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
七月与安生 影评
七月与安生影评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和成长。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塑造,深刻地展现了青春期少女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的烦恼。
首先,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真实。
两位主演在片中的表演非常出色,将角色的
情感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她们的表演中感受到青春期少女的矛盾情感、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让人产生共鸣,让人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青涩岁月。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影片通过两位女孩之间的友谊纠葛,
展现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成长。
观众可以从她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青春期的烦恼和成长的艰辛。
影片的剧情设置巧妙,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最后,影片的拍摄手法和音乐选用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
心的音乐搭配,将影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中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加深了对影片的共鸣和感受。
总的来说,电影《七月与安生》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影片,它通过真实的情感表
达和紧凑的剧情设置,展现了青春期少女的友谊和成长。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影片所传递的情感,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
这部影片绝对值得一看。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根据会员作者喵星人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两个女生之间的友谊与成长故事。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在不同层面上呈现了女性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和宣扬了女性价值的重要性。
电影中展现了两个女主角七月和安生的自主性和追求自我意识的过程。
七月和安生虽然在十三岁那年相遇,却在一起经历了高中,大学和工作等各个人生阶段。
她们相互鼓励和支持,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也能够给予对方勇气和力量。
这种友谊和互助关系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即女性团结互助。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们的独立思考和意识觉醒。
七月一开始对学业的追求并不在于满足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而是出自自己对学习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而安生则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立场和人生观。
这些个人的追求和觉醒展现了女性主义强调的女性独立意识的重要性。
电影中刻画了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的挣扎和纠结。
七月和安生在职场中遇到了性别歧视和职场压力,她们面临的工作机会也受到了家庭角色的限制。
尽管如此,她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平等的机会。
这种坚持和努力体现了女性主义主张的追求平等和消除性别差异的理念。
电影还以爱情为背景,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和价值。
七月曾因为对男性的过度依赖而迷失了自我,但她通过与安生的友谊和个人成长找回了自信和自尊。
安生则在感情的纠葛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勇敢地选择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强调女性在爱情中的主动性和平等地位的表达,体现了女性主义主张的重要性。
电影《七月与安生》在改编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宣扬了女性价值的重要性。
通过展现女性自主性、独立思考、职场挣扎和纠结以及爱情中的地位和价值等方面,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和启发。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畅销小说,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生七月和安生的故事。
七月自由不羁,活泼开朗,而安生则沉默寡言,内心充满矛盾。
这部电影在女性主义的角度上值得探讨和分析。
首先,从性别角度上看,这部电影中充分体现了女性的困境和挣扎。
电影中的两个女主角都是独立自主的女性,但七月和安生所遭受的挫折和打击却令其陷入了情感的泥沼之中,而且在面对男性时也会感到无助。
七月在与男友分手后为了忘记伤痛疯狂地寻找男性搭讪,却都遭到了男性们的拒绝。
然而安生也不例外,在男友的欺骗和家庭的掌控下她感到无法自拔,最后演绎了一场惨烈的悲剧。
这些都说明了女性在情感上的脆弱性和易受伤害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呈现了现实社会中某些男性对女性的不公和歧视。
其次,从情感角度上看,这部电影突出了女性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有着自己的独立性格和人生观,但他们的情感路线却又是如此的复杂与多样。
七月在感情路上显得比较勇敢,完全放手一搏,而安生则显得比较谨慎,总是走“安全路线”。
她们的不同选择反映了女性的情感现实,同时也说明了女性情感上的多样性。
最后,从自我解放的角度上看,这部电影中所呈现的女性主义元素也不容忽视。
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是在自我探索和寻求解放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自身束缚。
七月在一场偶然相遇中认识了同为自由派的梁小笙,两人的相遇是奋斗和解放的开始。
而安生则是在与七月的相处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逐渐解开内心的纠结和束缚。
这些都对女性主义自我解放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总之,从性别、情感和自我解放的角度上看,《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
一方面,它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挫折和歧视;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女性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女性自我探索和寻求解放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中女性的形象更多的是以现实的方式出现,而不是如同某些电影中一样“男性化”地塑造女性英雄。
七月与安生影评
七月与安生影评《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引发了我许多深思和共鸣。
影片以两个女生的友谊为主线,通过展现她们的成长与变化,揭示了现代女性在家庭、友情和爱情之间的挣扎与追求。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令人印象深刻。
七月和安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她们的性格和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七月一开始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而安生则是一个自信、勇敢的女孩,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
通过她们的友谊,我看到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相似的困惑和挣扎,这让我感到很有共鸣。
其次,电影中的情节发展紧凑有趣。
导演通过描绘七月和安生的友谊,展示了她们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
从高中时期的烦恼到大学时期的迷茫,再到成年后的选择和面对,每一个情节都让我深思。
特别是在她们面临爱情和亲情的时候,她们的决策和抉择都让我感到震撼。
这让我思考起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每一个重要的决定。
最后,电影的视觉表现和音乐配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画面色调温暖而柔和,营造出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氛围。
音乐配乐恰到好处,既能增强情感的表达,又不会过于煽情。
这些细节让我更加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与角色们一起共同经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总的来说,《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展现两个女生的友谊和成长,引发了我许多深思和共鸣。
无论是角色塑造、情节发展还是视觉表现和音乐配乐,电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每一个重要的决定。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由郭敬明执导的一部改编自九把刀小说的电影,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七月和安生的成长故事。
影片在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尤其在女性主义的角度上,影片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描写,都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谈谈《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的改编。
从影片中主角七月和安生的性格特点来看,可以看出影片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七月是一个内向,温柔,阳光的女孩,而安生则是一个张扬,刚烈,不拘小节的女孩。
这两个形象在影片中呈现的很极端,似乎在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女性只有这两种极端的性格才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种刻板印像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女性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无法被简单的归纳为这两种极端类型。
改编之后的影片应该更多地给予女性更多的性格可能性,让观众看到更多样的女性形象,让女性不再被定义。
影片中女性的命运和人生价值被重重束缚。
在影片中,七月和安生的人生轨迹几乎都是被男性决定的。
七月在高中时就被一个男性给打败,决定了她以后的人生,而安生也是因为一个男性而离家出走。
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无疑是在延续对女性的压迫,让女性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
这是对女性自主权的侵犯,也是对女性价值的贬低。
改编的影片应该更多地让女性主导自己的命运,展现女性的独立和自由,不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
女性在影片中的表现也呈现出一定的性别歧视。
在影片中,女性一直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压迫,被限制在家庭的角色里,被要求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这种性别歧视在很多地方都会被体现出来,比如在关于事业,婚姻等方面。
改编的影片应该更多地去追求女性的平等,女性应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不被社会的规则所束缚。
从影片的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来看,也体现出了对女性的一种偏见。
七月和安生在影片中的恋爱关系几乎都是被动的,是男性来决定的。
而且在影片的结尾,两个女性还是分别成全了男性的婚姻。
七月与安生的读后感
七月与安生的读后感《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郭敬明执导,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两个女孩七月和安生之间的友情故事,以及她们在青春期所经历的成长和变化。
这部电影深刻地描绘了青春期少女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影片中的情感和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影片中的七月和安生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七月是一个内向、安静的女孩,她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渴望,但却常常因为自卑和害怕而退缩。
而安生则是一个率真、乐观的女孩,她对生活充满了勇气和活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在一起,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冲突和化学反应,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性格在青春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成长。
其次,影片中的情感和友情也让人感动不已。
七月和安生之间的友情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她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互相补充的力量,也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成长和坚强的动力。
她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经历了青春期的烦恼和挣扎,也一起度过了成长的痛苦和快乐。
在影片的最后,当七月和安生因为成长和变化而分道扬镳时,观众也跟着她们一起感到了心痛和不舍。
这种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青春期的友情和成长。
最后,影片中的主题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最为脆弱和敏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们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也会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七月和安生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困惑,但她们最终都在成长和变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勇气。
这种成长和变化的主题让人深思,也让人对自己的青春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影片《七月与安生》是一部充满了情感和成长的电影,它深刻地描绘了青春期少女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观影后,我对青春期的友情和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对自己的青春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感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也会对更多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发。
电影《七月与安生》审美意象解析
电影《七月与安生》突破以往青春类题材,以女性自身成长的历程折射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追寻。
该电影改编于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演员周冬雨和马思纯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影片还获得第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以及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等多项奖项的提名。
电影中的多重叙事和个性彰显的人物形象让人们赞叹曾国祥导演的艺术创作功力。
影片中出现多个审美意象例如浴室、胸衣、玉坠、灯塔。
其中浴室、胸衣意象凸显电影欲望化叙事的特点,是强烈的女性私语;玉坠意象象征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而灯塔意象是女性精神世界的向往与抉择。
这些审美意象分别从欲望、情感、哲学层面彰显出女性成长中的精神蜕变。
一、浴室: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浴室”本来就是私密空间,这种意象会让人联想到身体的欲望,它承载着身体的许多秘密,它充满无限诱惑,甚至是媚俗的象征,当然浴室也是身体灵魂的净化之地。
影片开篇情节里有这样的场景,两位女主人公林七月和李安生从13岁相识结下深厚的姐妹情谊,她们一起在浴室洗澡,赤裸身体,互看对方的身体,安生还说“七月,你已经发育了。
”在这种浴室场景下,其实真正要传达的是女性身体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此时她们对对方没有丝毫戒备,共享身体正是姐妹情深的写照,她们彼此单纯地喜欢和欣赏,正如本片的英文名是SoulMate ,翻译是“灵魂伴侣”。
她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彼此所向往的人生,原本这种姐妹情感就是纯粹的精神相依。
影片中间情节随着故事叙事的发展变化,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长大了,彼此的人生方向也截然相反。
温柔如水的七月和叛逆不羁的安生都爱上了家明,彼此察觉而心怀芥蒂。
浴室意象第二次出现,浴室已经成为电影的重要叙事空间,在浴室里,安生曾提出要看看七月的胸部,还想一起洗澡,可是七月决然反对,“还一起洗吗?我们都长大了。
”两人第三次在浴室,开始了歇斯底里地争吵,七月极其自信而俯视地对安生说家明喜欢自己这样丰满的,说安生没有资格和自己争夺家明。
七月与安生 影评
七月与安生影评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让人心碎又温暖的电影。
影片通过七月和安生这两个女孩的友情故事,深刻地描绘了成长、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置非常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七月和安生的友情从青涩的校园时代延续到成年后的生活,两人一起经历了青春期的烦恼、爱情的纠葛以及成长中的挣扎。
这种真实的情感描写让观众不禁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岁月,引发了共鸣。
其次,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两位主演在片中的表现十分自然,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她们的表演中感受到角色的成长和变化,这种真实感让人感觉仿佛在亲眼目睹两位女孩的成长历程。
最后,影片的情感渲染也非常到位。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处理,将七月和安生之间的友情描绘得深沉而动人。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禁被情感所打动,仿佛置身于影片中,与角色一同经历着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总的来说,电影《七月与安生》是一部让人感动又温暖的佳作。
影片通过真实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深沉的情感渲染,让观众在观
影过程中感受到了成长、友情和爱情所带来的种种情感冲击,是一
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权威资料]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权威资料]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安妮宝贝原著小说《七月与安生》改编的同名电影近期上映,马思纯和周冬雨两位演技出众,形象合适的小花旦分别担任其中两大女主七月和安生。
与以往的爱情青春片有所不同,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爱恨纠缠的友谊和她们彼此愿意为各自封闭的青春,男主的角色与其说是两位女主的争夺对象,不如说是描写两个女生在友情和爱情中徘徊难得两全的桥梁。
这三个角色都被导演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和整体象征化人格,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这三个角色的象征意义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对影片中的物体象征手法和景色变化的象征内涵也进行简要归纳。
一、人物意象中的强烈对立性意义影片中的两位女主不论从性格抑或人生轨迹而言,都带有浓重的两极对立性,这种对立不仅体现在她们的争吵与决裂,从一开始她们角色背后被赋予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和生活方式。
七月与安生在13岁的年纪相遇,从那个时候起,七月就是扎着利落马尾、剪着平齐刘海儿的乖女孩,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正常豆蔻年华女生的恬静与安然,只有在看见安生时嘴角半翘起的微笑才能看出些许狐狸般的狡黠。
而安生,她的出场仿佛炽烈的阳光,一不小心就把周围的人隐藏在阴影里,唯有她自己美得张扬而放肆,军训时桀骜不驯地拒绝扎起长发,在老师面前装模作样地耍滑头,把小宠物偷偷藏在怀里……她们两个仿佛平行线般永远不该相交的性格却在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成为了一生的知己。
虽然世间大多数人都只能做到白首如新,但却总有些人可以倾盖如故,七月和安生便是如此,即便多年后坦承彼此都曾恨过对方,但那种深切的情感终究在她们两人的血液里开出生死相缠的并蒂花莲,难舍难弃。
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安生和七月的家庭环境缓缓展露在观众面前,这仿佛为她们看似极端化的性格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七月的父母相敬如宾,和善慈爱,对七月的照顾与呵护面面俱到;而安生的父亲亡故,母亲又常常不与她一起,遑论沟通。
《七月与安生》:爱、流浪、宿命
《七月与安生》:爱、流浪、宿命
晁红秀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17(0)2
【摘要】《七月与安生》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以独特的风格样式、巧妙的情节设置,随着人物性格的逐渐丰满、情绪的层层递进,改变了以往青春电影"无堕胎,不
青春"的青春命名,给青春电影带来一丝新奇,是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一次"另类书写"。
【总页数】1页(P152-152)
【关键词】女性电影;青春;女性主义;三角恋
【作者】晁红秀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电影本质下对亚洲青春片中"物哀"与"纯爱"意象分析——以《七月与安生》《情书》《假如爱有天意》为例 [J], 乔淑一
2.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J], 李秀
3.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J], 南宫天伦;
4.爱的秩序——论《七月与安生》的电影叙事伦理 [J], 刘晓希
5.爱的秩序——论《七月与安生》的电影叙事伦理 [J], 刘晓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根据人气作家《广万里》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它以两位女主角七月和安生为主线,讲述了两个青春期少女的成长故事。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女性主义的思想与理念。
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是独立、自由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七月和安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个性,她们不愿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七月是一位独立自主的摆渡人,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自由的生活空间。
而安生则是一位渴望有自由的思想和追求自由的少女,她不愿成为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期望束缚的女性,因此选择了远离繁杂的生活去追求内心真正的自我。
电影中展示了女性之间的友情和互助。
七月和安生的友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她们从最初的素不相识到最后成为彼此的知己。
在彼此的帮助和鼓励下,她们共同成长,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她们不仅对彼此失望,而且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对方力量和支持,展现出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电影还通过七月和安生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的自主和婚姻观念。
电影中,七月对于婚姻抱持着独立和自主的态度,她决定将婚姻看作是一个合作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依附于男性的生活方式。
她拒绝了母亲强加给她的婚姻安排,并在结婚前就向未婚夫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安生则是一个对爱情和婚姻持怀疑态度的人,并选择了远离婚姻的生活方式。
她在最后选择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电影《七月与安生》通过展现两位女主角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自主、友情和婚姻观念等女性主义的话题。
它呈现出了女性在社会中寻求平等和自由的愿望,同时也传递了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的力量。
这样的影片不仅对女性观众具有启发和鼓舞作用,也能让男性观众更加了解和尊重女性的价值和权益。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陈可辛导演根据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
电影以七月和安生两个女主角为中心展开,通过她们的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和对自身的寻求。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首先,本片的女性形象塑造十分成功。
七月和安生都是一个又一个女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问题的缩影。
七月在现实中是一个普通的职场白领,生活独立但前途渺茫,她对婚姻、家庭、事业的追求都被现实磨平了锋芒。
她不愿成为传统的乖乖女,但也不知道如何抗争,她是一个在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普通女性。
安生与七月不同,她独立自主、不受大环境的影响,她不注重他人的眼光和评价,自由自在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的坚守意味着对自由、对抗争的坚持,在电影中倡导的自我价值观念传递出了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
其次,电影中的男性形象也足够丰富。
在影片中,男性形象被打破了传统的男权主义形象,影片中的男性更多的是扮演着女性身旁的搭档和朋友的角色。
相对而言,影片对男性的塑造更多的关注了他们对女性、家庭以及事业的态度和行动,比如安生男友并没有真正站在女友的一边,而是对她的独立生活放弃了追求,最终使他们走向了分手;七月的前男友也没有对她给予应有的关爱和支持,使她陷入了迷茫和失落。
这些男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现实中男女不平等待遇的问题,并成为了突出的女性主义元素。
最后,《七月与安生》中充满着女性主义的主题和符号。
整部电影的主题是“寻找自我”,女性角色通过对自身的追求和抗争,挣脱了传统的束缚,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代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
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女性主义的符号,比如安生的独立公寓、七月喜欢的那双高跟鞋、两个女主角恋爱时由女方主动追求等等,这些符号加强了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和传达了女性对自由、独立、自我实现的渴求。
总之,《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它体现了对女性主义的重视和探索。
它呼吁女性从传统的角度出发,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价值,同时强调男女平等,为女性争取自由、自主、平等的权利。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基于七月饰演者张柏芝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尽管故事中出现了女性角色的独立与抗争,但整体来说,电影仍然充斥着父权制和性别刻板印象。
电影中存在着父权制的现象。
父权制是女性主义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强调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主导地位。
在电影中,七月和安生两位女主角都受到了男性的控制和压迫。
七月在大学时期与男友分手后选择投靠男方的导演父亲,进而进入了电影行业。
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受到父亲的支配和控制,甚至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角色。
安生则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父亲无视她的存在,而母亲则将她作为炫耀的工具。
这些情节暗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缺乏自由和独立的现实。
电影中充斥着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固定认知和评价,这些评价往往是片面和片面的。
电影中,七月被刻画为温柔、依赖、婚姻和家庭至上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安生则被描绘成叛逆、独立、不愿受制于男性的女性形象。
电影中还存在着对女性外貌的过度关注,七月和安生经常被赞美为美丽的女性。
这些描写是对女性的固定和传统的性别观念的认可。
电影中存在着女性之间的竞争和敌对。
女性之间的竞争是女性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电影中,七月和安生既是闺蜜,又是竞争者。
七月在工作上超过了安生,安生深感嫉妒和失落。
两人之间的友谊被工作竞争和嫉妒破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种描绘将女性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置于次要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女性的分裂感和敌意。
《七月与安生》的改编虽然有些许反映了女性独立和抗争的精神,但整体上仍然在父权制和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解构和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结构。
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我们期待更多的女性故事和女性主角的出现,以更多元、平等和包容的视角描绘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是基于女性作家女权主义小说改编的。
电影中表现了两位女主人公各自独立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态度,反映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自我预期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她们的影响。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本片的改编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电影中的两位女主在家庭角色、职业、婚姻等方面的选择与传统观念有所出入,体现了女性主义的解放思想。
传统观念中,女性的主要作用是在家庭中负责照顾家人,而电影中的两位女主都拥有自己的职业和事业,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付出着努力。
她们选择追求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理想,不再受制于社会的限制。
安生选择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七月选择创业并在事业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这些选择都展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价值和独立性。
其次,电影中的两位女主之间的友谊关系也凸显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电影中,两位女主表现出了非常稳固的友谊,相互支持和帮助,一起走过了生命中的难关。
她们的友情关系不局限于互相比较和攀比,而是基于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这种友谊关系是基于互相理解和认同的,体现了女性可以通过彼此的支持和理解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的信念。
这种女性友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独立和相互尊重的价值观。
第三,电影中的女性性别问题也提出了有趣的问题。
电影中的两位女主都是有性经验的女性,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富有了解读和把握,这种认识是基于她们内心的需求和自我预期,反映了女性对于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接受。
现实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经常会指称为性别歧视和身份限制,但电影的两位女主则展示了女性个体化的性别态度和自我表达的价值和权利。
最后,电影中的女性追求幸福和幸福的价值观是反映现代女性价值观的体现。
比如,电影中的七月和安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且她们不会因为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她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体现了人类尊重自己的内心追求和价值而自信和勇敢,这种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对女性自信和自立的影响非常显著。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改编自曹文轩的同名小说的电影,该电影以两个女主角七月和安生的成长故事为主线,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学业和感情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呈现出女性的价值和力量。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七月与安生》的改编,探讨它在推动性别平等与女性解放上的意义。
在《七月与安生》中,女主角七月和安生都是个性坚强、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七月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对于自己的人生追求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不愿意被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束缚。
她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力争赴美留学,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
安生则以文艺青年的姿态出现,她追求自我的审美和艺术追求,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她们的形象突破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展现出女性在精神追求和独立思考上的力量和自主性。
电影中还以家庭作为女性问题的切入点,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面临的束缚和压力。
七月的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压力很大,期望她成为一个完美的女孩,承担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角色。
影片中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并被传统的家庭价值观所束缚。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倡导尊重女性的个人选择和自主权利,电影通过展示七月在家庭中的奋斗和努力,呼吁人们关注女性的内心需求和追求,并推动家庭中性别关系的平等和尊重。
影片中也将女性的学业与个人发展置于重要位置,探讨了女性教育问题。
七月和安生在学业上都面临挑战,但她们表现出极大的坚持和努力。
七月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她不甘于在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下放弃自己的梦想。
安生在艺术领域有自己的创造力和追求,而不愿意接受传统的教育和评判标准。
这些女性在追求个人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但她们通过坚持和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对女性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注,加强了女性主义对于性别平等与女性解放的追求。
电影还突出了女性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强调女性的互助与支持。
七月和安生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她们相互支持、鼓励在困境中互相扶持。
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观《七月与安生》
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观《七月与安生》刘锦芳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摘要:电影《七月与安生》讲述了两个女孩林七月和李安生之间的成长故事,诠释了当下女性成长的双重人生。
男主苏家明作为被淡化的存在,成为两位女主感情发展的象征性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影中男女主戏份相当的传统,加强了女主的存在感,继而呈现出双女主的叙事特点。
林七月与李安生两人彼此映照:看似乖巧的七月渴望自由、流浪,看似不羁的安生渴望安稳、平淡。
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仿佛一个人呈现出的矛盾面和双重性,最终她们在对彼此的认同中互换人生,实现了自我建构。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双女主双重人生互换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158-03一、整体化书写与穿插式结局这部影片褪去了以往青春片的庸俗,避开车祸、堕胎等庸俗的套路。
影片开头利用字幕告诉观者七月与安生的相识,后又将这句“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跟安生之间的友情是一种被选择的结果”。
故事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时间横跨两人13岁到27岁的生活,空间上也是辗转镇江、北京、上海、俄罗斯等多个地方,中间穿插“独白”不仅加强了故事结构的整体性,而且使整个情节的脉络更加清晰。
三种结局穿插出现,更是一波三折,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影片中安排了大量的独白,从独白中,可以看出13岁到15岁是七月与安生形影不离的三年。
16岁对于七月和安生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两人注定有不一样的生活。
16岁的七月顺利进入最好的高中,16岁的安生读了职校,读高中的七月遇到了和自己一样乖巧的家明,开始了青涩懵懂的爱情,而读职校的安生却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租房子养活自己。
两人的感情在家明出现之后,开始有了距离感。
七月喜欢家明,家明被安生吸引,三人的感情纠葛由此开始,第一次七月与安生之间开始有了不能分享的东西。
这是一场关于爱情与友情的选择,安生选择七月而离开家明,七月选择家明放弃挽留安生。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巩俐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七月和安生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这部电影根据张嘉佳的小说改编而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女性主义观点在现代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强调了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两个女主角在影片中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经历,但都经历了成长和内心挣扎。
七月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孩,她渴望自由和独立,不愿被家庭和社会规范所束缚。
安生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她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影片通过她们之间的友情和成长经历,深刻地描绘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电影通过女性视角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呈现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和选择。
女性主义观点在《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中也体现在影片的剧情和情感表达上。
电影中,女主角们所经历的成长故事和情感纠葛,贴近了许多女性观众的内心。
影片中展现了她们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道路上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们在友情和爱情中所面临的抉择和挣扎。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能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也使大众更加关注女性成长和独立。
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女性成长故事,更是在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
女性主义观点通过影片的剧情和情感表达得以充分展现,并引发了许多观众对女性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也对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表达。
影片中的女主角七月和安生都是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女性形象,她们不愿被社会的传统观念所束缚,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方式。
她们的形象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坚强和自信,也呈现了女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坚强。
影片中也体现了女性对于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和体验,展现了女性对于感情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对女性角色形象和价值观念的探讨,体现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并对当代女性的成长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七月与安生的读后感
七月与安生的读后感《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郭敬明执导的电影,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两个少女七月和安生在高中时期的成长故事,以及她们之间的友情和爱情。
影片于2016年上映,深受观众喜爱。
在影片中,七月和安生的成长经历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青春和友情的意义。
影片以七月和安生在高中时期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她们之间的友情和成长。
七月是一个内向、沉默的女孩,而安生则是一个外向、活泼的女孩。
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在高中时期成为了朋友,她们一起经历了青春期的烦恼和挣扎。
影片通过她们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青春期的迷茫和成长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影片中的七月和安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价值观,她们之间的友情也因此显得更加珍贵。
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她们一起面对着家庭、学业和爱情的压力,同时也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和美好的时光。
影片通过她们之间的友情,表达了对青春期友情的珍视和向往,也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影片中的七月和安生也经历了爱情的磨难和挣扎。
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她们都面临着自己的爱情问题,而她们之间的友情也因此受到了考验。
影片通过她们之间的友情和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苦涩。
影片中的七月和安生最终都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她们之间的友情也因此变得更加珍贵和珍重。
在成长的道路上,她们都经历了许多挣扎和痛苦,但她们的友情始终如一。
影片通过她们的成长故事,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向往,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友情和爱情的力量和温暖。
总的来说,《七月与安生》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影片中的七月和安生的成长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青春和友情的意义。
影片通过她们之间的友情和爱情,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友情和爱情的力量和温暖。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友情和爱情,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青春期的成长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从个体心理认知结构角度解读电影《七月与安生》
东南传播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52从个体心理认知结构角度解读电影《七月与安生》田利红(山西传媒学院基础部 山西 太原 030619)摘 要: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成功源于它就像是现代的一个寓言,抓住了每个人内心脆弱的神经,七月与安生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二人分别折射出了每个人内心里的不同人格面,二人的结合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普通平凡人。
每个人不仅体验着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时空挤压所带来的外在焦虑感,同时感受着自我内心里经受着的折磨和冲突,而这一切都具体化为七月与安生纠缠交织的一生。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 人格面 焦虑 纠缠一、七月与安生的纠缠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基于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提出每个独立的个体心理认知结构均可细分为三个层面:本我(ID )、自我(Ego )与超我(Super-ego )。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受力比多(libido )的驱动,奉行怎么快乐怎么来;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即现实生活中呈现出的自己;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最完美的自己。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复合体,身体内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同时还受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 )和意识(consciousness )的支配控制。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英文意译是SoulMate,SoulMate 象征着七月与安生两个女孩的亲密关系,两人互为彼此的灵魂伴侣知音,两人不只是无话不聊亲密无间的发小好闺蜜,而且彼此间深深地被对方所吸引而依恋信任着彼此,并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对方也已经融入彼此的血液,不可缺失。
正如电影里画外音所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两人如影随形,彼此一旦离开,另一方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欠缺的。
为了追求生命的完整圆满状态,七月与安生终其一生不知疲倦孜孜不懈地追寻着彼此的身影踪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的《会饮篇》里阿里斯托芬谈到,人类本来是一个个球体,长有四条腿四条胳膊两个脑袋,但后来住在奥利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担心人类会造反,就把人类强行劈开分成两半,所以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拼命地忘我地追逐寻找着自己那被天神宙斯劈开遗落的另一半。
《七月和安生》国产“小妞电影”的特点分析
《七月和安生》国产“小妞电影”的特点分析“小妞电影”源于英文“chick flick”, “特指以年轻女性为主角、诙谐时尚的浪漫爱情轻喜剧”. 作为介于爱情片与喜剧片之间的亚类型电影,“小妞电影”以女性、都市、时尚、爱情、喜剧等元素为主要特征,立足女性视角,关注都会女性的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
国产“小妞电影”是电影市场进一步细分的产物,以对电影受众的准确定位和类型模式的成功移植为策略,生产出一大批有着理想票房与口碑的作品,成为国内电影市场一种重要的影片类型。
一、国产“小妞电影”的本土再造潮流在世界电影市场全球化的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的类型生成往往都有着或隐或显的“异域经验”, 而好莱坞电影工业则是新世纪许多中国类型电影的直接源头。
因此,类型的本土化始终是国产电影发展重要的问题。
不同类型间的相互杂糅与融合,则持续推动着类型样式的拓展与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类型电影的多重变奏。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相对于作为母本的好莱坞“小妞电影”, 作为述本的国产“小妞电影”通过对前者的搬用、汲取、改造和再造,完成了类型的传衍和改造,具体表现在人物设置、故事设定、叙事方式、主题及价值观上。
本土化本质上是类型的转换和安置。
新内容可以造就新类型,但类型本身也可以形式地再造,不同类型元素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类型电影发展的主要策略。
社会文化思想和民众欣赏旨趣趋于复杂多元的当下,类型电影创作中类型元素的杂糅渐成趋势,正如詹姆斯·那雷摩尔所言:“每部电影都是跨类型或多元的。
不管是电影工业还是观众都不会遵循结构主义的规则,而各种电影成规早已混血到一起”. (2)传统的“小妞电影”以“爱情”+“喜剧”为主要元素,而新世纪国产“小妞电影”则不拘泥于此。
作为一种外来的电影类型,“小妞电影”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也形成了清晰的分期。
这样的发展线索体现着国内影人对于这一类型的理解和实践的选择,与影人的创作意旨、受众的审美趣味与观影期待,以及对于类型本土化的认识的深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安妮宝贝原著小说《七月与安生》改编的同名电影近期上映,马思纯和周冬雨两位演技出众,形象合适的小花旦分别担任其中两大女主七月和安生。
与以往的爱情青春片有所不同,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爱恨纠缠的友谊和她们彼此愿意为各自封闭的青春,男主的角色与其说是两位女主的争夺对象,不如说是描写两个女生在友情和爱情中徘徊难得两全的桥梁。
这三个角色都被导演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和整体象征化人格,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这三个角色的象征意义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对影片中的物体象征手法和景色变化的象征内涵也进行简要归纳。
一、人物意象中的强烈对立性意义影片中的两位女主不论从性格抑或人生轨迹而言,都带有浓重的两极对立性,这种对立不仅体现在她们的争吵与决裂,从一开始她们角色背后被赋予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和生活方式。
七月与安生在13岁的年纪相遇,从那个时候起,七月就是扎着利落马尾、剪着平齐刘海儿的乖女孩,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正常豆蔻年华女生的恬静与安然,只有在看见安生时嘴角半翘起的微笑才能看出些许狐狸般的狡黠。
而安生,她的出场仿佛炽烈的阳光,一不小心就把周围的人隐藏在阴影里,唯有她自己美得张扬而放肆,军训时桀骜不驯地拒绝扎起长发,在老师面前装模作样地耍滑头,把小宠物偷偷藏在怀里……她们两个仿佛平行线般永远不该相交的性格却在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成为了一生的知己。
虽然世间大多数人都只能做到白首如新,但却总有些人可以倾盖如故,七月和安生便是如此,即便多年后坦承彼此都曾恨过对方,但那种深切的情感终究在她们两人的血液里开出生死相缠的并蒂花莲,难舍难弃。
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安生和七月的家庭环境缓缓展露在观众面前,这仿佛为她们看似极端化的性格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七月的父母相敬如宾,和善慈爱,对七月的照顾与呵护面面俱到;而安生的父亲亡故,母亲又常常不与她一起,遑论沟通。
于是,一切仿佛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七月就该是那个天真的不知世事的、生活安定平稳的小镇姑娘,安生就该是那个张扬放肆、混迹于世间各地的流浪灵魂。
影片前半部分对于两位女主的性格定位其实象征着中国现代人的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如今大部分中国人正在过着并且以后也会继续经历的安土重迁、乏善可陈的直线型人生,这种生活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出生、学习、工作、成家、养育子女、老年生活,一帆风顺但又总有些不甘心;另一种便是如今特别受年轻人追捧的四海为家,看尽世界光怪陆离但可能终究会厌倦孤独的流浪型人生,年轻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一颗迷恋漂泊的心。
《七月与安生》里的两个女性角色明显代表了两种典型中国式人生,这种将人物角色整体性格的刻画化用为对更加宏大意象的象征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理念,同时也是对文学表现方式的一种活用。
后来的剧情发展出乎观众意料,从18岁开始就飘零于各地的安生最终活成了安定的模样;在小镇生活了27年遵从父母期望,从未出过远门的七月历尽沧桑后选择出门远行,一步步踏过安生曾经的轨迹。
她们曾经一起长大,一起闯祸,一起吵架,最终不负所望地相约活成了彼此最初的模样。
这种人生轨迹的互换与交接也是导演精心安排下的一种意识流的象征手法,对于人世间每一个个体而言,未来都是不可预测、动态发展的,看似仿佛一眼见底的生活其实隐藏了满满的未知与生机。
我们谁都无法决定自己最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周遭又会是怎样的环境。
影片中的男主苏家明在七月和安生的爱中徘徊犹疑,他从一开始就被安生的嚣张所吸引,但又忘不了七月的乖巧懂事,他其实并没有错,只是人性的弱点让他难以做出抉择。
在影片中,苏家明的形象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优柔寡断的男子,这个角色其实是一类人的整体象征,处于中间灰色地带的那一类既舍不下安定平稳、岁月静好的现世生活又做不到壮士断腕、孤独流浪的人群的象征。
所以苏家明一边赠与贴身佛像给安生,一边又不断地给七月以结婚的承诺,与其说他爱上了两个代表两种极端性格的女子,不如说他贪心地想要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二、繁复物体意象中的象征主义《七月与安生》作为一部象征主义的文艺片,其中有许多代表了人物复杂情感以及未来走向的物体化意象。
影片开始,13岁的安生与13岁的七月相遇在校园里,是因为安生的一只小宠物,两个女孩纯真的眼神碰撞在一起,好像看到了彼此心里灵魂契合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堂传来,一如七月的内心独白:“我和安生的友谊仿佛是一个被选择的结果。
”那只毛茸茸的动物没有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它处于最为原始的状态,这与两个女孩之间最初的干净纯洁的不带利益牵扯的友谊相互呼应。
后来苏家明的佛像其实是安生和七月友谊产生裂痕的一个前兆,作为七月男朋友的苏家明最终却把自己贴身的佛像送给了安生,安生后来也带着一种赌气的心理一直随身携带。
尽管她们都想忽视这个事实,但这后来却始终是横亘在她们心中的一根刺,她们都在介意,表面上是在争夺苏家明的爱情,实际上,安生随身携带的佛像和明信片里始终存在的“问候家明”只是一种孩童心性的报复,她想要逼着七月给出一个答案,她想要逼着七月在她和苏家明间作出一个选择;而七月一直懊恼于自己爱安生无法胜于爱自己,所以她自私的两个都想要。
影片中两位女主的发型随着时光流逝的变化也十分值得细细考量――安生年少时的爆炸头象征着她那时无所畏惧的个性,后来越来越趋于平稳生活的她留起了及肩的细软直发,最后的情节里她将头发扎起,好像看尽沧桑后对内心的隐藏,她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挽起长发如同守住以往记忆;而七月一开始就是正经乖巧的学生头,一直到最后她决定浪迹天涯于是剪下了一头长发,留起干净利落的肆意短发,这样的变化恰好象征着她人生走向的变化。
七月和安生的衣服着装风格也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差异――七月在影片中的着装大多以深色和纯色系为主,这代表了七月性格中未曾表现出来的深沉而善于隐藏的一面;而安生的着装从最开始的大红色外套到后来剪裁合体的套装和浅淡色彩的搭配,无一不表现出安生性格深处渴望被爱的火热和直白的不留情面的爱自由。
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意象便是两位女主的内衣,七月从小便服从母亲的安排习惯于土里土气的保守内衣款式,而安生却宣扬追求自由与时尚不愿穿内衣,后来七月找到北京苏家明的住处,在浴室里看到挂在墙上的安生的性感文胸怒不可遏,她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是安生的做作与虚伪。
其实在笔者看来,七月的保守内衣暗示着七月对自己内心深处叛逆因素的隐藏,就像她后来和安生笑谈的那样,她才是聪明的那个,聪明的人从来不会让别人以为自己很聪明;而安生的习惯则象征了她自小缺乏安全感,不愿被束缚的性格,因为害怕孤独与抛弃所以才一直以这种方式宣扬自己的成熟和不羁。
《七月与安生》中这一类部分代表整体并产生大于整体的最佳效果的象征主义被导演和编剧运用的不着痕迹、炉火纯青,可谓是对电影表现手法的有一次飞跃性发展。
三、诸多景色意象中的阶段性意义《七月与安生》中的景色描写不多,但几乎都具有其隐含的阶段性意义,在这里笔者将会对影片中的四个主要景致特写镜头作出分析。
影片中七月和安生儿时一同玩耍的那片小树林,树木丛生阳光斑驳而稀少,落叶和干枯的枝丫在地上铺满黄色的泥土,两个小女孩拉着双手踩在上面转着圈,笑声在树林里回荡着空灵的声音。
这片树林在拍摄时运用了中景镜头,显得狭小而逼仄,沉闷的气氛象征了七月和安生两人情感的封闭,好像从那片树林开始就暗示了她们接下来人生里的牵绊和情感纠缠,她们的情感和记忆里注定容不下第三个人来分享,即使那个人是两人都曾爱过的男子,却终究抵不过自小长大的两个女孩的友情。
这种封闭的空间恰好是对七月和安生纯粹而不容掺杂他人情感的隐喻。
但树林本身所带的具有蓬勃生机的绿色和两个女孩的天真可爱的笑声又为这种沉闷带入了一种调剂,暗示着她们对能够拥有彼此的满足和喜悦。
影片情节逐渐展开,在七月与安生长大的过渡阶段里出现了一个景色镜头是细碎的花瓣缓缓飘落,仿佛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帘拉开她们人生的帷幕,接下来的她们成长为18岁的彼此。
这种清新的粉色色调代表了她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正当青春年华的她们拿着鲜艳的画笔等着为自己的人生划上浓墨重彩的色调。
尽管安生喜欢跟七月说过她想要死在27岁那年的念想,但年轻的心总是跳脱的,等后来的安生真正到了27岁的年纪接踵而来的变故让她应接不暇,她已经不可也不愿想起年少时那个决绝的断言。
倒是七月,阴差阳错地死在了27岁的盛放年华,她明明该继续自己的流浪旅程,却不得已戛然而止,但这也未尝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另一个世界的自由,那个世界可能没有苏家明和小镇的人言可畏,只有年少的安生弯弯的眼眉。
同时,花瓣也象征了七月的情窦初开,她将会遇到那个让她纠结一生,让她和安生都措手不及的男子。
影子的传说也是两位女主之间深厚情感的象征,她们一起听说踩着一个人的影子就会永远在她身边,一起相信彼此会一生同路。
影片中对两位女主互踩影子的镜头刻画极为细腻,她们的影子其实就是彼此的反面,在影子的那个世界里,安生就是七月,七月就是安生。
就像后来七月死后,安生以七月为笔名完成了对她们之间青春的描写。
最后的一帧画面使用了远景镜头,在安生的想象和回忆中七月走在广阔的冰原上,四周荒凉静默,水面光滑如镜,七月站在冰原尽头,冰山那头的太阳渐渐下山,阳光从一开始白色的明亮到后来暗红色的昏沉勾勒出七月单薄的身姿。
这个镜头将蒙太奇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进行了合并使用,阳光在一天之内的变化被融合在了几秒钟的镜头里,好像以景色的变化消逝暗喻了七月生命的消亡和安生内心难以言说的悲伤。
而冰川的整体意象则是对七月一生压抑心性,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的象征,同时,以冰原的广阔浩瀚和自然界的刺骨寒冷与七月的渺小与人类温度形成鲜明对比,升华影片意蕴与主题。
结语《七月与安生》的故事线极其复杂,运用了后现代主义中的意识流手法,以任意打乱、分割和重新安排时间等手法赋予了时间一种超越影片本体的价值,从而创造出自由的、摆脱外界条件约束的电影延续时间。
在电影理论中,电影时间可分为三类,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一类便是心理时间,即观看影片时观众内心主观感受的时间流逝。
这部影片十分注重观众在故事接受中不可或缺的建构功能,因此对受众的心理影响力很大,心理时间也相对较长,这正是一部优秀影片所追求的以受众为核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