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日历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36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09df80858762caaedd33d45f.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学时数:36 学分数:2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入门课和必修课,它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西方经济学理论最核心的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学》(36学时)的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
2、课程教学内容导论(3学时)本章对宏观经济学做一个概貌性的介绍,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知道从什么角度以及如何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统计方法、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区别和换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指标、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国民收入等概念加深理解,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宏观经济均衡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均衡”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教师要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才能将学生领入宏观经济学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消费和储蓄这两个经济变量的相关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消费函数理论。
要求学生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深入的理解,并对其它消费函数理论有所了解。
乘数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之一,抽象且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清楚。
《宏观经济学》教学计划表
![《宏观经济学》教学计划表](https://img.taocdn.com/s3/m/1043528eaa00b52acfc7cad3.png)
2005-2006年第一学期(2005.9.12-2006.1.13)
1.本课程的性质:《宏观经济学》为经济学院统一开课的基础课程。课程选用教材: N.G曼昆编:《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开课年级:经济学院2004级本科各专业。
3.有效教学时间:2005.9.12-2006.1.13。共18周,周4课时。
2
16
第19章经济波动的理论进展
2
机 动
2
17-18
期末复习考试
8
3.课程考试:平时测试(含期中考)30%,由各位任课老师掌握;期末全院统一考试占70%。
4.教学进度安排。
周序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第1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
1
第2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2
1-2
第3章国民收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
2-3
第4章 经济增长I
4
3
第5章 经济增长II
4
4
第6章 失业
3
4-5
第7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4
5-6
第8章 开放经济
4
6-7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言
4
8-9
第10章 总需求I
5
9-10
第11章 总需求II
5
10
期中考试
2
自行安排
11
第12章开放经济的总需求
4
12
第13章总供给
4
13
第14章 稳定政策
3
13-14
第15章政府债务与预算赤字
3
14
第16章 消费
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计划
![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d49d110855270722192ef7bd.png)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为什么学习宏观经济学
讲授、提问、讨论
2
2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一节GDP的基本计算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2
3
第二节其他经济总量指标
第三节国民经济循环流量模型
讲授、提问、讨论
2
4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2
10
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模型
讲授、提问、讨论
2
10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讲授、提问、讨论
2
11
第八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失业理论
讲授、提问、讨论
2
11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讲授、提问、讨论
2
12
第三节通货膨胀理论
2
12
第四节菲利普斯曲线
讲授、提问、讨论
213第一Fra bibliotek均衡产出第二节消费理论与消费函数
讲授、提问、讨论
2
5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决定和乘数理论
讲授、提问、讨论
2
6
第四章产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IS曲线
讲授、提问、讨论
2
7
第一节IS曲线
讲授、提问、讨论
2
8
第二节LM曲线
讲授、提问、讨论
2
9
第二节LM曲线
讲授、提问、讨论
2
9
第三节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
讲授、提问、讨论
《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75a115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1.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教学日历
![《宏观经济学》教学日历](https://img.taocdn.com/s3/m/328a686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7.png)
《宏观经济学》教学日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教师:_____授课对象:_____授课时间:具体学期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和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1、教材《宏观经济学》(教材版本),作者,出版社2、参考资料(1)《宏观经济学》(参考教材版本),作者,出版社(2)《宏观经济学十八讲》,作者,出版社(3)相关学术期刊和网站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后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二周: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和核算方法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指标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第三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3、乘数理论第四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 IS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2、 LM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3、 ISLM 模型的均衡分析第五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效果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六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含义2、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和含义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均衡分析第七周:通货膨胀和失业1、通货膨胀的概念、类型和原因2、失业的概念、类型和原因3、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第八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概念和衡量指标2、经济增长的源泉3、经济周期的阶段和特征第九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1、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2、国际金融体系和汇率制度3、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第十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消费理论2、投资理论3、货币需求理论第十一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理论观点2、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理论观点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比较第十二周: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1、行为宏观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3、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第十三周:复习与答疑对本学期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1周宏观经济学教案
![第1周宏观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8c26927e21af45b207a8c0.png)
宏观经济学教案审阅:年月日教学过程内容:一、组织教学(5分钟)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复习导入(5分钟)1引入“新国八条”(前两节)2、弓I 入经济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有多大?(后两节) 三、 知识内容(30分钟)上课时间:11企管技师(2月26日第5节)1、 了解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以及为什么现在流行宏观经济2、 推开宏观之窗:与学生互动汇率、利率、税率;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失业 率的高低。
3、 听宏观经济故事。
亚当斯密 <国富论 > "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理论: "女王陛 下,请您不要干预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是做一个守夜的人。
”老子: “无为而治”。
凯恩斯:“看得见的手”,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宏观经济学开始诞生。
4、 一国经济是怎么平衡的。
总供给〉总需求T 通货紧缩; 总供给<总需求T 通货 膨胀;价格指数f 经济热;价格指数J 经济冷。
5、 GDP 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含义、构成: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项也是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上课时间:11企管技师(2月28日第5节)1、 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中国GDP8增长,人均GDP1000美元;美国:4万多美元; 日本4万多美元。
2、 市场失灵。
“看不见的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无法解决经济中的外在性、 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等这些问题。
3、 政府扮演的角色。
(1)稳定经济 (2)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务 (3 )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4)进行收入再分配4、 财政财政 有财方能行政。
财政收入来自于税收、资源。
财政支出:基础设 施、教育、公共卫生、免外债等。
5、 财政赤字和国债。
支出大于收入就是财政赤字。
解决办法:透支和国债 国 债发行过量会导致债务危机。
财政国际警戒线: GDP 的百分比。
2013年1月份 中国发行260亿国债。
6、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供给的。
经济与银行之间进行平衡。
书面作业:宏观经济需学习的问题(15分钟)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间 分配。
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计划
![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3e678803650e52ea55189841.png)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为什么学习宏观经济学
讲授、提问、讨论
2
2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一节GDP的基本计算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2
3
第二节其他经济总量指标
第三节国民经济循环流量模型
讲授、提问、讨论
2
4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16
总复习讲授、提问、讨论2 Nhomakorabea16
总复习
讲授、提问、讨论
注:教学中将根据节假日放假情况、学生理解情况、作业情况以及对同学反映的难点问题或习题讲解等情况,对表中的时间安排会稍有调整,因而本表只是大致的进度安排。
《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0201003230
开课学期:2018春
授课班级:会计学16
上课时间地点:
1-16周每周周4第一大节12-A216;9-16周每周周二第二大节12-A206
学时:48
学分:3
主讲教师:王树强(教授)
教学计划安排
周次
教学主题(内容)
教学方式
学时
1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消费理论与消费函数
讲授、提问、讨论
2
5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决定和乘数理论
讲授、提问、讨论
2
6
第四章产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IS曲线
讲授、提问、讨论
2
7
第一节IS曲线
讲授、提问、讨论
2
8
第二节LM曲线
讲授、提问、讨论
2
9
中级宏观经济学(曼昆版)
![中级宏观经济学(曼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0c8e00cc175527072208fd.png)
2
2-3 6-7 失业
2
3
7-8 经济增长 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 3
长
3-4 9-10 经济增长 II:技术论
2
4
11-12 总需求 I:建立 IS-LM 模型
3
5
13-14 总需求 II:应用 IS-LM 模型 3
5
14-15 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 3
注:于开学第一周,送教务处、本系(部)、任课教师:赵 煜 程 2012 年 2 月 8 日
学生班各一份,教师自存一份。 教研室主任:
2012 年 2 月 10 日
模型与汇率制度
6
16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 2
的短期均衡
6
17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 2
型
6
18 稳定化政策
2
7
19-20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
3
7
20-21 消费
3
8
22 投资
2
8
23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银行体 2
系
8
24 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什 2
么
教材:《宏观经济 学(第七版)》, 曼昆,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参考书: 1.《全球视角的 宏观经济学》,萨克 斯,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 2.《宏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巴罗,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年 3.《宏观经济学(英 文版)》,不兰查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科目中级宏观经济学
教 学 日 历 专业班经济 1005-08
总学 讲
时课
时 数 分配
实验
习题 课
大作业
48 48
周课
学 实验、 学 附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0c952b1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2.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74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4龄(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授课语言:中文课程网站:无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金融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同时也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分析,个量与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
同时,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方法与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学手段,因此,本课程与各门数学课程也有很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还为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持。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掌握乘数的计算过程和乘数计算公式;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 模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稳态分析内容;掌握BP曲线的推导;掌握IS—LM—BP模型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支撑毕业能力2.2)2.能力目标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 能够构建起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授课计划
![《宏观经济学》授课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3132c69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5.png)
《宏观经济学》授课计划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3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意义(4学时)2. 国民收入核算(4学时)3. 经济增长与周期(8学时)4. 失业与通货膨胀(8学时)5. 宏观经济政策(2学时)6.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2学时)7. 宏观经济预测与预警(2学时)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将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包括经济增长、失业与通货膨胀等核心概念及理论,教学难点包括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及如何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等。
五、学生作业与考试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两次作业,内容涉及宏观经济案例分析或政策模拟。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形式为闭卷考试,内容涵盖本课程重点知识。
六、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包括平时成绩、作业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评估指标。
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贡献、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
七、师资力量及教学环境本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教授负责授课。
学校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网络资源,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学习。
八、课程衔接与参考资料本课程与微观经济学密切相关,建议学生先修微观经济学课程。
参考书目包括《宏观经济学》等经典教材及宏观经济相关研究文献。
九、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为今后工作或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取得好的成绩。
《宏观经济学》授课计划
![《宏观经济学》授课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40fb67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d.png)
《宏观经济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宏观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科学,主要探讨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汇率、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本课程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在实际经济问题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和理论框架;2.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3. 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实际经济问题;4. 培养学生在实际经济问题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周:导论1. 宏观经济学概述2.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演变3. 教学内容与安排介绍第二周:国民收入核算与增长1. 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2. 经济增长理论框架3.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三周:失业与通货膨胀1. 失业与就业率衡量2. 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影响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第四周:汇率与国际收支1. 汇率及其影响因素2. 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失衡原因3. 汇率政策与国际收支调节第五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1. 财政政策工具及其效果2.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第六周:消费与投资支出1. 消费理论及其影响因素2. 投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3. 消费与投资支出的政策含义第七周:政府预算、财政政策实践与展望1. 政府预算制度及其失衡风险2. 财政政策实践及效果评估3. 未来财政政策走向及其挑战第八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介绍1. 宏观经济数据来源及可靠性评估2.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时间序列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等)3. 实际经济问题数据分析案例分享第九周:实践操作与讨论(分组讨论)1. 实际经济问题分析案例分享及讨论2. 学生个人数据分析实践操作(选做)3. 学生提问与答疑解惑第十周:总结与评估1. 总结本课程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回顾;2. 学生个人收获分享及对课程的建议;3. 教师对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年度:2017-18学期:一专业:会计、财务、工商、国贸、ACCA(本)
班级:16级会计本1-10、财务本1-2班、工商本1-2、ACCA本1、国贸本1-4人数:719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容
学时分配
备注
讲课
实验
1
导论
2
2
一国收入的衡量
2、本表由授课教师编制,经所在学院(部)审批后执行。
教师(签名):何晖学院(签名):日期:2017-09-01
4
3
生活费用的衡量
2
2
4
生产与增长
2
2
5
储蓄投资与金融体系
2
2
6
基本金融工具
2
7
失业
2
2
8
货币制度
4
9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4
10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2
11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2
12
总需求与总供给
4
13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4
14
作业、复习与答疑
4
总计
40
8
说明:
1、本表一式三份,教务处、学院(部)、教师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