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最新文档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1. 引言1.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双高政策的实施使得高职院校面临着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普遍存在着不足之处,包括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提升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改进与完善。
教学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师资培训与发展以及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
师资培训应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也是关键,应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正文2.1 双高背景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影响双高背景指的是“双一流”和“双高计划”,这两项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产生了深远影响。
双一流政策的推行促使高职院校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更高。
师资队伍需要具备更强的学术背景和教学能力,以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
双高计划的实施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得到提升,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教育事业中,同时也为现有的师资队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竞争压力。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面临着更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要求。
2.2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其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很多人选择的途径之一。
而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提升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需要拥有精湛的能力,而很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相关的专业经验,面临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双高背景下,学生的素质和需求也在发生改变,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但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缺乏创新和拓展。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相对薄弱,存在着教师队伍规模不足、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年龄结构失衡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支撑,只有教师拥有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
双高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呼唤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转型,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三、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多个方面着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路径:1.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岗位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内部专业技能培训、外聘专家授课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2. 推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摘要】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师资队伍现状和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
研究发现,师资队伍在双高背景下面临挑战,但也存在提升空间。
通过明确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制定有效策略,并进行评估,可以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研究总结了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有益启示。
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探讨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双高背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现状分析、策略建议、效果评估、研究总结、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
双高背景是指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政策同时实施,导致高职院校面临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力量,其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成才质量。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
在双高背景下,师资队伍要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
部分的内容如下:在当前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其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更是至关重要。
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文档资料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管理队伍建设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57“双一流建设工程”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部分高校建设发展。
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它作为我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主要以航海、航天以及航空工程为建设特色,以工科、理科为发展重点,以管、法、文、经等为协调建设科目,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它的战略定位更加优化,管理模式更加高效,经费渠道更加多样,发展前景也更为光明。
实际上,“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相关人员在探究“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时,应兼顾两者。
1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现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也趋于市场化、信息化,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师资流动性越来越大,办学资源日趋全面。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限,出现了大量优秀学生赴美、赴英留学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
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在提出“985工程”“211工程”后,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工程”,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
其实,“双一流”大学建设能有效削弱传统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优化、创新我国教育体制。
另外,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而无论是站在高校发展的层面,还是国家建设的层面,相关人员都应为高校管理队伍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资源,给予更多的帮助。
2 “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的关系建设“双一流”大学就必须依照世界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评估自己,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全球大学排名在内的四种高校评价方式被世界人民广泛认可。
而无论是以上述四种评价方式中的哪一种为研究主体,都会得出这一结论――“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间具有不可磨灭的关系。
建设“双一流”背景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改革措施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有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快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改革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分析行政管理工作改革是高校建设“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性,根据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健全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健全制度可以明确管理工作分工,规范工作流程,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还要建立在职管理人员培养制度,保障行政人员提升技能,专业水平高的管理团队需要培养制度和体系支撑。
最后高校要对行政管理工作给予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起来才能更加具有动力,从根本上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双一流;行政管理;服务水平[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9-0230-02建设“双一流”背景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改革措施胡雨青(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建设“双一流”高校是我国提升教育水平提出的战略,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世界一流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全方位提升做保障,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建设发展的服务者,其管理工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发展。
目前在高校中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发展容易受到忽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重点,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使高校育人教学工作都能得到保障。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服务工作离不开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培养,使管理工作能够实现高效率发展,最终实现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一、高校教育“双一流”建设需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类高校竞争激烈,激励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优化,特别是2017年启动“双一流”建设,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但对当前高校工作提出要求,也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管理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为了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我国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即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上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是指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校管理的新要求和挑战。
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因为高校管理者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只有具备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工具和方法的管理者,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推动高校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
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一些新晋的高校管理者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知识,面临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些老牌高校的管理者虽然具备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在高校体制内长期工作,个人能力和管理理念相对陈旧,难以适应新的高校管理目标和要求。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高校管理者的培训主要以单一的研修班和短期培训为主,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现有的培训模式和内容也存在问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高校管理者实际工作的需求。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缺乏激励机制和晋升机会。
由于高校管理者相对稳定的职业地位和工作待遇,许多人缺乏动力去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而且,由于高校管理层级较为复杂,很多管理者缺乏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无法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思考并明确高校管理者的角色和任务,明确其责任和要求,为其提供准确的培训和发展方向。
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对高校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力度,建立健全的考核和晋升机制,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双一流”背景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改革措施
建设“双一流”背景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改革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优劣已经成为评价一所大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服务质量不稳定、工作效率较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
为了适应“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在全面加强高校管理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探索符合高校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行政管理服务模式,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助力高校实现“双一流”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和改革措施的提出,期望能为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推动高校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1.2 问题阐述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行政管理服务模式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难以适应高校日益繁杂的管理工作。
高校行政管理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如部门之间信息不畅、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整体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高校行政管理服务面对的服务对象多样化,需要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而传统管理模式往往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如何解决高校行政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双一流”建设的需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需要通过改革措施,深化行政管理服务改革,优化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高校管理服务的新需求,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1.3 目的和意义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优化已成为广大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效率和水平,更能够提升高校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推动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一流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全面落实和达成“双一流”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
“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目标既?Φ鼻案咝??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需求侧”要求,同时也为管理服务的“供给侧”提出了更高标准。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组织正常教学、提供教学保障,以及协调师生关系、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学管理人员也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学科建设、营造大学文化的重要使命。
文章分析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双一流”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10052909(2018)05001604“双一流”建设全称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教育重点建设工程,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尖端学府的“冲锋号”。
国务院2018年1 月5 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方案任务推进路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认,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在2018年全面启动,各省各校陆续出台“双一流”建设管理办法或行动计划。
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落脚点在于扎扎实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双一流”建设对当前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需求侧”要求,同时也为管理服务的“供给侧”提出了更高标准。
一、现实需求一流教育教学管理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支柱正式启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
如何聚焦“双一流”、服务“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发展“双一流”成为各高校未来战略谋划的重中之重。
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一发展目标,着力抓好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等五大任务,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内涵。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困境与创新路径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困境与创新路径双一流大学是指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双一流建设特点的一流大学,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多元困境,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困境并开辟创新路径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困境1. 管理体制变革困难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改革,将管理重点从行政管理向学术管理、科研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转变。
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长期稳定性和惯性,管理体制变革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导致改革难度较大。
2.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需要对教育管理进行全面改革。
3. 制度机制滞后高校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滞后也是一个困境。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高校管理制度和机制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管理制度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高校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不足。
4. 多方利益冲突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师生利益、学科院系利益、地方利益等多方利益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5. 多元化需求差异受社会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影响,高校管理面临着学生需求异质化的问题。
不同学生群体对教育服务和管理方式的需求存在着很大差异,高校管理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路径1. 推进管理体制变革高校管理体制变革需要从底层系统和机制的深层次进行推进,重点是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学术和科研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
高校管理体制变革还需要加强学院和院系层面的管理自主权,通过分权分利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级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高校课题申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途径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途径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双一流建设教师执教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⑴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我省的省属本科院校多半是从1999年起经过“专升本”合并后组建而成的,这些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原来的专科教师升格为本科院校教师,或者通过引进最近几年培养出的博士来承担的,讲授的知识多半是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课堂,对知识传授过程中所出现的教育现象预期不足、把控乏力,由于没有企业的实际经历,对设备的实用、产品的研发只是停留在皮毛阶段,缺乏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实证研究、对产品的性能了解不够、原理阐述的不清楚,导致凡是涉及到实际应用的、对应该阐述清楚的原理和方法讲不清楚、说不明白、实践指导偏差很大,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预期严重脱节。
⑵“如何建立起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转型发展地方高校有待破解的两个难题之一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向应用型转变,如何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有两个必须破解的难题,一个是观点的转变,让管理者、决策者不仅仅是提法的改变,而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等要向实用型转变。
另外一个是师资,如何建立起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⑶“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首要内容国发〔2015〕64号明确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首要内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教师执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懂教育、通实践”的师资队伍,如何培养培育“工匠精神”,高等教育如何为“中国制造2025”做出应用的贡献等,这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研究,如何使教师的执教能力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2课题界定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教师执行教学的能力,是教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能力的体现,教师执教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抓住“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这一机遇,如何适应这一国家战略,除了管理层、决策层办学观念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实施者的执教能力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要求。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对高校建设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为了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推出了“双一流”建设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学科,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向世界一流。
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并不仅仅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高校管理队伍涉及到高校的决策、规划、组织、实施等方方面面,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运作效率和质量。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是人员结构不合理。
在一部分高校中,管理职员多为年长的学术专家或教授,缺乏相关管理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现代高校的发展需要。
高校管理队伍中缺乏年轻人才,新锐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存在不足。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还面临着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思维僵化的问题。
一些高校管理队伍在实践中存在传统的行政思维,刻板地执行规章制度,缺乏创新思维和灵活性,无法有效应对高校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管理队伍中的学术专家和教授们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工作缺乏热情和经验。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还面临着培训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传统的高校管理培训主要以学科为重,对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较为薄弱。
现行的激励机制多以学术成果为导向,对管理工作的贡献不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奖励,导致管理队伍的士气和积极性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优化高校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年轻管理人才。
加强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学术人员适当参与管理工作,通过轮岗、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要加强管理培训和学习,提升管理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定期组织管理培训班,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积极推广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引导管理人员增强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除了对学术成果的肯定和奖励外,还要根据管理人员在提高学校综合实力、优化办学环境等方面的贡献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激励。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愈发凸显。
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使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目前,高校管理队伍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低层次管理人员,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
这些管理人才在专业素养、领导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
2.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校管理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优秀的管理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一方面,由于工作环境和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优秀的管理人才不愿意留在高校工作;由于高校管理队伍内部的晋升机制不够完善,使得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转而选择离开。
3. 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管理队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包括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管理层级过多等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工作效果不佳。
以上问题表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亟需研究并解决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问题,以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制度机制不够健全高校管理队伍相关的晋升制度、薪酬待遇、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一些优秀的管理人才无法得到合理的晋升和激励,从而选择离开高校工作。
一些管理队伍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影响了管理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针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应该重视管理队伍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双一流”背景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改革措施
建设“双一流”背景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改革措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正不断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如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与高校发展战略的对接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的发展战略需要得到全面的实施和落实。
高校行政管理服务需要与高校发展战略进行充分的对接和协调,确保行政管理服务的方向与高校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行政管理服务需要与学院和院系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校的发展。
二、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优化是提升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为此,高校应当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
高校应当加强内部协调,形成高效的管理团队,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三、提高行政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应当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建设,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高校还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高校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加强队伍建设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水平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相关,因此加强行政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高校应当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和激励工作,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还可以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六、加强与社会的对接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
高校可以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合作机会,为行政管理服务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困境与创新路径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困境与创新路径1. 引言1.1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高校教育管理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而高校教育管理是确保这一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高校才能更好地组织资源、优化结构,从而提升整体实力,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持续提升。
高校教育管理是推动高校内部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高校教育管理作为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和推动高校内部各项改革的进行,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发展,为高校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加强高校教育管理,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
这也为我们在后续的讨论中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1.2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仍然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条块分割、职责不清等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官僚化现象,过度依赖规章制度,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
利益集团化现象也是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一些利益集团通过私人化、权力寻租等方式影响高校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大难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管理者无法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面对这些挑战,高校教育管理需要采取创新性的举措,加强学术治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透明度,打破利益集团,促进高校治理的公正与公平。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教育管理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正文2.1 困境: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官僚化现象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官僚化现象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且严重的困境。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面临困境及完善对策
智库时代·224·智库理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面临困境及完善对策马敏丹 刘玲玲(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广州 511370)摘要:随着全国范围内“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高校迈入争创“双一流”浪潮中。
对于各高校来说,能否抓住这个契机全面深化改革,是高校实现管理模式突破的关键。
这既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的良好契机,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高校教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核心之一,更要提升质量与效率,才能更好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双一流”背景下,对高校教务管理面临困境进行系统梳理,剖析困境根源,进而为完善高校教务管理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教务管理;面临困境;完善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3-0224-002一、“双一流”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务管理效能的必然性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相继启动“211”工程与“985”工程之后,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为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双一流”的遴选是动态开放的,“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需要第三方评估,需要专家委员会评估……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1]。
于全国高校,入选“双一流”可以收获政府财政倾斜,提升高校生源数量与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毕业生等。
能否抓住这个契机全面深化改革,是高校能否实现管理模式突破的关键。
教务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是教学工作稳定有序的保障。
高校教务管理在信息传递、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同时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枢纽,对高校正常运行与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
高校“双一流”建设绝对离不开优质师资队伍的支撑,更离不开高校教务管理的支持。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1. 引言1.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双高政策的实施让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和质量上都面临着挑战,要求师资队伍具备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的教学能力。
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成才质量,因此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高校教师在双高背景下,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队伍要提升教学能力,首先需要认识到这种必要性。
只有意识到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才会有动力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发展,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培训课程、组织教学观摩交流等活动。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动态评估和激励,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探讨打下坚实基础。
2. 正文2.1 双高背景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影响双高背景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双高政策的实施使得高职院校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教师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高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多样化需求的挑战。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背景,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求各不相同。
教师需要具备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双高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要求也更加严格。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适应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双高背景(指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职教院校)下的教学环境,更加凸显了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双高背景下的师资队伍现状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首先是教学能力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面向的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中主要以企业技术专家和从业人员为主,而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和教学理论的支持,导致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其次是教学理念滞后。
由于长期在企业从业,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停留在传统的技术传授阶段,没有及时跟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最后是学科交叉薄弱。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一些教师在应用型和理论性学科的交叉方面较为薄弱,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和局限性。
双高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二、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1.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起长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推动教师参与业内的进修和学术交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奖励制度,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成立教学研究小组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校可以利用双高背景下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教师和专家来指导教学工作,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3. 拓展教学方法针对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可以通过拓展教学方法来解决。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任务也越来越重。
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
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培训、教学理念转
变和教学资源优化三个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教师培训是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完
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
培训内容
可以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教师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培训以及教师学科知识
的培训等。
通过培训,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适应双高背景下学生对教学需
求的变化。
教学理念转变是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传
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
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
方式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培养创新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的优化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
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升教学设备的质量和数量。
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
网络资源等。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训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教学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转岗培训。
在双高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可能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但缺乏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师资培训班,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对于一些行业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高职院校可以提供转岗培训,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工作。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建设和完善教学团队。
在双高背景下,单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有限,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专业教研组或教学团队,由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较高的教师担任组长,带领团队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可以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能力培养。
在双高背景下,行业变化快速,新知识不断涌现。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在双高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得到相应的激励和认可。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估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才能推动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和转岗培训、建设和完善教学团队、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注重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支撑我们建设一流的大学以及学科。
通过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地区的政府在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偏重的方向就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这两个方面。
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
那么,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前进,我们必须要完善自身的制度,提出整改措施,从而实现均衡化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引言我国早就出台了有关推进一流大学以及学科的相关方案,将“双一流”建设的相关任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也被各个政府提上了日程。
截止到现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性“双一流”建设方案。
本文就是针对在方案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建议,希望能够推进“双一流”建设,为以后的高校发展贡献力量。
1.“双一流”政策推动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不足1.人才引进的机制不够全面规范化首先,再进行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双一流”文本对于人才的引进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对高水平人才的职责进行了比较抽象化的概括,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说明解释,仅仅只是用“支撑”一次一笔带过,没有将高技术人才的具体责任表达出来,落到实处。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彼此之间仅仅只是签订了一份比较短期的协议,加上高层次人才身上肩负的任务比较多,最终导致这份协议也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执行。
这种学术活动也就演变成一种单纯的交易活动,单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现在这种状态,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或者根治这种风气,只能借助政府的支持,让政府从政策上将被引进的人才进行职责化、规范化管理,通过政策来约束市场行或者个人带来的一些学术上的漏洞,从而改变现在的社会风气。
其次,人才的频繁流动也在“双一流”的政策刺激之下渐渐的演变成一场高校之间的人才拉锯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决策者在政绩意识方面有所偏离,对人才进行揠苗助长的迫切心态所致,还由于政府以及高校对于“双一流”建设数量化指标的盲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10052909(2017)05001604“双一流”建设全称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教育重点建设工程,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尖端学府的“冲锋号”。
国务院2015年1 月5 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方案任务推进路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认,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在2017年全面启动,各省各校陆续出台“双一流”建设管理办法或行动计划。
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落脚点在于扎扎实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双一流”建设对当前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需求侧”要求,同时也为管理服务的“供给侧”提出了更高标准。
一、现实需求:一流教育教学管理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支柱正式启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
如何聚焦“双一流”、服务“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发展“双一流”成为各高校未来战略谋划的重中之重。
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一发展目标,着力抓好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等五大任务,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内涵。
“双一流”建设兼顾国际化与主体性要求,一方面遵循学科建设逻辑,达到与国际一流指标实质等效;另一方面,更强调遵循社会需求和高校办学规律,扎扎实实发挥学校本土特色优势,以本科教育为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牢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实质。
一流大学的本质在“学”,一是学生,二是学术。
高校作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现代组织,首要任务是学生的发展,即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当坚持重视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能力培养。
建设“双一流”的当务之急,并非急着制订建设的时间表和任务书,不是给师生分解、下达一流建设的指标、任务,而是更强调如何创造相应条件、环境、氛围和服务,推进适应“双一流”发展需要的服务“供给侧”改革和建设,释放高校办学活力,激发师生教育与学术梦想,为一流目标提供一流管理和一流服务[1]。
有学者指出,一所先进大学教育管理文化的表征就是以人为本、务实创新的管理制度体系。
对同一所大学而言,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大学必须面对和解决一流管理的问题。
在高校内部,一流的管理是综合管理,为分工和叙述方便,一般又可分为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物资管理、科研管理等板块,缺一不可,十分重要。
当前“双一流”建设依然应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综观国外一流大学,不仅普遍把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而且把培养一流大学生融入学校教育培养模式,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而不懈追求。
高校的管理均应服务于教育教学这个中心,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主线。
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育人的角度而言,人人均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承担教学管理任务的校长和分管校长是打造高校一流教育教学队伍的主要负责人,各学院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以及相关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学院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则是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参与人员。
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均需要具备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的能力素养,应既懂管理,又懂教学;既具备职业化的精神和情怀,又具备专业化的资质和水平。
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及其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稳定性等,是当前保障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关键。
教育部长陈宝生曾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
一是回归常识。
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杜绝浮躁,理性思考。
二是回归本分。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
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过程,育是结果。
做教育分内的事,就是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三是回归初心。
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
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坚持育人育才的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
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
[2]四个回归充分体现了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功能。
大学作为一个向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高度密集的创新人才构成组织,其二、发展困境: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的制约性联动因素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始终坚持将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学生质量作为建设重点。
随着高校管理方式的改革,特别是实施分级管理、中心下移后,院系二级单位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增加很多,急需科学化、专业化管理队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院系教育管理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
有研究表明,院系教育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明显[3]。
结合笔者的访谈调研,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人才队伍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事务繁杂,职业倦怠,工作创新不足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和服务的流程繁琐,日常繁杂而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多,造成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轮岗和晋升机会又较少,以致产生工作懈怠。
以高校院系教育管理队伍为例,院系一般并未设置独立科室,很多时候是工作来了大家一起干,缺乏专业分工。
教育管理科室往往承接了来自多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包括基层学生党建党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实验管理和学科建设等等各种事务性管理工作。
虽然部分高校院系设置了党政工作办公室、教学工作办公室、研究生与科研工作办公室等部门,但受岗位职数限制,通常为1~2人在编在岗人员。
因此如有比较集中的工作,均是各部门共同参与,有时也采用临聘人员、增派学生等方式解决。
这种方式的结果是,工作人员业务不精,工作动力不足,工作效率和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二)专业不精,个人发展缺乏专业引导和长远规划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相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很多人员来自教学、科研或后勤管理队伍,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在配置上存在“因人设岗”、缺乏统筹的现象。
一方面,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在入职时往往未经专业培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理论较为欠缺。
同时,学校未对学院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致专业性不强,工作中老同志凭经验,新同志靠摸索,工作往往落实得不理想,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
另一方面,高校普遍缺乏激励教学管理人员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的机制,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流动性高”的问题。
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岗位晋升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不少高校甚至985和211高校,即便有充足的科研人员,也仍然缺少既有某一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又精通管理的中层管理干部[4]。
管理岗位缺乏轮岗机制,工作人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前景感到迷茫,难以安心工作。
(三)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管理团队目前,各高校引进教学人员的门槛越来越高。
以2017年中国高校教师招聘网数据为例,本科高等院校引进师资的门槛普遍为“国内985或211高校毕业博士生,且具有国外一年以上留学经历”,甚至要求“具有国外博士学位”,以致教育管理人员聘任条件也盲目求高,常常要求“具有博士学位”。
一方面,博士毕业从事教学管理或教辅工作,难以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由于教师编制严重不足,以实验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人事代理方式引入高学历人才,但实际并没有安排到相应的教学管理岗位,人岗脱节,以致教学管理人员年年招聘,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补充到管理队伍中来,管理岗位人才不足现象并未有效解决。
而能够胜任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管理能力较强,又有从事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意愿的本科生或者硕士生,往往又进不了高校。
因而,教学管理人员招聘“高不成、低不就”,出现招聘不到人而又不肯降低条件的尴尬局面。
三、实现路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一)强化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理念教学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工具和语言[4]。
教学管理理念和文化影响着管理者的价值观,从而深刻地影响着相应教学管理目标、方法和措施的确定。
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如果有一天,我们把北大改造成为在西方学界广受好评、拥有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进程无关,那绝对不值得庆贺。
”[5]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实践活动,是一场“为人”的教育事业。
当前“双一流”建设不仅需要方案,更需要与当代国家发展理念相适应。
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由其社会文化假设决定的,不同的文化假设对应不同的价值观,进而使管理的行为结果不同。
高校师生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人,这意味着高校的教学管理要以人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
作为一支重要的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既是行政人员,更具教师角色,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教学管理中,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教育管理者在现代教学管理中还应将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纳入教学改革实践全过程,增强主动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教学服务的观念。
与高校专业教师相比,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事务更细,空间更广,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服务中更应树立榜样,在一言一行中,立政治品德,立职业道德,立社会公德,立生活美德,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育人。
(二)着力打造教学管理专业队伍教学管理岗位不足、人员补充不及时已经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人事编制过于紧缺。
高校把编制和岗位留给教学和科研一线,对管理人员的补充,只能委曲求全。
2017年4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放管服”新政切实将人才培养自主权下放学校,同时也将高校人员的管理权赋予高校,一是对高校人员采取总量管理;二是允许高校薪酬分配制度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三是高校拥有对其教师职称的评审权。
此三条为高校解决“双一流”建设教学管理人才缺失问题,着力打造教学管理专业队伍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政策支撑。
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形成教学管理人员选拔和绩效考核机制,唯才是举,唯能优先,畅通人员准入通道,调整招聘标准,突出人才的综合素养。
改变传统引进人才和选拔人才,唯学历、唯资历的做法,把坚定的政治素养、高尚的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修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厚的知识涵养、扎实的业务技能作为选拔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重点岗位人员的重要指标和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