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谈六经病“欲解时”及其临床应用
谈六经病“欲解时”及其临床应用有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历代医家间有阐发,但论述的落脚点都是围绕“欲解”,或阐其所主时辰,或释其所解之因。
例如清人柯韵伯认为“巳未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主亥、子、丑时”;张志聪认为“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主时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陈修园认为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主张“值旺时而解矣”。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深入思考。
“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见。
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六经“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成为无关紧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对《伤寒论》“六经”及其“欲解时”见解独到,将“欲解时”释为“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取效卓著。
今就笔者多年来与顾植山讨论所闻,结合临床实践,酌加个人理解,概述如下。
【“六经辨证”实为“六律辨证”“六气辨证”】《伤寒论》中本无“六经”之名,仅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为三阴三阳“六病”。
自宋人朱肱倡“六经”说始,后人以“六经”代称三阴三阳“六病”,已为约定。
柯韵伯《伤寒论翼·序言》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恽铁樵《伤寒论研究》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顾植山认为,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在对气化“开阖枢”理论的掌握。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言:“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运动。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运动一开一阖,出现“开、阖、枢”三种状态。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历代医家也对此多置而不论,六经病“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未受到临床应有的重视。
《伤寒论》除列出了六经病的提纲证外,也明确提出了六经病的“欲解时”,分别是:9条:太阳病,从巳至未上。
(9点-15点)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5点-21点)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3点-9点)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1点-3点)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3点-5点)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点-7点)一天有12个时辰共24小时,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六经病“欲解时”应该各占2个时辰,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从上可看出,六经病“欲解时”,各占3个时辰。
从《伤寒论》中条文可知,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病“欲解时”占了9个时辰,即从3点至21点共18个小时,其中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为9点至15点,为日中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最旺盛之时。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从15点至21点,为日落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减少之时。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从3点至9点,为日出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增加之时。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从21点至3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从23点至5点,为一天中阴盛阳生之时。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从1点至7点,为阴气渐少阳气渐旺之时。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3点至21点共9个时辰为三阳病平均分配的,各3个时辰,是连贯的,不重叠。
但三阴病虽然也是各3个时辰,不连贯而且交叉重叠,总共只有6个时辰。
三阴病中均有丑时,即1至3点。
少阳病与厥阴病“欲解时”,均有寅及卯两个时辰,有2个时辰的交叉重叠。
为何会如此呢?有临床意义吗?首先要对“欲解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日之中,阴阳是在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的。
六经病欲解时的启示
六经病欲解时的启示
雷旭杰;郭丽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6(028)004
【摘要】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对六经各经病容易于何时辰、何季节向愈预测的概括。
六经病欲解时除了是对疾病向愈时间的预测外,还包含张仲景对六经生理、病理及阳气在人体消长、运行规律的观点。
【总页数】2页(P301-302)
【作者】雷旭杰;郭丽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年制2000级,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年制2000级,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R241.5;R852.6
【相关文献】
1.基于气本体论的六经病欲解时研究 [J], 孙志其;韩涛
2."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 [J], 陈明祺;史锁芳
3.运用"六经病欲解时"和"升降相因"理论治疗咳嗽病临证探讨 [J], 朱黎红;潘俊杰
4.浅析根据六经病“欲解时”分时段服药 [J], 刘华平;李兆荣
5.从阴阳五行六气角度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J], 季卫强;姚耿圳;尚宝令;孙海娇;邹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诊疗病2014-12-22 09:22:21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诊疗病+六经病欲解时:仲景创作《伤寒论》之⼤纲。
《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在于其创⽴了三阴三阳(后世也⼴泛称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分重视对伤寒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
正如恽铁樵所⾔:“《伤寒论》第⼀重要之处为六经,⽽第⼀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不于此致⼒,凡注伤寒者亦⽆不于此致⼒。
”在《伤寒论》六经病中,仲景除了列出每⼀经病的“提纲证”——即“××之为病,……”,此外便给出了每⼀经病的欲解时间。
因此,六经病的“欲解时”⾃然也成了古今《伤寒论》研究的重点之⼀。
历史上多数医家主要是根据天⼈相应理论,从⾃然界阴阳之⽓的消长规律及与⼈体⽣理病理的关系来进⾏论述,但笔者认为尚有⼀些关键性的问题阐⽽未发,发⽽未明,故拟从对三阴三阳时序性的认识出发谈谈对六经病“欲解时”的⼀些体会。
⼀. 三阴三阳的时序性1. ⼆阴⼆阳的时序阴阳的时序概念,⾸先来源于古⼈对天地阴阳变化的认识。
⽼⼦云:“⼈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
”《素问·⽣⽓通天论》谓:“夫⾃古通天者,⽣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藏、⼗⼆节,皆通乎天⽓。
”《灵枢·岁露》云:“⼈与天地相参也,与⽇⽉相应也。
”这些论述均指出了⼈与天地相应,⼈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天地⾃然保持同步,如是则⼆者相应⽽相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古⼈在论述天地阴阳变化时常谓:太极⽣两仪,两仪⽣四象。
两仪者,阴阳也,四象者,太少阴阳也。
阴阳相贯,如环之⽆端。
两仪之阴阳相贯,阴连阳处为少阳,阳连阴处为少阴。
如《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于时为冬;太阳者,南⽅,于时为夏;少阴者,西⽅,于时为秋;少阳者,东⽅,于时为春。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刍议
实 用性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2 2 2 R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65 (01 0 - 0 3 0 1 0 — 8 2 2 1) 2 0 0- 2
蚤 伤寒论》 六经 中每经都有一条“ 欲解时 文, 自《 是 黄 帝内经》 后首次将 时间节律变化 引入诊断和治疗中。 时间诊
虚寒症始终贯穿其问, 时辰互有交差, 互有共用。 六经病的“ 欲解时 ” 是指疾病在这个时间区域 内有可能
痊愈或者解 除, 或者得到缓解 , 即某经在各 自特定 的时间
内, 受天时相助 , 经气旺盛, 正胜邪却, 利于疾病康复 。
2 六 经病 “ 解 时 ” 原理 欲 的
复强调“ 谨候气宜, 无失病机’ 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僚 。
会“ 因时 治宜 ”使得药 物得天 时资助 , , 收到事 半功倍 的疗 效。 现代生物医学研 究也证实, 时间节律对人体 的制约是客 观存在的, 不同时间服药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因此 , 掌握好 防寒论》 六经病白 欲解时 , , 对临证颇 有资益 。
气 , 卯辰 , 阳木 王之时 ” 土 王于 申酉戌 , 寅 少 “ 向王时 , 是为
4
欲 解 。’ 有 执注 日 :太 阳 者盛 阳也 , 王 于 巳午 未 。 ” 劣 “ 故
张志聪亦 日: 午乃太 阳天 中之时, “ 巳未前后之气交也, 夫天有六气, 人有六气 , 人得天气之助 , 则正气盛而邪病解 矣。’ 见, 可 六经病在相应 时间内“ 欲解 ’ , 是有理论基础 的。
六经病的欲解时和欲作时
六经病的欲解时和欲作时展开全文六经病的欲解时和欲作时转载自:复兴中医网作者:传承中医/viewthread.php?tid=2236&extra=page=2六经刘力红教授说:“《思考中医》无外乎就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由此可见,为医者对时间应当有足够的重视。
现把六经病的欲解时和欲作时罗列如下,以便有兴趣者学习与参考。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也就是巳午未(9:00——15:00)太阳病欲作时,从亥至丑上,也就是亥子丑(21:00——3:00)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也就是申酉戌(15:00——21:00)阳明病欲作时,从寅至辰上,也就是寅卯辰(3:00——9:00)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也就是寅卯辰(3:00——9:00)少阳病欲作时,从申至戌上,也就是申酉戌(15:00——21:00)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也就是亥子丑(21:00——3:00)太阴病欲作时,从巳至未上,也就是巳午未(9:00——15:00)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也就是子丑寅(23:00——5:00)少阴病欲作时,从午至申上,也就是午未申(11:00——17:00)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也就是丑寅卯(1:00——7:00)厥阴病欲作时,从未至酉上,也就是未申酉(13:00——19:00)附《素问。
脏气法时论》的部分相关内容: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愚人之见,请指正。
选择服药的时间,事半功倍的法门。
一个疾病你诊断出来了,而且开了相应的药方,比如你开了小柴胡汤。
方子开出后,写上水煎服,日三次。
这样当然也可以。
但是对于少阳病而言,乃至推及到其他的六经病,有没有一个最佳的服药时间?而在这个最佳的服药时间服药,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现代医学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关注比如洋地黄类强心药,服用的时间不同,药效截然不同。
“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
·证治探讨·近年来,笔者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认识到,五运六气理论反映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基于五运六气思想,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治疗ICU危重症患者定时发热、腹胀、喘促等,每获良效,颇有收获,深受启发。
现就结合应用六经病欲解时思想辨治ICU重症患者定时发热的经验与病案作一分享汇报,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同道指正。
1理论渊源及介绍“六经病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同人体生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具有一致性,其核心思想即是天人合一[1]。
而六经之三阴三阳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这些不同的时辰则代表了大自然阳气的盛衰,与六经的气血盛衰紧密关联,即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2]。
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陈明祺△史锁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20)12-2137-04doi:10.3969/j.issn.1004-745X.2020.12.019【摘要】“六经病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及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阳气之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相应地产生气血盛衰和阴阳起伏的节律性变化。
六经各自在其所属时间区域里,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
借势天时,经气正旺,疾病易于向愈,但并非一定就是病解向愈,亦有定时发作或加重者,故临证中还需要区别“解”与“不解”,在机体欲解之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原文地址: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作者:画家刘克勤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三焦经23:00-1:00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肝经:00-5:00肺经 35:00-7:00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肠经15:00-17:00膀胱经17:00-19:00肾经19:00-21:00心包经(适宜散步)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疗失眠验案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通信作者:王海荣,E -m a i l :x 188********@163.c o m第一作者:邢丹钰,E -m a i l :132********@163.c o m基于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疗失眠验案王海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3)ʌ摘要ɔ 失眠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中医治疗失眠有较大的优势㊂该文介绍根据‘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疗失眠验案3例,旨在为临床治疗类似疾病提供参考㊂ʌ关键词ɔ 失眠;不寐;六经病欲解时;‘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 256.2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330失眠是以频繁㊁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㊁易醒㊁早醒㊁醒后难以入睡,患者睡眠量不足,睡眠质量不佳,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㊁工作[1-2]㊂研究显示,慢性失眠可使血清25-羟维生素D 3水平降低,从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㊁抑郁程度和认知功能,可能导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右侧海马区神经元受损[3-4]㊂据调查,中国失眠人群占总人口的45.2%,且失眠发病率逐年上升[5]㊂目前临床治疗失眠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类(如艾司唑仑㊁劳拉西泮等)和非苯二氮类(如唑吡坦㊁佐匹克隆㊁扎来普隆等),但使用安眠药可能会产生头晕㊁乏力㊁嗜睡㊁记忆力下降㊁药物依赖等问题,因此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被人们认可㊂中医将失眠称为 不寐 ,‘灵枢㊃邪客“记载失眠的原因为: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㊂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㊂ 即阳盛而阴衰,阴阳失交㊂六经病欲解时源于‘伤寒论“,依照‘黄帝内经“中 开阖枢 理论对三阴三阳时空节点的指导,在治疗失眠时,参考欲解时的六经属性,将人体阴阳与天时相应,选取对应经方,助阳入阴[6]㊂该文介绍笔者在跟师学习中记录的以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失眠验案3例㊂1 太阳㊁太阴病欲解时患者,女,40岁,2022年6月15日初诊㊂主诉:失眠2年,加重1周㊂患者2年前因压力过大出现失眠,表现为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多梦,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曾口服艾司唑仑等药物,也曾配合中药治疗,失眠有所改善,但时有波动,近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加重,遂至我科寻求进一步治疗㊂刻下症:失眠,每晚22:00 23:00入睡,次日凌晨3:00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中午12:00可以睡约1h ,多梦,头昏,偶有头痛,精神较弱,时心悸,自汗出,恶风,纳稍差,时有腹胀,小便调,大便溏,舌黯,苔薄白,脉缓无力㊂西医诊断:失眠㊂中医诊断:不寐㊂中医证型:脾阳虚㊂治法:温补脾阳,调和气血㊂予桂枝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㊂处方:桂枝15g ,白芍15g ,龙骨30g (先煎),牡蛎30g (先煎),川芎15g ,大枣12枚,炙甘草30g ,干姜10g ,党参片15g ,白术15g ,炮附片10g(先煎)㊂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㊂2022年6月22日二诊:患者睡眠时间延长,约次日凌晨4:30易醒,醒后可入睡,多梦缓解,头昏基本消失,精神尚可,心悸㊁汗出均有缓解,纳略差,腹胀减轻,小便调,大便时溏,舌黯,苔薄白,脉稍有力㊂上方干姜加至15g,继服1周㊂2022年6月29日三诊:患者自诉可睡到凌晨5:30,余症基本消失,大便时溏㊂嘱患者改服附子理中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国药准字Z 11020528,9g /丸),每次1丸,每日3次,服药半个月后痊愈㊂按语:本案患者每晚22:00入睡,凌晨3:00易醒,符合太阴病欲解时 从亥至丑上 ㊂患者纳差㊁腹胀㊁便溏,与‘伤寒论“第273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相应,其脉缓而无力,亦为太阴主脉,故辨为太阴病,予附子理中汤以温中健脾㊂方中附子温中助阳,干姜辛热,助附子补阳,党参㊁白术㊁甘草甘温补虚㊂患者中午12:00可入睡,符合太阳病欲解时 从巳至未上 ,且患者有汗出㊁恶风㊁头痛㊁脉缓之症,与‘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相应,故辨为太阳病,予桂枝汤以安中健胃滋液㊂方中桂枝㊁芍药调和营卫,生姜㊁甘草㊁大枣助桂枝补益胃气,增加津液㊂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此案为太阳太阴合病,以桂枝汤合附子理中汤为基础方,患者多89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梦,加龙骨㊁牡蛎镇惊安神;舌黯,恐有瘀血,加川芎活血化瘀,同时祛风止痛,以缓解头痛㊂根据三阴三阳 开阖枢 理论,太阳太阴均为 开 ,张介宾认为 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 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 ,指功能体现在向外向上,宜开不宜闭[7]㊂患者机体 开 的功能失常,阳居于外而不入于阴,阴阳失交,故不寐㊂选取太阳㊁太阴对应经方,调整阴阳,阴平阳秘,则不寐自除㊂2 少阳病欲解时患者,女,35岁,2022年8月10日初诊㊂主诉:失眠10d ㊂患者10d 前与他人争吵后出现失眠,整夜无法入睡,患者不愿吃西药,遂至我科门诊寻求中医治疗㊂刻下症:失眠,整晚不能入睡,唯有早上8:00左右能睡1h ,多梦,头昏,口苦,口干,时胸胁胀痛,心烦,纳差,小便黄,大便干,3d 一行,舌边尖红,苔黄稍腻,脉弦㊂西医诊断:失眠㊂中医诊断:不寐㊂中医证型:邪犯少阳㊂治法:清热疏肝,和解少阳㊂予小柴胡汤加减㊂处方:柴胡30g ,黄芩片15g ,清半夏15g,党参片15g ,生姜15g ,龙骨15g (先煎),牡蛎15g (先煎),寒水石15g (先煎),茯苓15g ,炒酸枣仁10g ,黄连片6g ,大黄6g ,炙甘草10g ,大枣6枚㊂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㊂2022年8月17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2剂后可在晚上睡2h ,7剂服完后可睡4~5h ,余症皆有改善,舌边略红,苔稍黄,脉弦㊂上方去黄连片,大黄加至9g,患者继服1周后睡眠恢复正常,余症皆消㊂按语:该患者整晚不能入睡,唯早上8:00左右可入睡,属于少阳病欲解时 从寅至辰上 ,根据三阴三阳 开阖枢 理论,少阳为 枢 ,为枢纽之意,张介宾谓之 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 ,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为沟通表里脏腑阴阳的枢纽㊂该患者平素脾气暴躁,因与人争吵导致肝气郁滞,气郁而化火,心肝火旺,致少阳枢机不利,外不能使太阳开,内不能使阳明阖,使阳不入于阴而不寐[8]㊂患者口干口苦㊁胸胁胀痛㊁纳差,亦符合少阳病表现,故从少阳病论治㊂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和解少阳,调整阴阳㊂方中柴胡清透少阳之邪,疏气机之郁滞;黄芩苦寒,清少阳之热,配合柴胡和解少阳;清半夏㊁生姜和胃降逆;党参㊁甘草㊁大枣扶助正气㊂余药效仿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意,患者多梦,加龙骨㊁牡蛎以镇惊安神,又恐重镇力度不够,故加寒水石;心肝火旺,加黄连清心火,加大黄泄热通腑,加茯苓㊁酸枣仁宁心安神㊂全方共奏清热和解㊁镇惊安神之功㊂3 厥阴病欲解时患者,男,48岁,2022年9月25日初诊㊂主诉:失眠1个月余㊂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口服艾司唑仑后出现头昏㊁嗜睡,遂至我科门诊寻求中医治疗㊂刻下症:失眠,凌晨1:00才能入睡,卧起不安,4:00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头昏,口干,口渴,心烦,足冷,纳可,腹胀易矢气,小便清长,便溏,舌红少苔,脉细无力㊂西医诊断:失眠㊂中医诊断:不寐㊂中医证型:寒热错杂㊂治法:清上温下㊂予乌梅丸合栀子厚朴汤加减㊂处方:乌梅30g ,细辛3g ,桂枝15g ,党参片15g ,炮附片10g (先煎),花椒10g ,干姜10g ,黄连片6g ,黄柏10g ,当归5g ,栀子10g ,厚朴10g ㊂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㊂2022年10月2日二诊:患者凌晨12:00可入睡,5:30醒,口干㊁口渴㊁心烦明显减轻,头昏㊁卧起不安缓解,足冷㊁小便清长稍缓解,纳可,稍腹胀,仍易腹泻,舌略红,少苔,脉细无力㊂上方炮附子㊁干姜加至15g ,继服1周,睡眠基本正常,余症基本消失,嘱患者改服乌梅丸(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 53020389,3g/丸)以巩固疗效,每次2丸,每日3次㊂服药10d 后痊愈㊂按语:患者凌晨1:00才能入睡,4:00易醒,符合厥阴病欲解时 从丑至卯上 ㊂根据三阴三阳 开阖枢 理论,厥阴为 阖 , 阖 即闭也,指厥阴闭合㊁闭藏的功能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曰: 厥阴何也?曰:两阴交尽也㊂ 厥阴为阴尽阳生,由阴转阳,厥阴病则阴阳不能交接,故使人不寐㊂厥阴具有收敛阴气㊁升发阳气的特点,厥阴为阴之极,故有寒,患者表现为足冷㊁小便清长㊁易腹泻[9];由阴转阳,阳气升发,故有热,患者表现为口干口渴㊁心烦㊁舌红少苔[10]㊂治以乌梅丸清上温下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论述乌梅丸之功用: 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㊂ 方中乌梅敛阴涩肠止泻;细辛㊁桂枝㊁炮附片㊁花椒㊁干姜温中健脾,燥湿止泻,治疗下寒;黄连㊁黄柏清热,治疗上热;党参㊁当归补益气血,又恐当归有滑肠之弊,故用量较小㊂患者心烦,腹胀易矢气,卧起不安,与‘伤寒论“第79条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相应,选用栀子厚朴99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汤以清热㊁除烦㊁理气,方中栀子泄热除烦,厚朴行气导滞消胀㊂二诊时根据患者症状,上热明显减轻,下寒依旧,考虑温药用量不足,故炮附片㊁干姜用量各增加5g㊂由此可知,虽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之证,但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实际症状,考虑寒热轻重,调整药物比例㊂4讨论睡眠是阴阳得以交接的表现,张志聪认为: 日暮在外阳气将尽,而阴气渐盛,则目瞑而卧㊂平旦在外之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则寤矣,次阴阳之外内也㊂ 入夜后阳气入于阴,则能入睡,黎明时阳气逐渐强盛则清醒㊂中医称失眠为 目不瞑 不寐 不得眠 等,认为该病的病机有肝郁化火㊁痰热内扰㊁心脾两虚㊁心肾不交㊁心虚胆怯等,但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阴阳,阳盛则不得入于阴,阴虚则不得纳阳,阴阳失交,则发不寐㊂‘灵枢㊃大惑论“曰: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㊂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㊂ 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㊂ 叶天士认为: 脏液内耗,阳气不交于阴,令人寤不成寐㊂ 故以阴阳为基础治疗失眠㊂‘灵枢㊃邪客“曰: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㊂ 人体与自然相似㊁相应,健康与疾病皆与天地阴阳之气变化相关㊂‘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对三阴三阳开阖规律进行总结,基于 天人相应 的整体观,将人体内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与时间㊁空间结合,得出六经阴阳开阖昼夜时间节律: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并以此治疗失眠㊂因各经欲解时有重叠,故欲解时的首个时间对于用此规律判断失眠属于哪一经较为重要,即巳时辨为太阳,申时辨为阳明,寅时辨为少阳,亥时辨为太阴,子时辨为少阴,丑时辨为厥阴[6]㊂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医家多从 欲解 论述 欲解时 ,认为 欲解时 指疾病缓解时,这些观点限制了 欲解时 的临床应用范围㊂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认为应将其理解为疾病相关时,即 欲解时 亦为 欲剧时 [11]㊂某经在对应时辰经气最旺,相较于其他时辰,更容易在与邪气的斗争中获胜,如邪气不盛,正气在此段时间内可借助旺盛之经气祛邪外出,则机体有向愈之机,此为 欲解时 ,但若正邪相当甚至邪气更盛,交争时症状反而加重,此为 欲剧时 ㊂应用六经 欲解时 理论治疗失眠,将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相应,得天气之助,调整机体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使阳交于阴,故可夜瞑[12]㊂在治疗时,应以该理论为基础,但不能拘泥于此法,须遵循‘伤寒论“中 病脉证并治 原则,与辨病㊁脉象㊁辨证相结合,气血阴阳㊁寒热虚实均需考虑,真正做到 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㊂参考文献[1]苏亮,陆峥.2017年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4):217-222.[2]阮文海,王超.从情志探讨失眠症的现代养生保健调理[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365-366.[3]刘前,陈凯.慢性失眠障碍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变化对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0, 28(12):124-125.[4]潘燕,童书杰.慢性失眠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核磁共振波谱成像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0,27(5):631-634.[5]张艾欣,崔建秋,尹凡.我国失眠人群现状调查及助眠A P P 市场开发建议[J].中国市场,2021,28(23):96-98. [6]樊蕾,周雪,刘馨雁.顾植山 三阴三阳开阖枢 与 六经病欲解时 辨识失眠不同时间节律经验[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1):46-49.[7]张艺馨,李建朋,牛苗苗,等.从形证角度论 太阳为开 学术思想的临证意义[J].四川中医,2022,40(9):25-27. [8]林东桥,练景灏,周小琼,等.余尚贞从六经辨治失眠[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7):108-110.[9]刘金星.从 欲解时 论乌梅丸治厥阴病[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5):59-60.[10]翟茜茜,张天琪,霍青.基于厥阴病欲解时理论运用乌梅汤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 31(9):1255-1259.[11]陶国水.顾植山再谈六经病 欲解时 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8):1985-1987.[12]付燕来,杲春阳,邱林杰,等.张晋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从时空论治失眠[J].中医学报,2022,37(3):578-581.(收稿日期:2022-11-18)[编辑:白晓晖]0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
《六经病欲解时图》
《六经病欲解时图》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 三焦经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 肝经3:00-5:00 肺经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 肠经15:00-17:00 膀胱经17:00-19:00 肾经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象数原理揭示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象数原理揭示伤寒论里面有六经病欲解的说法,“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此为日中“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大约15点——21点此为哺时“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此为平旦“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此为人定“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此为夜半“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此为鸡鸣但是对于张仲景依据什么提出的欲解时,很多学医的都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张仲景的术数模型李保柱先生解释道:《扁鹊阴阳脉法》所云的“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太阴,夜半曰少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阳三阴时也”。
对此仲景亦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以日中曰阳明故也。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以晡时曰少阳故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以黄昏曰太阴故也。
太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以夜半曰少阴故也。
少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以鸡鸣曰厥阴故也。
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以平旦曰太阳故也。
但是黄昏为戌时,无论如何亥至丑上对不上昏时,亥时是人定之时,太阴也非解于子至寅,故而此解说有问题。
《伤寒钤法》中有汗瘥定时歌,此即伤寒欲解时700)this.width=700;" >图片:六经欲解时.jpg《外经微言》有关于欲解时的解说,奢龙问于岐伯曰:阳病解于戌,阴病解于寅,何也?岐伯曰:阳病解于戌者,解于阴也。
阴病解于寅者,解于阳也。
然解于戌者不始于戌,解于寅者不始于寅,不始于戌者由寅始之也,不始于寅者由女始之也。
解于戌而始于寅,非解于阴乃解于阳也,解于寅而始于亥,非解于阳乃解于阴也。
奢龙曰:阳解于阳,阴解于阴,其义何也?岐伯曰:十二经均有气王之时,气王则解也。
奢龙曰:十二经之王气可得闻乎?岐伯曰:少阳之气王寅卯辰,太阳之气王已午未,阳明之气王申酉戌,太阴之气王亥子丑,少阴之气王子丑寅,厥阴之气王丑寅卯也。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作者:刘枫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8期摘要:"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的大纲,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每经病都有"欲解时",说明六经病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和人体六经经气各自的旺盛之时。
在六经病的过程中,经气旺盛时最容易借助天时而驱邪于外,故病最可能愈于此,它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正确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对于正确解读《伤寒论》,明确诊断、指导用药、判断疾病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1《黄帝内经》关于六经的命名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撰用以上经典,素问、九卷即《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马莳注:"广明者,心也,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广明。
"广明就是向太阳处,就是太阳在上的位置。
"外者为阳。
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太阴在内;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三阴在下,其次序正是六经病中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这个次序是按三阴阴气量的多少排列的,太阴阴气最盛为三阴,少阴次之为二阴,厥阴阴气最少为一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太阴与阳明连接为表里,少阳与厥阴连接为表里,而少阴与太阳上下呼应为表里。
解析六经病欲解时
解析六经病欲解时我们研究发现,“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却不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我们用“六经病欲解时”这把金钥匙揭开了《伤寒论》的诸多奥秘,为正确解读《伤寒论》铺平了道路。
“六经病欲解时”告诉我们,《伤寒论》理论根源于《内经》是不争的事实。
太阳、阳明、太阴、少阳四经分主一日或一年之四时,太阳位于夏三时,太阴位于冬三时。
以卯酉分,三阳主昼,三阴主夜。
以寅申上下半年分,厥阴、少阳、太阳主春夏阳仪系统,阳明、太阴、少阴主秋冬阴仪系统,彰显了《伤寒论》以阴阳为纲而六经为目。
1张仲景《伤寒论》以“时”为纲,六经为目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写出六经病欲解时,就是以“时”为纲,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时”。
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根据这些叙述可以绘制下图。
六经病欲解时图六经病欲解时是读《伤寒论》的大纲,这是张仲景自己亲笔写的。
不明此图,是读不懂《伤寒论》的,可是历代伤寒注家都不重视这副图,现在让我们来好好读读这份纲要的内容吧。
张仲景“欲解时”一语道破天机,即道出他写《伤寒论》一书所用“天人合一”之大法,“天人合一”大法全在五运六气之中耳。
张仲景强调的“时”,包括年、月、日、时在内。
如《伤寒论》第30条说“夜半阳气还”,《伤寒论·辨脉法》说: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
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2四时阴阳分从六经病欲解时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可以是一日十二时辰,也可以是一年十二个月,用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四经分主之,既代表一日之四时,又代表一年之四时,以四时阴阳为大纲。
“六经欲解时”思想对不寐治疗的指导意义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 V ol.(12) No.32-16-“六经欲解时”思想对不寐治疗的指导意义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Liujing Yujieshi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钟云薇1 黄 泽1 陈莲梅1 吴晓清1 阮茶梅1 胡跃强2*(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530023)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20)32--03 【摘 要】在《伤寒论》中将阴阳划分为三阴三阳。
其中描述了六经病各有其欲解时,即三阴三阳病在其相应时辰内有可能减轻或自解,因此称六经欲解时。
不寐是脑病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本文主要阐述六经欲解时的内涵,并浅析其对不寐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六经欲解时;不寐;指导意义【Abstract 】 In Shanghan Lun (《伤寒论》), Yin and Yang (阴阳) are divided into the three-Yin (三阴) and the three-Yang (三阳). The six meridian diseases have their own time to resolve, namely the three-Yin and three-Yang diseases may alleviate or resolvethemselves within the corresponding time, so it is called Liujing Yujieshi (六经欲解时). Insomnia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in the encephalopathy departmen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mainly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 residents’ dietary structure and lifestyle, its incidence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Liujing Yujieshi, and analyzes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somni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Keywords 】Liujing Yujieshi; Insomnia; Guiding significances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2.006 1 “六经欲解时”的认识1.1十二时辰与阴阳变化关系《郂余丛考》:“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纪如峰【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6(36)3【摘要】阳病病在皮肤、络脉部,而在"从巳至未上(9∶00-15∶00)",即日中之时,其应为夏,人体正气盛于络脉、皮肤,此时太阳之邪易解。
阳明病病在肠胃之腑,而在"从申至戌上(15∶00-21∶00)",即日入之时,其应为秋,人体正气盛于腑,则此时阳明之邪易解。
少阳病病在分肉,而在"从寅至辰上(3∶00-9∶00)",即平旦之时,其应为春,人体正气盛于分肉之间,则此时少阳病易解。
三阴病病变部位在五脏部分,夜半人体正气入脏,所以三阴病欲解时均在夜半之中,即太阴病亥至丑上(21∶00-3∶00);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00-5∶00)。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00-7∶00)。
三阴病的欲解时未能完全重合,而是逐个向后推一个时辰,这与少阴病、厥阴病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总页数】3页(P373-375)【关键词】六经病欲解时;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少阳病;《伤寒论》;张仲景【作者】纪如峰【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相关文献】1.《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浅析 [J], 金聪聪;李若和;周建丽2.从干支角度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J], 曹姝; 李赛美3.从干支角度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J], 曹姝;李赛美4.浅析根据六经病“欲解时”分时段服药 [J], 刘华平;李兆荣5.从阴阳五行六气角度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J], 季卫强;姚耿圳;尚宝令;孙海娇;邹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探六经病“欲解时”
试探六经病“欲解时”
李子南;苏文龙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94(9)3
【摘要】本文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说的理论依据、机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六经病之“欲解时”是指某经病邪在某种特定时间内有可能得以解除的观点。
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有严格的时间节律,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很大的差异。
在“欲解”的特定时间内辩证施治,则天时资助药力,祛邪却病,可望事半功倍。
【总页数】2页(P7-8)
【关键词】六经病;欲解时说;伤寒论
【作者】李子南;苏文龙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从干支角度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J], 曹姝; 李赛美
2."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 [J], 陈明祺;史锁芳
3.运用"六经病欲解时"和"升降相因"理论治疗咳嗽病临证探讨 [J], 朱黎红;潘俊杰
4.浅析根据六经病“欲解时”分时段服药 [J], 刘华平;李兆荣
5.从阴阳五行六气角度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J], 季卫强;姚耿圳;尚宝令;孙海娇;邹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探六经病欲解时辰性
浅探六经病欲解时辰性
段扬;卢昌怀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03()5
【总页数】2页(P6-7)
【关键词】六经病;时辰性《伤寒论》;疾病欲解;中医治疗
【作者】段扬;卢昌怀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学院医疗一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运用"六经病欲解时"和"升降相因"理论治疗咳嗽病临证探讨 [J], 朱黎红;潘俊杰
2.浅析根据六经病“欲解时”分时段服药 [J], 刘华平;李兆荣
3.从三阴三阳的时序性解读《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J], 岳小强;杨学;崔健
4.管窥六经病欲解时时辰问题 [J], 马坤;庞晓晨;卢艳;张静莎
5.从阴阳五行六气角度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J], 季卫强;姚耿圳;尚宝令;孙海娇;邹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欲解时”理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的启示
中医“欲解时”理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的启示
龚翰林;唐文富;李娟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2(31)6
【摘要】《伤寒论》之"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明确指出阳明病的缓解时间在申酉戌三个时辰,在此时辰服药治疗有利于该病缓解。
临床观察到重症急性胰腺炎在午后申酉戌缓解,凌晨寅卯辰时加重,其缓解和恶化时辰符合阳明腑实证特点。
以"阳明病,欲解时"理论指导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规律,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3页(P389-391)
【关键词】欲解时;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启示
【作者】龚翰林;唐文富;李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6
【相关文献】
1.从六经病欲解时浅议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思路 [J], 曹东东;杨洪艳
2.少阴病欲解时的中医研究 [J], 李花;王仁媛
3."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 [J], 陈明祺;史锁芳
4.少阴病欲解时的中医研究 [J], 李花;王仁嫒
5.从伤寒六经欲解时看中医与时间的关系 [J], 董润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 三焦经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 肝经3:00-5:00肺经5:00-7:00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 肠经15:00-17:00 膀胱经17:00-19:00肾经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 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断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必须随时适应自然规律,才能与环境保持协调而出于健康状态。
六经病均有一个欲解时,如《伤寒论》第9条、193条、272条、275条、291条、328条,说明六经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紧密关系着六经的气血盛衰,它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其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这段话对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很有帮助。
如太阳病自得其位的时间是9时至15时,此时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经气此时最旺盛,二者相加,则太阳病阳气被风寒所郁遏,可应时而解,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再如阳明经自得其位是从15时至21时,此时大自然阳气衰退,人体阳明经经气最旺,二者相较,正胜邪退,则阳明经热盛之邪得以外达,其病欲解,故“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内经》中所述“必先定五脏之脉”,正是强调了内因在其病欲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由此进一步推导出在天人之间,以人为本,以天为标,以正气为本,以时令为标,把握机遇,因时而动,“必先定五脏之脉”,参以天时,促其自愈,这正是《伤寒论》务本论道的精髓,也是整个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谷万里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另外:“六经病欲解时”与“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提法互见于<伤寒论>始终,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高度统一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以下是《六经之间传经》本人听课的笔录: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六经病病里的概念和病性意义与病势的意义:(也就是病症的概括)1“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早9点——15点太阳病:病位是:足太阳经、足太阳腑、涉及到膀胱和体表的阳气被外来风寒邪气所伤。
它根源于下焦膀胱,根源于下焦肾。
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阳病的初起。
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证见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治宜五苓散。
2 。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下午5点——9点)阳明病: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干燥综合症zong的病)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病位是:涉及到手足阳明经、腑,也就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还有大肠经、胃经。
(一般足经循行路线长,受寒邪反映比较明显,手受阴邪经循行路线短就反映不明显。
)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极期。
阳明的阳气量比较大,但是,邪气入阳明就化热了,邪气就成了阳邪(五脏中的肝和脾),成了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大热,大实的证候。
从病里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五脏六腑在面部的反射区在哪里?点击查看)《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五脏六腑之海"是指:①指足阳明胃经。
《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
”②指胃。
《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③指冲脉。
《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经脉病: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同。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及其定位主治-针灸学:点击查看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及其定位主治-针灸学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及其定位主治。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1.承泣Ch engq i[定位]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巨髎穴直下取之)[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3。
“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少阳病:少阳和厥阴相表里。
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病位是:涉及到胆经,胆腑和三焦。
(如:无汗而喘。
邪热壅肺汗出而喘。
水寒设肺而喘。
)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
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是后期。
这是为什么呢?进入少阳的邪气它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
如果邪气在足少阳经脉的话,它是寒邪。
因为它有往来寒热的症状。
为什么有恶寒?那一定是有寒邪伤人阳气的症状。
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
邪入腑的时候就化热。
而正气是少阳是小阳,是弱阳也是稚阳、嫩阳、幼阳。
如日初出。
阳气不亢不烈。
一旦少阳抗邪不力的话。
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
因而出现太阴病。
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所属病候:耳聋,腹胀,水肿,遗尿,颊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上肢外侧痛,小便不利等。
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
“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太阴病:[ 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病位是: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
为什么?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害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
因而出现咳嗽、喘。
在上边太阳病中就包括了。
这里就不讲了。
病性:是阴证。
仅仅涉及到脾阳虚。
病势是:是阴证的初期。
5。
“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少阴病: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病位是:涉及到心、肾。
涉及到肾经。
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肾主水,肾又是元阴元阳之根本。
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阴阳两衰。
而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那么这就是阴证进一步加重。
病性:是阴证。
病势是:是阴证的危重期。
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它是阴证的危重期。
当然,少阴病另外又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虚衰为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盛为主。
如:雪崩人埋葬雪里,你心、肾阳气再盛;雪的阴寒太盛,人的生命也要受到威胁。
6。
“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厥(jué)阴病:病位是:涉及到肝和心包(具体讲厥阴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它的复杂性)。
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传来的,你就是病势就是末期。
病性:是阴证。
病势是:末期。
有死无生。
因为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厥阴相(象)火,肝和心包的相(象)火衰竭,那的确是阴证的末期。
有死无生。
另外:“厥者,尽也。
厥者,极也。
”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转入厥阴,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遏ě了厥阴的相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了。
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
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
如果阳气恢复以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
如果阳气恢复的过热又可以转成热证。
转成阳证。
所以,厥阴病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变化。
六经病他们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叫做传经。
具体来说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叫传经。
如:“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邪气可以传给其他任何一经。
太阳可以传给——阳明;太阳可以传给——少阳。
太阳可以传给——太阴。
太阳可以传给——少阴。
太阳可以传给——厥阴。
因为体表的阳气属太阳所管,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就等于人体的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出现缺口,所以邪气就可以传给其他任何五经。
但是,少阳可以传阳明。
而邪入阳明就一般不在传给其他任何经了。
因为阳明是属土的,就象地球一样,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是地球上所化生的,最后死亡以后都回归于大地。
所以邪入阳明以后,想再传其它经是不可能的。
就象阳明的里热,尤其是阳明里是实证,你若不是通过泻下就在阳明本经解决的话;阳明的燥热实邪能传入太阴吗?是不可能的。
少阳病之邪可以传太阴。
太阴之邪可以传少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这些显然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我们说由一脏一腑,他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
比方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