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15.31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案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代表作,它被柴科夫斯基誉为“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从结构来看,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以双重变奏曲的形式写成;从旋律特征上看,格林卡选用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不断在发展中进行变奏,又找到其旋律结构的共同点,使之既充分发展了各自的音乐特性又有相近并结合的共性;从思想上看,格林卡运用民间的曲调,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使自己的创作充满鲜明的民族情怀。
微课教学课例教案
姓名
年级
高二
教材
版本
人音
课题
名称
家国情怀的民族乐派——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课时
安排
1
授课
类型
音乐鉴赏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为2019年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家国情怀的民族乐派中第三十一节内容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聆听民族乐派中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认识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
文化理解
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挖掘俄罗斯人民生活中最本质的方面(沉思与乐观),从而进一步理解作曲家饱含着家国情怀而进行的交响乐民族化创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格林卡与其创作之路。
结构图,介绍为双主题变奏曲。
2.A主题(婚礼歌)
(1)初听A主题,提问:“A主题的旋律体现的是婚礼当中的哪一幕?你觉得乐曲情绪是怎么样的?”
(2)教师演唱《北方的星》片段,提问:“歌曲《北方的星》与作品A主题有什么联系?”
【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被尊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用柴可夫斯基的话说,所有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都是从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展来的。
这样说不无道理,因为在格林卡之前,音乐领域大多是西欧的天下,乐曲中偶然会有一些匈牙利或者西班牙风格的元素。
正是从格林卡开始,作曲家开始大量使用本民族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开创了音乐史上“民族乐派”的先河。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7分24秒)这首乐曲创作于1848年,是格林卡借用了两首民歌旋律创作而成的,展现了俄罗斯民间生活的一幅画卷。
这首作品的结构是“两重变奏曲”,或者说是“双主题变奏曲”。
即在这首乐曲中,有两个主题旋律,格林卡先呈示了第一主题,然后是主题的变奏,再呈示第二主题,接着再做第二主题的变奏,接着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做法。
1.乐曲以一个宽广而深情的引子开始,仿佛说,啊!这就是我热爱的俄罗斯!第一主题与变奏部分2.第一主题A,小提琴齐奏一段优美的旋律,这段旋律来自于一首俄罗斯农村的婚礼歌曲,人们为新娘梳妆并送她过门时经常会唱起这首歌。
就是这种直接从民间音乐中获得音乐创作素材的方法,奠定了今后民族乐派的发展方向。
3.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开始了,这一段我们叫作A1,是由木管来演奏第一主题,显得很甜美。
仿佛在说,看新娘被打扮得多漂亮!4.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变奏A2,加入了一些弦乐来衬托。
5.第一主题的第三次变奏A3,铜管乐加了进来。
6.过渡的段落,从第一主题的铜管音色,向第二主题的小提琴的音色转变。
第二主题与变奏部分1.第二主题B,仍然是小提琴的齐奏呈现,这是一首欢快的俄罗斯舞曲,舞曲的名字就叫《卡玛林斯卡亚》,也就是格林卡这首幻想曲名字的由来。
在俄罗斯民间的婚礼上经常会伴着这段舞曲来表达人们的喜庆欢乐的心情。
2.从这时开始,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
3.在第七次变奏中,第一主题又回来了,它以变奏的形式再现。
格林卡《鲁斯兰与枊德米拉》
再现部把呈示部完全再现一次, 调性回到主调(D大调),只是副部 主题由远关系调(F大调)转为属调 (A大调)。结束部是全曲的高潮所 在。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具 有英雄性格的主部主题片断与魔法师 的主题——由低音乐器奏出的全音阶 下行奇特的音调,先后出现,展示出 英雄与恶魔、善与恶之间的激烈搏斗, 戏剧冲突达到顶点。最后,象是概括 性的总结,序曲引子的强有力的和弦 再次出现,展现了热烈而壮大的场面, 全曲在欢庆英雄胜利的乐声中结束。
1847年,格林卡返回 俄国。在去波兰旅行期间, 他创作了最出色的交响乐 作品《卡玛琳斯卡娅幻想 曲》。这部作品得到了极 高评价。柴科夫斯基后来 说:“就像橡树存在于橡 实中一样,全部俄罗斯交 响音乐都存在于《卡玛林 斯卡娅》之中。”
50年代,格林卡的 周围聚集着一群与贵族 社会持相反立场的年轻 音乐家,达尔戈梅斯基 是格林卡事业的继承者, 巴拉基列夫是后来“强 力集团”的骨干成员。 他们坚定地支持和鼓励 格林卡,同时格林卡也 是他们艺术事业上的导 师和朋友。
格林卡的幼年适逢抗击拿破仑 侵俄的卫国战争,青年时期经历了 俄国贵族革命家反对沙皇专制的十 二月党人运动。他的创作反映了俄 国广大阶层不断高涨的民族自尊心。 另一方面,西欧风行的浪漫主义思 潮对他也有一定影响。格林卡十分 注重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在此 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他善于学习,掌握西欧音乐的写作 技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 作,从而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 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 古典乐派。
格林卡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67
格林卡: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文字、绘画_柴本善
Glinka: Father of Russian Classical Music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1804—1857)
是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
幼时,格林卡曾跟随爱尔兰钢琴家约翰·菲尔德学习钢琴,后于1830年至1835年间游历意大利和柏林,师从贝利尼、多尼采蒂、德恩等知名作曲家。
1836年,格林卡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又名《为沙皇献身》)上演,标志着俄罗斯歌剧的诞生。
1842年,格林卡创作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叙事诗创作而成的神话歌剧。
除此之外,格林卡还写作了最早的民族交响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
西方现代音乐
37-俄罗斯民族乐派19世纪最独特的现象是俄罗斯和各国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从自己本土的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作品。
俄罗斯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是格林卡(1804-1857),他被尊为俄罗斯音乐的创始人,他创作了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宁》,并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闻名。
随后,著名的“五人团”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
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1839-1881)是五人中最具独创性的一位作曲家,这主要体现在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乱》以及包括《跳蚤之歌》和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等艺术歌曲当中,他的钢琴套曲《展览会图画》和交响诗《荒山之夜》是描绘性音乐的杰作。
相比而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较为传统,以富于色彩的配器技巧而闻名,名作为《天方夜谭》。
另外三位作曲家留世的作品不算太多,鲍罗丁(Borodin,1833-1887)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也许是其中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了。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作曲家,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几乎无人不知。
而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的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更将俄罗斯民族风格与欧洲音乐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
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1873-1943)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继承者,所作四首钢琴协奏曲为这一形式作品中最伟大者之一,所作交响诗《死之岛》延续了穆索尔斯基对于死亡主题的探索。
稍晚的斯克里亚宾(Scriabin,1872-1915)又将俄罗斯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相融合,他创作的早期具有肖邦风格,后受印象派影响,晚期又接近于无调性,他的音乐具有神秘主义倾向,重要作品有交响曲《神圣之诗》、《狂喜之诗》、《火之诗》和大量的钢琴作品,包括10首奏鸣曲、24首练习曲及85首前奏曲。
俄国民族乐派
请欣赏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序曲
谢谢观赏
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这部歌剧是俄国民族音乐创始人格林卡开始开拓国民主义道路的最早作品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伊凡苏萨宁为沙皇献身五幕歌剧罗森编剧格林卡谱曲1836年12月9日在圣彼得堡首次公演
俄国民族乐派奠基人—— 俄国民族乐派奠基人—— 格林卡
10音乐一班叶肖圆 10音乐一班叶肖圆
俄国风情
俄国 民族音乐的发展背景
格林卡(1804-1857) 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 派。生于诺沃巴斯科伊 ,自幼受到农村音乐熏 陶,为俄国专业音乐的 发展开辟了道路。 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伊凡·苏萨宁》
这部歌剧是俄国民族音乐创始人格林卡开始开拓 这部歌剧是俄国民族音乐创始人格林卡开始开拓 俄国 国民主义道路的最早作品, 国民主义道路的最早作品,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 。 伊凡·苏萨宁 苏萨宁》 为沙皇献身)五幕歌剧, 《伊凡 苏萨宁》(为沙皇献身)五幕歌剧,罗森 编剧,格林卡谱曲, 编剧,格林卡谱曲,1836年12月9日在圣彼得堡 年 月 日在圣彼得堡 首次公演。 首次公演。 格林卡这出歌剧,以英雄伊凡·苏萨宁为题材 苏萨宁为题材, 格林卡这出歌剧,以英雄伊凡 苏萨宁为题材,描 述苏萨宁自波兰人手中,解救沙皇的故事。 述苏萨宁自波兰人手中,解救沙皇的故事。新鲜 的音乐、洋溢着的爱国情操, 的音乐、洋溢着的爱国情操,并一面采用俄国波 兰民谣旋律,一面运用意大利的抒情调为媒介, 兰民谣旋律,一面运用意大利的抒情调为媒介, 公演时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赞誉。 公演时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赞誉。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创作的5幕歌剧。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创作的 幕歌剧。作 幕歌剧 于1842年,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 年 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 剧本是由作曲家等7人根据诗人普希金的同名长 剧本是由作曲家等 人根据诗人普希金的同名长 诗的梗概集凑而成。 诗的梗概集凑而成。歌剧描写武士鲁斯兰为解救 身陷魔窟的未婚妻柳德米拉公主, 身陷魔窟的未婚妻柳德米拉公主,在巫士的帮助 历尽艰险,最后救出公主。 下,历尽艰险,最后救出公主。 该剧充满离奇的幻想和神秘的历险, 该剧充满离奇的幻想和神秘的历险,在运用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创作原则、掌握奏鸣曲式及其主题发展规律, 创作原则、掌握奏鸣曲式及其主题发展规律,写 出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合唱、 出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合唱、独唱和咏叹调等方面 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出了卓越贡献。
《夜莺》钢琴变奏曲的演奏技巧研究
可以给作品的形式增添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使作品更加绚丽夺目。
作品采用了多种节奏形式,例如三连音、六连音等节奏富有弹性,整首曲子的节奏框架清晰,为旋律增添活力。
在《夜莺》钢琴变奏曲中出现了分解和弦的节奏形式,见谱例1: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在作品中大量出现,而是能够赋予其动力、不断积极的因素。
所产生的节奏不会有刻板的音响效果,作品中分解和弦的节奏型配合旋律使音乐如“夜莺”的歌声般婉转流动。
这种伴奏音型所产生的节奏是均衡的关系,使音乐节奏更有规律的发展。
在节奏形式上六连音在变奏二的乐段开端出现,在乐句中起到果断演奏的效果,音响上较之前更加明亮。
见谱例2:谱例2显示六连音在声部中交替出现,通过指法转谱例2:75-78小节换将六连音连贯圆润的与八分音符连接成乐句。
作者用这种节奏型推动音乐向前,在果断演奏的效果下更加稳定的发展。
三、演奏技巧分析(一)演奏技巧1、速度与力度《夜莺》是由引子、主题、四个变奏和尾声组成标准的钢琴变奏曲,需要演奏者遵循格林卡的编排,为这一优秀的作品弹奏出其精髓,需要注意作品中的速度与力度。
作品是由Adagio (柔板)的四小节引子勾勒出“夜莺”优雅的形象,紧随其后的主题是由J=108的速度进行演奏,触键时利用指肚弹奏,高音区会因指肚发出的力度减少颗粒感,营造出流动且优美的声响效果。
主题的演奏风格分为两个部分,所以谱子在21小节上标注了Piu mosso (更快的),使作品要加快速度,营造出欢快的气氛。
速度的提高使音留在琴上的时间越短,弹奏时需要指尖集中力量进行演奏。
第一变奏(40-74)小节的演奏速度与主题相同,都是连贯而柔和的进行演奏,延续了主题的两种音乐风格。
在浪漫曲48,49,50小节中分别出现两次渐强记号和三次复倚音,重音在骨干音上,倚音的速度与力度要快速且均匀,所占时值短,着重注意对指尖力度的掌控,由弱到强的突出演奏。
舞曲风格速度要加快,触键力度依靠指尖演奏。
见谱例3:谱例中标注了红色数字指法,在相同的跳音上换谱例3:62-68小节谱例1:9-16小节指演奏出的力度比同一个手指演奏出来的跳音更具有力量,手掌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力量集中在下键的一刹那使音弹奏的更加饱满,模拟出夜莺在树枝上俏皮的跳动。
西方音乐史之——19世纪的民族主义
西方音乐史之——19世纪的民族主义19世纪中期在北欧、东欧、俄罗斯一些国家兴起的一种音乐风格,它在情调个人情感的同时,渗透着本民族音乐的特征,音乐家在创作中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以文学或爱国主义的主题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来强调音乐的民族特色,作品体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鲜明的国喜性和民族性,从而创作出了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
具有这种创作风格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民族乐派。
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
这个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传统,民间音乐宝藏非常丰富。
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称之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代表作品有歌剧《伊凡.苏萨宁》管弦乐《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他的音乐创作即从俄罗斯民间音乐吸取营养,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旨在表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他又从俄国城市音乐文化中得到启迪同时还大量的借鉴西欧各国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成果。
从而把俄国的音乐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是俄罗斯音乐创作集团。
代表人物有鲍罗丁、居伊、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五位作曲家都敬仰格林卡,立志继承和发扬他的优良传统;他们热爱俄罗斯民间音乐,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关注音乐与文学、戏剧、诗歌、美术的紧密联系,提倡音乐的标题性、思想性;喜好将异国和俄罗斯风情作对比描写,扩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代表作品有: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歌剧《霍万斯基之乱》、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五月之夜》《雪姑娘》《金鸡》,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等。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许多音乐作品已成为传世之作,以旋律优美动人著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代表作品,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作品: 钢琴小品曲集《四季》等。
格林卡艺术歌曲之“和你在一起多么甜美”
格林卡艺术歌曲之“和你在一起多么甜美”作者:杨勇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3期摘要:格林卡——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作为一名以声乐作品为主的作曲家,建立了俄罗斯古典音乐学派。
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有近80首,“和你在一起多么甜美”是其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格林卡;艺术歌曲;演唱特色1 格林卡在俄国音乐史上的贡献格林卡所处的历史时期俄国的戏剧舞台经常被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演员占领,音乐上也是意大利、法国歌剧和德国的交响乐占统治地位。
18世纪中期,安娜和伊丽莎白女王,又直接请来了意大利歌剧团,这种“请外国人来演外国音乐”的状况便是俄国初期专业音乐活动的主要形态。
之后在1755年第一次上演了由俄国演员用俄语演唱的意大利式歌剧,这种“由俄国人演外国音乐”的现象在俄国也维持了很久。
18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俄国人演唱的外国歌剧不能反映俄国的现实生活,于是创建自己的民族乐派便成了俄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需要。
把俄罗斯音乐从西欧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在欧洲乐坛获得独立的地位是俄罗斯音乐之父——米哈伊尔·格林卡(1804~1857)的最大功绩。
格林卡在俄国音乐史上的贡献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格林卡是俄国第一个熟练地掌握西欧写作技巧、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世界水平,而又被世界所承认的作曲家。
第二、格林卡开创了俄国古典音乐的民主传统。
他不仅重视民族传统,而且还把民族音乐中人民群众的创造置放首位。
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作曲家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根据评论家谢洛夫的笔录)。
第三、格林卡使俄罗斯民族音乐与其他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音乐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融合。
比如他写的《两首西班牙序曲》与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第四幕中的“列兹京卡舞曲”都表现了这一特色。
第四、格林卡处在欧洲古典主义的晚期和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时期,他将这两种音乐流派的艺术原则很好地结合在自己的创作之中。
2 艺术歌曲“和你在一起多么甜美”艺术歌曲在俄罗斯称为романс。
鉴乐赏舞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绥化学院
鉴乐赏舞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绥化学院绥化学院第一章测试1.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历史悠长,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在欧洲音乐中独领风骚。
()答案:错2.《卡玛林斯卡亚》是俄罗斯之父格林卡的代表作品。
()答案:对3.《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流传最广的乐曲。
()答案:对4.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首创。
()答案:错5.肖邦是音乐家中少有的高寿,生前鲜花和荣誉同在的作曲家。
()答案:对6.李斯特是古典主义时期匈牙利音乐家。
()答案:错7.肖邦是西方音乐家中少有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音乐家。
()答案:对8.下列属于19-20世纪的俄罗斯作曲家有()答案:柴可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9.下列属于柴可夫斯基作曲的有()答案:《天鹅湖》;《胡桃夹子》10.李斯特的代表作品有()答案: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十三首交响诗《塔索》;三部《岁月旅行》钢琴曲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第二章测试1.我们熟悉的《爱我中华》、《小背篓》等歌曲,属于我国的民间歌曲。
()答案:错2.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是《诗经》中的《风》。
()答案:对3.陕北是信天游的流传地域。
()答案:对4.《兰花花》是我国汉族民歌中,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三大悲剧歌曲之一。
()答案:对5.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
()答案:对6.京剧在其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艺术家。
()答案:对7.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答案:对8.胡子是老生经典的服饰道具。
它的学名叫做“髯口”。
()答案:对9.京剧中曹操勾勒的白色脸谱,是为了表现其奸诈的性格特征。
()答案:对10.落地唱书在今天被称为越剧的前身,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1年。
()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一生共制作了2000件弦乐器。
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的沃土中。
他有一句名言:“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
”1848年,格林卡旅居波兰。
但他对俄罗斯人民和艺术有深厚的眷念之情。
他漫步在华沙的维斯杜拉河畔,沉思着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的远景,,十八世纪末叶,俄罗斯处于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
创造出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有联系的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成为当时进步的音乐艺术家探求的一个重要课题。
格林卡想起他早年曾写过一首歌曲《北方的星》。
歌中那位淳朴的俄罗斯少女,怀念远方未婚夫的真挚情感,激发了自己对故上的思念。
而这首歌曲正是运用一首俄罗斯民间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音调写成。
他发现,这首婚礼民歌与流行在俄罗斯农村的舞曲“卡玛林斯卡亚”音调上很接近,但情绪上却又有不同。
一个是悠长抒情的长腔歌调,一个是火热快速的活泼舞曲,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但在音乐上孕育了交响性发展的萌芽,而且也反映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真实风貌和俄罗斯人民性格上的丰富特征。
格林卡在创作扎记中写道:“我们北方居民的感受是不同的.外界的印象对我们,或者是毫无所动,或者是深深地打入心坎,我们有时热烈地欢乐,有时是辛酸地落泪。
”人民创造了音乐。
格林卡终于在这两首民歌中实现了使俄罗斯民歌交响化的夙愿。
1848年11月I日,作曲家在华沙写成题名为《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
后来根据奥多耶夫斯基的建议,改为《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简洁饱满的序引音符,传来了既伟大、又贫穷的俄罗斯母亲的深沉呼吸。
格林卡以这几声浸透眷恋之情的乡音,揭开了《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序幕。
这个序引,以宽广而浓重的笔触,在俄罗斯大地上勾勒出原野村庄的诱人的风貌。
“柔和的微风,飘送着苦艾和小麦杆的气味,吹动着田地畦界上的牛凳子的叶子。
坦平的草原上,你无论向哪里望去,到处都立着一堆堆的干草堆。
一只鹰从草堆上升起,在高空上慢慢地翱翔着。
浅谈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
图2图3(四)变奏二由两个乐段组成,乐段一第一句比变奏一变得更加果断、干脆,伴奏声部的八度加了重音,要更加跳跃,更富弹性,高声部的六连音旋律好似在模仿夜莺多变的弹舌音,(图4),后两句主旋律进入低声部,音色优美如歌,第四句高声部三连音下键要快,给人向前行进的感觉,像是为乐段二做准备;乐段二变为12/16拍,图4图5(五)变奏三由两个乐段组成,由之前e小调转至E大调。
旋律优美如歌,但不能拖拍子,119小节高声部的九连音与七连音要快速的、滑着来篇幅比较小,调性转回至e小调,与变奏二第一句相似,整个变奏音色十分果断、坚定,高声部的琶音依次清晰地弹出来,声音要亮,低声部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跑动的音型,一小节为一句,每一句都要向上推着,句与句之间要衔接好,每个音既要轻、又要弹清楚,踏板要浅、要勤换,使音乐听起来不浑浊(图6)。
图6(七)尾声尾声由弱变强,逐渐加速,篇幅较长(图7),调性由小调转至同名大调,之后回到了原调,最后用和弦结束全曲(图8)。
使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丰富了音乐的色彩,体现了创作的巧妙之处。
图7图8三、演奏心得——触键及音色(一)引子引子共4小节,前两小节为两个七和弦琶音,音色宽广响亮,触键要柔和、不生硬,并且清晰连贯,强调最高音,后两小节左右手和声要统一,下键要缓慢,使音乐更加舒展,凸显出夜色的宁静(图9)。
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10风格展示的最关键时期。
贝多芬在这个时期拓展了很多的外延,逐步构建起独特的风格特征。
比如,贝多芬的钢琴鸣奏曲《我叫暴风雨》,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这可以看作是他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具争议的一首。
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亦或是在题材方面,都和其其他作品有着十分不同的表现力。
在思想方面,结合著名学者罗曼罗兰的评价,“该作品是直接突出贝多芬思想最突出的一个,这就是他,这就是他本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作品的独特性,以及乐曲中所蕴含的不可抵挡的力量。
格林卡作品及音乐成就
《伊万· 苏萨宁》
《 伊万· 苏萨宁》以史实为依据,写的是十七世纪初波兰封 建主入 侵俄国,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故事。在格林卡 之前,十二 月党人雷列耶夫在诗作《沉思》中,曾以苏萨宁的献 身精神来唤醒民 众。而沙皇尼古拉一世对这个题材也很感兴趣。 尼古拉政府利用十二 月党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影响,提出了 忠于沙皇、地主和东方正 教的“官方爱国主义”理论,极力搜索 鼓吹这种反动理论的艺术题材、 于是,当时身为宫廷诗人的茹科 夫斯基,了解到格林卡的创作欲望之 后,便向他提供了“苏萨宁” 的题材。并根据尼古拉一世的旨意,委 任御用文人罗中创作脚 本,改定作品名称为《为沙皇献身》,使歌剧 贯穿着忠君思想。 当时,这部歌剧受到了皇室的欢迎,并被定为节日 上演的官方剧 目。造成歌剧中的这些问题,对于格林卡来说,当然也 不是偶然 的,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途经德国时,格林卡在意大利时还比较模糊的创作思想,变 得越来越清 晰了,他要写一部“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 是民族的”就在德国, 格林卡写了两部对实现他的歌剧创作计划具有特殊意 义的作品 ,管弦乐《俄 罗斯主题随想曲》和《交响序曲》。这两部 作品虽然没有最后完成,但是, 格林卡在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俄国 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尝试了他从俄罗斯民 间音乐中学来的所有作 曲手法,可以说,格林卡后来在成熟时期创作中所运 用的民族技 法,在这里都已初步实践了。因而,这两部作品被人称作是“歌 剧《伊万· 苏萨宁》和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的特殊草稿”。创作民族 歌剧的想法使格林卡激动不已。回到祖国不久,格 林卡便开始了歌剧《伊 万· 苏萨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 产象着魔一样”,灵感不断涌现,以 至于整个歌剧的细纲,甚至许 多主题,都在脑子里“一下子发作了”(见自传 《札记》)。
俄罗斯民族风情 ——欣赏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俄罗斯民族风情——欣赏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年级:高一年级【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材分析】本课程是《音乐鉴赏》人音版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创作于1848年的华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
作者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作品采用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乐曲引子富有俄罗斯民族情感,第一主题(婚礼歌曲)由弦乐器齐奏后,进行三次不同的乐器变奏,旋律呈示和交织,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农村婚礼的画面。
第二主题(舞曲)在活跃而热烈的情绪中进入,仿佛宣告婚礼仪式的开始,这个主题同样运用变奏等作曲技法,表现俄罗斯民间生活习俗的风景画。
乐曲第三、四部分依次对两个主题进行二次变奏。
两个主题在性格、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作曲家通过双主题变奏手法呈现出俄罗斯民歌的绚丽丰采。
这部作品独特的民族风格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创作,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财富,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中的第一部典范之作。
柴可夫斯基形象而准确地评价了格林卡这部作品的深远意义——“所有的俄罗斯交响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正如像果孕育出橡树一样。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感受旋律、节拍、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并让学生初步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点,领会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鉴赏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聆听与对比不同音乐主题,感受变奏曲的音乐特点。
3、认识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聆听、视唱、对比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聆听整部作品时能正确辨别两个不同性格主题。
2、通过音色辨别、故事情境等形式感受音乐创作中对比和变奏的特点,体验俄罗斯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浅析格林卡《夜莺》的作品分析与演奏要点
实,手掌关节撑住,虽然此处声音较弱但是不能虚。第 15 小节到第 30 小节右手使用了主题旋律的元素,这里 的左右手都需要很连贯的演奏出来,并且会给人带来沉 重的感觉。第 31 小节到第 56 小节由 e 小调再次转入同
名 E 大调,音乐形象由此也变得光辉明朗起来。第 57 小节以后又回到 e 小调,这时在右手每四个音一组的音 符中出现主题旋律,那么右手在演奏时一定要控制好主 次,突出旋律。左手的伴奏分解和弦则要连贯,同时每 一小节都要换气。第 113 小节到第 120 小节属于全曲的 落幕,同时也到达了全曲最高潮最激动人心的地方,这 里需要连贯的快速的富有生机的弹奏。弹奏第 116 小节 到第 120 小节的柱式和弦时,要把背部和腰部的力量通 过手臂传递给手指,弹出最强的力量,气势恢宏的圆满 的结束整首乐曲。
结语 格林卡的《夜莺》是根据阿里亚比耶夫的著名女高 音钢琴独唱和原声乐歌剧作品《夜莺》的剧本改编而来, 他充分的继承了原声乐作品作者的风格和精神情感并且 在其中加入了格林卡个人的音乐创作思想风格和精神情 感因素。格林卡使用了变奏曲的形式,将主题和旋律不 断的融入到作品的每个变奏中,形成前后呼应。我们在 进行演奏时,要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每一个变奏的旋律 和主题,各个变奏之间的各种情感联系以及作者自己所 寄予这首作品的个人精神情感,特别是要充分的注意去 深刻体会格林卡的爱国社会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只有 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了变奏和作者的风格以及内心感受才 能更加完美的演绎和表现这首作品。■
罗斯民间音乐素材,本文主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要点这三个方面的入手,阐述作品的音乐形
象,从作品变奏的角度深入剖析其技巧和难点,为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变奏曲提供理论依据。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被称为音乐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巴赫);被称为乐圣的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是(格林卡);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海顿);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的是德国作曲家(海顿);被称为音乐诗人的是德国作曲家(舒曼);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是波兰作曲家(肖邦);被称为歌曲之王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被称为钢琴之王的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被称为圆舞曲之父的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而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
2.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名为(《悲怆》);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名为(《未完成交响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名为(《苏格兰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名为(《自新大陆交响曲》);舒曼的第一交响曲名为(《春天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名为(《列宁格勒交响曲》)。
3.海顿的作品《四季》从题材上说是一部清唱剧,而维瓦尔第的《四季》从题材上说则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四季》是(钢琴套曲)。
4.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被称为是钢琴文献中的“旧约圣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文献中的“新约圣经”。
在此之后,苏联现代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又写下了一套钢琴作品,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十二平均律”。
5.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又称(《艺术家的生涯》)或(《绣花女》)。
6.莫扎特的三大歌剧是(《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
7.世界上最长的是歌剧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写下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此剧一共分四部,依次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利德》、(《诸神的黄昏》)。
8.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做歌剧中的许多脚本来自于文学大师的精典之作,其中《茶花女》的脚本来自(小仲马)创作的同名小说;《奥塞罗》的脚本来自莎士比亚创作的同名戏剧;而《弄臣》(又称(《黎哥莱托》))是来自(雨果)创作的(《国王寻欢作乐》);《浮士德》来自于(歌德)的同名诗剧。
交响乐欣赏-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摘要:1837年春,格林卡构思写作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歌剧。
而这部歌剧的序曲更是格林卡最出色的交响作品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
它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了歌剧的剧情,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
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以丰富的资料为基础,带你这首交响乐独特的、历久弥坚的魅力。
关键词: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交响乐《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主宰我心灵的女皇,我的美人儿,在金子般珍贵的闲暇时刻,我听着爱讲故事的时代老人的轻声叙说,提起我忠实的右手,单为你们把从前的童话写作,请收下我这嬉戏的诗行!我不希求任何人物的奖赏,那甜蜜的企望已够使我陶醉,只盼着少女们带着爱情的战栗,哪怕是悄悄地读一读我这罪恶的歌曲。
(一)歌剧简介格林卡(1804一1857)世称“俄罗斯音乐之父”。
他开拓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他的创作对后来的俄国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叙事诗改编而成。
剧情描写了在武士兽斯兰与公主柳德米拉的婚宴上,新娘被魔法师劫持。
鲁斯兰历经艰险,制服了魔法师并救出公主美满地完婚。
作品赞颂了真理、智慧、英哪气概和爱情的坚贞,表现了善良与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邪恶与黑暗。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是格林卡交响音乐的顶峰之作,它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了整个剧情,建立在整部歌剧的基本对比因素上,用奏鸣曲写成。
全曲充满了明朗的色彩、欢乐豪爽的喜庆情绪和乐现主义的精神品格。
(二)歌剧背景五幕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取材于普希金的神话叙事长诗,原先普希金曾答应格林卡亲自参与脚本的改编工作,但后来由于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身亡,从而也就未能如愿。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故事源自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在骑士鲁斯兰和基辅大公的女儿柳德米拉的婚礼宴会上,一位游吟诗人弹着古斯里琴借歌声预言这对新婚夫妇不久将遭劫难,但唯有忠贞不二的爱情才会使他们逢凶化吉。
浅析格林卡《夜莺》变奏曲及其演奏要点
[参考文献] [1] 李永云,贡鸣.浅析钢琴曲《夜莺》的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7,21. [2] 尚艳.格林卡《夜莺》变奏曲作品分析与演奏注释[J].音乐创 作,2012,06. [3] 张秋雨.格林卡《夜莺》的演奏诠释[J].北方音乐,2018,15.
38
一、格林卡简介 格林卡(1804-1857)出生于斯摩棱斯克圣诺沃斯巴斯克村的一 个庄园地主家庭中。从小受俄罗斯大自然及民间生活习俗的熏陶, 为其以后发展民族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是俄国的作曲家,俄 罗斯乐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 剧、室内乐、钢琴曲等多种音乐形式,涉及多种音乐领域。格林卡 不但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多次 出国深造,去到的地方有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这些因素都为 其以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二、《夜莺》简析 (一)创作背景 《夜莺》钢琴变奏曲是格林卡在1933年根据阿里亚比耶夫所创 作的本土民歌《夜莺》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首变奏曲。在这首作品中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同时又表现 出了他与心爱的姑娘分手时的伤感之情。格林卡在原曲的基础上, 运用了大量的变奏手法,丰富了这首曲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 本首作品广泛流传。 (二)曲式结构 《夜莺》这部作品是一首变奏曲式的作品,共有四个变奏。整 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可分为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 变奏四、尾声。其中,引子部分是1-4小节;主题部分是5-39小节, 为单二部曲式;变奏一是40-74小节,为一段式结构;变奏二是75100小节,为单二部曲式;变奏三是101-147小节,为复二部曲式; 变奏四是148-163小节,为复二部曲式;尾声是164-283小节,为复 三部曲式。 三、演奏要点 关于引子的四小节,两组琶音在处理上要求音色柔和,营造 悠扬恬静的氛围。两串琶音的空拍部分,需要用手腕带动乐曲的呼 吸,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接着三组柱式和弦,渐弱的音 乐处理,逐渐引出整部作品的主题。 主题部分共有35小节,前16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后19小节 为主题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音色要清亮透明,要求右手指 尖贴键弹奏,手腕带动手指,速度不能过快,将旋律的歌唱性表现 出来。在第二部分中,触键要比第一部分稍快一点,音色要轻快明 亮,手指触键要干净灵活,在弹奏带重音记号的音符中,指尖要站 稳,第一关节要支撑好。整个乐段的弹奏要连贯流畅,最后结束在 三级和弦上。 在变奏一中,应注意整体把控旋律的走向。主题的旋律在各声 部之间交替出现,要注意旋律的流动性和乐句之间的呼吸。变奏一 中,旋律先在中声部出现,要求大拇指指尖撑住,将旋律音突出。 三小节后,旋律改为高声部,在弹奏装饰音部分时,要求清脆干
格林卡简介
格林卡简介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804年6月1日-1857年2月15日),第一个获得广泛声誉的俄国作曲家,对后来的俄罗斯音乐创作特别是对俄国浪漫乐派强力集团有重要影响,被誉为俄国交响乐的奠基人格林卡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早年曾参加过家中的农奴乐队,掌握了小提琴演奏和许多民歌。
1824年,他到交通部任职,但后来决定从事音乐事业。
1830年到意大利深造,主要学习了歌剧的创作。
1834年回国,写出成名作《伊凡•苏萨宁》。
1837-1839年在宫廷任职,1844年再次出国。
1847年回国,次年写出《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856年第三次出国,次年逝世于柏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格林卡(1804-1857)生于俄罗斯一个地主家庭,在农村度过童年,从农奴乐师、家庭教师那里学习钢琴与小提琴。
他少年时在彼得堡贵族子弟学校受音乐教育。
20岁起,在交通部任职,业余从事音乐活动。
1830年在意大利求学期间,仍念念不忘创作俄罗斯音乐。
为了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他专门去德国、西班牙游历。
1836年,格林卡完成了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伊凡·苏萨宁》,1842年完成了取材于普希金叙事诗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他的音乐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留名的第一个人,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序曲《阿拉贡荷达》、《马德里之夜》,以及钢琴曲、几十首抒情独唱曲等。