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篇一】辑录四川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四卷,陈祥裔撰。
陈祥裔,字耦渔,原姓乔氏,顺天人。
康熙中,曾官成都府督捕通判,搜罗蜀中故实,撰《蜀都碎事》一书,别有《艺文补遗》二卷,《凝香集》四卷行世。
《蜀都碎事》杂记四川的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情况,较为广博,可作为地方志的补充,如记梓潼县境内七曲山附近“郎当驿”的来历:““上亭驿,在梓潼,唐玄宗幸蜀至此,闻铃声,左右云:‘似言三郎琅当。
’又名琅当驿。
今存清光绪碑刻一通,高2.6米,正中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记《巴渝竹枝词》:“梅子初黄落雨天,插秧妇女满山田。
山歌唱出《巴渝曲》,交易工夫不用钱。
花布春衫白布裙,斜阳牛背醉醺醺”。
可供文学、民俗学参考。
同《粤西丛载》一样,《蜀都碎事》亦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
而且相比之下,内容更为芜杂、琐碎,体例也不够完善。
《蜀都碎事》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
今有:《蜀都碎事》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篇二】记载福建掌故、物产的笔记,四卷,周亮工撰。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
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
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
次年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
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
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
”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
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
《闽小记》本矣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三年覆勘四库全书时,详校官祝坤因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违碍之句,特行签出,后经纪昀裁定,遂将《四库全书》著录的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内容一律扣除,已刻提要中有亮工名者亦一律抽改。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
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将军王贲攻齐,得齐王建,最后灭了齐,完成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二百年七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这是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秦王朝统治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
废除西周以来分封侯王的旧制度,统一行政区划和组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畴、车涂、衣冠建制统一;简省“史籀大篆”为小篆,又作便于狱务、更趋简化的隶书,罢其不与秦文同者”,使文字统一;此外,法令、历法等等,也得到了统一。
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无疑是有进步的作用的。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秦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措施。
它企图消灭人民的反秦武装,“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并打击旧贵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更有甚者,是企图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翻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奔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它不仅焚毁古书,消灭历史文化,而且也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馀人。
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之下,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
完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时代意义。
它取材很广,包含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思想,组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是战国末年的统一形势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
它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有不少片断借寓言故事来说理,明晰生动,富于文学意味。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统一前他的《谏逐客书》,指出秦统治者”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之非计,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
这是一篇富于文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
统一后,秦始皇巡狩封禅,产生了不少石刻文,其中也有李斯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唐诗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c.初唐四杰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
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
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沈宋作品如宋《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最早七言律的成熟之作,初唐七律之样版)e.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陈子昂:一是与沈宋同时却不同调,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复古实为新变);他的风骨、兴寄、诗美,有明确的理论表述,还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意义。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
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
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
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
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
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
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
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
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
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得人文精神得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得乡国情怀:1、在我国得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得思念就是一个永恒得主题。
2、与乡土相联得,就是对于国家得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就是一致得;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得自立自强. 3、乡国得情怀得泛化,就是对于山川之美得描写与赞颂。
二。
我国古代文学中得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与受民间作品影响得一系与文人作品得一系。
来自民间得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得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得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得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得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得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就是我国思想传统里得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得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得感悟.对于历史、人生得思索,实际就是对于生命永恒得向往,就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得一种独特得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得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得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得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秦时得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得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得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得上古歌谣。
《易传》就是对经得说明与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得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就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得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所作得形象描述与解释,用虚幻得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得强烈愿望与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就是人类早期不自觉得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就是原始文学得一种重要样式,就是后世文学艺术得重要土壤与武库。
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
2020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EDUCATION WORD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笔记。
孙�ぷ�。
孙�ぃ�字文威,自号无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中和(889)前后在世。
曾官侍御史及中书舍人。
一说曾为翰林学士,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以为此说不可信。
著有《北里志》一卷,写成于中和四年(884)。
《北里志》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
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
孙光宪以为�ひ庠诩サ笔痹紫嗦�杞。
书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诗歌作品,为后来编集唐诗者所采录。
《北里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载娼妓的专著。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市井妓女这一历史群体发展的整体特点,以及市井妓业逐渐成为一门行业所反映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在整个唐代社会及由唐入宋的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
如“东回三曲”一则所记妓女的级别、来源、老鸨与妓女的关系、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国娼妓史”和“中国社会史”提供原始资料:“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
妓中有铮铮者,多在南曲、中曲。
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
其南曲中曲,门前通十字街,初登馆阁者,多于此窃游焉。
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事。
前后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
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记诸帝后忌日”。
“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
七卷,北朝颜之推撰。
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
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
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577年齐亡入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
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古代文学史详细笔记
先秦文学概说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
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第一节《尚书》《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
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乃由伏生本析分而成,实多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
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二节《易经》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
《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doc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XXX。
李商隐是唐诗进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群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关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地。
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
假如讲杜甫是唐代七言律进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这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
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群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殊漂亮,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别浮,远而别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XXX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能够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味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非常伤心。
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群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心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具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
如《泊秦淮》经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个儿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别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错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群的伤不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
善于挑选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群彩鲜亮的语言,制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歪,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媚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觉。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读书笔记_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因话录》通行本有《唐宋丛书本》,仅一卷,不全;《稗乘》本,三卷;《稗海》本六卷(与《稗乘》三卷本同),《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资暇集》又作《资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
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
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
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
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
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
寻卒,年约八十多岁。
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
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
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
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
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谓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版本有:《资暇集》三卷,清嘉庆谢氏授经图屋抄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清抄本,佚名録,清勞格校并跋;《资暇集》三卷,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王国维校并跋;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橘颂》:表面上是在歌颂橘树,实际上是表露自我的心志。
橘树的品性: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人:对祖国感情至深,眷恋故土,不会去楚赴他。
“绿叶素荣”、“曾枝剡荆”、“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纷缊宜修”:这些橘树的习性特点是暗喻诗人的品格的。
由内而外的雍容华美,这是贵族后裔的气派,也是高洁博学之士的气度;有个性锋芒,不屈服于邪恶势力。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这是在说橘树吗?分明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志啊。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最后诗人把人和树贯通,人以树为榜样、楷模,树与人的品格相似,嘉树和圣贤都可谓自己的表率。
“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常见而生动熨贴,这种手法屈原借鉴自如,这首诗就是个典型、明证。
《怀沙》:题解一,沙指近长沙之地,怀沙及怀念祖国故地之意。
题解二,朱熹认为“言怀抱沙石以自沉也。
”读过全诗我觉得朱熹的解释似乎更合理。
因为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在阳气盛发的初夏时节,感叹自己来到遥远的南方,扪心感伤,冤屈谁知。
但不管世道是如何的“刓方为圆”,“易初本迪”,我依然“前图未改”。
这是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世界,凤凰沦落鸡群,玉石与顽石杂处,坏人结党,卑鄙固执,如犬狂吠,但我依然怀瑾握瑜,坚守自我。
自古以来,贤臣遇到明君就是很难得的事情,我只能改变这种内心的愤懑,但前路渺茫,日落将暮,我只能以死亡来化解这种悲伤,求得欢娱。
所以诗人最后表达自己的决心:“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从这些内容来看,诗人没有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几乎只字未提。
全部是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批判抨击,对自我操守道德的恪守,并表示以死明志,毫不畏惧。
所以窃以为题解当选朱熹所释为宜。
《渔父》:该篇中两个人物的对话都几乎成为千古名言,且看: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罪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自我的标榜和宣示,是对品性德操的充分自信,是对黑暗污浊世界的辛辣嘲讽和批判。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涑水记闻》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南唐近事江南余载》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
北宋郑文宝撰。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
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
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
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
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
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
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
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
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
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
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
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
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
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
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
”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
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03年版。
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唐语林》历史轶事故实笔记,专记唐代历史轶事、风俗民情、名物。
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通用4篇)
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通用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通用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1泱泱大国,悠悠五千年,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如浩瀚的星空,而唐诗宋词便是那片星空里最夺目的一颗,只一眼,便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的确,畅游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我领悟到不同的精彩,博大的智慧和无语伦比的快乐。
在那里,有短小精湛令人回味无穷的唐诗,清丽婉约意味久远的宋词,在那里,我与名人大师共赏大好山河,与大家词人同论兴荣衰败,在那里,我领悟到了精神世界不同的美感。
美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杜甫的引领下,我登上了五岳之首的巅峰,俯视大地,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年迈中年的壮志豪情令人感叹不已,钦佩之余,也激励着我不断的努力上进;在我迷惘的时候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自信,如同强劲有力的双翼,带领我穿过层层迷雾,达到胜利的彼岸。
美哉!当“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的诗句随着高山流水萦绕在我的耳畔;当面对“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之景浅吟“暗香浮动月黄昏”时;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景象随着缕缕清风吹向我的眼前;浓浓的古代文学气息使我陶醉在青山秀水当中,深深地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风情。
美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写不尽的落寞;“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是诉不尽的哀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道不完的思念;“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画不完的相思……这春水流不尽的愁思,牵动着我的情绪,同作者低起高伏。
《唐诗宋词》使我受益匪浅。
它似阳光,令我豁然开朗;它似和风,拨散我心中的愁云;它似月光,使我的心房清凉。
细细咀嚼你会发现诗词中每字每句都透露着情感与哲理的魅力,使人沉迷其中,九死不悔啊!美哉唐诗,美哉宋词,美哉古韵!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2阅读完《唐诗宋词三百首》这本书,顿时感觉到自己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让我深深感觉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
古代文学史(二)分类笔记
读书笔记整理一——古代文学史(二)关键词:文学常识笔记文体流派文体——时间——代表人物——性质(来源、宗法)——概念、风格——得名原因——影响1、简斋体——北宋——陈与义,号简斋——以杜甫、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为三宗——提出“不可有意于用事”,又重视句法、造语凝练,突破瘦硬,直致、浅语、简洁、白描,意境恢弘圆融,雄浑沉郁——《简斋集》2、后山体——北宋——陈师道,号后山——学黄庭坚专精苦吟、呕心沥血,风格奇拙,提倡“宁拙勿巧,宁朴勿华”,简省字句——缺乏华采,唯余瘦硬——《后山集》3、山谷诗体——北宋——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提倡以学问为诗,学杜甫以故为新,变俗为雅,学韩愈“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炼字用典好奇尚硬笔势奇纵生新瘦硬4、“活法”和“悟入”说——南宋——吕本中——早年师从黄庭坚、陈师道,瘦硬;后学李白、苏轼,舒畅自然。
——“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乎规矩”“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以苏济黄”5、同光体-——晚清——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陈三立、沈曾植等6、台阁体——-晚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杨士奇等7、铁崖体——元代后期——杨维桢——宫词、竹枝词、古乐府,自成一派,仿效者众8、诚斋体——南宋杨万里——有意矫正江西习气——题材:小情趣手法:白描、想象风格:流转圆美、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是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9、稼轩体——辛弃疾——内容丰富、艺术上转益多师,加入诸多创新,以散文句法入词经学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开拓词境,词乐分离,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10、东坡体——苏轼——宋诗的风格范式——于景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基本风格:刚健含婀娜,豪放加平淡;清丽雄健、清旷闲逸;主导高风绝尘的诗风,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11、易安体——李清照——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深悲巨痛的内容,凄婉悲怆的格调,有旖旎、细腻、柔丽、温婉的一面,又有刚健、洒脱、俊爽、贞刚的一面12、樵歌体——朱敦儒,字希真——隐逸词派——深藏幽怨、虚无,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13、王荆公体——王安石——早年奇险劲峭,晚年形成荆国公体,闲淡沉郁派别——时间——代表人物——性质(来源、宗法)——概念、风格——得名原因——影响1、湘乡派——咸同年间——曾国藩、吴汝伦等——学识宏通,持论坚劲,入情切理,雄奇瑰伟——桐城衰而复振,曾氏文自成一家,列籍湘乡——腾播人口2、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樊增详、易顺鼎——很快由盛而衰了3、南社——清末民初——柳亚子等——“操南音不忘本”带有政治色彩的文人结社——五四时解体4、汉魏六朝诗派(湖湘诗派)——道光、咸丰年间——邓辅纶等——首尊“八代”、明言复古,亦刻意模仿——“墨守古法”5、宋诗派(宋诗运动)——主张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曾国藩、何绍基等6、形式派——清初——李渔——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讲究娱乐和写作技巧7、苏州派——清初——李玉——政治时事剧8、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被称为“文人之文”9、阳湖派——嘉庆年间——江苏阳湖人张惠言、恽敬——在总体上是以桐城派为宗的,但在许多方面有突破,他们对桐城派大家都有批评,兼取子史百家加以修正,博雅工丽10、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派别——方苞“义法”姚鼐“义理、考证、文章”——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政权服务为目的,以秦汉语录、古文为楷模11、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等——师法苏、辛,豪放苍凉——江苏宜兴,古地名阳羡12、浙西派——清初——朱彝尊——著就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标举神韵、清空、淡远、清丽的标准,推崇姜夔、张炎的“清空”境界,追求清空醇雅,——《浙西六家词》——波及百年词坛13、常州词派——嘉庆年间——张惠言、张琦兄弟,周济——欲挽词作内容空虚的颓风,竭力强调词的比兴寄托,反对无病呻吟之作,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文辞深美闳约14、江西诗派——北宋——黄庭坚、陈师道、吕本中——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篇一】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
崔令钦撰。
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
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
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
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
《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
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
宋代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谆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
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本;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说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推荐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热度: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类笔记热度: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5篇热度: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热度:《五杂俎》不仅在考辨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所记明代史事,足供参考者尤多,如叙皇帝、太子、藩王婚礼的浪费,税使的扰民,宦官的骄横等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五杂俎》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
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
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
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
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
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
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
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
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
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
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
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
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东城杂记》有清道光30年(1850)粤雅堂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从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
今有:《东城杂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东城杂记》记载杭州古东城的名胜、古迹、琐闻轶事以及诗词文献等笔记,两卷,厉鹗撰。
厉鹗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樊榭山房词》。
杭州城东有个地方叫东园,是宋代的故园,厉鹗就住在那里。
《东城杂记》就是考证一些方志所未记载的里中的旧闻遗事,一共八十五条,分为上下两卷,略于古而详于今。
书成于雍正六年(1728)春。
作者自序云:每欲考里中旧闻遗事,而志乘所述寥寥无几,邻翁野叟拙朴无可与语者。
因从故籍叅稽每有所得,辄掌録之。
又于交朋质问,复得一二。
虽见闻陿隘,或遇嘉客见临,聊举为茗椀间谈资尔。
书中所记的所记的南宋御花园富景園,宋畫院海神壇等均有史料价值;髙云阁、兰菊草堂、竹深亭、慈云寺宋刻剑石铭诸旧迹名胜和金石刻,皆是《浙江通志》以及及武林各旧志所未载,可补方志之阙。
九宫贵神坛、红亭醋库诸条考据又颇为典核;灌园生以下记人诸条皆系以小传,使后来修志乗者有所征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鹗素博览,并工于诗词,故是书虽偏隅小记,而叙述典雅彬彬乎,有古风焉。
《粤西丛载》辑录广西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的笔记,三十卷,汪森撰。
汪森,字晋贤,浙江桐庐人,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桂林通判,三十九年改任太平府通判。
公余之暇,博览群书。
康熙四十一年(1700)母逝离职还乡,专心整理广西史料,花费20xx年时间,辑成《粤西通载》。
《粤西通载》包括三部著作,《粤西丛载》是其中之一。
《粤西丛载》是一部杂史著作专集,共三十卷,10万字左右。
辑录广西历代的气候、气象、物产、金石、民族风俗、土司制度、历史人物、遗闻杂事等。
此书内容丰富,文章大多短小精悍,记载了广西历史上的许多奇闻轶事,较为生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虽颇近冗碎,而遗文轶事,多裨见闻,亦足以资考证,固未可以近于说部废之也。
但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粤西丛载》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光绪年间石印本、上海进步书局本。
今有:《粤西丛载校注》梁超然校注(三册),广西民族出版社20xx年版;《粤西丛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蜀都碎事》辑录四川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四卷,陈祥裔撰。
陈祥裔,字耦渔,原姓乔氏,顺天人。
康熙中,曾官成都府督捕通判,搜罗蜀中故实,撰《蜀都碎事》一书,别有《艺文补遗》二卷,《凝香集》四卷行世。
《蜀都碎事》杂记四川的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情况,较为广博,可作为地方志的补充,如记梓潼县境内七曲山附近郎当驿的来历:上亭驿,在梓潼,唐玄宗幸蜀至此,闻铃声,左右云:似言三郎琅当。
又名琅当驿。
今存清光绪碑刻一通,高2.6米,正中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记《巴渝竹枝词》:梅子初黄落雨天,插秧妇女满山田。
山歌唱出《巴渝曲》,交易工夫不用钱。
花布春衫白布裙,斜阳牛背醉醺醺。
可供文学、民俗学参考。
同《粤西丛载》一样,《蜀都碎事》亦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
而且相比之下,内容更为芜杂、琐碎,体例也不够完善。
《蜀都碎事》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
今有:《蜀都碎事》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闽小记》记载福建掌故、物产的笔记,四卷,周亮工撰。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
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
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
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
次年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
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
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
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
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
《闽小记》本矣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三年覆勘四库全书时,详校官祝坤因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违碍之句,特行签出,后经纪昀裁定,遂将《四库全书》著录的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内容一律扣除,已刻提要中有亮工名者亦一律抽改。
所以周亮工晚年有焚书之举。
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南京。
《清史》列入贰臣传。
著有《读画录》、《因树屋书影》、《印人传》、《赖古堂文选》、《赖古堂印谱》等,凤凰出版社20xx年汇编成《赖古堂全集》。
周亮工任福建部政使在闽生活前后长达20xx年之久,对闽风土人情极为熟悉。
《闽小记》对福建各地的风土民情、物产习俗、人文景观、遗闻轶事都有详细记载。
间有考证和议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盖兴到即书,偶然未检,然在近代说部之中固为雅驯,可观矣。
书中所记,不名一格,而自始至末,皆谈闽事。
如记中对福建莆田的几种著名海鲜,如蚌、牡蛎、江瑶柱等都作了详尽的记述。
先记总体印象:画家有神品、能品、逸品。
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神品,蛎房能品,江瑶柱逸品。
然后分论:西施舌是一种海蚌。
据说唐玄宗食海蚌时,觉其味美,不禁联想到绝代美人西施来,就赐它名为西施舌。
《闽小记》中云:西施舌以色胜、香胜,当并昌国海棠。
; 莆田称牡蛎叫虫代。
因其壳块垒相粘如房,故名蛎房。
宋高宗问新科状元莆人黄公度说:卿土何奇?公度答:子鱼紫菜,荔枝蛎房。
可见虫代在宋代已是莆田海珍之一了。
《闽小记》云:蛎房以丰姿胜,并牡丹。
又云:西施舌既是西施之舌,蛎房其太真之乳乎?圆真鸡头,嫩涓欲过塞上酥。
江瑶柱莆田俗称江瑶钮。
《闽小记》中对此记载特别详细:江瑶柱出兴化之涵江,形如三四寸扁牛角,双甲薄而脆,界画如瓦楞,向日映之,丝丝绿玉,晃人眸子,而嫩朗又过之,文采灿熳,不忝瑶名。
肉不堪食,美只双柱。
所谓柱,亦如蛤中之有丁。
蛤小则字以丁,此巨因美以柱也。
味亦与蛤中丁不少异,蛤之美实亦在丁,人以其小,多不审察,故独让江瑶擅自嘉名耳。
又云:江瑶柱产涵江,癖梅妃子,亦生其地,其妃子之玉骨乎?莆田这些著名海鲜,在周亮工的笔下,或记实,或传说,或喻物,或拟人,文采风流,跃然纸上。
既有历史传承,又有自己的进一步想象,文笔很美。
此外,如蛏苗、土笋冻及乌贼等也有风趣的记述。
史称周亮工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尤工诗文,信乎!《闽小记》有清乾隆四库全书馆抄本。
今有:《闽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闽小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闽小记》凤凰出版社20xx年版。
《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两书是专记以苏杭为主的江南岁时、风俗,名胜、人物笔记,顾禄撰。
顾禄(17931843),字总之,一字铁卿,自署茶蘑山人,清道光咸丰年间苏州吴县人。
生年月不详。
家境富裕,尽能供他长年挟资出游,观山揽胜,出席文酒诗会。
袁学澜在《重过抱绿渔庄感旧记》中如是写道:我与顾禄相识于青溪邀月榭。
顾君正当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志向清狂之时。
游方各地,寻访才俊。
当地名贤、势族豪杰,皆在交往之列。
日日驰骋在酒会文社之间,以豪侠自命。
嘉庆二十三年(1818),母亲去世.,顾禄在家守孝,他不再出游或参加乡试,闭门无事,开始写他的苏州风土记――《清嘉录》。
名字取自陆士衡的土风清且嘉之意。
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桥倚棹录》亦刊刻完成,而顾禄的人生也走过了鼎盛的正午。
他被友人陈某人诱惑拉拢,觑觎一位富族的家财,诉讼到官府,顾禄因此受杖刑,并且打入牢狱。
道光二十三年(1843),顾禄不堪打击,悄然去世。
著作甚富,有《雕虫集》、《紫荆花院排律》、《骈香俪艳》、《酒春秋》、《看枫约》、《壶中揽胜》等十种,辑成《颐素堂丛书》刊刻出版。
还撰有《羽族棋谱》,与友人合辑《烟草绿》一卷。
《清嘉录》和《桐桥倚棹录》是顾禄一生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顾颉刚曾评说:顾铁卿以详记苏州岁时风俗,并加考订,著《清嘉录》成名。
《清嘉录》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桐桥倚棹录》则以苏州一带风景佳地、古今名人遗迹为纲,集建筑、掌故、诗文为一编,与《清嘉录》角度不同互为补充:清嘉录以时间为经,桐桥以空间为纬。
两书虽然着眼于苏州的风土人情,但涉及整个江南地区。
顾禄在《清嘉录》例言中说:吴越本属一家,而风土大略相同,故书中杂引浙俗为最繁,次及辇下,若他省别府,偶一援之,以证异同而已。
两书的特点是:清代的风土杂著颇多,重要都邑几乎都有,而以谈北京、苏州者为多。
此类著述或随笔札录掌故沿革,或按方位记述城坊建置,或发之于吟咏;或以之为导游。
其能以月为序,以节令民谚为题,叙地方风土人情,娓娓详备。
兼能参稽群籍,附加考按者,自当以《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为最。
(来新夏《清嘉录桐桥倚棹录》前言)。
两书记述清代江南的民俗风情,保存了不少可贵史料,如记守岁:家人围炉围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并引周处《风土记》、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关于守岁的记述;记灯市:自腊后春前至十八日始歇,谓之灯市书中将灯形分为人物、花果、百族、奇巧诸类分别叙述,在它们的取名和描绘上颇化功夫。
江南民间过元宵以闹灯为重头戏;谢灶《清嘉录》卷六《谢灶》条说:初四、十四、二十四,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
谚云: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醮;养蚕:环太湖诸山,乡人比户蚕桑为务。
三四月为蚕月,红纸粘门,不相往来,治其事者,自陌上桑柔,提笼采叶,至村中茧煮,分箔缫丝,历一月,而后弛诸禁顾铁卿《清嘉录》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览胜境,为晚近几士岁时地志之翘楚。
王伯祥认为此书之趣,算是《荆楚岁时记》加《聊斋志异》,读之如谏果回味,历久弥甘。
道光十年(1830),《清嘉录》付梓;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桥倚棹录》刊刻完成。
《清嘉录》作为《颐素堂诗钞》之附书,一并流入日本。
道光十七年(1837)日本出翻刻本。
日人推崇其诗为:各体咸备,众妙悉臻,彬彬风雅,比兴不坠。
赞《清嘉录》则是:慎而不漏,诙而不侈,考证精确,纤悉无遗。
日本学者朝川鼎为之序,视为方志邑乘之重要补充。
日人甚至到苏州寻他,封他作才子,面陈仰慕之情。
今有:《清嘉录》,王迈校点,凤凰出版社1999年版;《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清嘉录桐桥倚棹录》来新夏、王稼句点校,清代笔记史料丛刊,中华书局20xx 年版。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