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doc

合集下载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详解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详解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详解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地理学科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考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具有重要意义。

2024 年全国高考地理大纲的出台,为广大考生和教师指明了备考的方向。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解读一下这份大纲。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

2024 年高考地理大纲依然强调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核心知识的掌握。

在自然地理方面,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等知识点依然是重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相互关系,例如,明白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如何影响气候和昼夜长短,以及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人文地理部分,人口的变化、城市与乡村、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等内容依旧关键。

考生要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比如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或者研究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区域地理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能够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以及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除了知识内容,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有明确规定。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

考生要能够从文字材料、图表、地图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中准确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理解其含义。

比如,通过阅读一幅气候统计图,能够分析出该地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考生需要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面对一个新的区域发展案例时,能够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则要求考生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地理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理解。

比如,阐述某一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考生需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合理的论证支持自己的观点。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地理第2讲 经纬网与等高线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地理第2讲 经纬网与等高线

4.经度和纬度
一、经纬度的判断 1.纬度数的确定
(1)某地的纬度,也就是该地向地心作的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 中角δ即为A地的纬度数)
(2)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 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如上图中角φ即为A地的纬度数) (3)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该纬线为北纬(图1),若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该纬 线为南纬(图2)。
此类图中准确判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定位的关键。对上图中A、C两 点的相对方位的判定流程如下。
方法技巧 (1)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 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 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与应用 1.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2.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与河流
▶小试牛刀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河流大致是由

流。
提示:西北 东南
(2)降落到Y点的雨水汇入河流的正确方向是
流总是
于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流。
提示:C 垂直
,理由是地面上的水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方法 技巧一:常用定向法
例如,题目要求判断下图中媚河干流的流向。首先根据指向标判读 出图上的各个方向,然后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确定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南 流向东北。若读图时忽视了指向标,很容易将河流的流向错误地确定为 自西流向东。
3.定“范围” 图中的4个阴影区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方法技巧 (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 相等。 (2)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4.定“最短航线” 甲到乙的最短航线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丁到丙的最短航线是先向西南 再向西北。

地理高考最新考纲

地理高考最新考纲

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
理问题
方法与措施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
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C. 苔原带
D.亚寒带尖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⑤⑥⑦ D.①⑤④⑥ 【说明】该组题目的设计,选用了在地理教学中很少使用但又非常简单的资料 “集群”定 性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地理区域类型划分过程中,相邻区域的 过渡性和交错性的特征。 每个区域性的中心部分一定是这个类型所独有的特征资料。因此考生要能够从这样的图 表资料中确定每一个区域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图表中用不同代号所代表的气候资料的每一个 “集群区域”只代表着一种唯一的气候类型,这是求解该组题目中每个小题的唯一解的前提。 代号为①的区域,表示的是热带雨林气候资料。这个资料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说,应该 是无数的小垂直“线段”集合而成的。每一个线段是一个观测站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其上端 表示该她的年最高气温,下端表示年最低气温,也就是说其气温的变化一定在这个线段的范 围之内。线段所在位置的横坐标值是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代号②区域表示的是热带草原气候资料。热带草原气候区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
理信息的整合。
例1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
下40℃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1)-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解析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解析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解析关键信息项:1、考试大纲的主要变化知识点增减考查重点调整题型示例变化2、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更新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3、教材与考试大纲的关联教材重点内容对应教材拓展与大纲补充4、备考策略建议基础知识巩固专题训练方向模拟考试安排11 考试大纲的主要变化111 知识点增减2024 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在知识点方面有了一定的调整。

新增了部分与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删减了一些相对陈旧、在实际应用中较少涉及的知识点。

112 考查重点调整对于自然地理部分,更加注重对地球圈层结构、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人文地理方面,强调了区域发展差异、产业转移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

113 题型示例变化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也有所更新,增加了综合性较强、需要跨章节知识运用的题目,减少了单纯记忆性的题目,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12 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更新121 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地理空间的概念,包括地理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等。

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和空间演变规律。

122 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因素考虑问题,形成全面、系统的分析思路。

123 实践应用能力强调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能力。

例如,能够根据地理原理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操作能力。

13 教材与考试大纲的关联131 教材重点内容对应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仍然是考试大纲的重要基础。

教师和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确保对教材重点内容的掌握,将教材知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精准对接。

132 教材拓展与大纲补充教材中的拓展内容和案例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点,这些拓展部分可能与考试大纲的补充内容相契合,需要引起重视。

2020版高考地理讲义: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讲义: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能量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太阳辐射__。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_地面辐射__。

2.两大过程(1)__地面__增温: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而升温。

(2)大气增温: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__吸收__、__反射__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__大气逆辐射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含量大,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

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

昼、夜云层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

(3)而影响气温状况。

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

4.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版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版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版
一、考试范围
- 自然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区域地理学
二、考试要求
1.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
球的构造、地表形态、气候与气候区、水文地理、生物地理等内容。

2. 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人
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等内容。

3. 了解区域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国
内外重要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三、考试形式
1. 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考查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
知识的掌握。

2. 解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查对地理学基本概念、理
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备考建议
1. 熟悉教材: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 多做题:通过做大量题,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3. 多进行实践: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4.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综合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练习,提高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相关地理概念、知识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7农业生产活动热点难点突破 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7农业生产活动热点难点突破 含答案解析

专题07 农业生产活动淖毛湖镇位于新疆哈密地区东北部,地处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之间,具有冬季寒冷,春季多大风,夏季酷热,全年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

该地哈密瓜推迟到5月份种植。

是全疆最大的优质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

下图示意淖毛湖镇周边地形,读图回答1~3题。

1.与哈密比,淖毛湖大风天气频次更多、强度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低B.受峡谷地形影响C.气温变化更大D.距冬季风源地近【答案】B2.造成淖毛湖哈密瓜种植时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 )A.春季地温不足,成活率低B.春季气温回升慢,热量不足C.冬春风力太强,不利于栽培D.冬春冰雪融化少,水源不足【解析】淖毛湖具有丰富的热量条件,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降水,光照充足,非常适合种植优质晚熟哈密瓜,但是每年5、6月多大风天气,对瓜田地膜、幼苗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往往为了避开大风的威胁,将会推迟哈密瓜的种植时间,故答案选C项。

【答案】C3.淖毛湖成为优质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A.夏季蒸发大,昼夜温差大B.冬季寒冷,病虫害少C.冰川融水多,地下水充足D.晴天较多,光照丰富【解析】淖毛湖区域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晚熟哈密瓜产区。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度高,蒸发大,容易导致土壤缺水,A错误;该地温差大,冬季温度低,不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因此病虫害较少,B正确;该地由于位于来自大西洋西风的迎风坡,地形雨较多,但是地下水并不丰富,C 错误;晴天较多,光照丰富是西北地区共同的区位因素,并不是淖毛湖区域最大的优势,D错误。

故选B。

【答案】B宁夏南部山区年均温3.2℃,年均降水420 mm,年蒸发量1500 mm。

近几年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采用“垄覆沟播”技术,该技术是在田地起垄,垄面覆盖地膜,沟内播种。

下图为“垄覆沟播”栽培方式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应用该技术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是因为( )A.太阳光照增强,昼夜温差增大B.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提高C.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提高D.大气降水和湿度增大【答案】B5.最适合借鉴利用该技术的地区是( )A.南方丘陵B.山东半岛C.东北平原D.河西走廊【答案】D2017年1月7日电中国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透露,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需矛盾。

最新高考地理热点及考纲解析-word文档

最新高考地理热点及考纲解析-word文档

高考地理热点及考纲解析一、考纲变化及高考趋势今年的地理高考大纲对考点略有调整。

具体如下:1.在“陆地”的考点中,表述为“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而去年的表述为“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的变动”。

“陆地的运动”要比“地壳的变动”内容广,实际上是扩大了考点内容,考生不仅要掌握地壳的变动,还应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和水的循环运动。

2.“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考点中,要掌握“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去年则简单地表述为“资源问题”。

这一调整充分切合了当今世界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这一热点,从中也衍生出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考点更为明晰,考生的复习也更具针对性。

3.今年的考纲列出了“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这一考点,去年的表述为“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调整缩小了考查范围,就是说考生只用关注陆地自然资源,对中国近海的海底矿藏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没有做要求。

4.删除了“世界粮食问题。

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考点,新教材在数年前就删除了这一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也未考到这一考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1。

地球和地图分析:此部分考点为每年必考题,特别是各种等值线图的判读更是如此,2018加强了对日界线和区时的考察。

能力上更侧重对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命题趋势:以重大时事新闻为背景,考察时间计算、距离计算、大圆航线等应用性知识。

2009年考题,仍以选择题为主要命题形式,但更加注重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考察。

2.大气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侧重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大气垂直分层、全球变暖等知识的考察。

形式多以区域图和示意图的方式出现。

命题趋势: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逆温现象、大气污染现象、等温线的描述及成因仍是命题重点。

以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热点为背景,考察成因及影响。

3.海洋分析:近年考题特别注重对盐度分布、洋流分布及其影响等知识点的考察。

主要以:示意图、区域分布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方式出现。

命题趋势:利用海水等温线、等盐度线,直接考察海水性质和运动。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解析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解析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解析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地理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考试大纲的变化和要求对于考生的备考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024 年全国高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在延续以往重点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2024 年大纲依然强调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等内容,始终是构建学生地理学科知识框架的基石。

这些基础知识不仅是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素养的关键。

在自然地理方面,气候、水文、地貌等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考查方向。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对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以及各类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也需要有清晰的认识。

人文地理部分,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主题依然是考查的重点。

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进程,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等知识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考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与以往相比,2024 年大纲在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再是单纯地考查某个知识点的记忆,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能否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道题目可能会同时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方面,要求考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在能力要求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始终是基础。

考生需要能够从图表、文字材料等各种形式中准确地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整合。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读图、读表能力,以及对文字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020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及考试大纲

2020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及考试大纲

2020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及考试大纲2020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和知识点汇总如果你今年高考选了地理,想在短时间熟记知识点,那就打印出来多看几遍。

如果你想快速提高成绩,那就来看看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在这一部分,我们会研究到地球的位置、形状、大小、赤道、两极、经纬网、南北半球、高中低纬、时区、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等知识点。

2.大气在这一部分,我们会研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状况和运动、大气降水、天气、气候与人类等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会研究到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在这一部分,我们会研究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会研究到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等相关内容。

4.陆地在这一部分,我们会研究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等知识点。

总之,这份考试大纲和知识点汇总是地理考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提高自己的成绩。

本文主要探讨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

在自然地理方面,文章首先介绍了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接着讨论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包括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以及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等。

在人文地理方面,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包括农业和工业。

接着是人口与环境,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和人口迁移与环境。

第三部分是聚落,包括聚落的形成、城市的区位和城市化。

最后是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和通信、商业贸易和文化景观。

需要修改的格式错误包括:缺少标题、缺少段落分隔符、缩写符号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

高考地理必修1《地球仪与地图》

高考地理必修1《地球仪与地图》

高考地理必修1《地球仪与地图》[考纲呈现]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考纲解读]1.区域认知:通过经纬网对区域进行定位。

2.地理实践力:用地图知识计算距离,判断位置和方向等。

[思维导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2.地球仪(1)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图示起始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赤道:与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纬线特点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是半圆形弧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与赤道长度基本相等)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纬线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到两极缩成一点作用指示南北方向(有限方向,北极点是地球最北端的地点,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的地点)指示东西方向(无限方向,只有比较才有东西之分)(2)经度和纬度经度纬度图示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划分半球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特殊经纬度(线) ①本初子午为东西经分界线;②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补充点拨三类常见经纬网图易错易混1.东、西经和东、西半球范围不同2.高、中、低纬度和温度带的划分不同地理实践力请你画一幅地球经纬网侧视图,相邻经线和纬线数值差30°。

答案绘图符合题意即可。

专题12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专题)-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原卷版)

专题12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专题)-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原卷版)

专题12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016年高考考纲解读】从考查内容看,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复习时都应重视。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1)以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和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工业区位选择及评价。

(2)以世界和我国主要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及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重点、难点剖析】一、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1.工业地域的形成2.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提醒】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整治措施【题型示例】题型1、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例1、(2015·新课标Ⅱ,6~7)1996年我国与M 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 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 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 国的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中资企业在M 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我国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技术水平 D.增加当地就业2.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 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 ) A.美国 B.日本 C.澳大利亚 D.法国【变式探究】(2014·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俄罗斯亚洲地区森林资源丰富,2007年,中俄共同投资5亿美元在哈巴罗夫斯克建设了一座以木材为原料的纸浆厂,产品主要销往我国。

下图示意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地区的铁路和河流。

简述在哈巴罗夫斯克建设纸浆厂的有利条件。

【举一反三】巴西东南部S州甘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甘蔗主要用来生产燃料乙醇。

该州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燃料乙醇厂。

随着国内外对燃料乙醇需求的增加,该州和巴西中南部地区更多的土地被开发为甘蔗田。

据此完成(1)~(2)题。

2024河南地理高考大纲

2024河南地理高考大纲

2024河南地理高考大纲引言概述:2024年河南地理高考大纲是指河南省教育厅制定的2024年高考地理科目的考试大纲。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2024年河南地理高考大纲的内容。

正文内容:1. 地理基础知识1.1 自然地理知识1.1.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1.2 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1.1.3 水文地理与水资源1.1.4 地表形态与地貌演变1.1.5 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1.2 人文地理知识1.2.1 人口与城市发展1.2.2 农业与农村发展1.2.3 工业与经济发展1.2.4 交通与通信网络1.2.5 文化与旅游资源2. 基本地理方法2.1 地图与地图阅读2.2 调查与实地考察2.3 统计与图表分析2.4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2.5 问题探究与研究方法3. 地理实践与技能3.1 地理观察与描述3.2 地理实验与实践3.3 地理技术与工具应用3.4 地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3.5 地理问题的解决与创新4. 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4.1 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4.2 地理问题的综合评价4.3 地理信息的综合利用4.4 地理观点的综合表达4.5 地理实践的综合应用5. 地理学科的发展与应用5.1 地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5.2 地理学科的研究与发现5.3 地理学科的应用与创新5.4 地理学科的跨学科融合5.5 地理学科的社会责任与发展6. 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6.1 地理科学的价值与意义6.2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6.3 地理科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6.4 地理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6.5 地理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总结:2024年河南地理高考大纲涵盖了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地理方法、地理实践与技能、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六个大点。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地理科学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考地理考纲

高考地理考纲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地球(1)地球的宇宙环境a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a太阳能量的来源。

b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c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形状。

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b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c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d 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图(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4)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圈物质循环a 三大类岩石b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a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c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大气受热过程a大气的受热过程b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c大气的保温作用d大气的热力环流e大气的水平运动(4)大气运动a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b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c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d季风环流(5)天气与气候a简单天气图b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c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e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f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g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h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i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a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b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c水循环的地理意义d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7)洋流a洋流的形成b世界洋流分布规律c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a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地理第1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地理第1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考点三
栏目索引
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 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 ②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 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出发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 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考点三
栏目索引
3.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考点一
4.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C圈层是由岩石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B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D.E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栏目索引
考点一
栏目索引
解析 C C圈层的平均深度约为33 km,该圈层为地壳,而岩石圈由坚 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B圈层为水 圈,热量因素和水分因素共同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 观类型;A圈层是大气圈,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岩浆发源于上 地幔的软流层,而E圈层为地核。
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2.地球的外部圈层
考点一
栏目索引
▶温馨提示 生物圈有一个核心地带但不占有独立空间 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不占有独立 空间,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考点一
栏目索引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 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

四川高考地理新课标考纲及解析

四川高考地理新课标考纲及解析

考纲分析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一、地球1²地球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消耗太阳的质量产生大量的能量(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影响因素:纬度、气象、地形地势、人类活动②、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②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每往东15度,地方时增加1小时,每往东1度,地方时增加4分钟;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③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4)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涉及时间计算,主要应用在各种光照图中。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纬度变化规律(以夏至日为例):赤道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南极圈向北至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 夜长逐渐变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夏至,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冬至,昼变短,夜变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两地同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

③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形成全球同一纬度地区(除赤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基础梳理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基础梳理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基础梳理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的概念、特征能判断不同区域类型结合相关图示,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利用区域图定位松嫩平原的地理特征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通过图文材料,进行区域环境差异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征阅读史料推知环境特点结合过程示意图或统计图表,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农业社会时期地理环境影响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实例例证人类活动影响一、认识区域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上图)。

2.区域特征(1)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整体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地理位置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贫乏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区域方式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大豆、春小麦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发达落后工业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特别提醒]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一)
考纲解读
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近年来没有本质差异和变化,2016年地理学科依然比较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建议
1.熟悉考纲,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考生应根据考纲内容,首先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熟悉教材;其次要侧重于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2.专题复习,注重例题,掌握分析方法。

考生应根据教材内容,区分专题,查漏补缺,学会从地理学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联系区域,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

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近年来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形式。

考生要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图为载体,以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多角度展开综合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二)
考纲解读
近年来地理高考大纲没有本质的差异和变化。

可以理解为高考的主导方向就是力求稳定。

大纲中对于考生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尤为突出,即重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建议
1.了解考纲,把握复习方向。

考纲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

2.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一轮复习阶段要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熟悉教材;二轮复习阶段要侧重于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3.专题复习,进行归类整合。

整合教材内容,同类知识集中归类复习,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复习效果。

4.重视典例,掌握分析方法。

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了解、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也是新课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要求。

考生在复习中,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5.联系区域,学会综合分析。

自然地理的复习要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相结合。

6.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

地图(包括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近年来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形式。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识记、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时要结合、运用相应的地图。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三)
一、考纲解读
(一)大纲要求:1、学会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2、联系区域,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

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

(二)与2015年考纲对比
1、从考试性质看,无任何变化。

2015、2016年的表述均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看,无任何变化。

2015、2016年的表述均为: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

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

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3、从考核目标与要求看,无任何变化
2015、2016年的表述均为: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4、从命题原则看,没有变化
2015、2016年的表述均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从题型示例看,也没有变化
总之,近年来地理高考大纲没有本质的差异和变化,可以理解为高考的主导方向就是力求稳定,大纲中对于考生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尤为突出,即重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纵横教育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