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力学分析-第12讲

合集下载

机构受力分析(图解)学习资料

机构受力分析(图解)学习资料

CD内力
牛顿
牛顿
BC内力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500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10000
BC内力
牛顿
凸轮反力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R36已知,可求R26、R56
凸凸轮轮曲曲线线设设计计时时产产生生
6
R36、R26、R56作为零件设计的重要参数
d
C
b
A bd
D
5
1
B
对应位置
用图解法做机构受力分析
例:用AutoCad做精压机上模驱动机构受力分析
阻力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算
求驱动力矩
A
h
C
B
量α计算h
h
阻力矩 Mr=R21*h
R21
牛顿-米
阻力矩变化规律
400 200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200 -400 -600 -800
阻力矩
CD内力
4000 2000
0 -200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R21= -R26
阻力矩 Mr=R21*h
h R21
用图解法做机构的受力分析
求凸轮副反力方向 方向:接触点的法线
接触点法线
求某点法线的方法:在该点邻域找两个等距点, 两个点的垂直平分线作为该点的法线

第12讲 断裂力学培训讲义

第12讲  断裂力学培训讲义

结构可靠性评价及失效分析第12讲断裂力学培训讲义1、概述1.1载荷的分类与破坏形式结构承受载荷的性质(拉、压、扭转、剪切)、大小、方向、作用位置中一项或多项不断变化(疲劳)或变化过大、过速(冲击)的情况都属于动载。

疲劳是结构失效的基本形式,约占结构失效总量的80~90%。

冲击载荷容易造成结构的脆性破坏。

造成脆性破坏,或加速疲劳破坏的原因可能是结构形式不佳(如应力集中严重)或结构工作环境的恶化(如环境温度变得过低,使材料材质变脆;或环境介质腐蚀性强,使结构缺陷加深增大)等。

疲劳破坏和脆性破坏都属于低应力破坏,发生破坏时的工作应力可能只有结构材料屈服极限的1/2,1/5,1/10,甚至没有外载荷。

例如,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破坏事件:海面上本来风平浪静,船舶却突然开裂破坏;火车尚未到达大桥,大桥却突然先行倒塌。

人类已经为突发性的低应力破坏付出了太多、太沉重的代价。

科研工作者为研究低应力破坏的机理、规律、预防措施等,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研究这些知识,预防低应力破坏事件的发生。

1.2结构脆性断裂的特点⑴名义工作应力低: 只有材料s的1/3~1/10,甚至外载荷等于零(如图1宽板焊接接头的实验结果)。

⑵断裂之前无明显塑性变形,无征兆,突发断裂。

⑶低应力脆性破坏多发生在低温阴冷的时刻。

以上三个特点,让人猝不及防,容易造成严重危害。

⑷ 发生低应力脆性断裂的结构内,多半存在着较大的内应力,有较高的内能。

⑸ 发生低应力脆性断裂的结构上,必有裂源或应力集中点存在。

脆性断裂对缺陷和应力集中很敏感。

后两个特点,反映了低应力脆性断裂的必然性,并非无缘无故发生。

1.3结构发生脆性断裂的原因和条件(金属结构脆性断裂的能量理论)固体内部的裂纹和缺陷,导致其发生低应力脆性断裂。

使材料的实际断裂强度只有其理论强度的1/10 ~ 1/1000。

对这一现象作如下分析:⑴ 一个L B ⋅⋅δ的微裂纹体(图2),1=δ,在平均力F 的作用下,伸长了L ∆长,两端固定起来(相当于被均匀拉伸的弹性体的一个局部)。

12第十二讲(弯曲正应力)

12第十二讲(弯曲正应力)

材料力学教案
M z y d A
A
第十二讲:弯曲正应力计算
E
r
A
y dA
2
EI z
r
M
(c)
由式(c)可知,直梁纯弯曲时中性层的曲率为
M r EI z 上式中的EIz称为梁的弯曲刚度。显然,由于纯弯曲时,
梁横截面上的弯矩M 不随截面位置变化。故对于等截面的
1
直梁,包含在中性层内的那根轴线将弯成圆弧。
3、纵向线应变在横截面范围内的变化规律
图c为由相距d x的两横截面取出的梁段在梁弯曲后的情
况,两个原来平行的横截面绕中性轴相对转动了角d。梁的 横截面上距中性轴 z为任意距离 y 处的纵向线应变由图c可知 为
B1B B1 B y d AB1 O1O2 dx
令中性层的曲率半径为r(如图c),则根 1 d 据曲率的定义 有 r dx
材料力学教案
第十二讲:弯曲正应力计算
根据表面变形情况,并设想梁的侧面上的横向线mm和nn是
梁的横截面与侧表面的交线(由表及里),可作出如下推论
(假设):
平面假设
梁在纯弯曲时,其原来的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
只是绕垂直于弯曲平面(纵向平面)的某一轴转动,转动后 的横截面与梁弯曲后的轴线保持正交。 此假设已为弹性力学的理论分析结果所证实。 三峡大学 工程力学系
将 E 代入,即得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r
y
My Iz
三峡大学 工程力学系
材料力学教案
第十二讲:弯曲正应力计算
二. 纯弯曲理论的推广-横力弯曲中正应力的计算
工程中实际的梁大多发生横力弯曲,此时,对于梁在
纯弯曲时所作的假设不再成立。

第12讲 电磁感应规律及其应用

第12讲 电磁感应规律及其应用

第12讲 电磁感应规律及其应用考点 考题统计考情分析楞次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023·湖北卷T 5、2022·河北卷T 5、2022·广东卷T 4T 10、2022·山东卷T 12本讲主要考查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熟练应用动力学和能量观点分析并解决电磁感应问题。

主要规律有: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电磁感应中的平衡问题;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

本专题选择题和计算题都有可能命题,选择题一般考查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题目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中等;计算题主要考查电磁感应规律的综合应用,难度较大。

电磁感应中的电路、图像问题2023·辽宁卷T 4、2022·河北卷T 8、2022·全国乙卷T 24、2022·全国甲卷T 16、2021·辽宁卷T 9、2021·河北卷T 7、2021·广东卷T 10考点一 楞次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感应电流方向的两种判断方法(1)楞次定律:线圈面积不变,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的情形,往往用楞次定律。

(2)右手定则: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情形往往用右手定则。

2.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四种表现形式 (1)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2)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3)使线圈面积有扩大或缩小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为“增缩减扩”; (4)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现象)——一般情况下为“增反减同”。

3.感应电动势的四种求解方法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 =n ΔΦΔt{S 不变时,E =nS ΔBΔtB 不变时,E =nBΔS Δt (2)导体棒垂直切割磁感线:E =Blv 。

(3)导体棒以一端为圆心在垂直匀强磁场的平面内匀速转动:E =12Bl 2ω。

(4)线圈绕与磁场垂直的轴匀速转动(从线圈位于中性面开始计时):e =nBSωsin ωt 。

高三物理综合专题讲义-第12讲-力学图像问题

高三物理综合专题讲义-第12讲-力学图像问题

第十二讲高考命题点命题轨迹情境图运动学图象问题20161卷21,3卷2316(1)21题20172卷2220182卷19,3卷18、19力学图像问题十二16(3)23题第十二讲17(2)22题第 十 二 讲18(2)19题 18(3)18题 18(3)19题动力学图象问题20173卷2017(3)20题20181卷1518(1)15题第十二讲其他图象20152卷17问题15(2)17题20151卷20、2515(1)20题第十二讲图象信息提取问题20192卷1815(1)25题19(2)18题第 十 二 讲图11.v -t 图象的应用技巧(1)图象意义:在v -t 图象中,图象上某点的斜率表示对应时刻的加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2)注意:加速度沿正方向不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做加速运动.2.x -t 图象的应用技巧(1)图象意义:在x -t 图象上,图象上某点的斜率表示对应时刻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注意:在x -t 图象中,斜率绝对值的变化反映加速度的方向.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增大则物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例1】(2019·广西桂林市、贺州市、崇左市3月联合调研)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在t =0时刻两车正好相遇,在之后一段时间0~t 2内两车速度—时间图象(v -t 图象)如图1所示,则在0~t 2这段时间内有关两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辆车运动方向相反 B .在t 1时刻甲、乙两车再次相遇C .乙车在0~t 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小于v 1+v 22D .在t 1~t 2时间内乙车在甲车前方【拓展训练1】(2019·云南昆明市4月质检)汽车在限速为40 km/h 的道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斑马线上有行人,于是减速礼让,汽车到达斑马线处时行人已通过斑马线,驾驶员便加速前进,监控系统绘制出该汽车的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减速前该车已超速B .汽车在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3 m/s 2C .驾驶员开始减速时距斑马线18 mPart 1 运动学图像问题第 十 二 讲图3D .汽车在加速阶段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例2】(2019·湖北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等八校第一次联考)A 、B 两质点在同一平面内同时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置—时间图象如图3所示,其中甲是顶点过原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乙是过点(0,3)的一条直线,两图象相交于坐标为(3,9)的P 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质点A 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2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 .质点B 以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在前3 s 内,质点A 比B 向前多前进了9 m D .在3 s 前某时刻质点A 、B 速度相等【拓展训练2】(多选)(2019·吉林省名校第一次联合模拟)某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抛物线)如图4所示,P (2,12)为图线上的一点.PQ 为过P 点的切线,与x 轴交于点Q (0,4).已知t =0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8 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 .2 s 时,质点的速度大小为6 m/s C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2D .0~1 s 内,质点的位移大小为4 m1.基本思路(1)解读图象的坐标轴,理清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和坐标点的意义. (2)解读图象的形状、斜率、截距和面积信息.2.解题技巧(1)可以采用解析法和排除法分析a -t 图象和F -t 图象.Part 2 动力学图像问题图4第 十 二 讲(2)要树立图象的函数思想,即图象反映的是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应用物理规律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例3】(多选)(2019·河南驻马店市第一学期期末)如图5甲所示,一质量m =1 kg 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外力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F 随时间t 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的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4 s 后的图线没有画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第3 s 末的加速度大小是2 m/s 2 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C .物体在前6 s 内的位移为10 m D .物体在前6 s 内的位移为12 m【拓展训练3】(2019·河北张家口市上学期期末)如图6所示,一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左端,则物体速度大小v 、加速度大小a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F f 以及位移大小x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图6图5第 十 二 讲【拓展训练4】(多选)(2019·山东淄博市3月模拟)如图7所示,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距离弹簧上端高h 处由静止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继续向下运动.小球从开始下落到小球第一次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小球的速度v 、加速度a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图7第十二讲1.x-v图象的应用技巧x与v的关系式:2ax=v2-v02,图象表达式:x=12av2-12av022.解题技巧对于图象问题要注意应用解析法和排除法,两者结合提高选择题图象类题型的解题准确率和速度.Part 3 其他图像问题第 十 二 讲【例4】(2019·福建三明市期末质量检测)如图8所示四幅图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8A .甲图中,物体在0~t 0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小于v 0t 02B .乙图中,物体的加速度为2 m/s 2C .丙图中,阴影面积表示t 1~t 2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变化量D .丁图中,t =3 s 时物体的速度为25 m/s【拓展训练5】(2019·辽宁省重点协作体模拟)从t =0时刻开始,物块在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x 轴做直线运动,如图9所示为其位移和速率二次方的关系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十 二 讲图10A .t =0时刻物块位于x =0处B .物块运动的加速度a =2 m/s 2C .t =4 s 时物块位于x =2 m 处D .由图可知物体做往复运动【拓展训练6】(2019·山西五地联考上学期期末)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行驶,它们运动的xt -t 图象如图10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在4 s 末以前,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大B .在4 s 末以后,乙车的加速度比甲车的大C .在4 s 末,甲、乙两车相距最远D .在前4 s 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1.题型特点此类题目的解题信息或者重要的条件往往在图象中呈现,因此根据图象的变化分析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特点是解题的突破口.2.解读题目信息的两种方法(1)分析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与坐标轴交点等特殊点和这些特殊点前后两段图线. (2)分析图象的形状变化、斜率变化、相关性等.【例5】(多选)(2019·全国卷Ⅱ·18)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其机械能E 总等于动能E k 与重力势能E p 之和.取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该物体的E 总和E p 随它离开地面的高度h 的变化如图11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 m/s 2.由图中数据可得( ) A .物体的质量为2 kgB .h =0时,物体的速率为20 m/sC .h =2 m 时,物体的动能E k =40 JPart 4 图像信息提取问题图9第 十 二 讲图12图13D .从地面至h =4 m ,物体的动能减少100 J【拓展训练7】(2018·陕西榆林市第三次模拟)二十一世纪新能源环保汽车在设计阶段要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在某次新能源汽车性能测试中,图12甲显示的是传感器传回的牵引力的实时数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但由于机械故障,速度传感器只传回了第20 s 以后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已知汽车质量为1 500 kg ,若测试平台是水平的,且汽车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设汽车所受阻力恒定,由分析可得( )A .由图甲可得汽车所受阻力为1 000 NB .第20 s 末的汽车的速度为26 m/sC .由图乙可得20 s 后汽车才开始匀速运动D .前20 s 内汽车的位移为426 m【拓展训练8】(2019·福建龙岩市期末质量检查)如图13甲所示,一个质量m =1 kg 的物块以初速度v 0=12 m/s 从斜面底端冲上一足够长斜面,经t 1=1.2 s 开始沿斜面返回,t 2时刻回到斜面底端.物块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斜面倾角θ=37°(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可确定( )A .物块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B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C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7.2 mD .物块回到斜面底端的时刻为2.4 s(限时45分钟)【1】(2019·四川达州市第二次诊断)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从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往乙地,其v -t 图象如图1所示,在0~t 0和t 0~3t 0两段时间内( ) A .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2 B .位移大小之比为2∶3专题强化练习第 十 二 讲图2图5C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D .合力的冲量大小之比为2∶1【2】(2019·山东菏泽市下学期第一次模拟)一辆汽车以2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当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险情时,立即进行急刹车,刹车后的速度v 随刹车位移x 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设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当汽车刹车后的速度减小为12 m/s 时,刹车的距离x 1为( )A .12 mB .12.8 mC .14 mD .14.8 m【3】(多选)(2019·河北唐山市第一次模拟)如图3所示,x -t 图象反映了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 轴相切于10 s 处,则0~10 s 过程中( )A .甲车的速度大小为4 m/sB .乙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4 m/sC .甲车的位移大小为40 mD .乙车的位移大小为80 m【4】(2019·吉林省“五地六校”合作体联考)一物体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合外力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4所示,物体在t 0和2t 0k2,物体的动量分别为p 1、p 2,则( )A .E k2=8E k1,p 2=4p 1B .E k2=3E k1,p 2=3p 1C .E k2=9E k1,p 2=3p 1D .E k2=3E k1,p 2=2p 1【5】(2019·山东烟台市上学期期末)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某时刻两车正好并排行驶,从该时刻起两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5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0时刻两车相遇B .0到t 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均逐渐减小且方向相同C .0到t 0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D .t 1时刻甲、乙两车一定再次相遇,之后甲车将一直在乙车前方图4第 十 二 讲图6【6】(2019·浙江杭州市高三期末)利用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可以对快速变化的力的特性进行研究.如图6甲所示,用弹性轻绳将小球挂在力传感器的O 点.在某次实验中,将小球举到悬点O 处,然后静止释放小球,此后小球始终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用计算机绘得轻绳的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3时刻小球速率最大 B .t 2时刻小球动能为零 C .t 3、t 4时刻小球速度相同D .小球和轻绳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7】(2019·福建龙岩市3月模拟)A 、B 、C 、D 四个质量均为2 kg 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x -t 、v -t 、a -t 、F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物体在t =0时的速度均为零,其中0~4 s 内物体运动位移最大的是( )【8】(2019·山东枣庄市上学期期末)某马戏团演员做滑杆表演时,所用竖直滑杆的上端通过拉力传感器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悬空,滑杆的质量为20 kg.从演员在滑杆上端做完动作时开始计时,演员先在杆上静止了0.5 s ,然后沿杆下滑,3.5 s 末刚好滑到杆底端,速度恰好为零,整个过程演员的v -t 图象和传感器显示的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别如图7甲、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员在1.0 s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B.滑杆的长度为5.25 mC.传感器显示的最小拉力为420 ND.3.5 s内演员损失的机械能为2 700 J图7【9】(多选)滑块以初速度v0滑上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固定斜面,到达最高点后又返回到出发点.则能大致反映整个运动过程中,滑块的加速度a、速度v随时间t,重力对滑块所做的功W、动能E k与位移x关系的是(取初始位置为坐标原点、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第十二讲【10】(2019·山东临沂市质检)如图8甲所示,质量为m=2 kg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t=0时刻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t1=0.5 s时撤去该拉力,整个过程中物体运第 十 二 讲图8动的速度与时间的部分图象如图乙所示,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拉力F 的大小;(3)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s .Part1运动学图像问题 【例1】答案 C解析 由题图可知,二者速度均为正值,即二者均向正方向运动,故甲、乙两辆车运动方向相同,选项A 错误;由题图可知,在0~t 1时间内,二者位移不相等,即在t 1时刻甲乙两车没有相遇,在该时刻二者速度相等,二者之间的距离是最大的,故选项B 错误;若乙车在0~t 2时间内做匀变速运动,则平均速度为v 1+v 22,如图所示:由v -t 图象与t 轴所围面积代表位移可知,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较大,故乙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小于v 1+v 22,故选项C 正确;由于甲的初速度大于乙的初速度,所以开始时甲车在乙车前面,由v -t 图象与t 轴所围面积代表位移可知在0~t 2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故整个过程中甲车一直在乙车前面,故选项D 错误.参考答案第 十 二 讲【拓展训练1】答案 B解析 由题图可知,汽车减速前的行驶速度为v 0=10 m/s =36 km/h<40 km/h ,未超速,故A 错误;汽车在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a =Δv Δt =8-25.5-3.5 m/s 2=3 m/s 2,故B 正确;由题图可知,汽车减速过程不是做匀减速运动,因此由速度-时间图象不能精确求解汽车开始减速时距斑马线的距离,故C 错误;由题图可知汽车在加速阶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F -F f =ma 知,牵引力F 恒定,速度增加,据P =F v 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 增加,故D 错误.【例2】答案 C解析 质点A 的运动方程为x =12at 2,则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 =2 m/s 2,故A 正确;乙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故质点B 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B 的速度为v =Δx Δt =9-33 m/s =2 m/s ,故B 正确;在前3 s 内,质点B 的位移为6 m ,质点A 的位移为9 m ,质点A 比B 向前多前进了3 m ,故C 错误;t =1 s 时刻,质点A 的速度为2 m/s ,且质点B 以v =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 正确.【拓展训练2】答案 AC解析 由题知图象为抛物线,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而v 0=8 m /s ,t =2 s 时的位移x =12 m ,代入解得a =-2 m/s 2,则函数表达式为x =8t -t 2,即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 2,故A 、C 正确;2 s 时的瞬时速度为v =v 0+at =8 m/s -2×2 m/s =4 m/s ,故B 错误;由位移公式可得1 s 内的位移x 1=8×1 m -12 m =7 m ,故D 错误.第 十 二 讲Part2 动力学图像问题 【例3】答案 BD解析 由题图丙可知,物体在前4 s 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第3 s 末的加速度a 1等于前4 s 内的加速度,a 1=Δv Δt =44 m /s 2=1 m/s 2,选项A 错误;在0~4 s 内,F 1-μmg =ma 1, 解出:μ=0.4,选项B 正确;设前4 s 内的位移为x 1,x 1=12a 1t 12=12×1×16 m =8 m ;设4 s 后物体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 2,则:F 2-μmg =ma 2, 解得,a 2=-2 m/s 2;物体在4 s 末时的速度为v ′=4 m/s , 设物体从4 s 末运动时间t 2速度减为0, 则:0=v ′+a 2t 2,解得:t 2=2 s ; 所以物体在6 s 末速度恰好减为0. 故后2 s 内的位移:x 2=v ′t 2+12a 2t 22,解得,x 2=4 m ;所以物体在前6 s 内的位移x =x 1+x 2=8 m +4 m =12 m ,选项C 错误,D 正确.【拓展训练3】答案 A解析 在前t 1内物体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F f 恒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v =at ,v -t 图象是倾斜的直线;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12at 2,x -t 图象是抛物线;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同后,不受摩擦力而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摩擦力F f 为0,加速度为0.故A 正确,B 、C 、D 错误.【拓展训练4】答案 AD解析 在小球由静止自由下落未接触弹簧阶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 ;接触弹簧后,刚开始重力大于弹力,加速度方向向下,随着小球的不断下降,弹力逐渐变大,故小球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小球所受弹簧弹力等于重力时,加速度为零,此时速度最大;小球继续下落时,弹力大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变为向上,且加速度逐渐变大,直到速度减小到零,到达最低点,由对称知识可知,到达最第 十 二 讲低点的加速度大于g ,故A 、D 正确.Part3 其他图像问题 【例4】答案 D解析 题图甲中,因v -t 图象与t 轴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可知物体在0~t 0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于v 0t 02,选项A 错误;题图乙中,根据v 2=2ax 可知2a =1515 m/s 2=1 m/s 2,则物体的加速度为0.5 m/s 2,选项B错误;题图丙中,根据Δv =at 可知,阴影面积表示t 1~t 2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量,选项C 错误;题图丁中,由x =v 0t +12at 2可得x t =v 0+12at ,由图象可知12a =102 m/s 2=5 m/s 2,则a =10 m/s 2;v 0=-5 m/s ,则t =3 s 时物体的速度为v 3=v 0+at 3=25 m/s ,选项D 正确.【拓展训练5】答案 C解析 根据x -x 0=v 22a ,结合题图可知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有12a =2-04-2 s 2/m =1 s 2/m ,则加速度 a=0.5 m/s 2,初位置x 0=-2 m ,故A 、B 、D 错误;t =4 s 内,物块的位移Δx =12at 2=12×0.5×42 m =4 m ,则t =4 s 时物块的位置坐标x =Δx +x 0=2 m ,故C 正确.【拓展训练6】答案 D解析 由题图可得,对于甲有:xt =0.5t +1,对于乙有:xt=-0.5t +5,对照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得:x t =a2t +v 0.可得甲的加速度为a 甲=1 m/s 2,初速度为v 0甲=1 m/s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的加速度为a 乙=-1 m /s 2,初速度为v 0乙=5 m/s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B 错误; 当t =4 s 时,甲的速度为v 甲=v 0甲+a 甲t =1 m/s +1×4 m/s =5 m/s. 乙的速度为v 乙=v 0乙+a 乙t =5 m/s -1×4 m/s =1 m/s ,可知,在4 s 末以前,乙车的速度先比甲车的大,后比甲车的小,故A 错误.由题意可知,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则在4 s 末,甲、乙两车相距不是最远,故C 错误. 平均速度为v =v 0+ v2,在前4 s 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 正确.第 十 二 讲Part4 图像信息提取问题 【例5】答案 AD解析 根据题图可知,h =4 m 时物体的重力势能mgh =80 J ,解得物体质量m =2 kg ,抛出时物体的动能为E k0=100 J ,由公式E k0=12m v 2可知,h =0时物体的速率为v =10 m/s ,选项A 正确,B 错误;由功能关系可知F f h =|ΔE 总|=20 J ,解得物体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F f =5 N ,从物体开始抛出至上升到h =2 m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mgh -F f h =E k -100 J ,解得E k =50 J ,选项C 错误;由题图可知,物体上升到h =4 m 时,机械能为80 J ,重力势能为80 J ,动能为零,即从地面上升到h =4 m ,物体动能减少100 J ,选项D 正确.【拓展训练7】答案 B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在20 s 后汽车做匀速运动,则由题图甲可知:F f =1 500 N ,故选项A 错误; 在0~6 s 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F f =ma 1,则:a 1=5 m/s 26 s 末车速:v 1=a 1t 1=5×6 m/s =30 m/s ,在6~18 s 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2-F f =ma 2,则:a 2=-13m/s 2,第18 s 末车速:v 2=v 1+a 2t 2=30 m/s +⎝⎛⎭⎫-13×12 m/s =26 m/s由题图知18 s 后牵引力等于阻力,即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第20 s 末的车速:v =26 m/s ,故选项B 正确,C 错误;汽车在0~6 s 内的位移:x 1=v 12t 1=90 m汽车在6~18 s 内的位移:x 2=v 1+v 22t 2=336 m 汽车在18~20 s 内的位移:x 3=v t 3=52 m故汽车在前20 s 内的位移:x =x 1+x 2+x 3=478 m ,故选项D 错误.【拓展训练8】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图乙可以知道,上滑时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1=10 m/s 2,故A 错误; 物块在上滑时:mg sin θ+μmg cos θ=ma 1 解得:μ=0.5,故B 错误;v -t 图象与t 轴所围面积等于位移,所以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 =12×12×1.2 m =7.2 m ,故C 对;物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为a 2=g sin θ-μg cos θ=2 m/s 2第 十 二 讲根据位移公式:s =12a 2t 2解得:t =7.2 s ≠1.2 s ,故返回到斜面底端的时刻不是2.4 s ,故D 错误.强化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 C解析 根据v -t 图象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加速度大小,则得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 1∶a 2=2∶1,故A 错误;根据v -t 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等于位移,则得:位移之比为x 1∶x 2=1∶2,故B 错误;在0~t 0时间内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 0~3t 0时间内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平均速度公式得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均为v 02,故C 正确;根据动量定理可知,在0~t 0时间内合外力的冲量I 1=m v 0;在t 0~3t 0时间内合外力的冲量I 2=0-m v 0=-m v 0,则合力的冲量大小之比为1∶1,故D 错误.【2】答案 B解析 由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为a ,由v 2-v 02=2ax ,解得a =-10 m/s 2,当v 1=12 m/s 时,汽车刹车的距离x 1=v 12-v 022a =12.8 m ,B 项正确.【3】答案 ACD解析 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v 甲=x t 1=205m /s =4 m/s ,在0~10 s 内位移为:x 甲=v 甲t =4×10 m =40 m ,故A 、C 正确;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 轴相切于10 s 处,则t =10 s 时,速度为零,将其运动反过来看成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根据位移与时间关系x =12at 2,根据题图有:x 0=12at 2,20 m =12at 02,t =10 s ,t 0=5 s ,解得:a =1.6 m/s 2,x 0=80 m ,则平均速度为:v 乙=x 0t =8010 m/s =8 m/s ,故B 错误,D 正确.【4】答案 C解析 根据动量定理得: 0~t 0内:F 0t 0=m v 1 t 0~2t 0内,2F 0t 0=m v 2-m v 1 联立解得:v 1∶v 2=1∶3 由p =m v 得:p 2=3p 1第 十 二 讲由E k =12m v 2得:E k1=12m v 12E k2=12m v 22解得:E k2=9E k1.【5】答案 C解析 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知0~t 0时间内乙车的位移比甲车的大,则t 0时刻两车没有相遇,故A 错误;0~t 1时间内,甲、乙两车图象斜率均逐渐减小,则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均逐渐减小.甲图象切线斜率为正,乙图象切线斜率为负,则加速度方向相反,故B 错误;0~t 0时间内甲车的位移比乙车的小,则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 正确;0~t 1时间内,甲车的位移比乙车的大,则在t 1时刻甲、乙两车没有相遇,之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大,则甲车将一直在乙车前方,故D 错误.【6】答案 B【7】答案 A解析 由x -t 图象可知,4 s 末到达位置为-1 m ,总位移为大小为2 m ,由v -t 图象可知,物体前2 s 内沿正方向运动,2~4 s 沿负方向运动,方向改变,4 s 内总位移为零;由a -t 图象可知:物体在第1 s 内向正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第2 s 内向正方向做匀减速运动,2 s 末速度减为0,然后在2~3 s 向负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在3~4 s 向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 s 末速度为零,并回到出发点,总位移为零,其v -t 图象如图甲所示;F -t 转化成a -t 图象,如图乙所示.第 十 二 讲由图象可知:物体在第1 s 内做匀加速运动,第2 s 内做匀减速运动,2 s 末速度减为0,前2 s 内的位移为x =2×12×0.5×12 m =0.5 m ,后2 s 内位移x ′=x =0.5 m ,总位移为1 m ,综上可知,A 正确.【8】答案 D解析 由v -t 图象可知,演员在1.0 s 时的加速度大小a =3-01.5-0.5m/s 2=3 m/s 2,故A 错误;v -t 图象与t 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则可知,总长度x =12×3×3 m =4.5 m ,故B 错误;两图结合可知,静止时,传感器示数为800 N ,除去杆的重力200 N ,演员的重力就是600 N ,在演员加速下滑阶段,处于失重状态,杆受到的拉力最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1=ma ,解得:F 1=420 N ,加上杆的重力200 N ,可知杆受的拉力为620 N ,故C 错误;由题意可知演员从滑杆上端下滑到杆底端的过程中,初、末速度相同,故ΔE k =0,则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损失的机械能,即ΔE =mgh =600×4.5 J =2 700 J ,故D 正确.【9】答案 BD解析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则上滑时的加速度a 1=-mg sin θ+μmg cos θm=-(g sin θ+μg cos θ),下滑时的加速度a 2=mg sin θ-μmg cos θm =g sin θ-μg cos θ.知|a 1|>a 2.根据位移公式x =12at 2,由于下滑与上滑过程位移大小相等,则知下滑的时间t 2大于上滑的时间t 1.由于机械能有损失,返回到出发点时速度小于出发时的初速度,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A 错误,B 正确.上滑时重力做负功,下滑时重力做正功,故C 错误.由动能定理可知,上滑时E k =E k0-mgx sin θ-F f x ;下滑时:E k =mgx sin θ-F f x ,且回到出发点时的动能小于初始状态的动能,故D 正确.第 十 二 讲【10】答案 (1)0.5 (2)60 N (3)7.5 m解析 (1)由题图可知,物体向上匀减速时加速度大小为:a 2=10-51-0.5 m /s 2=10 m/s 2此过程有:mg sin θ+μmg cos θ=ma 2 代入数据解得:μ=0.5(2)由题图可知,物体向上匀加速时加速度大小为:a 1=100.5m /s 2=20 m/s 2 此过程有:F -mg sin θ-μmg cos θ=ma 1 代入数据解得:F =60 N(3)设物体向上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则t 1=1010 s =1 s ,则整个过程中物体向上滑行的时间t =0.5 s +1 s =1.5 s , 结合题图乙可知,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 s =12×10×1.5 m =7.5 m.。

第12讲厄米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

第12讲厄米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
(2)分立谱、连续谱正交归一表示式
1. 分立谱正 交归一条 件分别为: 3. 正交归一系
n * n d 1 m * n d 0

m
* nd 0
[证毕]

m
* n d mn
2. 连续谱正 交归一条 件表示为:
* d ( )
2线性谐振子能量本征函数组成正交归一系1动量本征函数组成正交归一系3角动量本征函数组成正交归一系本征函数4氢原子波函数组成正交归一系四实例一力学量的可能值二力学量的平均值力学量有确定值的条件三例题量子力学基本假定iii告诉人们在任意态r中测量任一力学量f所得的结果只能是由算符f的本征方程之一
第三章 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

满足上式的函数系 φn 或φλ 称为正交归一(函数)系。
(4)简并情况
上面证明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时,曾假设 这些本征函数属于不同本征值,即非简并情况。
如果 F 的本征值Fn是f度简并的,则对应Fn有f个本征函数:φn1 ,φn2 , ..., φnf
满足本征方程:
ˆ F F ni n ni
§3.5 厄密算符的本征值与本征函数
(一)厄密算符的平均值 (二)厄密算符的本征方程 (三)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
(四)实例
(一)厄密算符的平均值
定理I:体系任何状态ψ下,其厄密算符的平均值必为实数。 证:
ˆ F d * F
逆定理:在任何状态下,平均值均为 实数的算符必为厄密算符。 证:
1. ψ nj是本征值Fn的本征函数。
2. 满足正交归一条件的f个新函数ψnj可以组成。 为此只需证明线性 叠加系数 Aji 的个 数 f 2 大于或等于 正交归一条件方程 个数即可。

第12章 动量定理

第12章 动量定理

理论力学
动量定理
12-3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运动定理 质点系的质量与质心加速度的乘积等于作用于质点系外力 的矢量和.它同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 的质量和外力。 问题:内力是否影响质心的运动? 相似,可以 把质点系质心运动看作一个质点的运动,此质点集中了质点系
理论力学
动量定理
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式为:
px p0 x 恒量
以上结论称为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
理论力学
例12-3
动量定理
电动机外壳固定在水平基础上,定子和外壳的质量为 转子质量为 角速度 .定子和机壳质心 ,转子质心 , 为常量.求基础的水平及铅直约束力.
, ,Biblioteka 理论力学动量定理解:
动约束力 附加动约束力
理论力学
例12-4
动量定理



x
m1g
Mg
m2g
vc 0 c 0
x


m2g
x
Mg
m1g
理论力学
动量定理
xc 常数
xc 0 0
xc 0 xc
把坐标原点放在船的质心的初始位置 设当经过t时刻后,船向右移动x,则:
rC
mr
m
i i
(12 2 )
代入上式,得
d p dt d m i ri d t ( m rC ) m v C (12 3 )
上式表明,质点系的动量等于质心速度与其全部 质量的乘积。
理论力学
动量定理
12
刚体是由无限多个质点组成的不变质点系,质 心是刚体内某一确定的点。对于质量均匀分布的规 则刚体,质心就是几何中心,由式(12-3)可以方便 的计算刚体或者刚体系统的动量。

12第二章应力状态分析一、内容介...

12第二章应力状态分析一、内容介...

第二章应力状态分析一、内容介绍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为三维弹性体,因此分析从微分单元体入手,本章的任务就是从静力学观点出发,讨论一点的应力状态,建立平衡微分方程和面力边界条件。

应力状态是本章讨论的首要问题。

由于应力矢量与内力和作用截面方位均有关。

因此,一点各个截面的应力是不同的。

确定一点不同截面的应力变化规律称为应力状态分析。

首先是确定应力状态的描述方法,这包括应力矢量定义,及其分解为主应力、切应力和应力分量;其次是任意截面的应力分量的确定—转轴公式;最后是一点的特殊应力确定,主应力和主平面、最大切应力和应力圆等。

应力状态分析表明应力分量为二阶对称张量。

本课程分析中使用张量符号描述物理量和基本方程,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张量概念,请进入附录一,或者查阅参考资料。

本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讨论弹性体内一点-微分单元体的平衡。

弹性体内部单元体的平衡条件为平衡微分方程和切应力互等定理;边界单元体的平衡条件为面力边界条件。

二、重点1、应力状态的定义:应力矢量;正应力与切应力;应力分量;2、平衡微分方程与切应力互等定理;3、面力边界条件;4、应力分量的转轴公式;5、应力状态特征方程和应力不变量;知识点:体力;面力;应力矢量;正应力与切应力;应力分量;应力矢量与应力分量;平衡微分方程;面力边界条件;主平面与主应力;主应力性质;截面正应力与切应力;三向应力圆;八面体单元;偏应力张量不变量;切应力互等定理;应力分量转轴公式;平面问题的转轴公式;应力状态特征方程;应力不变量;最大切应力;球应力张量和偏应力张量§2.1 体力和面力学习思路:本节介绍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体力和面力,体力F b和面力F s的概念均不难理解。

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弹性力学中,虽然体力和面力都是矢量,但是它们均为作用于一点的力,而且体力是指单位体积的力;面力为单位面积的作用力。

体力矢量用F b表示,其沿三个坐标轴的分量用F b i(i=1,2,3)或者F b x、F b y和F b z表示,称为体力分量。

12广义力和约束力的求法

12广义力和约束力的求法
j j 1
j
比较。
①、任意质点系各广义坐标的变分都是彼此独立的。 (×) ②、广义力一定具有力的量纲。 (×)
例5.7、图示为一正切机构及其受力情况。已知 OD=l,OC=R,杆件的质量及摩擦不计,AB杆平 动,OC杆定轴转动。设机构于θ=300的位置平衡, 求力F与FQ关系。
y
C
A
O

B
F
D
FQ
第十二讲 广义力的求法
Review 用虚功原理解题的步骤:
δw 0
①判别约束是否理想约束; ②确定自由度并选择广义坐标; ③找出主动力及作用点; ④用广义坐标的变分表示虚位移; ⑤ 由虚功原理写出平衡方程,让每个广义坐标变 分的系数为零,求解。
一、广义力 虚功的表达有两种方式:
3n i 1
Qj xi n r Q j Fi F i i 为广义力的第 j 个分量 定义: i 1 q j i 1 q j
b B
A
θ a
O G2
答案:
G1
Q (aG1 bG2 ) cos
解:提示 S=1,q=θ 用虚功求解:
b A θ a
B
O
y
G2
y A aco s Q yB b cos w G1 y A G2 yB (aG1 bG2 ) cos
xi Q j Fi q j i 1
3n
or
ri Q j Fi q j i 1
n
( j 1, 2,
, s)
②遵照导出式的步骤,先将
3n
的函数,代入 Fixi中,再与 i 1 *③ 练习:
q , q ,.., q xi表示成 1 2 s s

第十二讲 课堂课件

第十二讲 课堂课件

机构设计技术
第十二讲
机构上的力学分析
本讲主要内容:
l 机构力学分析目的和方法 l 构件的作用力分析 l 构件惯性力和惯性力偶分析
12.1 机构力学分析目的与方法
12.1.1 机构力分析的目的
ü确定运动副中的总反力(运动副元素上的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合力) 它是研究运动副的摩擦、磨损,计算构件强度等的基础。
ü确定平衡力及平衡力矩 指机械按给定的运动规律运动,所必需加于机械上的与已知外 力、力矩相平衡的未知外力或力矩。并根据负荷确定所需原动 机的功率。或反之。
12.1 机构力学分析目的与方法
12.1.2 机构力分析的类型与方法
Ø按是否考虑惯性力的影响,力分析分为:
机构的静力分析(不计惯性力)
机构的动力分析(考虑惯性力)
Ø按是否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力分析分为:
考虑摩擦的力分析 不考虑摩擦的力分析
Ø常用方法有:
1.图解法 2.解析法
机构的动力分析 又称为动态静力 分析,即根据达 朗伯原理,用静 力学方法进行受 力分析。常适用 于高速机械或重 型机械
12.2 机构上作用力学分析
1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机构上作用力分析的类型
机构不但要能实现预期的运动,而且还要传递动力。常见作用于机构上 的力有原动力、生产阻力、运动副反力、重力、摩擦力、惯性力等。

2020高考物理复习第12讲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020高考物理复习第12讲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12讲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一、开普勒三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上.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相等.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的三次方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2.公式:(其中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3.适用条件:公式适用于质点之间以及均匀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均匀球体来说,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三、天体运动问题的分析1.运动学分析: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运动.2.动力学分析:(1)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向=G=ma n=m=mω2r=m r.(2)在星球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即G=mg(g为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辨别明理】(1)牛顿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2)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速率是变化的,离太阳越远,运行速率越小.()(3)近地卫星距离地球最近,环绕速度最小.()(4)地球同步卫星根据需要可以定点在北京正上空.()(5)极地卫星通过地球两极,且始终和地球某一经线平面重合.()(6)发射火星探测器的速度必须大于11.2km/s.()考点一万有引力及其与重力的关系例1(多选)设宇宙中某一小行星自转较快,但仍可近似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半径为R.宇航员用弹簧测力计称量一个相对自己静止的小物体的重量,第一次在极点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1=F0;第二次在赤道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2=.假设第三次在赤道平面内深度为的隧道底部,示数为F3;第四次在距星表高度为R处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中,示数为F4.已知均匀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F3=B.F3=C.F4=0D.F4=■题根分析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F表现为两个效果:一是重力mg,二是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1所示.向,如图12图12-1(1)在赤道处:G=mg1+mω2R.(2)在两极处:G=mg2.(3)在一般位置:万有引力G等于重力mg与向心力F向的矢量和.越靠近南、北两极,g值越大.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较小,常认为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mg.2.星体表面及上空的重力加速度(以地球为例)(1)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不考虑地球自转):mg=G,得g=.(2)在地球上空距离地心r=R+h处的重力加速度g':mg'=G,得g'=,所以=.■变式网络变式题1(多选)火箭载着宇宙探测器飞向某行星,火箭内平台上还放有测试仪器,如图12-2所示.火箭从地面起飞时,以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g0为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已知地球半径为R,升到某一高度时,测试仪器对平台的压力刚好是起飞时压力的,此时火箭离地面的高度为h,所在位置重力加速度为g,则 ()图12-2A.g=B.g=C.h=RD.h=变式题2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则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1-B.1+C.-D.-变式题3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两极的大小为g0,在赤道的大小为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则地球的密度为()A.-B.-C.D.考点二天体质量及密度的计算(1)利用卫(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求中心天体的质量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问题的关键是明确中心天体对它的卫星(或行星)的引力就是卫星(或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G=m r,解得M=;ρ===,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若为近地卫星,则R=r,有ρ=.由上式可知,只要用实验方法测出卫星(或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及运行周期T,就可以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M.若再知道中心天体的半径,则可算出中心天体的密度.(2)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天体半径R,可得天体质量M=,天体密度ρ===.例2[2017·北京卷]利用引力常量G和下列某一组数据,不能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是()A.地球的半径及重力加速度(不考虑地球自转)B.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速度及周期C.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及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D.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及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变式题1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任务,进一步获取月球的相关数据.该卫星在月球上空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经过时间t,卫星的路程为s,卫星与月球中心连线扫过的角度是θ弧度,引力常量为G,月球半径为R,则可推知月球密度的表达式是()A.B.C.D.变式题2已知“慧眼”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r,运动周期为T,地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慧眼”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B.地球的质量大小为C.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D.地球的平均密度大小为■要点总结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问题是高考命题热点,解答此类问题时,首先要掌握基本方法(两个等式:①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②天体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其次是记住常见问题的结论,主要分两种情况:(1)利用卫星的轨道半径r和周期T,可得中心天体的质量M=,并据此进一步得到该天体的密度ρ===(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尤其注意当r=R 时,ρ=.(2)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天体半径R,可得天体质量M=,天体密度ρ===.考点三黑洞与多星系统1.双星系统图示2.多星系统例3天文学家们推测,超大质量黑洞由另外两个超大质量黑洞融合时产生的引力波推射出该星系核心区域.在变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两个黑洞逐渐融入到新合并的星系中央并绕对方旋转,这种富含能量的运动产生了引力波.假设在合并前,两个黑洞互相绕转形成一个双星系统,如图12-3所示,若黑洞A、B的总质量为1.3×1032kg,球心间的距离为2×105m,产生的引力波周期和黑洞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相当,则估算该引力波周期的数量级为(G=6.67×10-11N·m2/kg2) ()图12-3A.10-1sB.10-2sC.10-3sD.10-4s变式题[2018·江西新余二模]天文观测中观测到有三颗星位于边长为l的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上,并沿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做周期为T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引力常量为G,不计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影响,关于这个三星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2-4A.它们两两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B.其中一颗星的质量为C.三颗星的质量可能不相等D.它们的线速度大小均为■要点总结多星问题的解题技巧(1)挖掘一个隐含条件:在圆周上运动的天体的角速度(或周期)相等.(2)重视向心力来源分析: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三星或多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往往是由多个星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3)区别两个长度关系: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万有引力公式中两天体的距离是不同的,不能误认为一样.。

2020高考物理第12讲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

2020高考物理第12讲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

第12讲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一、开普勒三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上.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相等.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的三次方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2.公式:(其中引力常量G=6.67×10-11 N·m2/ kg2).3.适用条件:公式适用于质点之间以及均匀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均匀球体来说,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三、天体运动问题的分析1.运动学分析: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运动.2.动力学分析:(1)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向=G Mmr2=man=m v2r=mω2r=m(2πT)2r.(2)在星球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即G Mmr2=mg(g 为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辨别明理】(1)牛顿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2)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速率是变化的,离太阳越远,运行速率越小.()(3)近地卫星距离地球最近,环绕速度最小.()(4)地球同步卫星根据需要可以定点在北京正上空.()(5)极地卫星通过地球两极,且始终和地球某一经线平面重合.()(6)发射火星探测器的速度必须大于11.2 km/s.()考点一万有引力及其与重力的关系例1 (多选)设宇宙中某一小行星自转较快,但仍可近似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半径为R.宇航员用弹簧测力计称量一个相对自己静止的小物体的重量,第一次在极点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1=F0;第二次在赤道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2=F02.假设第三次在赤道平面内深度为R2的隧道底部,示数为F3;第四次在距星表高度为R处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中,示数为F4.已知均匀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F3=F04 B.F3=15F04C.F4=0D.F4=F04■题根分析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F表现为两个效果:一是重力mg,二是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向,如图12-1所示.图12-1(1)在赤道处:G MmR2=mg1+mω2R.(2)在两极处:G MmR2=mg2.(3)在一般位置:万有引力G MmR2等于重力mg与向心力F向的矢量和.越靠近南、北两极,g值越大.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较小,常认为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 MmR2=mg.2.星体表面及上空的重力加速度(以地球为例)(1)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不考虑地球自转):mg=G MmR2,得g=GMR2.(2)在地球上空距离地心r=R+h处的重力加速度g':mg'=G Mm(R+ℎ)2,得g'=GM(R+ℎ)2,所以gg'=(R+ℎ)2R2.■变式网络变式题1 (多选)火箭载着宇宙探测器飞向某行星,火箭内平台上还放有测试仪器,如图12-2所示.火箭从地面起飞时,以加速度g02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g0为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已知地球半径为R,升到某一高度时,测试仪器对平台的压力刚好是起飞时压力的1727,此时火箭离地面的高度为h,所在位置重力加速度为g,则()图12-2A.g=2g03B.g=4g09C.h=RD.h=R2变式题2 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则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1-dR B.1+dRC.(R-dR )2D.(RR-d)2变式题3 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两极的大小为g0,在赤道的大小为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则地球的密度为()A.3π(g0-g)GT2g0B.3πg0GT2(g0-g)C.3πGT2D.3πg0GT2g考点二天体质量及密度的计算(1)利用卫(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求中心天体的质量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问题的关键是明确中心天体对它的卫星(或行星)的引力就是卫星(或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G Mmr2=m4π2T2r,解得M=4π2r3GT2;ρ=MV=M43πR3=3πr3GT2R3,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若为近地卫星,则R=r,有ρ=3πGT2.由上式可知,只要用实验方法测出卫星(或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及运行周期T,就可以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M.若再知道中心天体的半径,则可算出中心天体的密度.(2)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天体半径R,可得天体质量M=gR2G,天体密度ρ=MV =M43πR3=3g4πGR.例2[2017·北京卷]利用引力常量G和下列某一组数据,不能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是()A.地球的半径及重力加速度(不考虑地球自转)B.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速度及周期C.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及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D.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及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变式题1 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嫦娥三号”的发射和落月任务,进一步获取月球的相关数据.该卫星在月球上空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经过时间t,卫星的路程为s,卫星与月球中心连线扫过的角度是θ弧度,引力常量为G,月球半径为R,则可推知月球密度的表达式是()A.3t 2θ4πGs3R3B.4θπR3Gt23s3C.3s 34θπGt2R3D.4πR3Gs33θt2变式题2 已知“慧眼”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r,运动周期为T,地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慧眼”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4π2rT2B.地球的质量大小为4π2R3GT2C.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4π2RT2D.地球的平均密度大小为3πGT2■要点总结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问题是高考命题热点,解答此类问题时,首先要掌握基本方法(两个等式:①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②天体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其次是记住常见问题的结论,主要分两种情况:(1)利用卫星的轨道半径r和周期T,可得中心天体的质量M=4π2r3GT2,并据此进一步得到该天体的密度ρ=MV =M43πR3=3πr3GT2R3(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尤其注意当r=R时,ρ=3πGT2.(2)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天体半径R,可得天体质量M=gR2G ,天体密度ρ=MV=M43πR3=3g4πGR.考点三黑洞与多星系统1.双星系统系统可视天体绕黑洞做圆周运动黑洞与可视天体构成的双星系统两颗可视天体构成的双星系统图示向心力的来源黑洞对可视天体的万有引力彼此给对方的万有引力彼此给对方的万有引力2.多星系统系统 三星系统(正三角形排列)三星系统(直线等间距排列)四星系统图示向心力 的来源 另外两星球对其万有引力的合力 另外两星球对其万有引力的合力 另外三星球对其万有引力的合力例3 天文学家们推测,超大质量黑洞由另外两个超大质量黑洞融合时产生的引力波推射出该星系核心区域.在变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两个黑洞逐渐融入到新合并的星系中央并绕对方旋转,这种富含能量的运动产生了引力波.假设在合并前,两个黑洞互相绕转形成一个双星系统,如图12-3所示,若黑洞A 、B 的总质量为1.3×1032 kg ,球心间的距离为2×105 m ,产生的引力波周期和黑洞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相当,则估算该引力波周期的数量级为(G=6.67×10-11 N ·m 2/kg 2) ( )图12-3A .10-1sB .10-2sC .10-3sD .10-4s变式题 [2018·江西新余二模] 天文观测中观测到有三颗星位于边长为l 的等边三角形三个顶点上,并沿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做周期为T 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引力常量为G ,不计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影响,关于这个三星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2-4A.它们两两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16π4l49GT4B.其中一颗星的质量为3GT 24π2l3C.三颗星的质量可能不相等D.它们的线速度大小均为2√3πlT■要点总结多星问题的解题技巧(1)挖掘一个隐含条件:在圆周上运动的天体的角速度(或周期)相等.(2)重视向心力来源分析: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三星或多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往往是由多个星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 (3)区别两个长度关系: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万有引力公式中两天体的距离是不同的,不能误认为一样.完成课时作业(十二)。

第十二章_非对称弯曲

第十二章_非对称弯曲
1
1
横截面为任意形状,确
定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1、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
My C
FN Mz
轴力、弯矩
正应力
在截面上建立主形心坐标系
FN M y z Mz y
A Iy
Iz
y,z为主形心坐标,Iy, Iz为截面的主形心惯性矩
28
第十二章 非对称弯曲
2、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
FSy E
Mx FSz
剪力、扭矩
l——截面中心线的总长
ez
l Sz ds
Iz
25
第十二章 非对称弯曲
o
qzds y
z ey FSz
qz
FSz Sy Iy
ez
l Sz ds
Iz
FSz ey l qzds
l——截面中心线的总长
ey
l Sy ds
Iy
ey,ez 仅与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相关,与外力无关;
计算时,即计算弯曲切应力合力的作用点;
应力分布较复杂,有应力集中现象
17
第十二章 非对称弯曲
盒形薄壁梁的弯曲切应力:
分析方法:分离体平衡
C
y
盖板:
z 腹板:
F2 tdx
F1
( y)
FS
8Iz 2
[b(h02
h2 ) (h2
4 y2 )]
盖板与腹板的交接处:
应力分布较复杂,有应力集中现象
18
第十二章 非对称弯曲
一般截面薄壁梁的弯曲切应力:
C My
M
z
C b
z
y
y
tan z I y Mz
y IMz y
Iy
Iz
13

理论力学第12动量定理

理论力学第12动量定理

( PaB ) 2 ( PaB )1 P PBb PAa Qt v2 Qt v1
由质点系动量定理;得
dP P lim Q(v 2 v1 ) W P1 P2 R dt t 0 t
即:动反力(总反力)
R (W P1 P2 ) Q(v2 v1 )
dp y dp x dp z e e FRx , FRy , FRez dt dt dt
建立了动量与外力主矢之间的关系,涉及力、速度和 时间的动力学问题。
结论与讨论
质点系动量守恒定理
dp FRe dt
e R e Rx
F =0
e R
e Ry
p = C1
e Rz
F 0,F 0, 或 F 0, 或 F 0
i 1 i 1
n
n
dt

m r dt
i 1
n
i i
根据质点系质心的位矢公式
z
m2
mn m1
C
mi ri mi ri rC m mi
mi
mvC mi vi
rC ri
o
y x
p mi vi mvC
O

vC
O
vC
C

C
椭圆规机构中,OC=AC=CB=l;滑块A和B的质量均为 m,曲
柄OC和连杆AB的质量忽略不计 ;曲柄以等角速度 绕O轴旋转。 图示位置时,角度 t 为任意值。
求:图示位置时,系统的总动量。
解:第一种方法:先计算各个质点的动
vA A
vC
AB
D
量,再求其矢量和。
p mAv A mB v B

第12讲_休克尔分子轨道

第12讲_休克尔分子轨道

反键轨道 非键轨道 成键轨道
反键轨道 非键轨道 成键轨道
当m为奇数时分子轨道能级图
当m为偶数时分子轨道能级图
*成键轨道(2n+1),填满成键轨道所需电子2(2n+1)=4n+2
第三章 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 例2:试用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分析环丙烯正离子及环丙烯负离子的性质。
1、环丙烯正离子
2、环丙烯负离子
R2
H 2 N —CH —C —NH —CH —COOH
二肽,
4 3
—C • C
•O
H •• N
C—
第三章 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
C.缺电子离域键(n >m)


[H 2C—CH —CH 2 ]+
C +
丙烯基阳离子,
2 3
说明:
三苯甲基阳离子,1189
(1)上述2条件不是绝对的,满足条件的分子不一定能形成 离域键
4 3
C—Cl键强度增加,键距缩短
C—Cl键不易断裂
Cl-活性降低
第三章 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
超共轭效应
⑴ 概念 超共轭效应是指C—H等键轨道和相邻原子的π键轨道或其 它轨道相互叠加,扩大电子的活动范围所产生的离域效应
如:H3C—CH=CH2分子 轨道相互作用
z
+ -
z
+ -
—CH3
+-
-+
++
--
第三章 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
苯的 轨 道能 级图
电子的 总能量
E总 2E14E2 6 a 8
相减
可见苯的E离的绝对值 比丁二烯的E离要大, 所以可以推知苯比丁二 烯稳定。
E离= 2
定域键电子 总能量
E定 6 a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机构力学分析
本章学习任务:构件上作用力分析,构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偶分析,运动副中摩擦力分析,忽略摩擦时的机构受力分析,考虑摩擦时的机构受力分析。

驱动项目的任务安排:完成项目中机构受力分析,采用Matlab 编程计算。

6.1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在机构运动过程中,其各个构件是受到各种力的作用的,故机构的运动过程也是机构传力和做功的过程,作用在机械上的力,不仅是影响机械的运动和动力性能的重要参数,而且也是决定相应构件尺寸及结构形状等的重要依据。

所以不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合理地使用现有机械,都应当对机构进行力分析。

机构力分析的目的有两个:(1)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亦即运动副两元素接触处的相互作用力。

这些力的大小和变化规律,对于计算机构各零件的强度和刚度,分析运动副中的摩擦、磨损,确定机构的效率及其运转时所需的功率,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

(2)确定机构原动件按给定规律运动时需加于机械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亦即与作用在机械上的已知外力及按给定规律运动时与各构件的惯性力(惯性力矩)相平衡的未知外力(外力矩)。

求得机械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对于确定原动机的功率,或根据原动机的功率确定机械所能克服的最大工作载荷等是必不可少的。

机构力分析有两类,一类适用于低速轻载机械,称之为机构的静力分析,即在不计惯性力所产生的动载荷而仅考虑静载荷的条件下,对机构进行力分析;另一类适用于高速重载机构称之为机构的动力分析,即同时计及静载荷和惯性力(惯性力矩)所引起的动载荷,对机构进行力分析。

在对机构进行动力分析时,常采用动态静力法,即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假想地将惯性力加在产生该力的构件上,则在惯性力和该构件上所有其他外力作用下,该机构及其单个构件都可认为是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可以用静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

机构力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

图解法用于静力分析是清晰简便的,也有足够的精度。

解析法求解精度高,容易求得约束反力与平衡力的变化规律,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解析法愈来愈受到重视。

6.2构件上作用力分析
机构不但要能实现预期的运动,而且还要传递动力。

所以在机械的运动过程中,它们各个构件上都受到力的作用。

如图6-1 所示,作用在机构和构件上的力常见的有:
惯性力矩
惯性力
摩擦力(切向反力)
图6-1 作用在机构上的力
(1)原动力原动力是驱使机构产生运动,而由外部施予机构的力。

各种原动机加在机构上的力为原动力。

(2)生产阻力生产阻力是机械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变工作物的外形、位置或状态等所受到的阻力;克服了这些阻力就完成了有益的工作。

如机床的切削阻力、起重机的荷重等都是生产阻力。

(3)运动副反力运动副反力是当机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在运动副两元素接触处所产生的反作用力。

它又可分解为沿运动副两元素接触处的法向和切向两个分力。

法向反力又称正压力,由于它与运动副元素的相对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它是诸力中唯一不作功的力。

切向反力即摩擦力,这是由正压力而产生的,它起阻止运动副两元素作相对运动的作用。

(4)重力重力是作用在构件质心上的地球引力。

因构件质心每经一运动循环后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在一个运动循环中重力所作的功为零。

重力通常比其他各力小得多,故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高速机械的计算中)可以忽略不计。

(5)惯性力惯性力是力学中一种虚拟地加在变速运动的构件上的力。

在机械正常工作的一个运动循环中,惯性力所作的功为零。

低速机械的惯性力一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高速机械的惯性力往往很大。

当机构构件的运动、质量及尺寸已知时,则其惯性力就可以求出。

机构和构件上所受到的力,按其与作用点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1)驱动力凡是驱使机械产生运动的力称为驱动力。

如上述原动力即为驱动力。

驱动力的特征是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同或成锐角,故其所作的功为正功,常称为输入功。

(2)阻抗力凡是阻止机械产生运动的力统称为阻抗力。

阻抗力的特征是该力与其作用点速度的方向相反或成钝角,故其所作的功称负功,常称为阻抗力。

阻抗力又可分为有益阻力和有害阻力两种。

生产阻力是有益阻力,克服有益阻力所完的功称为输出功。

有害阻力是机构在运转过程中所到的非生产阻力。

机械为了克服这类阻力所作的功是一种纯粹的浪费。

克服有害阻力所作的功称为损耗功。

因此,摩擦力、重力和惯性力视其与作用点运动方向的关系,在某种情况下会是驱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又会变成阻抗力。

F ' I1
B
F l h 1
2
2
F ' I2
I1 F I2 M I1
1
A
S 1
S 2 M I2
3
a S 1
a S 2
l h 2
C
1
F I3
S 3
6.3 构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分析
进行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时应先确定各运动构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图 6-2 构件上的惯性力
1) 作一般平面运动且具有平行于运动平面的对称面的构件
图 6-2 所示曲柄滑块机构中的构件 2 作一般平面运动,设: S 2 为其质心, a S 2 是质心加速度,为构件的角加速度,是构件的质量,是对过质心且垂直运动平面的轴(简称质心轴) 的转动惯量,则构件的惯性力系可表达为:
F I 2 = -m 2 a S 2
M I 2 = -J S 22
(6-1) (6-2)
式中,I 下标代表惯性引起的力或力偶,负号表示惯性力 F I 2 与 a S 2 的方向相反、惯性力矩 M 12 与 2 的方向相反。

通常可将 F I 2 和 M I 2 合成为一个总惯性力 F I '2 ,其距质心的距离是:
2) 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h 2 = M I2 / F I2
(6-3)
因移动构件的角加速度为零,故只可能有惯性力。

如图 6-2 所示曲柄滑块机构中得滑块 3,若其质量为 m 3 、加速度为 a 3 ,则惯性力是 F I 3 = -m 3a 3 。

3) 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因质心的加速度 a S 为零,故只可能有惯性力矩。

如图 6-2 所示曲柄滑块机构中的曲柄1,若其角加速度为1 、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 J S 1 ,则惯性力矩 M I 1 = -J S 11 。

若转轴 A 不通过质心 S 的转动件,其惯性力系包括一个惯性力矩 M 1 和作用于质心的惯性力 F 1 ,可以仿照式(6-1)和式(6-2)求得,而且同样可以把它们合成为一个总惯性力 F 1' 。

当角加速度为零时,仅有离心惯性力存在。

例 6-1 在图 6-3 所示双滑块机构中,已知, x = 250mm , y = 200mm , l AS 2 = 128mm , F 为驱动力,Q 为有效阻力。

m = m = 2.75kg , m = 4.59kg , J = 0.012kg ⋅ m 2 ,又原动件
1
3
2
S 2
3 以等速v = 5m/s 向下移动,试确定作用在各构件上的惯性力。

解:(1)运动分析
2
a l
A a +
图 6-3 双滑块机构
选取l = 0.005m/mm ,作机构简图如图 6-4(a )所示。

速度矢量方程式
4
a
p
n'
b
p'(b')
S ' a'
(a ) (b ) (c )
图 6-4 机构运动简图、速度矢量图、加速度矢量图
取 = 0.2m/s
,作速度多边形如图(b )所示,则
v
mm
= v AB = ab ⋅ v
= 20rad/s ,顺时针方向; v = pa ⋅ = 4.2m/s ,
v = ab ⋅ = 6.4m/s l AB l AB
A v A
B v
加速度矢量方程式
a A
=
a B +
n t
AB
AB
方向 ∥x 轴 ∥y 轴
A →B
⊥AB 大小

2m/s 2
2
2 AB
其中,取加速度比例尺a =
,作加速度多边形如图(c )所示。


mm
a = p 'a ' ⋅ = 164m/s 2
根据加速度影像,可求得 a
= p 's ' ⋅ = 98.4m/s 2
(2)确定惯性力
S 2 2 a
F A = m 1a A = -451 N ,方向向左;
F
B
2
3
4
S 2 Q
1
A
x
B 2
3
v B
1
S 2
A
A y
a 2 ?
νA = νB
+ νAB 方向 大小
∥x 轴 ?
↓ 5m/s
⊥AB

F
S 2 =m
2
a
S 2
=-451.6 N ,方向向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