义。
关键词:别材;别趣;兴趣;感兴;江西诗派作者简介:包彩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64-02“兴趣”是严羽诗学中具有本体论高度的核心概念。
本文拟从严羽以禅喻诗的大语境出发,对别材、别趣的内涵作相关探讨,以进一步探索兴趣说的含义及兴趣说对诗歌语言特性的内在规定,并明确兴趣说提出的时代针对性。
一、别材、别趣的含义(一)别材(1)別材之別:别材之别乃取自禅宗“教外别传”之喻。
禅宗不依赖言教经典,不同于其他疏经造论的宗派。
故禅宗自称“宗门”,将己判摄为“教外别传”。
此“别传”之“别”显然具有特别、区别、根本的意味,别材也即诗歌特别的、根本的材料。
诗歌的材料来源具有特殊性:诗材来源于内心,是诗人深切体验到的感性的材料,别于外在的学问;又如禅宗以内心领悟佛法而得佛法大义,暗示别材是切中诗歌要害的第一义,乃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
(2)别材非别才:《沧浪诗话》各本本作“别材”,但在后世学者的转相引述中却常作“别才”。
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人谓诗有别才,非关学力者,只就天分一边言之。
”将“别材”作“别才”,理解为作诗需要特别的才情、才性。
“材”与“才”虽常通假,但本义实不可混淆。
若说诗需别才,于理诚然可通,但纵观前后文,又显然不符严羽本意。
一则严羽所批判之宋代诸公多少年天才,非无才者;二则诗人才情高低与诗歌别趣有无缺少必然关联;三则若强调才能,又后文论述全与才能无涉,未免前后脱节。
别材之材实指诗歌材料,与才情无关。
(二)别趣别趣之别同于别材之别,此处重点借助对趣在古代文论中的意义梳理来理解严羽所谓别趣之“趣”。
浅析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浅析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王宝华【摘 要】本论文基于严羽兴趣说产生的文化渊源和原初语境,广泛的涉猎与其相关的文化思想领域,力图全面、系统的探究严羽兴趣说的理论深度和文化意义。
挖掘和反思兴趣说的美学内涵和当下的理论生命力。
【关键词】严羽 兴趣 审美内涵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兴趣说,他认为“兴趣”是思想和情感的互渗。
严羽所谓的“兴趣”蕴含的思想源起于诗人的“情性”,是由外物触发而形成的,达到理与辞的相融,理与趣的统一,兴与趣的同一,天人合一,无迹可求。
严羽将诗歌的内涵表述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换句话来说诗歌的目的和文学功能是表情达意。
诗不仅应该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应该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意蕴。
在严羽之前,汉代的《毛诗序》已经提到了“吟咏情性”是诗歌的主观审美特征,魏晋时期的诗歌理论也都是强调诗歌的表现特征。
从整个文学批评史上来看,严羽的提法只是对传统诗学的延续,但将严羽的说法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那么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在严羽生活的时代之前,宋代的一些诗歌流派在诗歌写作中很大程度上强调对前人的模仿和借鉴,脱离了诗言志和吟咏性情的原初语境。
虽然严羽仅仅接续了“诗者,吟咏情性也”这一诗学传统,但在当时的诗坛乃至文坛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他在重申诗歌这一传统的表现特征的同时,又提出了“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实质是他认为唐人缘情体物,将主观情感投入到客观事物上,构建成诗歌的兴象,注入生动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审美意蕴。
从而达到思想与情感的统一,浑然一体,无迹可求。
“兴趣”应该呈现出气象浑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特征。
“气息浑厚”是指诗歌的流转圆美,意境整一的总体美学风貌及其含蓄隽永的审美境界。
严羽在提及汉魏诗歌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建安诗歌的“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深厚的艺术气息并不是简单地用语词表达来实现的,而是将浓烈的情感融入具体的语言之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诗歌的评价侧重诗歌表现出来浑然一体的审美特征。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本义
浅谈《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本义严羽的诗歌理论是以禅喻诗,但是,应该怎样理解以禅喻诗,历代诗论家无论是赞成的或是反对的似乎都没有抓住严羽的要旨。
那么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本义是什么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禅喻诗”并非始自严羽,正如郭绍虞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诗禅之说原已成为当时认得口头禅了。
[1]既然如此,严羽自称”以禅喻诗”……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2]岂非大言不惭?其实不然。
郭绍虞就此解释说,沧浪之诗禅可以分为二义。
以禅论诗,其说与以前一般的诗禅说同;”以禅喻诗”才是沧浪的特见。
”以禅论诗”是就禅理与诗理相通点而言的;以禅喻诗,又是就禅法与诗法相类之而比拟的。
[3]笔者认为”以禅喻诗”的本质在于”喻”,在这里诗与禅的关系只是一种比喻,也就是说用禅学的用语来比喻学诗赏诗写诗的情况。
而且,严羽运用禅学的用语只是用他所理解的意义并不一定按照禅学的意义来取譬的。
[4]”以禅喻诗”,自唐至宋,早已不是什么新的课题,由禅而诗,早已展开了两条途径:一条是沟通禅定与诗思,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相互参照,诗向禅靠拢,形成一种独特的诗的美学风格;另一条途径是借鉴禅理丰富发展诗歌理论,将禅家那种求得精神解脱的生命体验转化成为具有审美创造意义的生命体验。
[5]我认为第一种途径主要是从诗的欣赏的角度,把参禅的悟比成赏诗的极致,是获得一种生命体验的审美诗性情感。
第二种途径是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把诗人通过对前人作品的长期学习,而最后自觉掌握作诗规律比成参禅以后的悟。
一、从诗歌的创作过程来看严羽”以禅喻诗”首先提出”妙悟”,以为这是诗道的根本,”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那么所说的”妙悟”是在什么范畴内,具休指什么?为什么他要拈出”妙悟”来论事,我觉得这个必须分析清楚。
佛家之悟、妙悟、顿悟,含意相近,所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又称悟、顿门,这在佛家都是指豁然开朗地佛教真谛的情景。
严羽兴趣说新探
【 键 词 1兴 趣 ; 境 ; 次 关 语 层
【 中图分类号】 I0 【 2 6 文献标识码】A
严 羽诗 学 理 论 所 建 构 的 概 念 系 统 , 来 源 上 看 可 以 分 从
【 文章编" 17 — 4 42 0)3 0 0 — 2  ̄]6 1 5 5 ( 60 ~ 16 0 0 f 国古 代文论语境 中“ 的涵义与 “ ” 1 l 兴” 趣 的涵义 的简 单相
VO16 . NO 3 Ma 2 0 y.0 系 , 湖南 岳阳 【 摘 440 ) 10 6
要】“ 兴趣” 是严羽首创的一个美学范畴 , 内涵 由语言层 、 其 形象层和情感层组 成 。 三个层 次相互
粘 联 , 机 统 一 。“ 趣 ” 一 个 全 新 的 结 构 , 不 可 能 摆 脱 已死 先 辈 们 的 纠 缠 。 有 兴 是 但
推崇“ 兴趣” 的表层 目的。他推崇 “ 兴趣” 的深层 目的在于直 面宋代 诗歌创作 的实际 , 旗帜 鲜明地 反对并企图纠正以江 西诗派为代表 的“ 近代诸公 ” 的诗歌创作弊端。以黄庭坚为 “ 宗祖 ” 的江西诗派 的一部分诗作 , 着意堆 砌冷僻的典故 , 琢
中。 同样 的术 语 。 至 为 同 一 个作 家所 使 用 , 往 往 表 示 不 甚 也
是泛指一股所谓好玩有趣 的” 趣味” 之意 , 而当是指 由于诗
人 内心 之 兴 发 感 动 所 产 生 的一 种情 趣 。 涛人 内心 深 处 的 而 兴 发感 动是 由外 物 引 发 的 , 种 感 发 的情 趣 是 使 诗 人 写 出 这 有 生命 之 诗篇 的 基 本 动力 。 三是 从 读 者 的 角 度 出发 加 以 读 解 。 自清 先生 是较 早 的 代表 人 物 , 说 :兴趣 , 就 读 朱 他 “ 是 者 方 面 说 。诗 文 能 引起 读 者 想 见 的 意 象 , 到 作 者 所 要 表 达 达 的 境 界 , 是 所 谓 兴 趣 。 1 国哈 佛 大 学 教 授 宇 文 所 安 就 ”6 1 美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兴趣说”、“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作者:吴昊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的诗歌理论著作。
它强调诗歌的审美艺术性,“兴趣说”是《诗话》批评鉴赏论的核心,“妙悟说”则是诗歌创作论的基础。
严羽以“兴趣”为本体、以“妙悟”为方法所构建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典诗学批判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兴趣;妙悟;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7-02一、本体论:“兴趣说”严羽从盛唐的诗坛气象总结出作诗的审美旨趣——兴趣。
所谓兴,是指感情的兴发。
钟嵘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①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兴寄”说。
叶嘉莹将“兴”概念概括为:“‘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感发兴起的意思,就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你内心之中的一种兴发感动。
”所谓趣,则是审美主体在外物中体会到的美感。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似乎是看到了盛唐诗基调昂扬而又快意自适的美感特征。
兴趣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自然、超功利、审美的艺术旨趣。
②“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从严羽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他首先规定了诗歌的本质,即“吟咏情性”。
“吟咏情性”并非是严羽首创,其最早见于《毛诗序》,但那时“吟咏情性”并未和诗歌发生联系。
直至严羽,将“吟咏情性”与诗歌境界“兴趣”结合在一起,“情性”可看作是“兴趣”达成的基础。
诗歌中既有情感,又是真“情性”的表达,自然会充满“兴趣”,只是“兴趣”的体会,需读者反复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其次,在“吟咏情性”的指导下,实现诗歌的“兴趣”。
“羚羊挂角”本是佛家语,严羽借用佛家语,意指诗歌作成所达到的一种“无迹可求”的状态。
何谓“无迹可求”?“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论点
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论点一、严羽字丹丘,一字仪卿,福建邵武人,自号沧浪逋客。
他本是一个有雄心壮志、有理想抱负的人,也非常关心处在民族危亡之秋的南宋社会现实,只是在当时那种是非颠倒、腐朽黑暗的社会条件下,不愿和污浊同流,不得不避世隐居。
二、《沧浪诗话》的主要论点1.论“别材”、”别趣”“别材”、“别趣”说,是针对宋诗的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严羽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1)“别材”之“材”,与“才”通,即是“才能”之意,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2)“别趣”,是将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了成为诗歌的。
(3)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他最佩服的盛唐诗人之所以不可及,就在于他们“惟在兴趣”。
对“兴趣”的确切解释,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三种说法:①兴趣,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侧重趣;②兴致,说“近代诸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侧每兴;③意兴,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侧便意象(意)。
(4)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
严羽对这种意境艺术特征的描绘即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2.论“妙悟”(1)诗歌是以“兴趣”为其特点的,而“兴趣”是不能靠知识学问来获得的,它要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
“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而严羽则是“借禅以为喻”,以“定诗之宗旨”,其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
(2)严羽认为对于诗家来说,妙悟是高于一切的,因为艺术家必须懂得艺术的特殊规律,诗人必须深谙诗家之三昧,所以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3)以禅喻诗,讲究悟入。
严羽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相比,有明显的历史继承关系,但也有较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严羽的诗禅说是非常明确、非常自觉地从反对“江西诗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为了说明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他所说的悟与江西诗派的悟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
论严羽兴趣、诗识与妙悟诗论的得与失
Ma r . 2 01 3 Vo l _ 3 8 N o . 2
第3 8卷第 2期
论严 羽兴趣 、 诗识 与妙悟诗论 的得与失
程 磊
( 武汉大学 文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严羽论诗以兴趣 、 诗识和妙悟 为着眼点, 指 陈江西诗派积弊 , 总结唐宋诗 美特质 , 既有标识 时代 审美
手, 模 拟造 作 , 这里 即是先 声 。 进一 步地 , 严 羽提 出 了他 的 “ 兴趣 ” 说:
夫诗 有 别材 , 非 关 书也 ; 诗 有 别趣 , 非
关理也 。然非 多读 书、 多穷理 . 则 不能极 其
人对于严羽及《 沧浪诗话》 褒贬不一 , 对其论诗主 旨 亦 聚讼纷纭 , 莫衷一是 。盖严羽论诗专为指陈江西 弊病而发 , 阐明学诗作诗的正确 门径 , 故其攻讦不无
也, 风雅 自此扫地矣” 。 、 “ 诗妙于子建 , 成于李杜 , 而坏于苏黄 。……子瞻 以议论作诗 , 鲁直又专以补 缀奇 字 , 学 者未 得其 所 长 , 而先 得 其所 短 , … …苏黄 习气净尽 , 始可以论唐人诗” [ 2 1 4 5 , 指出了苏黄作诗使 事用典的毛病 , 遂使后学之人堕入魔道。特别是江 西诗派流弊遍及天下 ,学诗之人无不牢笼其中, 故
严 羽针对 这种 诗风 又说 :
近 代诸 公 乃作 奇特 解 会 , 遂 以文 字 为
诗, 以才 学 为诗 , 以议 论 为 诗 , 夫 岂不 工 ?
诗序》 “ 在心为志 , 发言为诗 , 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 、 “ 吟咏情性 , 以风其上 , 达于事变而怀其 旧俗也 。故
变风 发乎情 , 止乎 礼义 ” 的老调 重 弹 。严 羽的着 眼点 并 不在 强调 情 理 调 和 、 合乎道德伦理规范的“ 温 柔 敦厚” , 而 是更 多 地 从 艺 术 风貌 出发 , 追求 “ 羚 羊 挂 角, 无迹可求” 、 “ 一 唱三 叹 之 音 ” 的 审美 趣 味 , 琢 磨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内容摘要:严羽以“兴趣”作为诗歌的最上乘境界,认为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具体表现了这种艺术美的理想境界,因此提出学诗当“以盛唐为法”。
严羽又以“悟”为诗歌的“当行”、“本色”,指出诗歌创作与禅宗的悟道有相似之处,诗道亦在妙悟。
在《沧浪诗话》一书中,严羽以“兴趣”为统摄与灵魂,将其“妙悟”、“以盛唐为法”的诗学理念巧妙地统合建构在一起,为学诗者指出了一条通向诗国的大道。
关键词:严羽;兴趣;妙悟;以盛唐为法严羽《沧浪诗话》从审美角度出发,针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弊,标举出一种诗美境界,他称之为“兴趣”。
严羽用“兴趣”概括盛唐诗的风格特色,实为一种创见。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诗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典范。
针对宋人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弊病,严羽提出诗歌要“以盛唐为法”,标举“盛唐气象”。
他说:“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这里的“意兴”其实就是“兴趣”。
诗有“兴趣”就是要它传达出一种生发于而又超越于语言文字的美,无工可见,无迹可求,却又韵味无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一“兴趣”内涵之释义在中国传统诗论中,以“兴”论诗,以“趣”论诗时有所见,但将“兴”、“趣”粘合在一起,却是严羽的独创。
朱自清先生说:“兴趣的兴是比兴的兴的引申义,都是托事于物,不过所托的一个是教化,一个是情趣罢了。
”这一表述不仅确切地勾勒出兴义的演化轨迹,而且明示了“兴趣”的“兴”是从诗歌艺术特征方面而言的,与钟嵘所言“兴”之涵义基本一致。
“‘趣’应该就是‘味’的意思。
”合而观之“兴趣”可以说是情兴与趣味的结合体,特指那种揉合了诗人主观情趣的深永不尽的诗性韵味。
在言“兴趣”之前,严羽首先说了一句“诗者,吟咏情性也”,这句话我们尤其不能忽略,一些学者也多注意到两者的相关性,并以此入手,分析其与兴趣的内在联系。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严羽诗歌美学的观念系统辨识
严 羽 自述 撰《沧 浪诗话 》是 “以盛 唐 为 法 ”,借 禅 为 喻 以 “定 诗 之宗 旨”。“盛 唐诸 人 ,惟 在 兴 趣 ,羚羊 挂 角 ,无迹 可求 。故其 妙处 透彻玲 珑 ,不 可凑 泊 ,如 空 中之 音 ,相 中之 色 ,水 中之 月 , 镜 中之 象 ,言 有尽而 意无穷 。”他 认 为 ,诗 之 宗 旨应 像 盛唐 诗 那 样 表达 “兴趣 ”—— 这 是 在他 的 诗 学 中居于 核心地位 、具有 统率 作用 和生发 功能 的基本 观念 ,因而 可称之 为 “理 念 ”。
① 童庆炳 :《沧浪诗话诸说》,《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 2期 。此后进一步发掘 ,宋诗话今见五百多部 。
《东南学术))2018年第 3期
云 云 ,的确与 之相 似 。这种 观点 率先 由对 我 国传统 的意 境理 论颇 有研 究 的蓝华 增提 出 ,得 到较 为广 泛 的认 同 。当然 ,对此 存疑 者也 不乏 洞见 ,同样 值 得重视 。
作者简介 :胡家祥,中南 民族大学文学-9新闻传播 学 Nhomakorabea教授。
中 图分 类 号 :10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1569(2018)03—0204—09
童庆炳 指 出 :“《沧浪 诗话》是宋 代一 百 多 部诗 话 中 系统 最 为严 密 、理论 最 为深 入 、影 响也 最 为 巨大 的一本诗 话 。”①然 而迄 今对严 羽诗 学观念 的研究 ,基本 限 于反 复分别 探 讨其 兴趣 说 、 妙悟说 、别 材别趣说 、人 神说 、熟参说 等 ,聚讼纷 纭 ,鲜 见 整体 的把握 。今 天 我们 发 掘这 份 宝 贵 思想 遗产 ,更为 吁求揭示 其 “严 密 ”的系统 ,从而 “深入 ”诠释其 理论 。事 实上 ,切 当 的整体 把 握 有助 于高屋 建瓴 地解决 长期 争论不休 的很 多枝 节 问题 。
严羽的兴趣说名词解释
严羽的兴趣说名词解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有些人对某些领域或主题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而对其他领域却丝毫不感兴趣。
这种特点被称为“严羽的兴趣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名词,源自名字的谐音。
在严羽的兴趣说中,人们会将自己的兴趣集中在某个领域或者几个相关的领域上,而对其他领域缺乏兴趣。
这种兴趣的集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特点是,对该领域的知识和话题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对相关的内容也能轻松辨认和解释,然而对于其他领域的问题,却常常感到一知半解或者完全无从着手。
严羽的兴趣说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兴趣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天赋和经验有关。
有些人天生对某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天赋,并在其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这个领域的兴趣。
而经验的累积也会加深人们对某个领域的了解和兴趣。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时间和资源上都面临着选择。
由于时间有限,人们不得不在各种活动和领域之间进行取舍。
因此,许多人会选择将他们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放在自己最热爱的领域上,以获取更多的成就和快乐。
这就导致了兴趣的集中和聚焦。
另外,社交和交流也是严羽的兴趣说形成的一个影响因素。
人们往往会和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这种交流和分享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该领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更加热衷于探究和研究。
严羽的兴趣说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首先,兴趣的集中使得个人能在特定的领域中取得出色的成就。
由于他们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他们能够更加专注和投入地学习和工作,从而在这个领域中成为专家或者达到其他较高的水平。
此外,严羽的兴趣说对于个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人的兴趣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每个人能够在某个领域中独树一帜。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个人能够发现自己在该领域的潜力和优势,从而提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然而,严羽的兴趣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过于集中的兴趣可能导致个人的知识和视野相对狭窄。
虽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可以称为专家,但对于其他领域的问题,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能为力。
兴趣和妙悟
兴趣和妙悟中国诗歌到了唐代异峰突起,蔚为大观,成为独特的文学现象。
而盛唐的诗歌更是顶峰上的顶峰,名家倍出,佳构泉涌。
研究盛唐诗人的创作,成为后世文论家关注的重点。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应属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
严羽研究盛唐诸人诗作,慧眼独具,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我以为对绝大多数习诗者而言,有两点尤为重要。
其一是“兴趣”。
这两个字不少人把它当作名词,这是不对的。
搞清词性很重要。
它是一个动宾词组,兴,在此处是个动词。
是“起兴”,是“讲究”;趣,是“味道”,是“滋味”,不是指“好玩儿”。
这是严羽第一次把诗歌“起兴”的手法和讲究“诗味”的质感结合起来形成的创作理念,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吟咏情性。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不作无病呻吟,不是强自说愁。
情绪饱满,不可抑止,然后发而为诗。
二是无迹可求。
表达自然,顺理成章,瓜熟蒂落,没有刀砍斧斫的生涩和牵强。
三是余味悠长。
“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话不可说白,不可说完,不可说死,要给读者留下“嚼头”。
其二是“妙悟”。
严羽将“兴趣”作为诗歌质量的上乘境界,那么“趣”从何来?怎样才能让诗歌有滋有味?严羽从出家人的角度触类旁通,他认定是“妙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他犹嫌说得不明确,顺手举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例子:“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孟浩然的文学才华和素养,与韩愈不在一个档次上,但诗却远比韩愈写得好,这是公认的事实。
什么原因呢?“妙悟”而已。
妙悟,强调瞬间感悟。
这是创作主体在审美思维作用下的灵光乍现,是按照创作规律面对客观事物的诗意觉醒,体现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
妙悟是诗歌的“当行”和“本色”,严羽深刻揭示了诗歌创作应以审美的方式观照世界,而不应通过逻辑、概念、推理的途径去表达。
在宋代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日趋风光的背景下,严羽强调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妙悟”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于对前人作品的博观、熟读和函咏,然后才能渐趋开悟,自然脱化。
浅析沧浪诗话的兴趣说
浅析沧浪诗话的“兴趣说”10110110238 汪露萍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兴趣说”既有对于前人的继承,更有自己对于诗歌审美旨趣的独到理解。
本文将从鉴赏的角度来阐释兴趣说的内涵,展示了“兴趣说”在鉴赏方面作品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体现了“兴”在诗歌审美体认创造中的内涵。
关键词:“兴趣说”;《沧浪诗话》;严羽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成就很高的一部。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针对当时的诗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倾向,严羽正是不满于江西诗派的逞才用事、刻意艰深,《沧浪诗话》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诗歌主张,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谈谈自己对于“兴趣”说的粗浅理解。
“兴趣”一词见《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为诗。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
一、“兴趣”的内涵在《诗辩》中严羽重申魏晋六朝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的观念,否定“近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因为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其根本的局限是“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也就是没有“兴趣”。
关于“兴趣”的含义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严羽所谓“兴趣”,其实就是魏晋六朝以来审美艺术中说的“神韵”、“气韵”或“韵味”。
认为严羽的“兴趣”是继承了前人“神韵意味”学说,采用以禅喻诗法,虚化了前人的神韵意味论,追求的是“镜象水月”的空灵之境。
【严羽】(生卒年不详)南宋文学批评家.字义卿,一字丹丘,自号讲解
【严羽】(生卒年不详)南宋文学批评家。
字义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
邵武
(今福建邵武县)人。
一生隐居不仕。
著有《沧浪诗话》、《沧浪集》等。
严羽的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提出的“兴趣说”,“妙悟说”和“气象”等理论的阐述中。
“兴趣”说的中心内容是要求诗人的创作不要拘泥于具体事物的形状相貌的描写,而要以能创作出给人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形象为最高目的。
艺术作品贵在给人以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艺术作品的生命。
但他并不是绝对排斥理,重要的是实现“兴趣”与“理”的统一。
在他的“妙悟”说中,他认为诗歌意象应该在审美感兴中产生。
他以禅喻诗,将审美感兴称为“妙悟”,“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他指出“妙悟”是产生审美情趣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诗人的本质的东西。
用“妙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作出了重要规定和概括。
严羽推崇盛唐诗人,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
对盛唐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和艺术特色作了具体分析,并把“盛唐气象”作为诗
歌的审美标准。
严羽的美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对现实审美把握的特征。
他的“兴趣”说和“妙悟”说对诗歌意象所作的规定,在美学史上是具有贡献的。
对后来的王夫之和叶燮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首次提出的“气象”这一美学范畴,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羽的诗学主张
严羽的诗学主张
答:严羽的诗学主张有三点(1)“别趣”、“别材”;
(2)“熟参”、“妙悟”;(3)“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严羽借用佛禅"妙悟"的概念作为其论诗的拱心石,构建了以"妙悟"为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兴趣"为特质论,以"气象"为境界论的严整的诗学体系。
严羽"悟"区别于江西诗派侧重于字句章法而强调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和诗歌主体的生命体验。
"兴趣"体现为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创作取向,情统领下的情、理、意等诸多心理因素的深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气象"是诗歌审美风格与时代精神等的外在显现。
严羽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理性化倾向,力图恢复诗歌的抒情本质。
在其推崇"盛唐气象"背后,隐约折射出其对垂暮卑弱末宋文化的时代忧思。
名词解释
作业3一、名词解释1、“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这的“穷”不是指经济生活的穷困,而是指诗人困厄的人生境遇。
认为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主能写出精美诗歌作品。
这在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表达。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
2、词“别材”、“别趣”说: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在便体现在“妙语”上,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的,这种特别的趣味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埋在其中”,便是“兴致”,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诗歌必须具有生动的形象,真实有情感,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成诗歌的。
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虽强调诗歌不同于“书”“理”的思维表现特点,但并没把“别材”“别趣”和“书”“理”完全对立或割裂开来,而是同时看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严羽主要是反对宋人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强调不能用抽象的思维来创作,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而抹煞了诗歌的缘情本质。
3、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就是说诗和词应该分家,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4、“性灵”说:为了抨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
他在给他的弟弟中道的诗集写序时说道:“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提出了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严羽的“兴趣”说?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提出了“兴趣”说。
(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从严羽对唐诗和宋诗的比较看,他认为唐诗有“兴趣”,而宋诗则缺少“兴趣”这种审美特征。
可以看出,“兴趣”就是唐诗具有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有“兴趣”的作品必然形象生动,理趣含蕴在形象之中;反之,直接说理、议论,或以文字、才学入诗,缺少形象性的作品就是缺少“兴趣”的作品。
(4)“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发展,它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直接的关系,都是指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羚羊挂角:就是说存在了但找不到如何存在的线索,即已经创造出了意境但如何获得的无迹可求,读者找不到,作者也找不到。
但恰恰因为这种找不到使得接受者只要陶醉其中就是了这就是所谓兴趣了。
兴趣不能理解为对什么有兴趣或者兴趣爱好,而是一种现在是进行时状态,即主体处在一种被激发被提振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