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第8章 货币供求2
《金融学概论》课件-第8章 货币供求
![《金融学概论》课件-第8章 货币供求](https://img.taocdn.com/s3/m/8fc4620cb0717fd5360cdced.png)
编写组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 需求与供给的含义,掌握货币需求量和货 币供给量的确定方法,理解货币均衡与社 会总供求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实际,认识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
【本章内容】
8.1货币需求 8.2货币供给 8.3货币供求均衡 8.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本章重点】
货币供求均衡
【本章难点】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本章引例】
2008年1月份CPI涨幅达到7.1%的11年历史 高位,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理由是食品价格涨价以 及节日效应和雪灾造成。央行称本次通货膨胀形 成机理更加复杂,国际市场价格传导、国内供给 约束以及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等因素对价格产生了 叠加影响。具体表现为外部价格传导、国内共给 约束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 上半年的同比CPI仍处在较高的水平上。
8.3货币供求均衡
8.3.3货币供求失衡及其调整措施 1)货币供求失衡 (1)货币供给过多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经济状态 (2)货币不足即货币供给不足以满足客观经济运行对货币的需求 (3)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 2)货币供求失衡的调整措施 (1)供应型调节 (2)需求型调节 (3)混合型调节 (4)逆向 原因主要有哪些?
8.1货币需求
8.1.1货币需求的涵义
1)主观的货币需求与客观的货币需求
2)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3)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
8.1.2货币需求函数
1)货币需求函数的含义
2)货币需求函数的作用
8.1.3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8.2货币供给
8.2.3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 1)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的概念 (2)基础货币的形成 (3)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 2)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的概念 (2)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①法定存款准备率 ②现金漏损率(c) ③超额准备率(e) ④定期存款准备金
金融学概论828.2 第二节 货币供给
![金融学概论828.2 第二节 货币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5a585a80998fcc22bcd10de1.png)
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过程中是通过其特殊的信用 创造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商业银行能够在部分准 备金制和转账结算制度的条件下进行存款货币的 创造,从而在货币供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 在前面章节我们已经学习过。商业银行的信用业 务能够形成并创造存款货币,使其在全社会货币 供给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也由此 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控 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对象。
三、货币供给模型
(二)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Step 3
Step 2
Step 1
现金漏损率
超额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以及活 期存款转化为其他金融工具的比例
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一)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
Hale Waihona Puke 2.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1 国外净资产对基础货币决定的影响
2 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对基础货币决定的影响
3 再贴现及再贷款对基础货币决定的影响
4 其他项目(净额)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 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
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
理论
2.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
供给理论
3. 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
供给理论
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1.基础货币的含义
(一)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又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通常是指流通中的现金 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可用公式表示为:
B=C+R 式中,B代表基础货币;C代表流通中的现金(包括公众持有的 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R代表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 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 总和)。
精品课程《金融学》ppt课件第八章货币供给
![精品课程《金融学》ppt课件第八章货币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5fd9a65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1.png)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银行体系 内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贷款供 给和货币供应。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调整对投资和消费有直接影响,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银行信贷规模 ,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中的资金供给和 需求。
05
货币供给的国际比较
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供给情况
1
美国
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 策并控制货币供应量。近年来,美国的 货币供应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以支持 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目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广义货币供给
指狭义货币供给加上定期 存款、储蓄存款等。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01
M0
流通中的现金。
02
03
04
M1
M0加上银行体系活期存款的 货币总和。
M2
M1加上短期定期存款和储蓄 存款。
M3
M2加上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
货币供给的机制
中央银行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如准备金率、贴现率等,影 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与货币供给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央行需要加强政策沟通 与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挑战。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对各国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效应的传递和溢出效应上。例如,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能会 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货币供给。此外,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还有助于减少政策冲突和 协调成本,提高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供给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之间货币交换和汇率安排的制度框架。国际货币体系对各国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例 如,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汇率稳定,这可能对国内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金融基础》第8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金融基础》第8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8552a94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9.png)
由于流通中还存在着赊销及以物易物现象,货币必 要量公式又进一步演化
公式
货币必要量单位纸币的价值
=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 量
马克思的纸币流通规律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MV=PT
•M表示货币的数量 •度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 •P表示物价水平 •T表示交易总量
▪Md= K PY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货币需求理 论; 2.掌握货币供给机 制; 3.熟悉货币层次的 划分及依据; 4.理解货币供求均 衡的重要性。
1.掌握基础货币 的构成与投放机制; 2.能运用货币乘 数计算货币供应量; 3.理解体会派生 存款的创造过程; 4.能理解货币政 策。
Quality Objects [素质目标]
三、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模型从整体视角出发,用一个精练的数学公式抽 象了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Ms B•m
Ms为货币供给量; B为基础货币; m为货币乘数。 该模型表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共同作用于货币供给
总量,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均呈正相关关系。
视频库
纪录片《货币战争》
视频
第三节 货币供给均衡
论证三 商品与货币交换后,
入流通的
商品退出流通,黄金
论证一
马克思的货币 需求理论
却留在流通之中使另 外的商品得以出售, 从而一定数量的黄金
流通几次,就可以使
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
商品价格有多大, 论证二 出售 就需要有多少金币
来实现它
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的货币平均流通次数
货币供给的过程分为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6824e2d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f.png)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V可以表示为: V=(P*Y)/M 由此,可以得到交易方程式,构建名义收入与货币数量和流通速度之间的联系: M*V=P*Y 费雪认为,V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体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的。假如使用记账方式或信用卡交易,那么由名义收入产生的交易就需使用较少的货币,V上升;反之下降。
费雪认为,V在短期内相当稳定,从而将交易方程式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该理论认为,名义收入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翻番时,M*V也翻番,从而P*Y也一定翻番。 即,物价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总结:变量变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在货币供给模型中,所有四个参与者(央行、储户、银行、银行借款人)都对货币供给有着直接的影响。
参与者
变量
变量的变化
货币供给的反应
推理
中央银行
r
上升
减少
存款扩张倍数减少
MBn
上升
增加
支持D与C的基础货币增加
DL
上升
增加
支持D与C的基础货币增加
储户
c
上升
减少
存款扩张倍数减少
货币乘数的推导
理解货币供给模型,关键要认识到:虽然存款存在多倍扩张,但现金却没有这样的扩张过程。
添加标题
如果高能货币的增加部分来源于现金,那么这一部分就不会出现多倍存款扩张。由现金增加引起的MB的增长不具备乘数作用。
添加标题
三、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r:负相关 c:负相关 e:负相关 其中,决定银行体系的e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市场利率i和预期存款外流 这两个因素影响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成本和收益。
市场利率i
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成本是它的机会成本,即不持有超额准备金所赚取的贷款或证券的收益,假定二者的利率都为i(市场利率) 如果i上升,持有ER的机会成本增加,e会下跌,反之上升 即e和i负相关(如图所示)
金融学第08章货币供给
![金融学第08章货币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475a078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2.png)
商业银行信贷创造存款原理
信贷创造存款的过程
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将资金注入经济体系,形成新的存款和货币供给。这一过程是信 贷创造存款的基本原理。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调控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将一部分存款缴存中央银行,其余部分可用于发放贷款,从而创造新的存款和货 币供给。
金融市场为货币供给提供交易场 所,使得货币可以在市场中自由
流通和交换。
传导货币政策
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 的重要传导渠道,通过市场利率、 汇率等价格信号,引导货币供给和 需求。
风险管理
金融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如期 货、期权等衍生品,帮助市场主体 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维护货币供给 稳定。
金融市场对中央银行影响
经常账户
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入和经常转移,反映一个国家与其他 国家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
资本与金融账户
记录资本输出和输入情况,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 。
储备资产
特指官方储备,主要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和维 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可接受的资产。
国际收支平衡表构成及意义
国际收支平衡表构成及意义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是 中央银行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对象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是中央银行利用自身声望和地位,对商 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劝告或指导,以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
03
商业银行与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地位
THANKS
感谢观看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其信贷风险和资产质量,进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货币银行学-第8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货币银行学-第8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df7366683968011ca3009199.png)
(一)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二)货币需求与社会总供给 (三)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均衡
2019/8/25
27
经济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
第三节 货币均衡及其实现
• 其均衡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 货币失衡到均衡的人为调节包括两个方面:
• (1)在货币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多种手段来 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的加速发展,一般都是采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19/8/25
6
经济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
第一节 货币供给
其均衡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 现代银行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构成 商业银行创信用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 提条件。
• 部分准备金制度(Reserve requirements)又称为法定 准备金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机构的存款 必须按一定比例,以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形式留有 准备的制度。
2019/8/25
15
经济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
第一节 货币供给
其均衡
五、货币供给模型
(一)弗里德曼施瓦茨的货币供给模型
CD
M
M B
B
CDB B
CDB CR
CR CR
B
CR
1 D 1 R RC
11
B
D DD R RC
DD
B
D 1 D
14
经济学院
货币银行学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
第一节 货币供给
其均衡
• 四、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二)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一节货币需求及第二节货币供给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一节货币需求及第二节货币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d43f0e2caa00b52acec7cad9.png)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单选多选案例合计
2009 5题5分2题4分1题4小题8分17分
2010 5题5分2题4分0题0分9分
2011 4题4分2题4分1题4小题8分16分
2012 4题4分2题4分0题0分8分
2013 5题5分1题2分1题4小题8分15分
2014 10题10分3题6分0题0分13分
2015 6题6分2题4分0题0分10分【本章教材结构】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货币需求
【本节考点】
【考点】货币需求概述
【考点】货币需求理论
【本节内容精讲】
第二节货币供给【本节考点】
【考点】货币供给过程
【考点】货币层次的划分
【考点】多倍存款创造
【考点】货币乘数
【本节内容精讲】
提供精准面授精华视频+精准押题:一建、二建、咨询、监理、造价、招标、环评、经济师、安全、房估、消防、物业、职称英语等。
《金融学概论》第八章 货币供求
![《金融学概论》第八章 货币供求](https://img.taocdn.com/s3/m/849345d16529647d272852f1.png)
第八章 货币供求
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大体包括两部分,一是现金,二是存款货
币。现金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存款货币则是由存款货币银行创造 的。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吸收存款或从外部借入资金, 资金运用则主要是贷款和投资。
第八章 货币供求
第一节 货币供给
3.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分析
存款货币银行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 约。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制约着 存款派生倍数。总体上看,存款派生倍数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ˊ); (2)现金漏损率(cˊ); (3)超额准备金率(eˊ); (4)定期存款准备金率(rt·tˊ)。
第八章 货币供求
第一节 货币供给
(2)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1994年第三季度
起定期向社会公布统计指标,目前每个月向社会公布一次。 M0=现金流通量;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
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机关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体现在他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研究上。 货币流通规律又称货币必要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 所需要的货币必要量。包括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第八章 货币供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
1.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
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习题+答案)
![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098214fad6195f302ba60d.png)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题一、填空题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P228)2.在划分货币层次时,要有一个划分的标准,一般是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P229)3.商业银行最初吸收到的、能引起准备金相应增加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
(P230)4.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即为派生存款。
(P230)5.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P230)6.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
(P230)7.目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体制下,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券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垄断发行原则;二是货币发行要有可靠的信用作为保证;三是要具有一定弹性。
(P232)8.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P232)9.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或减少)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P233)10.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
(P239)11.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雪。
(P242)M)与货币需求12.所谓货币均衡,是指从某一时期来看,货币供给量(SM)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现象。
(P251)量(d13.通常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是否基本稳定。
(P252)二、单项选择题1.(B)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所决定。
(P228)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 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C.货币供给中性论者 D.都不是2.划分货币层次的原则是(C)。
(p229)A.安全性 B.收益性 C.流动性 D.风险性3.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通货(包括现金和存款)是由(A)创造的。
(P232)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C.资本市场 D.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4.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B)。
最新金融学课件第08章货币供给
![最新金融学课件第08章货币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5666df0326fff705cd170a13.png)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但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
27.01.2021
金融学课件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1.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
第一个特例是全额现金准备制度,即以法律的形式要 求银行对存款保持100%的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 一客户存入10 000元现金,则此时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用 T形账户表示为 (单位:元):
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
关团体以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不得发行货币,
货币只能由银行发行又不断回归银行,所以,银行是
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
27.01.2021
金融学课件
图示 货币供给量的来源
27.01.2021
金融学课件
3.两点修正
对流通中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供给总量都出自银行这 一命题还须作以下两方面的修正:
27.01.2021
金融学课件
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 对存款者的负债。
银行自有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 (1984年我国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 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大部分。 这是银行对国家的负债。
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 间差所造成的货币资金的暂时利用。显然,这应视作一 种负债关系。
四、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回本章
1.“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 2.“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
终是存款” 3.“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
中的作用” 4.“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 5.“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4bceb5b3ad51f01dc381f116.png)
15
二、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收入状况 物价变动 市场利率
收入状况主要包括收入水平和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两方面。 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正相关。经济主体取得收入间隔的时间也与 货币需求正相关。
物价变动与货币需求也呈正相关。因为物价趋于上升之际, 即使商品劳务的总量不变,其价格相应也要增大,经济主体需要 持有更多的货币用于购买和支付。
2.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数额
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 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
7
3.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
基础货币
1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的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 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 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入了流通领域。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 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 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M2——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r ——市场利率; L2——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
综合而言,货币总需求函数是
即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
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均衡
① 社会总供求决定货币总供求。② 从本源上讲,社会商品总供给决定货币总需求。③ 货币的需求总量 决定货币的供应总量。④ 货币供应量形成商品总需求。
Thank You!
人们的预期和 偏好
预期和偏好均属于心理因素和主观意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 确定性和复杂性。预期包括对市场利率的预期、对物价变动的预 期和对投资利润率的预期。 Nhomakorabea17
三、货币需求理论
黄达《金融学》讲义:第八章 货币需求
![黄达《金融学》讲义:第八章 货币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773d181265ce0508763213ec.png)
第八章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的概念(demand for money):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经济中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所需的货币量。
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需要或要求。
二、货币需求的划分(一)主观货币需求和客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和微观货币需求)(二)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是否考虑价格变动情况)第二节传统货币数量说一、传统货币数量说(一)费雪方程式(现金交易说)MV=PTMV=PT(P表示各类商品或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T为各类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M为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的平均量)费雪方程式的假设前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灵活性,只要有过剩的劳动力,工资就会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降低失业率,直到达到充分就业为止。
这样,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灵活性时,经济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状态下。
由于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以实际产出的变动也很小。
T为各类商品或劳务的总交易量,所以总交易量在短期内不变。
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动,V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在短期内可视为一个常量。
(二)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侧重于微观角度,把持有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研究。
影响人们持币的因素:(1)财富总额货币需求与财富总额成正比(2)持币的机会成本(3)人们对未来收入、支出、物价的预期→Md=kPY其中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Y为实际国民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
(三)两者的区别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剑: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2、研究方法不同费:流量法,与支出流量相联系,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所以称为现金交易说;剑:存量法,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来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称为现金余额说3、对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不同费:从宏观角度考虑;剑:从微观角度考虑第三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出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差
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 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如果该国有义务维持固定汇率,那么,顺差将使 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从而加重通货膨胀;
将加剧国际摩擦,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 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国际收支如果是形成于过度出口造成的贸易收支 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可供资源的减少,因而不利 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五、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问题的差异表现 (一)问题的主要矛盾不同 • 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
盾往往是货币供给偏多,而且供给过多的失衡态 势可以长期保持在较严重的水平上。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或 症结可能是供给过多,也可能是供给不足,而且 两者总是经常交替出现的。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二)表现形式不同
• 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由于对价格的 计划管理,货币供给过多,表现为商品供给短缺、 普遍的票证配给制、排队购买及国家牌价与黑市 价之间悬殊的价差等;另一方面,利率由国家统 一制定,无论货币如何扩张,相对于企业投资饥 饿症而言也不会显得过多,从而也不直接表现为 利率的下跌。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二、货币失衡
• 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不等于Ms,则称为货币失衡, 或称为货币供求的非均衡。
(一)货币供给量(Ms)大于货币需求量(Md)的货币失衡 (二)货币供给量(Ms)小于货币需求量(Md)的货币失衡 (三)货币结构性失衡 • 货币结构性失衡主要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货币供给量形成的购买力结构与货币需求量所包含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四、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健全的利率机制。 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活跃的货币市场。 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换言之,中央银行须
拥有足够的,并且有效的调控手段。 国家财政收支要保持基本平衡。 生产部门结构要基本合理,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以消除社会商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 国际收支必须保持基本平衡。
支付给非居民的雇员报酬
与投资收入有关的对外金融 资产和负债的收入与支出
经常转移
除了资本转移以外的各种转移
资本和 金融账户
资本账户
金融账户
错误与遗漏账户
Hale Waihona Puke 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资本转移
与固定资产收买或放弃相联 系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
债务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 消的债务
非生产、非金融 资产的收买和放弃
第八章 货币供求均衡
•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 第二节 货币的对外均衡:国际收支平衡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一、货币均衡的定义及实现机制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 所谓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
流通状态。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如果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不相等,则为货币失衡。 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 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相对的概念。货币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 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货币均衡指货币供求总量的均衡和货币供求结构的均衡。 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主要工具是税收和政府转移支出。逆差时, 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 移支出,抑制公共支出和个人支出,进而抑制总 需求和物价上涨,削减进口,由此改善贸易收支和 国际收支。
3.货币政策
(1)例如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在贴现票据时,所收取的官定利率称 为再贴现率(简称贴现率)。
(2)政策含义
中央银行以提高或降低贴现率的办法,紧缩或 补充货币投放与信贷规模,吸引或排斥国外短期 资本的流入流出,达到调节经济与国际收支的目 的。
支出项目、
• 借方(debt): 对外资产增加 对外负债减少 商品服务进口
• 贷方(credit): 对外资产减少 对外负债增加 商品服务出口
• 某企业向美国出口价值200万美元的服装, 进口商将款项汇入指定银行账户
– 出口创汇,属贷方科目,记“+$200万” – 持有外国资产,属借方科目,记“-$200万”
(四)国际收支的调节
1.外汇缓冲政策
指一国政府为对付国际收支不平衡,把其黄 金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 市场上买卖外汇,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形 成的供求缺口。由此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所产生 的不利影响仅局限于外汇储备的增减,而不致 于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
2.财政政策
国家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提高或降低 税率的办法来平衡国际收支。
• 错误与遗漏项目(errors & omissions) • 国际收支平衡表专门设置的平衡项目 • 设置原因
– 隐瞒交易导致原始资料失真 – 技术困难造成交易记录不完全 – 各子项目分别统计,口径难以一致
• 功能
– 使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贷双方实现平衡 – 根据前三个项目的汇总结果,以相同数字记入会计账
户的相反方向
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含义
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了复式记账的原则, 因此国际收支从会计意义上说总是平衡的。国际 收支不平衡应从经济意义上理解。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逆 差。判断一国国际收支的真实情况,目前国际上 通用的方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录的全部国 际经济交易,按其性质的不同分为自主性交易和 调节性交易两大类。
各种无形资产的交易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其它投资
储备资产
货币性黄金 外汇资产和其它债权 在IMF的储备头寸 特别提款权
• 储备资产变动
• 记录中央银行或财政部门等官方政府机构 的国际交易活动
• 官方储备资产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 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的储备头寸、外汇储 备等
• 往往是出于对冲私人部门国际交易影响的 目的而发生,也被称作平衡项目,制表时 单独列示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高于其他国 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 减小或逆差增加。反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低于其他国家, 必然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 或逆差减少。
这种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 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一般地,一国通货膨胀将导致 经常项目的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一国通货紧缩将导致经 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货币性失衡主要是由通货膨 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将国际收支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 编制的会计报表。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现已 出第五版),规定了成员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准则、项目分类、 构成标准及管理方法等,具有指导性意义。
▲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
收入项目、负债增加项目、资产减少项目列为贷方; 资产增加项目、负债减少项目列为借方;
• 中央银行可以用来调控货币供求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 利率手段对货币供求调控 。
•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
•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而货币需求更 多的取决于企业、个人的行为,中央银行的影响很小。
• 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一般通过货币政 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实现。
收入性失衡
一国经济经过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快速增 长以后,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导致进口 需求的膨胀,从而可能导致收入性失衡。
一般地,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总供给 减国内总需求。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将会带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使 得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抑制,意味着国内 总供给增长趋于下降。
• 货币性失衡
的商品供应量结构之间的不平衡。 二是指货币供给量中M0与M1、M1与M2的比例失调。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三、货币均衡的实质及标志 (一)实质 • 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一种反映,
而它表现出的货币供求又反映着商品供求 平衡。
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1)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2)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应于货币需求量 相适应,但也绝非是等量的,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常 态。
3) 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 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4) 总需求的偏大和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
5) 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货币供 给的政策来调节,但单纯控制总需求难以真正实现均 衡目标。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二)标志 (1)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
第2节 货币的对外均衡:国际收支平衡
• 一、国际收支的含义
•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
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 1. 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全部对外经济交易,包 括
•
▲ 商品、劳务买卖
•
▲ 物物的交换
•
▲ 金融资产交易
•
▲ 商品、劳务单方面转移
•
▲ 金融资产单方面转移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若货币供求增速过快,则在 商品市场上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而在货币资金市 场上,必然是形成利率下跌走势。
第一节 货 币 均 衡
(三)调控机制不同
• 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货币供求失衡 的调节主要依赖直接的计划手段和行政手 段,同时辅以调整计划价格和利率等措施。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利率杠杆不仅 是货币供求均衡与否的信号,而且在货币 供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调整过程中,还具 有自动调节功能。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周期性失衡 收入性失衡 货币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 偶发性失衡
周期性失衡
(1)在经济繁荣阶段,由于生产的高涨,进出口会大 幅度增加,经常项目可能出现顺差;同时,资本 流入会增加,而资本流出会减少,导致国际收支 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