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合集下载

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词解:刈:割。

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秉,用手握着。

秉遗穗:握着聪田里拾取的麦穗。

敝:破。

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输税:缴纳租税。

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即十斗,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晏,晚。

岁晏:岁末。

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观刈麦

观刈麦

读诗明鉴: 读诗明鉴: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哪 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一个场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一个场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全诗可分
为几部分? 为几部分?
2、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 白居易的《卖炭翁》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与本诗中哪一 句表现方法相同? 句表现方法相同?
烧,烤 烤
zhu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 全诗的第一 部分,写作者 部分, 旁观农民收 割麦子,目睹 割麦子, 农民全家出 动忙碌艰辛 的劳动场面. 的劳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秉 本义是以手执禾 这里引申为” 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 秉,本义是以手执禾 这里引申为” 拿”.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bǐng ǐ bì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所 观刈麦》 当时县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 作,当时县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 催赋税等事。 催赋税等事。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 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 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 田两顷五十亩, 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一十七 文。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描 写 悲 惨 场 景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观刈麦

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听朗诵音频,纠正 字音,注意节奏
齐读古诗,注意诵 读诗歌的情感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H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J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K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 些麦穗充填饥肠。 L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M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N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解题
观刈麦,观看农民割麦的场景。题下作者原 注:“时为盩厔县尉。” 背景介绍:《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 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 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 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 好诗篇.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观刈麦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箪食固定读dān sì[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指装在竹篮里的饭食,食不单独作名词讲)(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观刈麦

观刈麦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xiǎng 幼小的孩子 hèdān zhìxié lǒng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烧,烤
zhu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 全诗的第一 部分,写作者 旁观农民收 割麦子,目睹 农民全家出 动忙碌艰辛 的劳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观 刈 麦
白 居 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 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 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 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 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所 作,当时县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 催赋税等事。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 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 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一十七 文。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7.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 苦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8.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童稚
丁壮
贫妇人
刈麦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 几句,为什么?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刈(yì):割。

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惜:珍惜。

秉(bǐng)遗穗(suì):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敝:破。

相顾言:互相诉说。

输税:缴纳租税。

曾(zēng)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

尽日:终日。

【大意】农家一年四季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

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好的饭菜,孩子们携带着饮料,随着大人们送饭到田里去,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他们低头割麦,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承受着炎热的阳光的烘烤。

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

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

听她对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

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

观刈麦

观刈麦

刈(Yì):割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荷(hè):肩挑 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ng):拿着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事:从事 丁壮:青壮年男子
观刈麦
白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观刈麦

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
农人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贫妇抱子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稻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鲜 明 对 比
议 论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官员生活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不劳而获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触景生情)
的舒适
小结

本诗通过刈麦、拾麦两个场景的叙写, 表现出农民的辛劳以及封建社会繁重 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苦难,同时表达 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THANK YOU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

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描写目
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 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 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 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 的人都为她悲伤。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 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 情,对自己没有“功德” 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 活深感愧疚。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 日整夜念念不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忙碌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 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 小麦盖垄熟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

观刈麦

鲜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议 论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触景生情
全诗精华)
官员 生活 舒适

2、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 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句加 以说明。
3、请从“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和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对比中,赏 析白居易诗的讽喻性特点。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xiǎng 幼小的孩子 hèdān zhìxié lŏng
bǐng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 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 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做官的俸禄 年底
竟然 从事,做 yàn
zēng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 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 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 “香山居士”,唐代著名 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 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长篇叙 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 一”,和元稹齐名,世称 “元白”,晚年与刘禹锡 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 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任周至 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 不高,作者亲眼看到农民 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 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 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 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结构全解

观刈麦刈的意思

观刈麦刈的意思

观刈麦刈的意思
当我们提到“观刈麦刈”时,有人会想起古代的寓言故事。

它最初出现在《尚书》中,写到禹求叔(一位古代政治家)观察村里的麦子如何被收割,并从中得出一个教训,即“要有耐心,不要急躁”。

“观刈麦刈”这个比喻也出现在《论语》中,孔子把它用来比喻人们要做的是尊重他人,不能急躁,而要有耐心等待,慢慢来。

另外,《晋书》中也有记载:“观刈麦刈,不可过慢,也不可过快。

”从古至今,“观刈麦刈”这一比喻一直被广泛地用于解释慢条斯理的人生态度。

观刈麦刈有很多丰富的深刻意义。

首先,这是一个勤勉的象征,暗示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要放弃,耐心等待,最终能够取得收获。

此外,它也表达了一种友好的态度,指出在进行重要决定或任务时,要耐心地反复观察并了解所有信息,然后根据情况给出最佳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劝导,不要着急行事,要审慎行事,切忌做出过早的决定。

因此,“观刈麦刈”有不同的深刻含义,不仅仅是一句灯谜。

它提醒我们要坚持不懈、耐心地去做事,而不要操之过急,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失败、败局甚至更糟的结果。

当我们去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有当我们选择一个充分的时机,做出决定之前先进行周密的考察,耐心等待,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 1 -。

观刈麦的意思

观刈麦的意思

观刈麦的意思
观割麦的意思是指观赏和欣赏割麦的过程和场景。

在农业社会中,麦收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割麦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丰收的象征。

因此,观割麦成为了一种盛行的活动,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和参与。

观割麦主要发生在夏季,当麦田里的麦穗成熟时,农民们会集结在一起,带着镰刀或农机具,开始割麦的工作。

观割麦的人们往往会找一个高处的地点,比如山坡或者农田的边缘,以便能够一览麦田的壮丽景色。

他们可以目睹到农民们的勤劳和辛苦,看到金黄的麦穗被一束束地收割下来,整个过程既壮观又感人。

观割麦的活动不仅是一种农事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在一些乡村地区,当麦田开始割麦时,便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加。

这些活动包括欢乐的音乐演出、传统的舞蹈表演和美食展览等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享受。

观割麦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赞扬。

在现代社会,农业生产已经趋于机械化和工业化,农田里的割麦过程往往由机械设备完成。

然而,观割麦的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农民辛勤劳动的重要性,让人们对农业生
产的历史和传统有更深刻的了解。

总之,观割麦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活动,它让人们能够近距离地体验和感受到农田里的丰收喜悦和农民的付出。

无论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观割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一传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观刈麦

观刈麦

注意的字音
刈(yì ) 荷箪(hè dān) 童稚(zhì )饷(xiặng)田 灼(zhuó )三百石(dàn)
重点字词
刈:割 倍:更加。 覆:遮满。 田家:指农民。 荷:挑着。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丁壮:指青年人。 灼:烧,晒烤。 敝筐:破篮子。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唐制,县尉从九品, 官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 10斗等于1石。
两个场景 两幅画面
画面一:烈日割麦
画面二:抱子拾穗
诗中的人
诗中的事
妇姑 童稚
担饭
提水 割麦
拾穗
丁壮
陕西周至)县尉时所作,当时县 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催赋税等 事。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 年的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 另有职分田两顷五十亩,钱一 千九百一十七文。
劳作 艰苦 命运 悲苦
不劳 而获 舒适 富足



对 比

对 劳 动 人 民 的 深 切 同 情
课堂小练习
作作业.pptx业
课外阅读《卖炭翁》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 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 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 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 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刈麦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做官正 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 因此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乐府》 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 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 庆集》。其诗语言通俗,相传八旬老 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读后感

《观刈麦》读后感

《观刈麦》读后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
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
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中描绘了农民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景象,他们不顾酷热,只为了收获麦子来维持生计。

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位贫苦的妇人,她抱着孩子,在麦田旁捡拾遗穗,以此来充饥。

这些场景让我深刻
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让我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同时,
这首诗也让我反思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农
民的生活状况,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
满的生活。

白居易《观刈麦》朗读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朗读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朗读[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赏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观刈麦

观刈麦

3.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 苦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4.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贞元进士,后因得罪 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 乐府运动,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长篇 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被后世誉 为“古今长歌第一”, 和元稹齐名,世称 “元白”,晚年与刘 禹锡唱和甚多,人称 “刘白”。
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 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 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 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 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 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 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 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秉,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 拿”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bǐng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揭示了封建社会赋税繁重的句子是: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做官的俸禄 年底
竟然 从事,做 yàn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卖炭翁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蚕妇
北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 2.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

《观刈麦》

《观刈麦》

诗人通过描绘贫妇拾麦的场景,象征 着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 使诗歌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语言特色
简练自然
01
诗人的语言简练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生动地
表现贫妇拾麦的场景和情感。
生动形象
02
诗人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贫妇拾
麦的场景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节奏感强
疲惫。
对比
诗人通过对比贫妇和富家女子的 生活,突出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
公,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
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诗人通过对贫妇拾麦的细节描写,生 动地表现了贫妇的辛勤劳动和贫困生 活,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贫苦百姓 的苦难。
象征手法
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 怀,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反思, 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关 怀。
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 关怀
揭示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
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
01
03 02
主题的深度解析
社会批判意识
通过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描绘,诗 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 和批判,揭示了贫富差距和阶级
矛盾。
人道主义情怀
诗人关注农民的疾苦,表达了对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深厚的 人道主义情怀。
对劳动的赞美
税收制度改革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唐朝政府进行税收制度改革 ,增加农民负担,导致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个人背景
白居易的早期经历
白居易在早期曾担任过官职,对农民的苦难有所了解和同情。
创作《观刈麦》时的情感
白居易在创作《观刈麦》时,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02
《观刈麦》的主题思想

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精选

古诗观刈麦白居易带拼音精选

观〔guān〕刈〔yì〕麦〔mài〕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

夜〔yè〕来〔lái〕南〔n 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

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童〔tóng〕稚〔zh ì〕携〔xié〕壶〔hú〕浆〔jiāng〕,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

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力〔lì〕尽〔jìn〕不〔b ú〕知〔zhī〕热〔rè〕,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 áng〕。

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抱〔bào〕子〔z ǐ〕在〔zài〕其〔jī〕旁〔páng〕,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

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

《观刈麦》古诗解析

《观刈麦》古诗解析

《观刈麦》古诗解析《观割麦》古诗解析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洁、含蓄的语言,抒发着诗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宋代文人被誉为诗仙,其中一位代表性的诗人就是苏轼。

他所写的《观割麦》一诗,通过描绘割麦场景,以及麦田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抒发了富有哲理的人生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观割麦》全诗共四句,字句简洁,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描绘割麦的场景,表现出自然景物与人类劳动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

第一句:“割麦声时处处闻。

”这句诗用了一种“闻”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整个麦田割麦的声音。

诗人以“时处”来表达这种声音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传递。

这里的“时处闻”也暗示了对人生短暂的提醒,生命就像那一把把割麦的声音,转瞬即逝。

第二句:“野田黄犬平生事。

”这句诗中,“野田黄犬”是一种富有田园意境的描绘。

野田表示这片麦田是天然的,没有经过过度耕种,黄犬表示黄色金黄的麦田。

这里的描绘使整个诗意更加丰富。

同时,“平生事”则表达了这只黄犬的一生,暗示了生命的有限性。

第三句:“一片新收金且红。

”这句诗描绘了刚刚割下的麦子的景象。

这些麦子颜色金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里的“新收”也映射了人生的阶段性,暗示着生命的起伏,充满变化。

第四句:“细看菜畦有蛛丝。

”最后一句诗由这四个字句组成,它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这里诗人告诉我们,即使在麦田的边缘,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一丝蛛网。

这隐喻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即使一切看起来美好,也不能忽略人生的变幻莫测。

通过整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轼通过描绘割麦的景象,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掌控性。

他以简洁、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劳动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总结:《观割麦》这首古诗以细腻的语言展现了割麦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哲理。

这首诗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观刈麦原文及注释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注音

观刈麦原文及注释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注音

观刈麦原文及注释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注音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叙事诗,作者从描写一家人收麦的过程写起,把所见所闻所想,全部写进了诗里,表达了底层百姓生活艰难,终日劳作仍然贫穷挨饿的社会现实,和自己高官厚禄、不事农桑仍有充足余粮的现实情况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

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社会阶层分配的严重不公,从而引发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诗人36岁,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地区的周至县任职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多次的下乡征税,让诗人真实见证了百姓所受的各种灾难,从而对自己饱食终日的生活做出了深刻反思,表达了深切的惭愧之心。

这首诗中除了写一家男女老少不畏炎热、拼尽全力一起收麦之外,还写了一个贫穷的拾麦穗的妇女,抱着孩子,提着篮子,还要捡拾着落在地里的麦子。

为什么如此呢?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是受沉重的苛捐杂税所逼,走投无路,才来拾点麦子充饥呀!她们原来也是有田地的,也是象在地里收麦子忙碌着的一家人一样,一年当中忙忙碌碌,尤其在麦熟季节,为了让辛苦种植的粮食颗料归仓,而争分夺秒废寝忘食,男人早早来地里,女人随后送饭,孩子送水,即使再热的天气也不敢停下来避暑,只想趁着白天的光亮,赶快把粮食收回家里。

可惜的是,即使如此忙碌,也仍然不能摆脱苛税带来的灾难,不得以失去土地而到处趁农忙时节捡到点别人家的麦穗充饥。

农耕不忙、没有收成的时候呢,作者没说,但言外之意已明,那就是必然要外出四处乞讨啊!同时,不禁发问,既然苛税猛于虎,今天忙碌收麦的一家人,谁又能保证明日不象那个妇人一样,失去土地,又去捡拾另外一家刈麦后落在地里的麦穗充饥呢!读着读着,眼前仿佛一幅画面浮现。

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观刈(yì)麦》是白居易早期著名的讽喻诗。

当时的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从而深深体会出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的状况,有感而发,作此诗。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批评了繁重的农田之税是造成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劳而获却能丰衣足食的深深愧疚。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把在农忙时节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全诗用对比的手法,用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痛苦的劳动场景,和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对比,而且在对比之下还发出感叹“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作品的感人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非正常心理,来更深刻地揭示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非正常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创作背景《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7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5](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荷箪(hèdān )童稚(zhì)饷(xiǎng )田穗(suì)秉(bǐng )曾(zēng )三百石(shí)(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人物做什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丁壮刈麦贫妇人拾麦穗诗人观刈麦(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交代时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鲜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对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比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全诗精华)具体分析: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

寄予。

.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

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