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忆江南》。

这些诗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研读这些诗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美妙的文字表达,也能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三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内在意义。

一、《登鹳雀楼》杜甫创作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述了作者旅途中所见所感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俯瞰远方风景的情景,通过高度细腻的描写,将美景与自身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呈现出了壮丽而深沉的意境。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百丈高楼”为视角,描绘了山河壮丽的景色。

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怀,以及对“佳人”等意象的运用,诗中的景物显得格外鲜活。

这种巧妙的写景手法,让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著名的短诗之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寂静夜晚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开篇的描写,立即营造出安静的夜晚氛围。

接着,作者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思念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字数不多,却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深情地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感伤和对故土的眷恋。

三、《忆江南》苏轼的《忆江南》是一首怀念江南风景的诗作,诗中述说了诗人离开江南后对这片土地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江南可采莲”的题示,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接着,他用“家在藕花边”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描绘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诗歌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

此外,该诗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北方荒凉的风景,突出了江南的恬静和优美。

整首诗以回忆的情感和对江南的念念不忘,表达了诗人内心中对故乡乡愁与思念之情。

课后,老师还指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古诗。

我们一起探讨了古诗中的意象、艺术手法以及诗人的境界,使我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全

课堂演练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 残阳)铺水中, 半 (可江怜()瑟九瑟月)初半三江夜(,红 )。 露似(真珠)月似( 弓 )。
二、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 ),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朗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 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 有高亢之音。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 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 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 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 之中。
xiáng
梅雪争春未肯降
jiàng
降落伞、下降
学写字
不要忘记写短横。
xiáng fèi xū xùn shū
降 费 须逊输
感知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 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 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 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 《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
初读课文
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 / / /
学认字
xiáng
投降
sāo
xùn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
1. 《独坐敬亭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抑郁情感。

2. 《望洞庭》: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词,诗人通过回忆江南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 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这三首古诗都是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古诗讲究韵律和节奏,学生需要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3. 学习古诗的翻译和注释:由于古诗的语言较为古老,学生需要学习古诗的翻译和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在课堂学习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认真听讲:学生需要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2. 积极发言:学生需要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做好笔记:学生需要做好笔记,记录老师的讲解和重点内容,
以便课后复习和巩固。

4. 练习背诵:学生需要练习背诵这三首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古诗三首意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古诗三首意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古诗三首意思
第一首古诗《登高》意思:
这首诗讲述了登高远眺的感受,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在人间,而大自然的美景却在远方等待着他去探索。

他感叹飞鸟能自由飞翔,而自己却被世俗所困扰。

但是,他坚信只要持之以恒,用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样可以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第二首古诗《忆江南》意思:
这首诗是一首怀念往事的诗,诗人回忆起过去在江南地区的生活经历,感叹过去的美好时光如今已成为了历史。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之情,汇集起了对故乡的感情。

第三首古诗《画》意思:
这首诗将画与现实做了对比,表现出现实的变幻无常,而画则是稳定不变的。

诗人认为只有画能够把人们想象中的美好反映出来,而真实的生活却无法达到完美。

这首诗的意思是希望人们用画来平衡现实生活的不完美,让生活更加美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钟京
山口 只瓜 隔洲 数一 重水 山间 。,
95公里
37公里
钟京 山口 只瓜 隔洲 数一 重水 山间 。,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绿 照江 我南 还岸 。,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 照
绿
我江
还南
。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绿 照江 我南 还岸 。,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古 诗 词
三 首
含出立的 思任志文 乡宰于学王 之相国家安 情途家,石 的经改诗, 诗瓜革人北 篇洲。,宋 。时他政时
写第治期 下二家著 饱次,名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古 诗 词
三 首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行即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王 安 石
行复欲洛
人恐作阳
临匆家城秋
发匆书里思
又说意见 唐
开不万秋
封尽重风
张 籍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忆江南古诗三首

忆江南古诗三首

忆江南古诗三首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忆江南古诗三首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忆江南古诗三首一、忆江南·其一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妙,如画的风景久已熟识。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赛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二、忆江南·其二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译文: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查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三、忆江南·其三白居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当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当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忆江南三首二."忆江南"的诗歌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江南忆: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忆江南·多少恨: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三.忆江南古诗一、原文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 江南春 课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 江南春 课件

明诗意
“升庵谓‘千’应作‘十’……余谓即作十里,亦未 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 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 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 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明诗意
“千里”是虚指,用夸张的手法将盎然的春意 铺展开来,营造出春色无边的美感。你还知道哪 些古诗,也有这样“虚假”的数字?
江南春

《菩萨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入朝曲》
南北朝·谢朓
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谁 道 江 南 春 事 了
诵诗句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诗意
说一说: 当我读到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
悟诗情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悟诗情
山村野趣,闲适自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人世飘零,忧国忧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悟诗情
年少成名的全才:诗文,因《阿房宫赋》少年被保举 为进士,春风得意看遍长安花;军事,注解《孙子兵 法》;书法,绘画,音乐,手工……
绿树(草) 红花相映
明诗意
再读诗歌,展开想象,哪些词让你感受 到江南春天的画面?请用 标注出来。
明诗意
说一说: 当我读到____,我仿佛听到了____。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古诗三首

右边是“今”, 不是“令”。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朗读古诗 扫清障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学认字

日暮
上面是草字头, 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瑟瑟

月似弓
平舌音
整体感知
再读古诗,说说读完古诗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第二课时
朗读古诗 扫清障碍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认字
你能把这些读音读正确吗?
yuán sāo
xùn shū
边缘 骚客 谦逊 输入
“骚” 是平舌音;“输” 是翘舌音; “缘”是整体认读音节。
xiáng
投降
多音字
xiáng
梅雪争春未肯降
在诗中表示 “服输” 。
诗 情 画 意
主题概括
《暮江吟》通过描写夕阳西沉 、 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 景象,表达了作者 愉悦轻松 的心情。
拓展延伸
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 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 不定始知圆。
课堂演练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 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 真珠)月似( 弓 )。
互动课堂 横看成岭/侧成峰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游山所见


岭:相连的山。
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
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 孤立。
连一连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一、忆江南
1. 理解诗题,了解“忆江南”的含义,即回忆江南的意思。

2. 逐句理解诗句的含义,如第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了江南春光明媚、江花艳丽、江水碧绿的美景。

3. 重点词语的解析,如“忆”表示回忆,“谙”表示熟悉,“蓝”指蓝草,其叶可制青绿色染料。

4. 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江南的美景中。

二、渔歌子
1. 了解诗题的含义,以及诗的题材。

2. 逐句理解诗句,如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生动地描绘了渔夫在青山绿水间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

3. 重点词语的解析,如“渔歌子”是词牌名,“西塞山”是地点,“鳜鱼肥”形容鱼儿肥美。

4. 体会诗句中的情感,如闲适、悠然,感受渔夫在自然风光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态度。

三、墨梅
1. 了解诗题的含义,即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 逐句理解诗句,如第一句“墨梅颜色淡如黑,却有鲜艳的梅花香”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3. 重点词语的解析,如“墨梅”是指画中的梅花,诗人借物喻人,表达了对纯洁高尚品格的追求。

4.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总的来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的三首古诗都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第一篇: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忆江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3、课件出示江南的一些风景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好,风景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4、板书:忆江南5、课件出示本词。

(齐读本词)6、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

(诗人回忆、追忆江南)7、了解“词”与“词牌”。

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颗明珠。

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词有不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1.学生自由练读(4~6),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读准“谙”;◎熟悉,精通:~练。

~悉。

~晓。

~达。

深~医道。

◎熟记,背诵:~记。

~诵。

一览便~。

“蓝”:在这里用来形容江水深绿的景象。

2、指名读。

指导读出节奏。

/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南江南?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一)、忆景1.这首词中的哪个字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好)2、在诗人眼里江南好在哪里?引出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3、自读这两句,说说: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颜色?(日出江花江水;红绿)4、这两句诗可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呀!你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吗?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并运用了异色相衬的写法,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
的“汉寿城白春银望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 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词有各种不 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 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卜 算子”“忆秦娥”“浪淘沙”等,词牌与 词的内容并无多大的关系。词按内容的长 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1字)、长调(91字以上)。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 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 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 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 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 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 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 同:
作者同属唐朝、景物同属江南、诗词内容同属借 景抒情。
•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
热情颂景抒情;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
员 称。 。唐 他代的中家湖晚庭光期是秋著 一名 个月诗 世两人 代相, 以和有 儒学“,相诗传豪的”书之

要3首描写江南的古诗词大全

要3首描写江南的古诗词大全

要3首描写江南的古诗词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要3首描写江南的古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要3首描写江南的古诗词诗文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要3首描写江南的古诗词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1.《古诗三首》忆江南——最终版

1.《古诗三首》忆江南——最终版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 人回忆吗?
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 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 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 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 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 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 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 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 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 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 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 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 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 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 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 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 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 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代表 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 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 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 写过一些小词。 代表作:《琵琶行》与《长恨歌》

《古诗三首: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忆江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忆江南》。

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忆江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大家有信心达到目标吗?二、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背景,读准字音)1、1、了解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写作背景。

(出示)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忆江南》,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

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2、2、听录音。

3、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4、4、指名读——再指名读。

a)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讲词)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这首词,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参看图片和注释来试着译讲,1分钟后我们来译讲第一句。

i.i.生自学第一句。

ii.ii.指名解释第一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3、生自学第二句。

4、指名解释第二句——不足的学生可做适当补充。

5、师出示前两句答案。

前两句诗的意思: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

4、依次译讲3句到4句。

后两句诗的意思: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5、再读。

师:理解了诗意之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读出词的停顿和语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江南》古诗三首忆江南- 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复重游!忆江南- 其三江南忆,其次是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何日复相逢!意思都很好理解的。

注意第二首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是引用了一个传说,传说中秋节晚上可以在宁静的寺院里听到月亮上桂花飘落的声音。

第三首诗中“吴宫”指苏州,“吴娃”指苏州的美女。

这诗是说苏州的酒好,美女和舞蹈更美妙。

译文及注释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

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迟早会再次相逢。

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创作背景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

“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

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

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

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

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

《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

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

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

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

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

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

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赏析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

“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

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

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

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

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

《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

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

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

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

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

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

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赏析二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

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

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

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

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

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

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

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

“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

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

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

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

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

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

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