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教案)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教案)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基础 主干落实】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特别提醒 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2.核电荷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 数= 核外电子 数。

3.原子的电性: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 等于 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中子不带电,故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A r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1123.近似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 数+ 中子 数。

特别提醒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写。

【漫画助学】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交流讨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妙法指引】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但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②不同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重点案例探析】考点原子的构成【典题】(2023秋·邯郸丛台区期末)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原子中a的质量和c的质量相同B.原子中b与c的数目和等于原子质量C.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微粒b和c上方法点拨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无关)。

(2)质量关系: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大,都比电子质量大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体积关系: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原子的电荷平衡,电子的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电荷平衡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课堂互动不足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用直观的教具和动画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环节。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对理解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以及通过反思日志记录每节课的教学亮点和待改进之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制作原子模型,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实验操作,如观察不同元素的焰色反应,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如手机电池的工作原理,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认知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
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京市枣营中学教学设计阳离子Na+ Mg2+三、离子:带电的原子阴离子Cl- S2-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翻转课堂学习情况的简单总结【问题1】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1、原子结构2、电性关系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3、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回顾翻转课堂视频内容、回答: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回答:原子本身不显电性,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总结原子中的等量关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展示学生猜想(发布于双课堂教学论坛中的学生绘制的氢原子示意图),对照课前学习的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3-10,分析认识的偏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回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模型。

【问题3】从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能发现的规律回顾、描述相关规律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易得或易失电子)巩固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简单规律的记忆。

【讲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要想达到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倾听,思考。

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问题4】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生成生成氯化钠?观察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思考问题,通过交流大致得出:钠原子应该失去电子,氯原子应该得到电子,就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5】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画图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

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

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2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回顾】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

【过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哪些这些微粒有多小呢?【类比】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第三单元课题2的课后练习题,重点在于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巩固对原子结构、原子序数、原子量的理解。
-填空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记忆。
-选择题:训练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应用能力。
-简答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制作原子结构模型,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球体、棒状物等,制作一个能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通过动手制作,加深对原子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归纳总结:强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结构对学习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3.拓展延伸:介绍原子在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布置作业:根据课堂练习情况,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5.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示原子、离子和化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发现原子的构成。
2.运用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原子现象,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4.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掌握原子序数、原子量的概念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应用。
3.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并能从中获取有关原子的信息。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思考等方式主动探索原子的构成。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

课题2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2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要组成部分。
如图是某种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
(1)锂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
(2)图中的微观粒子带负电荷,其名称是_________。“
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②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

(4)带负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
①②④
(5)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___。
知识点2相对原子质量
6.(2023·成都中考)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锌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江西省自主设计的“人造太阳”成功放电。
(1)“人造太阳”合理利用了可控核聚变,氘、氚是核聚变的热核材料。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1
1

1
2
x
中子
8.有一种含有6个中子的碳原子,也就是C-12原子,它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
1.66×10-27 kg,已知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请计算:
16
(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结果保留整数)。
5.3×10-26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

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学生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课题1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性质,在物理课上,也学习了“电荷”概念,但总的来说,微观的知识非常有限,但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组成的神秘课题2原子的组成(第一课时)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2)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认识与过程: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剖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想能力。

感情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心主义看法的教育,联合张青莲教授的优秀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课要点:原子的组成。

教课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形成。

教课方法:情境教课法、讲堂议论法。

教课过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一、课前复习,导入新课(8 分钟)情形导入:同学们知道了分子、原子的看法,并且它们都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首议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看法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化分红原子,原子从头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迪】在化学反响里分子能够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响里不可以再分。

用其余方法能不可以再分呢?【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学生沟通】报告有关原子弹的资料【学生概括】原子弹是经过原子裂变开释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解说】 1897 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此后,人们开始揭露了原子内部的奥密。

二、新课教课(25 分钟)【解并板】一、原子的组成【屏幕演示】原子的组成的画【解】依据才的画演示,我能够看到原子分原子核和核外子【指】同学看 71 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一自己的感觉。

【学生言】原子很小,看不,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很大;子核做高速运⋯⋯【教引】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研究明原子核能够再分,在画中已示出来了,大家再仔察原子核的组成。

【屏幕演示】重放画1、 2【学生】原子的组成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核外子(-)【教解并板】【教引】同学看70 表 4-1 ,通个表格,可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状况?【学生看】【学生回答】原子核正,并明原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_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0_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

并掌握其电
性、电量的分布规律,能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物质的可分性,赏析并学习科学家的创新过程,了解模型思想在认识物质世界中的
作用。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准备
毛皮、橡胶棒、验电器、蒙眼布、铁圈、黑桃8个、红心橙2个、原子模型、瓜子、课件。

作业:
写一篇关于我心目中的原子世界的短文。

附板书:
课题二原子的构成
1、实心(中性)
模型
质子(+)
原子核(+)
2、枣糕(有电子)原子(一个)中子(中性)
模型(呈电中性)核外电子(—)
(几个)
3、行星(有原子核)且电子总数=
模型
决定原子的种类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知识远离学生生活,较为抽象,理解困难。

采取通过视频、模型、实物、游戏多种方式建构知识的方法突破难点,强化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但个别的学生积极性还调动不够,有待改进。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

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难点是原子的构成。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教学策略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部分是学习原子质量。

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

展示原子的模型,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四、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一、知道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

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展示观察分析回答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够有中子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隆回九龙学校罗安一、【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课前练习】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探究原子的构成和学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知识。

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还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①PPT课件②原子放大结构模型(或图片)③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PPT出示】: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一尺之椎,日去其半,万世不竭”【设问】:这段文字的意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过渡】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是否可以再分。

如果能:那么我们想象的原子是什么样子的?【思考】: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子还可以分成原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古代哲学来认识自然科学,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相互统一的关系〕【学生猜想】:1.原子是实心的吗?2.原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4.原子到底有多大?〔设计意图: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将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中获得较满意的答案,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欲望〕【引课】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讲解】原子结构发现简史: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电子粘在表面,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畅想,交流】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PPT展示】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设问】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讨论分析、解释】【交流】: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想象原子内部构成后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此来纠正认识的偏差,感受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所聚集的质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

〕【设问】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PPT展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讲解】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猜想,实例说明】〔设计意图:不断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

〕【模型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讲解】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学生分析交流】认识原子的各部分结构(通过原子内部结构的动画,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

)【PPT播放】原子原子内部的运动动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PPT展示】教材P68表4—1、4—2。

【设问】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析表4-1、4-2【小组活动】:对获取的信息交流【集体交流、评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会从图表中得出有效信息〕【讲解】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引导总结】形成结论小结后板书: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讲述】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无止尽的,培养学生爱科学情感)二、相对原子质量【PPT展示】几种原子的质量:(设计意图:“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类比讲解】这正像我们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有多大一样极不方便,比较聪明的回答是“一粒大米的质量比一粒小米大一点”。

类似的,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设问】如何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示【说明】:平时我们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不必这么精确,一般取整数或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可查P73页。

【延伸拓展】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

今后学习中,我们可直接查阅书后附录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师生一起查阅),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如我国的张青莲教授,介绍院士张青莲教授。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训练】:阅读课本P71资料⒈利用教材154页附录Ⅱ;教材75页表4-3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氢、碳、氧、钠、铝、铁⒉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 gB.1 kgC.1D.1.67×10-27 kg⒊已知一个镁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n Kg,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⒋辨析: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 12 gB 12C 1.66×10-27 kgD 1/12 g【学生解答】:【师生共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学到了一些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我们还想了解原子的什么方面的知识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作出适当的解释)构成原子的粒子确实还有复杂的结构,关于原子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查阅网络等途径,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探索,来揭开各种粒子的奥秘。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学会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永不满足课堂的学习,培养他们带着问题,不断探究,不断学习的精神。

)布置作业:书上练习。

导学手册。

科学应用:写科普小论文: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板书设计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2、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二、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符号—A r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