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 家,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 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 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19年 夏,郁达夫 从名古屋八 高毕业
1926年 郁达夫与郭 沫若、成仿 吾合影于广 州
1934年的郁达夫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郁达夫在苏门答腊最后的寓所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郁达夫作品封面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 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 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 秋》。
相关图片
课 文 插 图
课文插图
四合院秋景
老北京的枣树
陶然亭
钓鱼台
西山秋景
钱塘江秋潮
整体把握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 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 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 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 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 图、胜日秋果图。最后部分以议论收尾,进一步 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 展开,酣畅淋漓。
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 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 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 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 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 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眷恋
问题探究
1.文中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各有怎 样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 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 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 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 故都之秋的情怀。
2.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 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 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 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 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 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 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3.为什么写“都市闲人”?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 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 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 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 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 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 的生活。
4.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 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 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 无声,反衬了故都的静,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 法。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 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 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 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11段) 议论 总写 (12—13段)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人皆感秋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品味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6.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 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 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 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7.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 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 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 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 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 并不消极。
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 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 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目录
导入新课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 重点剖析
题解
相关图片
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明艳 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陆游还 是会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的佳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 味,所以杨万里会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的赞叹。那么,秋天呢?秋天又带给我 们什么样的感受?
第四自然段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 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 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 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 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第七自然段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 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 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