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考古学的起源和发展
考古学的起源和发展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学科,通过对人类遗存的研究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揭示并还原出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其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考古学的起源、发展和重要发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考古学的起源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大约在那个时候,人们对古代遗迹的发现和探索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系统性地进行考古发掘。
在欧洲,世界上最早的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于德国的科尼斯堡大学,而早期的考古学家主要是古物收藏者和历史学家。
二、考古学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考古学在20世纪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考古学家们从传统的发掘手段中摆脱出来,开始运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探地雷达、着色质谱仪和机器学习等,提高了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考古学还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古人类学、考古生物学和考古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三、重要发现考古学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多个重要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人类的认识。
以下是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古发现案例。
1. 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埃及古文明的杰作。
考古学家通过对金字塔的研究,揭示了古埃及人关于死亡、宇宙观念等重要文化特征。
2. 汉朝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家们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中发现了1000多件真实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还原了古代中国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3. 印度河流域的古城:考古学家们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砖砌的城市、庙宇和浴场等遗迹,证明了印度黄河流域是古代人类居住的重要中心。
4. 罗马废墟:罗马废墟是古罗马城市遗址的集合体,收集了大量关于古罗马帝国政治、宗教和社会制度等信息。
四、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的发展,对人类了解自身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有助于揭示古代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提供了有关古代社会组织、宗教、艺术和技术的珍贵线索。
此外,考古学还对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维护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考古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古代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学科。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古学的发展也日渐得到重视。
考古学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学科,是人们了解古代文明、掌握历史真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重要考古遗址、考古技术等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自1844年发掘颐和园之后,考古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901年,徐福第在河北清苑发掘了龙门石窟;1905年,学者瞿曙华率中国人首次以中国人为领导进行断代百年的明清南京城的发掘;1928年,中国考古界第一个设代表团参加国际考古界会议。
1946年,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局成立,对遗产保护进行统一规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考古学的投入逐渐增加,全国性考古队伍不断壮大。
这里提出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是叶浅予。
叶浅予是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与管理专家。
他主持发掘了中国贯休墓葬和南阳汉墓等重要考古遗址。
二是赵朴初。
赵朴初是杰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
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发掘“殷墟库房”和“长沙楼山墓”等。
二、重要考古遗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与重要考古遗址息息相关。
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历史悠久。
1. 聚宝盆聚宝盆考古遗址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
聚宝盆是一处唐宋遗址,是唐朝时期产生于“三山五园”之一的独特作品,汉、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均有建筑遗迹。
聚宝盆的发掘揭示了南方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情况,也展示了唐宋时期各种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2.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岷江河谷文化的化身。
三星堆遗址推广了四川史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谷的早期人类聚居地研究和大约3000年的神秘符号体系研究做出了贡献。
目前,三星堆本体和洛原遗址应该是被放在了重要的遗迹里。
3. 兵马俑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精工细緻的古代陶俑艺术宝库。
第三章中国考古学史
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
• 1924年,设立考古学会。 • 1927年,与日本东亚考古学会联合组成 “东方考古学会”。在旅大地区发掘。 • 1927-1933年,与斯文赫定合组中瑞西北科 学考察团,在新疆进行考古工作。
“东亚考古学会”
• 9·18事变前后,旅大地区 东北其他地方。
• 侵占华北后,发掘邯郸赵王城和曲阜鲁灵光 殿遗址。 • l937~1944,水野清一 ,云冈石窟
斯坦因
王道士
• 法国人 • 1906、1907,伯希和 伯希和, 伯希和 喀什。骗走敦煌古代 经卷。 • 1901,沙畹 沙畹,登封石 沙畹 阙、石窟寺、高句丽 墓。 • 1913-1922,桑志华 桑志华, 桑志华 甘肃庆阳,旧石器。
二、考古学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1921-1948)
1、1921年,安特生主持的仰韶村发掘; 1921年 安特生主持的仰韶村发掘; 1931年 梁思永揭示出后岗三叠层; 2、1931年,梁思永揭示出后岗三叠层; 1948年 苏秉琦发表《瓦鬲的研究》 3、1948年,苏秉琦发表《瓦鬲的研究》;
2、田野考古工作的扩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 、 消除地域空白 • • • • 剔剥出完整的车马坑 能够全面揭露村落、 能够全面揭露村落、墓地布局 了解古代城址的整体规划 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 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 书、帛画等 • 散乱的遗物 能注意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 散乱的遗物,能注意位置和相互关系 能注意位置和相互关系, 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整体。 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整体。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
• 1927-1933年,北大考古研究室与斯文赫定 合组,在新疆进行考古工作。
• 黄文弼 • 袁复礼 • 贝格曼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论述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回眸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不懈的努力。
以下是回眸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的一些主要节点和特点:
1. 创立与奠基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是郭沫若、李约瑟、徐长乐等,他们采用系统的考古学方法,推动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最著名的项目是京津考古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1928年发现的周口店北京人化石。
2. 战争年代(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中国考古学在这段时期暂时停滞。
但仍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1949年发现的安阳殷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3. 再探索与复兴(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了考古学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国家重点考古发掘项目”展开,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被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仰韶文化遗址等。
4.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90年代至今):中国考古学注重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强调文物保护和传承。
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丰富,埃及-to-中国考古学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5. 跨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近年):中国考古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如自然科学、人类学等,探索更多维度的研究。
国际合作亦日益密切,中国考古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总的来说,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考古学家积极采取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方法,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西方的考古学在中国开始流行,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开展考古调查和挖掘活动,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洋务运动期间,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揭示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历史,试图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轨迹。
这些早期的研究和活动奠定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基础。
第一个阶段是1895年至1949年的民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由自学者和业余考古学者主导。
许多学者独立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积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
在此期间,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挖掘出土,例如殷墟和秦始皇兵马俑。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系统地记录和整理考古资料,建立起一定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如梁启超的《中国考古学史纲要》。
第二个阶段是1949年至1976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开始得到重视和支持,国家成立了多所考古学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文物管理和保护体系。
国内外考古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合作与交流,许多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引入和运用。
1953年,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和发掘进一步深入,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和文物被发掘和保护,丰富了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研究和发掘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迅速推进的时期。
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全面加强了对考古学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了更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培养了大批专业化的考古学人才。
同样,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日趋活跃。
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如遥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手段的引入与应用,大大加快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考古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学术复兴运动的一部分,它通过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研究,深入挖掘和理解中国的文化根脉。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学者和业余爱好者主导到政府主导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野外挖掘研究到建立专业机构和学术研究体系,初步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意义
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意义考古学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学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家通过对过去文明的物质遗迹和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出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内涵,为人类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和依据。
考古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技术手段、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更新和改进,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确的信息。
一、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当时的考古学主要是为了寻找和收集各类文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考古学逐渐走向理性和科学,诸如埃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遗迹开始被挖掘和研究。
到了19世纪末期,考古学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由于发现了欧洲各地令人惊叹的前史和史前遗址,学者们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探究、收集、整理和分类记录这些物质文物,并抽象出了考古学这一理论。
此后,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扩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和改进、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了一种涵盖了人类文明全部历史的研究领域。
二、考古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应用到考古学当中,从而使得考古学在研究领域更具实用价值。
各类化学、物理、光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考古学研究中,比如射线分析、碳14测年、激光扫描和三维打印等技术等。
通过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对考古遗址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检测遗址中的各种材料信息,如年代、地质老化程度、工艺、质地等,对于了解一个文明产生的背景、进程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考古学研究方法也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考古学家往往需要使用目测、勘探、测量、挖掘、试掘、修复等方法,进行详尽认真的工作,力图将文化遗产还原其原貌。
另外,考古学研究还需要有相关的历史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三、考古学的文化意义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和遗址不单是普通的物品和结构,它们具有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但它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要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概要。
中国考古学最早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早期,当时考古学主要是由欧洲学者引入中国进行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考古学家孙德富在河南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这次发现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自身的考古学实践开始兴起。
一批西方考古学家,如阿拉伯克劳福德爵士和郭沫若开始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代,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周口店北京原人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轰动。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演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央政府的重视,考古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并被列为国家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考古学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大量的重要遗址被发掘和研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98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发掘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和重建古代遗址。
此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考古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遗址的保护和保护。
一批年轻的考古学家崭露头角,他们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考古遗址。
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学在学术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许多考古遗址和文物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考古学也取得了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仅参与到国际考古学的合作研究中,还发表了众多重要的论文和著作。
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考古学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考古学涉及到人类的生活和活动,通过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考古学是指通过对过去人类文化遗迹的发掘、理解、解释和研究,探寻人类历史过程中各种文化现象和问题的学术研究。
早在西周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考古活动。
现代考古学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考古学逐渐走上了发展的快速轨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古学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效化。
除了传统的田野勘探、发掘、整理、比照、记录等方法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面雷达、激光扫描、数字化建模等。
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考古学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研究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补充。
历史学研究主要通过史书、文物、语言资料等方式进行,而考古学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发掘和分析现场文物,获取更真实、更客观的历史信息。
其次,考古学在确定古代历史年代和时期、研究古代社会和文明的演变过程、探究古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通过考古学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从而推断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面貌;同时,考古学的出现也为我们破解历史谜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证据。
最后,考古学的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修缮、保护、展示和传播等手段,可以有效地保存和展示古代文化中的人文精品,增强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推动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那么你知道我国是怎么样形成考古学的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考古学是如何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
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
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发展与重要发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为了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考古学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壮丽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揭示出来,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及其重要发现。
一、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考古学是人类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科学方法,它通过对古物遗址的挖掘、文物的调查和研究等手段,揭示古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
当时,汉武帝下令修建陵园,并派遣专门的人员进行了首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活动。
此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中国古代历史考古的重要发现1. 華山陵寢发掘在1974年,陕西华阴市华山陵寝的一处土坑内,发现了一座秦始皇帝陵墓。
这座陵墓被证实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帝王陵墓。
考古队伍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器物和文书等,这些文物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秦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2. 殷墟发掘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首都遗址。
自1928年以来,考古学家们陆续在殷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发掘活动,并发现了大量的商代文物、铭文和建筑遗迹等。
这些发现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3. 敦煌壁画发现敦煌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经书。
这些壁画因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法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盛况,对于研究中古时期的宗教和艺术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 宋辽金墓发掘近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地,考古学家们相继发掘了一批宋辽金时期的皇室陵墓。
这些墓葬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贵族文化等重要历史信息。
扩展- 中国考古学史
刘鄂著录了中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
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让撰写
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
举例》(1904)。
王国维著作有《宋代金文著
王国维
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
北京猿人第一具头盖骨化石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
3-1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
20世纪30年代贾 兰坡先生在周口 店发掘现场
裴 文 中 在 周 口 店
1935年 周口店发掘 现场
裴文中先生
贾兰坡先生
3-2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殷墟的发掘
1928 ─1937 年间,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
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物。
从1895年开始,日本学者鸟居龙 藏、白鸟库吉、八木庄三郎等调查
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斯文· 赫定 鸟居龙藏
1902─1907年,关野贞调查了山 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外国学者在中国的考古活动
1906─1910年,足立喜六调查了
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等。
外国人在中国盗窃文物活动
《殷周制度考》等;罗振玉著 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 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 高水平,堪称近代金石学家中
之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
罗振玉
学”。
清代金石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铜器、碑刻外,钱币、 玺印、玉
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
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录目》统计,现存的 金石著作中,北宋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 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 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 清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简史在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中,中国考古学产生相对较晚,而且是随着西学东渐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但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从比较早的时期开始,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就对古代遗存,特别是古代文物有着传统的喜好。
不过,这些研究古代器物的学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了丰富的古代历史的研究,但是最终也没有直接演变为现代考古学。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一)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古人在追寻自己的历史时,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埋藏于地下的古迹和古物。
根据对古器物的收集方式和研究深度,这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零星发现和研究阶段(北宋以前时期)北宋金石学产生之前,人们对地下出土的古器物和古文字资料虽然比较重视,但并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引用他实地调查到的古迹材料。
如在《春申君列传》中提到考察春申君故居的情况:“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他也曾“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① [加拿大]布鲁斯?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2版),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汉武帝时,曾有人得宝鼎于山西汾水,献于汉武帝,故将此年改元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所献宝鼎实际上就是商周时期青铜鼎。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今武功)得鼎,献之”(《汉书·郊祀志》)。
好古文字的张敞对这件“尸臣”鼎铭文进行过考释。
东汉时期,许慎在撰写《说文解字》时,曾注意收录和参考郡国山川出土的钟鼎彝器之上的“前代之古文”。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掘魏王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后经过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和考订,最终整理和编次为《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十几种古书共七十五篇。
这些古书被后人统称为《汲冢书》。
北魏时期,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其中对各地的古城、陵墓、寺庙、碑碣以及其他史迹多有记述,许多现在已经损毁不存,其价值甚大。
讲座3-3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 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建立及其初步发展
中国考古学诞生初期的主要成就
声音3-3-1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1926年,美国弗里尔美术馆与中国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合作,中国学者 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首次由中国 学者主持的田野发掘工作。 1927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的滨田耕作、原田淑人约请北京大学考古学 会马衡、沈兼士等学者,组成“东方考古学会”,在旅大地区共同发掘 貔子窝附近的单砣子等遗址。 1927年,中国学者以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名义与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合作 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开始对新疆地区进行了持续六年的考古调查、 发掘工作。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任考察团的中方团长,中国学者黄文弼 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了考察团的考古活动。
梁思永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考古学 和人类学,1930年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史语所考古组工作。他通过后岗遗址的发掘, 首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 学上这一关键性问题;在殷墟发掘中,不仅改进了发掘方法,也取得重大成果。他的 工作对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的轨道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上图自左起依次为梁思永 像、仰韶文化彩陶盆、龙山文化黑陶杯。
声音3-3-13
中国考古学诞生初期的主要成就:
从1928年至1948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已经初具规模。尽管田野考古工作进行得尚不广泛,主要限于周口店、 殷墟以及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史前遗址,其他地区和历史时期的工作 开展得较少,存在较多的年代缺环和地区空白,未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体 系。但是,终究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田野工 作方法,积累了一批通过正规发掘获得的科学资料。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后的二十年间,一批考古工作者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并取得可观的成就。出版的专著有李济的《西阴村史前遗存》、裴文中 的《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梁思永等的《城子崖》、施更昕的《良 渚》、苏秉琦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 还有《安阳发掘报告》和《中国考古学报》等刊物。当时,有些学者对 甲骨、金文、简牍、墓志等铭刻资料进行研究,取得新的成就,其中,郭 沫若所著《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和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在甲骨、金文的研究上很有贡献。董作宾 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也对甲骨学研究起了很大推进作用。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物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揭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
本文将从早期的发展开始,逐步介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最早的考古学实践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大量记载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等重要信息,为后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尚书》、《史记》等古籍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2. 清代:古物收集与考古实践的开端在清代,中国考古学逐渐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收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实践。
例如,顾颉刚、曾廉等学者在清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的考古学体系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
这些机构系统地对所涉及的历史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与保护。
同时,新的科学技术,如无损探测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等的应用,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4. 当代: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加强进入当代,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跨学科合作成为当今考古学的重要特征。
历史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拓宽了考古研究的方法和视野。
与此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合作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5. 未来展望: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未来,中国考古学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保护与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将成为考古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考古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工作,注重考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
总结:中国考古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研究到现代化的体系建立,再到当代的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
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考古学逐渐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和发展变革。
一、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探索(公元前221年之前)在先秦时期,中国的考古学主要以朝代的成档和编纂历史记载为主。
统治者经常举行祭祀、祭祀和修建墓地,这些活动为后来的考古调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一些学者开始在国境内和亚洲其他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
二、秦汉时期的考古繁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中国考古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秦朝皇帝秦始皇下令修建兵马俑,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朝初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和发掘工作,首次确立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中的地位。
同时,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也被官方记录下来,成为后来的学术研究的基础。
三、唐宋时期的考古蓬勃发展(公元618年至1279年)唐宋时期,考古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推广。
一方面,唐代的学者修复和保护了一些古代的文物,成立了“太学”,开展教育和研究;宋代时,官方建立了专门的考古机构和体系。
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文人开始关注考古学,积极参与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大大丰富了中国考古学的知识和成果。
四、明清时期的考古新探索(公元1368年至1912年)明清时期,考古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明朝前期,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进行了重要研究;后来,清朝官方机构开始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考古研究机构。
在这个时期,考古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体系,如出土文物的记录和整理、考古现场的保护和研究等。
五、现代中国考古的发展(1912年至今)近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初,一些近代著名学者和大学开始开设考古学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考古工作,成立了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和研究院,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同时,在考古方法和技术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航空摄影、探地雷达和无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
论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论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考古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也成为文化史和古代科学史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早在古代中国西汉时期,就有文人们记载了一些古代发掘活动,甚至揭晓了几处遗址及其发现物的名称,可以认为这种记载是古代中国考古学事实上的起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考古学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专业考古人,他们把这一学科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国考古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夏商时期的将军陵,长城遗址,明、清唐三朝陵墓地zhaijin等都是这一时期考古学的精彩成果。
除此之外,在中国考古学中还有许多高等学府成立了古代史考古学研究所,兴建了考古学实验室,开办了考古学专业研究班等,为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帮助。
而近年来,受强劲经济增长和明确国家古迹保护方针的支持,中国考古学正迈步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物集录的开发和改良,使得学术研究及古迹保护更加宽广,大有可为。
总之,作为中华文化显著的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为人们揭示了中国历史的真实情况。
未来,我们将加强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在古迹保护与相关学科整合引领下,Linux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沿革中华文明途。
中国古代的考古学研究与考古成果
中国古代的考古学研究与考古成果考古学是一门通过文物、遗址和遗迹探究古代人类活动的学科。
中国的考古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
当时的考古工作者提取传统的考古工具,如铲子、篦子、炸药筒等,对河南、西安的古文明进行了初步的勘探与发掘。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中国的考古学家对范围的探险逐渐从“独树一帜”逐渐向全球范围内扩展。
在全国历史悠久的地方,如中原、西南、江南等地,各类别丰富的遗址与遗迹得到了发现和保护。
二、中国古代的考古成果中国古代的考古成果非常丰富,以光州、汉长安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明为代表。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1、夏商文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夏商文明的文化,主要是由卜骨、龟板等器物组成的古代文化。
早期还有蓝田人、龙山文化等尚未完全普及的文化。
2、庙底文化:相信很多心灵手巧的水盾都会唱起“庙底逗琴”的民歌,这源于近几年发现的庙底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商朝文化:商朝时期的玉器、铜器、青铜器等,是中国古代器物中的杰出代表,由于商朝墓葬制度的传承,其中包含古代宗教、宗法、祭祀等多种文化成分。
4、故城文化:故城文化是上古时期的文化,古城墙、古建筑、遗址遗迹等都是很好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撑。
5、春秋战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南京、金陵等很多城市和古墓葬中的文字和文物,都面持聚焦于这个时期的文化。
三、古代考古学研究的现状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开展了多项与考古学相关的行动和政策措施。
例如,针对古墓葬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修复、文化建筑的保护等,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性的措施,这都对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底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不少考古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物古迹管理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文物珍藏馆等,都致力于推动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和文化保护。
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2.中国考古学的诞生(1928—1937年)
第一次由中国学者自行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 是1926年李济邀请袁复礼共同进行山西汾河流域的 考古调查并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主持的发掘。但 这次调查和发掘属于国际合作的性质且发掘的规模 很小,故尚不能算是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考 古工作。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内设 考古组,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事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 的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同年10月史语所考古组主持 了殷墟第一次田野考古发掘,这是中国学术机关独 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似雄鸡报晓一般宣告了中 国考古学的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较大的田野发掘比较集中于黄河流域。旧石器
时代的各种古人类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北首岭遗址、 庙底沟遗址、屈家岭遗址、北阴阳营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夏商 周时期的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丰镐遗址、洛阳东周城 等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发掘,并取得丰厚的成果,积累了丰富 的发掘经验,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加完善。1950年在河南 辉县琉璃阁的发掘中,第一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 为西方考古学家所称道。1953年发掘的洛阳烧沟,为中原地区 的汉墓编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1968年发掘了河北满城西 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出土并复原了金缕 玉衣,等等。
自此以后至抗战前的1937年6月,殷墟又进行了14次发掘。 这15次的发掘, 前后持续10年,规模宏大,所获甚丰。如果 说甲骨文的发现导致了殷墟的考古发掘,那么殷墟的田野考古 则以科学的发掘资料证明了商代后期都城的存在,从而证明了 古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殷商王国的存在。 这是中国考古学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的杰出贡献。 中国考古学一经诞生,就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显示出了自己独 特的存田野考古工 作暂告中断,《考古》、《文物》、《考古学报》三大刊物也 被迫停刊。
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考古学是一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的学科。
它通过对古代文物、遗址和遗迹的挖掘与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证据。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考古学及其历史背景:一、古代考古的兴起与发展;二、古代考古的主要成果;三、古代考古的方法和技术;四、古代考古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意义。
一、古代考古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古代考古学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记》载,公元前4世纪末期,魏国太子与士农仕从巴蜀地区出发,经过考察发现了巴蜀地区的商、周时期遗迹,吸引了历代王朝的注意。
而正式的古代考古学的开端,则要追溯到清代。
1861年,有一位英国传教士,名叫愚庵(J.F.Dudgeon),在北京鸟巢附近的山上挖出了一件玉器。
虽然后来这件玉器被认定是贵族私藏的物品,但却震撼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界,触发了第一次反对文物保护政策的浪潮。
从此,中国开始了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1899年,清政府正式组建了“考古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考古发掘的部门。
而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古代考古学迅速发展。
袁崇焕发起的中华考古学会、燕京大学古代文物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一批学者如郑振铎、朱熹平、吴宓等也开始从事考古活动。
此时期,发掘出来的文物包括了毛公鼎、周安王簋、马王堆汉墓等各种国宝级别的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使古代考古学在中国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二、古代考古的主要成果中国古代考古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到宋代、元代的遗址,从金银铜器到彩陶、玉器、陶器,甚至包括了汉字、甲骨文的研究。
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古代考古学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很多。
其中,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考古学最早发掘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紧接着就是金、银、铜、玉等金属器和陶器、彩绘器等各种实物,而随着更深入的挖掘,甲骨文字、古代文字的学习,民间文化习俗的了解也在逐渐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
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
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
考古发掘还扩大到古代矿场、作坊、窑址、工场和沉船、桥梁等。
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探寻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全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作出重要贡献。
他们对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了一二百万年以来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在中国境内的进化过程及其生存活动情况;对中国农业起源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充分的证据证明距今1万年以上;理清了广阔地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建立了史前文化的系列和编年框架,提出了区、系类型的考古学理论;随着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史前村落的揭露,对聚落形态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获得重大成果,引起了世界考古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关注;在豫西及晋南地区对夏文化进行了连续、深入的探索,找到了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
在郑州地区发现了二里岗文化遗存,从而确认了早商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也获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甲骨、简牍、帛书等文献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史料。
从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汉三星堆的发现与发掘,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与发掘,到甘肃敦煌石窟的发现、隋唐洛阳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北京明定陵的发掘……新中国考古硕果累累,举世瞩目。
近二年来,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贵州赫章可乐夜郎时期墓葬、浙江杭州雷锋塔地宫的考古发掘和陕西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新发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史发展特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通过这些考古发现,人们可以感受到华夏祖先如何以勤劳和智慧开启人类文明;循着青铜文明、甲骨文字、四大发明,人们可以看见中华文明发展成熟、走向辉煌的历史轨迹。
无论秦俑汉陵、塞上长城、长安古都,还是金印玉玺、简册帛书、宝寺佛屠、秘瓷金樽,无不记载着文明古国的繁华和荣耀。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积极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对古代文化遗存做了大量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同时也主动为解决学术课题而进行发掘。
仅去年,全国就有4000多个考古工地同时作业,发掘出大量文化遗物,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古代文化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
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
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
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
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
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
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初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
此外,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地区从欧洲和近东向东扩展至中国和印度,拉开了这两大文明古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
河南渑池仰韶村、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北京周口店等一批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古发掘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从这些发掘,特别是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发掘和记录方法为田野考古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后期(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改进。
由只注重研究遗物的形式,变为将年代学与遗物的功能研究相联系;通过遗迹和遗物研究过去人们的行为;运用聚落形态研究的方法探讨社会组织结构;开始注意研究文化变化与环境之间关系等,这些后来成为考古学研究主要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戈登柴尔德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农业革命”和“城市革命”的理论,对世界考古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的考古学开始起步的时期。
以西安半坡和河南庙底沟为代表的史前时期聚落遗址,河南辉县、三门峡等墓地以及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长安丰镐、汉唐长安和洛阳等古代都城都在这一时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为了解其文化内涵提供了新资料,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聚落、墓葬和都邑考古发掘方法。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田野考古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又相继设立考古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大学本科生。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三大杂志”的《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刊的。
这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考古学无论是在发现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一批重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这时期被发现和发掘,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并开辟了新的领域。
例如,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两侧的陕西洛南盆地和腰市盆地新发现的数十处旧石器地点,对认识中国南方与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提出了耐人寻味的问题;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并有围墙)、大量不同种类的稻谷和伴出农具,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的稻作农业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成都平原龙山时代古城址群的发现和发掘,使人们认识了一种早于三星堆文化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宝墩村文化”,为探索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原因和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交互关系奠定了基础;河南安阳市洹北商代中期的花园庄商城的发现和确认,弥补了商代都邑发展过程中商代前期的郑州商城与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之间的缺环,使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观察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础上;西汉初期的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北魏都城平城的辟雍和明堂遗址、元朝陪都元上都宫殿遗址的发掘,在中国城市建筑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浙江寺龙口越窑的发掘,提供了越窑从唐到南宋初发展的地层证据,纠正了陶瓷史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堪称越窑考古的重大突破……。
此外,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三峡水库淹没区及迁建区地下文物的抢救保护工程”,全国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考古专业的考古工作者几乎都云集在三峡库区,每年发掘的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先后发掘的重要遗址就有重庆丰都县烟墩堡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丰都县玉溪前仰韶时代遗址、忠县哨棚嘴仰韶时代至龙山时代遗址、忠县瓦渣地及羊子岩(中坝)周代工业遗址、忠县半边街(崖脚)和云阳李家坝等战国墓地等,这些都为研究三峡地区的远古人类的活动、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巴国历史及其与楚国和蜀国的关系、先秦陶器制盐和相关产业、历史时期的政区地理等课题抢救出大量珍贵资料,笼罩在三峡地区远古历史之上的迷雾也正在被逐渐揭开。
其次是一批重要的考古报告在“九五”期间问世,这些考古报告既是发掘者和报告整理者对某一考古材料的初步研究的成果,又为更多的研究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新的考古报告中,有的是已经发掘出多年,迄今才整理完毕的重要考古材料,如新近出版的大汶口文化的《兖州王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