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槛曲栏随处有_春风秋月总关情_大观园里的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大观园里的桥

孔令彬

(韩山师院中文系 广东 潮州 521041)

摘 要:大观园里的桥是作者的诗意创造,它们造型优美,形态各异,或为景点,或为点缀。不仅如此,它们更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叙事功能,并与小说中的人物溶为一体,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

关键词:红楼梦;大观园;桥

中图分类号:I 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02)03-0081-04

收稿日期:2002—04—27

作者简介:孔令彬(1970—),男,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讲师.

“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栖息之地,它不仅是作者呕心沥血创造的人间仙境,并且它精美的艺术构思事实上也不无影响了它以后的园林建筑精神。大观园的水系历来是研究者的一个焦点,水作为园林的灵魂是明清以来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经营好水路是冶园的基本要求。“衔山抱水建来精”的大观园到底水路如何,目前的学界尽管尚颇多争议,但有两点大家是认同的,其一大观园的水系发达多可以行船;其二园中几乎主要建筑景点均临水。明清园林建筑尤其江南的私家园林对于水的利用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同时也就对临水建筑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临水建筑样式的多样别致以及其在空间的巧妙组合,使人移步换景,达到了赏心悦目的效果。大观园是江南私家园林和帝王庭苑的结合,其气势架构均突破私家园林的狭小空间,腾挪也更具气魄和自如,我们看到大观园中临水建筑的布局安排更见疏朗。这里我们关注的则是一种水上建筑——大观园里的桥。

关于桥是什么时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但园林中既有水就必有桥,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明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点缀。说它是点缀是因为江南私家园林空间狭小,水面不开阔,展转腾挪间桥的规模只能成为一种小桥流水似的点缀。而北方园林的空间气魄则为桥的建筑提供了尽大的空间,于是也就开始出现较大

规模的桥并成为园中的主要景点(如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长桥)。当然园林中的桥自身也应协和于园林中的景物并成为一种审美,小桥流水人家,它不是很早就成了都市人一种诗意的向往吗?大观园里的桥就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杰作,在发达的水系上共建有:沁芳桥、沁芳闸大桥、折带朱栏板桥、翠烟桥、蜂腰桥、游廊曲桥、曲竹桥、白石板桥等七座桥梁,它们散落在大观园的各个角落中,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沟通连接,数量之多,样式之奇,或为点缀,或为景点,颇值人们玩味和欣赏。不仅如此,大观园里的桥许多还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叙事功能,并与小说中的人物溶为一体,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

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梁。过了“曲径通幽”只见“清溪泻玉,石登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

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1]

即是贾宝玉命名为“沁芳”的亭桥了。因为桥横跨于池上,规模比较大,故宝玉对它有额有对,其所题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一额一对较好地点出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一任自然的宜人景色。沁芳桥的建筑样式是比较独特和讲究的亭桥结合式,石质三港,桥上建亭,大约是方亭,有栏杆榻板可以休息,亦做观风景之用。此种样式似从侗族的风雨桥演变而来,戴志昂说与北京颐和园的荇桥形式相似,

[2]

于乾隆年间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当是同类中更独特

81・2002年9月 昌吉学院学报 Sept.2002 第三期 Jo urnal of Changji Univ ersity No.3 

的一个。

从桥的位置看,它应是进入园中的第一个真正景点,同时桥上视野开阔,也是园中一观景的佳处,根据后文描写此桥处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故此桥的位置既独特又重要。《大观园图说》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3]脂砚斋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4]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的特殊性。据有人统计小说中发生于此桥的大小事件共有一二十件,如宝玉受紫鹃气在此发呆,遇邢岫烟在此写答妙玉帖,黛玉闻傻大姐说宝玉娶亲诸事等等。那么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呢?小说十七回中关于沁芳桥命名的一段描写,熟悉作者原意的脂砚斋便于此下批道“新雅警醒”,以提示读者不可不思。很多学者认为“沁芳”与“怡红”之意同,都是关涉小说本旨的点睛之笔,我们也可结合作者对沁芳闸桥的设计再进一步分析。

沁芳闸是大观园水的源头。十七回众人说着“至一大桥,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沁芳闸的位置在大观园东北角山坳间无疑,这里地势较高,利于修闸蓄水,管制流量。脂砚斋说:“写出水源,要紧之极,……此园大概一描,处处未尝离水,盖又未写明水之从来,今终补出,精细之至。”[5]这座桥的样式更独特,规模亦自不小,属于一种园林中少有的桥闸结合式。此间宝玉名之“沁芳闸”,大桥也即“沁芳闸桥”了,闸上通行,桥下放水,人在桥边或桥上都能看到闸水如珠帘一般奔入,闸桥的附近是一片桃林,正是风景这边独好。

大观园的水从东北这座闸流入,后由人工分几股流经园中各处,它的主干则经过沁芳桥,最后所有的水又汇集到东南的怡红院外流出。虽然我们于大观园水系的具体走向还不十分明了,但作者对水源流的这种布局显然是精心设计的。小说叙述众女儿搬入大观园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黛玉葬花和宝黛共读《西厢》,这是红楼梦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其地点正是在沁芳闸附近的桃花林中。一段千古痴情的恋爱故事,一起共同葬花的怜悯、同情与痴心,他们一个主张把花抛进水中,任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个则主张把花埋葬起来,因为“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是干净的只一流出,有人家的地方,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这里山石、桃林、落花、流水、葬花人等一组意象,以及后来黛玉吟唱于此的《葬花辞》,都无不具有象征意义并充满了悲剧的预兆,这是否是对“沁芳”之名最形象的解释呢?

小说十七回叙贾政与众人等的游园还经过一座折带朱栏板桥。大家从花溆出来因无船,便从山上盘道穿过,沿水岸前行,“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纡,池边两行垂柳,杂以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荫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过桥去即是蘅芜院。脂砚斋说:“补四字,细极,不然后文宝钗来往,则将日日爬山越岭矣,记此处,则知后文宝玉所行常径,非此处也。”[6]此处水面较宽阔,小说中说是池,桥即跨于池上,为木质结构,长而曲折,饰以红色,故作者名之曰:折带朱栏板桥。我们知道一般园林中建桥长了就尽可能曲折,取其诗意。此桥曲折于水面之上,与园林其它景物相映衬,别有一种诗情画意。故脂砚斋云:“绿树红桥,此等点缀亦不可少。”[7]此桥或者地处偏僻,仅为点缀并无实用。

这座桥连接的蘅芜院是薛宝钗在大观园中的住处,园里去蘅芜院的路除了折带朱栏板桥一条路之外,四十回叙有船行至花溆箩港也可到蘅芜院,另外还有二十六回小红去蘅芜院走的蜂腰桥一路(有人误把蜂腰桥当成了折带朱栏板桥是没有根据的)。[8]薛宝钗在大观园住所的位置最近大观园正殿似在其右,而与其他姊妹的住处相隔都较远并且有水界开着,它的主色调是白色和黛色,显得朴素幽深,在功能上与大观园正殿等主体建筑似处在一个风景区。这一安排无疑跟冷美人薛宝钗的性格和结局有很大关系,那么出现于第十七回游园的这座折带朱栏板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作者是不是也另有一番用意呢?

翠烟桥在小说中仅出现于第二十五回,“小红便走向潇湘馆去,到翠烟桥,抬头一望,只见山坡高处都挂着帷幕,方想起今日有匠役在此种树。”小红是从怡红院去潇湘馆拿喷壶过的这座桥,说明桥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小说交代怡红院和潇湘馆是大观园最相临的两处院子,平日两院人物往来走的都是沁芳桥,而过沁芳桥也是宝玉去其他姊妹处的主要通道,这一点小说描写得一丝不苟。当然绕道沁芳闸桥也是一条路,只是这条路更远更不方便。那么这座翠烟桥的位置又在何处?

我们认为翠烟桥就在怡红院附近的一处水上,是从怡红院去沁芳桥之间的另一座桥梁,按一般园林样式可能是一规模较小的单顶石拱桥。十七回贾珍说大观园里的几条水路总汇于怡红院附近的清溪,二十六回又写宝玉出了院门顺着沁芳溪看金鱼,

82

昌吉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