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建筑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全面介绍了各种广州古黄埔村的历史背景、遗址现状及价值。评价了古黄埔村传统建筑精髓及对当今建筑的反思。为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针对古黄埔村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古黄埔村传统精髓保护与发展

0 引言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而座落在今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石基村一带水域的古黄埔港是清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至今仍保留了大量遗迹和文物。然而广州黄埔村的开发远远落后,目睹今天的黄埔村,很难想象它是近代中国海上贸易黄金时期的重要口岸。古老的侨乡、历史名人、古港口和许多弥足珍贵的古老建筑,在敲敲打打的拆建声中渐渐远离我们。鉴于古黄埔港遗址已经并正在遭受着各种破坏,必须立即着手进行保护、抢救和前期研究,进行合理的规划、修复、开发和利用。

1 古黄埔村的区位及历史背景

广州的黄埔村位于海珠区新窖镇东部,旧属番禺县菱塘司管辖。其东、南、北面是珠江水域,这里在宋代时就是天然的良港,明代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清康熙年间,粤海关在广州设置九个挂号口,黄埔村就是其中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主要贸易港口是在古广州港,包括黄埔古港在内的的珠江水域沿岸的所有卫星港。

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该村至迟小晚于宋代就已经建成。村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陈等小姓。原来在村的北面村口石额上分别刻有“风蒲”、“凰洲”。据《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早在元代以后,由于珠江前河道河水甚窄,小便航行,原来繁荣昌盛的扶青古嗽今南海神庙)逐渐衰落;后航道河水较深,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就迁到了黄埔村和琵琶洲一带的水域,黄埔村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2 文物、遗址的价值与现状

2.1 古码头遗址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现与陆地连接在一起,昔日曾是洋船海泊停靠的地方,因为附近有一酿造酱油的酱园而得名。现在岸边仍保留一条“海傍东约”古贸易街,它是昔日古港旁的闹市街道门楼。码头附近散落着大量的

石碑和外国海员、商人的墓碑,并有多种文字的碑文。码头附近因新民房的大量重建,街道特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因码头地势开阔,古树参天,加上旧石板堤岸,仍然保留有古码头的遗风,有较高的修复和利用价值。

2.2 古祠堂据有关部门考证,全村原有祖祠36多座,现存有19座,有17座被毁。现存祠堂建筑中较有代表的是:化隆冯公祠——位于黄埔村乐善里,其也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云隐祖冯家祠——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建于清道光9年(1829),其建筑面积和规模宏大,共有99个门;胡氏宗祠——该祠始建至今约有270年,祠堂内阔三间,深三进,是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祠堂。还有梁氏宗祠、梁晃亭公祠、罗氏宗祠。

2.3 古民居从全村布局看,它依水而建,基本上是市镇的型制,与一般的农村差异较大。村子呈平面网格布局,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即所谓广府乡村“梳式布局”。由巷子的排列和走向,能推断黄埔村的朝向:坐西北向东南。具有风格特点的古民居很多,全村保存得比较好的传统住宅有数十幢,如居拱辰里、永康里、来燕里、太平里、中正里、申明大街等用青石板铺砌的古老街巷里。如“子牙居”、“涉趣园”、冯肇宪故居、胡璇泽胡居等不胜枚举,多数民居工艺制作上乘,高大的锅耳山墙,青砖磨缝砌筑,门头和窗罩用的灰塑式样很多,雕塑、璧画、漏窗、花基、门洞、灰塑门联无不体现传统的岭南民居特色。这些民居是构成黄埔村古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民居已没有人居住和管理,显得有些破旧,需重点加以保护和开发。黄埔村以前曾有大夫第、资政第、都尉第、观察第、中议第等“八大第”,大都被拆毁,让人颇为痛心。

2.4 古庙神宫昔日黄埔村有“一殿、三宫、二庙”,一殿是洪圣殿;三宫是玉虚宫、天后宫、三圣宫;二庙是华佗庙、候王庙。建于宋代的北帝庙(其前身为玉虚宫)是黄埔村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庙门正门楣上的庙名——玉虚宫。匾额石雕而成,尽管斑驳陈旧,但字迹和周遭的雕花依然清晰。除四旧时村民用泥土将匾额糊上,才使得“玉虚宫”匾额免于铲除之灾。北帝庙极具考古价值,在北帝庙中有一面被石灰封住的墙,铲掉石灰后显露出的八块石碑上,写有“黄埔税口四元”等字样,为考证黄埔古港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可除了北帝庙因文革时被用作村卫生院而幸存外,其余全部被毁。

2.5 人文黄埔村的辉煌史不仅是当年古港的繁华。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清代黄埔古港贸易繁盛,使得当地村民得以广泛地接触外国人及外来文化,村民大量出洋谋生、留学、经商,使经历了千年深厚人文历史文化沉淀的黄埔村孕育了一批对中华民族极具贡献的著名人物。如创立十三行“天宝行”的商业巨擘梁经国;如被称为“黄埔先生”的胡漩泽(1816-1880),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新加坡的华侨领袖。他一身兼任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驻新加坡领事,一生为新加坡的开发出了小少力,贡献颇大;另外还有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梁诚、梁洵;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詹天佑齐名的铁路专家胡栋朝;出色完成保卫孙中山先生任务的永丰舰舰长、军事家冯肇宪;中国经济史学奠基人梁方仲;农业专家梁锐;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广州荣誉市民梁广尧、梁仲彭等都是黄埔村自明清时期以来英才辈出的佼佼者。

3 古黄埔村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3.1 抢救保护先行可由政府执法、规划、建筑、文物、科研侨务等相关部门成立一工作小组,首先禁止一切违法违规建民房行为。应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居民能认识到古村落的灿烂历史文化,让保护工作能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并能自覺地参与保护工作。落实责任到个人,负责文物免受破坏。搜集散落在村中和村外的文物或史料,集中登记在册并加以科学的保护管理。

3.2 科学系统的调查研究调查落实古村落的历史变迁、建筑的演变、人口的结构和流向。可从村各姓氏族谱和历年人口登记资料获得一些资料。尽量从海外、港澳侨胞和村中长者的资料、实物、口述或相关史料、实地考察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结合考古,搜索挖掘断壁残垣、文物史料、人文精神层面等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地还原古代黄埔村的繁盛面貌。

3.3 整体规划与保护原则对黄埔村古建筑等文物遗址的保护原则:对部分保存较好的建筑可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以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另外可以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3.4 开发与利用黄埔村可作为现场华侨文化史的一个重要地点。可以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广大华侨华人热爱家乡,关心黄埔村和广州的建设。黄埔古港的保护与开发,将极大提高该村和广州旅外华侨的光荣感,加强华侨与广州的联系,同时该村的华侨和港澳同胞中不乏热心支持而财力殷厚者,也可引导他们参与保护与开发,可谓两全其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