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病因、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

合集下载

《龋病的预防》PPT课件

《龋病的预防》PPT课件
牙线能够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细 菌,保持口腔清洁。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家族中有龋病高发史的人更易患龋病,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 。
口腔环境
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口腔环境的酸碱平衡,增加龋病风险。
其他风险因素
年龄
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患龋病,可能与牙齿发育和口腔环境的变化有关。
生活习惯
吸烟、喝酒、不良睡眠习惯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龋病风险。
漱口和使用牙膏
饭后漱口,并使用牙膏刷牙,以减少口腔细菌的数量。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1 2
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 疗龋病。
定期洁牙
每年洁牙一到两次,以去除牙结石和牙菌斑。
3
早期治疗
一旦发现龋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避免龋病加 重。
谢谢
THANKS
在医生的指导下,饮用适量的氟化水 也可以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定期使用氟化物漱口水
氟化物漱口水可以有效提高口腔内氟 化物的浓度,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龋病和口腔问题,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
接受专业口腔医生的建议
专业口腔医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给出针对性的预防建议和治疗方案。
认识龋病的症状
了解龋病的症状,如牙齿疼痛、敏感等,以便及 时发现和治疗。
了解龋病的病因
了解龋病的病因,如细菌、食物、口腔环境等, 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龋病。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每天刷牙两次
每天早晚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
除了刷牙,还应该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以去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 。
详细描述:龋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 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口腔中的细菌是导致龋病 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细菌会产生酸性的代谢产物 ,这些酸性的代谢产物会侵蚀牙齿的硬组织,导致牙齿 的破坏。其次,食物中的糖分也是导致龋病发生的重要 因素之一。糖分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产生酸性的代谢 产物,这些酸性的代谢产物会进一步加剧牙齿硬组织的 破坏。此外,口腔的酸碱度、牙齿的硬度和抗龋能力等 因素也会影响龋病的发生和发展。

龋齿防治知识PPT课件

龋齿防治知识PPT课件

合理饮食
02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食用高糖食品,鼓励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
物。
定期口腔检查
03
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龋齿问题。
家长参与孩子口腔健康管理重要性
1 2
监督刷牙
家长应监督孩子刷牙过程,确保刷牙效果。
引导健康饮食
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减少糖分摄 入。
3
及时就医
发现孩子口腔问题,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避 免延误治疗。
儿童青少年牙齿发育特点
乳牙期
乳牙萌出后,牙釉质较薄,矿化程度低,易受到 酸蚀作用。
换牙期
儿童在6-12岁左右开始换牙,此时恒牙逐渐萌出, 乳牙逐渐脱落。
恒牙期
恒牙完全萌出后,牙齿结构相对稳定,但不良习 惯或口腔卫生不佳仍可导致龋齿。
针对性预防措施建议Fra bibliotek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01
教导儿童青少年正确刷牙方法,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更换牙刷。
龋齿并发症风险
01
02
03
牙髓炎和根尖周炎
龋齿如不及时治疗,可引 起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导 致剧烈疼痛和牙齿松动。
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严重龋齿可导致牙槽骨和 颌骨炎症,表现为局部红 肿、压痛和张口受限等症 状。
全身性疾病
龋齿可作为病灶牙,引起 全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 节炎、心内膜炎等。
02
龋齿预防策略与方法
适量摄入蛋白质
适量食用鱼、肉、蛋、奶等优质蛋 白质,保持口腔健康。
定期口腔检查重要性
及早发现龋齿
定期口腔检查可以及早发现龋齿的迹象,避免病情恶化。
及时治疗口腔问题
口腔检查可以发现其他口腔问题,如牙龈炎、牙周炎等,及时治疗 可以避免病情恶化。

龋病的诊断和治疗

龋病的诊断和治疗

充填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以确 保充填材料完好无损。
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适用于龋坏较深,累及 牙髓的患者。
根管治疗包括去除感染牙髓、清 理根管、充填根管等步骤,最后
进行牙冠修复。
根管治疗后牙齿失去牙髓营养供 给,脆性增加,需注意保护。
04 龋病的预防与保健
口腔卫生保健
刷牙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 间不少于两分钟,采用正确的刷 牙方法,即水平颤动法或旋转法。
分型
根据病变程度和范围,龋病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浅龋 局限于牙釉质层,中龋侵犯牙本质浅层,深龋侵犯牙本质深 层。
诊断方法
视诊
医生通过观察牙齿的外 观,初步判断是否存在
龋坏。
探诊
X线检查
实验室检查
使用探针检查牙齿表面 及牙本质是否有缺损、
质地改变等异常。
通过X线片观察牙齿内部 结构,发现隐蔽部位的
儿童龋齿的预防与管理对于维护儿童口腔 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良好 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对 于已经发生龋齿的儿童,需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措施,同时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和定 期复查,以预防龋齿的再次发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牙线
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特别是对于 拥挤的牙齿和有牙周袋的牙齿。
漱口
饭后及时漱口,去除食物残渣和细 菌。
饮食与营养
控制糖分摄入
减少糖分摄入,特别是碳酸饮料、果汁等含糖量高的食品。
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
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牙齿的矿化和维护,可以通过牛奶、奶制品、 鱼类等食品补充。
均衡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牙齿健康。
病例二:中晚期龋齿的治疗与护理

龋病教案大学

龋病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口腔医学基础授课对象: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龋病的定义、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

2. 掌握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分类。

3. 了解龋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龋病的定义、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1. 龋病的定义:龋病是在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2. 龋病的病因: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

a. 细菌:主要是乳酸杆菌和链球菌。

b. 食物:尤其是含糖食物。

c. 宿主:牙齿的解剖形态、唾液成分等。

d. 时间:龋病的发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

3. 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高、分布广,任何地区、种族、年龄、性别均可罹患。

二、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分类1. 临床表现:牙齿颜色、形态和质地的变化。

2.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3. 分类:浅龋、中龋、深龋。

三、龋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1. 预防措施:a. 健康饮食:减少含糖食物的摄入。

b. 唾液刺激:增加唾液分泌,有利于牙齿的清洁和再矿化。

c. 口腔卫生: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

d.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龋病。

2. 治疗方法:a. 洞形治疗:清除龋坏组织,填充窝洞。

b. 龋齿修复:牙齿修复,恢复牙齿的功能和美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龋病?龋病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教学内容1. 龋病的定义、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2. 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分类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龋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

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 龋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二、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实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讨论龋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龋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龋病定义、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的掌握程度。

龋病PPT课件

龋病PPT课件

2023/12/17
21
三、龋 病 的 分 类
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龋病治疗
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
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
织不密合,形成微渗漏,都可产生龋病,称
继发龋。继发龋也可因治疗时未除净病变组
织发展而成。
2023/12/17
22
三、龋 病 的 分 类
2023/12/17
6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过程 三、分类 四、龋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五、龋病的治疗 六、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2023/12/17
7
二. 龋 病 病 因
化学细菌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三联因素
四联因素
2023/12/17
8
二. 龋 病 病 因
2023/12/17
55
五、龋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2.保守治疗 3.充填治疗
4.常用垫底、充填材料理化性质及其选择
5.深龋的治疗 6.牙体粘结修复术 7.龋病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
1.定义:龋病(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 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
2023/12/17
4
一、 龋 病 概 念
2.龋病的临床特征:牙体硬组织即牙釉质、牙本 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均发生变 化。初期龋坏的硬组织发生脱矿,牙釉质呈白垩 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呈黄褐色或 棕褐色。随着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分解的不 断进行,牙体组织疏松软化,发生缺损,形成龋 洞。牙齿一旦形成龋坏,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龋病科普文章

龋病科普文章

龋病科普文章龋病,又被称为蛀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它主要由细菌引起,常出现在牙齿表面,特别是咀嚼食物的部位。

龋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牙齿表面的微小损伤开始,逐渐侵蚀牙齿组织,最终形成可见的蛀洞。

牙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和美化面容的功能。

然而,龋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牙齿的功能和美观,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不便。

那么,龋病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龋病的病因。

龋病的主要病因是细菌,特别是一种称为龋齿链球菌的细菌。

这种细菌存在于口腔中,通过摄入含糖食物后,会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导致牙齿组织受损。

龋病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初始龋病阶段,此时牙齿表面的微小损伤刚刚形成,往往不易察觉。

接下来是进展龋病阶段,此时细菌已经侵蚀了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形成可见的白色斑点。

如果不及时治疗,龋病会进一步发展到扩展龋病阶段,此时牙齿组织进一步受损,形成蛀洞。

最后是严重龋病阶段,此时蛀洞扩大且深入牙髓,引起牙髓炎,患者会出现牙痛、牙髓坏死等症状。

预防龋病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每天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间隙。

其次,要控制饮食,减少摄入高糖食物,特别是粘性糖果和甜饮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口腔检查和洗牙来及早发现和清除牙菌斑,防止龋病的发生。

治疗龋病的方法有多种。

在初始龋病阶段,可以通过牙釉质再矿化的方法,促进牙齿组织的再生。

在进展龋病阶段,可以采用牙膏和漱口水等含氟治疗,帮助修复龋齿。

而在扩展龋病和严重龋病阶段,需要进行牙齿修复,如补牙、根管治疗等。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对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预防龋病是关键,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控制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措施。

此外,及时治疗龋病也是必要的,可以通过牙齿修复等方法恢复牙齿功能和美观。

希望通过科普文章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龋病,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健康。

龋病的预防PPT课件

龋病的预防PPT课件

龋病预防方法
• 但在实际生活中,糖代用品还不能完 全代替蔗糖,因此控制食糖频率及吃糖 后及时清洁口腔,减少糖在口腔内的滞 留时间尤为重要。
龋病预防方法
• 增强宿主的抵抗力
包括加强孕期及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口 腔保健
龋病预防方法
• 孕期及婴幼儿的保健 1.孕期 注意口腔保健,对患有龈炎、牙周 炎孕妇应及时治疗,并加强口腔卫生, 减少经口腔途径感染胎儿,防止胎儿早 产。 注意孕期母亲的营养及全身健康, 保证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龋病的预防PPT课件
• 要做好龋病的预防,首先应该了 解龋病的致病因素。
病因
龋病的 致病因素
细菌
宿主
食物
时间
• 其中与我们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因 素中最常见的致龋原因包括:过多过频
的糖摄入、过多饮用酸性饮料、不良饮 食习惯以及氟牙症。
龋病的预防措施与方法
• 龋病的三级预防
菌斑控制
• 一级预防:进行口腔教育、控制及消除
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口腔保健
2 窝沟封闭 阻止菌斑滞留及减少龋病发生率 原理 适应症 方法
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口腔保健
3 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 增强儿童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发育,保 证牙的正常替换,减少因牙替换异常而 造成的牙列不齐
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口腔保健
• 加强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教育,建 立良好的自我口腔保健习惯,增 强口腔保健意识,对龋病的预防 有很大的帮助。

危险因素
• 二级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 三级预防:防止龋病的并发症、恢复功 能
龋病预防方法
• 菌斑控制
机械方法:牙刷、牙膏、牙线、 牙签、牙间刷以及牙间清洁器
龋病预防方法
• 化学方法 杀菌

龋病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

龋病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

0 引言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一种使牙体硬组织(包 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产生非可逆性破坏的疾病。龋病具有 极高的发病率,同时世界分布范围很广,但龋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 想,它每年的治疗率低,再治疗率高。龋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被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列为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美国调 查资料显示: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龋病治疗失败导致充填物脱落, 替换这些充填物的花费高达 50 亿美元以上 [1]。因此了解龋病的 发生发展,早期预防控制龋病的进展极为重要。本文以龋病的影 响因素及其防治为一综述,旨在提高社会对龋病的注视程度,做到 早诊断早治疗,减轻社会的压力。
蛋白质在机体的生长发育阶段有着重要作用,若蛋白质摄入 不足,即营养不良症状时,会影响牙的生长和萌出,增大龋病的患 病敏感性。同时,适当的矿物质如氟化物和磷酸盐等也对龋病有 明显的影响效应,能够抑制龋病的发生,这为龋病的治疗和预防提 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3 预防
根据龋病的致病三联因素可知,龋病的发生需要固定的多个 因素,并且缺一不可,所以在预防时可打破其中任意一个因素,如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注意口腔卫生,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利于抑制菌 斑的附着,阻止其增殖,同时,良好的口腔卫生也可以避免部分口 腔疾病的发生,从而避免因病理导致的唾液分泌减少而致龋。且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也是人良好好习惯的重要体现之一,表现一 个人积极向上,自信的 饮食 龋 病 的 发 生 不 仅 仅 需 要 致 龋 菌 ,还 需 要 致 龋 的 食 物 。 外 界 摄
入的饮食经过牙齿的切割和舌头的搅拌后进入消化道,在这个过 程中食物与牙面发生持续作用,会被口腔局部的致龋细菌所利用, 从而代谢产酸与牙釉质表面发生反应。据研究表明蔗糖是变形链 球菌的主要能量来源 [4],且代谢过程也对致龋影响重大,蔗糖和其 他碳水化合物会致使平滑面龋病发生率大大提高,并且发现进食 频率越高,龋病活跃性越高。

龋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

龋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

龋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原则病因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在龋病的发展过程中,与下列因素有关:1.细菌和菌斑细菌和龋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为乳酸杆菌和某些放线菌菌株。

牙菌斑可以看作是细菌的生态环境,牙菌斑最容易在咬合面窝沟、邻面、牙颈部等不洁区内形成,它在牙面上附着很紧,漱口、冲洗均不易除去。

大量研究证明,凡是口腔中牙菌斑多者,其患龋率也较高。

2.饮食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使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产生有机酸,从而使牙齿脱钙,形成龋洞。

食物的致龋性与糖的种类、摄入量、形态和吃糖时间、方式有关,蔗糖致龋性最强,固态糖比液态糖更易致龋。

3.宿主主要指的是患者口腔、牙齿对龋齿的易感性和抗龋能力。

(1)牙齿:牙齿的组织结构,发育和矿化不良的牙,组织结构比较疏松,抗龋力较低,患龋病后发展也较快。

牙齿的沟裂、牙颈部是龋病的好发部位,龋病常发生在牙的不洁区、窝沟、邻面、牙颈部、义齿卡环和套冠边缘。

牙列拥挤、重叠、错位等原因造成不良的部位容易嵌塞、滞留食物,菌斑易于附着,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唾液:唾液是口腔大小唾液腺的分泌物和龈沟液组成的混合物,是牙齿的外环境。

它的量和质的变化,都和龋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唾液除了能冲洗牙面之外,唾液中溶菌酶和铵盐有抑制细菌的作用,钙、磷、氟等元素与牙釉质可发生离子交换,使之再矿化,因而可以降低龋患率。

唾液中含有与龋病有重要关系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即S-IgA,唾液中的S-IgA含量少者,患龋牙数多,而在无龋或龋齿少者,其唾液S-IgA的含量就高,通过实验证明S-IgA有很强的防龋作用。

(3)全身健康情况:全身状况与龋病有关,如内分泌障碍、结核病、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的龋患率可增高,口干综合征的患者往往发生猖獗龋。

除上述三联因素外,在龋病发病过程中,时间因素也很重要,龋病的发生、发展是相当缓慢的过程。

细菌、饮食和宿主三种主要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只有在这三种因素同时并存一定时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龋病的发生。

龋-病PPT课件

龋-病PPT课件
龋 病
龋病
概述 病因及发病过程 临床特征和诊断 龋病治疗
第一章 龋病概述
第一节 龋病的概念
定义: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 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牙体硬组织 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致病因素:细菌和牙菌斑、食物及牙所处的环境 基本变化: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
非特异性免疫:粘膜屏障、唾液和龈沟液成分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唾液抗体和血清抗体) 变链与龋病:以变链各种抗原成分作为疫苗进行主动免疫防龋
三、免疫
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 的其他因素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家族与遗传 地理因素
第五节 病因学说
一、内源性理论 二、外源性学说 三、蛋白溶解学说 四、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五、Miller化学细菌学说
血链球菌
分型: 按菌壁抗原成分分8种血清亚型:a- h 按生化反应分为5种生物型:Ⅰ-Ⅴ 按碱基(G+C)成分分型 变链(c、e、f)和茸毛链球菌(d、g、h)与人类龋病关系密切 致龋性:产酸性、耐酸性和吸附作用(蔗糖)
变形链球菌组
轻链球菌
无研究证实其与龋病正相关 轻链球菌贮存胞内多糖,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情况下继续产酸
乳杆菌属
包括G+兼性和专性厌氧杆菌 龋活跃者口腔内乳杆菌数量大,患龋严重程度加重,数量增加 饮食中蔗糖含量增高,有蔗糖滞留部位或有龋洞存在的部位数量增加 某些乳杆菌导致动物窝沟龋,对人类致龋作用弱,牙本质龋
G+杆状或丝状,主要有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和衣氏放线菌 在龈下菌群和人类根面龋菌斑中最常分离到 在龈上菌斑中所占比例大
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粘性基质(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的胞外聚合物)和嵌入其中的细菌组成 牙菌斑可视为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龋病的防治

龋病的防治

龋病的防治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一种使牙体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产生非可逆性破坏的疾病。

龋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同时世界分布范围很广,但龋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它每年的治疗率低,再治疗率高。

龋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列为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美国调查资料显示: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龋病治疗失败导致充填物脱落,替换这些充填物的花费高达 50 亿美元以上。

因此了解龋病的发生发展,早期预防控制龋病的进展极为重要。

本文以龋病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为一综述,旨在提高社会对龋病的注视程度,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轻社会的压力。

1龋病及其影响因素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龋病病因学说也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

目前的致龋因素被称为龋病的三联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和牙所处的环境,有时又与时间合称为致病四联因素。

龋病的本质是牙体硬组织中的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的分解,由于牙体硬组织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光滑的表面变得粗糙,食物及色素更易堆积,在临床上龋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的色、形、质及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发生牙冠缺损最终导致牙缺失,深龋病将可能引起牙髓疾病或根尖周疾病等,继而可能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和颌骨炎症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害全身健康。

1.1 牙菌斑生物膜龋病的发生与牙菌斑生物膜密切相关。

牙菌斑生物膜是定植在牙面上的多种细菌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是牙面菌斑的总称。

根据牙菌斑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龈上菌斑主要为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龈下菌斑主要为专性厌氧菌。

菌斑的形成经历获得性膜的形成、初期细菌附着(最初多为球菌,且以血链球菌为主),细菌繁殖发育和菌斑成熟四个过程。

口腔内有上千种不同的细菌,然而并非所有细菌都具有致龋性,只有产酸、耐酸的细菌在可以促进龋病的发生。

常见的致龋菌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等。

其中,变形链球菌组中变形链球菌和茸毛链球菌与龋病密切相关。

龋齿 病情说明指导书

龋齿 病情说明指导书

龋齿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龋齿概述龋病(dental caries,tooth decay)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遭龋病破坏的牙齿即龋齿,可以累及各个牙齿、各个年龄和各种人群。

龋的疾病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现代研究已证明牙菌斑中的致龋细菌是龋的主要病原体。

致龋细菌在牙菌斑中代谢从饮食中获得的糖或碳水化合物生成以乳酸为主的有机酸,导致牙齿中的磷灰石结构脱矿溶解。

在蛋白酶进一步的作用下,牙体结构中的有机物支架遭到破坏,临床上表现为牙齿出现不能为自体所修复的龋洞。

如果龋洞得不到及时的人工修复,病变进一步向深层发展,可以感染牙齿内部的牙髓组织,甚至进入根尖周组织,引起更为严重的机体的炎症性病变。

英文名称:dental caries,tooth decay。

其它名称:龋病。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口腔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来说与遗传无关。

发病部位:口腔。

常见症状:牙痛、牙齿敏感、牙龈肿胀、牙齿外观改变、口腔异味。

主要病因:口腔致龋细菌群、蔗糖等适宜的细菌底物、敏感的宿主、致病菌在口腔滞留足够时间。

检查项目:口腔检查、X线检查、温度测试、光学检查、龋损组织化学染色。

重要提醒: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的牙齿有变色等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防止病情持续进展而损坏更加严重。

临床分类:1、按病变侵入深度分类(1)浅龋:发生在牙冠部釉质或根面牙骨质。

可以发生在牙的各个牙面,发生在牙冠部,龋的范围局限在釉质层,无明显临床症状。

龋发生在邻面时,一般可用探针在探诊时发现,或在拍X线片时发现。

发生在咬合面窝沟的浅龋,多在探诊时发现。

洞口可有明显的脱矿或着色,洞底位于釉质层,用探针探查可以探到洞底,卡探针,质软。

发生在牙根面的浅龋,多见于中老年人牙根暴露的情况。

龋病的预防

龋病的预防

4.DENTOBUFF STRIP试验
原理:了解唾液的缓冲能力。 产品:黄色试条。 方法与原理:将含指示剂的黄色酸性试条浸受试者唾液后,
可使酸性试条PH提高,则试条变为蓝色,说明唾液有一定 缓冲能力。 结果判断:试条从黄色变为蓝色,表示PH >6.0说明唾液有缓 冲能力,颜色不变则缓冲能力差。
5.刃天青纸片法
深龋
病变部位 色改变 形改变 质改变 探诊 温度刺激 试验 激发痛
牙釉质或骨质 牙本质浅层
白垩或黑褐色 黄褐或黑褐色
浅洞,钩探针 明显龋洞
粗糙
变软

敏感

冷刺激(+)
牙本质深层 黑褐色 深洞 变软,有食物残渣 探痛明显 疼痛较中龋剧烈

可有
明显,食物嵌塞痛
鉴别诊断
1 窝沟浅龋和正常窝沟
• 探针是否可插入。
宿主因素
三、个体因素
知识 态度 行为 经济水平
人工喂养方式不当导致奶瓶龋
行为因素
个体因素
影响食物致龋力的因素
食物成分: 糖 纤维
食物物理性质
食物产酸性
产酸性降低
北京猿人头盖骨
蔗糖 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果糖 山梨糖 木糖醇
14
3 饮食因素
• 食物的成分 糖、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 • 物理性能 硬度、精细程度、粘附性等。 • 产酸性 • 糖代用品
举例-咀嚼习惯
• UNILATERAL CHEWING
治疗及成本
窝沟封闭 60
树脂充填 200
根管治疗 >600
烤瓷桥 >2000
种植牙 >10000
第一节 龋病致病因素
龋病病因学的发展

龋病

龋病

2017/9/26
17
四、蛋白溶解学说: 早期病变是细菌产生的蛋白分解酶将牙 釉质和牙本质小管壁的蛋白破环,然后出现 无机盐脱矿,最后硬组织缺损形成龋洞。 五、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无机盐脱矿,有机质分解同时进行,形 成螯合物,不一定只在酸性条件下才出现破 环,碱性时也可以。
2017/9/26 18
(1)变形链球菌: 是致龋率最大的一种细菌,在 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时形态可发生 变异。这种细菌是1924年Clark分 离出来得,属G+球菌。主要导致 窝沟龋。
2017/9/26
24
该菌特征: (A)能在缺氧情况下生长,产生葡萄糖基转移酶,通过 这种酶把葡萄糖转换为高分子的细 胞外多糖(葡聚糖 )。这种糖可以诱发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的邻居反应, 使链球菌易于粘附于牙面,产生乳酸,使局部环境的 PH 值降低至4~5因而可以造成牙齿脱矿。 (B)该菌在口腔内只有定居在硬物表面(假牙也可以) ,新生婴儿牙萌出前,口腔内没有变形连球菌。 (C)该菌耐酸,在PH值为3~4时也能生长繁殖,并且能 在菌斑下无氧的环境中生存。
2017/9/26
3
特征
1.龋病的发病率高、分布面广,是继心脏病、 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病、多发病。 2. 龋齿又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古代医学已有治 疗龋病的记载。《内经》中提到用针灸治龋。 《口齿论》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我国最早 的口腔医学专著。 3.细菌感染性 4.慢性破坏性
2017/9/26 4
2017/9/26
9
危 害
影响咬合及咀嚼功能。 影响美观和发音。 影响消化功能,影响生长发育使身 体素质下降。 形成病灶,致其他疾病。 Eg:颌骨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 风心病等
2017/9/26 10

龋病的病因、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

龋病的病因、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

龋病的病因、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龋病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

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龋齿的知识,欢迎阅读。

病因病理
龋病经过长期研究,现已基本明了,龋病是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致,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
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
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

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

龋病的预防—龋病的预防方法

龋病的预防—龋病的预防方法

第三节
龋病的预防方法
一、龋病的三级预防
———————————————————————————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口腔健康教育 消除危险因素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龋的并发症 康复
———————————————————————————————
龋病发生知识 氟化物
定期口腔检查
治疗牙髓炎
修复
定期口腔检查 窝沟封闭
定期X线检查 治疗根尖周炎 牙体、
口腔卫生习惯
早期龋简单充填 拔除残根、残冠 牙列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龋病预防方法
• 控制牙菌斑 • 控制糖的摄入和使用糖代用品 • 增强牙抗龋能力 • 定期口腔检查
(一)控制菌斑 1.机械方法 • 牙刷(Tooth brushing) • 牙线(Dental floss) • 牙间刷及牙间清洁器 • 牙签 长期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控制菌斑的有效方法。
(三)增强宿主的抗龋能力 1.发育期:营养和保健 • 氟化物的应用(Fluoride) • 窝沟封闭(Pit and fissure sealant)
(四)定期口检 • 学龄前儿童:3-6M • 学龄儿童:6M • 成人:6-12M
(五)替代疗法 • 根据口腔内微生态环境中细菌间定居竞争特征,利用同
定期X线检查 治疗根尖周炎 牙体、
口腔卫生习惯
早期龋简单充填 拔除残根、残冠 牙列
———————————————————————————
二、龋病预防方法
• 控制牙菌斑 • 控制糖的摄入和使用糖代用品 • 增强牙抗龋能力 • 定期口腔检查
(一)控制菌斑 1.机械方法 • 牙刷(Tooth brushing) • 牙线(Dental floss) • 牙间刷及牙间清洁器 • 牙签 长期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控制菌斑的有效方法。

龋病的相关基础和治疗

龋病的相关基础和治疗

3、放线菌属:兼性厌氧菌:内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
专性厌氧菌:依氏放线菌、迈氏放线菌
和溶牙放线菌
2、饮食因素
(1)、糖(蔗糖与碳水化合物)因素相关
食糖量与龋病发病的关系
食糖量愈多,患龋的情况愈严重
糖(蔗糖与碳水化合物)因素相关
糖的种类:
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
糖醇
糖(蔗糖与碳水化合物)因素相关
(2)、按一定要求将窝洞制成合理的形态
(3)、充填材料填充恢复其固有形态和功能。
3、复合树脂充填术 适用于充填前牙和不承受咀嚼力量的后牙
(1)、制备一定的洞形
(2)、中度以上的窝洞需作基底
(3)、调拌器具要洁浄、干燥
(4)、充填时防湿,避免气泡,并宜用聚脂薄膜或玻璃纸
将材料压紧,最后修形磨光。
六、龋病的预防
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
1、细菌
2、口腔环境
3、宿主 4、时间
1、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并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宜采用顺刷法 2、氟化物防龋使用含氟牙膏,或在医院使用含 氟药物涂布 3、窝沟封闭 4、限制糖的摄入
5、饮食防龋
6、积极地治疗已发生的龋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食频率
频率与龋密切关系
儿童餐间、睡前加甜食食
糖(蔗糖与碳水化合物)因素相关
含糖食物的物理性状和摄人方式
含糖食物的硬度、粗细度、黏稠度等物理性

糖(蔗糖与碳水化合物)因素相关
进食频率
频率与龋密切关系
儿童餐间、睡前加甜食食
(2)、氟化物 氟量 适
钙酸 磷 化 氟

龋

发病机制 宿主因素
第一节 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口腔病理学
口腔卫生 食物结构
影响
摄食频率 全身状况 遗传因素

的发生和发展
发病机制
第一节 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口腔病理学
含糖食物
细菌
酸酸牙齿龋齿 Nhomakorabea第一节 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口腔病理学
致龋微生物以菌斑形式 存在于易感的牙表面
利用食物中的碳水 化合物等代谢产酸
口腔病理学
第二节 龋病的组织病理学
第一节 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之三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proteolysis-chelation theory) Schatz等于1955年提出
口腔病理学
螯合:是指通过螯合剂与金属离子以配位键形式形成一种高度 稳定化合物的过程。 龋的发生是由于口腔内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将牙内的有机成分分解; 其产生的具有螯合功能的有机酸(枸橼酸、乳酸、马来酸和甘氨酸等)可 与牙中的钙盐结合,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 从而使牙硬组织中的无机和有机物破坏崩解形成龋。 这一过程甚至在碱性条件下即可发生。
局部微环境中的低pH 值维持一定的时间
+ +
时间是龋发生的 又一重要因素

“四联因素”学说
第一节 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口腔病理学
“四联因素”学说
B=becteria, F=food, H=host, T=time
第一节 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口腔病理学
龋的分类
临床上根据病变所累及的牙组织可分为釉质龋、牙本质龋及牙骨质龋。 釉质龋按其发生的部位又可区分为窝沟龋和平滑面龋。
口腔病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龋病的病因、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龋病的病因、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病因病理龋病经过长期研究,现已基本明了,龋病是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致,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

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的组成比较复杂,除大量细菌外,还有糖、蛋白、酶等物质。

2.口腔环境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

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涎液有以下几种作用: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

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

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

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

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另一方面,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3.宿主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4.时间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过程牙齿硬组织发生病变时,首先是变浊变软,其次为色素沉着,最终发生崩解,形成龋洞。

变浊变软即牙组织失去原有的光泽和透明度。

当牙釉质发生龋病时,组织内发生脱矿现象,将牙釉质内的磷灰石结晶破坏,晶体的排列也紊乱了,造成折光性能的改变,牙釉质呈白垩色,此时的初期,脱矿现象发生在牙釉质表层下,牙齿表面仍然完整,继而在咀嚼压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才出现牙体的破坏和崩解。

由于牙釉质硬度大,富含矿物质,此时病程进展缓慢。

当龋病发展到牙本质,沿牙釉质牙本质界横向扩大,同时向深处发展,牙本质脱矿而透明度减低,牙本质变软,由于牙本质内的有机物含量较多,此时病程进展较快。

由于外界的色素物质通过裂缝和小孔进入牙釉质内的损害区,早期牙釉质龋为褐色。

当病变进入牙本质,牙体内矿物质溶解,牙本质内蛋白质发生破坏和分解,产生色素沉着,加上外界的和细菌产生的色素物质浸入牙本质,使其变为褐色、黑褐色,甚者黑色。

当龋病病变加重时,病变部位就会发生崩解,形成龋洞。

初期为隐匿性龋,咬牙合面点隙沟裂病变呈外窄内宽的损害,到达牙本质继续向深处及四周发展,牙齿表面仍然完整。

后因表面牙釉质失去支持,稍受力就会断裂,变为开放性损害。

龋病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逐渐发展的过程,病变先破坏牙釉质,然后逐步破坏牙本质,最后崩解后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按龋坏程度分为浅龋、中龋、深龋三个阶段。

(一)浅龋龋坏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检查时可见牙面脱钙而失去固有色泽,常呈白垩状,后因染色后成为黄褐色或黑色,探查时有粗糙感,或有浅层龋洞形成,即浅龋。

(二)中龋龋坏部发展到牙本质浅层,检查时可见有龋洞形成,洞内有黄揭色的软化牙本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对冷、热、酸、甜较敏感,但除去刺激,症状即消失。

(三)深龋龋坏已发展到牙本质深层,龋洞较深,对冷热、酸甜刺激极为敏感,食物嵌入龋洞中也发生疼痛,但除去刺激疼痛即刻消失,但无自发性疼痛。

牙齿邻面或颈区的龋蚀有时忽略,但只要仔细检查即可发现,也可借助X线检查,牙片上龋洞部呈黑色阴影。

临床表现1.龋病好发部位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

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牙齿的窝沟是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遗留的一种缺陷,也是龋病的'首要发病部位,牙齿的邻接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病好发部位,一般因邻面接触面磨损或牙间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所致。

牙颈部是釉质与牙本质的交界部位,即利于滞留食物和细菌,也是牙体组织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釉质与牙骨质未接触,牙本质直接外露时更容易发生龋坏。

2.龋病的好发牙齿由于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牙的发生率出存在着差别。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进入牙本质,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

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坏在X线片上呈黑色透射区,对难以确诊者(如邻面龋),可借助X线片协助诊断。

4.龋坏的病变类型(1)慢性龋龋病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因病程较长,质地较干而软龋较少,此类患者有较长的修复过程,通常洞底均有硬化牙本质层。

(2)急性龋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质地松软,着色也浅,呈浅黄或白垩色,易被挖除,洞底缺乏硬化牙本质层。

(3)静上性龋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

治疗方法龋病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过程,阻止其继续发展并恢复牙齿的固有形态和功能。

由于牙齿结构特殊,虽有再矿化能力,但对实质性缺损无自身修复能力。

除少数情况可用药物外,均需采用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尚未成洞的浅龋,乳前牙的浅、中龋洞。

常用药物包括氨销酸银和氟化钠等。

治疗方法:先将龋坏组织尽可能磨除,并磨去洞缘牙齿薄片,使洞敞开;以棉条隔离唾液,擦干牙面后以小棉球蘸氨硝酸银溶液涂擦龋坏牙面1-2分钟,温热枪吹干再涂,如此两次,然后以蘸丁香油小棉球涂擦,使之还原成黑色,吹干即完成治疗。

所形成的还原银沉淀于牙本质小管中阻塞牙本质小管,阻止龋的发展。

一般每周进行1次,3-4次为一疗程,3-6月后复查,治疗中应防止灼伤软组织。

2.充填术对已形成实质性缺损的牙齿,充填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成效较好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可分为两步:先去除龋坏组织和失去支持的薄弱牙体组织,并按一定要求将窝洞制成合理的形态。

然后以充填材料填充或其它特定方式恢复其固有形态和功能。

常用充填材料包括银汞合金和复合树脂等。

(1)窝洞制备基本原则去净龋坏组织,防止继发龋。

制洞作用之一类似清创,须去除龋坏组织,使窝洞建立在健康的牙体组织上,防止继发性感染。

保护牙髓牙髓是有感觉和代谢的活体组织,由于牙本质和牙髓关系密切,在切割牙体组织时,会对牙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严重时可导致牙髓充血和炎症反应,因此在操作中应注意保护牙髓,避免和减轻刺激。

由于牙齿修复后需承担咀嚼功能,因此充填修复后应达到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能长期保持修复物不致松动、脱落,即应具有固位形;另一方面修复物和剩余牙体组织都不致因承受咀嚼力而碎裂,即应具有抗力形。

二者在窝洞制备时应同时兼顾。

(2)充填术修复过程(银汞合金):去除龋坏组织,建立窝洞外形;制备抗力形和固位形;洞形修整和窝洞清理;窝洞清毒;垫基底;充填银汞合金;抛光。

预防方法1.消除有关致龋因素,改善口腔环境菌斑是引起龋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菌斑,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方法有:(1)机械法,主要是刷牙、牙间洁净。

(2)化学法,利用化学杀菌剂如0.2%葡萄糖酸洗必太溶液含漱或酶制剂,如葡聚糖酶抑制、干扰菌斑形成。

2.提高牙齿抗龋能力提高牙齿抗龋能力,主要是利用氟。

氟有抑制致龋菌生长,减少菌斑内酸的形成,降低牙齿酸溶解度和促进再矿化等作用。

应用方式有:(1)全身用氟氟化水源,将低氟及供水系统氟含量提高适当浓度,来预防龋病。

口服氟片。

(2)局部用氟含氟摇溶凝胶,该凝胶的特点是静上时成凝胶状,加压时便成液状,用托盘将其置于牙间轻轻咬住,能与牙面充分接触,且延长接触时间。

氟化物溶液漱口,口内氟素释放装置。

利用一种氟素控释系统,附于双侧上颌磨牙或义齿基板上,能长期使唾液氟浓度升高,而无不良反应。

3.隔绝致龋因素对牙齿的侵袭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窝沟封闭剂,封闭牙齿的点隙裂沟。

4.控制致龋菌利用产酸的作用物通过限制蔗糖及其制品的摄入或在食品中加入糖代品(甜味剂),可减少龋病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