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英国学派:一个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考察新路径
文化学理论中的文化多元主义研究
文化学理论中的文化多元主义研究引言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文化多元主义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文化多元主义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文化并且这些文化应该被平等对待和尊重的理念。
本文将从文化学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多元主义的研究。
文化学理论的发展文化学理论是研究文化的学科,它涉及了众多学科和理论的研究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学理论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从早期的文化相对主义到后来的文化多元主义,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没有高低之分,只能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理解和解读。
文化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他认为文化是社会行为和观念的集合体,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文化多元主义是在文化相对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论,它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
文化多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华人社会学家谢尔盖·瓦尔塞纳。
瓦尔塞纳认为文化多元主义是一种理念和政策,它主张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包容,而不是进行排斥和歧视。
文化多元主义的研究方法文化多元主义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一种对某个特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通常会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地区,与其进行交流和互动,以获取更深入的了解。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将不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研究者会选取几个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各个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揭示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通过研究文化产生的各种文本资料来了解文化的方法。
研究者会对书籍、音乐、电影等各种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探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一种通过实际参与文化活动来了解文化的方法。
研究者会积极参与到某个文化的活动中,与文化成员进行互动,以获取更直观的了解。
文化多元主义的意义和挑战文化多元主义的实践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学派
目录第三部分英国学派 (1)第一章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 (1)一、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 (1)二、国际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4)三英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9)第二章布尔的世界秩序研究 (10)一、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11)二、国际社会秩序之维持 (13)三、国际关系中的正义 (16)四、布尔思想的内在联系 (18)第三章布赞的安全复合体思想 (20)对国际社会核心思想的再阐释 (20)对英国学派研究议题的重新界定 (22)对国际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其主要制度的深化分析 (24)第四章巴瑞.布赞的新安全观 (26)一、《人民、国家与恐惧》:布赞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首部著作 (26)二、《人民、国家与恐怖》及近期著作 (30)第三部分英国学派第一章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章前明一、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在英国学派的著作中,虽然有关方法论的本质和含意的清晰阐述不多,但它们事实上是有明确的方法论指导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赫德利·布尔在一篇抨击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文中就明确表达了英国学派对方法论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他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经典的方法,一是科学的方法。
经典的方法是“从哲学、历史和法学中派生出来的理论方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明确依赖判断”;而科学的方法则主张理论必须“建立在逻辑或数学证实和能够核实的严格的、经验的程序基础上”。
布尔强调英国学派始终坚持使用经典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并认为“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核查和证实的标准行事,国际关系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在方法论问题上,英国学派拒绝行为主义的方法而坚持传统的人文科学的方法,但由此认为英国学派的成员绝对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这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英国学派并不反对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反对寻求历史的模式和规律,而是反对国际关系中的科学主义研究倾向。
在他们看来,“如果人们试图把国际关系研究限定在严格的科学范围内,那么从它需要逻辑或数学的论证或者严格经验程序的检验这个意义来看,这种努力是有害的”。
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其演变
作者: 郭树勇[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欧洲研究
页码: 24-37页
主题词: 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人文主义;整体主义;方法论
摘要:英国学派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论立场,一是人文主义或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二是从整体主义的、文化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
以巴特菲尔德、怀特、布尔、文森特等对国际社会的不同理解方法为例,可以看出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体上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历史神学方法向比较史学方法转变,从传统研究方法向社会科学方法转变,并逐渐靠近社会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等多元方法。
英国的历史与学术传统、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学派本身的发展规律与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意识以及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影响,这些因素推动了其方法的演变。
英国学派的方法论立场及其意义
英国学派的方法论立场及其意义作者:章前明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1期[摘要]英国学派是一个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有独特的方法论和理论视野,其本体论的多元主义是与他们主张的方法论多元主义紧密相关的,因此,把握英国学派的方法论立场是理解其本体论多元主义的关键所在。
英国学派采取多元主义方法论立场的结果,使他们能将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的理论主张结合起来,对国际关系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考察。
英国学派的多元主义方法论不仅为综合各种各样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其观点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框架,而且为它们之间的对话架设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不过,英国学派方法论的多元主义也造成了其理论的内在矛盾和紧张。
[关键词]英国学派;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世界社会;意义[中图分类号]D0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1—0081—08英国学派是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重视的一个国际关系理论学派。
在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中,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是三个关键概念,其中国际社会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关注的中心问题,它被看作是正确理解人类国际政治和外交活动的主要框架。
而英国学派本体论(ontolosy)的多元主义实际上是与他们主张的方法论(methodology)的多元主义(Pluralism)密切相关的。
英国学派的观点以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三者间方法论上的差异为基础,这三者有时大致对应于马丁•怀特关于国际关系思想的三个传统,即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这些思想和概念反映了国际政治中经常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三个重要因素。
因此,要理解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把握其方法论是问题的关键。
本文拟就英国学派所持的方法论立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意义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英国学派的方法论立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方法论为指导。
在过去四十年中,国际关系学科一直受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
章前明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8)002
【摘要】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两个学术传统与研究风格迥异的理论流派,虽然两者在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秩序及国际制度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有关国际体系的本质的认识、涉及的制度类型以及对国际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所作的解释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大的差别.有些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混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共同点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制度研究问题上的不同,既与英美学界对社会科学的解释以及两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不同有一定关系,也与两国学者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环境分不开,更重要的是由英美战后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致.
【总页数】8页(P67-74)
【作者】章前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相关文献】
1.古希腊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两种理论——基于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比较 [J], 霍国栋
2.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权力观之比较 [J], 焦宇
3.冲突与合作--制度视角下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比较研究 [J], 靳利华
4.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 [J], 章前明
5.两种价值判断与改革目标选择——论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创新学派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J], 伍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格劳秀斯主义与英国学派的关系
·88·史学月刊2008年第7期试论格劳秀斯主义与英国学派的关系*章前明(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浙江杭州210028)[关键词]格劳秀斯主义;英国学派;国际社会概念;理性主义 [摘要]格劳秀斯主义与英国学派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一方面。
英国学派继承了格劳秀斯主义的大部分主张。
特别是其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国际社会概念;另一方面。
英国学派摒弃了格劳秀斯基于普遍的自然法原则来确定国际社会规则的做法。
坚持根据源自国家同意的国际法的一套规则作为确定国际社会规则的依据。
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概念是社会连带主义的,而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概念则是多元主义的。
从20世纪90年代起。
英国学派表现出向格劳秀斯社会连带主义复归的趋势。
[中图分类号]K56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8)07—0088—05On th e Relation b et w ee n Grotianism and t he E n g li s h SchoolZ HA N G Qian-ming(Instituteof Internatio nal Polit ics,Zhejia ng Univers ity,H ang zho u 210028。
Z hej ian g。
(’^i,W)Ke y w or d s:Gr o t ia n is m;t h e E ngl ish School;co nce pt of in te r n a t io n a l society;rationalismAb s tr a ct!T h er e e虹s t b oth con ne ct io n a n d difference b e t w e en Grotianism and the E ngl ish Sch001.On th e hand,the Engl ish Sch oo l inherits most of Gr o t ia n i st stands,especially his rat ionalist thin ki ng me thods a n d h is ratio nalist c on ce pt s of international.society.On the ot h er hand,the E ng li sh School has disca rde d Grotian w a y s of dete rm in i ng regu lati on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univ ersal principles of national l a w.T he y insist i ns t e ad se t of international r egula tion s gree d by all s t a t e s basis t O dete rmi ne the regulatio ns of international so c i et y.G r o t ia n co nc ep ts of internationale ie t y so lidari sm。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经验学派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记忆思路:总述内容+代表人物+研究理论批判学派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
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主要组成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语义批评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
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
这一学术传统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计划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
记忆思路:时间+总括+组成部分+核心+内容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社会学学派,其学术活动的开展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代表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一次繁荣。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化学派传统与多元发展
幽塑窒垄壁曼墨生苤曼!塑I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化学派传统与多元发展刘兴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关键词]英国;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全球化[摘要]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国际关系理论逐步演化,形成了以“英国学派”为主体、多元理论并存的理论格局,在国际关系理论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学派”注重学派传统的继承,以“国际社会”为核心概念进行理论建构和创新。
多元理论的出现是全球化的现实趋势在理论层面上的反映。
英国学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安全理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理论、地区化和地区主义以及批判理论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开拓性的成果。
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对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批判性的回应,并坚持自身一脉相承的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
在研究方法上,英国学者青睐历史研究和规范研究,强调多学科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0257—2826(2013)11—0095—10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初现雏形,为卡尔的著作是对政策失败和研究失败的反思,并其中30年代至40年代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大且试图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政策。
[2](n7’也有人认为论战开启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系统化发展的序幕。
所谓的理想主义或者乌托邦主义只不过是卡尔设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E H.Cart)通过1939年计出的一个“假想敌”,用来指代他所否定的那些首次出版的《二十年危机》(吼已Tuenty Years’Cri—思潮。
卡尔所带动的现实主义式的批判导致了自sis 1919—-1939:A n Intro d uc ti on to the St udy of In。
由国际主义的研究议程受到了不应有的冲击和忽tern at ion al Relations)一书对理想主义(乌托邦主视。
[3](P1叫4’卡尔的《二十年危机》是英国国际关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被视为现实主义阵营核理论发展的一个高标准的起点。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考点归纳总结
第11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11.1 考点难点归纳11.1.1 提纲挈领收入分配是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工资价格刚性与市场不能自发出清货币主义学派自然率与新货币数量单一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过高的税率效果适得其反和强调减税用经济人假设进行政治学分析借鉴新古典的方法进行对制度的分析11.1.2 内容提要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述1.流派的划分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做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
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
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可参见:本章提纲挈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约翰·缪勒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理论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学派”。
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新古典学派所构造的以均衡价格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信条不再令人信服。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有别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新古典学派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但是凯恩斯主义在一统天下几十年以后,遇到了它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围绕凯恩斯主义所进行的讨论已经演变为各种流派,它们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或者反对“凯恩斯革命”。
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当代自由主义学派。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形成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形成叶建军内容提要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信仰划一、有限宽容和宗教多元化加速实现的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期。
其间,英国宗教信仰自由的实现,经历了从信教自由、政治平等到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平等的渐进过程,获得宗教信仰自由的对象依次为非国教徒、天主教徒、唯一神派、非基督教徒和无神论者。
同时,现代英国的宗教多元化存在明显的保守性。
关键词 英国 宗教多元化 宗教信仰自由 特点世俗化是现代国家及其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
就宗教信仰方面而言,世俗化的现代国家呈现出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局面。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世俗化的改造,形成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局面。
今天,英国的各种宗教信仰乃至不信仰宗教的存在,都得到承认和尊重,享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同时,英国基本上实现了政教分离,国家在宗教信仰事务上保持中立,使宗教信仰成为私人事务,并且在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之间,以及在信教者和不信教者之间,培育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的精神,使宽容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使英国成为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
那么,现代英国的宗教多元化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又表现出哪些特点?现代英国宗教信仰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近代以来,英国的宗教信仰历史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从信仰不自由到信仰自由的过程,宗教多元化的局面是这个发展过程的结果。
从宗教信仰自由的开放过程来说,近代以来英国的宗教信仰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信仰划一阶段,有限宽容阶段和宗教多元化加速实现阶段。
(一)信仰划一阶段始于宗教改革,终于光荣革命。
16世纪欧洲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既有宗教的原因,也有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由亨利八世开始的宗教改革更偏重于后者,给英国的宗教改革打上了鲜明的烙印,集中表现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时期英格兰教会的妥协定型。
公祷书和 三十九条信纲是英格兰教会在信仰方面的基石,前者保留了罗马天主教的色彩,后者体现了新教的色彩,这个定型带有明显的包容性。
英国学派
国际社会学派/英国学派浏览次数:1008次悬赏分:20 |解决时间:2008-10-6 12:20 |提问者:赵玥辰最佳答案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其本体论的多元主义是与方法论多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学派的独特要素就是它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它的历史主义以及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理论的来源和建构方式而言,国际关系研究不外乎两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第一种方法源于力图解释研究现象的自然科学,这种方法以科学( scientific)方法作为解释的基础,寻求把若干主题统一起来,探求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现支配人们或集体在特定环境下行为的规律。
第二种方法源于历史研究和人们寻求理解现象的意义的努力,这种“诠释的( hermeneutic) ”方法通过关注内部发生的事情,寻求理解事件的意义和事件当事人对当时情况的看法。
国际关系的显著事实就是它既不是霍布斯描述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各国之间的冲突状态,也不是康德所说的仅仅是趋向于普遍人类共同体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而是主权国家在没有世界政府情况下的合作共处。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回答在无政府状态下有关秩序和维持秩序的规则、规范和制度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为此,英国学派把影响国家行为和国家属性的“国际社会”置于其理论研究的中心地位。
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按照布尔和沃森的定义,国际体系是指当两个或更多的国家之间有足够的联系,并且对彼此的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促使它们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行动时,一个国际体系就形成了;而国际社会是指“一群国家不仅在一国的行为是其他国家必须考虑的因素的意义上构成了一个体系,而且通过对话,同意在彼此关系中按共同规则和制度行事,承认它们在维持这些安排上有共同利益而建立起来”。
③这个国际社会定义既抓住了体系机械的一面(单位间的互动) ,又指出了社会建构的一面(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与维持) 。
每日一背之传播学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每日一背之传播学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哈喽,这是99阿蒋的「每日一背」频道
快和我们开始每日打卡吧!
每日一背食用指南
1. 拿出一本专门的名词解释笔记本
2. 每晚准时打开推送
3. 认真直接的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
4. 尝试背诵,考试遇到直接默上去
名词解释答题模版
一句话概括+起源+具体概念/内容+意义+举例/应用=满分
Ready?
Go!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是当时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出的一个社会理论流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核心,专注于社会关系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试图追溯历史上精英们支配文化的轨迹,批判这种支配的社会后果,并论证它如何继续作用于特定的少数群体或亚文化群。
研究学者认为,媒介向精英提供便利的、微妙的,但是相当有效的方法,来推行他们利益的世界观。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大众传播生产了大众文化,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反映了斗争之下形成的权力关系;由于符号的多义性以及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能对文本做出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等不同的解读。
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
“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作者:石斌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英国学派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从思想方法、理论视域和伦理取向三个方面讨论了英国学派的学术传统、理论特色和演变趋势。
英国学派的基本学术特征表现为以理性主义和传统主义为主流的多元主义思想方法,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三重视角以及非完美主义的形势伦理观,总体上曲折反映了英国等中等强国和部分中小发达国家的独特处境和国际政治诉求。
尽管在历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价值观等方面都不无缺陷,国际社会理论在当代条件下仍然具有独特价值。
其统一与多样并存的研究格局以及在美国“主流”之外独立发展的经验,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式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学术特征意义与局限一、何谓“英国学派”?英国学派是战后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领域独立于美国“主流”学派之外的一个历史较长、著述丰厚、学术特色较为鲜明的学者群体。
1959年,在剑桥大学教授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倡导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一批来自学术界和外交界的人士成立了“国际政治理论英国委员会”,开始以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此即英国学派的开端,但被研究者冠以“英国学派”之名却是80年代初的事情。
“英国学派”这个标签并不贴切。
首先,其成员并不限于英国人,还包括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国的学者;其次,英国学派虽然在英国影响较大,但并不等于整个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也未必在英国居于主导地位。
此外,尽管它最初以理论探索为主要目标并以国际社会理论名世,其研究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理论问题。
一般认为,对学派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并成为新生代学者研习对象的核心成员或经典作家有爱德华·卡尔、查尔斯·曼宁、赫伯特·巴特菲尔德、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约翰·文森特、亚当·沃森等人。
1当代著名学者还有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等。
理解英国学派:一个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考察新路径
一
员会” , 该组织的宗 旨是建立起一 门探求“ 国际间国 家体系的性 质 、 外 交 的前提 与思想 、 对外政策 的原 则、 国 际关 系 与 战 争 伦 理 ” 的 学 问 。英 国学 派 历 经 几代 人 的理论 构 建 , 现 在 已经 成 为 当代 国 际关 系理
e d s .,T h e F u t u r e o f I n t e na r t i o n a l Re l a t i o n s :Ma s t e r s i n t h e Ma k i n g ?L o n d o n nd a Ne w Yo r k: Ro u t l e d g e, 1 9 9 7, P . 3 8 .
的 多样性 和 价值 的相 对 性 。认 为 国际社 会 中的权 利
题是 国家一样 ” 。 ① 根据布尔的阐述 , 国际社会是指 “ 当一组国家意识到某些共 同利益 和共 同价值 , 在 它们感觉到它们 自己受相互关 系中的一套共同准则 约束并且分享那些共 同机制的运作益处时 , 才形成 个社 会 。 ” ②可见 , 国际社 会是 有 共 同利 益 、 共 同价 值 观念 、 共 同规 则 和 共 同运 行 机 制 的 国家 群体 。布 尔在 阐述 国 际社 会 的 同时 , 也 更 近 一 步 提 出 了世 界 社 会 概念 。布 尔说 的世 界社 会 ( 世 界 秩序 ) , 指 的是 支 撑 整个 人类社 会 生活 的基 本 或 主要 目标 的人类 活 动 的格局 或布 局 。 ③ 他认 为 世界 秩 序 同国 际秩 序 有
论研 究 中 , 影 响 日益 彰显 的一 个思 想 流派 , 有着不 同
于美 国国 际关 系理论 的研究 内容 和方 法 。即便 是在
英国学派与世界历史研究
英国学派与世界历史研究巴里·布赞【英文标题】The English School and the Study of World History【作者简介】[英]里·布赞,伦敦经济学院。
(英国伦敦)【内容提要】在英国学派研究方法中,历史占有重要地位,英国学派依托世界历史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英国学派也成为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桥梁。
根据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国际社会”,提出了“首要制度”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英国学派对界定国际社会和阐释世界历史变迁标准的一个特殊贡献。
首要制度是国际社会的深刻的、不断演化而来的社会结构,包括主权、外交、民族主义、殖民主义以及国际法等。
次要制度与之不同,它是被国际关系学的自由主义(制度主义)者所研究的一种建构的、工具性的制度和国际组织。
在定义首要制度及其如何产生、发展和消亡后,人们就可以进而关注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国际社会。
在此基础上,英国学派以首要制度的变迁为基准,对现代国际社会进行一个简明的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叙述。
最后,反思了全球国际社会的理念和更趋于核心—边缘的现实结构之间的张力,在这种核心—边缘结构中,西方核心和其他各种区域性的国际社会共享各种制度和存有各种分歧。
This paper starts by reviewing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y in the English school's(ES) approach, and showing both what the ES has done in terms of world history, and how it is well- placed to be a bridge between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Focusing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as the core idea of the ES, the paper then develops the concept of primary institutions as a specific ES contribution to both defin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benchmarking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history. Primaryinstitutions are the deep, evolved social structure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such as sovereignty, diplomacy,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international law and others. They are distinct from secondary institutions, which are the constructed, instrumental regimes and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tudied by liberal IR institutionalists. After defining primary institutions and showing how they arise, evolve, and die, the paper looks at the type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y can generate. On this basis it then conducts a brief world historical account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society using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primary institutions as the benchmark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reflecting on the tensions between the idea of a global-level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reality of a mor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which a Western core has both shared institutions and differences with a variety of regional-level international societies.【关键词】英国学派/世界历史研究/国际社会/首要制度The English School/the study of world history/international society/prim 导言本文旨在提出英国学派的一种研究世界历史的方法,同时也提供一种路径:这种路径可以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总体的世界历史观点和前瞻新世纪的当代史的视角。
英国学派的分工连带主义名词解释
分工连带主义(Division Associationism)是指英国学派(British School)心理学的一种理念和框架,侧重于描述思维、认知和学习过程。
英国学派包括大卫·哈特利(David Hartley)、詹姆斯·米尔(James Mill)、约翰·斯图亚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等著名心理学家。
分工连带主义关注感知和意识如何通过关联、串联和组合结构,以及如何通过分工原则进行组织和整合。
基于这一理论,思维和认知过程可以看作由感知、观念和情感组成的复杂系统,此外还强调时间和空间维度对于这些过程的影响。
分工连带主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英国学派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论争
英国学派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论争摘要在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学派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取向,即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
本文主要探讨两者的异同及其本质。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以马丁怀特的三大思想传统作为自己的理论立场,坚持理性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关怀人权等道德价值。
然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分歧,主要是两者对国际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国际法有不同认知,即国际社会是以自然法还是实在法为基础;在人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人道主义干涉和西方对第三世界的责任问题上,看法也大相径庭。
多元连带之争实质上探讨的是国际社会的本质、潜能和规模,以及国际社会成员对于规则、规范、价值、制度的分享程度。
双方的论争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而且加深了人们对于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理解。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多元主义社会连带主义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1-0061-68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介绍和研究英国学派的文章、著述逐渐增多,21世纪初更是掀起了一股英国学派的研究热潮。
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尤其有助于突破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中理论范式上的美国中心窠臼。
但是,国内关于英国学派的著述一般都是从整体上介绍、研究其国际社会理论,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零星地散布于其中。
[1]本文以多元连带论争为切入点,通过对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及其论争进行批判性地系统梳理,从另一个侧面勾画出英国学派的整体面貌。
一、概念与理论地位英国学派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取向,即多元主义与社会连带主义。
多元主义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后由考尼留斯诺威廉豪夫(Konius N.Wilhelmhauff)和霍斯劳特帕切(Hose Lauterpacht)等国际法学家建立起来的。
他们强调国际社会中单位国家的功能,将国家主权原则视为国际社会稳定的基础。
多元主义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国家而非个人作为分析单元,认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利益和价值,国际社会具有国家基础的多元性和价值上的相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英国学派:一个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考察新路径作者:刘波来源:《中共浙江省党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02期作者简介:刘波,北京市社科院外国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权与国际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从科索沃到利比亚:西方人道主义干预新发展及我国对策研究》(12CGJ02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学派内的规范争论主要围绕着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分界而展开,而人权和人道主义干预使得这一分界更为明显。
多元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以国家主权、不干涉为自己的研究旨趣,强调道德信念实践的多样性和价值的相对性。
而社会连带主义则以个人为中心,以人权和人道主义干涉作为理论价值取向,更多的强调利益的一致性和价值的普遍性。
自从赫德利·布尔首先提出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之争以来,英国学派内部围绕多元-连带之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双方的争论在马丁·怀特的三个传统的范畴内进行,多元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倾向于霍布斯传统,而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更倾向于康德传统。
新生代英国学派成员对传统理论模式进行重新塑造,使其理论内核发生一些新转向。
关键词:人权;人道主义干预;英国学派;多元主义;社会连带主义中图分类号:D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3)02-0072-06英国学派是战后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在理论研究领域学术特色较为鲜明的一个群体,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
近年来,尽管国内介绍、研究英国学派的文章、著述逐渐增多,但对英国学派内部的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争论,鲜有专门介绍和研究。
因而对英国学派内的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对人权、人道主义干涉、“保护的责任”等问题日益关注,对英国学派中的社会连带主义研究越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缘起、学派意识与思想重塑英国学派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9年,英国学者巴特菲尔德创立了“国际政治理论英国委员会”,该组织的宗旨是建立起一门探求“国际间国家体系的性质、外交的前提与思想、对外政策的原则、国际关系与战争伦理”的学问。
英国学派历经几代人的理论构建,现在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影响日益彰显的一个思想流派,有着不同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即便是在国际关系理论探究或曰国际关系学科仍处于美国主导的情势下,经过马丁·怀特和赫德利·布尔等著名学者的努力,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最终成为美国之外该领域中唯一可称得上研究谱系最为详尽、丰富的学派。
①英国学派的核心议题是“国际社会”。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丁·怀特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国际社会是“一个大而复杂的课题”,“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中你能发问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国际社会’,这如同在政治理论中的中心问题是国家一样”。
Matin Wight, An Anatomy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3,No.3,July 1987,p.222.根据布尔的阐述,国际社会是指“当一组国家意识到某些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它们感觉到它们自己受相互关系中的一套共同准则约束并且分享那些共同机制的运作益处时,才形成一个社会。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2nd edn .Mac millan,1995,pp.9-13.可见,国际社会是有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规则和共同运行机制的国家群体。
布尔在阐述国际社会的同时,也更近一步提出了世界社会概念。
布尔说的世界社会(世界秩序),指的是支撑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或主要目标的人类活动的格局或布局。
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他认为世界秩序同国际秩序有些不一样。
整个人类的秩序比国家间的秩序范围更广、更重要、更基本,而且认为前者在道义上优于后者。
世界社会之所以重要,这是由于人类大社会的终极单位不是国家,也不是民族、部落、帝国、阶级或政党,而是个人,个人是永存的、不会消失的,而人类的这种或那种组合形式则并非如此。
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从布尔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布尔的世界主义倾向。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缓和,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依赖程度越发紧密,英国学派也从探究最低程度的国际社会发展到通过文化价值认同,对规范、规则、制度的拓展,构建起一种后“国际社会”概念,它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社会靠拢,也可以说是世界社会的初级阶段。
而欧盟的成功实践也为英国学派的理论变迁增强了很大的说服力。
这种新构建起的国际社会在实际范围上是“多元主义”的,还是“社会连带主义”的,在英国学派内部引起了一场持续广泛的争论。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多元主义是指没有一套原则能解释生命里的多彩多样;而用社会学的解释,就是指不同文化在共融的气氛下各自发展。
而英国学派的多元主义是指“秩序是国际社会的最主要因素,因而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信念实践的多样性和价值的相对性。
认为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授予了主权国家,个人仅有他们自己国家所给予的权利。
因此,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原则总是第一位的,国家无权因人道主义的理由而干涉他国内政。
”Tim Dunne, The New Agenda, in Bellamy, A.J.,e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its Cri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74.社会连带主义的思想渊源是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以及杜尔克姆的社会连带主义理论。
孔德是法国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在社会学上,孔德认为“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社会本能与个人本能在家庭里得到混合并相互调节。
家庭和社会各有其职责,但目的是一致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目的并在不知不觉中相互合作着,这种合作是社会得以产生的根源。
”吕世伦主编:《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可见,个人差异的出现和强化破坏或削弱了集体意识,使得作为社会秩序和稳定基础的集体意识不再重要,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在日益专门化和独立化的个体之间的作用更加重要。
同样,英国学派的社会连带主义也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社会连带主义是“人类社会正义是第一位的,人权的重要性高于一切,国家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
因而强调作为国际社会根本成员的个人的重要性,强调利益的一致性和价值的普遍性,认为国家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好国内人民的基本人权,如果国家不能够保护发展好人权,那么国际社会应该有理由也更有责任去干涉它,以便缓和人类不幸的极端情况发生。
”Nicholas Wheelers,Saving Strangers: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19.在英国学派中,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之争,一直是该学派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随着冷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干涉的兴起、重视保护人权成为时代潮流,英国学派中的社会连带主义和多元主义之争,再次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国际关系学界一般传统的观点认为,争论开始于布尔的《国际社会中的格劳秀斯》一文。
在这篇论文中布尔提出了最原始的对国际社会中多元主义的概念的界定,这种观点后来在他的《无政府社会》一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Marques De Almeida, Pluralists, Solidarists and the Issues of Diversity, Justice and Humanitarianism in World Poli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ights,Vol.7,No.2,Summer 2003,pp.144-163.在这里,布尔主要集中在多元与社会连带主义争论的“规范”方面,也就是在关于规范的内容、渊源、以及国际规则的施行上。
布尔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国际法的起源,正义战争的内核以及人权思想。
然而,在随后的著作中,布尔也提到了多元-连带争论在其他方面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后期,布尔密切关注的是论战的文化方面。
在《自然法和国际关系》一文中,布尔告诉我们在一个“文化分裂”的世界里,对各行为体所要遵守的一种普世的共同规则,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布尔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文化的同质和异质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国际机制规则运行的本质。
这一主题是布尔在20世纪80年代著述中的主旋律,特别在他的《国际社会的扩张》一文中得以充分阐释。
另外,《国际关系中的正义》一书中,布尔介绍了多元-连带争论的又一个方面——“社会”。
布尔基本论点就是一个合法的国际社会应该被建立在牢固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之上。
冷战结束后,英国学派中多元-连带之争激发了新一轮的研究兴趣,尼古拉斯·威纳《拯救异者》一书,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清晰的一本阐述发展人道主义干涉的社会连带主义一书。
同时,罗伯特·杰克逊出版了《全球契约》一书,明确捍卫国际社会中的多元主义观念。
另外,凯·奥德松和安德鲁·赫瑞尔合著的《国际社会中的赫德利·布尔》一书的引言中,他们强调布尔思想中的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的大多数时候,英国学派内部的规范性争论沿着多元主义-连带主义的分界而分裂,在分界的一边,杰克逊强烈的主张多元主义的规范;在分界的另一边,威纳在捍卫社会连带主义的权利和义务的探寻中,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论据。
”Tim Dunne, System, State and Society: How Does It All Hang Together?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34, 2005,p.166.通过对多元—连带的背景起源分析,可以看出多元主义的国际社会概念倾向于现实主义一方,强调国家间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而社会连带主义则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而社会里面的个人,就是社会连带主义所要研究的理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