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提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点评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与实事求是的评价。精彩处给与点评,错误处给与拨正。这种评价,言简意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教师的“点”要做到点出真诚、点出要义、点出美感;教师的“拨”要做到拨得及时、拨得恰当、拨得巧妙。
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留意美、创造美——即抓住点拨的契机,打开学生闭塞的心门,让学生在冬雪春雨的滋润下,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精彩处”点拨,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昂
如某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范读,其中一名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这样点评:我认为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短句读得急促,长句读得舒缓,议论抒情读得高亢。特别第十四、十五小节读得各有特色,声音过渡上非常巧妙。另外,老师读得感情丰富而充沛,读出了黄土高原的特有的神韵,读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与火烈。
像这样比较精彩的点评,老师常常只用“谢谢”二字就过去了,但这位老师作了如下点评:这位同学听得非常细致,非但是
从朗读技巧上进行点评,还在点评中包含对这一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的的确确,当老师读到“一锤起来就发狠了”一段时,就深深地被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打动了。于是老师读时尽量使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我的那份感动的话,那只有一个“好”字。无独有偶的是,文中也多次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
老师这一“点”,准确点出了朗读“激荡着生命和磅礴力量”这样段落的技巧——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老师这一“拨”,巧妙拨出了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更可贵的是在情感上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瓶颈处”点拨,让教学流程一路顺畅
教学中,在新知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常常会走入“绝境”,思路堵塞。这时,老师无需兜圈子让学生走弯路,而应在充分肯定学生自我表现的同时,要及时巧妙地说“不!”以利于纠正其偏差。
如某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可是这一句就有点出入。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
殊的修辞方法——叫作“互文”。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相时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
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点评到点拨。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解新知——半扶式的翻译——自主式的练习,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的境地。因此,打通“瓶颈”可使课堂流程顺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疑问处”点拨,让文本阅读个性张扬
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景相伴而生。课堂疑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疑而问——学生的提问;二是无疑而问——老师的提问。可喜的是很多课堂上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但也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理睬,甚至在关键处也不能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探究。
如某老师在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于是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老师随即点评:你的提问太棒了。你问了一个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好了,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无人回答。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引导:当你用无比惊人的毅力走出困境、眼前便会展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时你内心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齐呼:“快乐、幸福!”“当中华民族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的时候,哇!这是怎样一种感觉?”生又齐呼:“快乐、幸福!”师归纳点评:对呀!快乐、幸福!文章最后就是号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又如某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安塞腰鼓》第18段时这样点评:非常精彩!我觉得你努力地用自己的音色,用自己的感情来诠释你的理解。不过,在这位男同学读到这么一句话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请问同学们,这个“居然”是什么意思?
于是学生各抒己见。这时老师启发引导:小明平时读书不用功,这次数学考试,居然也考了80分。这个‘居然’和课文中的‘居然’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例句中的‘居然’只是对
普通的事情而发表的一个普通的意见,而文中则是对安塞腰鼓的力量所带给自己的震撼。它包含着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震惊,以及对这种的艺术的赞叹。”老师点评:呵,你真不简单!“居然”读出了一种赞叹!所以这个“居然”,不仅要读出出乎意料之外的感情,更应该读出那种赞叹的语气。它是惊,但它更是叹,惊叹!
以上点拨,老师故意无疑而问,挑逗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矛盾中生疑,在解疑中启智。这样,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缺漏处”点拨,让课堂教学尽显芬芳
在欣赏品味文章的时候,学生往往抓不住文章关键处咬文嚼字地读进去、在回答问题时表达也不够规范或精炼,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补充点拨。
如某老师在教学《黄河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自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写黄河的?看看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于是学生便找出了这样一些词语:伟大坚强、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婉转、九曲连环、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从学生找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视角和思维都限制在四字短语上了。于是老师点评:同学们刚才找得很准确,理解得也很到位。但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