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谈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一)、嘉兴戴加平朱能推荐书目A:著作部分通史:[美]费正清[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郝侠君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出版;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金观涛著:《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现代史: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出版;[美]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世界近代现代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宗绪黄安年著:《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题史: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日本史);王鸿生著:《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从远古到1990)》(科技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华庆昭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国际关系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陈越光陈小雅著:《摇篮与墓地----严复的思想和道路》(思想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晗著:《朱元璋传》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出版;[台湾]庄练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出版;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教育与历史教学:[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赞可夫编:《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苏]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美]B·S·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寿桐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徐锡祺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美]沃尔特·波克著:《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三联书店出版。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老师统计的中国历史实际统一时间为九百五十二年,占中国历史(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公元前841年】,到2018年结束)的33.29%。
中国最大的统一疆域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实现的,维持至至1840年,持续时间为八十一年,占中国历史(同上)的2.83%。
公元5世纪,高句丽由丸都城(今吉林吉安市)迁都平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906年交州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始独立于中原王朝,尽管之后的五代南汉以及大明曾恢复对交州的统治,但时间过短,均被当地人逐走。
越南自九世纪初开始逐步成为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治状态,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此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华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九百多年的时间,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政权;但自治政权始终存在。
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
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但在元朝之前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
这本书里提到,统治者会通过移民实边和内聚移民等方式对新扩张的土地进行占有或舍弃,移民有助于民族融合。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同时统治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只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最高统治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汉人的皇帝,游牧民族的可汗,政教合一地区的或佛或菩萨转世,这些身份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整合。
★行政制度的种类:汉①郡(国)、县(侯国、邑、道)制,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②初郡(用于南方和西南新开发地区):两项特殊政策:一、无赋税,全部或部分免除百姓应负担的赋税。
二、“因其故俗”,即保持当地原来的传统统治和风俗习惯。
不过东汉后就未再见到相关记录。
学者葛剑雄在
学者葛剑雄在《统一与分裂》一书中写道:“如果从秦灭六国算起,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的统一维持了12年。
如果从秦始皇完成疆域的开拓算起,统一只保持了6年。
”然而就是秦朝短暂的统一,使“天下大势”成为中国人的两千年心结。
统一与分裂问题,成为历史评说帝王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止秦国想统一记者:“大一统”或者说“统一”这样的说法是什么时候才有的?葛剑雄:“大一统”这个说法,是董仲舒在西汉提出来的,秦始皇没有明确提出“统一”理论。
实际上,“统一”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趋势。
《尚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禹贡》,假托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分为九州。
我们知道大禹时期不可能做得了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些人把统一的愿望寄托于未来,假托圣人已经这样做了;另外,儒家提出了一个“五服”的形式,中央叫做“王畿”,然后下面每500里一层,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的制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统治,这也是一种统一的理想。
所以说在秦始皇以前,关于统一已经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方案。
早期的理论往往是一种理想,甚至是幻想,没有实施的方案,真正要把它实施,需要有条件,那就是政治上的统一。
从东周开始,诸侯林立,慢慢地大诸侯消灭小诸侯;到战国时代,1000多个诸侯国只剩下了7个。
这个过程就显示了统一的趋势。
但是秦始皇统一之后,并没有实行九州制,而是把天下分为36个郡,后来是40多个郡。
当时秦始皇的大臣们对使用什么制度有分歧,一部分人主张继续进行分封,但是李斯跟一些大臣主张郡县制,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所以从此开始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郡县制。
记者: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分裂状态下,七国都有自己的血统和政治观念,为什么秦灭亡之后,复国没有成为主流思潮﹖为什么不管项羽还是刘邦,说白了就是想做第二个秦始皇,继续统一而不是分裂?葛剑雄:因为秦朝实行的制度,从历史来看,是符合发展潮流的。
所以尽管朝代可以灭亡,皇帝可以换人,但这个制度确实是越来越巩固,措施也越来越具体。
秦朝以前,想统一的当然不止一个秦国,齐国也曾经强大,俨然东方盟主。
葛剑雄:以知识分子的担当关照现实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尤精于历史地理、人口史等领域。
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
总之,那段涉猎广泛的奇特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研究生毕业后我一直教书,没做过行政工作,后来之所以能够胜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等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得益于年轻时积累下来的经验。
以坚实的脚步丈量文化时空《教育家》:从南极洲到北极点,从“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青藏阿里。
您的学术考察、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旅游足迹遍布世界七大洲数山玩水上,而是希望借旅行进行深入了解,就连坐火车、汽车,我都争取坐靠窗位置,尽可能多地去观察沿途的风土人情,或者听周围旅客在议论什么。
对一个地方、一种文化的了解,需要有自身的体验,你会发现不少书本上没有记录的东西,或者一些书本上的记录甚至是名家的记录往往并不真正符合事实。
比如在南极,即使暴风雪持续肆虐,不得不整天在房间里望着窗外的惊涛骇浪,我也以一名历史地理学者的本能,纵览古今,思考着:为什么发达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不出杰出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为什么中国直到17世纪才出了一位地理学家和考察家徐霞客?为什么200中国的教育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学校、校长、老师和家长的事。
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是不可能的。
那么下一步必定会出现胎教竞争,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竞争。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高价购买学区房。
现在大多数中国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已经占到第一位,但实际上,把培养精英的方法普及到每一个人,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在一个社会里,能成为精英的绝对是少数。
我总认为,一个人将来成功与否,第一取决于天赋,第二是社会机遇,第三才是个人的努力。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摘要】葛剑雄先生所著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有关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现象这一问题的难得佳作。
它在成书的那个年代给当时的思想界、学界甚至包括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引来了一些不小的争议,但也代表了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比较成熟、理性的思考,体现出独立、求实的精神品格。
而笔者试从本书的成书背景、理论渊源、观点创新以及方法论等几个方面予以评价,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统一分裂求实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而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家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更何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1。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小议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统一,也有分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是如此。
自春秋战国至清朝前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三次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过程: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向隋唐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走向元、明、清持续三朝的大统一。
正是在这种几千年的分合治乱中,形成了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以形成和加强。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分裂与割据,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1、从时间上看,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越千年,分裂时间不过几百年,相对短暂,并且统一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2、从影响上看,统一王朝如秦汉隋唐元明清及其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超过了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巨大。
虽说分裂时期也是发展的,如经济文化交流、生活地域扩展、民族融合。
但分裂更多带来的是危害,那时往往是社会动荡,战祸连连,经济萧条,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困苦。
3、从发展趋势上看,分裂时期始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表现有人心思定,百姓渴望统一,文化交流加强,经常出现局部统一与民族大融合,部分统治者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以求统一,如曹操,元宏,赵匡胤等等。
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统一是主流。
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古代形成了如此的统一格局?根据初步了解和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和地区联系密切,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较强,促进较大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使国家的发展具有趋同性;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又是农耕民族,其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并由于要建设大型的水利和交通工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民族因素。
中国历史统一格局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民族的多次迁移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长期融合有着密切关系,如此发展,民族关系日益密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有利于后来的统一,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读《统一与分裂》有感
《统一与分裂》后感纵观千年中华,分合起始,变迁风云,历史的浪潮里,总有于动荡漂泊中兴建万丈城墙,也总有于国泰民安日家破人亡的狂风悄然掀起的一丝波浪,而对我们后来人,关于分合,兴衰,昌盛没落,关于始终,成败,云成霁散,我们仿佛有很多话想说,而《统一与分裂》,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这许多我们想说而无法言表的历史花絮。
统一与分裂,本就是相辅而相成的两个思想节点,正好比天地,有所谓天,方有所谓地,反之亦如此。
统一与分裂恰是历史变幻中的天地,在浩瀚的宇宙中蕴养一方生灵,却又同时兴风作浪。
葛剑雄老先生的目光,便是这风浪中的一道闪电,刹那间照亮一方天地。
关于统一,葛老有着不一样的见解,所谓九州天下,原来只是一种虚谈,所谓万里长城,原来不堪一击,而中原统治者一厢情愿的“天下”,在“天下人”的眼里,竟只是固守自封,禁步一隅的畏缩,大清王朝的天下命运悬之一线的时候,也不见得天子能以天威震撼天地!中国的统一,从这种角度上讲,竟然从来只是中国内部的统一,毕竟曾几何时,这中国的眼里也就只有中国。
但对于中国的统一,其实我们有必要去肯定它所存在的内在价值,无论在经济,文化或者军事,政治的任何一方面,它都是有着无比巨大的突破以及贡献。
而且,中国的统一王朝乃是千百年地球王朝史中唯一一个未曾截断的王朝,这一点仍旧值得我们炎黄子孙骄傲。
而言及炎黄子孙,葛老所诉也坦白中国实为一个以多民族共存的民族聚集体。
不实在具体是多少个民族,自炎黄时期繁衍至今,中间有多少民族兴起,有多少名族消失,想来已是不可考证。
毕竟历史的河流太过于汹涌,孱弱的人类尚不足以充当弄潮的健儿。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存在一个基本统一的政权,也并不存在一个主要的、足以影响其他地区的政权。
夏、商、周的统一无论从地域范围来说,还是从统一的程度来说都是很有限的,并不像儒家经典中所描述的那样完美。
西周的分封就是这种实际上并不统一的局面的反映。
因为在事实上,只有承认各诸侯国实际上的独立,才能维持周天子名义上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次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过程。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一、统一与分裂的周期律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律。
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大一统王朝,如汉朝、唐朝和明朝。
这些统一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中国社会得以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衰弱,各地开始出现分裂和割据的现象。
这种周期性的统一与分裂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力的流转和社会变迁的规律。
二、分裂的原因与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往往源于政治、经济和民族等多种因素的交织。
在政治方面,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皇位继承问题常常导致分裂的发生。
例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就是由于后梁、后唐、后晋等政权的建立而造成的。
在经济方面,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也是导致分裂的重要原因。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就是由于南方经济发达,而北方经济相对落后所致。
此外,民族因素也是导致分裂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出现分裂和割据的现象,如南诏、吐蕃等。
这些分裂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发展的阻碍。
三、统一的方式与策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往往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实现。
战争是统一的常见手段,通过武力征服和统治其他地区来实现国家的统一。
例如,秦朝通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统一后的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统一时期。
除了战争,外交手段也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王朝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政权建立联盟或婚姻关系,以达到统一的目的。
例如,唐朝通过与吐蕃的联姻来维护边疆稳定,实现了对西部地区的统一。
四、历史的启示与反思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与反思。
活动课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教学理念】1.经验课程理念2.目标管理理念3.合作学习理念【教科书内容分析】教科书将本活动课分为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拓展四个部分。
活动主题言简意赅,明确提出了本活动主题及应该采取的学习方式及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
活动目标明确具体,总体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其中第一个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完成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进而进一步提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个目标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学习,在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丰富家国情怀内涵,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三个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论证、专题研讨、成果展览等活动方式,提出自己对这一研究主题的见解,进而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活动过程提出的五个步骤依次推进,将活动的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划。
其中步骤一是面向全体提出学习主题,步骤二是分组确定各自研究主题,步骤三各小组分别进行集体研讨,步骤四各组完成本组研究报告,步骤五为课堂展示,以专题论坛方式展现各组研究成果,汇报交流。
活动拓展提供了本活动课成果推广或主题研究进一步开展的思路。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差距分析,也就是学生现有基础与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方面的研究。
本节课高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进行的是对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难度主要在于分工后各组能否很好的分工协作,能否对资料进行很好的筛选、梳理,能否比较高质量地形成各组的研究报告。
因此,教师需要对各组研究过程进行跟进指导,随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教学目标】1.在搜集中国历代疆域图基础上,梳理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构建起系统的时空观念,进一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论《统一与分裂》中的分与裂
论《统一与分裂》中的分与裂发布时间:2023-01-31T08:57:00.66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8期作者:胡天淇[导读] 书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的看法,从多维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胡天淇(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186****1329)摘要:书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的看法,从多维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带我们理清了“中国”一词的含义,因为在葛先生提到在探讨统一与分裂的前提就是现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历史上的中国所真正代表的疆域是多少?怎样去衡量。
再者就是提出了中国历史上应该是分裂的时间大于统一时间的非主流观点。
进而论证统一和分裂分治并不是非黑即白,统一也不一定全是有点,分裂分治也一样。
《统一与分裂》,一本真正把握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历史的书籍。
关键词:统一与分裂;历史;中国一、历史上的中国在第二章《分与合》中作者认为“中国”及其疆域是一个非常动态的概念,最终他这样定义:“历史上的中国,应该以中国历史演变成一个统一的,也是最后的封建帝国——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的疆域为范围。
”他大致的理由是“我们今天讲历史上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有我们特定的含义,而不是用当时人那些模糊不清、前后不一致的概念。
”因此,所有自古以来在这一版图之内的部落、民族、政权全部,如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这些中原王朝都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民族。
所谓的中国史研究对象,也应该包括它们所有。
(一)分合的标准在第三章中葛先生非常明确的讲述他对分合的定义以及标准,他的观点是“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但在元朝之前分裂时间多于统一时间,元朝后则基本是统一的”。
传统的说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统一,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分裂的时间则越来越短。
这两种说法,我更愿意听从葛先生的说法,我们暂且不讨论统一是否是主流的问题,传统说法是根据朝代来划分统和分裂时期,如果一个朝代被称之为统一的王朝的话,就将这个朝代的时间从头到尾减出来,这显然是很不科学违背历史事实的,难道只要有汉族建立了中原王朝就说它是统一的时期吗?这岂不是要无视非汉族建立的政权或边疆地区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所以不能简单根据朝代起止来判断。
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 型的玉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2. 1975年, 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长流平底三足青铜爵,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青铜酒杯”。
《世本》有夏代“杜康造酒”“太康造林酒”等记载, 当时酒主要是专属享用物品,在关于夏桀的篇章里已有少量酒的记载。
这些资料可用于印证夏代( )A. 青铜冶炼技术领先世界B. 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C. 农业经济水平有所发展D. 统治者奢靡享乐导致亡国3. 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络)之中。
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这表明周代宗法制( )A. 让周王室成为了天下所有部族的大宗B. 不完全是以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C. 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D. 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控地方权力的纽带4. 鲁隐公元年至九年(前722一前714年),周王三次派使臣聘问(表达遣使互通之意)鲁,而鲁 却一次也未参加天子朝聘;鲁桓公时期(前711一前694年),周王又三次聘鲁,而鲁君仍一次 也未去洛邑朝聘。
这表明当时( )A 宗法原则被抛弃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 分封制土崩瓦解D.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5.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6. 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第二节皇后:对皇上影响最大的人 第三节太上皇:皇宫里的“虚职” 第四节宗室:并不好当的皇亲国戚 第五节后事:“视死如生”的传承 第六节记录:史书的“官方版本”
作者介绍
葛剑雄(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 学术顾问,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他的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 史、移民史,曾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感谢观看
精彩摘录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期间,“中国”这个词的政治含义,是中原王朝的代名词,是指中央政权有效统 治的范围,它的统治范围之外就不被认为是中国。
但当所有人才都只能为一个国家所有,只能为一位君主效劳时,当他们再也不能自己做出选择时,就不会再 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了。
“国”原来的意思,就是一个有城墙包围的,有人守卫的一群人居住、生活的地方。
读书笔记
葛剑雄的作品,真是好看。 历史真有意思,看似匪夷所思的历史细琢磨都是与现代人别无二致的人性。 历史书读来也就那些经典片段,不如史料丰富历史书可以任人打扮生活还需要自己装扮。 两京,长城,运河,驰道,驿站,籍贯,移民这几节增加了不少奇怪的小知识,感觉很有意思,推荐前半部 分。 讲到作者历史地理专业的时候有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剩下的不是抄古代的宣传资料就是抄现在的历史书 (宣传资料),味道总有些怪怪的。 先读完葛老的《十九个片段》,再读这本,两本重合内容估计有10%左右。 不变与万变 “欲亡其国,先灭其史”首先,书中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哪怕没有历史功底的人也可以看看。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学习古代人的经验和文化,不盲目,多思考,汲取精华,去 其糟粕。 从不同的角度解说什么是中国历史,然后一再提醒大部分历史是后世统治阶级写出来的,颇有深意。
[文章][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文章][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第一章昔日的天下观引言:当地圆学说在晚清传播时,舆情大哗。
不少饱学宿儒发出共同的责难:“要是地球真是圆的,生活在另一面的人难道都是倒立的吗?”虽然把“中国”确定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名称是到19世纪后期才出现的事情,但中国统一的概念却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
甚至在中原的统一国家形成之前,政治家和学者已经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统一蓝图。
虽然当时还没有一个君主真正能够统治这片广袤的土地,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颂歌却在西周时就已经普遍流传,并且被视为真理而接受。
不过,这首颂歌的作者(或许不止一个)大概不会想到,这种统一观居然统治了中国二千多年,并且到今天还没有消除它的潜在影响。
一九州的传说和现实在中国会面家的经典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一开始就写道:“禹铺土,随山刊木,。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出题导师讲义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共党史)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2. 海伍德《政治学》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1.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2.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3. 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4. 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5. 潘国华《香港模式与台湾全图》6.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7. 《世界知识》期刊8. 《台湾研究》期刊9. 《台湾周刊《期刊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民族国家概论教学大纲2011授课教员:归泳涛电子邮箱:guiyongtao@开课学期:春季周学时:3 学分:3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文献评述与比较的方法理解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理论,着重追溯民族国家的近代起源与扩展,比较西欧与东亚民族主义的类型,评介分析民族国家的主要范式,以及讨论民族国家的当代意义等问题。
二、课程要求及成绩评定本课程要求同学至少作一次课堂读书报告(从参考书目中选择一本,使用Power Point,主要包括该书的内容简介、作者简介、中心论点、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对该书的评论和疑问等,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以读书报告为基础撰写一篇书评(也可从书目中另选一本,每人独立完成),鼓励同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悠久复杂,统一与分裂交织其间,既有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也有五胡乱华的分裂时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现象,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
一、远古统一与分裂在早期的远古时代,中国的统一与分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
在大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但这种形成并没有带来强大的政治统一,而是以部落的方式存在。
然而,在大禹治水之后,中国出现了以夏、商、周等朝代为代表的统一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者通过建立中央政权、发展文化、制定法律等手段实现了中国的政治统一。
然而,统一往往伴随着分裂。
尤其是在周朝后期,分封制度的出现导致了诸侯割据,大量小国的形成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
这种分裂局面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国家纷争不断。
这种既有统一又有分裂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
二、秦统一与两汉分裂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统一时期莫过于秦始皇的统一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征服,结束了战国时期。
秦朝通过强力中央集权、标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等手段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
然而,秦朝的统一并不持久,秦始皇去世后,秦朝迅速分裂,中国再次陷入了割据的局面。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之一。
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汉朝在刘邦的领导下兴起,国家重新统一。
然而,东汉后期的宦官专权以及军阀割据等内外因素导致了分裂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分裂时期,南北朝在长时间的分裂中互相对峙,国家统一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三、再统一与五胡乱华的分裂中国历史上再度实现统一的是隋朝和唐朝。
隋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全面的改革举措,实现了大一统的国家统一。
而唐朝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辉煌的统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领土扩张使得唐朝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唐朝的统一并没有持久。
五胡乱华时期的分裂再次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五胡所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他们先后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分割了中国领土。
“长城”价值的争论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长城的价值传统的天下观一方面把世界各国、各地都看作“王土”,但另一方面又把“天下”限制在中原王朝疆域的范围,甚至只限于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区。
在这种矛盾认识的支配和影响下,对仅仅作为部分中原王朝北方边防的长城就作出了异乎寻常的高度评价。
今天的中国人不知道长城的大概绝少,但真正了解长城的却并不多。
山海关有座孟姜女庙,据说孟姜女寻夫到此,哭倒了秦始皇筑的长城。
在北京北面的长城又有不少古迹同北宋的杨家将挂上了钩。
而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往往被人糊里糊涂地加到秦始皇头上;无数游客会站在八达岭上赞叹这“二千年的奇迹”。
其实这些都是民间世人、文人雅士和胡编课本的冬烘先生们开的玩笑。
因为实际上秦长城在山海关以北二三百里,孟姜女在山海关不仅哭不倒长城,就连长城的影子都不会看到。
北宋末年以前的军队最远只到达今天北京的南郊,像杨家将这样的正规军绝对不可能越过辽国的南京幽州城而活动在它的北面。
山海关至嘉峪关间的长城筑于明朝,与秦始皇毫不相干。
八达岭一段长城至多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也不会找到二千多年前的影子。
近年来,长城的价值又有了最现代化的标准,因为据说它是一位美国太空人在太空中唯一能用肉眼见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
最近又有消息说这一报道有误,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即使被太空人看到了,也不见得就抬高了长城的身价。
因为今天的先辈上已不是什么贯通万里的建筑了,很多地方已成断垣残壁,甚至已经杳无踪影。
残留的长城中相当一部分只剩下黄土堆积,与周围的荒野并无明显区别。
而地球上比长城的形象明显很多的建筑物并不少,何至于它们却没有进入这位太空人的眼帘?要真有这样的事,就只能归结于一系列偶然因素:如这一段长城上空正好未被去雾遮盖,光线正好适宜,太空人正好在观察,他事先又知道地球上有长城。
只要缺少其中一项,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如果这位太空人看到的不是长城,而是其他国家的什么建筑,长城的价值是不是就会降低或被取消了呢?看来大可不必担心。
统一与分裂读后感
统一与分裂读后感《统一与分裂》一书由历史名家葛剑雄先生所著,在其中为我们讲授中国历史中关于统一与分裂的相关历史事实以及其背后的启示。
该书不够被时间跨度所拘束,而是通过简洁明了的逻辑,需先从统一的概念讲起,然后国际上区分我国历朝历代的统一程度,再讲到统一与分裂的对立,从政治、军事逐步延伸至民族、经济、风俗等细节。
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来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
”简而言之,作者用史实和逻辑推理来为你提供一种新式的、以往所意想不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历史的角度。
一、何为统一,何为分裂按照葛剑雄先生的著作,从第一标准来看,即统一并有效控制了我们当今中国的大部分疆域,包括传统的游牧民族区域的上的“大一统”朝代——只有清朝鸦片战争前在的81年。
而如果以传统“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技术标准来看,总共的统一时间大致为900多年。
与我们一般的想象不同,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同时指出的统一和分裂,常常并不是真正的“统一和分裂”。
作者举了一个很明显的案例——春秋战国:我们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便是礼崩乐坏,大分裂的时代,但其实,春秋战国却是在向大一统的前进着。
从上千上百的诸侯国变为七国再变为一国,这正反映了相较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更加的“统一”。
而我们经常奉为正统的大一统朝代——宋朝,却实实际际地跟辽夏金元并列了十分之久,成为实际上的分裂。
作者在看待统一与分裂这一宏观概念,除了摆史实、列数据以外,还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我在以往读中国艺术史之时,总是从中原原有的汉族角度出发来阅读和理解“统一”这一概念。
但其实,正如作者所举的吐蕃与唐朝的例子,在唐朝时,唐朝和吐蕃两个国家并立并不能理解为是一种分裂行为。
在吐蕃建国以来,吐蕃国在的文化和历史是由吐蕃人的先祖所创造的,它和北宋是平起平坐的两个政权。
但如果是元朝兼并了西藏这一块土地及人民以后,经过长久的统治,其再分裂出去,则相对于元朝来说,便是一种“分裂”。
看待统一与分裂概念,需要避免先入为主式的认知。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历史与未来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历史与未来“國”本義是群體範圍的部落,與“城、邦、域”之義區別不大。
住在裏面的稱為“國人”,住在外面的稱為“郊人”,住在遠處的稱為“野人”,形成國家多的區域形容為“萬國”。
“中”本義是商國招集與與一地方的中心範圍。
“中國”的含義在古代歷史時期隨時變化,象徵符號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等同於歷史上的中央王朝;在民族感上,等同於華夏民族;在文化上,廣義為多元民族,俠義為漢人文化;在地理上,主要政權行政管理地域範圍。
在分裂時期,南北對峙,互相自稱“中國”;在統一時期,史官編輯《南史》《北史》兩部,主權區域稱為“中國”。
外蒙古的獨立事件是抗日戰爭後期經過雙方與多方外交促成的政治事件。
歷史上的重複性:大陸與臺灣的目前現狀。
現代史上,強調政治術語(概念),史學研究古代中國的統一時間較短,分裂時期較長。
“新疆”是新擴展的疆土,一開始起名為“西域”,至清朝乾隆年才正式收復“南疆”區域。
“西藏”至元朝才正式管轄“行省”制度,原來的歷史是“吐蕃地域史“。
統一的積極作用,首先能夠團結起來抵抗外族,考古學一般研究只能證明夏朝的存在,證明歷史為四千年左右,少數民族入關,軍事的征服者內耗為文化的被征服者,最終“入鄉隨俗”(北周孝文帝改革);其次,集中財力、人力、物力來抵消自然災害的影響(都江堰工程),土地耕種面積少,季風氣候不穩定;再次,大型工程的建設和維護,(長城)有利於移民和邊疆的開發,有利於多元民族的融合(茶馬古道、絲綢之路),有利於中華文明的延續與文化的交流。
統一的消極影響在於專制集權,少數利益集團的分割(外戚集團、宦官集團、門閥專政);造成資源工程的浪費(皇陵工程、園林工程);重中央輕地方(財政大權在於中央,地方無權開倉濟世);重政治輕經濟(朝貢體系:不算經濟賬,民不聊生,好大喜功);重漢人輕邊民(乾嘉時期的西南苗民的起義、白蓮教)思想自由的束縛(獨尊儒術、文字獄)。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三章分合的标准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第三章分合的标准引言: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山如此,我们看中国历史,往往也是如此。
一何为统一为什么以上计算出来的统一时间要比传统的说法短得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统一的解释标准不同,或者说对统一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统一”的本义统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不妨追根寻源作一番讨论。
统,原来是指丝的关绪。
《淮南子.泰族训》中有这样一段话“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茧子是丝构成的,但如果不是由缫丝的妇女把它们放在热水抽出头绪来,就不能成为丝。
)由此派生出把种种分散的事物集中到一起,归于一致,将各个部分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意义的“统一(壹)”一词。
“统一”的原意并不是专指某一事物。
如《汉书.董仲舒传》的赞中说“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那是指学说、学术思想。
《汉书.西域传》赞中“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不相统一”;以及《后汉书.隗嚣传》中“帝知嚣欲持两端,不愿天下统一”;则专指国家和“天下”,实质上是就政权而言的。
毫无疑问,我们所要讨论的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化、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思想、宗教、血统甚至地理环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
说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人所指的统一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
当然,我并不认为其他方面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毫无关系,或者认为政治上的统一可以孤立于其他方面的统一之外,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正统僭伪之争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剑雄谈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2008-10-06葛剑雄教授《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增订本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著作的源头是1989年在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1994年他又在三联书店出版了《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延续了二十多年,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在葛教授看来,既说明探索的艰辛,也是一种幸运。
本报就此请他谈了成书的过程以及一些基本的学术观点。
《统一与分裂》一书的人和事中国的“统一与分裂”这个话题应该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
葛剑雄:到上一个世纪的时候,大家总是把统一的好处说得越来越高,还有就是始终强调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解放后再加上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但是这个说法有很多问题,比如北宋,北界在现在北京、天津的南面,河北的中部,山西的中部,北面就是燕云十六州了,但是北面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辽朝可以一直到西伯利亚,很大。
那你说这时的中国算统一吗?很多写在书面的话,不好放在地图上。
960年,赵匡胤的时候,或者就算到他的弟弟赵光义把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山西的北汉灭掉的时候,用宋朝的标准或正统的标准看当然是统一的。
可是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在画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宋朝北面是辽朝,辽朝是从燕云十六州,一直往北,到东北,西边到伏尔加河流域;北宋中期又出来一个西夏,今天的宁夏、甘肃那里;北宋南面,自从南诏以后变成大理国,就是云南这里;原来西藏的吐蕃,后来成为吐蕃诸部;然后今天新疆那里又是一片,分出去那么多,你说中国统一不统一?再说,什么叫“中国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清楚了,中华民国也清楚。
以前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是什么呢?“中国”只是中原的一块小地方。
比如说,魏源写的《圣武记》里面,第一句话就是“台湾自古不通中国”,但他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中原王朝,所以这个概念要分清楚。
又比如说,中国历史上究竟是统一的时间长还是分裂的时间长?清朝皇帝退位的时候也还没有统一,香港就没有了。
就算香港还小吧,俄国把边疆都割掉,你说统一不统一?太平天国起来的时候,占了那么大的地方,自己建了国都;北洋军阀政府的时候统一不统一?实际上,我们说统一是主流,但并不是说,它的时间一定要长。
这些方方面面的困惑都促使你写这本书。
葛剑雄:1987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组织一套中国政治丛书,我就把这些思考写出来,后来出版了《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
到了1988年,学校发出通知,征集“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论文,我把书稿的主要观点写成《统一分裂和中国历史》应征。
我的论文入选教育部的理论研讨会,我去南开大学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组成评委评选出席全国理论讨论会的论文,我的论文再次被选中,另一篇是北大罗荣渠先生的。
北京的讨论会是当年12月开的,当时上海参加的有八个人,复旦大学的蒋学模、顾国祥、叶易还有我,上海社科院的俞新天、李君如和陈锋,还有一位宝钢的代表。
带队的是新任市委宣传部长陈至立,副部长刘吉是大会文件起草人之一,同去的还有理论处处长吴修艺。
会议很隆重,胡启立颁奖,每个人都给发了一千块的奖金。
回来以后,上海社联等又开过讨论会,我就写了第二篇《再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普天之下》这个书印了两版,一万多册,之后就没印了。
后来台湾锦绣出版社到上海,要组织一套书,我就增加了一些内容,写了这本《统一与分裂》。
这本书在台湾先出,过了两年三联书店的版本才出来。
统一与分裂以及疆域与领土统一与分裂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以前,在历史学家和编史书的学者那里有没有?葛剑雄:我们对统一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大一统,就是以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疆域为范围;还有一种是基本上要恢复到前朝的领土。
比如宋朝,是要恢复燕云十六州的,所以统一大业一直没有完成。
但如果分裂的双方或各方面都接受了,就不能算分裂。
如云南的大理国,北宋建立时就已存在,赵匡胤说非我所有,所以双方一直相安无事,这就不算分裂了。
以前往往认为一个朝代建立了,统一就恢复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中国古代没有“世界观”,只有“天下观”。
一方面认为“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另一方面又认为处在华夏诸族周边的蛮夷地区还没有开化,没有必要去统治。
对占不了的边疆,还有一个自我解嘲的办法,叫“守在四裔(夷)”,就是让蛮夷替华夏守边疆。
俄国占了黑龙江以北的地方,清朝上下其实很麻木,没有那么紧张;直到日本人打过来才受到刺激,天朝大国还对付不了蕞尔小国。
中国的疆域应该是在清朝时定型的,这个疆域的具体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葛剑雄:清朝把明朝的疆域都继承了,谈不上侵略扩张。
清朝入关前已经拥有直到外兴安岭的疆域,包括内外蒙古在内。
每一次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统一一次,疆域就大一次。
蒙古统一把西伯利亚这一块都带进来了,北魏把兴安岭一带带进来了,都是这样的。
西藏是从元朝开始归中央政府管辖的,明朝继承下来,封了法王,设置了各级机构,朱元璋还专门派人去过。
以后明朝中央政府的确不大管西藏,但是因为西藏地处内陆,既没有闹独立,也没有被外国占据,当然还是属于中国的,这是没有话讲的。
到了清朝,跟西藏关系更密切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蒙古人已经信黄教,蒙古已经有了活佛,还出个一世达赖喇嘛。
西藏成了蒙古人的宗教圣地,大批蒙古人迁入西藏,西藏的世俗领袖经常是由蒙古人担任的,他们成了西藏与清朝交往联系的有效媒介。
谭其骧先生讲,中国的版图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才定型的,这也是清朝的极盛疆域。
在这一范围内,清朝都设置了行政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但在边疆,由于人口稀少,有不少地方还是无人区,所以都用军事监护的方式进行统治,由将军衙门兼管民政,比如伊犁将军、黑龙江将军。
为什么后来黑龙江以北都给俄国占了呢?当时清朝还是认为普天之下都是我的,与俄国签过《尼布楚条约》就没有问题了。
但是俄国人签了条约以后继续不断移民,清朝却继续对东北实行封禁。
俄国人到黑龙江以北如入无人之境,所以自称为“新土地的开发者”,不承认是侵占中国的领土。
尽管这样,《瑷珲条约》还规定,江东六十四屯还是属于中国的,因为屯里住的都是中国人,到后来俄国人才把我们赶过来了。
这样,1860年以后,黑龙江以北就没有了。
乌苏里江以东当时是中俄共管的,但是管到后来,俄国人依靠武力就强占了。
所以清朝从1860年以后赶快开放东北,大批移民进去,不久又开放内蒙。
这样东北到“九一八”时已经有三千万中国人,日本无法直接吞并,只能通过伪满洲国,同时加紧向东北和内蒙移民。
这是运用领土策略了。
葛剑雄:在西方人那里,国际法产生出来,就形成领土概念了。
这和版图、疆域都不同,承认事实叫疆域,主权就不一样了,是在这样的空间范围内拥有全权。
而且疆域的概念只是地面的,领土的概念要大很多了,往上是领空,往下领海、底床、底土。
国际法也是逐步形成的,领土的概念、签条约的概念,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我们签的第一个关于领土的条约《尼布楚条约》很有意思,条约里没有汉文,有满文、俄文、拉丁文,拉丁文是为了防止分歧的。
当时认为东北不仅是清朝的,还是满族人的,跟汉人没有关系的,所以他一直把东北作为自己的后院,汉人不能进。
如果不是外敌入侵,还是不会形成领土的概念。
葛剑雄:是的。
所以我们所谓的版图就是地图,我们为什么叫疆域而不叫领土?疆的本义是界线,域是指一个范围,一片空间,疆域的意思就是皇帝确定的由自己直接统治或间接统治的范围。
普天之下都是我皇帝的,我皇帝愿意给谁就给谁。
所以再远的地方是我们不要,或者他们不配,没有资格。
鸦片战争以后,在与西方列强和外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人才逐渐明白了领土、主权是怎么回事,才知道有国际法。
这个时候清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了。
葛剑雄:对。
假设我家有一个院子,如果没有人进来,到底我的边界在哪里,这个是没有必要知道的。
如果对方来了,就要画界线了,这是一个道理。
因为要跟天朝以外的人接触,才有一个主权、领土的概念的。
以前认为日本是蕞尔小国,是外国,但朝鲜却是我们的属国,这是很清楚的。
日本侵略朝鲜,中国一定要管,法国侵略越南也是要去管的。
因为日本已经学了国际法了,明明想侵占朝鲜,就逼中国先承认朝鲜独立,法国也是这样。
还有琉球,日本开始还不敢独占,向清朝提出,是它占北面,清朝占南面。
谁知清朝不要,琉球向清朝求救,朝廷也不管。
琉球当时很可怜的,派出的大臣在北京像申包胥哭秦廷一样请求增援,清朝不睬他,他最后就自杀了。
历史研究与国家利益历史研究追求的是真实,但是有些观念会被政治利用,作为学者来说,独立性如何体现呢?葛剑雄:我一直主张,历史研究与研究成果的运用是两回事。
对于历史事实的研究,这是没有国家利益的,也没有现实的利益,它只有一个目的:求真。
它不会因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研究就出现两样的结果。
但是在运用历史研究的成果上,是有国家利益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上一些敏感问题,如果的确涉及国家利益,而外界又不知道的,那我觉得为了国家利益,应该保密,我没有必要去公开。
但是如果已经公开了,你保密也保不了。
至于这个成果在什么情况下公开,就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利益。
如果说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得到了新的成果,的确是有利或不利于国家,那么在一定的时期,我们要保守秘密,这是应该的。
如果一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就不尊重历史,那就不能够了解历史真相,也不能真正有效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比如说我们以前为了促进与台湾的关系,在课本上写:孙权的时候就派人到台湾去,但是不讲他们去干什么。
实际上他到那里是去抢人的,这能证明什么?并不是说因为有国家利益,我们一开始研究就要歪曲事实,研究的过程是公开的,但是这些成果怎么发表,发表到什么程度,的确要考虑到国家利益,这个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问题是,我们对统一分裂的研究,不是对国家有害,相反对国家有利。
比如宋朝,对外虽然“积弱”,但内部却从来没有分裂,在外敌入侵时也能保持稳定。
从赵匡胤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有的一直延续下来。
研究这些历史经验,对今天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所以这几句话我是一直重复的: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
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
我们讲的统一,绝不是要统一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所以跟邻国之间,我们一方面要讲清历史,另一方面要面对现实。
有一些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应该看到,我们不能过多地纠缠历史,如果历史都要这样争的话,大家就要争到原始社会了。
如果当时的人都有今天的观念,很多分歧就没有了。
■黄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