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1)

合集下载

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w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根底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响有过度或反常现象。

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

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

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开展中起着重作用。

关于本征的命名,过去一直比拟混乱,曾有过多种名称,如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甩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综合征的命名。

本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范畴。

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

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别称:心脏激症〔mucous enteritis〕;合并粘液性肠炎〔colica mucosa〕;粘液性腹痛〔irritable colon〕;过敏性结肠综合征〔irritable colon syndrome,ICS〕。

流行病学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顶峰,男性在30岁呈现顶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

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

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安康人群〔Non-patient 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病症;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病症〔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病症〔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

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一、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

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

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征如何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如何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辨证分型:(1)肝郁脾虚:证候:每因情志佛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素体脾虚,复因忧郁恼怒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见脘痞胸闷,急躁易怒;肝木横逆,克伐已虚之脾土则见情志佛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木气暂时得达则痛减;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则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为肝郁脾虚之征。

(2)寒热夹杂:证候: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粘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作,烦闷不欲饮食,脘腹喜按,口干。

舌红,苔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久病失治或禀赋差异,导致寒热错杂,寒邪留于肠胃,则腹中作痛,肠鸣腹泻,便下粘腻不畅,甚或夹泡沫;寒热错杂,气机失调,故见腹泻与便秘交作;热邪较甚时可见口干,烦闷不欲饮食,寒邪伤阳,则脘腹喜温喜按,舌红苔腻,脉弦滑为寒热惜杂之征。

(3)肠道津亏:证候:顽固性便秘3~4日一行,硬结难下,大便为卵石状、羊屎状,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块,少腹疼痛,伴失眠、头痛、烦闷、手足汗出,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

证候分析:过用热药伤津,或肝郁化热灼津,津液亏损,大肠失于濡润,则致顽固性便秘,3~4日一行,硬结难下,且大便为卵石状、羊屎状。

宿便不除,停积于肠中则可在左下腹部触及条索状包块,少腹疼痛。

郁热上蒸则见失眠、头痛、烦闷,阴伤内热,迫津外出,则手足汗出,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滑均为阴津亏耗之象。

(4)脾胃虚弱:证候: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上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素体脾虚,久病脾胃虚弱,水谷失于纳化,则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进食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后,更加增加已虚之脾胃之负担,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脾胃虚弱,气机失调入则上腹部隐隐作痛;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可见精神疲惫,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乃脾胃虚弱之征象。

肠道易激综合性的征

肠道易激综合性的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ew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

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有时粪中带有大量粘液。

WHO的CIOMS提出:IBS是适应精神紧张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肠功能障碍的肠运动性疾病,常有痢疾感染史,检查无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胀痛、腹泻、便秘交替。

因此,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作用。

关于本征的命名,过去一直比较混乱,曾有过多种名称,如结肠功能紊乱、粘液性结甩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综合征的命名。

本征属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范畴。

1982年美国NIH学术用语委员会制定IBS的定义为,除外器质性病变,尚有以下特点:①腹痛通过排便减轻;②每年至少发生6次以上;③如果出现上述腹痛至少持续3周;④排除无痛性腹泻;⑤排除无痛性便秘。

即IBS为肠管机能亢进性疾病,并伴有腹泻和排便异常。

别称:心脏激症(mucous enteritis);合并粘液性肠炎(colica mucosa);粘液性腹痛(irritable colon);过敏性结肠综合征(irritable colon syndrome,ICS)。

流行病学IB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女性在20岁和50岁左右呈现高峰,男性在30岁呈现高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3/4。

据Thomson报道,中产阶段比工人易患本征,其中精神紧张和孤独、心情不畅的家产主妇发病率偏高。

Nanda认为IBS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14%~22%,为消化门诊的一半;在英美所谓健康人群(Non-patient population)中约30%的具有胃肠道症状;张锦坤在2950名干部的体检中,发现712名具有胃肠道症状(24.1%),其本病新医护人员256人中55人有胃肠道症状(21.5%),在其胃肠专科门诊中有1/3以上的患者被认为系IBS或胃肠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易激怒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特征是腹痛或腹部不适合排便习惯的改变。

其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部不适:腹痛的位置可能不确定,也可能经常固定在一个位置。

疼痛可能是绞痛、钝痛、隐隐作痛等不同,持续时间不确定,可能是由于排便和排气缓解。

有些食物会引起疼痛,如粗纤维食物、冷食物、酸辣刺激性食物,但腹痛一般不会逐渐加重,轻时反复发作,睡眠不发作,不会在半夜醒来.腹泻或不成形便便:比饭后长,尤其是早餐后多次排便,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发生,但不会发生在晚上。

大便次数多,但每次量少,总量超过正常范围。

有时大便1-2但不成形。

腹泻或不成形有时与正常大便或便秘交替出现。

3、便秘:每周排便1-2偶尔十几天一次,早期多间歇性,后期可持续性需要服药。

4.排便过程异常:患者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良或便急等症状5.粘液便:大便中常有少量粘液,偶尔会排出大量粘液6、腹胀:白天明显,晚上睡觉后减少,腹围一般不增加。

以上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大多数研究与情绪紧张、环境变化、精神异常、饮食、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激素和遗传有关,其治疗也需要个性化综合治疗,因此有上述症状的朋友建议及时正确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必须检查和消除能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该病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又称肠功能障碍、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

据估计,在有消化症状的患者中,IBS占50%~70%,男女发病率为1:2,多见于中青年,已被公认为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

IBS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澄清。

据报道,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1.胃肠动力学异常动力学异常不局限于结肠,常涉及全胃肠道,对各种生理和非生理刺激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并呈反复发作过程。

2.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法测直肠敏感性。

Kamm等报道采用电流刺激法更为精确,避免了气囊压力、直肠内径和顺应性差异。

两种方法测得结果有显著相关性。

但后者易接受且可重复性好。

4.5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lectr omyography,EM G) 将针状电极或柱状电极插入肛门外括约肌皮下束记录肌电活动[7]。

便秘患者最常见的EM G改变为耻骨直肠肌矛盾收缩。

用EM G可区分盆底随意肌群肌肉和神经功能异常, 77%患者排便时盆底肌肉不能松弛,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6 其它 用电极刺激双侧阴部神经末梢,测肛门外括约肌收缩的潜伏期时间,即阴部神经的终末速度。

5 治疗对于结肠乏力即ST C患者,选用促动剂改善肠神经和特异选择性作用于结肠平滑肌的促动力药,如5-HT4受体激动剂,西沙必利,普卡必利(procaloprid),以及5-HT4部分激动剂,特异作用结肠的替加色罗(tegaser od)等,后者多用于CIBS。

此外,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阿片类拮抗剂纳络酮(naloxone)也可改善某些患者的便秘症状,但对功能和梗阻型便秘的排便功能,尚未能证实其确切疗效。

某些植物类和化学类轻泻剂,除具有导泻作用外,也有一定的促肠动力作用,应用这类药物必须用轻效、耐受好的药物,主要是改变粪质,如纤维及矿物油,和对肠吸收影响较小的药物。

应警惕长期滥用泻药导致的泻剂性肠病。

参考文献1 戴菲,罗金燕,龚均,等.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陕西医药杂志,1996,25(增):672 Dougls AD.T 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 nal disorders(2nd edition).M clean,Virgi nia:Degnon Ass ociates,2000.3823 S chiller LR.Chronic constipation:pathogenesis,agnosis,treatment.In:Cham pion M C,Orr WC,ed.Evolvi ng concepts in gas trointesti nal motility.English:Blackw ell Science Ltd,1999.2264 Klauser AG,Voderholzer WA,H einrich CA,et al.Behavioral modisication of colonic function:can constipation be learnt?Dig Dis S ci,1990,35:12715 Papachry SM,S mith AN.Effects of biofeedback on obstructivedefecation:reconditioning of the defecation reflex?Gut,1994,35: 2526 Roberts J P,New ell M S,Deeks J J,et al.Oral[111In]DTPA sci ntigraphic assessment of colon i c transi t in constipated subjects.Dig Dis S ci,1993,38:10327 Jorge JM N,W exner SD,Ger GC,et al.Ci n edefe cography and electromy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non relaxing puborectalis syn drom e.Dis Colon Rectum,1993,36:668(2001-06-16收稿)文章编号:1005-2194(2001)10-0584-03肠易激综合征姜若兰1) 孙鲁梅2)作者单位:1)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110001), 2)沈阳市于洪区医院(110141)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肠易激综合征(irr itable bow el syndr ome,IBS)是一种身心疾患,主要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具有与排便相关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并伴有不正常排便及腹胀的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张亚历(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功能紊乱,以肚子痛为主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也就是肠子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

过去这种病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也容易受情绪影响。

西医学名:肠易激综合征其他名称:简称IBS,胃肠神经官能症所属科室:内科 - 消化内科发病部位:胃肠部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失眠,焦虑主要病因: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高敏感性多发群体: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简介这种腹痛部位多不定,可以移动,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无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无症状。

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

粪便多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干结,可呈羊粪状。

也有患者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

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无固定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硬硬的“肿块”,部分还有压痛。

造成患者很紧张,以为长了肿瘤。

但与真正的肿块不同,这种肿块可消失,其实多为痉挛的肠管,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的标志,患者常反复检查又抱诉医生查不出病。

[1]发病原因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发病多与胃肠道动力异常或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有关。

人体肠管有5-6米长,盘曲于腹腔内,正常的肠管运动是沿着一个方向有节律的蠕动。

如果肠管蠕动太慢或不蠕动,肠管就会胀气,患者就会腹胀难受,甚至容易便秘,数天都解不出大便;如果有一段肠管绷得太紧,患者就会感觉腹痛难受或腹部不适,甚至可摸到绷紧的肠管以为是肿块。

如果肠管蠕动太快,患者就会表现为肚子咕咕叫,排便次数及肛门放屁较多。

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表现判断是哪种肠功能紊乱。

内脏感觉高敏感性也就是有些人胃肠道比较“娇气”,肠管稍有蠕动异常容易引起不适的症状,也就是耐受性较差。

比如说有些人喝了10杯啤酒,肚子胀得象个球,但他还说不涨,还能继续喝几杯,这些人肠管敏感性低,能耐受;有些人只喝了1-2杯,就说肚子胀得厉害,不能再喝,这些人就是高敏感性。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仅供参考)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仅供参考)

肠易激综合征一、概述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i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

据流行病学调查,IBS症状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多在5%~25%之间,门诊就诊率约3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2]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

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

多伴有腹胀。

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

2.排便异常[3]排便次数>3次/日或<3次/周。

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伴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但无血便,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4]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白红蛋白量、白细胞分类)和红细胞沉降率均应在正常范围内。

2.粪便检查可见到黏液,但不应有较多的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应为阴性,也无致病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其他肠原虫、血吸虫卵等。

3.口服钡餐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钡剂经小肠时间显著缩短,此点颇为突出。

钡剂灌肠x射线检查示结肠充盈迅速、结肠腔普遍变细呈索条状(索状征),或节段性变细,或袋形增多和加深,特别以在横结肠为突出和典型;结肠形态可有变化,甚至和变细的肠段交替出现某些肠段袋形消失或轻度扩张,但从无粘膜破坏、溃疡、固定狭窄、充盈缺损等征象。

在进行x射线检查前,宜用温盐水作清洁灌肠,因为用皂水或寒冷液体灌肠均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类似本病的x射线图像。

口服导泻剂也将影响检查结果。

4.纤维结肠镜检查常由于结肠的强烈收缩,器械不易进入满意的深度,此时病人常诉说有左下腹痛。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方法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紊乱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针对这一疾病,本文将介绍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方法,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方法1. 益生菌类药物益生菌类药物是常用的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药物之一。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减轻腹痛、腹胀等症状。

常见的益生菌类药物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2. 抗生素类药物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也可以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抗生素可能通过抑制细菌过度生长,改善肠道肌肉的运动,从而减轻症状。

然而,抗生素治疗需谨慎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抗痉挛药物抗痉挛药物常用于缓解肠道肌肉痉挛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常见的抗痉挛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山莨菪碱等。

然而,抗痉挛药物仅能缓解症状,对病因本身无法产生治疗效果。

4. 促动力药物促动力药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的通过,减轻排便不适等症状。

常用的促动力药物有莫沙必利、多塞平等。

二、改善生活方式1. 饮食调节合理饮食对于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等,以免刺激肠道;同时要保持饮食规律,分多次进食,减少进食过快和过量所带来的不适。

2. 增加运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保持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

3. 压力缓解压力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因之一,因此,有效缓解压力对于改善症状非常重要。

可以适当采取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进行瑜伽、深呼吸、听音乐等。

4.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有积极作用。

建议患者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短时睡眠。

三、替代疗法1. 中药治疗一些中草药被用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医学]肠易激综合征

[医学]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以肚子痛为主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也就是肠子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

过去这种病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也容易受情绪影响。

本病一般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即腹泻与便秘交替型)三型一、临床表现多发群体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

症状表现:1.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部胀满;IBS患者多有明显的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排便习惯表改变现为排便次数的增加(腹泻)或减少(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粪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糊状便、稀水便;或干球粪、硬粪。

有些患者排便费力,但排出的是糊状便或稀水便,将其理解为便秘;也有患者排便次数多,但排便干结,为硬粪,呈现假性腹泻。

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尽感、排粘液便及腹胀也是IBS常见的临床表现,所谓的粘液便就是排出的粪便中附有许多鼻涕样粘稠物。

2.嗳气、恶心、呕吐;3.焦虑、紧张、失眠、乏力、气急、心悸,手足多汗、血压偏低、头面阵热、和头晕头痛、胸痛、背痛、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等;4.有时可扪及痉挛的乙状结肠或粪块、结肠区轻压痛;5.肛门指检提示括约肌张力增高且病人有痛感。

二、诊断依据:1.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焦虑、失眠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3.多次粪便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便潜血试验阴性;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5.纤维结肠镜示部分病人肠运动亢进甚至痉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问题二、中医如何认识“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病机主要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等脏功能失调。

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及脾,脾气失和,可形成肝脾不调证.根据临床观察,一些明显的精神变化,均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运动功能和内分泌失调。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2.内脏感知异常 • 肠扩张疼痛阈值明显降低。 • 肠管对扩张和收缩的痛觉敏感性增加-腹
痛。
3.精神因素 • 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其焦虑、抑郁
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约半数IBS患者 首次发病与应激事件有关。
• 精神因素在IBS发病学上有两种观点
– IBS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 – 精神因素并非直接病因,但可诱发或加重
谢谢
头痛等。
4.体征 • 无明显体征,在腹痛相应部位可有轻压痛 • 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 • 直肠指检可发现肛门痉挛及触痛。
5.分型 • 腹泻型 • 便秘型 • 混合型 • 不确定型
诊断
• 罗马III诊断标准: (1)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
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且 具有下列中的2 项或2项以上:
症状。
4.其它 • 约1/3的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
状加重。
• 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 后,可能与感染改变了肠道对某些刺激 的反应能力有关。
• 某些胃肠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可能与IBS 症状有关。
临床表现
• 多呈慢性起病,病程较长,可达数年至数 十年,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常可由 精神、饮食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如欧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等。
• 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和山梨醇 等也可选用。
(4)促动力药物:
用于便秘型IBS。 1. 多巴胺受体阻断剂:胃复安、多潘立酮 2. 5-HT4受体激动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
替加色罗 3. 伊托必利:阻断多巴胺D2受体和抑制乙酰
胆碱酯酶活性
(5)抗抑郁药: • 对腹痛症状重,经上述治疗无效且明显
次口服 1~2片日3次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动力异常 脑肠相互作用 内脏感觉异常 其他 精神心理因素 肠道感染
肠道动力异常
多年来, 许多研究均证实胃肠动力变化是IBS症状发 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主要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 广泛性, 即可涉及到全胃肠道; 第二, 高反应性, 即对各种生理和非生理刺激的动力 反应过强。
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 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 Osullivan等报道, 正常人结肠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以6次/min的频率 为主, 而以便秘、腹痛为主的IBS者,3次/min慢波频率增加。 而其 他研究则证明以腹泻为主者,则相反。 腹泻型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且回肠推进性蠕动的增多可使 多数患者产生腹痛。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 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相反。 胃肠动力异常除了小肠、结肠动力障碍外,还发现有些IBS患者 有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降,收缩频率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等改 变
(3)缺乏可解释 症状的形态学改 变和生化异常
RomeⅢ的创新之处
① ② ③ ④ ⑤
强调腹痛或腹 部不适与排便、 排便习惯及粪 便性状改变具 有相关性是IBS 症状最突出的 特点,是IBS与 其他功能性肠 病和功能性腹 痛的区别之处。
对病程的要求由 RomeⅡ标准的 12个月缩短为6 个月,并强调最 近3个月症状的 “活动性”(即 符合诊断标准), 反映了本病慢性、 反复发作的特点, 使器质性疾病, 特别是肠道肿瘤 的漏诊几率降低。
国内姜敏等用水囊扩张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IBS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 IBS患者直肠容积的初始感觉阈值和紧迫感觉阈值明显降低, 提示IBS患 者可能存在内脏神经敏感性增加。但内脏高敏感性机制尚不清楚肠道是 如何致敏的。
传入性动力敏感通道 致敏的脊髓回路
神经节
反复刺激
伤害性信号传送到大脑,主要激活2条途径,一是通过脊髓丘脑束到大脑皮质,二是通过脊 髓网状束到达边缘系统和额叶,后者在内脏感觉的情绪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IBS与FD重叠的问题
• 我们的研究显示: FD组重叠IBS症状为44%, IBS组重叠FD症状为31%,重叠组中有FD症状 为91%,IBS症状为77%。可见FD组与IBS组患 者相比,FD组更容易并发下消化道功能紊乱 ,而重叠组与其它二组相比,FD和IBS症状越 明显或越严重,可能与胃肠道感觉过敏及神经 体液有关。
•刺激性的饮食:有的食物可引起肠痉挛,使排便延迟,发生便秘。巧克 力、奶制品和酒精是最常见的饮食促发因素。虽然通过控制饮食即可使 症状得到较好控制。但是,食物毕竟只是IBS的一个诱发因素,而非根本 病因。某些药物也会引发或加重症状。轻泻剂可引起周期性的腹泻和便 秘。
诊断标准
IBS 的特征性症状为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的改变。2006 年, 罗马委员会推出了IBS 的RomeⅢ诊断标准,具体内容为:
(1)病程半年以 上且近3个月来持 续存在腹部不适或 腹痛,并伴有下列 特点中至少2项: ①症状在排便后改 善; ②症状发生伴随排 便次数改变; ③症状发生伴随粪 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 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 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 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3次 或每周<3次); 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 便或稀水样便); 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 、急迫感、排便不尽感); ④黏液便; 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肠道感染
其他 病原体的侵袭
CRF的作用
肠道感染
细菌的内毒素可使 肠道通透性增高
肥大细胞的作用
细胞因子对肠粘膜 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
脑肠相互作用
肠神经系统ENS——脑神经系统CNS
5-HT、CCK、P物质、SS是桥梁
•便秘型及腹泻型空腹血浆5-HT含量均明显增高; •5-HT广泛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5-HT可引 起小肠蠕动增强,推进速度加快,通过回盲时间缩短,移行性综合运动增 多,张力提高。5-HT能引起豚鼠回肠平滑肌收缩; •5-HT与内脏感觉过敏密切相关:(1)内脏自身受体敏感性改变;(2)脊 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3)中枢对感觉的调节改变; •5-HT与精神情志改变:中枢内水平的改变可导致精神行为障碍。
3、治疗
• 由于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明确, 因此, 治疗尚无根本性措施和 公认标准。因此,IBS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包括饮食治疗,心理和行为治疗,中西医药物治疗和特殊方法(如针灸、气 功等)综合治疗措施。 • 一般治疗
1
首先,详细询问 病史以求发现促 发因素,并设法 予以去除。
IBS患者常有神经质、情 绪激动、焦虑和抑郁等心 理异常,而这些异常对胃 肠道运动有明显影响。精 神心理因素可概括为3种:
①精神病
③不良的环境因素 ②心理异常(如焦虑、 抑郁等)
Company Logo
精神心理因素
慢性的应激对个体所产生的功能紊乱,会延缓疾病的恢复过程。且 IBS患者对应激的反应比正常人更敏感、强烈且持久。应激是机体对不良 刺激或应激情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可促使IBS症状的 发生和加重。另外,心理因素还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脑—肠轴影响肠道 功能,脑功能显像技术可以证实IBS患者脑功能的异常变化。
细胞外网络调节
多数人认为IBS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造成的,5-HT不仅是一种神经 递质,而且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重要一员
神经元细胞
细胞因子, 受体, 肽, 5-HT
免疫细胞
内分泌细胞
其他
大量研究表明,IBS的发生还与性别、胃肠激素及神 经肽、遗传、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其机制尚 未完全明了
将排便后症状 “缓解”修改 为“改善”, 主要是考虑到 部分IBS患者 的腹痛或腹部 不适在排便后 有减轻,但未 达到完全消失
I BS 患 者 可 有 排 便频率和粪便性 状的改变,排便 费力、排便急迫 感、排便不尽感, 排黏液以及腹胀 等,这些症状并 为列入诊断标准, 但属常见症状, 这些症状越多越 支持 IBS 的诊断。
肠道感染
约1/4 IBS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或菌痢及炎症 性肠病等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其发病与感染的严重性及应用抗生 素时间均有一定关系。 肠道感染及肠粘膜炎症通过以下机制能破坏肠粘膜屏障,使肠上皮 通透性增高:
①病原体的侵袭:某些感染肠道的病原体可直接破坏肠粘膜上皮屏障。 ②细菌的内毒素可使肠道通透性增高:予6周龄的白鼠腹腔注射内毒素, 可使乳果糖吸收增加,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升高。 ③细胞因子对肠粘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TNF-α可降低人结肠上皮细胞 系HT-29/B6的跨上皮阻抗,使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的免疫活性下降 ,并可使紧密连接数目减少。IFN-γ可降低人结肠上皮细胞系T84 单层的 电阻,此作用是由于IFN-γ使紧密连接通透性增加所致。
肠道动力异常
内脏感觉异常
• 内脏感觉过敏是IBS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特别是以腹 痛为主的IBS患者,其直肠感觉过敏的程度与患者症状的严 重性密切相关,但其躯体感觉则正常。
• 许多研究观察到IBS患者痛阈降低,对胃肠道充盈扩张、 肠肌收缩等生理现象极为敏感,至少有50%~60%的患者在较 低的直肠扩张容积时即感腹痛。 • 大量的研究表明IBS患者的直肠对扩张刺激呈现明显的高 敏感性。
仅依据粪便性状 这一最可靠的指 标来进行疾病分 型,具有一定的 实用性和可操作 性。同时配以 Bristol 粪便性状 量表,使临床医 生及患者一目了 然,记忆深刻。
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
•便秘型IBS(IBS-C)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 糊状便或水样便<25% •腹泻型IBS(IBS-D)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糊状便或水样 便,硬便或干球便<25% •混合型IBS(IBS-M) 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 至少25%为糊状便或水样便 •不定型IBS(IBS-U) 粪便性状的异常不符合上述IBS-C、D 或M的标准
FGID与重叠症
研究者
北京地区 方秀才等
调查方式
整群、分层、 随机N= 2486
人群调查 N=1016
FGID发生率
21.9%至少有一 种FGIDs
常见的FGID和 重叠症
6.2% 二种或以上
FD、CC常见 FD中伴心理障碍为 15.5% 非FD中心理障碍为2.3% P < 0.01 香港地区
广州 李瑜元等
肠道感染
④肥大细胞的作用:在霍乱、志贺氏细菌性痢疾等急性感染性腹泻患 者,其直肠粘膜固有层深层的肥大细胞数明显增多,霍乱患者小肠粘 膜肥大细胞数也明显增高。寄生虫如线虫感染也可使肠粘膜肥大细胞 明显增多,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蛋白水解酶-2可使大鼠空肠粘膜 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通透性增加。 ⑤CRF(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 )的作用:予大鼠腹腔内注射CRF可 使结肠粘膜短环电流(代表离子转运)、电导(代表离子的通透性)及辣根 过氧化物酶从粘膜侧到浆膜侧的通透性(代表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 加。此作用可被CRF 拮抗剂a-螺旋CRF9-41、六甲铵(神经阻滞剂) 、 六氮四唑硫嗯酮(肥大细胞稳定剂)所拮抗,说明CRF刺激结肠分泌和 结肠通透性增加涉及烟碱机制和肥大细胞。近年来研究还发现,IBS 还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明显关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及小肠 细菌移位,也是肠道细菌感染的一种形式,病人多有IBS的临床表现。
蓝斑
尾状核
丘脑
导水管灰质
杏仁核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5-羟色胺能神经
结肠
阿片肽神经
Input
Integration
Cognition Affect
Effect
躯体感觉神经
Sight Sound Smell
内脏感觉神经
Motility Secretion Blood Flow Inflamm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