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倡导和谐相处促进和谐文化

倡导和谐相处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倡导和谐相处、促进和谐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倡导和谐相处,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首先,要倡导和谐相处,就需要从自身做起。
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方式,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只有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
其次,家庭是和谐相处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家庭中,家长要做好表率,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支持,父母要关爱子女,子女要孝敬父母,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
只有家庭和睦,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此外,教育是促进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帮助,建立友谊,共同进步。
只有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全面发展,社会才能更加繁荣。
除了个人和家庭、教育机构,社会各个领域也需要倡导和谐相处。
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企业要尊重员工权益,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媒体要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向善;公益组织要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在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倡导和谐相处、促进和谐文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如何提高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和影响力

如何提高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和影响力文体活动是一项惠及农牧民生活的民生项目,是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食粮,在乡镇文化站举办传统文体活动更是意义深远,特别是民间及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更是需要得以传承,发扬广大。
不仅凝聚个各民族的力量,又是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交往。
一、提高认识,定位明确,是开展基层文化站群众活动的前提开展文体活动是树立基层良好形象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建设也是生产力,能产生无形效益。
因此文体活动以不同形式服务于群众,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剧增,群众文体活动可以把农牧民闲暇时的不良嗜好吸引到健康的文体活动中来。
开展文体活动是加强政治思想的需要。
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民间艺人提供文化环境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健康的娱乐,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吸引、感染广大农牧民群众。
把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群众性文体活动宣传到群众中,将国家好的政策通过文化的形式展现到群众眼前,让老百姓们深刻体会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景象。
开展文体活动,是增强队伍凝聚力量的需要。
当前我们需要用文化的钥匙去解决文化的问题,我们阿勒泰市拥有13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着自己的信仰、生活习俗、难免会产生摩擦和利益上的冲突,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难免会发生碰撞。
因此用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缓冲,就是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体活动,让参与者尽情沟通,促进理解,交流感情。
二、领导重视,是开展基层群众文体活动的保证文体活动是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身体健康需要的保证。
为确保文体活动组织到位,开展有序,领导重视是关键。
一方面,开展活动,只有领导重视,积极争取资金,才能保证活动具有规模性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室内外场地,只有领导重视出面协调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也只有领导参与其中,与群众寓教于乐,才能切实发挥活动的效益。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摘要】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涵包含着尊重他人、传承文化、培养美德、维系人际关系和弘扬民族精神等重要内容。
尊重他人是礼仪文化的核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传承文化能够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美德则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品德。
维系人际关系是礼仪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融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发挥其正面作用,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观念。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文化内涵、尊重他人、传承文化、培养美德、维系人际关系、弘扬民族精神、社会意义、责任、现代社会融入。
1. 引言1.1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他人、传承文化、培养美德、维系人际关系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贯穿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礼仪文化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精神文化提升的重要保障。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美好品德,提升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
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1.2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兴起。
为什么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新疆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
最近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又指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以改革开放的文化来引领现代化建设”。
“现代文化,是以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文化,应当是建设型、进步型、文明型、与国际接轨型,不是封闭、落后、保守,而是包容、开拓、创新,这样社会才能有进步,伴随社会进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进一步得到传承创新。
”这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发展实质、现代化本质、时代发展趋势、新疆发展实际等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1.从新疆的区情实际看。
长期以来,我们对新疆区情的认识更多地侧重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物质生产能力等物质条件和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对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教育、科技、人才等文化因素的发展滞后和严重制约估计不足。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就会知道,现在的地域差距主要表现为现代化进程的差异,这个现代化不仅指物质层面,而且也指文化层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去“化人”“化经济”“化社会”。
我区“软实力”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了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满足,制约了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加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科学把脉新疆区情的正确战略选择。
2.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目的看。
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是靠人干出来的。
哲学家奥里欧斯有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的思想造成的”,这就是说,思想上的超前,才能带来行动上的超前。
人是在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行动的。
没有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观念为引领,投资再多,也干不出现代化。
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准、专业素养、精神境界,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文化的熏陶、影响来提升,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促进和谐的演讲稿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促进和谐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实现共
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中。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促进
和谐,成为了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和使命。
首先,要尊重对方的文化。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
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尊重并包容这种多样性。
在交流中,
要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不轻易做出批判和评判。
只有尊重对方的文化,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交流关系。
其次,要加强文化交流的平等性。
在文化交流中,不应该有高
低贵贱之分,每个文化都应该是平等的。
我们要摒弃“以大欺小”
的心态,而是要以平等的姿态去交流。
只有平等交流,才能促进文
化之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最后,要注重文化交流的包容性。
文化交流不是要求大家都接
受对方的文化,而是要求大家能够包容对方的文化。
在交流中,我
们要学会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习俗,而不是试图改变或者替代它们。
只有包容性的交流,才能让不同文化和谐共存。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实现共同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尊重对方的文化,加强平等交流,注重文化包容,共同促进文化交流的和谐,让世界因文化交流而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者:刘渠蕙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5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必须辩证的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适应”要求宗教界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包括挖掘文化、宗教教义、宗教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全面的。
【关键词】相适应;挖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22005年5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必须辩证的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党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
1990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引导爱国宗教团体和人士把爱国和爱教结合起来,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范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991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使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
1992年中办转发的《九十年代统一战线部门工作刚要》也作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规定。
1993年11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正确的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正式以严密理论概括提出了“相适应”的论断。
“相适应”要求宗教界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包括挖掘文化、宗教教义、宗教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全面的。
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历经曲折发展,总体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但宗教还有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许多社会矛盾可能反映与宗教领域。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演讲稿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话题。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融交流,文明互鉴,正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
而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也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
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彩画卷。
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应该珍惜这种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促进文化的多元共存。
其次,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只有在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当人们能够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才能够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
这样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加融洽。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促进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应该积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促进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做出我们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摘要】现代中国社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尤其是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成为人们获取幸福能力的屏障。
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我们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对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新旧体制的相互冲撞,古今中外文化的互相激荡,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甚至丑恶现象对人际关系的和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而引发了一部分人在人生价值观取向及某些行为上的偏差。
我们必须认真剖析传统文化,寻找其合理内核,然后有批判地继承,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当代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
一、中国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第一: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个性化、平民化。
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当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亦是如此。
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
第二: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表面化、淡漠化。
第三: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在传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性不强,人们具有同质性,另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人际关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
而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化、多样化。
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地缘关系不再紧密,科层化组织日益发达。
流动性的增加,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加之现代社会文化世俗化、平民化,现代社会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
第四: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世俗化、功利化。
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深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被儒家思想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安排了具体的道德义务。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内化了的价值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约束人们的行为,他们之间结成的人际关系带有无私性,交往较为频繁,人情来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彰显医院视觉文化影响力

影 响他们 的认 知 ,让 他们 在 院内 的休 闲散步 中 ,在观 赏景 物 中,
念 ,秉 持 “ 切 为 了 各族 人 民健 康 ” 的 医 院宗 旨, 以正 确 的 人 一
生观 、价 值 观做 引导 ,启 发和 教 化 各族 职 工 既 求 真 又求 善 ,让
在 阅读 文 字 中,悄 然 无 息地 享 受 和接 受 心理 健 康 的 、 医疗 知 识
大 主体 ,将 医 院的 主 文化 通 过 户外 宣 传 栏 、灯 箱 、道 旗 、室 内
导视 系统 、 文化 长廊 、 装饰 画 、 意境 画 等载体 与科 室形 象 、 简介 、
健 康 知识 宣 教 等科 室 文 化有 机 的结 合 在 一 起 ,融 实 用性 、装饰 性 、 美观 性 于 一体 ,使整 个 医 院 文化 内涵更 加 厚 重 ,文 化 内容 更加 丰 富 ,文 化形 式 更 加 多样 ,文化 气 息 更 加浓 郁 。把 无 形 的 医 院文化 可视化 , 体 化 ,充分 把本 身非视 觉性 的 东西视 像化 、 具 具 体化 ,充分 发挥 视觉 文 化 的 作用 。在 视 觉 文 化建 设 中 ,我 院
医 院考 虑 的对 象 , 个 是服 务的对 象 , 一个 是被 服务 的对象 。 一 另 因对 象 不 同 ,对 医 院视 觉 文化 的展 示要 求也 应 区别 开 来 。对 患 者 而 言 , 医院 的一 切 工 作都 要 围绕 患者 运 行 。 除 了用 医疗 的 方
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文化理念与实践

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文化理念与实践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之一,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方面,文化理念与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起着指导作用。
文化理念是社会共同的观念、理念和价值观,它影响和塑造着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文化理念应包括共生、互信、互利和和谐等核心价值观。
共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附和相互支持,倡导人们以合作、共享为基础,形成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互信是人际关系良好发展的前提,强调相互间的诚信与信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互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利共赢,鼓励人们以利益平衡为前提,共同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发展。
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和谐与平衡,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文化实践对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起着推动作用。
文化实践是指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和实践的过程。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实践应包括良好的社会交往与沟通、公正的行为与原则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与共享的实践。
良好的社会交往与沟通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要求人们建立诚信、理解和尊重的交往模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
公正的行为与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它要求人们遵守正义、平等、公正的原则,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与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它要求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实现社会共同发展。
最后,要构建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文化理念与实践中。
政府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供保障。
社会组织应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推动和谐理念的传播与实践,引导人们形成优良的社会关系和行为习惯。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谈心谈话内容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谈心谈话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特有的发展模式,它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想,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为目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增长,更要注重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给中国人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本土特色和文化自信。
我们也要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借鉴其成功经验,不断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注重人的精神面貌。
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文明所迷惑,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弘扬社会正气,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避免贫富悬殊和阶层固化,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尊重多元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和睦相处。
中国式现代化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现代化的推动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是现代生产力的核心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们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既注重经济发展,更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和社会和谐。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坚持发展的基本国策,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共建美好的现代化中国。
[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
![[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7410ec46c175f0e7dd137a4.png)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建设目标,这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贯彻这一决策,就是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
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
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位置。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同样,只有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演讲稿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的话题。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乎着我们的情感交流、合作共赢、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真诚相待。
只有真诚的交流才能打开彼此的心扉,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我们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同时,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人,给予帮助和支持,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人际关系的维护。
维护人际关系同样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首先,我们要保持联系,不要因为工作或生活的忙碌而忽略了彼此的存在。
定期的沟通交流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友谊的加深。
其次,我们要学会包容和宽容。
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但是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原谅,不要因为一时的矛盾而伤害了彼此的感情。
最后,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心存感恩,我们才能真正珍惜人际关系,让它变得更加牢固。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着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因此,让我们用真诚、包容和感恩的心态去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高效。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线。
谢谢大家!。
中国古代文明给现代社会的启示

中国古代文明给现代社会的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国培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中国古代文明不仅在艺术、科技和政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道德伦理、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给现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中国古代文明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爱”、“正义”、“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道德准则对于塑造一个和谐社会十分关键。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重视道德伦理,尊重他人,遵守法律,促进公平正义。
只有在道德伦理的引领下,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中国古代文明注重社会治理。
古代中国有着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
官员们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以确保他们具备才干和道德品质。
此外,中国古代还实行了一套严密的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现代社会也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经验,建立透明、高效的政府机构,加强法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另外,中国古代文明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中国古代有着独特的家族观念和孝道传统,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睦。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古代文明中的这种关爱和尊重他人的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此外,中国古代文明对科技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文明中吸取灵感,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总之,中国古代文明给予了现代社会很多宝贵的启示。
道德伦理、社会治理、人际关系和科技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重视和发展的方面。
通过借鉴中国古代智慧,我们可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进步、公正的社会。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的理解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的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追求。
文化人,是指在社会中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人群,他们以文化为媒介,以美感为导向,以情感为动力,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文惠民,则强调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以文润城,则是指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和贡献。
文化人不仅是社会的精神领袖,更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与情怀,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首先来看看文化人。
文化人是指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人,他们追求美、崇尚文学艺术,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文关怀。
文化人以博学多识、见识广博、情感细腻、思维敏捷为特征,他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既能享受美的滋润,又能理性思考社会现实,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文化人的存在,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次是以文惠民。
一方面,文化是一种普世的语言,具有跨越时空的功能,一切文化都是为了人服务的。
文化惠民,是指通过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提高人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水平,推动人们的情感共鸣和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文化惠民也是通过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享受和娱乐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是以文润城。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承载者,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动力,城市的品质和魅力,往往取决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以文润城,强调了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和贡献,只有在文化的浸润下,城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文化人和文化活动的发展,将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活力,让城市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是现代社会对文化发展的新诉求和新期待。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才能让文化人更加自信和充实,让人们享受更多的文化福利和乐趣,让城市焕发更加勃勃生机和活力。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科学论文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刘淼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人们越来越感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拥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人幸福感比较强一些,相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会很感觉到有些痛苦。
关键词:现代文化;引领;和谐;人际关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
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曾指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以改革开放的文化来引领现代化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对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教育、科技、人才等文化因素的发展滞后和严重制约估计不足。
我们知道,现在的地域差距主要表现为现代化进程的差异,这个现代化不仅指物质层面,而且也指文化层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去“化人”“化经济”“化社会”。
我们新疆文化这一“软实力”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了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满足,制约了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制约了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人们越来越感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工作、生活的重要,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有了这种认识就能使我们摒弃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而去寻求一种共赢的处理方式,有了这种认识就能使我们以真诚、理性的态度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对现代文化的认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①而这些内容直接影响我们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态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那么就会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去和别人交往。
如果一个地方的人有着某种传统习俗或宗教信仰,那么,他们的交往必然遵循这些传统习俗或信仰。
如果违背这种规律,那么他们的人际交往,必将走向失败。
浅谈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中青班)

浅谈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张春贤同志代表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新疆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
它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那么,什么是现代文化?现代文化要引领什么?怎样引领?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面前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今时代,文化的引领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可以说,任何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前进都跟文化进步息息相关。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就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新疆的具体化、实践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有机结合,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树立世界眼光,形成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以此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用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推动经济的跨越发展,用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新疆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加之当前新疆也和全国一样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矛盾和问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及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趋势,这就使得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认同和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凝聚各族人民力量,比其他任何地域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任务也更加艰巨。
现在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强国,就在于我国还没有创建出能够影响、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最先进的文化。
因此,我认为这“引领”二字的深刻含义一定要认真体会,决不可掉以轻心,漠然视之。
人际关系的艺术如何在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艺术如何在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还是社交圈子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由于人们的不同个性、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要想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技巧。
第一,倾听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许多人在与他人交流时,常常犯下一个错误,那就是注重自己的表达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倾听。
实际上,倾听是一种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真正倾听他人时,我们能够感知并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这有助于建立互信和共鸣。
因此,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保持专注,给予对方充分的倾听空间,主动表达理解和支持。
第二,尊重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立和与众不同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论我们是否同意,都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对待他人要心存感激之情,学会赞美和鼓励,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正面互动。
第三,解决冲突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技巧。
冲突在人际关系中是难免的,但如何妥善处理冲突可以避免关系进一步恶化。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的行为和言辞。
其次,我们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共同利益。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妥协和寻求共识,通过平等和建设性的对话来解决问题。
第四,真诚和信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保持真实和诚实的态度。
虚伪和欺骗只会破坏人际关系,而真诚和信任可以建立起某种特殊的联系。
对于信任,要有耐心和时间去培养,通过遵守承诺和对他人的保密,我们可以逐渐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关系。
最后,包容和宽容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元素。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错误,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接纳。
如果我们总是纠缠于他人的过失和错误,人际关系将变得紧张和不和谐。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演讲稿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合作、支持和快乐,而糟糕的人际关系则可能导致冲突、矛盾和痛苦。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表达自己,坦诚地与他人沟通,让对方了解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尊重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观点和习惯,不断地给予关心和支持,才能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如何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学会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学会包容他人的不足,不要过分苛求。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信任。
信任是维护关系的纽带,只有相互信任,我们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感恩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会感恩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珍惜与他人的友谊和合作。
在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合作的效率,带来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在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幸福。
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会倾听、尊重、包容、信任、感恩和珍惜,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科学论文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刘淼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人们越来越感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工作、生活的重要:拥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人幸福感比较强一些,相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会很感觉到有些痛苦。
关键词:现代文化;引领;和谐;人际关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
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曾指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以改革开放的文化来引领现代化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对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教育、科技、人才等文化因素的发展滞后和严重制约估计不足。
我们知道,现在的地域差距主要表现为现代化进程的差异,这个现代化不仅指物质层面,而且也指文化层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去“化人”“化经济”“化社会”。
我们新疆文化这一“软实力”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了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满足,制约了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制约了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人们越来越感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工作、生活的重要,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有了这种认识就能使我们摒弃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而去寻求一种共赢的处理方式,有了这种认识就能使我们以真诚、理性的态度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对现代文化的认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①而这些内容直接影响我们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态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那么就会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去和别人交往。
如果一个地方的人有着某种传统习俗或宗教信仰,那么,他们的交往必然遵循这些传统习俗或信仰。
如果违背这种规律,那么他们的人际交往,必将走向失败。
现代文化就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是指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并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
现代文化体现并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凝练概括了现代文化的本质,制约和规范现代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具有提升现代文化发挥作用的功能,也增强了对现代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征服力。
现代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知识基础和价值基础,可以向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资源。
当前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战略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共同信仰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团结引领更广大的各族各界、不同团体和信教群众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并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②。
二、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久以来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1 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并进一步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一个成功和谐社会少不了人的参与和促进。
人要在社会中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光明磊落、以诚相待。
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
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③这就告诉我们,构建内涵丰富的和谐社会,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
人是社会中最基本、最具活力的组成要素。
人要生存,就必须参加生产与社会活动,而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个体的人与人就交织为各种特定的群体关系。
这种关系是其他各项关系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又决定着其他关系的本质与社会特征。
可以想见,也只有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才能协调好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现实矛盾,妥善处置社会各阶层存在及相互关系,建设人民群众日益向往的健康和谐的美好社会。
人是一种关系存在物,人不能离开关系而生存。
所以,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际关系也称人际交往,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彼此的需求和利益得到协调实现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相容、互利共生的一种状态和关系。
人际关系从连接方式上主要分为三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但无论哪一类的人际关系,只要存在不和谐,都将影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现代文化是指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并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
多尔·耶格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强大、愉快、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上所有金钱都不足以缓解痛苦④。
所以,如何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影响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归为三类,分别是表层因素、深层因素和心理效应等。
为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要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下,积极利用这三类制约因素积极方面,并使之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服务。
1.积极应对人际交往中的表层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表层因素,包括仪表、能力、空间距离、交往频率和熟悉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仪表得体,着装要符合现代服饰文化,永远保持干净整齐,符合现代文化礼仪,使自己更具魅力;努力学习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不断充实科学文化修养,积极提升自身才能,吸引别人与之交往;打破地域,通过缩短与交往对象之间的空间距离或主动接近交往对象,使相互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增多,进一步增加交往双方了解熟悉度,建立彼此间的认同感,因而越可能建立密切的关系。
2.积极应对人际交往中的深层次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深层因素,包括个性品质、相似性、互补性和情感相约性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塑造优良的气质和性格,最重要的是保持好的人品,积极提升人格魅力,以吸引别人对你的主动交往;积极寻找与交往对象的相似性,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有共同语言,容易产生共鸣,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努力寻找与交往对象间互补性,当交往双方的特点或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即互补性吸引,使彼此间的关系更加稳定长久;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双方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即是双方必然相互喜欢,鉴于这种原因,交往者要主动营造情感相悦的氛围,巩固并坚定人际关系。
积极营造与交往对象间的和谐气氛。
首先积极建立与交往对象间友谊,赢得交往对象的好感和交往欲望,是彼此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交往,更能够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给交往对象一个微笑,意味着:“你好,很高兴能见到你”这样,你一言不发就能为一个人际关系定下基调;第二,把握时机,主动在打破沉默前微笑,这就使你在说话之前,成功定下了交往对象情绪的基调。
同时用符合现代人际交往的文化礼仪来规范你的语调和面部表情,并真诚运用你的语调、表情、眼神,你这就为我们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2.积极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心理效应,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
积极营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管正确与否,往往左右着人们以后的交往且不容易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第一次与交往对象交往时,对自己的外表、声音、说话内容和说话方法进行严格的推敲,并对平时的符合现代文化气息的信息积累进行有效筛选,大方得体的运用到人际交往过程中,为第一印象加分;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人的社会知觉具有更强烈的影响,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的某些印象,所以交往结束前,切记要留下好的印象;人们常有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认识倾向,所以在交往过程要谨慎细致,尽量不要发生有损人格及人品的错误,否则可能会片面的放大,给人际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积极交往,主动消除交往对象之前对你的不良认识;积极引导交往对象对你的正面认识,消除负面印象,才能建立更加稳定持久的和谐人际关系。
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我。
尊重是交往双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要赢得其他人的尊敬,自我尊重是最底线。
你对自己的尊重会为你赢得你所认识的人的尊重,要做到在各方面都按最高标准来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大多数交往对象最终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是相同的。
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坚实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
认同他人,每个人都会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喜欢自己被认同。
我们知道,在一些情况下有些事情只是在于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每当你认同对方的看法时,要让他们知道。
但不认同并不能改变任何人的想法,只能改变人际关系的好坏程度。
所以,我们要用符合现代文化要求的社交礼仪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技巧,建立一个成功的人际关系网络。
信任他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身边每一个人都是特别重要的。
而你对他们的信任是使他们坚持下去的燃料。
即使他们不积极,也要相信他们的梦想,相信他们的潜力。
努力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所以,多数人愿意做所有事情,为的是能得到自己是“重要的”这种感觉。
你越使人们觉得他们重要和特殊,他们就越会对你做出积极反应。
从而达到我们最初的目标。
在实际交往中,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地出现,但只要我们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地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引文注释①【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②【德】马克思,等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人民出版社,2007(10):104.③/question/281520409.④多尔·耶格.基本人际关系技巧[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三版第一次印刷.参考文献[1]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2010(5).[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1995(6).[3]多尔·耶格.基本人际关系技巧[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三版第一次印刷.[4]戴尔·卡耐基著.杨东译.戴尔·卡耐基人际关系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5]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6(10).[6]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1日第一版,[7]曹婉等著.构建和谐人际关系[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作者单位:中共和田地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