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层变化与瓷器鉴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釉层变化与瓷器鉴定

——《微观鉴定高古瓷》修补之五

读者可能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标题的变化,前文修补一至四用的都是‚文物鉴定‛,此文用的是‘瓷器’,名称不同。釉层只有瓷器才有,包括原始青瓷,其它文物没有(陶器中的彩不是釉,只是彩衣)。不管是铜、玉、陶、瓷,前文修补之一至之四的白衣(变质)、次生物、开片(裂)、气泡在高古文物上均有(只有气泡玉器内没有)。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均与古陶、玉、铜、瓷有关,故用的是‚文物鉴定‛。本文仅限于釉层,故用瓷器,顺便讨论一下古陶器,因此范围收缩了。但同性质的变化在铜、陶、玉等文物上基本全有。

瓷器的特殊性是器表有一层釉,部分是多层釉。无论单层还是多层,都将在时空中变化。在有关的文章内,从光绪140年釉层的变化到后周柴窑的变化,揭示了约1200年釉的变化。釉层最表是次生物,是外界物质与釉结合的产物,也含一定的釉层质变。釉层的变化主要以形变、色变、质变为主,不同的时期各种变化会有不等的差距,这些差距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分析。但甩下了一个釉层与气泡的关系,本文加以重点讨论。此外便是釉层的变质,也作为重点,分别通过官、定、钧、耀诸瓷介绍。虽然次生物、形变、色变不再另行讨论,但请读者务必仔细关注各张微观照片,这是防伪微观和伪观点极重要的内容。若一张照片没有反映出次生物,釉层清彻、透明度极高;没有相应的形变;色变;包括开片和气泡的变化,都是伪照片(个别长期封存在盒柜之内的除外。但高古瓷一般不会有这一类的)。对于釉层的鉴定有多种‚学说‛或方法,但像鉴定瓷器一样,对各种观点、‚学说‛、方法等等,必须放在时空之内,也就是用自然法则来统一衡量,任何事物在地球之上都逃脱不出自然法则。

古瓷在胎表都施加了一层白色(也有红色、绿色等)的护胎釉(化妆土),其作用一是为填平补齐其自身的不足,包括各种空隙,把胎表制作时产生的坑洼等填平,使胎表光滑;其二是为了盖住胎的颜色,因原材料不纯产生的不同色彩,尤其是透明度较高的外部釉,如青釉、透明釉等,使釉面干净纯洁;其三是为了保证瓷器最外层釉的均匀,也就是外层釉的质地,使釉更美;其四是为了使胎尽可能少量的吸收釉,节省釉料。这层白色的护胎釉不是笔者在修补之一中所描述的白衣,白衣更不是指白釉。有些瓷器外表釉为白釉,但时间久了也会成为白衣或黄衣,其中定窑、邢窑、唐白就有较大面积的白釉没有了透明度,变质为白衣。探讨釉层极有必要分析一下这层护胎釉。在窑内高温阶段,釉层实现了玻化,由多种混合的物质成为类似玻璃的釉层。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其下的护胎釉为什么没有与釉层熔化或混融?从现代瓷到高古瓷均查不出护胎釉与釉层的混合,是什么原因?化妆土是化妆胎的,应与胎结合,犹如人抹防晒霜要抹在皮肤表面,自然与皮肤结合而不会与衣服结合,但防晒霜还是可能蹭到衣服上的。化妆土这一现象现今也没有人来讨论。本文讨论釉层的变化,由于在各种釉中均没有发现护胎釉,也就是俗称的化妆土,所以不包括在内。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要往一块瞎扯,如白衣与白釉、黄衣与黄釉,白衣与化妆土等等,制作出的是什么就叫什么,变化后出现的什么就对应着给出名称,可以选择自认为最恰当的名称,但必须要给以解注。

1、有关釉层的几个问题

现今对大量应用的玻璃有些科学内涵仍未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对较玻璃复杂的釉更存在很多没有破解的难题。所以讨论釉层及其变化,必然存在诸多理论问题。收藏者不是陶瓷研究专家,只要知道釉层有差异、釉层必然在时空中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特征就可以了。不相信玻璃会变的人,可以去找那些仍存在的老房屋,看看50年以上窗上的玻璃,也

可以拿一块新玻璃与其对比,看看从透明度、光泽、平整度等方面是不是不一样了,这些差异全是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也有人们经常擦拭玻璃的影响)。与玻璃近似的釉层,由于用的原材料种类更多些,所以相应的变化本应大些、严重些。本人仅就一些最普通的问题略加说明,但足以应对瓷器釉层的鉴定了。

①透明度:绝大多数釉层都是透明的,只有少数彩色釉透明度较弱或极低。高古瓷釉层大多都有不等的透明度,明清的五彩、三彩透明度就极弱,透明度涉及到对釉层变化的观察。透明度在时空中会逐渐下降的。

②釉层的混浊与时空中产生的混融不同:这一点收藏者务必要有更深刻的关注。有些釉层从制作时就发混(透明度与这种混浊有关,但不属于同一概念)。多数彩釉发混,由于其内增加了其它配料,特别是现阶段的仿品,其中还增加了化学材料。明清的彩瓷有部分就混浊,主要是用料不纯。时空中形成的混融在透明釉中表现分明,是不同色釉相互的‚串门‛,在不透或微透的釉层结合处是各种色釉的融合,分不出彼此,一般要到乾隆时的瓷器上才会出现,在窑内烧制时产生的不同釉层混融不包括在此项内。

③釉层的薄厚与均匀:古瓷无论用何种方法施釉,绝大多数会出现厚薄的差别,包括官窑在内。不同厚度的釉层内气泡有多少、大小的差异,时间久了也有开片多与少的不等,同时也影响了釉层的色变等。高古瓷还涉及到内变物和质变釉的区别。釉层的均匀是是指釉料搅拌的均匀和施釉的均匀,薄厚与均匀不完全相同,均匀强调的是釉层在同一器物上加工均匀,厚的要相同,薄的要一致,不能有薄有厚,这样在时空中发生的变化才会相等。一旦有厚薄之分,就会影响对文物的判断。对于需要有薄厚之别的不在此讨论,如粉彩,一般是中心部位厚,以显示出凸起的立体感,四周逐渐减薄,以示弱化。一般的彩瓷同一色釉和厚度应一致和均匀,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变化的同异与时空的对应关系。

④杂质与内变物:乾隆以前的瓷器,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多数釉会产生内变物。较之高古瓷要小、要少、要弱,但放大足够时均会看出来,这些已在前文中分别揭示了。乾隆以后的瓷器一般没有内变物。内变物是釉中某些物质在自然环境下回归的本性,也是脱玻化的必然,还是不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它是由分子蜕变的,所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会与周边融合。而杂质不会融合,虽然也会有某些方面的变化,但‚独立的身影‛不会改变。这两种不同的物质也是釉层发混和透明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⑤釉层变化的产物:一种是烧制过程中的产物——气泡,另一种是时空中的产物——开片(也有些瓷器的开片是烧制末端有意做出的)。釉厚的瓷器釉内气泡多、大,越薄的越少、越小。胎越厚而釉越薄的开片越多,时间越久发育越快。而胎薄釉也薄的开片少。只在某些特定的前提下,釉内气泡极少、极小,开片极少、极小,但这些特例不能代表瓷器的一般性。若以这些特例讨论釉层,就有失公允,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无论气泡还是开片,都会随釉层的变化而变化,釉层、开片、气泡的变化必然匹配,而且一般开片与气泡的变化程度都重于釉层(均已讨论过)。

⑥釉色:谈釉离不开色,釉层的彩色分三类:一类是制瓷时人们有意配制的,以实现人的审美观,方便应用;一类是某些釉层在窑内‚不听从人的指挥‛,自由发挥,形成窑变釉;第三类是成器后在自然法则下的改变,以适应周边环境。鉴定古瓷,前两种基本没有意义,也起不到作用,只有第三类才是最主要起决定作用的。透明釉变成了不透明的白釉,在没有作伪作旧的前提下,是时空使透明釉自身变质了。一片黑釉变为黄釉,也是时空作用。虽然高古瓷最远的到商代,距今约三千年,还没有见到整器全部变白、变黄的,只是局部或大部,这只能说明时间尚未到。千年左右瓷器的局部白衣、黄衣更加验证了这一点。瓷器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