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环境
郭正堂-第四纪环境讲义54页PPT
![郭正堂-第四纪环境讲义54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82ff1e4693daef5ff73d10.png)
3.5
3.0
2.5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6.0 Ma
40
(c)
2.6Ma
20
3.3Ma
De Menocal, 1993
5.2Ma 6.6Ma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m
千年尺度的突发性冰筏事件:Heinrich事件
-全球变化研究
从地球系统的角度:
•理解调节地球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揭示系统正在发生的变化 •降低未来环境估测的不确定性
•水文循环与生物圈(BAHC) •陆地生态系统(GCTE) •大气化学(IGAC) •海洋-大气-陆架碳交换 (JGOFS)
•古全球变化(PAGES) •海洋生态(GLOBEC) •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 (LOICZ)
0.01
0 0
25.0 24.5 24.0 23.5 23.0 22.5 22.0 21.5
0 0.08 0.06 0.04 0.02
0 -0.02 -0.04 -0.06 -0.08
0
•超“轨道”时间尺度 •“轨道”时间尺度 •亚“轨道”时间尺度
偏心率:400ka, 100ka
-100
-200
-300
郭正堂-第四纪环境讲义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谈谈新生代古环境研究
1. 为什么要研究古环境演化? 2. 重要的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 3. 中国在全球环境演化研究中的位置
一、为什么要研究古环境演化?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古全球变化研究(PAGES)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IGBP)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a473d1d52d380eb62946d39.png)
• 2、西北地区:属于山体强烈隆起、盆地拗陷的新 构造运动区,是差异性升降运动。山地是隆起区, 盆地是相对坳陷区。
• 3、青藏以东,大兴—太行—雪峰山以西:内 蒙,黄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随着 周围山地构造运动而作整体抬升的新构造 活动区。各高原内部,由于断裂活动的发 育,形成许多断陷盆地。 • 4、东部:山地为新构造运动轻度或中度抬 升区,如长白山、山东丘陵、江南丘陵等。 其余为大面积沉降区,在地貌上表现为广 阔的大平原。
§5 海平面的变化
• 第四季自然环境演变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 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导致海侵与海退。海 侵时,海面上升,导致东部平原很多地区 沦陷海底;海退时,使黄、渤海及大部分 东海和南海海底出露形成陆地。 • 更新世冰期海面下降,间冰期海面上升, 其垂直变化幅度关系到海岸线的水平移动 宽度。
• 大约在1.7—1.8万年前,我国东海、黄海大 陆架大部分脱离海水,中国大陆向东延伸 数百千米。台湾、海南岛与大陆连成一片。 在大理盛冰期中,大片脱离海水的低平陆 地上,为草原环境或沼泽环境。 • 距今15000年前,海面有开始回升。回升过 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多级阶地、贝壳 堤。
不平静的海面
•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呈 上升趋势。
§6 生物群和自然地带的变化
•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 似。但由于气候变迁、冰川进退的影响, 生物群发生了迁徙与分化,一些陆上哺乳 动物的某些种属因而灭绝。 • 我国哺乳动物群的演化比较明显,与南北 气候分异相适应,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 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可以划分为北方型 和南方型,北方属古北区,南方属东洋区。
第二节 第四纪的环境演变
09• • • • •
§1 新构造运动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2 现代季风的形成和温带荒漠的扩展 §3 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 §4 黄土堆积 §5 海平面变化 §6 生物群和自然带的变化
第四纪环境学(58)
![第四纪环境学(58)](https://img.taocdn.com/s3/m/9541fbc2a216147916112855.png)
c . 释放热量 为了工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消耗能源,并把能源 变为热能,使地面升温,诸如城市发展造成的热岛效应、人为热造成的火炉效应等。 它们正在成为引起气候变化的潜在因素。
置的变化也能改变到达地球的太阳能量,所以地球相对于太阳位置的变化,亦即地球
轨道参 数的长期变化也会对地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地球轨道的偏心率(e)、地轴
倾斜度等天文要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
a.其中地球轨道的偏心率(e) 由于地球绕日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因此一年内,
地球从太阳获得的能量随季节而变化。太阳并不总是位于椭圆中心,它在椭圆中的位
a. 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同时改变着气候 人类从第四纪早期出现开始,就在不断地改 造着自己生存的空间。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对环境进行破坏作用和改造作用,例如: 人类砍伐森林、破坏草场,从而造成地面反射率及粗糙度的变化;人们还修建了大小 水库、浇溉土地、填湖造田,结果使区域温度场、气压场发生改变;由于失误,人们 还使海洋受到石油的污染,使洋面温度、发量改变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变化。
c.陨石撞击 陨石以极高 速度和大气分子及地球撞 击,产生极高温度和极强 大的冲击波,破坏和燃烧 着地面上的一切物体,产 生大量的烟尘、碳黑和二 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屏蔽 了太阳辐射,使地面降温。
第五章 第四纪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
五、 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通过对格陵兰冰岩芯资料分析,1900~1940年的温暖期之后,地球的气温
第四纪环境 ppt课件
![第四纪环境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d8f3c6fab069dc502201f7.png)
海滩岩由珊瑚体和贝壳,经过高能波浪冲蚀使
破碎成细砂粒,或残留的珊瑚体和贝壳等被搬运到
海滩,陆地风化碎屑物搬运到海滩(即潮间带)沉积, 后经文石或方解石的碳酸盐泥砂,充填碎屑物的颗
粒孔隙中,胶结成岩石,所以称为海滩岩。它是反
映第四纪时期与现代气候温暖的标志。
PPT课件
10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5.其他方面的标志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PPT课件
5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பைடு நூலகம்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生物有:喜热性生物群、喜温性生物群和喜寒 性生物群三大类。 1964年,我国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希夏邦马峰 北坡约6000m的海拔高程,发现第三纪末期一第四 纪初期高山栎和黄背株植物化石,皆属亚热带常绿 树种,性喜温湿润。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在第四纪 初期曾有过类似今日亚热带的温和湿润气候o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地球 气候进入冰后期,距今12000年。中国冰后期 气候波动,可划分为三段:
晚全新世(现今一2500年) 中全新世(2500—7500年) 早全新世(7500—12000年)。
18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群智冰期(Gunz):堆积在高的剥蚀面,称 为“高砾石层”。
多脑一群智间冰期 多脑冰期
PPT课件
19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1)、中国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第四纪环境学考点
![第四纪环境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ef593267ec102de2bd89bf.png)
第四纪的特征:气候显著变冷;高等生物空前繁衍;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地壳运动活跃第四纪环境学的内容:a.地球表层各层圈再第四纪期间演变及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b.地球系统内部各层圈间及地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c.地表系统及各曾去安演化机制d.未来地表系统发展预测第四纪下限的标准:人类的出现;古冰川出现;冷水型有孔虫某些种属的出现;古植物演化为标志;古植物演变;古温度变化第四纪下限的划分:350-300万年;250-240万年;180-160万年;70万年中国第四纪下限标志:古地磁事件;构造运动事件;沉积物转型;天体碰撞;生物演变事件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新构造运动速度大于老的;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第四纪沉积圈的特征:a.圈层连续b.主要由未胶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构成 b.松散、不稳定c.组成成分包括陆相和海相沉积物d.松散不稳定e生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特征f.沉积圈厚度变化大 g.沉积圈的分布、厚度及组成物质与地貌关系密切中国第四纪沉积时空分布规律:a.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地带性(秦岭为界) b.受我国三大地貌阶梯影响,纬向分布规律受干扰,经向加强 c.新构造运动影响很大 d.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同一类型的沉积物在一个地区可重复出现。
建立沉积序列的方法:生物演化法、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地质事件、地磁极性倒转第四纪气候特点:a全球气候显著变冷:气温下降、冰川扩张、气候带迁移b..波动的周期性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雨期与间雨期交替、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规律:a.第四纪古气候特征是气候显著变冷和周期性变化 b.第四纪气候变化在全球各地表现形式多样 c. 第四纪气候变冷,始于180万年前。
标志:冰川扩张,有孔虫减少,硅藻化石变化 d .以120万年为界,之前为前冰川期,气候波动以出现短暂寒冷期为特征,之后冰川期 e.全球最显著的间冰期的民德-里斯,规模最大的冰期在欧洲是里斯,最冷的冰期是玉木f. 气候从暖变冷为渐变,从冷变暖为突变 g. 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最适宜时期为大西洋期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原因: a.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本身辐射变化 b.地球轨道运动状态的改变引起的地球不同纬度带、季节、半球接受辐射的日射率变化 c.地表系统各层圈相互作用引起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变化第四纪海面变化原因: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地壳构造运动,上地幔活动,洋脊与海沟的发展和冰川、水体及沉积物的均衡作用。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0729b8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0.png)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那可真是一段漫长而又精彩的“故事”。
话说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家人去郊外游玩。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了一片空旷的草地。
我兴奋地在草地上奔跑着,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
突然,我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它的表面有着一些奇特的纹理和痕迹。
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告诉我,这可能是第四纪时期留下来的“见证者”,从它身上能窥探到那个遥远时代的一些秘密。
咱们先来说说第四纪的气候吧。
这一时期的气候那叫一个多变,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有时候冷得让人直哆嗦,有时候又热得让人恨不得泡在水里不出来。
冰川期的时候,那可真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大量的冰川像巨大的白色巨龙,从高山上蜿蜒而下,所到之处,一切都被它们“封印”了起来。
想象一下,广阔的大地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动物们为了寻找温暖的地方,不得不长途跋涉,艰难地生存着。
而间冰期呢,气候又会变得相对温暖,冰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复苏,草木重新生长,动物们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再看看第四纪的地貌变化。
山脉像是大地的脊梁,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隆起和下沉。
有时候,地震会突然来一场“恶作剧”,让大地颤抖,山峰崩塌,河流改道。
比如说,有一条原本安静流淌的小河,因为一次强烈的地震,河道被堵塞,河水被迫改道,形成了一个新的湖泊。
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本生活在河边的动物和植物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环境。
还有植被的变化,那也是相当有趣。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的类型也大不相同。
寒冷的时候,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那些松树、柏树就像坚强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而温暖的时候,阔叶林就会占据主导地位,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而且,植被的分布范围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
有时候,一片原本茂密的森林会因为气候变得干燥而逐渐退化,变成了草原或者荒漠。
动物们在第四纪的环境变迁中也经历了许多挑战。
有些物种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而有些则不断进化,发展出了新的生存技能。
第十章第四纪环境
![第十章第四纪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bfde262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3.png)
第十章第四纪环境第十章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第一节前第四纪气候变化第二节第四纪气候变化第三节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第四节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前第四纪气候变化1. 地史上出现的5次大冰期早元古代冰期(2.3 Ga)晚元古代冰期(ca. 800‐600 Ma BP)奥陶纪‐志留纪冰期(ca. 500‐450 Ma BP)石炭纪‐二叠纪冰期(ca. 300 Ma BP)第四纪冰期ca. circa 大约2. 第四纪冰期发生的背景第四纪冰期是在中生代高温和新生代第三纪缓慢降温的基础上突然发生的。
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第二节第四纪气候变化一、第四纪气候标志研究分为宏观气候标志和微观气候标志两类。
1、宏观气候标志宏观气候标志也称直接气候标志,通过其可直接确定出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1)沉积物气候标志由于不同气候环境形成不同的成因类型,因而沉积物成因类型可用来反映沉积时古气候状况。
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冻融堆积物,冰川漂寒冷(或冰期)砾,深海沉积物,冰岩及其尘土含量,喜冷生物岩石层,寒冻风化角砾,寒冻洞穴角砾沉积物红粘土风化壳,珊瑚堆积,石灰华,石钟乳,温暖(或间冰古土壤,河、湖、沼泽沉积物,喜暖生物岩层期沉积物)风成沙,黄土,盐类沉积物,大规模洪积物,干旱、半干旱温差风化碎石气候沉积物(2)地貌气候标志由于地貌形态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主要受控于气候条件。
所以地貌类型也是气候标志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冰川、冻土地貌——寒冷气候岩溶、河流、湖泊地貌——温暖气候风蚀、风积地貌——干旱气候(3)生物气候标志第四纪生物绝大多数为现生种类亚种,因此,可以利用化石组合中的现代相似种的生存条件,来推测化石埋藏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
主要生物化石有:A、植物化石植物是陆地上最敏感的气候标志。
可通过以下分析获取气候信息:a、林线(树线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相吻合)b、孢子花粉分析c、树木年轮分析B、哺乳动物化石一定气候环境生活着与其相适应的生物群,从第四纪地层中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的成分、种属的比例就可分析其生态环境。
第四纪环境
![第四纪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5d5449a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7.png)
二、第四纪以来东亚季风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 进入第四纪之后,由于西伯利亚冰盖的出现、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和欧亚大
陆腹心地区大陆度的增大,季风得到明显的加强,其中西伯利亚冰盖的活动对季 风强度及方向的周期性变化影响颇大。
在寒冷时期,西伯利亚冰川扩大,极地气团加强,与此同时,位于太平洋 的热带海洋气团减弱,此时盛行冬季风。 在温暖时期,西伯利亚冰川缩小,极地气团削弱,与此同时,热带海洋气 团加强,此时以夏季风占优势。 第四纪期间,西伯利亚冰盖发生过多次变化,由此造成东亚季风的周期性 变化,即夏季风为主的时期和以冬季风为主的时期多次更替。这是第四纪期 间东亚季风变化的基本格局,它对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16
(3)海温型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升降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变化。如在厄
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因水温升高海平面有1m左右 的跷板式变化。 (4)沉积型海平面变化
沉积物由河流搬运入海,使海盆容积减少,引起海平面单向上升。 在堆积旺盛的河口地区较为显著。
17
第五章 第四纪生物界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成岩作用微弱,绝大 部分岩性松散,少数半固结,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由此而形成多种多 样成因的大陆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 (3)岩性岩相变化快:即使同一种成因的陆相第四纪沉积物,由于形成时动力 和地貌环境变化大,因此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厚度一般小,堆积区可达几十米、 一百多米或几百米。 (5)不同程度地风化:陆相沉积物大多出露在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的 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型和小型哺 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和陶器、用火遗迹(如灰烬和炭屑)及村舍遗址 等。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69184b81eb91a37f0115cad.png)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①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国际上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首先集中在第四纪,特别是最后冰期以来,即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时期。
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演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环境中正在进行着的自然过程是上述时期一系列演化过程的继承和发展;许多现代环境的特征,只有历史地认识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而上述时期内曾经出现的事件,在今后不太远的时期内也有较大的重现可能性。
近二十年来的进展,对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全球性过程,已大致有了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上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除受全球性一般过程的影响外,还受到季风环流、强烈新构造运动等区域性因素的控制,环境演变的剧烈与复杂在世界上处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本文提出我国环境演变方面的几个主要特征,结合全球性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而辨明它们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一、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
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根据真锅等人的数值试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从而完全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了在冬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地理过程。
大高原在始新世末期才全部出露于海面,喜马拉雅山地区最高的海相层属于始新世中期,其中所含的有孔虫化石表明当时属于浅海环境。
成陆以后,大高原始终处在持续抬升的过程中。
西藏西南阿里地区始新统门士组植物化石中含有桉树、榕树、柊叶等热带种属。
西藏中部南木林的中新世湖相沉积的植物化石中未见热带属,但仍以常绿高山栎为主要林木[1],藏北怒江上游发现三趾马化石群的布隆盆地中,上新世早期沉积的孢粉分析表明,岩层中含有山核桃、棕榈等反映暖湿气候的成分。
希夏邦马峰北侧含有三趾马化石的吉隆盆地中,上新世中期沉积物的孢粉组合中,也存在目前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山地的常绿小灌木木[2]。
古植物证据表明,直到第三纪末期,高原环境还没有脱离亚热带性质,但在第三纪期间,高原上确实经历了一个降温过程。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
![第四纪与环境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8d21388e53a580216fcfedc.png)
2.第四纪是什么?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260万年至一万年前)和全新世(一万年前至今)。
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
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
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其间发生了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冰期,全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4. 质谱检测技术简介质谱法(mass spectrography, MS)是通过对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它是直接测量物质微粒的技术。
应用于1. 对物质组成、结构进行定性检测 2. 准确测定物质相对分子量质谱过程简介质谱法一般原理化合物分子在高真空条件下气化成气态分子。
气态分子经一定能量的电子流轰击后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离子分子。
离子分子进一步碎裂为碎片离子(带正电)。
这些带正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与磁场的综合作用下,按照各自质荷比(m/z)的大小依次被收集并记录成谱,叫质谱。
所以,以正离子的质荷比(m/z or m/e)为序,排列的图称为质谱(mass spectum MS)。
用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称为质谱法。
5. 试述第四纪在地质年代表中的位置,第四纪的划分及其绝对年代: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第四纪还可以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等。
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和2.6Ma。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但是由于2.6(开始认为为2.48)Ma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
6. 第四纪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最新的时期—第四纪时期地球自然环境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第四纪环境学的内容:a.地球表层各层圈再第四纪期间演变及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b.地球系统内部各层圈间及地表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c.地表系统及各曾去安演化机制d.未来地表系统发展预测7. 第四纪下限的标准:人类的出现;古冰川出现;冷水型有孔虫某些种属的出现;古植物演化为标志;古植物演变;古温度变化第四纪下限的划分:350-300万年 250-240万年 180-160万年 70万年中国第四纪下限标志:古地磁事件;构造运动事件;沉积物转型;天体碰撞;生物演变事件;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壳进入新的构造活动期;新构造运动速度大于老的;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8. 第四纪沉积圈的特征:a.圈层连续b.主要由未胶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构成b.松散、不稳定c.组成成分包括陆相和海相沉积物d.松散不稳定e生物化石以哺乳动物为特征f.沉积圈厚度变化大g.沉积圈的分布、厚度及组成物质与地貌关系密切9. 第四纪生物沉积圈的特征:a.以哺乳动物为主要代表b.植物群以现生种为主,被子植物占优势c.时间短,缺少标准化石10. 中国第四纪沉积时空分布规律:a.有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地带性,秦岭为界 b.受我国三大地貌阶梯影响,纬向分布规律受干扰,经向加强c.新构造运动影响很大d.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同一类型的沉积物在一个地区可重复出现。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2cdf498ec3a87c24028c4db.png)
(二)生物和土壤的改良
• 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以水稻为主 的农业生产活动。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 实践中,把许多野生植物变成了栽培作物。 包括农作物栽培、果园、经济林和牧草栽 培等。改变了原始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农业栽培改变了原始土壤中物质的自然迁 移过程,也改变了土壤表层的理化性质。
(八)一些生物灭绝或减缩
• 由于人类长期耕作、砍伐森林,以及工业 化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污染,导致许多珍 稀生物资源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或下 降。
•
按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及流失强 度综合判定,中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 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25个、松辽流 域4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 域17个。从省级行政区看,四川、山西、甘肃、 内蒙、陕西五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 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中国东 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 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石 漠化区、南方红壤区等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 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 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表现为冰期时植被向南迁间冰期向北迁形成不同类型的植被相互交在第四纪期间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东亚季风环流的建立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由暖湿向干冷发展我国境内在第三纪行星风系形成的按纬度分布的自然地带遭到破坏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自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由国家银行统一计划发行的法定货币
Chapter 7 我国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
•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水土流失呈现三大特点:一 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中国水土流失 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 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 其次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中 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主要江河的多年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3400多吨/平方公里,部 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每年3万吨/平方公里, 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与印度、日本、 美国、澳大利亚等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相比, 中国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第十章 第四纪环境
![第十章 第四纪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efd68f36284ac850ad0242ad.png)
(3)生物气候标志 第四纪生物绝大多数为现生种类亚种,因此,
可以利用化石组合中的现代相似种的生存条件, 来推测化石埋藏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
主要生物化石有: A、植物化石
植物是陆地上最敏感的气候标志。可通过以 下分析获取气候信息: a、林线 (树线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相吻合 ) b、孢子花粉分析 c、树木年轮分析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 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 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 量的新生种产生。
冰 阶:冰期中的冰川发育阶段。 间冰阶:冰期中一次相对温暖的气候寒冷阶段。
干旱期:冰期时,冰盖区上空高压反气旋往中低 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夏季风减弱,中低纬 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
2
B、哺乳动物化石 一定气候环境生活着与其相适应的生物群,
从第四纪地层中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的成分、 种属的比例就可分析其生态环境。 如: 寒冷:猛犸象、披毛犀、北极狐动物群 温暖:河马、亚洲象、大熊猫、犀牛
半干旱(草原环境):啮齿类、草食动物
又名毛象、长毛象,是一种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 物,在更新世,它广泛分布于包括中国东北部在内的 北半球寒带地区。
摇蚊、硅藻、介形类、有孔虫等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征
1、几个基本概念 冰 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 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 (纬度+海拔梯度变化)
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 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
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 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1)氧同位素 冰期环境: 海洋沉积物中 18O/16O—高
极地冰盖中 18O/16O—低
第四纪环境学的实际意义
![第四纪环境学的实际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33695c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c.png)
第四纪环境学的实际意义摘要:一、第四纪环境的定义与特点二、第四纪环境学的产生与发展三、第四纪环境学的实际意义1.地球气候变化的研究2.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灾害的关系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四、我国在第四纪环境研究方面的成果与应用五、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一、第四纪环境的定义与特点第四纪环境,通常指距今约250万年以来,包括冰川期和间冰期的地质时代。
这一时期的环境变化显著,具有强烈的气候变化、地貌形态变化等特点。
第四纪环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气候波动:在此期间,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导致气候带发生显著变化。
2.地貌形态变化:冰川作用、河流搬运、风蚀等地质作用,使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生物演化:人类和许多动植物物种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演化。
4.人类文明发展:距今约1万年以来,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文明逐渐萌芽。
二、第四纪环境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纪环境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
它旨在研究地球气候、环境、地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为人类认识自然、保护环境、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纪环境学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和多学科交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冰川钻探、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古地磁、遥感等技术的应用,为第四纪环境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证据和手段。
三、第四纪环境学的实际意义1.地球气候变化的研究: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揭示地球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2.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第四纪环境变迁,有助于了解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自然灾害的影响,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认识第四纪环境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在第四纪环境研究方面的成果与应用我国在第四纪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如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高海拔地区发现了冰芯,为研究地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数据。
北京大学第四纪环境学专业考研介绍-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大学第四纪环境学专业考研介绍-新祥旭考研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7c46ad2383c4bb4cf7ecd1fc.png)
北京大学第四纪环境学专业考研介绍第四纪环境是中国地球科学研究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方向之一,北京大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招收这一领域的研究生,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北京大学第四纪研究的特色之一是第四纪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的紧密结合.从地球环境系统的角度,研究第四纪不同时空尺度上过去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从陆地与海洋沉积物中提取环境演变信息,建立高分辨率的地层层序,利用地貌学证据以及多种物理、化学、生物代用指标,揭示从晚第三纪到人类纪各时期地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制。
北京大学第四纪研究的特色之二是注重精确年代标尺和古环境重建方法的基础研究.近年来,新建了用于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研究的光释光年代学、生物遗存、环境磁学和沉积光谱学等实验室。
利用北京大学在仪器设备和交叉学科的优势,与物理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开展了宇宙成因核素Be-10在第四纪地层学和地表演化研究中应用以及高精度同位素示踪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应用的探索,并与物理学院和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引进了C-14专用加速器质谱计,为北大和国内其他科研单位考古和环境变化研究的年代学工作提供了保障.北京大学第四纪研究的特色之三是强调与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内的中科院和社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国外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东京大学等保持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北京大学第四纪研究的特色之四是注重学科交叉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既具有较精的专业技能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较广的就业前景。
目前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
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生态环境。
着重利用第四纪古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为认识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和规律,预测未来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依据;(2)第四纪地表过程与年代学。
着重研究多种基于物理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测年与示踪方法及其在第四纪地表演化和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纪地貌演化过程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变迁解读
![第四纪地貌演化过程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变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73c605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0.png)
第四纪地貌演化过程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变迁解读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中最近的一个时期,也是地球上现代地貌形成的阶段。
在第四纪期间,地球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和地貌演化过程,这些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第四纪地貌演化的过程,并解读这些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
第四纪地质时期开始于约200万年前,迄今为止还在持续进行中。
这个时期的地貌演化主要受到冰川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第四纪早期,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是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特征。
冰期时期,大规模的冰川扩张遍布北半球,包括北美洲和欧洲的大陆冰盖以及亚洲的冰川帽。
这些冰川在地表造成了深刻的刻痕,包括冰碛丘、冰川河流和冰碛平原等。
随着冰川的扩张和融化,第四纪晚期的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的衰退。
冰川融化释放了大量的水,形成了河流和湖泊,这对地貌造成了进一步的影响。
冰川和融水的侵蚀作用导致了山谷的形成和深化,形成了许多壮丽的峡谷,如美国的大峡谷和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冰川运动还会在地表留下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和侵蚀湖。
冰碛丘是由冰川搬运的岩石和土壤堆积而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冰川的运动和消退的历史。
侵蚀湖是由于冰川活动导致地壳下降形成的,在湖底搁积的沉积物记录着过去的冰川运动和气候变化的信息。
与冰川活动有关的另一个重要地貌是冰川湾。
冰川湾是冰川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湾湖,如美国的五大湖和北欧的芬兰湾。
冰川湾对景观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休闲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除了冰川活动外,第四纪地貌演化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间冰期期间,气候变得相对较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冰川后退。
这些变化使得河流和海洋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地貌特征。
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了许多河流谷地和平原,而海平面上升则导致了许多沿海地区的海岸侵蚀和形成沙丘等特征。
除了冰川和气候变化,火山活动也对第四纪地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的火山灰和熔岩,经由沉积和侵蚀作用,形成了火山喷发造成的地貌特征,如火山锥、火山湖和火山岛。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ae6e1fa216147917112898.png)
T=(H 古-H 现)×5.5℃/100 T 为古年均温;H 古为古暗针叶林生长的海拔高度(m) ;H 现为研究区现今暗针叶林生长的 海拔高度(m) 。
(3)植物大化石的应用
A、叶缘:
全缘叶 浅裂型叶 锯齿型叶 升 高
• 全缘叶
Lobed浅裂
serrated锯齿型
叶缘形态与气候的关系
• • • • 热带雨林 副热带雨林 亚热带雨林 温热带雨林 全缘叶 比例 75% 57-75% 40-50% 0-35%
气候干冷:伊利石、蒙脱石含量高 气候温湿:高岭石含量高
表 10-2 常见碎屑矿物稳定性分类 稳定类型 稳定矿物 比较稳定矿物 不稳定矿物 非常不稳定矿物 碎 屑 矿 物 石英、金、白云母、金刚石、刚玉、锆石、金红石、锡石、电气石、石榴子石等 长石、磁铁矿、赤铁矿、磷灰石、钛铁矿等 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黑云母、黄铁矿、红柱石、黄铜矿等 方解石、石盐、石膏等
过去200年贺兰山树轮-纤维素的 δ13C序列和树轮宽度对比(据马利民 等,2003)
采样要求:
(1)一个采样点至少要采集20棵相同树种的样本;
(2)悬崖优于石壁,迎风坡优于背风坡,陡坡优于缓 坡,山脊优于山谷;
(3)宜选择树龄较长、年轮纹印清晰、敏感度高、伪 轮和样品断裂较少的针叶树种; (4)树芯样本的采集使用生长锥在距离地面130cm左 右钻取树木横截面上的树芯; (5)圆盘样本的采集使用长柄龙锯或油锯在距离地面 30~40cm高度截取树木横截面圆盘样本。
表 11-5 一些特殊地貌的气候指标 地貌类型 冰斗 古冰楔 冻融皱褶 形 成 条 件 形成于雪线附近 形成于多年冻土区,气候寒冷 形成于多年冻土区,气候寒冷 指示年均气温(上限) 可与现今雪线气温比较 低于-5C~-9C 低于 0C
第四纪环境PPT课件
![第四纪环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59392471fe910ef12df8dd.png)
五、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分类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分类是依据其形成的地质营力进行 的划分。 根据第四纪沉积物形成环境首先把沉积物划分为陆相沉 积、海相沉积和海陆过渡相沉积三大体系。再依据形成 的地质营力划分为成因组和成因类型。
11
第三章 第四纪大气圈与气候基本特征
一、第四纪期间大气气溶胶浓度变化的原因? (1)气候变化
根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特征、人类文化等,把第四纪划 分为两大时期,即更新世和全新世。 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分界年代为0.78MaBP。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 分界年代为0.13MaBP. 全新世从0.01MaBP开始,全新世早期(10-8kaBP)、全新世中 期(8-3kaBP)、全新世晚期(3-0kaBP)。
6
②冰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冰川扩展:冰期时,高纬度的冰川向低纬度推进,高山的冰川向低海拔扩展,陆地 上的冰量可比温暖时期大几倍。 生物迁移:由于冰川推进和气候变冷,生物发生大规模迁移。冰期时,生物从高纬 度向低纬度迁移,从高海拔向低海拔迁移;生物迁移可以是动物迁移也可以是植物迁 移。 全球降温:冰川发育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气候变冷。冰期全球的平均气温比现今低 5-7℃,中纬度地区降温最显著. 降雨的变化:中、高纬度地区降雨减少,降雨量比现在少14%,蒸发量也少15%。 气候带的移动:气候带在纬度和高度上迁移。 海平面下降: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最低可达现今海平面以下130-150m。 冰阶与间冰阶旋回:冰期中存在次一级的冷暖波动。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 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发生了冰川活动,出现了与上新世完全不同的环境特征,早期学者就依据阿尔卑斯山
地区的冰川活动(恭兹冰期)来确定第四纪下限.
(2)气候变冷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2feb0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d.png)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是地质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始于约250万年前,至今仍在继续。
它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生物和地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以下是第四纪的基本特点:
1. 全球气候变化:在第四纪期间,全球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冰川覆盖的周期性增长和减少,以及气温的大幅波动。
2. 孕育了现代人类:在第四纪早期,人类开始出现并演化成为现代人类。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
3. 生物多样性减少:第四纪期间,许多动植物物种因全球环境的变化而灭绝或减少。
这些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 地质活动增强:在第四纪期间,地表上的地质活动增强了。
这些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
5. 活跃的冰川:第四纪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冰川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球大部分地区被冰川覆盖,而且冰川在不断地移动和改变地形。
总之,第四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4.热带一亚热带沿海地区的特有产物——
海滩岩(Benchrock) 海滩岩由珊瑚体和贝壳,经过高能波浪冲蚀使 破碎成细砂粒,或残留的珊瑚体和贝壳等被搬运到 海滩,陆地风化碎屑物搬运到海滩(即潮间带)沉积, 后经文石或方解石的碳酸盐泥砂,充填碎屑物的颗 粒孔隙中,胶结成岩石,所以称为海滩岩。它是反 映第四纪时期与现代气候温暖的标志。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一、海平面的意义
在高潮位时,海岸线向大陆推进,发生海进, 在低潮位时,海岸线向海洋后退,发生海退。在岸 坡上形成一条有一定宽度的海岸带。海岸带的宽度 因地而异。一般地,陡峭的岩岸处较窄,平缓的砂 岸处较宽。现在,全世界海岸线总长为44万公里, 其中大约80%为基岩海岸,20%为砂泥质海岸。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二、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
第四纪的海平面变化指距今3Ma以来的情况。 由于这个时期存在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变化,及新 构造运动剧烈升降过程,必然影响全球海平面升 降变化。因为时间尺度的扩大,加上高海面时期 淹没堆积和低海面时期裸露侵蚀过程的反复交替, 作为海平面升降过程的证据(包括沉积物、地貌、 古生物等)大大被破坏而减少了,许多沉积物发生 了变形和次生作用,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三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600—1000年,属于隋唐 至宋朝初期。据记载在公元650—669和 678年的冬季,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无雪无冰。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三寒冷期 在公元1000—1200年宋朝时代。公元1111年,太湖 冰封,冰上可行车。福建省历史记载有两次因寒冷而使 荔枝受损,一次是1110年,一次是1178年。南宋淳佑五 年十二月(公元1245年),记载广州市、东莞、南海、佛 山等地, “腊月初,大雪三日,积盈尺余……”。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第四纪时期,地球表面曾发生过一系 列重大变化,其中以第四纪冰川的发展、 变化最为突出。第四纪发生过几次冰期与 几次间冰期。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也是第 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气候变冷,发育冰川的时期称为冰期,两 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退的时期,称 为间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地球 气候进入冰后期,距今12000年。中国冰后期 气候波动,可划分为三段:
晚全新世(现今一2500年) 中全新世(2500—7500年) 早全新世(7500—12000年)。
第二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前770多年东周
和春秋时代至公元初期西汉时代。 温暖时间长达700余年。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二寒冷期 从公元初年起,持续到公元
600年左右,属于东汉、三国到 南北朝后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 低1—2℃。
第九章 第四纪环境
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海面变化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现在,人们所了解的地质时期气候变 迁情况,大都是通过研究地层沉积环境、 冰川遗迹、植物孢粉、动植物化石、微量 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动植物化石等,进 行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 是气候有过多次的冷暖交替变化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一、海平面的意义
每年的平均海平面、是近9000个潮位读数的算 术平均值。平均海平面高程确定后,即可作为大地 测量的高程基准面。
我国目前大地测量基准面,是根据青岛验潮站 1950年至1956年观测值所确定的“黄海平均海平 面”。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一、海平面的意义
地质学家遵循“将今论古”原则,在现代海 平面附近的地貌、沉积物、生物种群和其他特征中 确定海平面指示物,从地质证据中相应的海平面指 示物位置追溯古海平面,然后根据地形图等高线进 行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代)古海平面变化的对比。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我国气候学家竺可桢教授,根据我国历 史文献、考古和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过去 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作了研究,划分出4次 温暖时期与4次寒冷时期。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群智冰期(Gunz):堆积在高的剥蚀面,称 为“高砾石层”。
多脑一群智间冰期 多脑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1)、中国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李四光教授于30年代建立的中国冰期系列, 即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4次冰期,已长期沿用。 并将这4次冰期与阿尔卑斯山区的群智、民德、里 斯和玉木冰期相对比。欧洲发现时代较老的多瑙 冰期,和中国云南元谋发现距今3.5Ma的龙川冰 期可以对比。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1.动、植物化石标志
应用动、植物化石标志来推断古气候的变迁规律, 是遵循“将今论古”的原则。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它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影响与限 制,而且还会引起生物的变种甚至被淘汰。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第二节类居住在陆地上,海平面是人类活动的起 始高程。海平面附近的海岸地区集中了世界上最 富饶的土地,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繁华的都市群。 随着人类向海洋进军,海平面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日益深刻。它的变化,尤其是上升,威胁着人类 的命运。因此,全球性海平面上升趋势亟待调查 研究。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2.气候寒冷的标志——冰碛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除地层中保存 寒冷孢粉组合外,还有气候寒冷时形成的冰 川与冰碛。
冰川地貌与冰积物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3.气候温暖、湿润的标志——红色风化壳
代表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因为化学风 化作用强烈,矿物质易遭受分解作用,其中氧化 铁(Fe2O3)呈胶体状态,侵染了岩土表层,因此叫 做红色风化壳。华南经风化与溶淋作用形成网纹 状红土,也称红色风化壳,厚30多米,有的发育 成硅红壤。这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的重 要标志之一。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四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1200年至1300年,我国南、北区普
遍温暖,杭州地区无雪无冰,陕西、河南等地竹林 茂盛,专门设立了“竹监司”官府。元朝大德八年 (公元1304年),广东南海县志记载了有关象生活的 情况。
玉木冰期(Wurm):组成低阶地的冰碛物, 又称“低阶地砾石层”。
第三间冰期:里斯一玉木间冰期。产生泥 炭,褐煤与湖相沉积物。
里斯冰期(Riss):冰碛物和冰水堆积物,保 存在河谷的高阶地上,又称“高阶地砾石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第二间冰期:民德一里斯间冰期。河水侵蚀 作用较强,河流堆积物发育,并有泥碳层分布。 民德冰期(Minded):分布在低一级的剥蚀面 上的砾石层,称为“新砾石层”。 第一间冰期:群智一民德间冰期。是冰水沉 积和河流堆积物。
第一温暖期 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600年,
结束于距今3000年前。当时年平 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一寒冷期 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
850年之间,属西周时代。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在1909年,A.彭克和布留克纳根据 冰川地貌、冰碛物、冰碛物风化程度以 及冰水沉积阶地等划分为4个冰期与3个 间冰期。自老到新是:群智、民德、里 斯与玉木冰期。后来又发现老于群智冰 期的冰碛物,称多脑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在间冰期,前次冰碛物受到湿热风化作 用,形成土壤层,新的冰碛物又覆盖在土壤层 上面,这是冰期划分与气候变化的根据。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第四纪冰期影响范围宽广,欧洲、美洲与 亚洲都有发现。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划分比较 早的是阿尔卑斯山外围地区。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二、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
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既有垂直方向 的升降过程,也有水平方向的起伏位移。主 要研究前者。
第二节: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二、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
现代海平面变化:风波浪、海底地震,海 底火山爆发,海岸大规模岩石崩塌,以及海上 原子弹爆炸等引起的长周期波浪。
在大型低气压(包括温带气旋、飓风、台 风等)经过海面时,由于低气压的吸引作用和 强风的吹扬作用,造成海平面抬升,叫做风暴 潮。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5.其他方面的标志
铝土矿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形 成,盐类矿物在干燥,半干燥的气候 条件下形成。并可从各种矿物的沉积 先后层序,推断古气候变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