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研读测试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二、模块测试卷(终稿)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二、模块测试卷(终稿)

单元检测(一)时量:120分钟分值:120分姓名: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曲肱.(gōng)喟.然(kuì) 鲜.为人知(xiān)斐.然成章(fěi)B、犄.角(qí)舟舆.(yú)苦心孤诣.(yì) 侃.侃而谈(kǎn)C、混淆(xiāo)莞.尔(wǎn) 博闻强.记(qiáng)瓮牖.绳枢(yǒu)D、踰.矩(yú)赊.(shē)账诲.(huì)人不倦为而不恃.(shì)2、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无人问津循循善诱安贫乐道唉而不伤B、言而有信察颜观色敬而远之适可而止C、卓尔不群大言不惭鞭辟入理求全责备D、当仁不让怨天犹人闻过饰非言过其实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孔子所创立。

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B.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D.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二第五 七单元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单元测评二第五 七单元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测评二(第五~七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3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

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②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

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

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③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

“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④“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

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收讫./迄.无音信拮据../奇货可居.堤.坝/提.心吊胆B.赝.品/义愤填膺.栅.栏/春意阑珊.纤.毫/阡.陌纵横C.箴.言/缄.默无语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解析:A项,依次读qì/qì,jū/jū,dī/tí;B项,依次读yàn/yīnɡ,zhà/shān,xiān/qiān;C项,依次读zhēn/jiān;rú/rú,ɡuǎnɡ/kuànɡ;D项,依次读tuān/zhuì,huì/wěi,kān/kā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此处用错对象。

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B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C 项,“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目录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 (1)阶段综合测评(二)(六~十单元) (11)模块综合测评 (21)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臵句。

(选修)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阶段检测.docx

(选修)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阶段检测.docx

第二单元阶段检测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是A. 可好学也已D.四竟之内解析 A , “已”通“矣”;B , “靡”通“糜”;D , “竟答案 C2. 下列句子中加点 解不正确的一是A ・未有仁而.其者也:弃,抛弃。

素抱朴,少私寡欲.露表B. •C. 故逐于大盗 逐:追随。

D. 人含其,天下不累矣累:累。

解析 D ,累:患。

答案 D3. 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无,名天地之始A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故常无,欲以其妙B ,故曰: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c-是以圣人无之事• •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D.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 .以明天下也(:150 分一、基巩固 (25分)分:150分)()(4 分)、工“[宀 ” 通境。

( )(4 分)()(4 分)解析C,都是“因此”的意思。

A ,名,根本,本源;副,才。

“夫”,无;,因此,所以。

D ,助,用在前,成名性,表示“…答案c4. 下列句中加点与代意相同的一是A .道可道,非常道 B. 少私寡欲,学无C. 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D. 不千里而来解析A ,非常:古指不是永恒不的;今指①特殊的,②十分。

答案 D而先利 D.使民重死而不徙C.苟后.・解析 A,形容的使用法,使 …破旧。

B 、C 、D 是形容的意用法。

答案 A6. 默写下列句子。

(5分)(1)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者,仁者静;知者,仁者寿。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四)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四)Word版含解析.doc

阶段质量检测(四)一、基础巩固(20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 .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 .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选D D 项,豪:豪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C .马牛而襟裾.D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选A A 项,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 .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 .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选C C 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 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 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 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 ①②④ / ③⑤⑥⑧ / ⑦B ①②④⑦ / ③⑤ / ⑥⑧C ①②④ / ③⑤⑥ / ⑦⑧D ①②④⑦ / ③⑤ / ⑥ / ⑧解析:选A 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8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泪眼问花花不语,。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

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人,请你解释其含义。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左右)(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测试卷第Ⅰ卷一、语文基础及其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踰矩(jǔ) 观其徼(jiào) 庇(bì)佑穿凿(záo)附会B.隽(juàn)永孝悌(dì) 口讷(nè) 面面相觑(qù)C.赧(nǎn)然忿懥(zhì) 寘诸畚(bĕn)蛊(gū)惑人心D.大(tài)史恶恶臭(xiù) 僭(jiàn)越咸与(yú)维新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国粹悖谬源远流长焕然冰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B.见绌炫目矫揉造作卷帙浩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C.博雅诀别珠连璧合直截了当一言以蔽之D.蹊跷起讫时过境迁仓皇失措万变不离其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实行研究生导师配备互选,既加深了导师和学员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乱点鸳鸯谱”,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B.出口侵权的原因,在于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有侥幸心理,企图“打擦边球”,坐收渔利;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则是此类侵权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C.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抵达南京禄口机场,开始了中国国民党时隔半个世纪的首次大陆之行。

这是令两岸同胞拍手称快的盛事。

D.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就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之间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的恶果。

B.1月15日,几艘中国渔船在北部湾正常作业时遭到三艘武装船只的抢劫和开枪袭击,中方海警在接到报警信号时,迅速赶往出事地点,在警告无效后,当场击毙和抓获8名越南抢劫人员。

C.“惠更斯”号探测器1月14日在成功登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以后,通过它搭乘的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成功传回的拍摄的土卫六照片和其他科学数据。

高中仿真检测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语文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高中仿真检测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语文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再问吧,深更半夜的把孩子叫醒,会吓着孩子的。 可是,令刘满旺吃惊不已的是,第二天晚上他发现儿子的文具盒里又多了一些零钱。 看着文具盒里的钞票,刘满旺越想就越生气。这还了得,这小子居然背着我干起小偷小摸的事来了。今
晚不好好教育教育他,我还算他的老子? 刘满旺忙叫醒儿子。儿子一骨碌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问:“ 爸爸,找我有什么事吗?〞 刘满旺板着脸问: “ 你老实告诉我,那些钱是从哪里弄来的?〞 儿子低头不语。 刘满旺生气地说: “ 说啊,从哪里弄来的?是不是偷来的?〞儿子忙说: “ 不,不是偷的。〞“ 那是谁
一种民族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进行,缺少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 勃 的民族。丝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西方贸易商品,除了它自身的物质性文化内涵外,它还会使我们联想到 古代 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那段历史。今天,当中华民族再次敞开国门之际,抚今追昔,可以策励我们以 更加开 放的胸襟,大智大勇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唐文化在广泛摄取外来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却并未失去其堂堂正正的中华文化特质。唐文化对外来文 化 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又加以能动地选择与改造,从而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并消化。隋唐时期佛教开 展高 度成熟,寺院经济也空前兴旺,高僧们制定独特教规,瓜分教区,以相对稳定的地盘创造性地开展佛教理论, 进而推出纯粹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佛教宗派,这就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这些佛教宗派在佛理 和价值取向上都是中国式的。印度佛学以出世和个人“ 解脱〞为价值取向,而中国佛学那么强调以功德度人, 注重入世。当然,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能起补缺作用的就会被吸收并加以消化、改造,反之那么会被淘汰。 法相宗的创始者是大名鼎鼎的玄奘,这位著名高僧不辞劳苦,沿陆上丝绸之路西行取经,希望用从印度带回 的正统的释迦教义统一唐代的佛学。然而,旨在坚持印度佛教理论纯洁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法相宗,在兴 盛了三四十年后就骤然衰落,其命运颇值得人们深思。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以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

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

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

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

高中语文 全册模块综合测评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全册模块综合测评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阅读题共65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5分。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3分)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是:一是具备勇气坦白承认自己心中的疑问;二是把一切不言自明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识之中,把这些事情作为问题加以探索了解。

然而,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

我们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随任何实际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挥。

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接收直观所见的世界和自己的意识所给予我们的教诲。

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他们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他们是傻瓜还是智者。

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在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现在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

因此缘故,哲学家只有很小的读者群。

据此,我们可把文学家比作带给人们鲜花的人,而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

文学作品相对哲学著作还拥有这一巨大的优势:文学的众多作品可以同时并存而又相安无事。

事实上,就算这些作品彼此差异很大,它们也可以同时为同一思想的人所欣赏和珍视。

相比之下,某一哲学思想体系甫一露面,就已经睥睨着它的兄弟姐妹,处心积虑要毁灭它们,就像上台登基的亚洲国家的君主一样。

这是因为正如一山只容一虎,同样,只有一种哲学可以君临天下。

也就是说,哲学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孤独、不喜交际的,一如那些孤独守在丝网中央的蜘蛛:它们现在就静候苍蝇自投罗网。

而一旦另一只蜘蛛向它靠近,那只是准备开始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因此,文学作品和平共处,就像安静、平和吃草的绵羊,但哲学著作天生就是猛兽;那种破坏和毁灭一切的欲望使它们甚至成为首要是吞噬自己同类的蝎子、蜘蛛、昆虫幼体一类。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二)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二)

阶段质量检测(二)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此之谓自谦B.上恤孤而民不倍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D.不得半车炭之价直解析:选C A项,“谦”通“慊”,满足.B项,“倍"通“背”,违背。

D项,“直”通“值”,价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A.上老老..B.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很少C.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去:前往D.食已口爽,返为其患.患:祸害,灾祸解析:选C C项,去:离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修身也,尊贤.也C.上长长.而民兴弟D.圣人之所以为圣.解析:选A A项,“明”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错误!B.错误!C。

错误!D.错误!解析:选C A项,“者”,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

B项,“其”,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

C项,“乎”,都相当于“于”,介词。

D项,“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5.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8分)(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学》)(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坛经》)(4)____________,视而不见,____________,食而不知其味。

答案:(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博学之审问之(3)见迟即渐见疾即顿(4)心不在焉听而不闻二、阅读提升(54分)(一)课内阅读(15分)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水平测试卷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水平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10×2=20)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曲肱(gōng)憔悴(jiáo)社稷(jì)鳏寡孤独(guān )B.笃行(tǔ)舟舆(yù)弑君(shì)鲜为人知(xiǎn)C.庶人(shù)瓦砾(lì)蓦然(mò)荷枪实弹(hè)D.孝悌(tì)箪食(dān)稽首(jǐ)靡不有初(mǐ)2、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人停止“至善”。

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D 、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盍各言尔志?(盍:何不)天下归仁焉(归:赞许)B.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受国之垢,是谓之耻(垢:耻辱)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爱)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即:即使)D.愚人无智,空口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爽:败,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适合,符合)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厚敛以雕墙作《师说》以贻之B.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5、选出“所以”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孝者,所以事君也B.所以美者,缘有盐故C.此后汉所以倾颓也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仇而后私仇也6、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题答案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题答案

怀柔区2008—2009学年度高二第四学段模块结业考试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阅读文章。

1—5题,每题3分,共15分。

1 D2 D3 C4 A5 C二、阅读文章。

6—10题,每题3分,共15分。

6 D7 D8 B9 B 10 C三、中国文化常识。

11—13题,每题4分,共12分。

11.每空1分答案略12.每空1分仁道礼自然13.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意思对即可)四、阅读文章一。

14—19题,共24分。

每小题4分。

14.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在材料取舍详略方面很有特点。

15.鉏麑诚守诺言,尽忠国家;提弥明勇猛善战,讲究策略;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

16.文章讲述了“赵盾弑君”事件的全过程,即赵盾为何弑君,该不该弑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这是其“详”。

文章叙述了晋灵公荒淫的行经,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将来晋灵公如何派武士暗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

17.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18.“赵盾弑君”是合乎礼法的,但“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19.董狐坚持原则,秉笔直书,体现了天地正气。

五、阅读文章二。

20—25题,共24分。

每小题4分。

20.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22.这句话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准,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这句话深刻的说出了严于律己自身修养的道理。

23.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

24.真知的获得,必须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卷(四)解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卷(四)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卷(四)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庞进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

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

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

”《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

”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

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音全对的一组是()A.纂组(zuǎn)踰矩(yú)粳米(jīng)数相匡救(shù)B.股肱(gōng)愦愦(guì)恁地(nèn)罄其狂瞽(qìng)C.笃行(dǔ)絜矩(xié)谏诤(zhèng)直言鲠议(gěng)D.胠箧(qū)淬火(cuì)刍荛(yáo)擿玉毁珠(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A难易相承万籁俱寂长途跋涉姗姗来迟B厚敛凋墙荡然无存苦思冥想风餐露宿C一言愤事奋笔疾书豁然贯通空空如也D如临深渊淋漓尽致光彩夺目一气呵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一旦,表假设)B.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

(稍:稍微)C.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厌:满足)D.然遽以此意解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遽:匆忙,草率)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B.①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②食之,舍其半。

C.①买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①其再插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孝者,所以事君也②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B.①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②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C.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②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D.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

②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

B.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C.“用词贴切”提倡词语运用“妥帖、确切”,有利于避免学生华而不实的文风,防止学生考前背诵好词好句来生搬硬套。

D.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日趋重要,中文也水涨船高。

不少国家、不少外国人都赶搭中文列车,掀起了学中文的热潮。

7.下列各组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学风,特别是它在明末清初和近代的大动乱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百姓大众的疾苦的品质。

B.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C.中国文化不会被历史所淘汰,不仅在于中国文化有其内在的发展革新的契机,而且还在于各具特色、各有长短的中西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

D.为了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而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又取决于君主的开明,唐太宗就是一个能虚怀纳谏的开明君王。

8.下列各组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是"集"部。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例如《白氏长庆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梁朝萧统编的《文选》就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B.《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的“简而要,详而博”的叙事风格成为后代的楷模。

我们学过的《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都选自这本书。

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存天理、来人欲”的口号,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派。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融会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

它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说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被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的辉煌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

是一部极具新意、极有价值的著作。

9.“‘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类似"闹"的精彩的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一项是()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③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桃花扇》)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A.裁带弯入B.剪横弯孤C.裁横剩孤D.剪带剩入10文学作品往往呈现作者不同的文化思想倾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表达追求涅槃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道教思想。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11、12题,每题3分,13、14题每题4分,共14分)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任继愈儒教,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国教。

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当它处在原始宗教形态时,已蕴涵着它后来的基本雏形,祭天、祭祖,同等重要。

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完善、成熟,它的“敬天法祖”这个核心未变,不断增添政治内容。

古老文化5000年后半的2500年间,国家的形式与宗教形式结合得更紧。

把“敬天法祖”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

春秋战国开始酝酿如何建立一个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统一国家。

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如何“治天下”的问题。

各家各派方案不同,但共同关心的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长治久安的体制。

秦汉统一,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从古到今的基本模式,建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大国”。

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国家,忠孝既是思想保证,又是组织保证。

政治信奉原则为忠,家庭信奉原则为孝。

几千年来,忠孝原则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

古代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借助政府的集中统一调配才能使少量剩余产品发挥出最大效益。

精神文明建设,如修纂大型丛书、工具书等;物质文明建设,如修长城、开运河、兴修跨省区水利、抗拒外来侵略、赈济农业自然灾害,都是充分利用多民族统一集权制度,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

忠孝信仰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在忠孝教化下,儒教利用政教合一的便利优势,形成团结人民、融合民族团结的纽带。

儒教以外,道教、佛教,以及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各以自己的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

明代中叶以后,西方基督教有几次传入,都由于没有与儒教“敬天法祖”的忠孝信仰配合,虽然多次传入,都未能立足。

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区分民族的标志创造了独特的标准。

《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从孔子开始,把文化标志看做民族标志。

凡承认君臣从属关系的族群就是华夏,不遵守君臣从属关系的就是夷狄。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是中国的标志,违背“三纲”就是夷狄。

区别民族,不在血统而在文统。

中国隋唐皇室都杂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但中国人民都没把隋唐皇帝看做非汉族。

也有几代王朝确实不属于汉族,如与北宋对峙的辽,与南宋对峙的金,处在西北地区与宋、辽、金对峙的西夏王朝,及后来的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

但这些非汉族的统治者由于完全接受了儒教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的皇帝及贵族都接受儒教,尊孔子为圣人。

政权尽管更迭。

并没有影响儒教的法统。

儒教充分利用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权优势,以行政手段贯彻其忠孝原则。

协助推行儒教的教义,下层得到广大个体农民的支持。

上层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为靠山,把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统治得有条不紊,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社会秩序,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有效地培养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儒教教职人员和官吏。

以儒教的“四书”、“五经”为全民教材,在全国推行。

儒教扩大其影响,得力于政教合一;儒教逐渐僵化,失去生命力,儒教后期教忠教孝流于形式。

时代变了,社会组织变了,下层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随着土地公有而解体。

政府为起自下层的劳动人民代表,君主、天子再也没有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儒教赖以存在的条件已不复存在。

儒教已失去政治支持。

宗教虽不能用行政命令消灭.但政权却是可以用武力推翻的。

2000年来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君主制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我们指出儒教的消亡,只是指当前的中国本土来说的。

在世界各地的儒教照常活动。

这是由于世界各地的社会条件与中国不同,儒教在海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存和活动情况各异,另当别论。

儒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思想深处,仍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值得今天认真总结。

它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要批判地吸收,那些不适应现代,甚至妨碍现代化的过时的历史沉渣,也要认真清理。

(选自《<中国儒教论>序》,有删节) 11.下列关于“儒教一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A.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在原始宗‘教形态时,就已经形成它的基本雏形。

B.多民族的统一大国的形成为儒教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提供了基础。

C.儒教充分利用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权优势.以行政手段贯彻其忠孝原则。

D.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政权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教一旦失去赖以存在政治支持君主制,而土地公有、人民当家作主,儒教也就会消亡。

B.只有那些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

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的西方宗教,才能在中国立足。

C.批判地吸收儒教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摒弃过时的历史沉渣要.儒教也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D.儒教在世界各地的活动照常。

而在当前的中国本土已消亡,但对人们思想深处的影响依然存在。

13.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中国,儒教倡导的“忠孝原则”起了怎样的作用?答:14.为什么在当前的中国本土,儒教会消亡?答:参考答案(一)1.D(其余都没有涉及乌托邦世界的本质内容)2.B(A项原文没有这样的说法,C项不能排除“按功利主义者的标准来检验”,D项因果颠倒)3.康氏乌托邦世界的形成与他身上神秘主义气质的传承有关3 4.①近代史充斥着单靠权谋计算和诡计得势之人,或是拘泥于眼前利益的实用功利主义;②“百日维新”除了废除科举之外,其余的变革措施并未越过当年洋务派的纲领,政治体制改革的效果几乎为零:③康氏乌托邦构想了宏大的未来图景。

(二)1.C(A项原文是“蕴涵基本雏形”,B项原文没有“提供了基础”的说法,D项应是“君主制垮台”)2.C(文中没有提起“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的内容)3.①忠孝原则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