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渴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它们都关注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神经细胞如何产生电活动、传输信息等基础生理学问题,而神经科学则更加综合,既涉及动物行为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神经解剖学、生物化学等生物学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主要从研究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入手,探讨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科学家们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神经记录技术:该技术可以记录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通过测量电信号的强度和时序等参数,分析神经元的激动性和抑制性。

例如,著名的多电极阵列技术可以同时记录多个神经元的电信号,揭示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2.神经成像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光学或磁学方法成像神经元的活动。

如荧光成像技术用于实时观察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在活体动物或人体中非侵入性地检测脑区活跃程度。

3.基因修饰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动物模型中特定地改变神经元的基因表达,进而研究基因对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小鼠产生类似于人类帕金森病的症状,从而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4.离体神经研究技术:该技术将神经元或神经组织从体外收集并进行实验,使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神经元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如单个神经元培养技术可以研究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发育;原代神经元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神经细胞在疾病环境下的表达和适应。

二、神经科学的研究应用在神经科学领域,应用广泛,其中一些典型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向:1.神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神经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变化,探索各类神经疾病的原因,设计药物和治疗方案,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常见神经疾病。

2.神经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神经科学家们研究神经元在学习和记忆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揭示记忆在神经系统中的编码过程,发现神经可塑性的规律及其机制,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医学中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医学中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医学中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在医学领域中,神经生物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它涉及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于理解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学科,它包括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演化,以及神经信号传递的机制等。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来传递信息。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节。

二、神经生物学与疾病神经生物学研究对于理解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发育异常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等。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由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引起的,神经发育异常如脑积水和脊髓裂是由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引起的,神经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由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

神经生物学研究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以发现与该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异常积聚和神经元突触功能损害等。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减缓疾病的进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方法神经生物学研究使用多种方法来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包括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等。

神经影像学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EEG)可以用来观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

电生理学技术如脑电图和脑电图可以用来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

这些研究方法的进步使得神经生物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例如,脑电图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大脑活动的时空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大脑功能的组织和调控。

此外,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研究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功能,从而揭示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

学习记忆在毒品成瘾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学习记忆在毒品成瘾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众所周知,海马是许多种类的学习记忆中枢,其功能对应激或糖皮质激素非常敏感。

因此,海马可能参与了应激导致的吸毒量增加,成瘾敏感性增加,诱发成瘾者对毒品的渴求并导致复吸。

昆明动物所徐林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和心理所的隋南教授等,昆明动物所徐林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和心理所的隋南教授等,应用电生理学和行为学方法对应激和吗啡对活体动物海马CA1区突触效能和对Morris 水迷宫中延缓逃避策略的共同影响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揭示应激易化了低频刺激导致的突触效能降低,而急性吗啡却导致了突触效能增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激使急性吗啡的效应从突触效能增强转变成了突触效能抑制,并且阻碍了低频刺激诱导的突触效能降低。

这种新型突触可塑性能被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或NMDA 受体拮抗剂APV 阻断。

慢性吗啡成瘾后,急性吗啡的突触效能增强效应和应激易化的突触效能均降低。

但是应激后急性吗啡导致的新型突触效能降低没有改变。

另外,在毒品成瘾的早期阶段,反复吗啡和皮质酮的共同处理,提高了延缓逃避行为,并导致了戒断后的持续毒品寻求行为。

这些发现表明海马突触可塑性在应激对鸦片成瘾的影响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在2004年42卷第19期J. Neurosci 上。

根据以往和上述研究结果,根据以往和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小组提出了组合突触可塑性是形成毒品异常记忆的基础的假说,也可称其为记忆形成的组合编码假说。

这个假说是这样来解释鸦片成瘾的:摄取鸦片后,导致海马突触效能增强,同时已知几乎所有毒品均导致糖皮质激素增高,因此,糖皮质激素和鸦片一起又导致了新型突触能降低。

这样海马系统中就同时具备了突触效能的增强和其它突触效能降低。

组合突触效能就使净突触效能改变很少,使整个记忆系统稳定地、高信噪比地编码和储存毒品成瘾相关的新信息。

然而,毒品成瘾后,鸦片不再能诱导突触效能增强,但应激导致的鸦片复吸能导致同样的新型突触效能降低,此时,使整个系统就不能进行新的学习,如戒断学习,使毒品成瘾的异常记忆持续存在。

神经生物学研究对精神障碍解析的意义

神经生物学研究对精神障碍解析的意义

神经生物学研究对精神障碍解析的意义精神障碍是一类涉及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疾病,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负担。

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索精神障碍的神经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途径。

本文将介绍神经生物学研究在精神障碍解析方面的意义,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首先,神经生物学研究对精神障碍解析的意义体现在深入理解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上。

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我们可以逐渐揭示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例如,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着特定的脑区结构和功能异常,这为我们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研究发现还有助于分类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为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基础。

其次,神经生物学研究对精神障碍解析的意义还体现在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上。

通过深入研究疾病相关的神经信号传导通路和分子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提供基础。

例如,对于抑郁症的研究表明,5-羟色胺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调节5-羟色胺水平的药物得到有效治疗。

此外,神经生物学研究也为精神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脑电刺激和神经反馈治疗等。

另外,神经生物学研究对精神障碍解析的意义还在于揭示患者的风险因素和预后标志物。

通过对遗传、环境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导致精神障碍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而预测患者的发病风险。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了某些基因变异与精神障碍的关联,这为个体化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同时,神经生物学研究也有助于发现预后标志物,以提前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指导。

此外,神经生物学研究对精神障碍解析的意义还在于推动精神卫生领域的进步。

通过对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消除疾病的污名化,减少社会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还有助于完善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提高精神障碍的鉴别力和诊断的准确性。

神经生物学发展方向

神经生物学发展方向

神经生物学发展方向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修改:神经生物学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面对未知的生物世界,我们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以下是我对未来神经生物学发展方向的展望与规划。

一、基础研究1. 加强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但其复杂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尚未完全揭示。

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神经元形态、突触传递、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在分子、细胞和神经网络层面揭示神经信号传递的奥秘。

2. 探索神经发育与再生机制。

神经发育与再生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1)深入研究神经干细胞、神经祖细胞的调控机制,为神经再生提供理论基础。

(2)探索神经元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3)研究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寻找促进神经再生的有效方法。

3. 神经调控与神经网络研究。

神经调控是神经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理解大脑功能、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应关注:(1)神经调控的基本原理与机制。

(2)神经网络在认知、记忆、情感等大脑功能中的作用。

(3)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与转化。

二、技术研发1. 发展新型神经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验技术是推动神经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1)光学成像技术:发展高时空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技术,以实时观察神经活动。

(2)电生理技术:提高电生理记录的精度和稳定性,为研究神经信号传递提供有力工具。

(3)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神经生物学相关基因的功能。

2. 神经生物学相关药物研发。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开发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应关注:(1)针对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等靶点的药物筛选与优化。

(2)研究神经保护药物,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方法。

(3)探索免疫调节药物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生物学中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物学中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进展

神经生物学中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进展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脑功能的学科。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和电信号来进行信息传递,这些信号在神经元之间通过连接的细胞结构,即突触传递。

因此,研究突触传递机制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神经生物学中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进展。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机制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神经元通过短距离的突触连接互相通信。

在突触中,传递信号的机制主要有两种:化学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调节方式,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化学突触传递机制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绝大部分信息传递通过化学突触传递进行。

在化学突触传递中,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这种分子物质通过受体作用在突触后神经元进行信息转导。

其中,神经递质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种类的神经递质对于突触传递有不同的影响。

神经递质的种类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上三者被称为单胺类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

在神经递质释放之后,神经递质受体与其相互作用,导致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下一级神经元的激发和抑制。

电突触传递机制电突触传递是另一种较为少见的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间距离很近(约5纳米),并且电子可以在突触间自由传递。

因此,电突触传递不需要化学信号介导,具有非常高的速率和可靠性。

电突触传递在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区域,例如心律起搏器、离子泵机制等,进行同步激活和节奏同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突触传递机制的调控神经递质通路在神经系统中提供了许多激动、抑制以及多样化的功能变化,这样的变化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神经元形态和突触后蛋白质的变化来实现的。

基因表达的调控突触后神经元增殖和定向增长,是神经元联系和塑造的重要过程。

这种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例如促进神经元贴壁和分裂的因素Noggin,以及突触连接扩张和收缩的因素Semaphorin。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探索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与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探索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与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探索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与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摘要神经可塑性是大脑适应环境变化、学习新知识和形成记忆的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包括突触可塑性、神经发生和神经环路重塑。

同时,我们将重点阐述神经可塑性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1. 引言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一生中不断改变和重塑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大脑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学习新技能、形成记忆,并在受伤后进行修复。

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其分子机制的揭示对于理解大脑功能和开发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2.1 突触可塑性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连接强度随经验和学习而变化的能力。

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是两种主要的突触可塑性形式。

LTP 增强突触连接强度,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基础。

LTD 则削弱突触连接强度,有助于神经环路精细化和记忆清除。

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

谷氨酸受体,特别是 NMDA 受体,在LTP 中起关键作用。

钙离子内流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包括钙调蛋白激酶 II (CaMKII)、蛋白激酶 C (PKC) 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导致突触后膜受体数量增加和突触形态改变。

2.2 神经发生神经发生是指神经干细胞分化产生新的神经元的过程。

成年哺乳动物大脑的某些区域,如海马齿状回和侧脑室下区,仍然保留着神经发生的能力。

神经发生在学习、记忆和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发生的分子机制涉及多种生长因子和转录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是促进神经发生的关键分子。

BDNF 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 B (TrkB),启动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

2.3 神经环路重塑神经环路重塑是指神经元之间连接模式的改变。

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生物学机制神经生物学机制是研究神经系统在神经细胞和神经网络水平上的工作原理和生理学机制的学科。

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传递、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塑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传递以及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塑性三个方面来探讨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通过神经元间突触传递信息。

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细胞的主体部分,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树突是神经细胞的短突,主要用于接收其他神经元传递过来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细胞的长突,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神经信号的特殊结构,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传递信号,而电突触则通过离子的直接传递来传递信号。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内的电位会发生变化,当电位超过一定阈值时,神经细胞会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会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然后结合特定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内电位的变化。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不同的神经递质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可以兴奋神经元,有的可以抑制神经元,从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

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塑性是神经生物学机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神经网络的形成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会通过导向分子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化学信号来选择性地连接其他神经元。

而神经网络的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如何改变的。

神经网络的塑性可以分为突触前塑性和突触后塑性两种。

突触前塑性是指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量的改变,而突触后塑性是指突触后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的改变。

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塑性使得神经系统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实现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

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到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传递以及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塑性等方面。

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受体机制研究进展

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受体机制研究进展
三、离子通道的改变
细胞ca“内流减少,是阿片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镇痛 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给药次数的 增多,这种效应会逐渐为药物依赖、成瘾所导致的[ca2+]i变化
所掩盖。上世纪70年代,有学者提出,吗啡长期作用可导致脑
8e,AC)活性增加是吗啡躯体依赖的分子标志物,也是神经元的 适应性反应。阿片类药物与阿片受体结合后,通常情况是通过 抑制性途径使AC活性下调,而阿片依赖时,则冈持续刺激AC 抑制性通路,造成兴奋性途径适应性改变,从而引起AC敏感化 上调。 吗啡耐受的小鼠,基础AC活性和forskolin激动的AC活性 均有显著性增加。慢性给予吗啡或吗啡戒断时,啮齿类动物对 提高cAMP水平的药物敏感性明显增强¨“,并且吗啡戒断时, cAMP水平亦有明显提高,该实验在NGl08—15、A431、COS-7、 CHO和HEK293等细胞中得到验证。AC超活化的现象还有一 定的区域选择性,主要发生在伏核、蓝斑核、杏仁核、纹状体等 参与阿片依赖形成的脑区。研究表明,阿片耐受诱导的AC超 活化,是参与细胞应答过程所必需的多种信号系统综合作用的 结果,并且对PTX敏感性Gi/o具有绝对依赖性¨…。虽然AC 超活化现象并不是阿片受体特有的作用,但是在研究攻克阿片 成瘾的过程中它依然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至少它可以为我们 寻找阿片受体之后第二级、第三级的特异性靶部位提供必要的 线索。 5.基因转录:不同实验室研究证实,阿片类物质摄入会对 许多基因家族的转录过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影响,阿片受体的活化与基因转
of G
啡急性抗疼痛效应增强、时程延长,而且这些效应的改变与 MOR与G蛋白偶联有关,并且该种小鼠对吗啡抗疼痛效应的 耐受大大减弱…1。急性大剂量或慢性给予吗啡时,野生型小 鼠表现出明显的吗啡抗伤害耐受,但基因敲除小鼠抗伤害作用 基本不受高剂量及用药时程的影响,但依然会出现纳络酮戒断 症状,说明这种小鼠虽然没有对吗啡产生耐受,但还是对吗啡 产生了身体依赖¨“。 3.RGS的调控作用: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egulators

神经生物学研究

神经生物学研究

神经生物学研究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学科。

它涉及到神经元、神经通路、神经调节以及神经系统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神经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神经通路的形成与发展、神经调节的机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的交叉等。

1.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组成。

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形态结构各异,适应于不同的功能需求。

3. 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神经递质通过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

4. 神经通路的形成与发展神经通路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路径。

神经通路的形成与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它们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神经系统的功能。

5. 神经调节的机制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元电活动调控神经系统功能的过程。

这种调控作用可以在大脑中控制感觉、运动、认知等各种生理过程。

6.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参与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感觉、运动、认知、记忆、情绪等。

神经科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些功能的机制。

7. 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的交叉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

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行为科学的基础,而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也能够反过来指导神经科学的发展。

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方法1. 形态学方法形态学方法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记录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特征,如细胞体形状、轴突走向、树突分支等。

这些方法可以揭示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和功能区域。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内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如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互作等。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2024

《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神经生物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功能障碍等方面。

本文将对《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介绍。

该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神经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正文内容: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的基本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等组织结构。

2.神经冲动传导机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递。

3.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功能及相互作用。

4.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后膜的相互作用和突触后电位的。

二、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的解剖结构。

2.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3.感觉与运动的组织与调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感觉传递机制,运动控制的中枢和外周结构。

三、神经发育与可塑性1.神经发育的基本过程:神经管形成与神经元、迁移、成熟的过程。

2.神经发育的调控机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神经细胞命运的影响。

3.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以及大脑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四、神经系统与行为1.大脑与认知功能: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记忆、学习、思维的神经基础。

2.情感与情绪的神经机制:情感的形成、调节和表达的神经过程。

3.神经系统与意识:意识的生理基础和相关疾病的神经机制。

五、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1.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2.神经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神经机制和治疗方法。

3.神经系统的损伤与康复:脑卒中、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和康复治疗方法。

总结:通过学习《神经生物学》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

理解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功能、神经发育与可塑性、神经系统与行为以及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等内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和神经科学应用提供基础。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与前沿研究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与前沿研究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与前沿研究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科学,覆盖了神经元、神经通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多个方面。

自从20世纪以来,人们对神经科学研究的兴趣越来越高涨,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神经生物学与人类的医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紧密相关,研究领域涉及说话、思考、行动等各个层面。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从以前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逐渐转向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现代研究方法。

这些新的科学技术为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历程神经生物学从19世纪中期左右开始出现,当时人们对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功能和构造开始产生兴趣。

在20世纪初,通过更先进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方法,人们对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20世纪中期,神经生物学研究逐渐进入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时代,这一时期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胆碱、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传递介质上,这些研究为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代,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研究神经系统的途径,如神经细胞生长因子以及雄性激素和皮质类固醇影响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这些研究推动了神经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9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包括空气动力学在内的外部因素和基因在神经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疾病的治疗和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基础做出了贡献。

现代的神经生物学主要聚焦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通讯、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细胞和神经元种类等多个方面。

研究进展使人们逐步探索创造出多种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方案的可能性。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元,是处理传入信息并产生应答的神经元群体的集合体。

神经元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神经元通过电和化学信息传递进行相互联通。

神经元的通讯信号传递机制是硕果累累。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它通过神经元突触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中。

这种传输信号可以广泛地影响神经和行动路径,形成一种可预测的神经网络。

神经生物学发展

神经生物学发展

神经生物学发展1.简介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到对神经元的研究以及神经网络的形成和运作机制。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成就。

2.早期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对神经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然而,直到19世纪末,随着显微镜等工具的发展,人们才开始逐渐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888年,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萨蒙·拉蒂斯提出了神经元学说,即神经系统是由一个个神经元构成的。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3.突触间的通讯神经元之间的通讯是通过突触来实现的。

20世纪初,英国生理学家查尔斯·史考特·甘特和爱德华·鲁蒙特提出了突触传递的假说。

他们认为,神经元通过化学物质来进行信息传递。

这一假说得到了后来的实验证实,奠定了现代神经生物学对神经信号传递的认识。

4.电生理学的发展20世纪初,人们开始运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神经元的活动。

这一领域的重要突破在于提出了动作电位的理论。

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阿尔伯特·斯奈尔和哈斯克·哈克洛发现神经元活动时会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

这一发现对神经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分子生物学的进展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人们开始研究神经系统中的分子机制。

1952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提出了神经递质的概念,即化学信号物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随后,人们陆续发现了多种神经递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

6.脑成像技术的兴起20世纪末,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活体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科学家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分析脑活动。

这项技术的进展,为研究神经系统的机制和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7.神经可塑性的发现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前沿药理学研究现状及意义

前沿药理学研究现状及意义

前沿药理学研究现状及意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当下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前沿药理学研究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神经生物学是目前药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脑神经细胞之间的通讯机制。

在人类体内,受到兴奋的神经细胞在神经末梢会释放出一种虚拟信号分子,这种神经递质能够激活下一个神经细胞,使其产生相同的兴奋反应。

研究人员现在正在努力发现某些神经递质并探索其与大脑相关的分子机制。

在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方向中,神经脆弱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焦点。

神经脆弱性指的是神经元对于破坏刺激反应的脆弱程度。

神经脆弱性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异常,甚至神经系统退化。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促进神经科学研究的进步。

二、基因和药物研究随着基因科学日益成熟,基因和药物研究逐渐成为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基因敲除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各种生物体基因对药品反应的影响。

此外,通过对基因进行可变性研究,研究人员能够找出药物与人群之间生物学差异的原因。

这些发现有望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选择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据《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有一种基因,其被敲除后,能够增加对一类常见止痛药的敏感性,这对于药物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的基因分析研究,成功鉴定了这种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

这种研究进展意味着基因和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望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疗。

三、基于数据的药理学研究在当下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的药理学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新兴领域。

利用全球基因组和医疗电子记录,研究人员能够获取巨量数据,以促进药物的研发和转化。

这种研究方法也被称为转化药理学,其具有预测将要发生的有害反应或评估新药疗效的潜力。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大型数据库正在迅速增长和发展。

这些数据库的数据覆盖面和标准化程度更高,有助于研究人员在数据集中发现细微的生物学变化并预测药物作用。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引言:药物滥用和成瘾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个体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了解药物滥用和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成瘾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揭示出了许多关键的神经途径和分子机制,在我们理解成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药物滥用与奖赏系统药物滥用行为与奖赏系统密切相关。

奖赏是大脑对于某些刺激产生积极反馈的体验感觉,这种感觉使人倾向于不断追求并重复接受刺激。

在奖赏系统中,多巴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调节动机、情绪和记忆等过程。

二、药物成瘾的神经可塑性变化药物成瘾改变了大脑中许多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这种改变被称为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能够使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发生重塑,并加强或削弱特定的突触传递效率。

这种改变是成瘾行为形成和持续的基础。

三、药物滥用与依赖的分子机制要理解药物滥用与依赖的分子机制,需要关注特定的神经递质系统以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多巴胺系统在奖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不断激活会引发药物滥用和成瘾行为。

而与多巴胺系统相互作用的有谷氨酸、GABA等其他神经递质。

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药物滥用和成瘾风险的影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药物滥用和成瘾风险具有影响。

遗传研究表明,个体对于药物奖赏反应和耐受性有着天生差异。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对于药物奖赏的敏感性或者减少对于毒品所带来副作用的敏感性。

同时,环境因素如亲缘关系、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等也在药物滥用和成瘾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神经影像学技术在药物滥用与成瘾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我们能够非侵入式地观察大脑中特定区域的活动变化。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药物滥用与成瘾相关区域的功能改变及其时间进程。

结论:药物滥用与成瘾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对于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生物学基础知识

神经生物学基础知识
的过程
记忆:对过去经 验的存储和提取
神经生物学基础: 神经元、突触、 神经递质等
学习和记忆的神 经机制:突触可 塑性、神经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情绪和行为
情绪: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反应,包括快乐、悲伤、愤怒等 行为: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反应,包括运动、语言、思考等 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情绪会影响行为,行为也会影响情绪 神经系统对情绪和行为的调节: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进行调节
周围神经疾病 症状:包括感 觉异常、运动 障碍、自主神 经功能障碍等
0
0
0
0
1
2
3
4
药物研发的过程和方法
药物发现:通过筛选、合成、
01 测试等方法寻找新的药物分

药物设计:根据药物分子的
02 结构进行优化和设计,提高
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药物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合
03 成药物分子,并进行纯化和
质量控制
药物筛选:通过体外实验和
04
运动和反射
运动:神经系统 通过控制肌肉收 缩和舒张,实现 身体运动
反射:神经系统 通过接收刺激, 产生反应,实现 反射活动
反射类型:包括 条件反射和非条 件反射
反射过程:包括 感觉输入、中枢 处理、运动输出 等环节
反射调节:神经 系统通过调节反 射活动,实现身 体平衡和协调
学习和记忆
学习:通过经验 改变行为和认知
细胞治疗:通过干细胞移植、免疫细胞治疗等方法,修复或替换病变细胞,达到治疗目 的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的优缺点:基因治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持久性,但存在伦理和安 全性问题;细胞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但存在免疫排斥和细胞分化问题

神经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

神经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

神经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神经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分支,它研究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神经科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神经生物学在人类的认知、心理、疾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现状1. 神经元的研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多种现代实验技术的应用,如光遗传学、单细胞转录组学、亚细胞式电生理学等,人们对神经元内部结构、功能、信号传递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神经元的疾病研究也日趋重要,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元内部的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2.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它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随着神经可塑性的原理逐渐被揭示,例如突触可塑性(包括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神经可塑性的缺陷有关,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

因此,对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3. 大脑神经回路的研究大脑是神经生物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大脑神经回路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神经生物学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最近光遗传学的发展,让研究者可以通过光线操作单个神经元的活动,试图揭示神经信息在大脑内部的传递途径和过程。

这对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疾病研究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4. 自动化神经科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自动化神经科学开始崭露头角。

自动化技术可以帮助神经科学研究更大规模的神经回路、实现更高效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在诊断和治疗脑疾病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自动化神经科学将为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带来更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二、展望1. 神经技术的发展未来,随着神经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生物学研究将会更加精准和深入。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光线操作技术和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将为研究神经疾病、神经可塑性和大脑神经回路等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

2. 单个神经元研究的深入神经科学研究的常规操作对象是细胞群,但实际上神经科学中有很多问题仅出现在单个细胞层面上,例如突触可塑性变化等。

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分子、细胞、电生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
学科,它是复杂而又重要的学科,它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对神经系统的理解。

在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上,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神经系统的构成、功能和发病机制等诸多问题,并通过不懈的研究来发现和发掘新的科学知识。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的形态和功能决定了神经系统的特殊性质。

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也围绕着神经元的功能与组织结构来展开。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神经元的活动是由神经元内部离子流动所引起的,例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钙离子等的流动,使神经元能够产生电信号并传递。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广泛的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的特点是包括突触前神经元、突触、突触后神经元的整个结构。

在神经网络的形成中,突触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神经网络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还是神经递质释放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突触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突触结构、突触后密度变化等都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息息相关。

通过神经系统的研究,科学家们探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并
且为神经系统的医学应用提供了基础。

例如,靶向突触位点的药物可以对一些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与此同时,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构建符合人类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方法,同时广泛应用于多种感知和心理学过程的深入研究。

总之,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是参与神经系统的细胞和结构组成,探索神经系
统构成和功能的最好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神经系统,并提升神经系统医学应用提供一系列有益的参考。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神经生物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学科,是目前最具前景和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子组成、电生理特性、突触传递机制等等。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史无前例地推动着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进步。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

现代神经科学主要通过研究神经元、神经回路和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系,以及神经递质和受体、高阶神经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探索来深入探究脑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机制。

比如,神经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大脑突触的可视化,开创了神经学高精度细胞级分析的时代;利用脑电图、磁共振等技术,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建立了脑电波和脑死亡等临床应用;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对大量生物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揭示了神经系统存在的众多隐含规律和机制。

但是,神经生物学研究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未知。

虽然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目前可用的技术和手段还很有限,有时甚至会造成数据误导和解释不当的问题。

此外,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难以被完全研究。

其它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也非常重要,例如老年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机理还需要深入研究。

随着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神经生物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预测和模拟方法在神经学研究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机制和规律。

未来的神经学研究有可能更多地涉及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进一步探究神经元和脑区之间的拓扑结构、时空动态性和功能特性等方面。

此外,神经系统在起床、睡眠、行为、认知等方面的调节机制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以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

总的来说,神经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领域,使其具有了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armacy Information药物资讯, 2014, 3, 38-41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journal/pi/10.12677/pi.2014.33009Progress in Study on the Foundationof the Neuro-Biology and theMolecule-Mechanisms for Drug CravingLeyang PanCollege of Pharmacy,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Email: pan19851210@Received: Aug. 5th, 2014; revised: Aug. 11th, 2014; accepted: Aug. 21st,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Drug craving is wid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s of drug craving have always been advancing and we have got lots of knowledge about it based on the laboratory animal-experiment.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recent results that have identified for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uro-biology and the molecule-mechanisms for drug craving: the main brain regions involved in the incubation of drug craving, and the evidence for the underlying cellular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EE) during withdrawal periods for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the neurobiology of the incubation of drug craving is likely to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ing understanding of relapse or addicts in human, this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he control of drug abuse.KeywordsDrug Craving, Neuropharmacology, Molecular Mechanisms, Individual Factor药物渴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潘乐鸯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呼和浩特Email: pan19851210@收稿日期:2014年8月5日;修回日期:2014年8月11日;录用日期:2014年8月21日摘要近年来,药物渴求引起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药物渴求行为的机制研究不断推进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新知识的获得。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由科研实验证实的参与药物渴求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分子和细胞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药物滥用者所处的环境对药物渴求的影响。

了解药物渴求的神经生理基础及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程序有助于阐述人类对成瘾性药物的复吸及依赖行为,以期为控制精神类药物滥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物渴求,神经药理,分子机制,个体因素1. 引言成瘾性药物复吸通常发生在脱毒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可由与吸食药物相关的情境、体验及提示所引发。

基于科研调研及实验科学的观察,研究者发现戒断后的可卡因或海洛因觅药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增加,基于此,科研学者提出了“药物渴求”(drug craving)的概念[1]。

虽然对复吸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尚不十分清楚,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药物渴求是影响复吸行为主要的始动因子之一,Childress等认为药物渴求是导致药物依赖者脱毒后复吸的一项重要因素,也是依赖性药物作用于个体产生的共同的核心效应[2] [3]。

药物渴求行为已在啮齿类动物(如大鼠)实验中得到观察确认,除可卡因、海洛因外,酒精,尼古丁等精神活性物质同样会引起动物对该类物质的渴求,最终导致复吸[4] [5]。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引起药物渴求的行为成因:1) 药物渴求是一种慢性脑病,从神经生理上探讨,参与渴求的脑区有哪些?2) 药物渴求的分子机制是怎样的?3) 客观的外部环境对机体药物渴求有怎样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回答来阐述药物渴求的总体成因,以期为药物成瘾的临床用药研发及治疗、成瘾性药物的控制使用提供参考。

例如,对药物成瘾的治疗大体包括两个阶段:一是针对生理依赖的脱毒治疗,目的是停止成瘾药物的滥用,二是脱瘾治疗,治疗依赖者的心理依赖,防止复吸;探明药物渴求–复吸的神经生理抑或分子机制,宏观上,人们便可以通过立体定位技术毁损大脑中某些关键部位来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6];抑或以渴求–复吸行为的微观分子信号传导通路上的某个关键因子为靶点,以其生物学功能或化学结构为设计思路,研制开发临床治疗药物成瘾的新型药物,通过增强或抑制脑内某些微观生物学行为而达到减少或消除毒品成瘾的目的。

有研究报道[7],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已用于药物成瘾治疗,并且随着人们对与瘾有关的神经元环路认识深入,DBS 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药物成瘾的一种最有前途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2. 参与药物渴求的脑区许多应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mesolimibic dopamine system, MLDS)及黑质纹状体系统(nigrostriatal dopamine system)是参与成瘾性药物觅药行为的主要脑区[8]。

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由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投射到前脑皮层的细胞组成;该系统包括: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伏隔核(nucleus accum bens, NAc),杏仁核(amygdal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由投射到纹状体区的黑质(substantia nigra, SNA)细胞组成。

精神依赖性药物可以通过多个靶位来激活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这种激活包含增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dopamine, DA)神经元的放电及随后增加DA递质释放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 bens, NAc)和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ntex, PFC)等;而其引起的海马、杏仁和几个相关皮质脑区的变化都伴随药物渴求。

来自电生理及神经药理学的研究表明[9]:与药物渴求密切相关的脑区是腹侧被盖区,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和伏隔核(NAc),而并不是传统上认为的背外侧纹状体(dorsolateral striatum)。

另外,杏仁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a, BLA)一直被认为参与了固有记忆及自身给药行为但其参与药物渴求的程度到底有多少却无从得知。

3. 参与药物渴求的神经分子及其通路机制1) 中央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 CeA)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及谷氨酸信号通路在药物渴求中的作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成员之一,存在于细胞外信号通路上,ERK的激活与学习记忆的机制密切相关。

可卡因及其他成瘾性药物可以敏化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ERK的活性,使机体对此类物质敏感并产生奖赏效应。

ERK的激活同时还被认为介导了脑源性神经因子(brain deru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GDNF)的生化功能,参与药物渴求;戒断后的时间依赖性可卡因寻求与中央杏仁核(CeA)中ERK实时激活有关。

反之有研究发现,中央杏仁核(CeA) ERK的灭火可以降低药物渴求。

另外,以谷氨酸激动剂在戒断后第一天激活中央杏仁核ERK可以增加机体对可卡因的渴求,这种效应可以被ERK药理阻断剂所阻断;这说明:CeA-ERK在可卡因渴求事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并且,谷氨酸信号通路可以加强这一事件。

另有来自吗啡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以上事实说明:谷氨酸介导的中央杏仁核ERK激活是成瘾性药物渴求的关键点。

腹侧被盖区的ERK激活以及GDNF/BDNF的下游活动同样参与了药物渴求;伏隔核的ERK同样参与了药物渴求,但其参与的程度与深度尚待研究;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的ERK激活不会引发药物渴求。

然而,中央杏仁核ERK 的细胞下游药物渴求机制目前尚未进入研究。

2) 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及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中脑神经因子BDNF/ GDNF在药物渴求中的作用BDN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 (glial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重要的脑神经因子,是中脑多巴胺系统存在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这些神经解剖因子同样在学习记忆行为中但当重要的角色。

来自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滥用改变了中脑多巴胺系统正常的BDNF信号通路,并且BDNF的活性可以推进成瘾性药物的行为效应;然而,中脑多巴胺及黑质纹状体系统中GDNF的活性在成瘾性药物的行为学效应上的作用却是复杂的,既有推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可见,药物渴求与中脑区BDNF表达有关,也与VTA抑或NAC的BDNF投射有关[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