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致敬》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是我们的同行

凤华小学三年级王忠英当我看到朱煜老师的《孔子是我们的同行》这个题目的时候,内心的感觉真的是各种滋味都有。从小就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圣人,与我们太遥不可及。读了这本书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圣人和我们的距离,仅从教育方面而言,孔子创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代给教师的要求很高,那么教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这些挑战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需,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从而轻松地工作、快乐地工作。学而不厌、积极进取,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可贵的思想和学习品质,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爱岗敬业的表现。

学习还应该注意方法。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善于学习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多,信息量大,获取知识的能力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希望学生“学而不厌”,教师就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勤学善思的传统,如果教师厌倦学习,学生又怎能热爱学习?

“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诲人不倦”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乐教、善教。

乐教,就是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这样就能享受到教育的乐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怎么会“倦”呢?

善教,指的是教学的方法。教师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创新“诲”的途径,更新“诲”的内容,达到“诲”的最佳效果,这样的“诲人不倦”一定会受到学生欢迎的,也一定能够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

现如今,“诲”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上,将课本知识通过教师引据经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诲”;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皮球”踢回去,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寻找答案,或者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独立去解决,这是“授之以渔”,是当今比较倡导的“诲”;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学生以帮助、点拨和鼓励,使学生一步

步走向成功,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诲”;假如教师真正能够做到做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就一定能够取得丰厚的成果。

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合,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仅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缺点、特长、性格特征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孔子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令后人折服。

三、循循善诱,威而不猛

孔子很讲究教学方法,他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法受了学生的高度评价。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能教育这么多学生,并有七十多名“立于朝”,这与循循善诱的教学法是密切相连的。循循善诱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

第一,启发式教学。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二,循序浙进。孔子教育学生就是这样,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这样,就使学生学问德业日进。

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与思中,孔子更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四,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与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他非常注意从学生那里获得启发,如在《诗》的教学中就是这样。

第五,实事求是。循循善诱就是要把学生“诱”向真理,这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他不仅公开宣言“我非生而知之者”,而且公开说自己“无知”。

第六,态度庄重。做为教师只有情绪稳定了,态度庄重了,在学生面前才能做到谨慎行事,三思而行,也才能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

不难看出,孔子有关教学方法的论述在现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习惯的方法来教学,不管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特点,进行千篇一律的呆板式教学,虽然省心省力,可它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当代教师应努力发扬孔子的教学艺术传统,做到善察、善疑、善谋、善导,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四、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据称孔子有弟子三千,这可以证明孔子弟子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的限制,也打破了当时

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整个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的形象,赢得别人的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可以说:知礼懂礼,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前提之一,是我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然而,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小节、细节,无伤大雅,正所谓“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但他们却忘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无数的事实证明,就是这些小节,往往决定了事情、事业的成败。

不能不承认,无论身份高低,人们依然在内心根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他的修养、教养、涵养,并由此来决定是否与之进行深层次的交往。不论你有多少财富,也不论你有多大成就,教育程度有多高,资历有多深,你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都会一笔一画地勾画你的形象,有声有色地描述着你的过去和未来。

因此,对于学校来说,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个人来说,哪怕少读一百本书,也要读一本礼仪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