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
干旱过程的开始 日 为第 1 c 指数达轻旱以上等 天 I 级 的 E期 。在干 旱发 生期 ,当 C 连续 1 t I 0d为无旱 等级时干旱解除,同时干旱过程结束 , 结束 E l 期为 最后 1 c 指数达无旱等级的 日期。干旱过程开 次 I 始到结束期间的时间为干旱持续时间。干旱过程 内 所有天的 c I指数为轻旱以上的干旱等级之和 ,表 示干旱过程强度 , 其值越小干旱过程越强L 。当某 1 引 时段 内至少出现 1 次干旱过程,并且累积干旱持 续 时间超 过所评 价 时段 的 1 / 4时 ,则认 为该 时段 发 生干旱事件 , 其干旱强度 由时段内 c I值为轻旱 以 上 的干旱 等级 之和确 定 【 本 文分 别 以年 和季节作 】 。
干 旱过 程是 指 当综 合气 象干 旱指 数 c 连续 1 I 0 d为轻 旱 以上等 级 ,则确定 为发 生 1次 干旱过 程 。
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
选 用 16 -2 1 9 2 00年 甘肃 省黄 土高原 区地 面气
象观测台站的逐 日降水 、日 平均气温 、 日最高气温 、 日最低气温 、E照时数 、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 t 素 的实 测 资料 。在使 用前 对各 个站 点进行 了严 格 的 质量控制 ,删除资料序列长度过短或缺测等站点 , 最终选 取 了该 区 3 3个站 点 ,经过订 正处 理后 的 3 3 个 台站 的各 要素 资料 具有 较好 的连续 性 。 12 方法 . 1 . 综合 气象干旱 指数计 算 方法 .1 2 干旱指标参考 《 气象标准汇编》( BT 24 1 G / 0 8 2 0 )中推荐使用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 I, 06 C) 它是利用近 3 相当于月尺度 ) 0 d( 和近 9 相当 0 d(
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方法
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方法
郭江勇;李耀辉;王文;叶燕华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2004(24)2
【摘要】利用甘肃黄土高原55个气象站在1968\_2000年间的春季降水、气温资料,计算了春季干湿指数,划分了春旱标准,用REOF方法进行了气候分区,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计算了其与欧亚500hPa高度场、赤道北太平洋海温和高原加热场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甘肃黄土高原春旱的均生函数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干旱有三个高发区,频率为36%~57%,约2~3年一遇,且有增加的趋势。
春旱与当年高原500hPa高度场、赤道北太平洋海温及上年盛夏高原加热场呈正相关,与前期冬季高原加热场呈负相关,所建立的预报模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总页数】7页(P211-217)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特征;降水;气温;干湿指数;春旱
【作者】郭江勇;李耀辉;王文;叶燕华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6.9
【相关文献】
1.甘肃省近58年春旱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J], 林婧婧;申恩青;刘德祥
2.甘肃河东早春旱和春旱的监测与预测 [J], 林纾;李富洲
3.庆阳地区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测 [J], 崔凤英
4.萝北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测 [J], 刘璐;罗海明;王殿海
5.甘肃河东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 [J], 郭江勇;李栋梁;崔风英;吴爱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作物生产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陇中黄土高原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多风少雨。
本文将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生育期为研究对象,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陇中黄土高原的春小麦播种期一般在年初3月至4月底,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则分别在5月和6月份。
在这个生育期内,气温、降水和光照等气候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非常显著。
根据历年的气象资料,我们可以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进行整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气温的变化。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过去几十年来,陇中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特别是播种期和抽穗期的气温增幅更为明显。
这种升温趋势对小麦的生长速度和光合作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降水情况也值得关注。
由于該地区雨量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半干旱气候,而且降水较为不均。
然而,近年来陇中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特别是在抽穗期和成熟期,降水量的增加对于小麦的产量增加非常有利。
同时,增加的降水量也补充了土壤中的水分,保证了小麦的正常生长。
最后,我们看光照的变化对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控制小麦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陇中地区的春季,阳光充足,光照较强,尤其是在抽穗期和成熟期。
这种较高的光照强度提高了小麦的光合效率,有助于增加产量,并且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品质。
综上所述,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表现出温度升高、降水增加和光照适宜的特点。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气候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
第24卷 第9期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V ol.24 No.9 6 2008年 9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Sep. 2008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王幼奇,樊 军,邵明安※,白一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摘 要:为了探求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过程及成因和该地区植被耗水的变化情况,该文根据黄土高原5站点近50 a 的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 公式计算了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分析了ET 0的日均值、月均值和年值的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与ET 0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ET 0日值和月均值与大气温度、日照时数均达到了极显著的相关性,其ET 0日值和ET 0月均值曲线均呈单峰型,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峰值均出现在6月。
除了西安和西宁ET 0年值显著降低外,其他3站点的年际间变化趋势不显著,同时除西宁站外其他各站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ET 0均有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黄土高原,变化趋势中图分类号:S1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8)-9-0006-05王幼奇,樊 军,邵明安,等.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6-10. Wang Youqi, Fan Jun, Shao Ming’an, et al. Analysis of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recent 50 year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9):6-1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一直是制约该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50年黄土地区气候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安 理 工 大 学水 利水 电学 院 ,陕 西 西 安 704 ) 西 108
摘 要 :根 据 黄 土 地 区 15 -20 9 1 00年 1 站 点 的 日气象 资 料 以及 F O 6Pn a ott 式 , 算 各 站 逐 月 4个 A 5 em nM n i eh公 计 潜 在 蒸 散 量 , 析 近 5 各 站 年 平 均 气 温 、 分 0a 降水 量 、 日照 时 数 、 速 和 相 对 湿 度 等 气候 要 素 以及 年 潜 在 蒸 散 量 的 变 风 化趋 势 和 变 化特 征 , 据 此 分 析 E 变化 的 气候 成 因 。结 果 表 明 :1 并 % ( )近 5 0a来 黄 土 地 区基 本 都 表 现 为 显 著 的增
o/ 0 , C 1 a 比全球 平均增 温 速率 明显偏 高 , 国平 均 E 全 t 照时数 、 平均 风速 、 面蒸发 等气候 要素 均呈 显著下 水 降趋势 。陈隆勋 等 J 究 表 明中国现 代 的气温变 暖 研
主要发 生 在 3 。 5N以北 地 区 , 3。 以南 直 到 2。 在 5N 3N 以及 10E以东 地 区存 在 一 个 广 阔 的变 冷 区 , 4 0。 近 5
近 年来 国 内外 开展 了一 系列有 关气候 变 化 以及 气候 变 化 对 潜 在 蒸 散 量 影 响 的研 究 工 作 。任 国玉
等 ¨ 研 究 表 明 中 国 近 5 J O a来 增 温 速 率 接 近 0 2 .2
为风 速和相 对 湿度是 潜在 蒸散 量下 降 的主要 影 响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中国降水 略有 减 少 。陈少 勇 等 研 究 发现 中 国 来
西北地 区 近 4 7 a来 日照 时 数 显 著 减 小 。李 晓 文
陇东基本气候要素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
陇东基本气候要素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3.甘肃省崇信县气象局,甘肃平凉 744200;4.甘肃省镇原县气象局,甘肃庆阳 744500)摘要:本文利用庆阳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了庆阳市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与突变情况。
结果显示:1961-2018年,陇东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和日照时数波动式减少,变化幅度分别为0.33℃/10a、5.6mm/l0a、3.9h/10a,且均未发生突变。
小波分析表明气温和降水存在2个大尺度周期变化,日照时数存在一个大尺度周期变化,主周期为25年。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日照;年际变化;庆阳市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志码:A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气候变暖,IPCC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一百年来上升了0.85℃[1]。
国内外学者非常热衷于气候变化的研究[2-9],陇东地处西北地区,甘肃省的东部,因其地理区域及气候的独特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极为敏感。
因此,本文以陇东半干旱地区庆阳市为研究区域,利用8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18年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数据,分析研究庆阳市年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多年变化趋势,并通过M-K检验和小波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研究陇东基本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1 数据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陇东庆阳市位于甘肃省的东部,具有黄土高原沟壑、黄土丘陵沟壑、黄土丘陵三大地貌特征,是甘肃省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
气温南高北低,年均气温7℃-10℃之间,年均降雨量480—660毫米,年日照2250h-2600h之间,无霜期140天到180天,总体呈干旱、温和、光富的特点。
1.2 资料选取根据观测资料的完整性和时间一致性原则,本研究所分析的数据采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庆阳市范围内8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和日日照时数数据。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王毅荣;张强;江少波【摘要】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质记录、历史文献和器测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在万年、千年和百年尺度上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当时自然植被状况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分析了当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主要特点.从较为宏观的角度,为研究黄土高原环境效应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1(001)002【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环境;演变;进展【作者】王毅荣;张强;江少波【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于旱气候变化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定西74300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于旱气候变化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20;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总面积约64万km2,现承载人口1亿以上。
位于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界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可分为陇中盆地,陇东、陕北高原,渭河地堑平原,山西高原;除了一些裸岩的高山以外,基本上覆盖了60~200m厚的细腻黄土微粒,土质疏松,流水侵蚀强烈,地形破碎;是内陆干旱向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和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带。
黄土高原的气候生物环境是气候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研究其演变的历史和进程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约从22Ma BP开始,冬季风环流就从内陆干旱区携带大量的风尘在黄河中游堆积形成黄土,而夏季风环流从低纬海洋携带大量的水汽,到新近纪晚期和第四纪,北极冰盖的形成与发展使冬季风环流的强度和内陆干旱度加剧[1];对最近5个间冰期黄土高原环境空间格局的研究显示,东亚季风对黄土区降水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南亚季风的影响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第四纪最后一个间冰期的全新世期间,黄土高原的降水较大程度地受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控制[2,3]。
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
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概述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域。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对植被生长潜在风险造成了威胁。
本文将对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1. 干旱时序特征根据历史气象数据,黄土高原的干旱时序特征主要表现为夏季集中、夏秋转折的特点。
在春季和冬季,降水量较为充沛,而在夏季,降水明显减少,使得黄土高原面临干旱风险。
2. 干旱空间分布黄土高原的干旱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地理上,干旱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河谷地区,而平原地区相对湿润。
这与地形、降水和蒸散发等因素有关。
3. 干旱频次和强度黄土高原的干旱频次和强度较大,且呈现增加的趋势。
长期观测数据显示,干旱频次和强度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二、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估1. 植被生长指标通过对植被生长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
常用的植被生长指标包括植被盖度、NDVI(规范化植被指数)和地上生物量等。
2. 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价模型基于植被生长指标,可以建立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评价模型。
该模型结合了气象数据、土壤水分和植被生理等因素,通过定量计算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
3. 风险评估结果与应用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植被生长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程度。
这为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农作物种植、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等。
三、对策与建议1. 水资源管理黄土高原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雨水和灌溉水资源,可以提高植被生长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2. 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工作,建立植被覆盖的生态屏障,可降低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经纬度:北纬40°左右气候:基本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夏季多暴雨),可能会有少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黄土高原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原.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土质: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风力方面不是很清楚但黄土高原是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坡的地貌情况总体情况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司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分区论述山地区黄土高原西部涅水与黄河谷地之间的拉脊山、马衔山等海拔3000-40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石质山地。
黄土高原中部的六盘山、白于山、唠山、子午岭、黄龙山、关中盆地北侧的北山等主要为石质或土石中山。
六盘山主脊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东西两侧地貌差异较大,是黄土高原中西部之间-条重要的地形界线。
白于山海拔1500-1800米,是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等的发源地,山体黄土厚度50-70米,岭脊起伏和缓,山坡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土石山地。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摘要:基于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均呈上升趋势。
在四季变化中,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自北向南递减。
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
辐射项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最高气温影响,动力项主要受风速影响。
辐射项都远大于动力项,且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0.415mm/a。
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蒸散量;Penman-Monteith模型;影响因子;陇中地区作为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平衡重要组成部分的蒸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温度,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潜在蒸散是表征大气蒸发能力的一个量度,它标志大气中存在着一种控制充分湿润下垫面蒸发过程的能力,是评价气候干湿程度、水库设计、作物耗水和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区域灌溉需水量计划的基本依据[1-3]。
一般随着气温升高,地表(包括植被)及水体的蒸发蒸散加强,但不同区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不尽相同。
近50年来,北半球的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4-6]。
我国年潜在蒸散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3mm/a[1,7],且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和水面蒸发量都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8,9],但东北地区、松嫩平原西部和黄河上游潜在蒸散量又呈微弱上升趋势[10-12]。
近50年黄土地区气候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近50年黄土地区气候与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王升;王全九【摘要】Based on the climatic data of 1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Loess area in 1951 ~ 2000,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climatic variables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ere analyzed, andth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to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temperature warming trend in Loess area in the last50 years.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had a warming rate of about 0.039 - 0.396℃/ 10a, which increased by about 0.195~ 1.98℃. The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sunshine dur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had a trend to decrease as a whole. (2) The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had a significant trend to increase except in Jiexiu and Zhumadian. (3) Allin all, relative humidity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n the Loess area, followed by net shortwave radi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while wind speed had the least impact.%根据黄土地区1951—2000年14个站点的日气象资料以及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逐月替在蒸散量,分析近50 a各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年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并据此分析ET0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近50 a来黄土地区基本都表现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速率为0.039~0.396℃/10a,与全国平均水平0.22℃/10a相当;降雨量、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2)潜在蒸散量年际间除驻马店和介休显著下降外,其他大部分站点呈显著上升趋势;(3)敏感性分析表明黄土地区潜在蒸散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湿度,其次是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和气温,风速变化的影响最弱.【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2(030)001【总页数】9页(P270-278)【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蒸散量;敏感性分析;黄土地区【作者】王升;王全九【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1;S274.1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潜在蒸散量影响的研究工作。
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分异特征
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分异特征康燕霞;齐广平;殷长琛;贾涪钧【摘要】为了探寻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 ET0)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甘肃省29个气象测站1951—2013年的观测资料,采用FAO-Penman-Monteith(98)公式计算甘肃省不同区域的ET0,并依靠线性趋势方程、云模型、通径分析和指标敏感性分析方法对 ET0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 ET0以2.11 mm ·10a-1的倾向率呈现出增长趋势,除河西地区以0.71 mm·10a-1的倾向率呈递减趋势外,其余三个地区均呈增长状态。
ET0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为西北地区大于东南地区,河西地区最为离散、不稳定,陇东地区最为均匀、稳定。
ET0的主要影响因子具有空间变异性,河西和陇南地区为平均温度,陇中和陇东地区为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
但是 ET0的变化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平均风速是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的另一主要影响因素,陇中地区为平均相对湿度,陇南为日照时数。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 ET0 ) in Gansu Province ,using the observed data during 1951—2013 from 2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Guansu Province ,adopted the FAO-Penman-Monteith formula to calculate the ET0 in differentregions ,also analyzed the tem-poral-spatial differential feature of ET0 depended on the linear trend equation ,cloud mode ,Path analysis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indicator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ET0 in Guansu Province was appear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by the inclination rate of 2 .11 mm·10a-1 .Except Hexi region was appeared a decrease tendency by the inclination rate of 0 .71 mm·10a-1 .Other threeregions were total appear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In gener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T0 was presented the northwest area large than the southeast area ,the Hexi region was the most discrete and in-stability ,the Longdong region was the best homogeneity and stability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for ET0 were possesse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Hexi and Longnan region wa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in Longzhong and Longdong region was the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and sunshinehours .However ,the variety of ET0 was the result by many factors ,the mean wind speed was the other main influence factor in Hexi and Longdong regions ,and the mean relative humidity was in Longzhong region ,and the sunshine hours was in Longnan region .【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9页(P154-162)【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成因分析;云模型;通径分析;指标敏感性分析【作者】康燕霞;齐广平;殷长琛;贾涪钧【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4蒸散是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联系地球系统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纽带,对蒸散发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气象学、地理学、土壤学、水文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多学科关心的热点问题[1-5]。
1961—2010年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
第36卷第5期2018年9月干旱地区农业研究AgriculturalResearchintheAridAreasVol.36No.5Sept.2018㊀㊀文章编号:1000 ̄7601(2018)05 ̄0264 ̄06doi:10.7606/j.issn.1000 ̄7601.2018.05.371961 2010年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王建兵1ꎬ汪治桂1ꎬ蒋友严2(1.甘肃省甘南州气象局ꎬ甘肃合作747000ꎻ2.西北区域气候中心ꎬ甘肃兰州730020)摘㊀要:利用位于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18个气象站1961 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㊁月降水量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ꎬ采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计算方法ꎬ对区域内近50a(1961 2010年)地表干燥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ꎮ发现在区域内存在极湿润区㊁湿润区㊁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ꎬPER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上升的特点ꎮ区域内极湿润区㊁湿润区㊁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别为0.01 10a-1㊁0.04 10a-1㊁0.06 10a-1和-0.02 10a-1ꎬ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ꎬ在湿润区㊁亚湿润区大部分地方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ꎬ而在半干旱区有暖湿化的趋势ꎮ区域东部PER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上升ꎬ区域西部在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ꎬPER仍出现上升的趋势ꎬ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蒸散量增加ꎬ且蒸散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降水量增加的幅度ꎻ而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ꎬ由于可能蒸散量的上升趋势和降水量的增加趋势非常接近ꎬ故其变化最小ꎬ有暖湿化的趋势ꎮ暖干化已经对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生态环境㊁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ꎮ关键词:可能蒸散率(PER)ꎻ变化ꎻ暖干化ꎻ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中图分类号:S161.4㊀㊀文献标志码:AThevarianceofthePERinthetransitionregionbetweentheQinghai ̄XizangPlateauandtheLoessPlateauduring1961-2010WANGJian ̄bing1ꎬWANGZhi ̄gui1ꎬJIANGYou ̄yan2(1.GannanMeteorologicalBureauofGansuProvinceꎬHezuoꎬGansu747000ꎬChinaꎻ2.NorthwestRegionalClimateCenterꎬLanzhouꎬGansu730020ꎬChina)Abstract:Basedondataofmean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during1961-2010from18weatherstationsinthetransitionregionbetweentheQinhai ̄XizangplateauandtheLoessplateauꎬthevarianceofthesoilsurfacearidi ̄tyindexwasanalyzedandthePER(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Rate)wascomputedbyHoldridgemodel.There ̄sultsindicatedthattherewere4humidityprovinces(perhumidꎬhumidꎬsubhumidandsemiarid)inthisarea.ThespatialdistributionofPERshowedanincreasingtrendfromthesouthtothenorth.TheincreasingtendencyofPERintheperhumidzoneꎬhumidzoneꎬsubhumidzoneandsemiaridzonewas0.01 10a-1ꎬ0.04 10a-1ꎬ0.06 10a-1and-0.02 10a-1.Therewasanobviouswarm ̄dryingtrendinthehumidzoneandsubhumidzonestartingfromthe80-90ᶄsꎬ20thcenturyandthesemiaridzoneshowedawarm ̄wettingtrendconcurrently.ThetemperatureincreasingandtheprecipitationdecreasingweremaininfluentialfactorstothePERrisingintheeasternarea.Al ̄thoughtheprecipitationincreasedinthewesternpartꎬthePERstillshowedanincreasingtrendinthisareawhichresultedinthetemperatureincreasing.Thetemperatureincreasingresultedintherisingrateofpotentialevapotrans ̄pirationgreaterthantheincreasingrateofprecipitationandleadtothePERincreasinginthisregion.Theincreasingtrendof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andprecipitationwasverysimilarintheXunhuaCounty.ThevarianceofPERinthisplacewassmallerthanwhichinotherplacesandshowedawarm ̄wettingtendencyinthisarea.Theecologi ̄calenvironmentꎬwaterresourcesand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productioninthetransitionzonebetween收稿日期:2017 ̄05 ̄24㊀㊀㊀㊀㊀修回日期:2017 ̄09 ̄07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506RJYA189)作者简介:王建兵(1968-)ꎬ甘肃甘谷人ꎬ高级工程师ꎬ主要从事天气㊁气候研究ꎮE ̄mail:wangjb_gn@163.comtheQinhai ̄XizangPlateauandtheLoessPlateauhadbeenseriouslyaffectedbythewarm ̄dryingtrend.Keywords:PERꎻvarianceꎻwarm ̄dryingtrendꎻthetransitionregionbetweentheQinhai ̄XizangPlateauandtheLoessPlateau㊀㊀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交汇过渡区ꎬ同时也是农牧过渡带ꎬ区域内各地海拔高度变化大ꎬ气候差异明显[1-4]ꎮ由于全球气候变化ꎬ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ꎬ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ꎬ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气温在1987年出现暖突变[5]ꎬ生长季降水量减少[6]ꎬ在青海高原东部秋季降水量从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明显的减少趋势[7]ꎬ区域内干旱频发ꎬ造成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ꎬ使牧区草场产草数量和质量下降ꎬ劣等牧草㊁杂草和毒草的比例越来越高ꎬ草场生产力进一步下降[8ꎬ9]ꎬ洮河径流量减少[10]ꎬ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明显的影响ꎮ目前对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气候变化的研究ꎬ主要集中在降水和温度变化方面ꎬ对其地表干燥度的变化研究较少[11-12]ꎮ由于地表干燥度是从大气水分平衡角度出发ꎬ真实的反映了实际气候的干湿状况ꎬ因此对其进行研究ꎬ对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气候变化ꎬ同时对应对气候变化ꎬ开发利用气候资源ꎬ保护生态环境等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研究范围为100ʎ-105.7ʎEꎬ33.5ʎ-36.5ʎN(图1)ꎬ行政区域包括青海省海东藏族自治州㊁海南藏族自治州㊁黄南藏族自治州三个州的部分地方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㊁临夏回族自治州㊁定西市㊁兰州市4市(州)的大部分地方ꎮ图1㊀研究区位置及站点示意图(һ:站点位置)Fig.1㊀Thesketchmapofthestudyarea(һ:themeteorologicalstation)1.2㊀资㊀料研究资料选取区域内18个气象站1961 2010年月平均气温㊁月降水量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ꎬ气象数据来自西北区域气候中心ꎬ资料序列完整ꎮ在18个气象站中青海有5个ꎬ甘肃有13个ꎬ站点海拔高度在1728.8m(陇西ꎬ甘肃) 3663.8m(泽库ꎬ青海)之间ꎮ1.3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计算方法[13-16]ꎮ自1990年以来ꎬ提出的干燥度指数算法达22种ꎬ较常用的Penman公式法虽然计算合理ꎬ精确度高ꎬ有较好的物理学意义ꎬ但计算复杂ꎬ所需的气象要素较多ꎮHoldridge方法计算干燥度十分简便ꎬ在近年来研究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ꎬ在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1ꎬ17-20]ꎮHoldridge方法计算干燥度的公式为:PER=PE/PPE=58.93ˑABTABT=112ð12i=1ti式中ꎬPER为可能蒸散率(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rate)ꎻPE为可能蒸散量(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ꎻP为年降水量(annualprecipitation)ꎻABT为年生物温度(annualbiotemperature)ꎮABT(annualbiotemperatureꎬ年生物温度)是出现在植物营养生长范围内的平均温度ꎬ一般认为在0~30ħ之间ꎬ日均温低于0ħ与高于30ħ者均排除在外ꎬ超过30ħ的平均温度按30ħ计算ꎬ低于0ħ的按0ħ计算ꎮ可能蒸散率(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RateꎬPER)为可能蒸散量(PE)与年降水量(P)的比率ꎬ其值愈高ꎬ表明愈干燥ꎬ其所在地区的植被愈趋于干旱化ꎬPER值0.125~0.25的地区为超湿润区ꎬ0.25~0.50为极湿润区ꎬ0.50~1.00为湿润区ꎬ1.00~2.00为亚湿润区ꎬ2.00~4.00为半干旱区ꎬ4.00~8.00为干旱区ꎬ8.00~16.00为极干旱区ꎬ16.00~32.00为超干旱区[13ꎬ14]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区域内PER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内PER有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上升的特562第5期㊀㊀㊀㊀王建兵等:1961 2010年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点(图2)ꎬ西南部及南部部分地方属于极湿润区ꎬ中部㊁东南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属于湿润区ꎬ另外位于东部但海拔较高的华家岭也属于湿润区ꎬ东部及北部大部分地方属于亚湿润区ꎬ位于北部的循化属于半干旱区ꎮPER空间上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出现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的区域内ꎬ从34ʎN到36ʎN之间ꎬ出现了极湿润区㊁湿润区㊁亚湿润区㊁半干旱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ꎬ该区域也是过渡区内海拔高度㊁地形等变化最大的地方ꎮ图2㊀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PER的空间分布(һ:站点位置)Fig.2㊀ThespatialdistributionofPERinthetransitionregionbetweentheQinhai ̄XizangPlateauandtheLoessPlateau(һ:themeteorologicalstation)2.1.1㊀PER年际变化区域分布特征㊀区域内PER的年际变化趋势有一个明显的特征ꎬ其沿甘㊁青省界有一低值带ꎬ之后向东㊁向西逐渐增大ꎬ同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图3)ꎬ说明甘㊁青交界区域虽然是PER空间变化最剧烈的地方ꎬ但这一区域内地表干燥度的年际变化并不明显ꎬ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ꎮ区域内低值中心位于青海循化ꎬ为-0.02/10aꎬ高值中心位于甘肃会宁ꎬ为0.14/10aꎮ为了进一步研究区域内PER的变化特征ꎬ根据区域内极湿润区㊁湿润区㊁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布ꎬ按不同气候区对其PER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ꎮ极湿润区有1个站ꎬ为青海泽库县ꎬ其PER的年际变化趋势为0.01/10aꎬ通过90%显著性检验ꎬ说明在极湿润区有变干的趋势ꎮ湿润区有10个站ꎬ是面积最大的区域ꎬ区域内PER的平均变化趋势为0.04/10aꎬ各地的年际变化趋势为0.00-0.08/10a之间ꎬ其中青海贵南最小ꎬ为0.00/10aꎬ无明显变化ꎬ其余各地均为正值ꎬ大值中心位于甘肃宕昌ꎬ为0.08/10aꎬ有6个站(临洮㊁华家岭㊁合作㊁岷县㊁宕昌㊁同德)通过99%信度检验ꎬ1个站(临潭)通过95%信度检验ꎬ说明在湿润区内大部分地方存在着明显变干的趋势ꎮ亚湿润区有6个站ꎬ区域内PER的平均变化趋势为0.06/10aꎬ各地的年际变化趋势为0.01(临夏)-0.14(会宁)/10a之间ꎬ有2个站(会宁㊁定西)通过99%信度检验ꎬ1个站(陇西)通过95%信度检验ꎬ该区域内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地方均在东部ꎬ离青藏高原主体较远的地方有明显的变干趋势ꎮ半干旱区只有一个站ꎬ是青海省的循化县ꎬ其PER的年际变化趋势为-0.02/10a(未通过显著性检验)ꎬ说明在半干旱区PER降低ꎬ有变湿的趋势ꎮ2.1.2㊀PER年际变化特征㊀由于本研究区域主要为湿润区和亚湿润区ꎬ为进一步分析PER的变化特征ꎬ分别选取合作㊁定西为湿润区㊁亚湿润区代表站(图4)ꎬ对其年际变化进行分析ꎮ1961-2010年ꎬ合作㊁定西的PER均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ꎬ其上升趋势分别为0.02/10a㊁0.08/10aꎬ均通过99%信度检验ꎮ通过对其年代际㊀㊀注:ʏ:通过90%信度检验ꎬһ:通过95%信度检验ꎬӘ:通过99%信度检验ꎬʻ:低于90%信度检验ꎮNote:ʏ:significanceatthe90%levelꎬһ:significanceatthe95%levelꎬӘ:significanceatthe99%levelꎬʻ:significancelowerthanthe90%level.图3㊀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布(单位:/10a)Fig.3㊀TheannualvarietytrenddistributionaboutPERinthetransitionregionbetweentheQinhai ̄XizangPlateauandtheLoessPlateau(unit:/10a)66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干旱地区农业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6卷变化分析发现ꎬ合作㊁定西的PER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明显增大ꎬ1991-2010年PER的平均值比1961-1990年分别上升了0.23㊁0.07ꎬ定西上升幅度非常明显ꎬ有明显的暖干化趋势ꎮ2.2㊀区域内PER的突变分析为进一步对区域内PER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ꎬ利用Mann ̄Kendall法对各地的PER进行突变分析[21]ꎬ仍按不同气候区进行分析ꎮ极湿润区中泽库的PER未发生突变ꎬ说明虽然在极湿润区部分地方有变干的趋势ꎬ但变化不显著ꎮ湿润区10个站中只有渭源㊁贵南未检测到突变ꎬ其余各站均发生了突变ꎬ其中在1985年-1987年有3站ꎬ1991年-1997年有5站ꎬ宕昌发生突变时间最早ꎬ出现在1985年ꎬ同德最迟ꎬ出现在1997年ꎬ合作出现在1994年(图5a)ꎮ通过对湿润区8个检测到突变的站PER值突变前后的比较ꎬ发现湿润区PER突变后比突变前平均上升了0.14ꎬ变干趋势非常明显ꎮ亚湿润区有6个站ꎬ其中有3个站(定西㊁陇西㊁会宁)检测到突变ꎬ定西(图5b)和陇西出现在1991年ꎬ会宁出现在1994年ꎬ突变前后PER的差值平均为0.6ꎬ远高于湿润区的平均值ꎬ说明在亚湿润区部分地方有非常明显的变干趋势ꎮ属于半干旱区的循化未检测到突变ꎮ图4㊀合作(a)㊁定西(b)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单位:/a)Fig.4㊀TheannualvarietytrendofPERintheHezuo(a)ꎬDingxi(b)(unit:/a)图5㊀合作(a)㊁定西(b)PER的M-K检验Fig.5㊀TheMann ̄KendalltestofannualPERaboutHezuo(a)ꎬDingxi(b)3㊀讨㊀论3.1㊀PER的变化原因分析根据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的计算方法ꎬPER的变化主要由降水和生物温度决定ꎬ因此主要对区域内降水㊁气温及生物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ꎮ区域内气温及生物温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ꎬ气温上升趋势为0.2~0.73ħ 10a-1ꎬ其中青海同德上升趋势最明显ꎬ达0.73ħ 10a-1(图6a)ꎻ生物温度上升趋势为1.31~4.75ħ 10a-1ꎬ其中甘肃会宁上升趋势最明显ꎬ达4.75ħ 10a-1ꎮ区域内气温及生物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ꎬ均为北部小于南部ꎬ同时东部和西部大ꎬ甘肃和青海交界的区域内小的特征ꎮ区域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西升东降的特点(图6b)ꎬ位于东部甘肃境内的会宁㊁华家岭㊁陇西㊁岷县和宕昌下降最明显ꎬ下降趋势为-17.4~-29.7mm 10a-1ꎬ而位于西部青海境内的循化㊁贵南和泽库呈上升趋势ꎬ上升趋势为5.5~11.0mm 10a-1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东部和西部大ꎬ甘肃和青海交界区小的特征ꎮ根据区域内降水量㊁气温及生物温度的变化ꎬ东部PER升高主要是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上升ꎻ区域西部在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ꎬPER仍出现762第5期㊀㊀㊀㊀王建兵等:1961 2010年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上升的趋势ꎬ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蒸散量增加ꎬ且蒸散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降水量增加的幅度ꎻ在贵南㊁循化由于可能蒸散量的上升趋势和降水量的增加趋势非常接近ꎬ故其变化最小ꎮPER㊁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表明ꎬ在区域内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有弱的暖湿化趋势ꎬ而在东部ꎬ则出现了明显了暖干化趋势ꎬ暖干化出现的时间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ꎬ其余地方也出现了暖干化趋势ꎬ但比东部弱ꎮ图6㊀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气温(aꎬ单位:ħ 10a-1)和降水(bꎬ单位:mm 10a-1)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布Fig.6㊀Theannualvarietytrenddistributionabouttemperature(aꎬunit:ħ 10a-1)andprecipitation(bꎬunit:mm 10a-1)inthetransitionregionbetweentheQinhai ̄XizangPlateauandtheLoessPlateau3.2㊀PER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区域内除了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有弱的暖湿化趋势外ꎬ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ꎮ研究表明[22]ꎬ青海省东部地方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ꎬ气温持续升高ꎬ降水量没有显著增加ꎬ河川径流略有减少ꎬ导致该地区干旱频繁发生ꎻ由于气候变暖[23]ꎬ导致青海高原中㊁东部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及消失ꎬ伴随着冻土退化ꎬ高寒环境也显著退化ꎬ地下水位下降ꎬ植被覆盖度降低ꎬ高寒沼泽湿地和河湖萎缩ꎬ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造成了地表覆被条件改变ꎻ暖干化对甘肃的影响也十分明显ꎬ20世纪90年代以来ꎬ洮河流域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ꎬ洮河流域的降水与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ꎬ1990年代径流比1980年代减少达35%[24-25]ꎮ由于暖干化的影响ꎬ甘南草原的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大幅下降ꎬ草地退化㊁沙漠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ꎬ甘南高原已经出现了水资源明显减少的趋势[26-27]ꎮ青海高原和甘南高原牧草的发育期发生了明显变化[28-29]ꎬ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减弱[11]ꎮ气候变暖ꎬ气温持续升高ꎬ蒸发量增大ꎬ是造成干旱受灾面积扩大㊁粮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ꎬ影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30-31]ꎮ现有的研究表明ꎬ暖干化已经对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生态环境㊁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ꎬ但针对该区域地表干燥度变化的研究还比较少ꎬ因此对区域内的暖干化趋势及其影响还需要更进一步进行研究ꎬ才能更好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ꎮ4㊀结㊀论在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ꎬ由于地形㊁地理位置不同而造成了明显的气候差异ꎮ在区域内存在极湿润区㊁湿润区㊁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ꎬ区域内PER的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上升的特征ꎬPER空间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出现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的区域内ꎮ区域内极湿润区㊁湿润区㊁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别为0.01/10a㊁0.04/10a㊁0.06/10a和-0.02/10aꎬ在湿润区㊁亚湿润区大部分地方有明显的暖干化趋势ꎬ而在半干旱区出现了暖湿化的趋势ꎮ突变分析表明ꎬ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ꎬ在湿润区㊁亚湿润区大部分地方PER出现了突变ꎬ湿润区㊁亚湿润区PER突变后比突变前分别上升了0.14㊁0.6ꎬ在亚湿润区有非常明显的暖干化趋势ꎮ暖干化已经对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生态环境㊁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ꎮ区域东部PER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上升ꎬ区域西部在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ꎬPER仍出现上升的趋势ꎬ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蒸散量增加ꎬ且蒸散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降水量增加的幅度ꎻ而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ꎬ由于可能蒸散量的上升趋势和降水量的增加趋势非常接近ꎬ故其变化最小ꎬ有暖湿化的趋势ꎮ86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干旱地区农业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6卷参考文献:[1]㊀李学曾.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境界线的商榷[J].西北大学学报ꎬ1982ꎬ(4):38 ̄44.[2]㊀张镱锂ꎬ李炳元ꎬ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J].地理研究ꎬ2002ꎬ21(1):1 ̄8.[3]㊀陈全功ꎬ谭忠厚ꎬ九次力. 南北分界 与 农牧交错 一席谈[J].草业科学ꎬ2010ꎬ27(6):6 ̄12.[4]㊀李栋梁ꎬ吕兰芝.中国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特征与演变[J].中国沙漠ꎬ2002ꎬ22(5):483 ̄488.[5]㊀王建兵ꎬ汪治桂.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ꎬ2007ꎬ25(1):176 ̄180. [6]㊀梁玉莲ꎬ韩明臣ꎬ白龙ꎬ等.中国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ꎬ2015ꎬ33(4):259 ̄267. [7]㊀王建兵ꎬ王振国ꎬ汪治桂.青海高原东部边坡地带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07ꎬ21(5):18 ̄22. [8]㊀王建兵ꎬ李晓媛ꎬ王振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场植被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ꎬ2007ꎬ25(6):216 ̄219.[9]㊀张秀云ꎬ姚玉璧ꎬ邓振镛ꎬ等.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牧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J].草业科学ꎬ2007ꎬ24(6):66 ̄73. [10]㊀李常斌ꎬ王帅兵ꎬ杨林山ꎬ等.1951-2010年洮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时空特征[J].冰川冻土ꎬ2013ꎬ35(5):1259 ̄1266. [11]㊀王建兵.近40年甘南草原生命地带偏移趋势及干湿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ꎬ2012ꎬ23(5):604 ̄608.[12]㊀王建兵.汪治桂ꎬ王素萍.1961~2010年甘肃合作地区草地潜在蒸散量及地表湿润度变化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13ꎬ27(11):159 ̄163.[13]㊀HoldridgeLR.Determinationofworldplantformationsfromsim ̄pleclimaticdata[J].Scienceꎬ1947ꎬ105(2727):367 ̄368. [14]㊀HoldridgeLR.Lifezoneecology[M].SanJose.CostaRica:TropicalScienceCenterꎬ1967.[15]㊀张新时.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J].第四纪研究ꎬ1993ꎬ5(2):157 ̄169.[16]㊀张新时ꎬ杨奠安ꎬ倪文革.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三):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ꎬ1993ꎬ17(2):97 ̄109.[17]㊀孟猛ꎬ倪健ꎬ张治国.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J].植物生态学报ꎬ2004ꎬ28(6):853 ̄861.[18]㊀范泽孟ꎬ岳天祥ꎬ田永中.中国Holdridge生命地带平均中心的时空分布及其偏移趋势[J].生态学报ꎬ2004ꎬ24(7):1380 ̄1387.[19]㊀巩祥夫ꎬ刘寿东ꎬ钱拴.基于Holdridge分类系统的内蒙古草原类型气候区划指标[J].中国农业气象ꎬ2010ꎬ31(3):384 ̄387.[20]㊀李轶冰ꎬ杨改河ꎬ王得祥.江河源区四十多年来干湿变化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6ꎬ34(3):73 ̄77.[21]㊀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42 ̄113.[22]㊀杨芳ꎬ刘露.青海东部干旱发生规律及其变化趋势[J].干旱区研究ꎬ2012ꎬ29(2):284 ̄288.[23]㊀罗栋梁ꎬ金会军ꎬ林琳ꎬ等.青海高原中㊁东部多年冻土及寒区环境退化[J].冰川冻土ꎬ2012ꎬ34(3):538 ̄546.[24]㊀王建兵.近40年洮河流域干燥度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ꎬ2014ꎬ32(5):246 ̄250.[25]㊀张济世ꎬ康尔泗ꎬ蓝永超ꎬ等.50a来洮河流域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ꎬ2003ꎬ25(1):77 ̄82.[26]㊀姚玉璧ꎬ王润元ꎬ邓振镛ꎬ等.黄河上游主要产流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以甘南高原为例[J].中国沙漠ꎬ2007ꎬ27(5):903 ̄909.[27]㊀王建兵ꎬ王振国ꎬ吕虹.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草地退化的气候背景分析-以玛曲县为例[J].草业科学ꎬ2008ꎬ25(4):23 ̄27. [28]㊀郭连云ꎬ赵年武ꎬ田辉春.气候变暖对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牧草生育期的影响[J].草业科学ꎬ2011ꎬ28(4):618 ̄625. [29]㊀王建兵.近20年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垂穗披碱草物候变化-以甘肃合作为例[J].草业科学ꎬ2011ꎬ28(10):1851 ̄1854.[30]㊀刘德祥ꎬ白虎志ꎬ宁惠芳ꎬ等.气候变暖对甘肃干旱气象灾害的影响[J].冰川冻土ꎬ2006ꎬ28(5):707 ̄712.[31]㊀张强ꎬ张存杰ꎬ白虎志ꎬ等.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J].干旱气象ꎬ2010ꎬ28(1):1 ̄7.962第5期㊀㊀㊀㊀王建兵等:1961 2010年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
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
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气温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变化较大。
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降水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由于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又属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
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
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
夏季黄土高原近地面处于大陆热低压槽的前部,而高空则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
秋季暖湿的海洋气团南退,冷空气进入黄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湿海洋气团受秦岭的阻挡,而变性大陆性气团侵入很快,形成较多的锋面降水。
由此造成了黄土高原夏秋季多,而冬春季干旱少雨的降水特征,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
该区域东南部的汾渭盆地和晋南,豫西黄土丘陵区,年降水为600~750毫米,是该地区降水最丰沛的部分,而位于西部和西北部的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水量为150~250毫米。
降水400毫米等值线通过榆林,靖边,环县,固原北部一带,将整个黄土高原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中国西北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定量化成因
中国西北潜在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定量化成因曹雯;申双和;段春锋【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32)11【摘要】潜在蒸散是区域干湿状况评价、作物需水量估算和水资源合理规划的关键因子.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126个台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估算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潜在蒸散量ET0,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通过非参数化Sen趋势分析法和M-K统计检验法方法分析潜在蒸散的时间演变规律,并定量探讨了西北地区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49 a来,西北地区ET0的年平均值约为980.63 mm,其中夏季的值最大,冬季的值最小.年平均ET0的大值区位于西北日照时数的高值中心,低值区主要位于海拔高,气温低的山区.西北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导致多年平均潜在蒸散的变化及其原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ET0的变化主要归因于风速和气温,而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作用较小.由于风速的负贡献超过气温的正贡献,导致年平均ET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四季中,春冬两季的ET0缓慢上升,冬季的变化率是春季的两倍;夏秋两季的ET0有所下降,但只有夏季的变化趋势显著.春、夏、秋三季ET0变化的首要主导因子是风速,而冬季的首要主导因子是气温.空间上,西风带气候区ET0降低主要归因于风速的减小,陕南地区ET0下降主要归因于日照时数的减少,其它地区ET0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增加.【总页数】10页(P3394-3403)【作者】曹雯;申双和;段春锋【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近55 a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J], 郑丽娜2.基于作物生育期的潜在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R/S分析 [J], 甘臣龙3.近55a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J], 郑丽娜;4.基于空间距离指数的中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J], 李振亚; 魏伟; 周亮; 郭泽呈; 颉斌斌; 周俊菊5.京津冀地区潜在蒸散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归因分析 [J], 毕彦杰; 赵晶; 赵勇; 肖伟华; 孟凡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1—2010年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
1961—2010年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可能蒸散率的变化特征王建兵;汪治桂;蒋友严【摘要】利用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计算方法,对区域内近50a(1961—2010年)地表干燥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区域内存在极湿润区、湿润区、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四个不同的气候区,PER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上升的特点.区域内极湿润区、湿润区、亚湿润区和半干旱区PER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别为0.01·10a-1、0.04·10a-1、0.06·10a-1和-0.02·10a-1,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湿润区、亚湿润区大部分地方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而在半干旱区有暖湿化的趋势.区域东部PER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上升,区域西部在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PER仍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蒸散量增加,且蒸散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降水量增加的幅度;而处于半干旱区的青海省循化县,由于可能蒸散量的上升趋势和降水量的增加趋势非常接近,故其变化最小,有暖湿化的趋势.暖干化已经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内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8(036)005【总页数】6页(P264-269)【关键词】可能蒸散率(PER);变化;暖干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区【作者】王建兵;汪治桂;蒋友严【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气象局,甘肃合作747000;甘肃省甘南州气象局,甘肃合作747000;西北区域气候中心,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4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交汇过渡区,同时也是农牧过渡带,区域内各地海拔高度变化大,气候差异明显[1-4]。
黄土塬区农田蒸散的变化特征及主控因素
黄土塬区农田蒸散的变化特征及主控因素张静;王力;韩雪;张林森【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6(053)006【摘要】Abstract[Objective] Evapotranspiration(ET)is a major part of water balance and energy balance,and is the main pathway of water consumption in farmland ecosystems. In Xianyang District of Shaanxi,the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 accounts for about 90%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There are quite a few methods for evaluating or measuring evapotranspiration,such as eddy covariance,Bowen ratio and microclimate. Currently the eddy covariance method is more widely used than the other two because i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evapotranspiration continuously on an ecosystem scale,and to measure simultaneously various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various components of energy,as well,in most of the eddy-covariance-related systems,which is conducive to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of various impact factors with components of energy balance. The present study is oriented to explore basic laws of water movement in soils different in land use,but under a similar plant growth environment and also to find a scientific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consumption in soil.[Method]In order to explore laws of diurnal dynamics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farmlands on loess tableland,with the help of some soil water and conventional mic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systems,theeddy covarianc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crops(winter wheat and spring corn)in the farmland studi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from April to October)of 2013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Result]Closure analysis of energy balance in the studied area using the eddy covariance method shows that the regression line was 0.54 in gradient and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 0.80,both being in the ranges reported in most papers in the literature.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evapotranspiration,and precipitation is another. After a rainfall event,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would increase to a certain extent.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0~100 cm soil layer varied drastically with CV being quite high,while crop roots we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0 ~ 80 cm soil layer,so the soil water in the 0~100 cm soil layer was closely involved in evaporation process. Cumulative evapotranspiration was higher in a sunny day than in a cloudy day, while evapotranspiration started later in a cloudy day than in a sunny day. The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was 4.5 mm d-1 on average in the sunny day and 3.8 mm d-1 in a cloudy day,with a difference being 0.7 mm d-1. Moreover,evapotranspiration in a cloudy day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the disturbanc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Net radi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evapotranspiration rate,regardless of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he two varied in a similar trend,but the latter lagged somewhat behind the former temporally in variation because it takes some time for energy to flow.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for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 sunny day doeslike:ET = 0.833Rn + 0.513Ta-0.333v-0.486;and that in a cloudy day does like:ET = 0.858Rn + 0.219VPD-0.001. Evapotranspiration also varied drastically in process and intensity as affected by soil waterregime.[Conclusion]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on evapotranspiration is also obvious and varies sharply with weather conditions. Cumulative evapotranspiration is higher in a sunny day than in a cloudy day,while evapotranspiration starts later in a cloudy day than in a sunny day. An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under a cloudy weather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the disturbanc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Net radi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under all weather conditions. In fields under water stress,the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is relatively low because the crops try to maintain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thus forming an extensive“evapotranspiration plateau”,while in fields sufficient in soil water,the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is high,andthe“evapotranspiration plateau”lasts short in duration,and evapotranspiration rate stays high for a long time.%蒸散是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田生态系统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摘要:基于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均呈上升趋势。
在四季变化中,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自北向南递减。
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
辐射项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最高气温影响,动力项主要受风速影响。
辐射项都远大于动力项,且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0.415mm/a。
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蒸散量;Penman-Monteith模型;影响因子;陇中地区作为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平衡重要组成部分的蒸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温度,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潜在蒸散是表征大气蒸发能力的一个量度,它标志大气中存在着一种控制充分湿润下垫面蒸发过程的能力,是评价气候干湿程度、水库设计、作物耗水和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区域灌溉需水量计划的基本依据[1-3]。
一般随着气温升高,地表(包括植被)及水体的蒸发蒸散加强,但不同区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不尽相同。
近50年来,北半球的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4-6]。
我国年潜在蒸散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3mm/a[1,7],且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和水面蒸发量都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8,9],但东北地区、松嫩平原西部和黄河上游潜在蒸散量又呈微弱上升趋势[10-12]。
因此,探讨区域潜在蒸散量,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甘肃省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在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和不同气候区典型站点潜在蒸散量的特征研究[13-15],而陇中下垫面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干旱气候区和湿润气候区的过渡带,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其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究竟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响应如何等都是值得关注的科学课题。
通过分析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的时空特征及其机制,旨在为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高生产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陇中地区位于甘肃中部,介于34°42′~37°42′N,102°37′~108°46′E之间,包括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本区平均气温6~9℃,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2~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6~-10℃。
年降水量200~500mm,无霜期160~180天,降水由南向北迅速减少。
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地势大致由东、北、西三面向东南方向倾斜。
本区年平均气温6~10℃,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0~22℃,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4~-6℃。
年降水量500~650mm,无霜期180~220天左右[16]。
1.2 数据来源选取陇中地区12个气象站(图1)1960 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图1 甘肃陇中地区气象站点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ongzhong region1.3 数据分析应用1998年FAO 推荐并修订的P-M 模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也称潜在蒸散量)ET o [17,18]。
ETo ETrad ETaero =+20.408(R -G) (10.34U )n ETrad γ∆=∆++ 22900U () 273(10.34U )e -e T ETaero s a γγ+=∆++ (R R R n ns nl =-)净辐射(1)[()]nR a b R ns a N α=-+()净短波辐射 44T T max,min,[]()()2S SOR k kR e f a nl R c d e σ+=--()净长波辐射 其中ET rad 为辐射项(mm·d -1),ET aero 为空气动力学项(动力项)(mm·d -1),△为水汽压对温度的斜率(kPa·℃-1),G 为土壤热通量(MJm -2·d -1)(本文忽略不计),γ为干湿球常数,U 2为2m 高处风速(m·s -1),e d 为饱和水汽压(kPa ),e a 为实际水汽压(kPa ),σ为Stefan-Boltzmann 常数(4.903×10-9MJ·K -4·m -2·d -1),T K 为绝对温标温度(K )。
净辐射是P-M 模型计算的基础,其计算的关键是确定经验系数,建议采用FAO 推荐的值,即c=0.34、d=0.14、e=1.35、f=0.35和祝昌汉[19]得出的西北区的a 、b 系数分别为0.281、0.441,其余各项参数的计算均采用FAO 推荐的标准。
利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应用ArcGIS 的Kriging 插值法进行空间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潜在蒸散量的年变化特征本文参考已有研究划分的陇中地区气候区,将陇中划分为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A ),包含华家岭、环县、景泰、靖远、兰州和榆中,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B ),包括平凉、临洮、临夏、岷县、天水和西峰。
根据FAO 的P-M 方法计算了陇中地区12个气象站1960-2008年的年均潜在蒸散量,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地区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气候区年潜在蒸散量区域差异明显。
其中,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潜在蒸散量比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变化显著,变化率为0.85mm/a (p ≤0.05),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的变化率为0.05mm/a ,未通过置信度(图2)。
不同气候区的年均潜在蒸散量的变化阶段不同,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1992年出现明显的低值(约835.55mm ),1960-1992年,下降斜率为-2.54 mm/a (p ≤0.001)。
1992年至今,呈明显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18 mm/a (p ≤0.001)。
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年均潜在蒸散量大致可以分为上升-下降-上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0-1972年,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22mm/a (p ≤0.01)。
第二阶段为1972-1989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斜率为-4.40mm/a (p ≤0.001)。
1989至今,又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72mm/a (p ≤0.001),总的来说两个气候区的70、80年代都是低值区,从90年代初潜在蒸散量迅速上升。
图2 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1960-2008年年均潜在蒸散量及变化趋势Fig .2 The ETo and its trend line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from 1960-20082.2 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分析从季节看(图3),陇中地区潜在蒸散量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不同气候区各不相同。
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四季变化不全一致,夏季和冬季呈降低趋势,分别为-0.20mm/a 和-0.04mm/a,春、秋季呈微增加趋势,分别为0.16mm/a和0.12mm/a。
春季1960-1988年呈下降趋势,1988年至今呈上升趋势。
夏季1960-1992年呈下降趋势,1992年至今呈上升趋势。
春季开始上升的时间比年均潜在蒸发量提前,夏季吻合。
秋季持续上升,冬季小幅度持续下降。
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为291.28mm、384.88mm、163.39mm、76.95mm,分别占年均潜在蒸散量的31.7%、41.9%、17.8%、8.3%。
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四季都是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介于0.03mm/a~0.45mm/a,只有春季通过了0.05置信度,其余的季节的变化都不显著。
春季、夏季的潜在蒸散量与年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季的极大值在1981年(285.94mm),极小值在1989年(238.08mm)。
夏季的极大值在1974年(390.97mm),极小值在1989年(314.89mm)。
春季和夏季开始下降的时间比年潜在蒸发量的时间推迟,开始上升的时间与年潜在蒸散量的时间一致。
秋季和冬季持续上升。
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为267.78mm、357.42mm、152.79mm、80.30mm,分别占年均潜在蒸散量的31.1%、41.6%、17.8%、9.3%。
图3 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1960-2008年季节潜在蒸散量及变化趋势Fig .3 The seasonal ETo and its trend line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from 1960-20082.3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变化趋势分析2.3.1潜在蒸散量的年空间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以陇中地区12个站点49年的年均潜在蒸散量为参数,利用ArcGIS中Kriging插值方法,得出陇中地区年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图4)。
从整体看,近49年来,陇中地区潜在蒸散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表现为北高南低,年均潜在蒸散量波动在772.31~1105.82mm之间,其中最大值在景泰(37°11′N,h:1630m),最小值在岷县(34°26′N,h:2315m)。
这是因为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多因素影响。
景泰距离腾格里沙漠最近,纬度高,气候干燥,风速大,太阳总辐射大,日照充足,植被少,有利于蒸发,而环县纬度低,植被覆盖度高,降水量大,不利于蒸发,从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潜在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基本一致,自北向南递减,而与相对湿度正好相反。
2.3.2潜在蒸散量季节空间变化趋势分析从季节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近49年来,陇中地区春、夏和秋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与年均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潜在蒸散量存在明显差异,且自北向南递减,但极值所在的位置略有不同(图4),冬季的空间分布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