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水力学(第九讲)两相流水力分析

合集下载

热工水力学(第十讲)两相流传热分析

热工水力学(第十讲)两相流传热分析

χe =
hm − h f hg − h f
16
1.2 流动沸腾
( 对 流 换 热 系 数 )
(p159)
17
1.2 流动沸腾
(p159)
18
• • • •
各传热分区对应不同的传热模型,但人们一直 试图找到通用的关系式,目前可以将分区简化为四 段: 单相对流(single-phase convection)传热:单相 液对流区,χe<0;单相汽对流区,χe>1 欠热沸腾(subcooled boiling)传热:欠热沸腾 区,χe<0 饱和沸腾 (saturated boiling)传热:泡核沸腾 区、液膜强迫对流蒸发区,1>χe>0 沸腾临界后(post-critical heat flux)传热:缺液 19 区,(膜态沸腾区),1>χe>0
0.8
kf De
F
< 0.1 ≥ 0.1
39
• 核态沸腾部分:
⎡ k 0.79 c 0.45 ρ0.49 ⎤ p 0.00122 f ⎢ ⎥ Δt 0.24 Δp0.75 hNB = sat -6 1.17 ⎢ 0.5 0.29 0.24 0.24 ⎥ 1 + 2.53 × 10 Re σ μ f h fg ρg ⎢ ⎥ ⎣ ⎦ Δt = t w - t sat , Δp = p ( t w ) - p ( t sat ) , Re = Rel F 1.25
1.2 流动沸腾
• BWR 低热流密度,高含汽率——烧干沸腾临界, 用CHFR衡量。 • PWR 高热流密度,低含汽率——偏离泡核沸腾临 界,用DNBR衡量。 以上现象可用“沸腾图”来表示。
15
• 衡量汽相比例:截面含汽率(断面平均空 泡份额)、流动质量含汽率、流动体积含 汽率 • 用流动质量含汽率不方便计算水物性参数 (断面温度不均匀),定义平衡态含汽率 (equilibrium state steam quality):

两相流、多相流上课讲义

两相流、多相流上课讲义

两相流的概念及类型两相物质(至少一相为流体)所组成的流动系统。

若流动系统中物质的相态多于两个,则称为多相流,两相或多相流是化工生产中为完成相际传质和反应过程所涉及的最普遍的粘性流体流动。

通常根据构成系统的相态分为气液系、液液系、液固系、气固系等。

气相和液相可以以连续相形式出现,如气体-液膜系统;也可以以离散的形式出现,如气泡-液体系统,液滴-液体系统。

固相通常以颗粒或团块的形式处于两相流中。

两相流的流动形态有多种。

除了同单相流动那样区分为层流和湍流外,还可以依据两相相对含量(常称为相比)、相界面的分布特性、运动速度、流场几何条件(管内、多孔板上、沿壁面等)划分流动形态。

对于管内气液系统,随两相速度的变化,可产生气泡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冲击流、环状流、雾状流等形态;对于多孔板上气液系可以产生自由分散的气泡、蜂窝状泡沫、活动泡沫、喷雾等形态。

两相流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是判断流动形态及其相互转变。

流动形态不同,则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也不同。

例如多孔板上气液两相处于鼓泡状态时,正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减低)的板效率(见级效率)高于负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增加);而喷射状态下恰好相反。

两相流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课题,是关于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影响。

当分散相液滴或气泡时,有很多特点。

例如液滴和气泡在运动中会变形,在液滴或气泡内出现环流,界面上有波动,表面张力梯度会造成复杂的表面运动等。

这些都会影响传质通量,进而影响设备的性能。

两相流研究的课题,还有两相流系统的摩擦阻力,系统的振荡和稳定性等。

两相流研究模型两相流的理论分析比单相流困难得多,描述两相流的通用微分方程组至今尚未建立。

大量理论工作采用的是两类简化模型:①均相模型。

将两相介质看成是一种混合得非常均匀的混合物,假定处理单相流动的概念和方法仍然适用于两相流,但须对它的物理性质及传递性质作合理的假定;②分相模型。

水力学第九章讲义

水力学第九章讲义

第九章 孔口、管嘴出流和有压管道 本章在定量分析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的基础上,对工程实际中最常见的有压管道恒定流动和孔口、管嘴出流进行水力计算。

§9—1 孔口与管嘴的恒定出流液体从孔口以射流状态流出,流线不能在孔口处急剧改变方向,而会在流出孔口后在孔口附近形成收缩断面,此断面可视为处在渐变流段中,其上压强均匀。

● 孔口出流的分类:小孔口出流、大孔口出流(按H /D 是否大于10来判定);恒定出流、非恒定出流;淹没出流、非淹没出流;薄壁出流、厚壁出流。

薄壁出流确切地讲就是锐缘孔口出流,流体与孔壁只有周线上接触,孔壁厚度不影响射流形态,否则就是厚壁出流,如孔边修圆的情况,此时孔壁参与了出流的收缩,但收缩断面还是在流出孔口后形成。

如果壁厚达到3~4D ,孔口就可以称为管嘴,收缩断面将会在管嘴内形成,而后再扩展成满流流出管嘴。

管嘴出流的能量损失只考虑局部损失,如果管嘴再长,以致必须考虑沿程损失时就是短管了。

一. 薄壁孔口出流● 非淹没出流的收缩断面上相对压强均为零。

对上游断面O 和收缩断面C 运用能量方程即可得到小孔口非淹没出流公式:00221gH gH v C C ϕζα≡+=,0022gH A gH A A v Q C C μϕε≡==. 其中H 0是作用总水头;ϕ称为孔口的流速系数,主要取决于水头损失系数;μ是孔口的流量系数,它是流速系数ϕ与小孔口断面收缩系数A A C /=ε的乘积。

● 由于边壁的整流作用,它的存在会影响收缩系数,故有完全收缩与非完全收缩之分,视孔口边缘与容器边壁距离与孔口尺寸之比的大小而定,大于3则可认为完全收缩。

● 小孔口淹没出流的相应公式只需将作用总水头改成孔口上下游水位差即可。

● 大孔口出流的流量公式形式不变,只是相应的水头应为孔口形心处的值,具体的流量系数也与小孔口出流不同。

二. 厚壁孔口出流厚壁孔口出流与薄壁孔口出流的差别在于收缩系数和边壁性质有关,注意到收缩系数定义中的A 为孔口外侧面积,容易看出孔边修圆后,收缩减小,收缩系数和流量系数都增大。

水力机械两相流综述

水力机械两相流综述

水力机械两相流综述摘要我国大部分河流属于多泥沙河流,含沙量均较高,对于运行在这些河流上的水力机械而言。

其叶片很容易遭到泥沙冲击磨损的破坏,尤其是靠缝隙处,其边壁磨损较为严重,并且沙粒的存在还大大增加了空化的发生机率,使这些位置极容易发生空化,产生空蚀,磨损和空化的联合作用,相互促进,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磨蚀。

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水力机械的水力性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水力机械安全稳定性。

因此,展开含沙河流中水力机械内部流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水利机械两相流进行论述,主要为液气,液固模拟模型,空化磨损发展。

关键词:水力机械;空化;磨损;两相流1.前言近几十年来森林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中的泥沙含量成倍增加,当含沙水流通过水力机械时,沙粒会对过流部件表面造成破坏。

沙粒作用于过流部件表面而使其损坏给离心泵带来严重的磨损。

水中含有泥沙时,不仅对水轮机产生磨损破坏,而且使得空蚀比清水时发生的更早更严重。

当含沙水流中发生空化时,由于汽泡的产生和高频率溃灭,不断地以高压冲击金属表面,使之产生疏松。

沙粒不断冲击切削,使表面破坏速度大大加快,破坏后的表面,由于材质疏松程度不同和各处的流速也有区别,造成水轮机过流通道表面凹凸不平,这又加速了空泡产生和沙粒冲击角度的改变,使磨损破坏速度更为加快,磨蚀破坏引起水力机械效率下降,产生振动与噪音迫使机组频繁大修,维修费用高昂,经济效益大为降低。

在我国黄河干流上已建成的大中型水电站中,有4座都存在严重的空化空蚀、磨损破坏,特别是XX电站最为严重。

水轮机组运行环境恶化,导致水电厂构件的空化、磨损问题成为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它的直接危害主要表现在:1)检修周期缩短,增加了电站的临时性检修和大修工作量,使电站运行成本增加,给电厂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 水力机械性能降低,离心泵过流部件表面被泥沙磨损后,凹凸不平,促进了水流的局部扰动和空化的发展,空化发展严重引起机组噪音,震动加剧,效率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着水电站的运行质量。

核电厂热工水力学

核电厂热工水力学

核电厂热工水力学随着工业的发展,电力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

为了满足电力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核电站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具有高效、干净、可靠、可持续等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技术和环境难题。

核电站作为一个庞大的能源系统,其运行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学科,其中热工水力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学科。

这篇文章将介绍核电站热工水力学相关的知识。

热工水力学基础流体力学核电站的热能是通过水和蒸汽传递来实现的,因此流体力学在核电站热能传递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是液体、气体等连续介质的运动规律,包括流体的流动、变形、流速、压强等,液体的黏滞力以及黏滞力对于流体流动的影响等内容。

在核电站中,流体力学主要用于描述污水处理、冷却水系统、压气系统和聚集转移装置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在核电站中,需要将汽轮机的排汽通过冷却水塔冷却降温,因此需要对冷却水塔进行流体力学的分析和计算。

此外,在核电站的压气系统中,压缩空气在输送过程中需要经过管道,因此需要通过流体力学的分析计算管道的内径和空气流量等参数。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温度和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包括热力学和热传导。

在核电站中,热学主要用于描述核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以及核电站的热量传递问题。

具体来说,核反应堆内部的燃料元件的燃烧反应会释放大量热能,这些热能会通过燃料元件、冷却剂和外壳等组成的传热系统传递出去,通过蒸汽抽气系统带动汽轮机运转,最终产生电能。

因此,热学在核电站设计和运行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材料学核电站中使用的燃料元件、管道、阀门等部件需要具备较高的耐高温、耐压、耐腐蚀等性能,因此材料学对于核电站的设计和运行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材料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材料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化学性质、热学性质等。

在核电站中,材料学的应用主要涉及到燃料元件、管道、泵、阀门等部件的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例如,在燃料元件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材料的耐辐照性和高温性能等因素,而在压载水反应堆中,压载水中的氧化物离子容易导致材料的腐蚀和脆化,因此需要通过材料学的知识来选择和优化材料,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和可靠性。

热工水力学

热工水力学

1.反应堆的热源来自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每次裂变释放出的总能量平均约为200MeV2.压水堆常使用UO2弥散体和UO2陶瓷燃料;氧-铀原子比为2的UO2的熔点是2800℃;现代压水堆都使用Zr-2 或者Zr-4 作为燃料包壳。

实际设计时,选用的包壳外表面的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0℃。

3.轻水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比热和汽化潜热都比较大,价格很便宜,所需的ji 功率较小,是性能比较好的冷却剂。

缺点是中子吸收截面较大,沸点低,在高温下运行保持液相需要较高的压力。

4.对于压水堆棒状燃料元件,间隙热导的经验值约是5678w/(m2.℃) 。

5.燃耗越深,UO2的热导率越小,熔点越低。

6.有限圆柱体的均匀裸堆,堆芯体积释热率沿径向呈零阶贝塞尔函数分布,沿轴向呈余弦函数分布。

7.将堆芯内燃料芯块核反应释热传输到反应堆外的过程依次是燃料元件的导热、包壳外表面与冷却剂之间的传热和冷却剂的输热。

8.单相强迫对流传热系数的准则表达式。

通道的水力等效直径9.临界热流密度的两种主要传热机理是汽泡合并和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强制对流沸腾可能出现的两种临界热流密度工况分别是偏离泡核沸腾和蒸干;前者常发生在高热流密度,欠热泡核沸腾或低含气率的饱和泡核沸腾的沸腾传热工况之后,后者常发生在低热流密度通过液膜的强制对流蒸发的沸腾传热工况之后。

当发生偏离泡核沸腾更容易引起壁面发生快速烧毁。

10.流体流动的总压降包括壁面摩擦压降、流体加速度压降、提升压降和形阻压降.其中壁面摩擦压降和形阻压降是不可逆的压降损失。

11.在均匀加热向上流动的垂直通道中,随含气率的增加,可能依次出现汽水两相流的典型流型是: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滴状流12.泡核沸腾的传热机理主要有汽化潜热传热、汽液置换传热和微对流传热13.当平均流体温度上升到饱和温度温度时,就开始了饱和泡核沸腾。

该起始点称为热平衡态饱和沸腾起始点,在改点上热平衡含气x E=0 而中心液核达到饱和温度那一点称为真正饱和沸腾起始点。

热工水力学

热工水力学

六段 + 一点 ①OA 段:单相自然对流传热;未生成气泡 ②AB 段:泡核沸腾起始阶段;少量气泡生成,快速脱离加热面;传热主要通过自然对流及气 泡脱离搅动 ③BC 段:泡核沸腾;大量气泡生成,快速脱离加热面;传热主要通过气泡带走的汽化潜热及 对流体的搅动 ④) C 点:偏离泡核沸腾点(DNB) ;大量气泡生成并连成汽膜;传热完全靠经汽膜的导热 发生沸腾危机,对应热流密度为临界热流密度 CHF ⑤CD 段:过渡沸腾(部分膜态沸腾);气泡周期地连成汽膜或破灭;传热完全靠汽膜导热 ⑥DE 段:稳定膜态沸腾;气泡连成汽膜;传热靠汽膜导热+辐射传热,h 比泡核沸腾小得多 ⑦) EF 段:膜态沸腾加辐射传热工况;气泡连成汽膜;辐射传热占主导 ⑷流型:单相流:层流和湍流;两相流用:相分布→流型(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滴状流等) ①绝热流道中垂直向上流动的流型(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环状流、液束环状流) ②绝热流道中水平流动的流型:泡状流、塞状流、分层流、波状流、弹状流、环状流 泡状流:液相是连续相,汽相以气泡的形式弥散在液相中,两相同时沿通道流动。 (多发

c
Rc
平板形燃料: Tc
5 停堆后的释热组成、变化特点
组成:①燃料棒内储存的显热 ②剩余中子引起的裂变产生的热量 ③裂变碎片的衰变热量 ④中子俘获产物的衰变热量 变化特点:停堆 1h 内的剩余功率由停堆前功率决定:主要由①②组成; 停堆 1h 以后的剩余功率由反应堆运行时间决定:裂变产物是否已经达到平衡。
第三章 核动力装置传热学基础
1 导热基本定律、导热微分方程的基本形式
⑴傅里叶定律
热流量 A
dt dt (W) ,热流密度 q (W/m2) A dx dx
⑵导热微分方程的基本形式 圆柱形的拉普拉斯算子

水力学 第九章课后题答案

水力学 第九章课后题答案
+ 2

az
2u x
2u z
fx
fz g cos
ℎ3
sin
3
于是,N-S方程化简为
1 p
2u x
0 g sin

x
z 2
0 g cos
1 p
z
这组方程有两个未知数,即ux和p。
由此求得p:
p gz cos c
u
x z 0
2 z
x
x
y
z
1
2
1
2
u y
u

x
y
x

0

流函数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为不可压缩液体的连续性方程式。

u y
u x

0
x
y
9.10什么叫边界层?边界层液流有哪些特点?
答:边界层:从平板表面到未扰动的的液流之间存在着一个流速分布不均匀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
水流受平板影响的范围,叫做边界层。
边界层液流的特点:
(1)边界层内的液流形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
(2)在板端附近边界层极薄,流速自零迅速增至U0,因此流速梯度极大,以致产生很大的内摩擦
阻力,所以板端附近边界层内的液流往往是层流。
(3)距板端距离愈远,边界层厚度愈厚,流速梯度随边界层厚度增大而变小,内摩擦阻力也相应
ux
uy
uz
z
t
x
y
z
压力
粘滞力
单位质量力
适用条件:适用于不可压缩粘滞性液体。
惯性力
其中:
2 为拉普拉斯算子,

两相流动概述

两相流动概述

第三代核电站的现状
❖ 第三代国际上刚开发出来,还没正式建造,它从理 论上、设计上、道理上讲的确是更安全,但是也还 要经过一定的运行时间,用实践来证明它是好的。
❖ 目前世界上的核电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第二 代成熟的核电技术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 国家都已经掌握了,而第三代核电技术只有美国、 法国掌握。目前法国正在着手研究建设第三代核电 站;美国也在联合其它核电先进技术的国家进行第 四代核电站的研究论证工作。
核电站汽液两相流动
❖ 核电站汽液两相流动会发生在堆芯、二回路及冷凝 器中
二、汽液两相流动的基本研究方法
❖ (1) 经验关系式法:根据实验数据建立经验关 系式时工程两相流体动力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经验关系式应用方便,但并不揭示问题的物 理本质。虽然如此,由于两相流动的复杂性 及该学科的发展现状,目前许多工程应用还 必须求助于经验关系式。
2、GFR:用氦气作载热剂的快中子反应堆; 3、SFR:用钠作载热剂的快中子反应堆 4、LFR:用铅合金作载热剂的快中子反应堆; 5、SCWR:超临界水堆; 6、 SR:熔盐反应堆。
5. 未来的核电发展前景
❖ 可控热核聚变核反应堆是未来核电的发展目标
❖ 由于可控热核聚变的原料极为丰富,并且无污染, 因而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在国际热核实验堆 (ITER)的研究中,核聚变的离子温度已达到1亿 ℃,这为ITER的建设从技术上扫平了道路。目前" 国际热核实验堆"的选址筹建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 加拿大、日本都希望将"国际热核实验堆"建在本国, 从而确立本国在新能源研究中的优势地位。
无法解析求解微分方程
❖ 传热问题
固体的传热—导热 流体的传热—对流与导热 热辐射 数学物理模型

两相流课件ppt

两相流课件ppt
世界各国普遍升展事故暂态过程的系统实验和理论研究,核反应 堆事故情况下热工水力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常规蒸发设备方 面,以有效利用能源为目标,研究各种不同能量转换系统的优化 设计和计算模型,发展传热强化技术。同时开始了两相数学解析 模型的研究。

我国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韧.开始了有计划的沸腾传热和气液
绪 论
两相流与沸腾传热
绪论-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两相流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涉及学科多,学习难度大。
(热学和统计物理、传热学、流体力学、气泡动力学、测量学等等)

学习上,应该侧重于对物理现象和本质的了解,尽可 能多了解各种计算方法和模型。
(均相流模型、分相流模型和两流体模型)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研究历史(1)
பைடு நூலகம்
1930前:基本没有相关研究和发展,从而导致了轮船,锅炉和
蒸汽锅炉的爆炸。
1930-1940:自然循环锅炉的容量小、热负荷低,并不需要
非常严密的水循环计算。重大成果是Jakob和Fritz 对核态池沸腾缺 陷的阐明;1934年Nukiyama实验测定沸腾曲线;1938 Ledinegg发表 了一些两相流不稳定性的文章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5)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6)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6)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6)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7)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8)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8)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8)
绪论-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的应用(9)
注:课程进行当中,介绍一些两相流方面的最新进展。
两相流研究。

热工水力学

热工水力学

第一章二、比较成熟的动力堆型有那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三、反应堆热工分析主要包括那些内容?第二章二、反应堆在停堆后为什么还要继续冷却?停堆后的热源由哪几部分组成,他们各具有什么特点?原因:在反应堆停堆后,其功率并不是立刻降为零,而是按照一个负的周期迅速地衰减,周期的长短最终取决于寿命最长的放射缓发中子的裂变核群的半衰期。

当反应堆由于事故或正常停堆后,堆内自持的链式裂变反应虽然随即终止,但还是有热量不断地从芯块通过包壳传入冷却剂中,因此,在反应堆停堆后,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堆芯继续进行冷却,以便排除这些热量防止损坏燃料元件。

热量来源:燃料棒内储存的显热,剩余中子引起的裂变和裂变产物的衰变及中子俘获产物的衰变。

铀棒内的显热和剩余中子裂变热大约在半分钟之内传出,其后的冷却要求完全取决于衰变热;假设反应堆在运行了一段很长时间后停堆,这意味着裂变产物已经达到平衡,这时衰变热一开始约为停堆前功率的6%,而后迅速衰减。

三、以压水堆为例,说明停堆后的功率约占停堆前堆功率的百分数。

大约在停堆后多久,剩余裂变可以忽略?假设反应堆在运行了一段很长时间后停堆,这意味着裂变产物已经达到平衡,这时衰变热一开始约为停堆前功率的6%,而后迅速衰减。

压水堆经过长期运行后停堆,其衰变热随时间的变化见下表,可以知道,一年后剩余裂变可以忽略。

第三章一、各种形状的燃料元件导热计算二、单相对流换热计算沸腾形式详细图表分析,请参考P37四、何谓沸腾临界?压水堆在正常工况下首先防止的是快速烧毁还是慢速烧毁?为什么?而在事故工况下又怎样?沸腾临界的特点:由于沸腾机理的变化引起的换热系数的陡降,导致受热面的温度骤升。

临界热流密度:达到沸腾临界时的热流密度。

沸腾临界一般和发生沸腾临界时的流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沸腾临界根据流动工况的不同通常分为两类:1.过冷或低含汽量下的沸腾临界;2.高含汽量下的沸腾临界;常见的核燃料:六、如何选取包壳材料?有哪些常见的包壳材料。

两相流学习总结

两相流学习总结

两相流学习总结两相流学习总结首先我们学习了两相流的简介,了解了一些关于两相流的基本知识。

相的概念,相是具有相同成分和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即相是物质的单一状态,如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两相流动的研究中通常称为固相、液相和气相。

相与组分的联系和区别,首先组分是指混合物(包括溶液)中的各个成分,组分与相没有明显的联系。

两相流(多相流)的概念,两相流是指物质两相同时并存且具有明显相界面的混合流动。

多相流是指多相流.相的判断,判别单相体系和两相体系主要依据以下两条,是否系统内的各部分的性质均匀,是否存在明显的相间界面。

两相流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法、数值计算法、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两相流的一些初步的了解,我们发现两相流由于其故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测量手段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这一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将继续是一个各抒己见,实验性强,充满着机会和突破的学术领域。

然后我们学习了两相流的各种流型,在此我们引入两种对两相流的分类方式,第一,根据两相之间界面结构的不同,具体分类为下面显示部分,在此各种流型的图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第二,根据混合物两个组成部分的物质状态和状态的差异来分类接下来,我们学习了稀疏和稠密的悬浮体两相流,1.相密度ρk :该相的质量k m σ同该相的体积之比k V σ;kk k V m σσρ=2.分密度k θ:某一相k 的分密度是该相的质量k m σ 同混合物体积V σ 之比;V m k k σσθ= 3.质量分数 k ?:混合物中,相k 的质量k m σ与混合物质量m σ之比;mm k k σσ?=4.4.体积分数k α:混合物体积V σ中,相k 所占的体积k V σ的份额;k k V V σσα= 两相流的基本方程:1、多组分气体的基本关系式,应用Reynolds 输运定理,可得基本守恒方程组(包括:连续方程,动量方程,扩散方程,能量方程,反应率方程,状态方程)2、定常、二维层流边界层方程3、相内的‘微观’守恒方程将单向流动的基本守恒定律应用于第k 相的微观体积dVk 中,在低马赫数和各项比热为常数的条件下,欧拉坐标下k 相内的微观守恒方程可写为:11==∑∑k kk k ?α其中,~表示相内的“微观”真实值,分布是反应放热和辐射传热,Y ks 是k 相 s 组分的质量分数,ks 是k 相s 组分的反应率。

两相流体力学研究综述

两相流体力学研究综述

两相流体力学研究综述1. 引言两相流是以工程热物理学为基础,为满足能源、动力、化工、石油、航空、电子、医药等工业进步的要求,而与数学、力学、信息、生物、环境、材料、计算机等学科相互融合交叉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两相流早日形成统一的学术理论和成熟的应用技术,对21世纪全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两个焦点问题的解决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之一。

该工程领域的突破能促进全球能源与环境经济的进步。

在瓦特(Watt)发明蒸汽机以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两相流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1877年Boussines系统研究了明渠水流中泥沙的沉降和输运问题,1910年,Mallock研究了声波在泡沫液体介质中传播时强度的衰减过程。

20世纪40年代前,一些有价值的气液两相流不稳定性以及锅炉水循环中气液两相流问题的经典论文,以及研究成果分散在各工业部门,很少系统研究成果。

两相流的术语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出现于美国的一些研究生论文中;1943年,苏联首先将这一术语应用于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其后1949年在J.Ap-pl.Phys杂志上也出现了两相流(two-phase flow)这一名词。

中国对于两相流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相关论文以外,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两相流的教材和专著,如陈之航(1983)、佟庆理(1982)、陈学俊、林宗虎、张远君等(1987)、方丁酉(1988)、周强泰(1990)、周力行、李海青(1991)、吕砚山(1992)、刘大猷(1993)、郭烈锦(2002)、林建忠(2003)等。

虽然有如此多的文献和著作,但两相流的研究历史还不是很长,对于两相流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大量的问题还是靠试验和经验来解决,严格地从数学角度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是两相流成为系统的科学还需要一个过程。

2. 两相流分类相是具有相同成分和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即相是物质的单一状态,如固态、液态和气态。

热工水力学(第八讲)两相流的描述

热工水力学(第八讲)两相流的描述

32
4.1.1 质量方程
∂ ∂ ∫∫Az ρdAz + ∂z ∫∫Az ρυ z dAz = 0 ∂t

∂ ∂ { ρ vα + ρl (1 − α )} Az + ∂z { ρ vαυv,z + ρl (1 − α )υl, z } Az = 0 ∂t
33
4.1.2 动量方程
p p+ z dz
3
1 两相流算子
• 算子(operator)表示某种函数运算的符号。 (operator) • 两相流算子,包括定相函数、面积平均算 子、体积平均算子、时间平均算子。 • 为什么需要三种不同的平均: 两相流不同于单相流,某一相可能在空间 上不连续,在时间上有脉动。
4
1.1 定相函数
• 如果某一时刻空间某一点r处是k相状态,k 表示汽(v)或液(l)。那么定相函数定义 定相函数 为:
{ jv } z =
qm,v,z
ρ v Az
=
Gv,z
ρv
=
Gm,z χ z
ρv
25
• 混合物:
{ j} z
1− χz χz 1 qm ,l, z qm ,v, z = ( + ) = Gm , z ( + ) Az ρl ρv ρl ρv
体积流密度具有线速度的量纲,在单相流 情况下实际上就是平均速度vm。
k
= ck
k
{c}
c =
k

{ } c 、 {{c}} = {c}
c
实际上没有意义
ck = ck
α k , {ck } = {ck }k {α k }
13
• 体积平均量若随时间波动,则瞬时量可表 示为时间平均量与脉动量之和:

两相流的一些介绍

两相流的一些介绍

166757.72 166757.8
166757.41 166757.02
0.3125 -0.21875
Your site here
六面体-水为第 二相-空气密度
六面体-水为第 二相-水的密度
六面体-空气第 二相-混合密度
六面体-空气第 二相-空气密度
六面体-空气第 Your site here 二相-水的密度
六面体网格的各相体积分数
六面体-水为第二相-空气的体积分数
六面体-水为第二相-水的体积分数
六面体-空气为第二相-空气的体积分数
多相流模型
王新慧
2011.10.20
一.多相流概念与分类
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相的流体混合在一
起的流动 第 二 相
分类:
1气-液或者液-液两 2.气-固两相流 3.液-固两相流 4.三相流
主 相
Your site here
二.问题设置和基本流程
Your site here
1.求解器的设置 步骤:Define ->
Your site here
网格划分
四面体网格 六面面体网格
蓝色面为压力入口,红色面为压力出口,黄色面 为对称面,黑色的地面和RVE框架为WALL
Your site here
压力对比
四面体网格水为第二相
四面体网格 空气为第二相
六面体网格水为第二相
六面体网格 空气为第二相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3.湍流模型 步骤:Define -> Models >Viscous
设置:K-ε 模型 原因:Spalart-Allmaras 机
翼上的超音速、跨音速流动 ,边界层流动等 k-ε模型应用广泛用于 可压缩, 浮力,燃烧等。多相流动动 量方程中所模拟的项数是非 常大的,这使得多相流模拟 中的紊流模型非常复杂。这 一模型可以满足。 k-ω模型对于有压力梯度的大范 围边界层流动航天和涡轮机 械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1.1 垂直通道
24
1.1 垂直通道
• Pushkina和Sorokin对直径为6 mm ~ 309 mm的管内空气-水进行流动实验后认为, 向上转变和向下转变都满足:
Kuv = 3.2
⎡ ⎤ ρk ⎥ Kuk ≡ { jk } ⎢ ⎢ gσ ( ρl - ρv ) ⎥ ⎣ ⎦
0.5
25
1.1.3 流型判别图
1.1 垂直通道
1.1.1 两相同 向向上 流动的 流型 • 图6-6, 130页。
5
1.1 垂直通道
• In vertical heated tube, the heat transfer of gas-liquid two phase flow is a complicated heat transfer process which includes various flow regimes i. e. single-phase flow, bubble flow, slug flow, churn flow, and annular flow.
图6-12 (p135)
80 S=1 60 S=2 S=3 S=4
1 {α} = 1 - χ ρ v 1+ S χ ρl
40
20
0
4 5
8
12
16
20
49χ/%ຫໍສະໝຸດ 2.1 均匀流模型• S=1,就是均匀流模型:
1 ⇒ {α} = 1 - χ ρg 1+ χ ρf
• 其中,下标g表示饱和汽,f表示饱和液。
50
2.2 漂移流模型
• 漂移流模型认为汽液两相流速各自保持不变 但不相等。 • 我们可以把汽相速度分解成两相混合物的体 积流密度 + 汽相的漂移速度(slip velocity) 即汽相相对于混合物的净速度):
{vv } = { j} + {v s }
27
(p132)
28
1.1 垂直通道
Taitel流型图: • 实验条件:25℃,0.1 MPa,空泡份额达到 0.25,管内的空气-水垂直向上流动。 • 适用范围:目前试验验证结果尚不多。
29
1.1 垂直通道
(p132)
30
1.1 垂直通道

{ jl } = 3 - 1.15 ⎡ g ( ρl - ρv ) σ ⎤ ⎣ ⎦ A线: jv } jv } ρl 1/2 { {
39
1.2 水平通道
Mandhane流型图:参数范围(表6-1,134页)
40
(p134)
41
1.2 水平通道
此外,以前常用Baker流型图,本课不作要求:
42
⎛ σw ψ=⎜ ⎝ σ
⎞ ⎡⎛ μl ⎞ ⎛ ρw ⎞ ⎤ ⎟⎜ ⎟ ⎥ ⎟ ⎢⎜ ⎠ ⎢⎝ μw ⎠ ⎝ ρl ⎠ ⎥ ⎣ ⎦
2 1/2
搅状流(churn flow):液相以不定形状作上下 振荡运动, 呈搅拌流状态。 • 在弹状流动下,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将 发生气泡破裂,伴随发生此种振荡。但在 孔径较小的流道中不一定会发生,可能会 直接过渡到环状流。
16
环状流(annular flow):液相沿管壁呈膜状流 动,气相在流道芯部流动。 • 在弹状流动下,流速的进一步增大会使弹 状气泡首尾相连而成连续“气芯”。 • 实际上,纯环状流的工况参数范围很窄, 通常呈环状弥散流状态,即部分液相以液 滴状态混杂在连续气芯中一起流动,而液 膜中也会夹杂少量气泡。
17
此外: • 在环状流动下,液相流速的进一步增大会使 气液交界面剧烈波动,气芯内会有大量液滴 聚合成束状液块,有的文献称之为液束环状 流。 • 两相同向向下的流动与以上流型相似,不同 之处在于:泡状流的气泡趋于集中在流道轴 线区域;弹状流的气块顶部呈穹形,下部扁 平,且有小气泡组成的尾流。 18
3
1 流型
• 流型(flow regime)的变化,表面上是流动形 regime) 态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流体动量传递、热 量传递特性的变化。 • 单相流流型只分为层流和湍流 • 两相流流型则要复杂得多: 两相交界面的变化与组合是主因,因为会产 生完全不同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至于每一相 是层流还是湍流反而并不重要。 4
12
• 表面层上任意一个分子B,以其分子力有效 作用距离为半径作球,与A相比,能吸引它 的分子数较少,故引力合力向下;至于斥 力,由于作用距离很短,除极表面以外,B 与A并无不同。 • 斥力与引力这种差别导致了表面张力的产 生。
13
补充:表面张力
• 毛细现象 (capillarity; capillary phenomeno n):细管插入 液体后水面会 升高或下降的 现象。
1/4
• B线: ⎧ D 0.429 ( σ/ρ )0.089 ⎡ g ( ρ - ρ ) ⎤ 0.446 ⎫ ⎪ ⎪ l l v { jl } + { jv } = 4 ⎨ ⎬ ⎢ ⎥ 0.072 vl ρl ⎣ ⎦ ⎪ ⎪ ⎩ ⎭ • C线: { jv } = β = 0.52 { } { jv } + { jl } • D线: jv } ρv 1/2 { = Kuv = 3.1 1/4 31 σg(ρl - ρv )] [
2 两相流模型
两相流计算模型通常有三种: • 均匀流(homogeneous flow):用平均物性 参数描述的假想单相流,滑速比为1,适用 于高压高流速泡状流。 • 漂移流(slip flow):认为两相处于热力学平 衡状态,两相流速不变但不同。 • 两流体(two-fluid):把两相分别看成是连续 流体,两相可处于热力学非平衡状态,用两 47 相的平均参数分别列方程描述。
• 这是综合表示各种流型间过渡关系的一种简 便方法,实质反映了各种力平衡关系的变 化。 • 各种流型图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 目前还没有真正通用的流型判别图,这是很 自然的,因为描述两相流形态的变量一般要 12个,难以用二维坐标表达。
26
Hewitt-Roberts流型图: • 实验条件:0.14 ~ 0.54 MPa,31.2 mm直 径管内的空气-水垂直向上流动。 • 适用范围:除实验条件外,还适用于:3.45 ~ 6.90 MPa,12.7 mm直径管内的水蒸汽水两相流垂直向上流动。
20
1.1 垂直通道
液 膜 流 速
空气流量增大
空气流量减小
21
• 由上可见,空气的流量是液膜流向的决定 因素。 • 定量地确定转变流量,有两种方法,相应 地定义两个无量纲数: Wallis数:
⎡ ⎤ ρk { j } ≡ { jk } ⎢ gD ( ρ - ρ ) ⎥ l v ⎦ ⎣ 0.5 Kutateladze数: ⎡ ⎤ ρk ⎥ Kuk ≡ { jk } ⎢ ⎢ gσ ( ρl - ρv ) ⎥ ⎣ ⎦ 表面张力系数
3
-1/4
下标0表示0.1 MPa,20℃下水的物性。
37
1.2 水平通道
• 图6-10,134 页,水平流道 内两相流型。
38
泡状流:又称弥散(dispersed)泡状流,气泡弥散在 泡状流: 流道顶部,流速越大,弥散越均匀。 塞状流(plug flow):与弹状流不易区分,又合称间歇 流。 层状流(stratified flow):又称纯层状流,气相在 上,液相在下,交界面光滑。 波状流(wavy flow):又称波状层状流,在层状流动 下,气相速度的加大导致交界面波动。 环状流:又称弥散环状流,因为一般不出现纯环状流 环状流: 动。流道底部液膜厚度大于顶部处。
1.1 垂直通道
1.1.2 液膜流向的判别 • 以上的流型区分针对于“两相同向流动”, 实际上,环状流的气相向上流速较小时, 液膜会向下流动,而气相流速增大到一定 值时,液膜又会转变方向向上流动。 • 由此将造成压降、传热特性的区别,故有 必要进行判别。
19
1.1 垂直通道
图6-7 (p130)
Nuclear Reactor Thermohydraulics
反应堆热工水力学 第九讲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主讲:杨波
0 引言 1 流型 2 两相流模型 3 混合物模型压降计算 4 临界流
2
引言
本讲将解决单元两相流的水力分析问 题,其核心在于压降的计算。 核能系统的两相流分析尚处于发展阶 段,远未成熟,甚至连术语至今仍未统 一。本讲尽可能选取原理最为清晰直观的 基础部分加以阐述。
例题
32
1.1 垂直通道
33
1.1 垂直通道
34
1.1 垂直通道
此外,有些文献上还有如下划分,本课不作要求:
35
1.1 垂直通道
36
1.1 垂直通道
• 其中:
({ j } + { j } ) Fr ≡
v l
2
gD
称为Froude数
⎛ μl λ≡⎜ ⎝ μ0
⎞ ⎡⎛ ρl ⎞ ⎛ σ ⎞ ⎤ ⎟ ⎢⎜ ⎟ ⎜ ⎟ ⎥ ⎠ ⎢⎝ ρ0 ⎠ ⎝ σ0 ⎠ ⎥ ⎣ ⎦
8
• 实验表明,表面张力T的大小与截线长度L 成正比,比例系数σ称表面张力系数 (surface tension coefficient): coefficient)
T =σL
• 表面张力系数与液体种类、液体相邻物质 种类以及温度有关。
9
10
11
• 从微观角度看,表面张力并不在一个真正的 几何面上,而是在一个厚度为分子有效作用 距离的薄层(10-9m)上,该层称为表面层。
+ k
0.5
22
• Wallis推荐用下式确定转变流量:
{j }
+ 0.5 v
+ m{ j
+ 0.5 l
}
=C
• 对于管5内的向下转变,有:
{ j } = 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