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重点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 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 重点总结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1.定义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具体的讲,组织行为学研究动机、领导行为、权力、人际沟通、群体结构、学习、知觉、态度、变革、冲突、压力等因素对工作、缺勤、流动率、生产率、工作绩效等行为的影响。

2.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代替直觉在生活中,常常用直觉经验来解读他人行为;系统研究是通过对重要事实之间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论证之上。

(经验科学)理论基础: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它由某种原因引起,并指向某个目的。

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个目的对他自己最有利。

(理性行为)行为具有一致性,可以预测。

如驾驶、打招呼……3.相关学科心理学: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解释、改变的科学,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如:学习、动机、人格、情绪、认知、个体决策…..应用心理学(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个体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的社会系统。

如:群体、团队、冲突、组织….人类学:研究人类及其活动。

如:文化、环境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如:权力、利益分配。

4.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因为各不相同而复杂,所以很难总结出简单准确而且适用广泛。

“上帝把所有容易的问题都给了物理学家。

”5.组织行为学模型①自变量个体水平:传记特点、能力、价值观、态度、人格以及情绪。

群体水平:知识、沟通模式、领导方式②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③权变(contingency)的组织行为学模型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一.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A.年龄①年龄与离职率:正相关②年龄与生产率?③年龄与满意度?B.性别在满意度、离职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1.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定义: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内容: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上的行为问题,按三个层次来划分:(1)个体行为:个性、认知、学习、态度、激励与工作压力等;(2)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权力与影响力、冲突、沟通和领导等;(3)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流程与结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创新等。

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2)调差法:会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差法;(3)心理测验法;(4)案例法;(5)情景模拟法;(6)系统法;(7)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2.个性、性格、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个性在管理在管理中的应用个性上有问题的员工,是管理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诚然,你无法解决所有他人个性的问题,也没有人会期望你这样做。

较为极端的情况应该是让训练有素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大夫解决,但是你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和他们沟通,试着去了解他们,并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他们。

你事先应该有心理准备:个性上的问题,不是短期之内可以改变得了的,严整纪律的行动很少发生效用。

性格对组织管理的作用P116(一)认知风格类型(1)感觉思维型:(2)感觉感情型(3)直觉思维型(4)直觉感情型(二)决策方式类型(1)最优化型决策风格(2)寻求满意型决策风格(3)渐进型决策风格(三)麦柯比的职业风格类型:赛手型、工匠型、斗士型、企业人型(四)影响组织行为的个性特征(1)成就取向(2)权术主义态度理论在卫生管理中的应用(一)准确把握医护人员原有的心理特点(1)了解原来的态度,逐步加以引导和改变(2)强化新信息,力求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性(3)准确把握医护人员的需要动机特征(二)提高医务管理者的权威性(1)公正无私,廉洁自律(2)管理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强化(三)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3.四个效应(1)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一般来说,在这种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独立的观察员。

5.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只反应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6.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知觉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比感觉更全面深刻.7.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念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准则8.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趋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9.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趋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0.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性格对能力和气质的影响很大,因而使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11.能力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性格对能力和气质的影响很大,因而使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一、简答1、组织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 2、组织行为的特性:可描述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按应用程度分类: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按研究目的分类:描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按可控性分类: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按比较内容分类:定性研究定量研究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素质:是有机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2)环境和教育:包括早期经验和学校教育。

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发展。

(3)实践活动: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具备了基本素质和良好的外部条件后,要成才还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

★5、能力的管理应用:(1)树立所有员工都是人才的观念、用人所长(2)实现能职匹配(录用、安排、晋升、调职,需要--员工)(3)实现能力互补(类型、大小)(4)重视培训提高能力★6、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个体对某人、事、物的认识、看法、评价。

情感成分:个体对某人、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意向成分: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事、物做出行动的意向和准备状态。

7、态度三成分的关系: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关键,情感导致行为意向。

8、态度的影响因素价值观:态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遗传:态度中存在先天的、遗传的因素。

后天:态度受老师、朋友、领导、同事、家人、社会舆论等影响。

9、具体说明态度与行为并不总是一致(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虽然通常认知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但有时也会发生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有两种表现:一是一个人的看法间相互矛盾;案例:两种认知间的矛盾一是态度三要素发生逻辑矛盾。

案例:抽烟者的认知失调、某企业对纳税的态度认知失调会使人痛苦。

案例:某女生认知失调造成的痛苦、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烦恼这时就可能把失调调为和谐。

调整办法:一是改变认知达到和谐;案例:日本车二是改变行为达到和谐;案例:日本车三是为这种不一致找个借口。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第一章一.(组织行为的内涵)组织行为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理解,或者说组织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第二个层次是群体行为,个体总是生活与工作在群体之中,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组织中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行为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整个组织的行为,也就是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第二章一,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管理学家提出来的。

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这一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1、基本观点(1)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

(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矛盾的,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靠外力的强制。

(4)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5)大多数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6)人群大致分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少数人能克制自己,他们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2、相应的管理策略(1)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

(2)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3)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作定额、技术规程等。

(4)在激励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1、基本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2)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研究员工在组织内部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强调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幸福感。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理解组织行为学的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员工,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的要素:个体行为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个体行为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动机与激励:人的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或获得某种奖励。

了解员工的动机和如何激励他们,可以帮助组织达到更好的绩效。

2. 人格特质与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了解和评估员工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工作和工作环境。

3. 情绪与情感:情绪在工作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满意度。

有效管理员工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幸福感。

二、团队的要素:团队协作组织行为学还关注团队如何协作和取得共同目标。

团队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团队动力与激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矛盾会直接影响团队的绩效。

了解如何激励团队成员,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性,对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团队决策与沟通:团队决策和沟通是团队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决策和沟通,可以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

3. 领导与权力:领导风格和权力对于团队的发展和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权力分配方式,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效能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三、组织的要素:组织结构与文化组织的结构与文化是组织行为学的关键领域,它们对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行为有深远影响。

1.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和职责分配,以及信息流动和决策制定的方式。

了解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设计方式,可以优化组织的运作和效能。

2.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态度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组织行为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些重点内容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与管理、决策与沟通等。

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的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及其职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模式。

组织结构对于组织的运作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功能型结构、分工型结构、分部型结构、矩阵型结构等。

不同的组织结构对于组织内部的沟通、协作和决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是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等。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提升组织绩效。

接下来是领导与管理。

领导与管理是组织中的重要职能,它们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是指通过影响和激励他人,引导他人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则是指组织资源和人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可以提高团队士气,优化组织绩效。

最后是决策与沟通。

决策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到组织的发展与变革。

决策过程的合理性和决策结果的准确性对组织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

而沟通是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组织的协调和发展。

在实际的组织管理中,这些组织行为学的重点内容相互关联,对于组织的发展和个体的绩效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管理者需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应用相关知识和理论,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涉及组织内部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指导组织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与管理以及决策与沟通是组织行为学的重点内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更新版)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更新版)

第一章:绪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管理理论理论1先驱们的贡献2科学管理的诞生3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二、人群关系学说1霍桑实验2人群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3行为科学的诞生▪三、行为科学的发展▪四、其他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除了正式群体意外职工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感情倾向,影响着成员行为。

善于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

组织行为学产生的标志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觉:是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需要: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

动机:引起并维护个人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一目标。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气质:指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刺激——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行为——目标价值观与管理制定企业价值观时,要考虑与企业有关的各种群体的价值观。

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知觉与管理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问题: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措施:面谈情景设计、题目合理编制、主持培训、评分者信度等。

2.知觉对人员绩效期望的影响问题:知觉歪曲、不公等。

措施:考核量表设计、工作情景评估、主持人培训、360o考评等。

个性与管理.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用人员,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

.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①超常者是智力高度发展。
②智能不足表现为智商在70分以下。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表现早晚;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C、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的影响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3产前环境的影响4早期经验的作用5学校教育的作用6实践活动的影响
管理思想: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都是人的本性所致;
如果人的工作效率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集权管理;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管理特点:严格、规范;工作现场管理
领导角色:监工
2.社会人
霍桑试验
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三、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1.两个基本问题:
a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b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目的: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2.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正在变小,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a简单化,分力化组织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减少,更趋扁平化,横向、纵向分离及决策分散化。
b弹性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富有弹性,临时工增加,固定工减少,人员更加一专多能。
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导致产量的增加;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1.激励的概念及应用考点: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激发是对人的动机而言,鼓励是指对人的行为趋势加以控制。

激励的实质:使员工出现组织所期望的行为,根据职工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照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

2.公平理论解释某种现象考点:a. 公平理论是一种心理的感受和判断b. 自己的投入与产出与他人的投入产出相比c. 与可比之人相比d. 发现不公平结果: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消极怠工、离职、改变认知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一个人获得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的结果后,他不仅关心报酬的相对量,个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付出和心目中的参照系比较,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感觉公平:心情舒畅,继续努力·感觉吃亏:改变自己的收入或付出;改变他人的收入或付出;改变参照对象;消极工作·感觉内疚:改变自己收入或付出;重新认识自己的收入或付出以达到心理平衡;归结于运气好而回避心理不安公平问题的复杂性:如何做到公平?与个人的判断有关;与个人所持标准有关;与绩效评定有关;与评定的人有关公平理论的启示:正确诱导,改变认知;科学考评,公平奖励;各有依据,适当分配:贡献率、平均率、需要率3.人性假设理论表,结合背景材料分析考点:五种人性假设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经济人”假设X理论泰罗制“社会人”假设人际关系理论人本管理“自动人”假设Y理论内在激励“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权变管理“观念人”假设Z理论企业文化4.团队形成的过程考点: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A 形成期特点:团队缺乏共同的愿景和目的感;谈话存有戒心;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水平较低;团队领导被视为计划和决策制定者;团队缺乏共同工作所需的正式模式;团队成员对其他成员特有的智慧和智能一无所知;团队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如何度过?宣布你对团队的期望、掌握或控制、不可放任;与成员分享成功的愿景:目标由领导者设立,并清晰告知员工;提供团队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建立必要的规范,让成员快速进入状况;帮助团队成员彼此认识。

组织行为学考试知识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知识重点

第一章概述一.组织定义:组织是有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二.组织中的构成要素:财、物、信息、人三.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才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说,劳动分工、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五.古典理论: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1.泰勒的科学理论(4条管理原则)2.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14条管理原则)3.马科斯韦伯的结构化理论4.社会人理论六.人际关系理论1.霍桑实验---梅奥:人是社会人,行为与情感紧密相连,组织的力量显著的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与群体内标准、群体情感、安全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素。

这也导致了家长式管理的加强。

2.戴尔卡耐基:只有赢得他人的合作,才能赢得成功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4.麦格雷戈XY理论1)1900~1927年:理性经济人假设(X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泰勒(泰罗)/麦格雷戈代表的科学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

2)由于不喜欢工作,所以绝大多数员工需加以控制、强迫和指挥。

3)人在本性上是不能自律的,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4)人们工作是为了生存,只有金钱与其它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人工作,才具有驱动力。

2)1920年:社会人的假设: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管理(霍桑试验)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工作的主要动机,并非经济利益,而是社会需要,是需要从同事中获得的基本认同感。

2)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工作变得简单乏味,因此必须从工作关系中获得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经济诱因对人的影响更大。

4)人们最期望融洽上下级关系,并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足其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性假设(Y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麦格雷戈/马斯洛的自我管理为代表。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名词解释:1.管理:是协调、控制和只会共同劳动的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的过程。

2.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3.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阻止: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5.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观点。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和评价。

6.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传达的工具不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

7.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9.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即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集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11.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2.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标志,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反映职工意愿并能激发其干劲的一种意识活力。

13.经营性企业文化:就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有人把经营型企业文化说成是企业界定和处理自己与外部的关系的价值理念。

14.谈判:指双方或多方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协商的过程。

15.组织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制定的涉及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等内容的总体行动计划。

16.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为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在职责、职权等方面的分工、协作体系。

17.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想象,产生独特与新颖的思想,新产品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组织与组织行为所谓组织就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医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2、明确的目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二)组织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具有目的性、意识的调节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根据,而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即组织行为学,则兴起于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的探索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组织行为学的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标志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E.Mayo)根据霍桑实验结果,于1933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影响人的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期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标志为系统化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确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术语(一)变量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二)因果关系(三)相关性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量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表示为相关系数r。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The individual 个体行为的基础、态度和工作满意度、人格和价值观、知觉和个体决策、动机、观、知觉和个体决策、动机、 情绪和心态情绪和心态The group 群体行为的基础工作团队、沟通、领导理论、当代领导问题、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题、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Organization system 组织结构的基础组织结构的基础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文化 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与实践Organization change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 压力管理压力管理组织行为(OB ).一个研究领域,他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的绩效。

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的绩效。

人物传记特点易于从个人记录中获知的、客观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和政治地位等政治地位等年龄:年龄与离职率、年龄与缺勤率、年龄与生产率、年龄与满意度 性别:工作绩效工作绩效 、离职率、缺勤率任职时间: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满意度Learning :在经验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学习理论1、行为塑造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关键概念:行为的改变需要强化、奖励有助于行为的塑造、强化的时间会影响学习的速度和持久性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性条件反射4、社会学习理论(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进行学习)强化类型:积极、消极、惩罚、忽视:积极、消极、惩罚、忽视态度:认知、观点与信仰、情感、感情与感觉、行为意向:认知、观点与信仰、情感、感情与感觉、行为意向态度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员工如何表达不满:P141工作满意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P138什么是人格?人格: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组织行为学所有重点

组织行为学所有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2、行为主体对客观环境做出的反映。

3、组织行为组织对其所处的环境做出的反映。

4、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5、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6、动机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7、优势动机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

8、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9、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即实现目标、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过程。

10、激励指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11、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12、价值观人或事物对个人来说的有用性、有效性、重要性的看法、认识和评价。

13、价值观体系如果根据强度排列一个人的价值观,将各个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根据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相对重要性排列次序,形成层级。

14、感觉指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15、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16、社会知觉指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17、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18、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19、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20、感受性指人的感觉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1、首因效应是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22、近因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点第一章导论一、组织1)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二、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三、霍桑实验:组织行为学的独立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实验。

1、霍桑实验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十分著名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

霍桑实验被公认为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被认为是管理心理学的创始人。

2、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1)照明实验(绕线实验)1924.11~1927.4实验假设: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率提高。

2)福利实验1927.4~1929.6①实验目的: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②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如下:是参加实验的光荣感;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被信任感和责任心的;群体意识。

③这一实验结果经实验者以极大的启示,从此开始了以人为中心的思考,实验者把注意力从物质条件转移到人际关系方面。

3)随访实验(与工人谈话实验)1928.9~1930.5目的:了解工人对诸如工作状况、工资待遇、工作监督、公司方针等各方面问题的真实情感和态度。

访问了近两万名工人,管理者必须认真倾听和了解工人的情绪和实际问题。

4)群体实验(观察实验)1931.11~1932.5目的:检验每个工人都是想以最高的工作效率换取最大的工作报酬。

观察的结果: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生产量平均都差不多。

3、霍桑实验的结论:生产条件的改善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及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OB主要研究三个层面的问题个体层面包括个人能力、性格的差异性,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性规律,人的行为动力与激励措施等问题群体层面包括群体活动的规律和团队建设、群体内的沟通与决策、群体的冲突与解决组织层面–包括领导、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发展等人性假设与管理为了揭示人的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回答:即人是善良、勤劳的?还是贪婪、懒惰的?–如果是前者,管理的办法就应该突出宽容大度–如果是后者,管理的办法就应该突出严厉、苛刻,尽量不让人犯错误•管理者必须对人性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然后制定管理措施人性假说:X理论与Y理论西方学者麦格雷戈(D. M. McGreor)在1960年将人性分成对立的两类:X理论和Y理论–X理论为性恶说–Y理论为性善说与人性假设对应,管理思想和制度也不同人性理论的概括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沙因(E.H.Schein)将西方的人性理论进一步概括,提出以下假设:–经济人假设•相当于X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当于Y理论–社会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X理论:以金钱满足需要社会人假设:以社会承认满足需要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以工作的安排满足需要OB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的深度,可分为三类–描述性研究–关系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霍兰德人格分类及其相应的职业现实型非社交的、物质的、遵守规则的、实际的、安定的、缺乏洞察力的、敏感性不丰富的,不善与人交往等特征。

需要进行明确的,具体的,按一定程序要求的技术性、技能性工作。

如车工、电工、机床操作工、修理工、建筑工等。

研究型分析的、内省的、独立的好奇心强烈的、慎重的、敏感的、喜好智力活动和抽象推理等特征。

通过观察、科学分析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侧重于自然科学,如天文、植物,计算机程序设计等。

艺术型想象力丰富、理想的、直觉的、冲动的、独创的。

但是秩序性较少的。

感情丰富,但缺乏事务性办事能力等特征。

通过系统化的、自由的活动进行艺术表现,但精细的操作能力较差。

相应的职业有演员、诗人、编辑.工艺等社会型助人的、易于合作的、社交的、有洞察力的、重友谊的、有说服力的、责任感强的,比较关心社会问题等特征。

从事更多时间与人交往的说服、教育和治疗工作,如教师、律师、营业员、供销人员、公共人员、宾馆服务员、医生、护士、社会活动家等等。

管理型支配的、乐观的、冒险的、冲动的、自我显示的、自信的、精力旺盛的、好发表意见和见解的,但有时是不易被人支配的,喜欢管理和控制别人的等特征。

从事需要胆略、冒风险且承担责任的活动。

主要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

如厂长。

经理、调度、推销员等等。

常规型自我抑制的、顺从的、防卫的、缺乏想象力的、持续稳定的、实际的、有秩序的、回避创造性活动等特征。

严格按照固定的规则、方法进行重复性、习惯的活动,希望较快地见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自控能力。

相应职业有会计、打字员、办公室秘书、邮递员、图书馆员等等。

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调查和分类,概括出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导致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导致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激励因素成长、成就职责、赏识保健因素物质的经济的安全的社会性的社会环境的地位的启示不能忽视人的保健因素,但也要引导员工,不停留在保健因素上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工作丰富化公平理论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由亚当斯(Adams)于1965年提出公式如下:其中,p代表自己,r代表参照者,O代表回报(薪酬、机会、发展等),I代表投入(努力、能力、经验、技能等)公平比较的对象(参照对象)类型1)自我-内部:员工自己在同一组织内不同职位上的经验,比如今年和去年的比较。

•(2)自我-外部:自己若不在同一个组织中工作可得到的收益,比如不在此公司,而在其他公司中可能得到的报酬,也就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市场价格。

•(3)别人-内部:与自己在同一组织中的其他同事进行比较。

•(4)别人-外部:第四类比较对象是不在同一组织中工作的朋友、亲友、同学等。

公平理论的管理启示第一,薪酬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合适的参照对象•第二,合理评估投入和产出,并给以相应的回报•第三,注重程序公平•第四,注重互动公平群体的含义群体(Group)——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的目标或需要,在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期待的人在一起互动形成的一种集团。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②不稳定性③中心人物作用大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⑤信息沟通快⑥成员的重叠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1.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②互相认同(尤其是社会价值得不到承认时)③性格、价值观、兴趣、个人经历、自我认识等相似④工作与生活方式相似⑤亲朋关系群体思维(groupthink),与群体规范有关。

它是指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群体思维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群体思维并非总是有害的,它也有有益的一面。

例如网民群体,其构成的对社会良性规范的影响力就是有利于全体社会的。

如从众思维,角色期待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是指群体成员彼此吸引、愿意留在群体内,以及愿意分担群体目标的程度。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群体的价值观群体的规模外部的威胁进入群体的难易群体的地位个人对群体的依赖群体成员间的信任与沟通群体绩效考核的方法领导的要求和压力群体决策的有效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名义群体法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

自我管理型团队。

多功能型团队。

如何创造高绩效团队:1.制定共享的团队目标2.诊断团队成员的角色类型3.挑选互补型团队成员4.训练团队精英5.培育团队精神6.恰当处理团队冲突7.注重团队中的人际关系8.加强团队沟通9.团队决策10.团队激励虚拟型团队:虚拟团队是虚拟组织中一种新型的工作组织形式,是一些人由于共同理想,目标或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团队。

从狭义上讲,虚拟团队只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广义来说,虚拟团队早已应用于真实的团队建设里。

虚拟团队就是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下,由进行实际工作的真实的团队人员组成,并在虚拟企业的各个成员的相互协作下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有效沟通的障碍:发送者的问题:表达能力不佳信息传送不全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知识经验的局限对信息的过滤接受者的问题:信息译码不准确对信息的筛选对信息量的承受力心理上的障碍过早地评价情绪沟通通道的问题:选择沟通媒介不当几种媒介互相冲突沟通渠道过长外部干扰组织政治行为(political behavior):指那些不是由组织正式角色所要求的,但又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中的利害分配的活动。

政治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高自我监控◇内控型◇高马基亚维利主义◇对组织的投资◇感到的其他工作机会◇对成功的渴望组织因素资源的重新分配◇晋升机会◇缺乏信任◇角色模糊◇绩效评估体系不明确◇零和的报酬分配体系◇民主化决策◇高度的绩效压力◇自私自利的高管组织结构(Organization structure):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是指组织中相对稳定的部门、职权设置以及相互关系。

组织结构是根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建立起来的,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

其实质是人们在组织中进行劳动分工与协调方式的总和(明茨伯格)组织结构的6个关键因素(1)工作专门化:在组织中把工作任务划分成若干步骤完成的细化程度。

(2)部门化:按照某种类别对细分后的工作任务进行分组,以使同一组的工作可以协作进行(3)命令链:是一种不间断的权力路线,从组织的最高层扩展到最基层,澄清谁向谁报告工作。

其核心是权威和命令统一性。

(4)控制跨度:指一个主管可以有效指导下属数量(5)集权与分权:一个组织如果所有决策都是由高层做出,下属只有执行;在决策时,高层管理者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基层及下属的意见,这个组织就是集权的。

一个组织如果决策的重心较低,下属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自主决策,决策时下属参与度较高,这样的组织就是分权的(6)规范化:指组织中的工作的标准化程度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组织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伦理主要表现为组织所重视的一系列关键特征广义而言,组织文化是组织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主体是物和人狭义上讲,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组织传统、价值观、组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其中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组织文化的功能:它起着分界线作用,区别于其他组织它表达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认同感它使组织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考虑组织利益文化的黏合性有助于组织社会系统的稳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组织变革的动力劳动力的性质技术经济冲击竞争社会趋势世界政治变革的阻力个人阻力如习惯、安全感、利益担心、人际关系的适应等组织阻力如组织结构惰性有限的变革点组织是系统的,变革需要配套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组织公民行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 ,OCB) 指的是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社会心理学家Eisenberger认为所谓组织支持感,是指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的一种总体知觉和信念。

简言之,就是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方面的支持。

这一概念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其贡献的感受;二是员工对组织是否关注其福利的感受。

当员工对组织方面的支持产生积极的认知体验时,他们对组织本身也会产生比较正向的看法和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