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黄浊贯中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决口地点变化的趋势是:开始决溢常在河 口段,以后逐渐向上移动,然后再自下而上循 环。这种循环周期越来越短,河道逐渐淤高, 每逢汛期就可能在堤防不固处溃决,造成新的 改道。历史上黄河的决溢地点和各条泛道之间 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地势所决定 的。 • (4)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所流经的地貌条件, 对黄河决溢发生的地点有很大关系。 • (5)历史上黄河变迁总的趋势是决口改道越 来越频繁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于世。据文献资料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 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有1500余 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 大的改道;洪水遍及范围,北抵海河,南达 淮河,有时还逾淮而南波及苏北地区。我 国东部的黄淮海平原上到处都受过黄河水 沙的灌注和淤淀,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冲 积平原地理面貌的变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黄河下游平原的环境灾害
•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长期决口、泛滥和改 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生 活产生过巨大影响。每次决口、改道所造成为 洪涝灾害,自不待言。洪水过后,在平原上沉 积了大量泥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它扰 乱了平原上的自然水系,如填平了天然湖泊, 淤浅了自然的河流,同时又使原先洼地因积水 难排而淤塞为湖泊(上面已述)。由此种种,加 重了平原地貌的复杂化,造成排水不良,以至 于引起土壤的盐碱化。总之,完全打乱了平原 地区原先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 严重恶劣的影响。
(二)战国中期筑堤以后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初年)
• 河道经堤防固定以后,泥沙堆积加速,至 西汉前期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开始出现频 繁决溢的记载。 • 自春秋战国至西汉末的大河故道在以后相 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保持着一定的河形, 历史上称为“大河故渎”(王莽河)。
(三)东汉至北宋前期(公元11一1047 年)
(一)战国筑堤以前(公元前4世纪前)
• 战国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 记载的有《山海经· 山经》、《尚书· 禹贡》、 《汉书· 地理志》的三条河流。 •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 来的河道就是《汉书· 地理志》里的大河。 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数 的局面,这是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六)元代至清中期(13世纪中叶至 1854年)
• 元代至清中期黄河下游处于河道最为紊乱 的时期,就总体流路而言以夺淮为主,但 侵夺范围远远超过此前,从泗水流域向西 扩展至颖水一代。 • 1234年,蒙古人人为决口,河水在寸金淀 决口。河水南流,分为三股,夺泗夺剐夺 颖入淮。
• 1351年,在贾鲁的主持下,修成贾鲁河,筑塞 北流,挽河东南由泗入淮。 • 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洋山决口,折而东南 • 流,循颖河人淮,称为“大黄河”,原贾鲁河 因水流微弱,被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为小黄河。 • 多股入淮 • 明代在永乐以后,治河有两个原则:一是保证 南北大运河的畅通;二是保护皇陵(在今凤阳)和 祖陵(在古泅州,今泅洪县境,已沦入洪泽湖 内)的安全。
4
• • • •
贾让 治河三策 王景治河 贾鲁治河 潘季驯束水攻沙 蓄清刷黄
河防管理
• .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 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 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 相当的规模. • 北宋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 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 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 •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 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 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 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 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 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
• (1) 河道“势益南行”,干流摆动逐渐趋 向东南,决口地点渐向上(西)移。 • (2)大河除干流外,还有几股岔流同时存 在,这几股河道迭为主次,汇淮人海。
• 本时期内河道变迁的原因是:①河道初进人豫东北和 鲁西南地区,都是平地漫流而成,河床宽浅,“宽 易无定’。虽有堤防,多为砂土所筑,易受洪水冲 溃,汛期往往决成数股并流。②河道主要活动在接 近南宋疆域的地区。金朝政府害怕“骤兴大役,人 心动摇,恐宋人乘间构为边患’。对决河不敢大规 模筑堤堵口。同时金朝开始南侵时,宋靖康时曾一 度同意以黄河为与金人分界线。河道不断南摆,金 人占领区越大,对金朝越有利,故不致力于河道的 固定,只采取那里决口分流,即在那里筑堤埋水的 消极防御,遂使多股分流的局面长期保留下来。
中国的水文资料
• 近代发生的大洪水一般是通过访问群众确定洪水位。 100 年以前发生的大洪水则通过调查记载洪水的碑 文壁字、历史文献(地方志及《行水金鉴》《河防 疏略》)、故宫档案以及黄河高含沙洪水遗留下的 淤沙层确定洪水位。 • 即正史中的《河渠书》、关于黄河水道的地理著作, 治河专著,有关黄河间题的文献长编.大部分黄河史 料均属于河工书,其主题为治河策略的记载和探讨, 对于黄河变迁方面系统的记载是很少的。涉及黄河 变迁的内容,除了见载于正史《河渠志》外,还零 散分布于其他治河专著中。如《河防一览》有《历 代河决考》、《治河奏绩书》有《河决考》等。
下”,北流相对来说较东流为优。
(五)金代(1128年至13世纪中叶)
•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冬,宋王朝为了阻止南 下的金兵,人为决河,使大河“由泅入淮”。 决口地点大约在滑县以上的李固渡(今滑县西 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新道东流经李固渡, 又经滑县南,淮阳、东明之间,再经哪城、巨 野、嘉祥、金乡一带汇人洒水,由泅入淮。从 此,大河离开了《山经》、《禹贡》以来流经 今浚县和滑县南旧滑城之间的故道,不再东北 流向渤海,改为以东南流入泅、淮为常。这是 黄河历史上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四)北宋后期(1048-1127年)
• 宋代黄河的北派和东派 • 1048年(庆历八年)农历六月河决澶州商胡塌 (今河南蹼阳市东昌湖集),决河北流经清丰、 南乐东,河北大名东,馆陶、冠县间,临 清西、武城东,枣强、冀县东,经武邑东 合胡卢河(今溢阳河),又经献县南,东北流 至青县经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 今天津人海,是为宋代黄河的北派。
数字黄河
•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为研究黄河水资源、泥沙以及防洪等问题提供了新 的手段,是“数字黄河”工程规划中提到的“把黄河流域搬进计算机” 的重要一步,本文建立的模型将流域划分成大量的坡面单元,以坡面为 基础,通过汇流和叠加得到全流域的水沙模拟结果。每个坡面单元的面 积与自然界中实际的坡面面积大致相当,由于在自然界中,不论是大流 域还是小流域都有由“坡面+沟道”组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坡面数量的 多少来反映大小不同的流域。模型采用这种划分和组合机制,能够用于 大至几十万平方公里,小至一个坡面单元(1 km2,乃至0.1 km2)的流域径 流、泥沙模拟和预测。模型的应用表明:该模型基本具备了在黄河全流 域进行降水-径流模拟、侵蚀产沙计算的功能,模型的精度还有待进一 步提高。模型主要模拟了天然状态下的流域水运动过程,对人类活动的 反映还不够;此外模型还可增加非点源污染模块,模拟黄河流域的水质 变化。模型在投入防洪应用之前还需要增加降雨预报模块。模型在黄河 流域的初步应用显示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瞄准具体应用,模型还要不断扩 展和完善自身的功能,使黄河数字流域模型真正成为“原型黄河”的虚拟 对照体。
• 王景治河 • 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原因? • 谭其骧:黄河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成以 畜牧为主,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 • 段伟:王景根据河流规律,因势利导,扩大了黄 河行洪能力,巩固了河堤,河道较为顺直;在王景 之后,政府的治河机构进一步加强,巩固河堤的 工作得以继续进行;相对西汉时期,这一时期气 候寒冷,黄河年径流量大为减少,消弱了致灾因 子;黄河中游地区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 邹逸麟 任伯平等人的研究
• 1060年(嘉佑五年)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 (今河南南乐西)决出一条分流,东北流经一 段西汉大河故道,下循汉代的笃马河(今马 颊河)人海,大致东北经山东冠县东、高唐 与夏津间,平原、陵县间,至乐陵以东入 海,又称二股河,是为宋代黄河的东派。 • 北派与东派之争 • 以河道条件而言,“东流高仰,北流顺
• (2)黄河下游的泥沙来源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 1黄河下游冲积扇沉积模式 • 2地貌循环理论 • 3侵蚀的自然脉动 • 4沟谷侵蚀速率 (3)气候因素
历代治河方略与技术
1
• 漫流时期为逃避洪水灾害对自然堤的利用
• 是在一些局部河段修筑防御洪水的堤防 • 在全下游筑堤治河
2
3
• 只把它作为治河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 黄河下游分成多支的局面至1546年(嘉靖二 十五年)以后基本结束,经潘季驯的治理, 河道基本上被固定下来,即今地图中的淤 黄河。虽时有决徙,但不久即复故道。
清咸丰五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18551949年)
1855年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 口后,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 由淮入海的历史,又由渤海湾人 海。这是黄河历史第六次重大改 道。 1884年黄河两岸河堤全线完工, 河道初步固定了下来。 1938年花园口决堤,全黄河向东 南泛滥于贾鲁河、颖河和涡河之 间地带,洪水沿淮泻人洪泽湖、 高宝诸湖,汇人长江。受灾面积 达54 OOOkm2,死亡失踪89万人, 历时9年半,所造成灾害之严重 为史所罕见。
学术前史
• 文字图形时代:运用文字和图形展现研究 成果。(左图右文)另外更多的区域地貌 问题被讨论 • 数字化时代 • 满志敏教授提出历史河流地貌研究从描述 分析转向侧重分析,从单条河流转向水系 等一系列转变,并以黄河河道为例发表了 突破性的个案研究。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洪灾和改道频繁 的原因
• (1)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与地上河
小结
• (1)总结历史上黄河决口所经的各条故道, 择其主要而言,大致可分为北流的御河、清漳, 东流的马颊、济清,南流的涡水、颖水等12条 泛道。 • (2)黄河具有或东北流入渤海,或东南流入 黄海的两种可能性。黄河按着水流就下的规律, 必然寻求坡面最陡和距海最近的河道,而汴 • 水泛道和漯水泛道正具备了这两种条件,因而 就成了各条泛道的主干
7世纪中叶以后,下游决溢就逐渐增多,并随 着时间下移,越来越趋频繁。 黄河在相对安流的500多年间,由于河床的泥沙 逐渐堆积,黄河中游的生态环境在慢慢恶化;唐 代时,加上气候又进入温暖期,黄河年径流量回 升,这些都促成了黄河又开始在唐代泛滥,只是 还不是特别频繁,规模也不是很大。但唐五代 政府对河患的治理未能相应地跟上去,使黄 河泛滥在宋代以后更加频繁。
历史时期黄河水文研究
• 史辅成《黄河历史洪水调查 考证与研究》 • 《黄河流域暴雨和洪水》 • 利用志桩水位记录,断面还原等方法来恢 复历史时期黄河的水文条件,运用数据模 型重建汛期径流量数据。 • 史念海 对黄土高原和关中地区的研究中, 从河流流量角度讨论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 表水资源总量问题。 • 潘威 王国安 等人的研究。
• 唐五代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下游 河道滑澶段河道狭窄,淤高迅速,为河工 最险要处,经常在此决口,虽多次开分洪 支渠,结果均未获预期效果;人海段河道也 淤高为悬河,水流排泄不畅,多次向北决 出支津,分流人海的局面成为常态,如赤 河、横陇河等。但仍不能使河道稍有安宁。 总之,东汉以来黄河下游的格局已经维持 不下去了。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平原地理环境 的影响
• 1黄河下游两岸分流和汊道的演变 •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严重的改变 了冲击平原上水系的面貌。下游的分流和 汊道演变成悬河,分流淤浅至平陆,失去 航运功能。 • 二、黄河下游湖沼的演变 • 湖沼变迁的类型:一是淤填消亡型;二是移 动消亡型;三是储水新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