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案例分享:快准精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合集下载

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作者:田艳军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究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抽取80例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甲组和乙组),每组n=40.甲组采取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乙组采取常规抢救护理模式。

观察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

结果:甲组中仅有1例患者抢救不成功,成功率为97.5%,乙组中8例抢救不成功,成功率为80.0%,两组间比较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将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应用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的抢救工作中,能够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及时缓解患者的病痛困扰,帮助患者改善病情,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急性严重性创伤;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5-153-01急性严重性创伤是急诊科十分常见的疾病,急性严重性创伤属于急症,也是一个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

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四高特点,严重的还可能失去生命。

需终生服药预防复发。

急性严重性创伤对患者的伤害很大,急诊科作为救治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场所,所接受的患者具有病情比较复杂与变化较快的特点,患者家属的心情一般比较紧张与急躁;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对抢救技术充分掌握,善于与患者沟通。

关于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的护理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次研究中,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抽取80例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通过组间对比分析来探究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严重性创伤患者中抽取80例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甲组和乙组),每组n=40.甲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23-50岁,平均(37.5±3.1)岁;车祸伤12例,高空坠落伤10例,摔伤10例,严重外伤8例;乙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2-49岁,平均(36.9±3.3)岁;车祸伤11例,高空坠落伤11例,摔伤9例,严重外伤9例。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侯连英,侯连玉,龙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 (18):21-22.
[3]唐传中.医院急诊外科急救严重创伤病人探讨[J].医学信息,2009,1(10):90.
1.3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痊愈出院后功能恢复状况,显效=患者痊愈、肢体和器官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痊愈、肢体和器官功能基本恢复;无效=患者出院时还存在肢体和器官障碍。预后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初入院至出院平均所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平均所需费用。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及时有效,避免了院前急救残几率,改善了预后,具临床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组护理时遵循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医护人员初步评估患者伤情并采取相应措施,首先检查患者颈椎是否被损伤,对颈椎实施了保护措施,以保证气道通畅排除呼吸道异物;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运动及频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采用呼吸器或气管插管等管理气道。对患者血压和心率,体温和指端末梢色泽及尿量加强观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和补液,密切关注患者瞳孔变化,从头到脚快速检查伤者。护理人员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进行了气道和呼吸道管理,以患者意识清晰程度判断其呼吸道受阻程度,并对无颈椎损伤患者,将其患者头侧向一边,以避免出现误吸现象。而对于气道梗阻患者则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保持其呼吸通畅,对于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及时采取了心肺复苏措施;观察组患者痊愈后4例存在肢体或器官障碍,预后有效率91.84%,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有13例存在肢体或器官障碍,对照组预后有效率73.47%。

快准精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快准精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2018年)摘要:创伤是现代社会青壮年的主要死亡原因,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严重损失和沉重的负担。

当前我国创伤救治缺乏完善的救治体系、专业化的救治团队和规范的救治流程。

同济医院自1986年开始建设急诊创伤中心,拥有专业化创伤救治团队,围绕“创伤救治链”,以伤员为中心,形成了创伤院前急救-急诊复苏-紧急手术-重症监护-功能重建与康复的一体化快速、精准救治,规范了创伤救治流程,与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相比,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由2h至1h),降低了早期漏诊率(由35%至8%),提高了患者生存率(87%到99%)。

本中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级课题20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并成为国内急诊创伤中心的示范基地。

关键词:创伤;急救;团队;流程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导致的严重创伤和群体伤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壮年是创伤的好发人群,创伤是国人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居各种疾病之首。

我国的伤害致死率是大部分发达国家的2倍「1」。

就各种损伤的专科救治技术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几无差异,缺少一个完善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

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比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更为重要。

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使创伤的总体死亡率降低15%[2]。

欧美先进创伤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健全的院前急救网络和分级建立的创伤中心。

创伤救治体系包括院前和院内两个部分,目前我国创伤院前和院内救治都还存在诸多问题。

院前急救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院前急救网络不完善,服务半径过大甚至存在服务盲区,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窗;2.院前院内急救人员间缺乏信息交换,缺乏有效的预警分级系统。

3.救治人员缺乏专业创伤培训,救治技术水平低;4.转运条件差,救护车及转运设备仅有“搬运”作用而无良好救治功能。

急诊外科团队优秀案例范文

急诊外科团队优秀案例范文

急诊外科团队优秀案例范文近年来,我院急诊外科团队在临床救治工作中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团队在处理急诊外科病例方面的几个典型案例介绍如下:一、多学科合作,救治危重创伤患者患者张某,男,32岁,高处坠落受伤,被送到我院急诊部。

患者意识模糊,生命体征不稳定。

经会诊,诊断为颅脑损伤、腹部多发性损伤及骨盆骨折。

我们迅速启动了救治预案,由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等多学科医生组成的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通过精心抢救,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通过本例可见,急诊外科团队内部部门配合默契、值守规范,与其他专科能够高效沟通、密切配合,是挽救危重创伤患者生命的关键。

二、规范化诊疗,精准处理急腹症患者患者李某,女,48岁。

主因“腹痛伴呕吐2小时”来我院就诊。

患者表现腹痛明显,两下腹压痛,肌紧张,腹内肿块触及。

我院急诊外科团队迅速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检查,给予禁食、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并立即安排患者行检查。

提示:肠梗阻并发肠坏死。

根据病情,团队迅速为患者进行了坏死肠段切除术。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本例体现了规范化的急腹症诊疗流程对提高急腹症患者救治率的重要作用。

团队依据规范严谨的程序开展工作,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避免了误诊、漏诊和延误救治的发生。

三、主动服务,妥善处理创面感染患者患者吴某,男,62岁,10天前因“右下肢溃疡”在我院接受了皮瓣移植手术。

患者术后第7天出现创面渗液增多,疼痛加剧,夜间伴有发冷战栗。

我院急诊外科值班团队接诊后立即为患者换药,注意创面观察,抽取创面和血液样本送检,结果提示感染。

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加强创面管理。

通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创面愈合良好。

本例反映了急诊外科团队主动服务的工作作风。

团队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在疑似感染出现时及时介入,避免了严重感染的发生,体现了“救死。

危急重症一体化管理创新案例

危急重症一体化管理创新案例

××医院危急重症一体化管理创新案例随着《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国卫办基层发〔2020〕12)》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国家对县域基层急诊急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卫健委《“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指出,县域医院要着力提升急危重病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五大中心建设等工作,对提高基层医院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作出了重要指示。

因此,克服现有短板,着力发展急诊学科,构建县域医院危重症救治体系,是将我院建设成县域龙头医院,并为140余万县域居民健康提供保障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

为此我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工作,初步建成了“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模式,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急诊医学救治能力现状我院是域的核心医院,医疗水平及规模均处于领头地位,是县域内居民医疗保障的最后屏障。

学科水平、人才队伍、管理水平等在县域的领头作用及核心地位,具有相对完备的急诊医学救治能力,我院急诊科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团队组成合理。

目前拥有×张急诊病床,×张EICU床位,×个抢救单元,×张溶栓床,可以满足每年40万的急诊量,2万多的急危重症的抢救要求。

将预检分诊、急诊药房、急诊挂号缴费、彩超、检验、放射、CT等纳入急诊科范围。

在危急重症等疾病抢救治疗中,积极促进与相关科室及特别是“五大中心”通力协作,以上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及设施设备。

加之上级医院及各级政府在学科建设上的大力支持,急诊医学已作为我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学科。

着力通过推进“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建设体系,驱动学科内涵建设,使县域急救医疗服务规范化、同质化、信息化,促成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的落实。

二、危急重症救治存在问题及建设目标县域医共体的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主要取决于县域核心医院,我院作为县内最具急诊医学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医院,可以作为县医共体核心医院,急诊科可以作为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基地,具备统筹管理县急诊急救医疗资源的基本能力。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研究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研究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研究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通过建立医疗救援协作网共享资源,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多层
次的联动救治,提高了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的效率。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突破了传统急救
模式中各救援单位之间信息共享不畅、资源调度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提高了患者救治的效率。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通过优化患者转运链条,提高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转运效率。


体化创伤急救模式通过提前确定患者救治目标医院,统筹组织患者的转运资源,实现快速、高效的转运,缩短患者到达目标医院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救治效果。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通过开展系统性创伤评估与处理,提高了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
治能力。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强调多专业的参与和配合,开展系统性的创伤评估,帮助医
务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创伤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救治,提高了对严重多发
伤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成功率。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通过建立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提供了更全面、更精确的诊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通过医务人员之间的
多学科协作和会诊,将各个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提供更全面、更精确的诊疗方案,减少
了误诊和漏诊的几率,提高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是明显的。

它通过建立医疗救援协
作网共享资源、优化患者转运链条、开展系统性创伤评估与处理以及建立多学科联合会诊
机制,提高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救治能力,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提供了更好
的保障。

【医院管理分享】:一体化管理运行无缝隙快速救护,潍坊市中医院实践

【医院管理分享】:一体化管理运行无缝隙快速救护,潍坊市中医院实践

改善住院服务流程
一体化管理运行无缝隙快速救护
实践案例:潍坊市中医院
目 录CONTENTS 成效体会
案例背景P art 1实施过程P art 2
P art 3
P art 4医院概况
P art01医院概况
医院概况
潍坊市中医院是市属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综合实力列全国地市级中医院综合竞争力前五强。

基本情况
Ø在职职工2607人
Ø 开放床位2326张Ø 临床医技科室94个Ø 护理单元56个
重点专科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国家脑病科、骨伤科
重点中医专科
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外 科、肿瘤科
省级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儿科、妇科、针灸科、
心血管病科等12个科室
市级重点专科急诊科、泌尿外科、肛肠科、肝
病科等22个市级重点专科
获得荣誉
P art02案例背景
急救现状
•目前99%的急症患者都因错
过了急诊抢救的黄金4分钟,
而面临愈后效果差、甚至失去
生命的结果。

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

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

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随着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及自然灾害的频发,重症创伤患者随之逐年增多,目前创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而建立和完善创伤救援体系及创伤救治模式,提高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率、减少病死率是急诊医学科目前面临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1 现代创伤的特点(1)创伤动能增大、重症多发伤发生率增加:在我国随着快速行驶的汽车数量增加、高楼大厦逐年增多及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创伤的动能增大了,严重创伤如挤压伤、坠落伤、砸伤等重症多发伤发生率明显增加。

(2)严重的创伤伤情复杂,大部分为重症多发伤,休克发生率高,病死率高。

(3)由于严重休克、昏迷加之呼吸窘迫等情况致患者不易搬动,使辅助检查受限,故诊断上易漏诊。

(4)重症创伤的患者来院后通常生理耗竭严重,一些患者来院后已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低体温,凝血机制紊乱。

2 国内对重症创伤患者传统救治模式目前,国内对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模式存在多样性,比较普遍的是以“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多个专科会诊→转科至相应的专科治疗或手术→ICU病房” 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重症创伤患者分转到各个专科救治,重症创伤患者一般多是多发伤,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而各专科医师的专业化会导致诊治上的片面性,只注重本专业方面的创伤,易忽视其他专科的创伤,很容易出现漏诊;其次各专科医师在急诊科会诊遇到危重患者如高空坠落伤、多发伤、重度休克等患者时,常出现互相推诿,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或丧失手术时机;另外这种救治模式各专科之间治疗的衔接上也易出现问题,延误救治时间。

3 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模式转变21世纪现代急诊医学科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可以对急、危、重患者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具有系统、完整、连续的诊治,提高对重症创伤患者救治的综合实力,被喻为现代医学的标志。

其治疗模式是“院前急救→急诊大厅急救→急诊手术室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急诊ICU治疗→确定性手术”,体现了快捷、合理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一体化救治模式。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的:探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2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86例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按急救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救治情况。

结果:观察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93%、9.30%、25.58%,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于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能显著缩短救治时间,降低致残致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关键字:外科严重创伤;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效果外科严重创伤是常见危重疾病,可造成机体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

外科严重创伤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如车祸、高空坠落、锐器刺伤、重物压砸等,具有病情重、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

若抢救不及时,或因漏诊、检查延误时间,将给患者及家属造成终生遗憾。

国内医院针对外科严重创伤患者多采取分科诊治法,专业化较强,但外科严重创伤一般累及多个系统,需要多科医师联合救治,因此专科专治救治效果并不理想[1]。

以了解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为目的,展开研究。

经数据整理分析,现已形成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86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按急救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

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7~66)岁,平均(39.6±6.4)岁;损伤程度评分为(22~51)分,平均(35.7±6.4)分;单一伤19例,多发伤24例;殴打伤12例,交通事故伤20例,高处坠落伤8例,其他伤3例。

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17~66)岁,平均(39.6±6.4)岁;损伤程度评分为(23~50)分,平均(35.2±5.3)分;单一伤20例,多发伤23例;殴打伤13例,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7例,其他伤4例。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管理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方法将我院接收的符合标准的147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观察组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抢救。

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以及有效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满意度等情况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是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的有效方法。

标签:无缝衔接一体化;严重创伤;急救护理近年来社会高速发展,城市节奏加快,因意外事故导致的严重创伤的事故也日益增多,而创伤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急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严重创伤往往较为复杂,且对一些较为隐秘的损伤易出现漏诊,患者常因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而导致患者迅速死亡,必须及时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救护模式,是集信息网络、现场抢救、入院急救、院内专科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护理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整体化、环环相扣的新模式,该模式可以增强急救效率,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因此近年来获得医护工作者的不断报道和好评。

本研究尝试性将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应用于本院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ICU病房进行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147例,其中男87例,女60例,年龄25~68岁,平均(46.1±11.2)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24~52分,平均(33.5±12.6)分。

创伤原因包括生产事故伤、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

将147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与对照组66例。

在观察组81例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25~67岁,平均(45.5±10.8)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24~52分,平均(32.7±12.0)分。

严重创伤患者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严重创伤患者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1月下第20卷第33期·健康管理·严重创伤患者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张曦(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目的:采取无缝集成急救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护理及治疗效果。

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时间我院收治的1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无差别的划分为两组,每组76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无缝集成急救护理模式。

在经过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果的基础上,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急救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综合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急诊手术时间、有效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等多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同时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90.79%)、治愈率(72.3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无缝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抢救时间,对患者来说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无缝集成护理模式;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6-5249(2022)33-0137-0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尤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每逢节假日期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人们生命财产的严重创伤。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受到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发展十分迅速,往往有时候送到医院不及时,或者实在救治的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从而似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导致人员的死亡[1]。

本研究所涉及的无缝集成急救护理模式十分流行广泛的一种新型急救模式,是各种前沿技术的综合运用。

主要是指运用ICU监护治疗、外科治疗、信息网络、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等各项救治程序和步骤加以整合和优化,并且每个程序相互衔接紧密,每个进程都尽量缩短救治时间,进而达到可以进一步提高整治患者的满意度和成功率[2-3]。

严重创伤患者在基层医院的一体化救治模式

严重创伤患者在基层医院的一体化救治模式

严重创伤患者在基层医院的一体化救治模式王鹏;祝茂盛【摘要】严重创伤患者具有涉及学科多、救治难度大、时间紧迫等特点,而基层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无法单独承担严重创伤的救治,面对严重多发伤时往往无法及时组建多学科抢救单元进行抢救,最终导致严重创伤患者往往失去救治机会.因此,找到一种能够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多学科合作模式至关重要,从患者院前急救到院内抢救,从控制性手术到抢救过程的监护治疗等良好的合作救治模式能够挽救大量多发伤患者的生命.【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19【总页数】3页(P3540-3542)【关键词】基层医院;严重创伤;一体化模式【作者】王鹏;祝茂盛【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急救重症部,重庆,401220;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急救重症部,重庆,4012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5.9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创伤患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工业化水平高的区域更加明显。

研究表明,严重创伤的救治措施、时间与救治效果存在函数相关性,通过调控救治措施及救治时间可以改变救治效果[1]。

对严重创伤这种时间依赖性疾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是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的关键。

基层医院作为创伤患者救治的一线战斗堡垒,对创伤的救治发挥重要作用,而基层医院临床科室具有专业技术狭窄、科室间整合能力差,单一科室无法承担严重创伤所致多发伤、复合伤救治的特点。

因此,在有效救治时间窗内整合医院内各方面的医疗技术力量,尽最大努力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探索出一条适合基层医院救治多发伤患者的有效模式对于抢救严重创伤患者非常重要。

1 创伤救治单元的组织管理在基层医院,成立独立的能够处理各类创伤患者的创伤外科比较困难,往往在严重创伤患者面前显得举足无措。

因此急切需要有一个由医务科统一调配的,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成一个以重症监护为救治平台的创伤救治小组,有效地实施急诊抢救、损伤控制性手术、各种有效的监护治疗。

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

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

67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530.72
江苏
连云港
14
72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498.02
江苏
盐城
15
76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476.76
江苏
无锡
16
82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450.43
江苏
镇江
17
90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405.12
江苏
镇江
18
92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393.08
江苏
扬州
4
1 医院概况
2016中国医院竞争力地级城市医院排名100强榜单
XX省首家以创伤重症伤及多发伤救治为主的 重症监护病房,位于创伤中心核心位置 每位患者均由创伤团队全程负责
25
2
创新模式
创伤重症监护室
Trauma Intensive Care Unit
半开放式病房
▲设置独立半开放式病房11间 ▲具备良好通风、采光条件 ▲装配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消除患者不安情绪
苏州市立医院
721.02
江苏
苏州
7
36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695.6
江苏
扬州
8
37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686.33
江苏
南通
9
50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627.51
江苏
淮安
10
52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614.42
江苏
常州
11
56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602.41
江苏
苏州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室团队概况
急救拉练竞赛
医师技能竞赛
多元化的学术交流
急救创伤中心医师均经过8-10年的创伤中心医师培训,能处理多发伤患者的伤情评估和急救工作, 并能实施各部位的急诊和确定性手术。人员岗位固定,职责明确,“一专多能”。 急救创伤中心护士岗前均接受规范的创伤救治培训并通过准入考核,3-5年培训期满并考核通过,才 能独立承担创伤急救工作。
诊疗规范、指南、行业标准名称 急诊临床诊疗指南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专家共识
委托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华医学会
参与人姓名 白祥军 白祥军、易成腊
参与度 □√牵头□参与 □牵头□√参与
发布时间 2013-10 2015-12
科室团队概况
院前
急诊
创外
现有医生25名(其中正高6人,副高6人,9人有留学美国、德国经历),博 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80%具有博士学位;护士104名(主任护士1人, 副主任护师3人),硕士生导师1人,4人赴欧美交流学习。
汉口院区
光谷院区
中法新城院区
同济医院基本概况
百年同济,名医荟萃: 裘法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孝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 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5项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五年 突破百项
科研课题成果奖达511项次,其中10 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 发明奖 2007~2017年,十年科技论文引用 次数全国医疗机构第二名
创伤急救与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创伤学会副主委 武汉市创伤学会主委
期 刊 任

学科带头人 白祥军
《临床急诊》 《创伤外科》《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副主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编委 《 Notfall + Rettungsmedizin》德国急救医学 海外编委
伤害人数
中国居民伤害模式
40岁以上 15.14% 30~40岁 20.08%
青 壮 年
20岁以下 21.3%
20~30岁 43.38%
中国居民伤害类型
Data from: 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oblem. Lancet. 2008 Nov 15;372(9651):1765-73
创伤医生除了协调各个部门工作外,强调可以从事身体 各个部位的紧急手术。
中国创伤现状
700,000
死亡
每年因各类伤害死亡约70万人
致伤致残则以千万计,生存质量不高 门急诊伤害患者总数多,难以确保救治效率
车祸伤
致残致畸
入院治疗
1100,000
18,000,000门急诊 Nhomakorabea者85,000,000 330,000,000
国外创伤救治现状
全球第一家创伤中心于1941年在英国伯明翰建立, 后Cowley又在马里兰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创伤中心。 之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也纷纷建立了各自以创伤 中心为基础的救治体系。
急救系统完善,创伤中心规划布局合理。
建立不同等级创伤中心并建立制度化联系。
创伤中心集创伤救治、预防、社区宣教、科研和教学任 务于一体,创伤已经是独立学科。
中国居民伤害年龄分布特征
国内创伤救治存在问题
院前院内信息交换/ 预警系统缺失
转运设备落后
缺乏创伤专业的医生
救治体系不完善
Jiang B,Liang S,Peng ZR,etal. Transport and public health in China:the road to a healthy ncet,2017,14; 390(10104):1781-1791
科室团队概况
中德灾难医学研究所中方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常委兼创伤急救学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白祥军
李占飞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创伤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创伤感染学组委员
中德灾难医学研究所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分会多发伤学组副组长
易成腊
专业 引领
高伟
中德灾难医学研究所秘书 中华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科室团队概况
职 称 学 会 任 职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常委 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 济医院 院长助理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副院长 同济医院创伤外科主任 同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同济医院急救中心主任
改 良 预 警 危 重 评 分 系 统
Leeds NEWS风险预警评分对于患者一般生 理功能评估和预警功能的优势,对院前多发 伤患者的现场进行指导,从而准确评估病情
CRAMS评分表
,提高救治率。 传统预警评分与改良预警评分对比图
传统预警评分 诊断明确率 并发症发生率 转运病死率 98.9% 25.9% 7.1% 改良预警评分 99.1% 16.4% 2.9%
资源配置
规范流程
风险管理
建立院前急救-急诊外科-创伤ICU-创伤病房一体化模式
第一环 院前初级生命评估与急救 第二环 院内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2
1
院前急救--空、地一体化,高效转运
空地一体化:
主院区、光谷院区及中法
新城院区,三个院区形成 空中应急网络。
急救响应时间小于5分钟,每年转运患者 约1500例(其中严重创伤患者约300例), 救护车行驶公里数约450万公里/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目 录 CONTENTS
01
医院及科室简介 案例背景 执行过程
02 03
04
成果成效
同济医院基本概况
同济医院于1900年创建于上海, 1955年整体搬迁至武汉。医院现有主院 区,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设立62个 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0个,是一所 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 综合性国家委管医院,其综合实力居国内 医院前列。
院前急救--急救调度指挥系统快速调度急救车
建立急救呼叫中心,通
过有线通讯系统接听录音管
理急救电话,根据地理信息
系统定位并快速调度分配急
救车。实现本部院区和分院
区急诊中心协调同步,提高
抢救效率。
院前急救--改良预警危重评分系统准确评估病情
该评分系统既利用了CARMS创伤评分简 便和动态评估患者伤情的优点,又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