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与头颈解剖

合集下载

鼻咽部正常影像解剖

鼻咽部正常影像解剖
扁桃体、口腔、鼻腔 后部、鼻咽、咽鼓管 及鼓室等多处的淋巴 引流至此
鼻咽正常CT解剖
•经 眼 球 下 部 层 面
1.鼻泪管 2.眼球 3.下直肌 4.鼻腔 5. 眶下裂 6.蝶骨翼突 7.鼻咽部 8.下颌头 9.颞肌 10.鼻中隔 11. 上颌窦 12.颧骨 13.筛窦 14.筛骨 迷路眶板(纸样板)15.鼻骨
鼻咽正常MRI解剖
经视神经横断层面
视神经 海绵窦 基底动脉
小脑蚓
筛窦 颞叶
上半规管
经视神经横断层面
筛窦
蝶窦 垂体 颈内动脉 脑桥
第四脑室
经外耳道横断层面
蝶窦
鼓室 小脑蚓
上颌窦 下颌头
外耳道 第四脑室
经外耳道横断层面
上颌窦 下鼻甲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外耳道 延髓
乳突窦
经枕骨基底部横断层面
颞肌
咽旁间隙
是咽筋膜与邻近筋膜之间的疏松组织间隙
茎突前间隙
咽侧间隙 (以茎突为界)
茎突后间隙
咽后间隙
咽侧间隙
茎突将其分成前后两 部
前隙:较小,内有颈 外动脉和静脉丛通过。 与扁桃体相邻
后隙:较大,与咽后 隙相邻,其中有颈内 动、静脉、Ⅸ、Ⅹ、 Ⅺ、Ⅻ及交感神经干 等穿过
咽后间隙
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 筋膜之间,上起颅底, 下达第1、2胸椎平面
延伸到Morgagni窦,此区为鼻 咽癌最好发部位 咽隐窝顶端正对破裂孔,1cm, 肿瘤入颅重要途径
• 鼻中隔1 • 中鼻甲2 • 上颌窦3 • 鼻后孔4 • 咽鼓管圆枕5 • 咽鼓管软骨6 • 腭帆张肌7 • 腭帆提肌8 • 咽隐窝9 • 咽扁桃体10 • 颞肌11 • 翼外肌12 • 翼突外侧板13 • 下颌颈14 • 翼内肌15 • 乳突16 • 腮腺17 • 咬肌18 • 颈内静脉19 • 茎突20 • 颈内动脉21 • 颈外动脉22

鼻咽癌MR诊断 ppt课件

鼻咽癌MR诊断 ppt课件
茎突前间隙:
上方:临近咽隐窝 下方:扁桃体窝相对应 外侧:翼内肌、腮腺筋膜相贴 内侧:扁桃体窝 内部结构:颈外动脉和静脉丛
茎突后间隙(颈动脉鞘区):
与头长肌之间有脂肪分界 内部结构:
颈动脉鞘:颈筋膜包绕颈部大血管 和迷走神经形成筋膜鞘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迷走神经
32
鼻咽癌超腔侵犯的MR表现: 鼻腔、副鼻窦
33
鼻咽癌超腔侵犯的MR表现: 软腭、蝶窦
T1WI
T1WI+C
34
鼻咽癌的MR表现:淋巴结
T2W
T1W
Gd+
35
Ⅸ~Ⅻ颅神经 交感神经干
15
正常解剖及MR表现:咽旁间隙
咽后间隙:
咽后的正中 前壁为颊咽筋膜 后壁为椎前筋膜
16
正常解剖及MR表现:中颅窝底
蝶骨:
蝶骨大翼 蝶骨小翼 蝶骨体部(蝶窦)
枕骨:
基底部 斜坡
颞骨:
岩部
17
正常解剖及MR表现:中颅窝底
中颅窝
前颅窝
眶上裂 :眼神经(Ⅴ1)
组织
T1WI T1WI+C
11
正常解剖及MR表现:鼻咽腔
矢状
正中(导水管层)
顶壁(粘膜):2-3mm、平直、 均匀
后壁厚(咽缩肌):3-4mm 形态:
平直或微凹 向鼻咽腔突出属于异常
T1WI T1WI+C
12
正常解剖及MR表现:鼻咽腔
矢状
旁正中
鼻咽顶后外侧壁(粘膜. 淋巴)
动眼神经 头长肌
内耳道茎乳孔
内耳道岩骨面神经管 后 颅 窝 颈静脉孔茎突后间隙
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管
后颅窝颈动、静脉出入颅底处周围交感神经丛及颈交感神经干

鼻咽癌

鼻咽癌

七、鼻咽癌的分期
根据鼻咽癌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扩散的程度,按国 际抗癌联盟(UICC,1997)和美国癌症分期联合 委员会(AJCC,2002)第五版的方案如下: 1.解剖划分 (1)后上壁:从软硬腭交界到颅底 (2)侧壁:包括咽隐窝 (3)下壁:包括软腭上面 注:后鼻孔缘属于鼻腔部分。 2. TNM分期
鼻 咽 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中医附一肿瘤科 张红 廖绛阳
一、概述
1.定义: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是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常以涕 中带血、鼻塞、鼻出血、耳鸣、听力减退、头痛、 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脑神经受损等为主要症状。 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 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 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 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六、鉴别诊断
(1)鼻咽部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淋巴肉瘤好发于青年人,原 发肿瘤较大,常有较重鼻塞及耳部症状,该病淋巴结转移,不单局限在 颈部,全身多处淋巴结均可受累,颅神经的损伤不如鼻咽癌多见,最后 需要病理确诊。 (2)鼻咽部结核: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除鼻阻、涕血外,还有低热, 盗汗、消瘦等症,检查见鼻部溃疡、水肿、颜色较淡。分泌物涂片可找 到抗酸杆菌,可伴有颈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呈马铃状,粘连,无 压痛;颈淋巴结穿刺可找到结核杆菌;PPD试验强阳性。另X线胸片常 提示肺部活动性结核灶。 (3)增生性病变:鼻咽顶壁、顶后壁或顶侧壁见单个或多个结节,隆起 如小丘状,大小约0.5~1cm,结节表面黏膜呈淡红色,光滑,多是在 鼻咽黏膜或腺样体的基础上发生,亦可由黏膜上皮鳞状化生后,角化上 皮潴留而形成表皮样囊肿的改变,部分是黏膜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潴留 性囊肿。当结节表面的黏膜出现粗糙、糜烂、溃疡或渗血,需考虑癌变 的可能,应予活检,以明确诊断。 (4)另外,鼻咽癌还需与鼻咽纤维血管瘤、咽旁间隙肿瘤、颈部及颅内 肿瘤(如颅咽管瘤、脊索瘤、桥脑小脑角肿瘤)等相鉴别。

耳鼻喉科学08 咽部良恶性肿瘤(血管瘤、扁桃体癌、鼻咽癌、咽旁肿瘤

耳鼻喉科学08 咽部良恶性肿瘤(血管瘤、扁桃体癌、鼻咽癌、咽旁肿瘤
鼻咽癌的病理特性以低分化癌为最多,其恶性程度较高,对 放射线较敏感。
1. 早期鼻咽癌T1、T2-单纯放疗 2. 中晚期鼻咽癌T3、T4-放疗+化疗
治疗效果:早期放射治疗的效果极佳,五年生存率可达90%, 晚期鼻咽癌治疗效果较差,五年生存率平均仅为30-50%。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43
鼻咽癌
治疗原则: 1. 根治性放疗,鼻咽癌治疗的最佳方法。 2. 手术:鼻咽癌并不首选手术,挽救性治疗,但如
鼻出血,肿瘤长大:大量出血,并多伴有继发 性贫血。 二. 鼻塞:肿瘤较小,鼻塞多不明显,或轻度鼻塞 肿瘤增大后阻塞后鼻孔、进行性鼻塞,鼻塞加 重。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9
鼻咽纤维血管瘤
三. 肿瘤增大后出现邻近器官压迫症状
1.
耳部:
➢ 鼻咽解剖
➢ 咽鼓管→阻塞症状:耳闷塞感、耳鸣、听力下降。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13
影像学检查:增强CT或MRI特点
1. 鼻咽占位 2. 增强明显(血供很丰富) 3. 边界清楚 4. 可有骨破坏,侵犯颅底等结构。
(与恶性肿瘤鉴别,边界不清)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14
鼻咽纤维血管瘤 CT平扫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15
鼻咽纤维血管瘤 CT平扫 侵犯蝶窦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3
鼻咽部肿瘤特点
1. 部位深,不容易发现。 2. 充分利用鼻窥镜、CT和MRI检查。 3. 鼻咽部空间狭小、暴露不好,手术操作困难。 4. 与颅脑、眼眶和颈部大血管相邻,手术危险
性大,治疗很困难。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4
鼻咽部良恶性肿瘤

第12讲鼻咽癌临床解剖课件

第12讲鼻咽癌临床解剖课件
鼻咽癌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尤以广东、广西、湖 南、福建等省发病率为高。鼻咽癌具较高恶性程度,多 发生在鼻咽部的咽隐诊断,更由于密切的解剖毗邻,早期即 可发生转移,引发复杂的临床表现。
鼻中隔后缘 鼻后孔 第1、2颈椎 咽扁桃体
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扁桃体 咽鼓管圆枕 咽鼓管咽襞
眼外肌瘫痪 、黑蒙 、三叉神经痛
Morgagni窦 下和神经痛 感觉障碍 软腭偏斜 耳聋 牙关紧闭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射野位置验证
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咽襞后 上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 为一深约10.0mm的圆锥形 盲袋样结构 鼻咽癌好发部位 毗邻破裂孔、卵圆孔
茎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内环 外环
鼻后孔 枕骨基底部 颞骨岩部 破裂孔 蝶岩裂 岩枕裂 卵圆孔 颈静脉孔
鼻出血 鼻塞 耳鸣 耳闭 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

鼻咽癌应用解剖

鼻咽癌应用解剖

较少见,镜下的表现与腺癌相似,特 点是腺管状或旋涡状排列,细胞大小、 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像多。
鼻咽癌的病理分期
01
02
03
第Ⅰ期
肿瘤局限于鼻咽部,无淋巴结 转移。
第Ⅱ期
肿瘤超出鼻咽部,无淋巴结转 移。
第Ⅲ期
有淋巴结转移,位于肿瘤同侧 或双侧。
04
第Ⅳ期
有远处转移。
鼻咽癌的病理分级
01
02
03
高分化
肿瘤压迫或侵犯听神经,导致耳鸣 和听力下降。
04
影像学检查
CT
通过CT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 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MRI
MR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与软组织的分界,以 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
X线检查
通过X线检查可以观察肿瘤对骨质的破坏程度。
病理学诊断
活检
通过活检可以获取肿瘤组织,进 行病理学诊断。
01
03
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 心、呕吐、乏力等,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04
放射治疗的效果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大小、位置以及 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化学治疗
01
化学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辅助手段之一,主要用于缩小肿瘤、控制转 移和减少复发风险。
02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5-氟尿嘧啶等,通常采用静脉注射 或口服给药。
03
化疗的疗效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04
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 等,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鼻咽癌患者,手术治疗是一 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鼻咽癌相关影像解剖

鼻咽癌相关影像解剖

• 咽鼓管周围的肌肉包括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上缩肌和 咽鼓管咽肌等,这些肌肉在咽鼓管开闭中起重要作用,
• 腭帆张肌起于翼内板基部、蝶骨嵴角和外耳道软骨外侧 壁,其功能尚可拉前腭使舌有一个坚硬面以对抗压食团进 入咽部。由于是吞咽肌肉,其神经支配为三叉神经的下颌 支。有资料认为腭帆张肌是唯一司咽鼓管开大的肌肉。
• 椎前肌:为头、颈长肌的合称,当其被鼻咽癌 侵犯时,在T2WI 上该肌肉低信号(接近黑色
色)被鼻咽癌的肿瘤中信号(灰色)取代。
• CT增强示鼻咽癌侵及咽后间隙,右侧椎前肌增 大。
T1加权:鼻咽癌向后侵犯,咽后及椎前间隙 弥漫受侵。
咽旁间隙
• 咽旁间隙为咽外侧上颈深部的筋膜间隙,左、右各一,上至颅底,下达舌骨平 面,呈上宽下窄的倒置锥形体。咽筋膜及周围肌肉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间 隙,茎突后间隙及咽后间隙三部分。
• 建议临床中应尽量采用MRI对于原发病灶进行评价,以 便指导合理的治疗。由于近1/3病例的分期发生了改变, 有必要建立新的基于MRI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系统。
孙颖等,中国肿瘤临床2005年第32卷第14期
A
C B
咽颅底筋膜:为 致密结缔组织 膜,横断面上 起源于翼内板 后缘,向后延 伸至颈动脉孔 前方;在咽后 壁行走于颈长 肌前方,与椎 前筋膜形成潜 在的咽后间 隙。
• 头长肌位于颈椎前外方,主要居于第1~6颈椎前外侧沟 内。从第6颈椎横突至枕骨底外面。
• 颈长肌位于颈椎和上3个胸椎前面,主要居于第3~7颈椎 前外侧沟内。第3胸椎与寰椎前结节之间。
• 在椎体前方近中线处有颈长肌,其起自5~6颈椎,1~3胸 椎体侧部及3~6颈椎横突,止于寰椎前弓、2~6颈椎横突 及椎体侧部。在颈长肌前外侧有头长肌,其外侧有交感神 经颈上节,该节后方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鼻咽癌

鼻咽癌
4. 利用多野,缩野,改变入射角度等 技术保护正常组织在耐受量以下。
5. 因病情而异,因人而异,及时制定 调整放疗计划不能一成不变。
放射治疗设备
钴—60 r 射线 4—6 Mv X射线 ß– 射线
常用照射野
耳前野 面颈联合野 鼻前野 耳后野 颅底野 颈部切线野
耳前野(1)
界限: 上界:颅底线上1-1.5cm,1.5-2.5cm。 后界:外耳孔后缘,颈动脉鞘区 的至耳孔后0.5-1.5cm。 前界:耳屏前5-6cm。 下界:1/2口咽,鼻唇沟与耳垂下1—2 cm连线。
颈部切线野
常用照射野组合方式
耳前野+颈部切线野 面颈联合野+颈部切线野 耳前野+鼻前野 耳前野+眶下野
放疗时间剂量,分割次数
鼻咽部 65--75Gy/6-8周 1.8—2Gy/次 5次/周
颈部淋巴结 (—)预防量 50Gy (+)60—65Gy
放射反应及处理
1. 口干,腮腺急性反应。 2. 口腔,口咽粘膜急性反应。 3. 皮肤反应。 4. 面部皮下水肿。 5. 急性蜂窝织炎。 6. 中耳炎。
鼻咽癌
Carcinoma of nasopharynx
放射治疗教研室
唐天友
主要内容
概述 流行病学 病因及发病因素 应用解剖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TNM分期 放射治疗
概述
1. 头颈部恶性肿瘤占首位。 2. 病变部位:好发于鼻咽粘膜上皮,向
上侵至颅底,向下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3.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漏诊。 4. 治疗方法:首选放疗,五年生存率约
大小: 6ⅹ7 ,7ⅹ8 (cm)
耳前野(2)
主野:适用于T1T2N0患者或晚 期缩野推量。

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

与其它癌肿一样,鼻咽癌的传播途径也包括直接播散、种植、血行与淋巴途径等,其中以淋巴播散途径为主。

因此,认识该类肿瘤所在区域的淋巴系统分布与引流十分重要。

解剖上,鼻咽部主要是指咽腔对应鼻腔后方的顶部,即咽腔的最上方,前面毗邻鼻腔的后面。

毫无疑问,这个部位发生的癌肿被称之为鼻咽癌。

作为恶性肿瘤本身,鼻咽癌的淋巴途径转移同样是沿着相关的淋巴系统结构。

临床上,我们经常把颈部淋巴系统分为不同的区域,诸如颏下、颌下、颈动脉、颈后等,各自司理着头面不同部位的淋巴回流,也构成这些部位癌肿的前哨淋巴结。

其中,颈内静脉淋巴连是这些淋巴回流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颈内静脉淋巴链的上群司理着鼻咽部的淋巴回流,因而也就成为鼻咽癌最容易转移和累及的部位淋巴结。

因此,颈深淋巴结中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群便构成了鼻咽癌的前哨淋巴结。

头颈的淋巴系统淋巴系统的回流淋巴结标本癌肿淋巴结组织切片颈部淋巴系统的分区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的触诊方法鼻咽癌的内窥镜所见鼻咽癌的MRI影像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我们通常的做法并不是首先对鼻咽癌的转移淋巴结实施有创性的活检和病理学诊断,而是根据这类转移淋巴结的解剖特点,对相应引流区域进行原发病变的排查,以便弄清楚原发癌的存在情况。

根据原位癌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设计治疗方案,而对于鼻咽癌而言,主要是放射治疗为首选,因而照射的部位与范围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我们发现颈部淋巴结时,通常的做法是透过鼻内窥镜了解鼻咽部是否存在诸如黏膜溃疡或肿物,必要时进行组织活检,以求确定鼻咽癌的存在;而颈静脉淋巴链上群的淋巴结较少进行活检。

仅有临床上无法找到原发癌时,才进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活检。

当然,鼻内窥镜检查不能够发现鼻咽表面的异常时,也常常进行该部位的影像学筛查,以排除黏膜下的隐匿性病变。

这是我们外科系统的通常做法。

正如所知,癌肿的转移主要包括直接的浸润、种植、血行和淋巴途径等。

其中血行转移主要是静脉的转移,因为静脉系统的负压状态,很容易将癌细胞吸引进入血管系统,然后,随着血液的流动播散至肿瘤的远端。

鼻咽癌影响诊断及咽旁间隙解剖(1)

鼻咽癌影响诊断及咽旁间隙解剖(1)

.
3
病理
鼻咽癌大部分起源于呼吸道的柱状上皮。
病 鳞癌
理 腺癌
分 泡状核细胞癌
型 未分化癌
东方人最多见
.
4
鼻咽部解剖
①鼻腔后方 ②软腭后上方 ③上自颅底 ④下至软腭游离缘 ⑤顶后壁呈穹隆状 ⑥粘膜下有丰富的淋
巴组织称咽扁桃体 (腺样体)
.
5
鼻咽部正常影像表现
CT(软组织窗)
翼突内外侧板
颞下窝 翼外肌
35
plate to the lateral aspect of the carotid artery at the skull base
鼻咽与口咽
• 肿瘤向下超过第2颈 下缘平面 。
.
36
T2:肿瘤侵犯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
37
肿 瘤 侵 犯 鼻 腔 、 口 咽 、 咽 旁 间 隙
.
38
T3:侵犯颅底、翼内肌
咽鼓管咽口 圆枕
腭帆张肌 腭帆提肌
咽旁间隙
咽隐窝
头长肌
肿瘤在鼻咽部发生后侵犯: 向上方
向前正侧 后鼻孔、鼻中隔以
蝶骨底、蝶窦、 蝶鞍、海绵窦
及翼突
向后外方
动脉鞘区
向前上方
筛窦、眼 眶及球后
肿块
向后上方
向外侧 茎突前间隙、翼内外肌、 上颌窦、咬肌、颞颌窝 等
枕骨斜坡 后颅窝
向下
软硬腭、悬雍垂、扁桃体
②鼻咽癌为侵蚀性骨质破坏,而血管纤维瘤为压迫性 骨吸收破坏。
③增强扫描时血管纤维瘤显著强化,而鼻咽癌仅轻中 度强化;MRI扫描T2WI上肿瘤呈高信号,瘤内血管因 流空效应表现为低信号,称‘椒盐征’
腺样体肥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头颈部正常应用解剖头颈部结构复杂,肌肉多、筋膜发达、间隙多,多种肿瘤常会累及颈部淋巴结,因此掌握头颈部正常解剖尤为重要。

(一)鼻咽和咽旁间隙鼻咽腔位于口咽腔的上方,其前壁是后鼻孔;下界是软腭的上缘;顶壁位于蝶骨体、枕骨斜坡的下方和第一、二颈椎的椎体前缘;双侧咽侧壁的外侧为咽旁间隙,侧、后壁交界处较宽形成侧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侧隐窝的前方稍圆隆突出的是咽鼓管圆枕[见图1-3],咽鼓管圆枕与咽侧壁之间的凹陷为咽鼓管开口。

鼻咽腔为上缩肌所包绕,其表面表衬着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细胞。

在鼻咽上部两侧均有对称的咽筋膜。

包括位于鼻咽粘膜下的咽颅底筋膜,居内侧;和居外侧的颊咽筋膜。

咽颅底筋膜在颅底外面的走行是以枕骨基底部的咽结节为起点,经颞骨岩部抵颈内动脉前方,然后呈锐角转向内侧,越过咽鼓管及其附着的肌肉,经岩蝶裂抵达颅底翼内、外板之间的舟状窝,并同时向上与破裂孔相连。

颊咽筋膜的走行是从咽上缩肌上缘向上延伸,其内层至咽鼓管软骨部,外层越过腭帆张肌的表面至颅底舟状窝与咽颅底筋膜汇合。

咽旁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见图4]。

前界为颊咽肌缝,外侧为覆盖翼内肌、腮腺的深面及下颌骨的颈筋膜浅层为界,为一圆锥形间隙,锥底向上至颅底,尖端向下至舌骨。

咽旁间隙以茎突和茎突咽肌、茎突舌肌为界又可分为茎突前间隙和茎突后间隙。

茎突前间隙较小,内有颈外动脉和静脉丛通过,内侧与扁桃体窝相邻,外侧与翼内肌紧密相贴。

茎突后间隙内有颈动脉鞘及第IX、X、XI、XII颅神经和交感神经干通过。

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咽后间隙是一潜在间隙,位于鼻咽颅底筋膜与椎前肌肉之间。

(二)鼻和鼻窦鼻腔前至鼻内孔,后经鼻后孔与鼻咽腔相通。

鼻腔顶壁由鼻骨、额骨、筛骨、蝶骨组成,由筛板与前颅窝相隔。

鼻腔内侧壁是鼻中隔。

鼻腔外侧壁有3-4个鼻甲,分别为下、中、上和最上鼻甲。

在相应鼻甲的下方有3-4个鼻道,分别为下鼻道、中鼻道、上鼻道和最上鼻道。

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内。

额窦,由四个壁构成。

前壁为额骨鳞部外板,最坚厚,含有骨髓,故慢性额窦炎、外伤后感染、手术后易发生骨髓炎。

后壁为额骨内板,与颅前窝相邻。

下壁为眶上壁,其内侧相当于筛窦前小房的顶。

此壁最薄,额窦炎时引起的眶壁骨膜下脓肿多发生于此,急性额窦炎时此处压痛点最明显,额窦囊肿破坏此壁可使眼球向外下移位,施行额窦手术时,常选此处作为入路。

内壁是分隔两侧额窦的骨性中隔,上部常偏曲,下部垂直常位于中线。

额窦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分六个壁。

筛房外侧壁(纸板),壁薄如纸,构成眶内壁的主要骨板。

纸板呈长方形,前接泪骨,后接蝶骨,上接额骨眶板,下接上颌骨眶壁。

筛窦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一部分,附有上、中鼻甲。

顶壁,为额骨眶板内侧部,是颅前窝底的一部分。

下壁,为筛泡,位于中鼻道,与上颌窦的内上角相连。

前壁,与上颌骨额突,额窦相连。

后壁,为后组筛窦的壁,可达蝶窦前壁外侧部,外上方为视神经。

筛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由蝶窦中隔分为左右两个,两侧多不对称,大小形态极不规则,中隔常偏曲,窦腔越大,骨壁越薄。

大的蝶窦腔常将垂体包在窦内,或窦腔延伸入枕骨底部、蝶骨大翼毗邻的骨管如视神经管、颈内动脉管。

上颌窦是副鼻窦中最大的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分五个壁。

前壁,中央最薄,略凹陷处为尖牙窝,其上有眶下孔。

后壁,一般呈S形,其后外部与颞下窝及翼腭窝相毗邻,上颌窦肿瘤破坏此壁侵及翼内肌引起张口困难。

上壁,为眶的下壁,其中有由后向前的眶下管,内有眶下神经、血管由此至眶下孔,上颌窦疾患可波及此神经,导致其分布区域疼痛。

同时眶内疾患与窦内疾患可互相影响,多见于肿瘤、囊肿、外伤。

下壁,是各壁最厚处,与上颌尖牙、磨牙关系密切,有时牙根感染可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

内壁,为鼻腔外侧壁,后上方有窦口通入中鼻道,CT片上开口的的半月切迹的最大直径为12mm,不要误认为骨质破坏。

此壁下部以下鼻甲附着处之下为最薄,多从此作上颌窦穿刺[1]。

颞下窝,位于颅底下,以颧弓和蝶骨大翼上的颞下嵴为界,以上为颞窝,以下为颞下窝。

颞下窝的上界是颅底;前界是上颌窦后壁,翼腭窝和翼内、外板;后界为颈鞘和茎突;外界为下颌支、下颌小头,冠状突和颞肌;内界是鼻腔和鼻咽部。

翼腭窝,为锥形间隙,上部较宽,下部渐狭窄,位于上颌骨、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是颞下窝向前向内的延伸。

前界是上颌窦的后壁,后界是翼突,内界是腭骨上的蝶腭孔,与鼻腔相通。

翼腭窝交通广泛,内含蝶腭神经节、翼腭动脉、上颌神经。

肿瘤侵犯翼腭窝不仅累及窝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而且比较容易侵犯邻近和远隔的重要器官。

向前经眶下裂入眶。

向后经翼管达破裂孔。

向后外经圆孔至颅中窝。

向内经蝶腭孔达鼻腔。

向外经翼上颌裂入颞下窝。

向下经腭大管、腭小管入口腔[1,2]。

(三)口咽位于腭帆游离缘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上续鼻咽,下通喉咽。

不同层面的口咽形状,各有不同。

通过舌根层面扫描,含气的口咽腔呈横置的椭圆形,位于中央。

前方可见舌根及口底肌群,舌中隔显示在正中线上。

在下颌骨后部内侧,可见两侧颌下腺。

在此层面的咽后间隙中,可分别显示颈长肌和头长肌。

颈动脉间隙,平扫时血管呈低密度类圆形结构:从前内向后外,分别为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内静脉;在颈内、外动脉相接近处,即为颈总动脉分叉部,增强扫描易于识别[3,4]。

(四)喉喉上起会厌,下至环状软骨与气管交界。

可分为声门上、声门和声门下三个部分。

声门上区从会厌软骨的游离缘开始,下界是假声带和喉室。

包含会厌、杓状会厌襞、假声带和喉室。

声门区主要是真声带。

声带在前连合处两侧声带汇合并附着于中线的甲状软骨上。

声带后面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

声带部位没有淋巴管,所以只有当声带区的肿瘤已经扩散到声门上和声门下区,才会发生淋巴转移。

声门下区的上界是真声带游离缘的下表面,向下到气管软骨。

[见图5] 1.舌骨层面舌骨呈半环形高密度影,由中间的舌骨体及两侧的舌骨大角构成,其与咽之间为舌根。

两侧舌骨大角前端外侧可见椭圆形软组织块影,为颌下腺。

舌骨体正中后方,可见舌骨会厌正中襞,两侧的含气腔为会厌豀,可不对称。

会厌豀后方的弓形线状影为会厌。

2.会厌体层面会厌是喉口前方的弧形密度稍高影,弓拱向前。

会厌体前方及两侧主要为纤维和脂肪组织,形成会厌前间隙,呈密度较低的透亮带。

后方正中的气腔为喉前庭,两侧与梨状窝上部相通。

3.梨状窝与会厌披裂皱襞层面喉前部为甲状软骨板,呈“八”字形高密度影。

青春期后甲状软骨发生不同程度的钙化和骨化,密度不均匀。

两侧板前端未联合处,为甲状软骨上切迹。

此处会厌前间隙与喉旁间隙相通,咽喉部肿瘤常沿这些间隙扩散。

会厌披裂皱襞呈前外、后内斜行的条带状影。

前段构成喉前庭下部的外侧壁,后段构成梨状窝的内侧壁,将梨状窝与喉前庭分隔开。

会厌披裂皱襞一般两侧对称。

梨状窝呈类圆形气腔,位于会厌披裂皱襞外后方和甲状软骨板后部的内侧,两侧多不对称。

4.室带与声带层面吸气时室带与声带外展,喉室位于中线呈三角形气腔。

室带,前端不能直达甲状软骨内面,有稍厚的软组织间隔;后端止于勺状软骨上突,后者呈两个对称的点状高密度影,这是室带的重要标志。

室带内侧游离缘光滑平直,而外侧缘比较模糊,喉旁间隙使之与甲状软骨板相隔。

声带,两侧声带前端靠拢并形成前联合,前联合正常时厚约1-2mm,增厚提示肿瘤浸润;声带后端止于勺状软骨声带突,后者发生骨化,则呈三角形高密度影。

声带在平静吸气时,表现为菲薄的长三角形软组织影。

其内侧游离缘光滑整齐;外侧缘与声韧带和声带肌混为一体,紧贴甲状软骨板内缘。

5.环状软骨层面喉前方仍可见甲状软骨,后方可见椭圆形声门下腔,边缘整齐、光滑,其后方及两侧为环状软骨所包绕。

环状软骨板后外侧是甲状软骨下角。

两侧甲状腺,投影于外前方。

环状软骨可显示完整的环状软骨环,包绕声门下腔。

该处粘膜厚度不超过1mm,若超过此限,则提示病变存在。

(五)颈部颈部上起口底,下至胸廓入口,大致可分为四区。

脏器区位于前部,主要结构为下咽部、喉部、食管、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甲状腺位于环状软骨下缘以下,呈密度较高的楔形影,位于下颈部气管两旁。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甲状腺常显著增强。

甲状旁腺因太小,CT一般不能显示。

两外侧区包括胸锁乳突肌和颈鞘血管。

胸锁乳突肌位于前外侧,其后内侧是颈鞘血管。

在上颈部,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之后;在中颈部,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之后;在下颈部,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之后。

颈动脉分叉约在舌骨水平。

后区主要是颈椎和颈椎横突后方的伸肌群、颈椎前方的屈肌群。

头颈部淋巴有三条主要的淋巴引流途径。

一是副神经淋巴链,位于颈后区,伴随副神经走行;另一条是颈内静脉淋巴链,与颈鞘走行一致;第三条是颈横淋巴链,位于颈部基底,前后走行,连接副神经淋巴链和颈内静脉淋巴链。

颈内静脉淋巴结又叫颈深淋巴结,分为上、中、下三组。

上组是位于二腹肌后腹横跨颈内静脉处的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中组是位于颈内静脉和和肩胛舌骨肌交叉处的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下组是下颈部位于颈内静脉后方的副神经淋巴结[4,5]。

九.鼻咽部PET/CT的正常影像(一) CT正常时鼻咽部CT表现为双侧的咽隐窝存在、无变浅,双侧咽腔对称,咽肌无增厚且对称。

CT图象上骨结构为高密度影,容易显示鼻咽癌破坏周围骨结构的情况。

鼻咽腔所含的气体为低密度影,鼻咽部各壁的粘膜、粘膜分泌物、肌肉、咽颅底筋膜、软骨、血管和淋巴组织等结构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而不易分辨。

鼻咽腔的CT图像形态可分为四种:方形、长方形、梯形及双梯形。

方形出现在硬腭水平,前方是腭帆,后方是颈椎前软组织,两侧为鼻咽腔侧壁。

长方形出现在软腭之上,鼻咽腔前后径变长。

在咽隐窝层面,鼻咽腔成梯形。

当咽鼓管及咽隐窝同时张开时鼻咽腔成双梯形[5,6]。

[见图6]咽旁间隙在CT横断面上呈前窄后宽的三角形影像。

十.PET/CT对鼻咽部原发肿瘤的诊断(一) CT的诊断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部的侧隐窝,局部软组织明显增厚,形成边缘呈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CT值约35-45Hu,增强后肿块均匀中等度强化。

鼻咽癌易累及咽鼓管开口部,致咽鼓管圆枕肿胀和咽侧壁肿胀。

肿块突出鼻咽腔内,致鼻咽腔变形,不对称变窄、变浅。

随着病程的发展,鼻咽癌向邻近结构侵犯。

鼻咽癌向咽旁间隙蔓延,可见肿块向外生长,形成咽旁间隙内侧的软组织肿块,将咽旁间隙的低密度的脂肪影向前外侧推移,颈动脉鞘移位不明显。

鼻咽癌向上侵犯蝶窦、枕骨斜坡和颅底海绵窦旁结构。

蝶窦内出现偏心性的软组织肿块,局部骨壁可以保持完整或有骨质破坏缺失。

枕骨斜坡、颞骨岩尖和颅底结构的骨质破坏在CT上显示较为清楚,局部骨皮质变薄、中断,骨小梁模糊消失。

如破裂孔和/或圆孔的破坏则表现为其边缘模糊,孔径增大。

海绵窦旁结构的蔓延表现为海绵窦增宽并形成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